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中藥歸經

  中藥的特性,概括起來有四氣五味、歸經(作用部位)、升降浮沉(作用趨向)等,每個方面互有關聯,統稱為藥物的性能。

  「歸經」就是藥物對人體某些經絡臟腑,具有特殊選擇性作用,而對其他經絡臟腑的作用較少,或沒有作用,也就是說明藥物治病,均有一定的適應範圍。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人體有十二條經脈,能溝通上、下、表、裡,如果體表有病,可以通過經絡而影響到臟腑。反之,臟腑有病,亦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

  不同臟腑經絡的病變,所產生的症狀是各有不同的。如心有病變時,常出現心悸、心慌、失眠等症狀;肺有病變時,常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酸棗仁、茯神能安神定心治失眠心悸,說明它們能歸入心經;貝母、杏仁能鎮咳定喘,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等。由上可知,歸經的依據,是以藥物的功效、主治為主的,能治療某一經絡臟腑病變的,就歸入某經。

  但很多藥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因此,一藥歸二經的情況也很常見。如黨參歸肺脾二經,因黨參有補肺氣與補脾氣的作用等。疾病的性質有寒熱虛實等分別,用藥也必須有溫(治寒證)、清(治熱證)、補(治虛證)、瀉(治實證)等區分。但是,發病的臟腑經絡又是不一致的。如熱性病證,又有肺熱、胃熱、心火、肝火等不同;在用藥治療時,雖然要根據「療熱以寒藥」的原則,選用性質寒涼的藥物,然而還應該考慮臟腑經絡的差異。如葦莖可清肺熱、蓮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於它們歸經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在具體選用藥物時,如果只掌握藥物的歸經,而忽略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也是容易出問題的。故治療時,必須重視藥物的性味、功能及歸經的運用。如肺經咳嗽,雖然黃芩、百合、乾薑、葶藶子等藥物都歸肺經,但使用時則需有所選擇:如清肺熱用黃芩、溫肺寒用乾薑、補肺虛用百合、瀉肺實用葶藶子等。此外,因經絡臟腑病變可互相影響,故在治療時,常不能單純地使用某一經的藥物,如肺病而有脾虛的,每輔以補脾的藥物,使肺有所養,中醫稱這種治法為「培土生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