關心健康:五臟六腑—脾

  脾位於上腹、主要有轉化和輸送飲食精華及統管血液的功能,是營養物質的供應站,好比糧食倉庫的管理員,故稱為「倉廩之官」。人出生之後,主要有賴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其中更為重要的是脾,故有「脾為後天之本」之說。脾的功能有二,一主運化,二主統血。脾和外在組織器官最有密切關係的是「在體為肉」、「開竅於口」、「其榮在唇」。

  運化,就是運輸、轉化,脾主運化的作用,包括運化營養物質和水液兩方面。飲食物經胃初步消化,由脾再進一步消化,吸收其營養物質,轉輸到心肺,通過經絡運送到全身。其水液部份,亦由脾吸收,轉輸,在肺腎臟器的協作下,以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當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時,消化吸收代謝良好,則氣血旺盛,精力充沛,抗病力強。反之,脾運化能力不足,則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可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倦怠,消瘦等症;若影響到水液運化障礙,可出現水濕停滯,引起肌膚水腫或泄瀉等症。

  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使其循行於經脈內不致溢出的功能。具體來說,脾能儲藏營養物質,並使之轉化為血液;脾能通過供應營養物以增進臟器的功能,使生血作用增強,脾氣運作正常,則可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而不致外流。如果脾氣虛弱,生化血液的功能就會降低而致貧血。若脾失去統攝能力,則血離經脈,出現各種出血病症,如月經過多、皮下紫斑等症。

  肌肉、四肢所需的營養,都靠脾運化營養物質來供應。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四肢發達、輕健有力;若營養障礙,則肌肉消瘦,四肢痿軟,倦怠無力,故「脾主肌肉」之稱。

  「脾開竅於口」,指人的口味,食欲與脾有密切關係。脾的運化功能協調,則食能知味、食欲旺盛;若運化失健,則口淡乏味、口膩、口甜。

  口唇也是肌肉的部分,故口唇也能反映脾運的強弱,如脾氣健運則氣血充足,口唇紅潤有光澤,脾不健運則氣血不足,口唇可見淡白無華,故中醫有「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之說。

  根據以上所述,脾的生理功能,相當於現代醫學消化系統的大部分功能,並與水液代謝和造血(血液、循環)系統等功能有關。

關心健康:五臟六腑—肝

  肝位於脇部,具有剛強、耐疲勞、謀對策等的特性,故有「將軍之官」之稱。它的主要功能有二:一主疏泄、二主藏血。它和外在組織器官最有密切關係的是「在體為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

  所謂「疏泄」,即是疏通、宣泄、暢達的意思。肝主疏泄,一是指肝有調暢氣機的作用(氣機是指氣的運行),幫助脾胃消化正常。如果肝失去疏泄功能,氣的運行不暢順,就會出現胃痛、噯氣、惡心、嘔吐或兩脇脹滿的症狀。

  二是指肝有調節情志的作用,情志是人的一種情感活動,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氣血運行暢順,則心情舒暢,情緒穩定。但是,當肝失去疏泄功能,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抑鬱或亢奮兩種情況。肝氣抑鬱表現有胸脇脹滯、鬱悶不樂、多疑善慮,善太息;肝氣亢奮則見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面赤、頭脹,甚或發狂等。

  三是肝有疏泄膽汁分泌,幫助消化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就會影響膽汁的排泄,出現脇肋脹痛、黃疸、口苦等症。

  所謂「藏血」,是指肝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體活動時,肝臟把貯藏的血液供給各組織器官;當靜臥休息時,多餘的血液又歸藏於肝。

  肝藏血功能正常,則面色紅潤、精神旺盛,各組織器官活動正常;若肝藏血功能異常,出現肝血不足,表現有面色無華、視物不清,甚則夜盲、肢體麻木、筋肉拘攣等;另一類的肝不藏血,表現為出血性病症,如吐血、衄血,月經過多。

  筋的屈伸動作,支配全身肌肉關節,是要靠肝血滋養,故有「肝主筋」之說。若肝血不足不能養筋,就會出現筋脈痿軟,不耐勞動,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若熱耗肝陰,表現有筋脈拘急、抽搐,甚或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等。

  而爪與筋又有密切的關係,有謂「爪為筋之餘」,爪甲亦依賴肝血的滋養。若肝血充足,爪甲紅潤堅靱;肝血不足,爪甲淡白無華,脆軟而薄,變形乾裂。所以,從爪甲的堅脆厚薄和色澤榮枯,也可以測知肝臟功能的盛衰。

  肝與眼也有著密切聯繫,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血充足、視物清晰、目光有神、能辨五色;若肝陰不足,則兩目乾澀,視物模糊;若肝火上升則目赤腫痛等。

  根據以上所述,肝的生理功能,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血液循環、神經、消化、運動等系統,以及視覺器官的部分功能。

關心健康:五臟六腑—心

  中醫學所講的五臟六腑,是體內的主要器官。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五臟有貯藏精氣的功能,六腑有腐熟水谷、分別清濁、傳送糟粕的功能。臟腑與組織器官,通過經絡的聯繫,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的功能概念,有的與西醫基本相同,有的則差別很大,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西醫的臟器概念來套用在中醫學裡應用。

  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中起主導的作用,對各臟腑進行統一的協調,故有「君主之官」之稱。心的功能有二:一主血脈,二主神明。心和外在組織器官最有密切關係的是「在體為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

  中醫學認為血液在脈管裡,是靠心氣的推動而供應全身的需要。心氣的強弱,直接影響血的運行,如心氣強,血脈充盈,脈搏緩和有力,面色紅潤光澤;心氣弱,血脈空虛或循環不,脈搏變得細弱無力或節律不整,面色蒼白無華或青紫無光澤。故有心「主血脈」、「在體為脈」、「其華在面」之說。

  所謂心主神明,是指心主管一切精神意識,思想活動,具有相當於大腦的某些生理功能。我們常用的術語,如「心情舒暢」、「心慌意亂」、「專心一致」等等,所指的心也是代表精神活動和思想意識而言。故有「心藏神」之說。如心神功能正常,則意識清楚,精力充沛;若心神發生障礙,輕者有失眠、多夢、健忘、心神不寧等症,重則可見譫言妄語、神志昏迷等症,甚至危及生命。故《內經》一書提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所謂「大主」,是主宰的意思。

  從舌質上的變化,亦可反應出心臟的機能活動。如心火過旺,則舌尖紅赤或口舌生瘡;痰迷心竅時,可見舌強不語。故又有「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之說。

  中醫認為心與汗有密切關係,有「汗為心液」之說。如果病人因服藥而發汗過度,或因其他原因而致汗出過多,均可以損害心臟機能,甚至出現「大汗亡陽」的危重現象。

  另有一臟名叫「心包絡」,為心的外包膜,有護心的作用,其病理變化大致與心相似,故歸屬於心,所以習慣上只稱為五臟。心包絡與心一樣有神志活動。中醫認為如果疾病侵犯心臟時,心包會代替心受病而出現神智失常的症狀。由此看出,不論中醫或西醫均認為心包有保護及滋養心的作用,不同的是,中醫還認為心包有代心受病的功能。

  根據以上所述,心的生理功能,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中大腦的部分功能。

關心健康:秋冬果品

  秋冬季有很多美味的果品,屈指一數,就有香氣撩人的柚子、清甜爽口的雪梨、色紅似火的柿子、形狀奇特的楊桃、外貌如八字鬚的菱角等。這些鮮果除了好吃,也各具獨特的藥用價值,且來介紹一下。

  柚子渾身是寶,每一個部分都具藥用價值。其果肉味甘、酸、性寒,能健脾、止咳、解酒。柚皮味辛、苦、甘、性溫,能化痰、止咳、理氣、止痛。其核味苦、性溫,能治疝痛。如果因吃得過飽而消化不良,可每天三次,每次吃柚肉二両。若喝酒過多或酒後口臭,亦可慢慢嚼食柚肉,有解酒作用。至於柚葉,被認為有辟邪解穢的作用,這可能與其含有揮發油有關。吃柚子果肉時需注意體質,若脾胃虛寒、泄瀉者忌服。

  梨稱為百果之宗,味甘甜,性微寒,具有生津潤肺、清熱化痰的作用。《本草通玄》記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還有解瘡毒和酒毒的作用。失音者,洗淨雪梨兩個絞汁含嚥即可。肺熱咳嗽、身熱煩渴,早晚各服梨汁一杯。小便不暢、澀痛者,可把乾梨皮二両以水煎飲,每天飲服三次。因梨性寒,患有胃寒、腹瀉的人不宜食用。

  柿子色澤鮮豔、果味清甜。據《本草綱目》記載,柿子味甘、性寒,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潤肺化痰、澀腸治痢、健脾、止血,以及治療因肺熱而引起的咳嗽等功用。
柿餅性味甘、平,能和胃腸、止痔血,飯後吃蒸熟的柿餅一個,有止痔血作用。柿子加工成柿餅後,外面會附有一層特別的白色粉末結晶,叫柿霜。柿霜性味甘、涼,能清熱潤燥,治咳嗽、喉痛、口瘡、口角炎等。可用柿霜一錢以溫開水化服,一日三次。柿蒂的藥用價值也不少。治呃逆,可用柿蒂三錢,水煎服。柿子和螃蟹同屬寒性食物,不宜同吃,因吃後易引起腹瀉。至於中氣虛寒、外感風寒的人,最好不要吃柿子。

  楊桃的形狀在果品中確實獨具一格。楊桃性味甘、酸、平。有清熱生津、利尿解毒之功。患有風熱咳嗽、牙痛、口瘡時,吃上幾片楊桃可收到良好療效。《嶺南雜記》中說,楊桃還能解肉食之毒,又能解嵐瘴。生癤長瘡時,採幾片楊桃葉搗爛敷在患處,有止痛、拔膿、生肌功效。由於楊桃性寒,脾胃虛寒或腎虛者宜少吃,多吃則易泄瀉傷腎。

  菱角的果實可生食或煮熟食,其嫩莖還可作蔬菜炒食,用菱角加工成的菱粉亦可作食品輔料,營養豐富。中醫認為菱性味甘、涼,生食可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熟食可益氣健脾。據現代研究,菱角果肉還有抗癌的作用。

關心健康:夏日消暑保健飲品

  古語有云:「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故夏至之後,多感染暑病。中暑是長時間在日光下曝曬,或高溫受熱引起的疾病。主要和氣溫有關,此外,濕度、風速、活動的劇烈程度、曝曬時間、體質強弱、營養狀況、水鹽供給和健康狀況也有一定的影響。

  研究表明,高溫日數較多的月份,中暑的人數較多,當一日氣溫平均高於攝氏31度時,中暑人數便明顯增多,尤以老年人為甚。

  但其實中暑是可以預防的。只要避免身體過熱就不會中暑,夏天在戶外活動時要戴帽或撑傘,穿淺色或白色衣服,避免在陽光下長時間曝曬;中午氣溫高時,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遇到高溫天氣時,更要加強室內通風降溫。此外,勤洗澡,多補充水分和鹽分,也是預防中暑的重要措施,適當地喝點冷飲也有解暑作用。

  那麼,哪些食物能清熱解暑呢?細數起來確實不少,如青瓜、冬瓜、苦瓜、絲瓜,以及西瓜、菠蘿、楊梅、草莓等,這些瓜果蔬菜含有豐富的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對身體十分有益,不妨多吃一些。

現在先介紹一些清暑湯水如下:

1 . 冬瓜荷葉鴨肉湯

用量:冬瓜(連皮)一斤、荷葉一塊、鴨半隻(去皮、出水)、陳皮四分之一片、生薑兩片。八碗水煎存四碗。

冬瓜吃法以煲湯為多,其味甘、淡、性平,能解暑熱,止煩渴,利尿消腫,皮能治浮腫。荷葉味苦、澀、性平,能消暑利濕止渴。鴨肉味甘、性寒,有滋養健胃、消水腫、除勞熱骨蒸等作用。三者合用有健脾胃、利濕解暑、生津止渴之功。

2 . 老黃瓜瘦肉湯

用量:老黃瓜半斤、瘦肉半斤、生薑兩片。八碗水煎存四碗。

老黃瓜味甘、性涼,能清熱解暑利尿。瘦肉味甘、性平,能滋陰潤燥、益血、生津。合用能解暑清熱、利尿止渴,是民間常煲之湯水。

3 . 冬瓜解暑糖水

用量:赤小豆五錢、扁豆五錢、薏米五錢、萆薢五錢、荷葉半塊、冬瓜(連皮)一斤、片糖適量。八碗水煎存四碗。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能清熱利水,散血消腫。扁豆味甘、性微溫,能健脾化濕。薏米味甘、澀、性微寒,能利水滲濕、除痺、清肺排膿、健脾止瀉。萆薢味苦、性平,能利濕濁、祛風濕。上藥同用,能消暑解渴、祛疲勞,是民間常用作消暑之糖水。

關心健康:長壽果花生

  花生為豆科植物。它是在花落以後,花莖鑽入泥土中所育得的果實,故被稱為「落花生」。因有滋養益壽作用,又被叫作「長壽果」。民諺有「常吃花生能養生,吃了花生不想葷」之說,足見其營養價值之高,被現代營養學家視為「植物肉」。

  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高,可與雞蛋、牛奶、肉類等一些動物性食品相媲美。其他如維他命B2、鈣、磷等含量也都比奶、蛋、肉類為高。花生中還含有各種維他命(A、B、E、K)、糖、卵磷脂、蛋白氨基酸、膽鹼等。可見,花生的營養成分豐富又全面,無論是生食、炒、炸、煮、醃、醬,營養成分基本上維持不變。

  現代醫學和營養學研究發現,花生蛋白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富含的賴氨酸可以防止人體過早衰老和提高兒童智力;另所含的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可幫助腦細胞發育和增強記憶力。花生中的兒茶素也有抗衰老的功效。花生油所含的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可將人體內的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並促使其排泄亢進,不但可降低血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和冠心病,還具有防止皮膚老化、使皮膚健美的功能。

  花生也是一味良藥,既可滋補,又可治病。性味甘、平,入脾、肺經。適用於營養不良、貧血萎黃、脾胃失調、咳嗽痰多、腸燥便秘、乳汁缺乏等症。花生既可作乾鮮果品食用,又可搾油,而其中的衣、外殼和葉均具有藥用價值。

  花生衣具有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能促使骨髓製造更多血小板,從而縮短出血時間。常用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出血、及血友病等。花生衣的止血作用較花生肉強約五十倍,其止血有效成分可溶解於水。以上疾病可單用花生衣二至三錢,或配紅棗煎服。

  花生的果殼含有對心血管有作用的甙,對治療高血壓及高血脂症有明顯的效果。可用花生殼洗淨後以水煎代茶喝,每次三両,有治療和輔助治療的作用。

  花生葉不但能降壓,還可治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和失眠,每次可用鮮葉三両至六両,水煎,早晚兩次分服。

  因為花生是一種油脂類食物,不宜一次吃過多,若有胃腸氣脹、腸滑腹瀉忌食。另外要特別注意,花生容易霉變,霉變花生常含致癌物質黃麴霉素,切不可食,發現後應堅決丟棄。

關心健康:養生有法

  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醫籍之一的《黃帝內經》,已經有一套完善的養生法則,認為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方法,以達到體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生、長、壯、老、死,是人生的自然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便會衰老。有謂「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從外貌的變化和精神的變化,可看到衰老表現,如皮膚皺紋增多、肌膚鬆弛、頭髮細軟脫落或粗硬變白、聽力下降、視力減退、牙齒脫落、骨質疏鬆、越老越矮、爪甲變脆出現縱脊紋,忍尿困難、便秘、精神萎靡等。根據中醫的理論,老化速度的快與慢、衰老出現的早與遲、壽命的長與短,均取決於腎氣的強弱,也與肝心脾肺等臟的衰變有關。

  預防老化早現,就要從多方面養生:如堅持適量運動,預防外感時邪,並運用飲食調養身體,做到營養均衡,飲食有節,不過飢過飽,不偏食,三餐合理編配,避免煙、酒、高熱量、高脂肪、過鹹、過甜、濃味及刺激性食物,注意控制體重,避免勞累及高度緊張,生活要有規律,作息要定時,並要保持心情開朗。

  適當的飲食調養,有延緩衰老的功效。根據現代科學研究,軟骨素、膠原蛋白、透明質酸等能美容潤膚去皺、滋潤關節;核酸能促進新陳代謝、消除黑斑、潤澤肌膚;鹼性食物能使血液呈弱鹼性,延緩機體衰老;維生素A、C、E是抗氧化劑,均可防皺去斑,避免早衰;礦物質中的鐵質能使皮膚光澤紅潤,硒是很強的抗氧化劑,能增強免疫力,鋅是人體內多種酶的重要成分之一,對皮膚健美有獨特的功效;植物性化合物是來源於植物,如胡蘿蔔素來源於胡蘿蔔、茄紅素來源於番茄等,均是抗氧化劑,具有抗衰老抗癌作用;以及適量飲水可防止皮膚乾燥、出現皺紋及失去彈性等等。其實,只要飲食均衡,就可吸收以上所需營養。

  選擇食物養生時最好根據中醫的理論,因應不同體質選擇不同性能的食物。例如:熱性體質表現有身熱、面紅、口乾、小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狀。可選用清補食物,如薏苡仁、蘑菇、百合等。寒性體質表現有面白、發冷、口淡、小便清、大便泄瀉、舌淡、苔白、脈遲等症狀。可選用溫補食物,如龍眼肉、紅棗、核桃仁等。至於平性食物,如蓮子、冬菇、芝麻,則任何體質也適用。

美容養生食療舉例:黑芝麻黑豆黑米漿

功效:補益肝腎、烏髮明目、潤澤肌膚
組成:黑芝麻,黑豆,黑米等份
製法:用適量清水煑成粥,放入攪拌器磨成糊狀即成。

關心健康:薑能「通神明」

  生薑,為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薑」的新鮮根莖,粵諺有云:「廣東三樣寶,陳皮老薑禾稈草。」可想而知「薑」的好處多多。民間常用作祛腥羶味、治病或作辛辣調味料等用途。

  古書曾記載,生薑能「禦百邪」,這大概是指生薑能抵禦因受寒所引起的一些疾病。所以人們下冷水、經雨淋後、或受寒時都有飲服薑湯的習慣,方法是用生薑五片,加適量紅糖煎水,乘熱服下;或用老薑一大塊,將它打碎,放下滾水煎出辣味後用來洗澡,待全身滾熱汗出,病就好了。這是借助生薑的發表散寒之力。

  生薑又有「嘔家聖藥」之譽,民間有用生薑汁一湯匙,加水三湯匙,煮熱一次服,治療偶感風寒而嘔吐不止;若因胃風作悶,又有用生薑切碎粒炒飯食。這是由於生薑能祛風止嘔之故。

  中醫遇到脾胃虛寒的病症,經常會在方藥中配用生薑以溫中散寒。當人體脾胃虛寒時,消化吸收能力就會減低,因而嘔吐、腹瀉或胸腹作痛,此時使用有溫熱作用的生薑,可使之恢復正常。因生薑含有的薑辣素能刺激神經,先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使我們感到有股辣味,以後又刺激胃腸黏膜上的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促使胃腸道充血,增強消化道蠕動,讓消化液分泌旺盛,又能刺激小腸,使腸的吸收能力加強,從而起到健胃、止嘔的作用。

  本草書上亦說生薑能「通神明」,指飲服薑湯可用作救急,治療暈厥,恢復神志之意。生薑所以能發汗、驅風寒,是因生薑味辛性温。當人感受風寒之後,身體抵抗病菌的能力較差,侵入身體內的病菌就會使人頭痛、發燒、咳嗽。那麼,只要祛除風寒,病就會好。而生薑所以有發汗作用,是由於含有「薑辣素」原故。它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臟加快跳動、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因而加快,使全身產生溫熱的感覺;同時,流到皮膚去的血液增加,促使身上的汗毛孔張開,滲出來的汗也多了。流出的汗,不但可以把多餘的熱帶走,而且還把病菌放出的毒素排出體外。所以,民間常用薑湯發汗治療風寒,是有科學根據的。

  生薑之所以能「通神明」,正是因為它能增強和加速血液循環,故能在暈厥時作急救之用。生薑亦常用於外科,作為灸治法。生薑內服一般用量是一至三錢,或兩至四片。

  由於生薑的藥性是辛溫,只適用於受寒的情況,如果受寒後,感到喉痛、喉乾,大便乾燥,就不宜用生薑了。故凡熱性疾病、陰虛火旺、津液缺乏、以及血症等,均宜慎用或忌用生薑。

關心健康:中藥歸經

  中藥的特性,概括起來有四氣五味、歸經(作用部位)、升降浮沉(作用趨向)等,每個方面互有關聯,統稱為藥物的性能。

  「歸經」就是藥物對人體某些經絡臟腑,具有特殊選擇性作用,而對其他經絡臟腑的作用較少,或沒有作用,也就是說明藥物治病,均有一定的適應範圍。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人體有十二條經脈,能溝通上、下、表、裡,如果體表有病,可以通過經絡而影響到臟腑。反之,臟腑有病,亦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

  不同臟腑經絡的病變,所產生的症狀是各有不同的。如心有病變時,常出現心悸、心慌、失眠等症狀;肺有病變時,常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酸棗仁、茯神能安神定心治失眠心悸,說明它們能歸入心經;貝母、杏仁能鎮咳定喘,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等。由上可知,歸經的依據,是以藥物的功效、主治為主的,能治療某一經絡臟腑病變的,就歸入某經。

  但很多藥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因此,一藥歸二經的情況也很常見。如黨參歸肺脾二經,因黨參有補肺氣與補脾氣的作用等。疾病的性質有寒熱虛實等分別,用藥也必須有溫(治寒證)、清(治熱證)、補(治虛證)、瀉(治實證)等區分。但是,發病的臟腑經絡又是不一致的。如熱性病證,又有肺熱、胃熱、心火、肝火等不同;在用藥治療時,雖然要根據「療熱以寒藥」的原則,選用性質寒涼的藥物,然而還應該考慮臟腑經絡的差異。如葦莖可清肺熱、蓮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於它們歸經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在具體選用藥物時,如果只掌握藥物的歸經,而忽略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也是容易出問題的。故治療時,必須重視藥物的性味、功能及歸經的運用。如肺經咳嗽,雖然黃芩、百合、乾薑、葶藶子等藥物都歸肺經,但使用時則需有所選擇:如清肺熱用黃芩、溫肺寒用乾薑、補肺虛用百合、瀉肺實用葶藶子等。此外,因經絡臟腑病變可互相影響,故在治療時,常不能單純地使用某一經的藥物,如肺病而有脾虛的,每輔以補脾的藥物,使肺有所養,中醫稱這種治法為「培土生金」法。

關心健康:四氣五味

  古語有云:「用藥如用兵」。意為用藥治病,猶同派兵打仗一樣,需要掌握全部敵情(辨別病證),和部署作戰計劃(定下治療法則),然後就要調兵遣將(處方用藥)。辨證、立法、處方三個步驟有一定的規律,簡稱「辨證論治」。但是作戰的具體行動,必須依靠藥物這工具,才能完成消滅疾病。

  各種中藥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在治療上,就是利用藥物的特點,祛除病邪,調整臟腑功能,糾正陰陽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現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藥物的特性,概括起來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作用趨向)、歸經(作用部位)等,每個方面互有關聯,統稱為藥物的性能。使用中藥時,必須掌握藥物的性能,讓我們首先認識藥物的四氣五味。

  四氣,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即涼次於寒,溫次於熱。所以,寒涼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證;溫熱藥大多具有散寒、助陽、強壯的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證。

  五味,就是中藥的辛、甘、酸、苦、鹹五種藥味。每種藥都有一定的味道,甚至有的是幾種味,每種味都有各自的獨特作用。其具體作用如下:

  1. 辛味
    辛味藥有發散、行氣的作用。如生薑和薄荷能發散解表,治療表證。
  1. 甘味
    甘味藥有補益、緩急、潤燥等作用。如黃芪、黨參能補氣,治氣虛證。
  1. 酸味
    酸味藥有收斂、固澀等作用。如五味子能斂肺止咳。
  1. 苦味
    苦味藥有燥濕、清熱、瀉下等作用。如黃連清熱瀉火燥濕,治胃火上衝的牙齦腫痛和腸道濕熱所引起的泄瀉。
  1. 鹹味
    鹹味藥有軟堅和瀉下等作用。如海藻能軟堅散結,治痰核(頸部淋巴結核)等。
氣味結合,用藥準確

  一般來說,味相同的中藥,其作用有共同之處,味不同的中藥,其作用往往不同。由於每一種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兩者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才能比較全面掌握藥物的性能。

例如: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紫蘇的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治療風寒表證。

  通常,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但氣同而味異,或味同而氣異,其功效上也有共同之處和不同之點。

例如陳皮、佛手等藥,皆為苦、辛、溫,故都有燥濕理氣的作用。

  所以,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掌握藥性,運用藥物,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