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出發:與院牧一起以愛服侍病人

  感謝《關心》的團隊再次邀請我分享,連同今次已經是第三次了,回想入行以來都滿有主的恩典和帶領!

  感恩自己雖在一間沒有宗教背景的私立醫院工作,全因老院長是一位基督徒,他容讓院牧服務得以在這裡開展,使我們在護生時代可以在上課時聽院牧的分享及學習生命的課題。感恩我就在這時決志信主了!

院牧影響我有關懷的心

  更感恩的是無論在護生或畢業後的護士生涯裡,院牧與我一起同行,無論工作、人際關係或人生的課題,我可以與院牧和一群基督徒護士分享、分擔,最重要的是上帝一直與我同行。其中一位一直影響我的生命導師就是陳任敏儀院牧,她既是我們的護士師姐,又是我們敬佩的院牧,曾伴我跨過生命中最低谷的時候,她委身服侍神、服侍病人,是活生生的見證。她在我護生時帶著我們一起去病室探訪,培育我對病人有另一種關懷。有時我會覺得自己正職雖然是護士,但副業其實是「兼職院牧」。

  偶爾有朋友或家人轉介到我工作的醫院接受治療時,若時間許可,我都會抽空探望他們,給他們慰問、鼓勵、送上祝福及祈禱!若有同事因生孩子或生病入院,我都盡量去探望、陪伴及祝福他們。記得有一次,因為工作太忙,我未能抽空探望同學的母親,便請院牧代為探訪。後來從院牧口中得知,病人已經決志信主,真的感恩!

  除了在自己工作的醫院探訪,我亦會抽空探望敎會弟兄姊妹患病的家人或父母,有需要時也會協助洗傷口,因為上帝給我的使命與恩賜就是成為一位有愛的基督徒護士,我可以藉著我的專業去關心和協助有需要的病人。有次敎會姊妹的母親入了院,伯母很喜歡乾淨,但因為未能及時換片,心情變得消極低沈。因此當我一有空便去探望她,替她進行換片及抹身等個人護理。每次清潔後,伯母都很開心,自己也很滿足。

與院牧一起關心病人

  有一次,我與院牧參加院牧事工步行籌款後,便家訪了我一位護士同學的妹妹。她也是一位護士,卻患上末期癌症,當時萌生尋死的念頭,好不容易才能入屋探訪。自此之後,我和院牧便成為她們一家的同行者。她妹妹最終決志信主,在這段艱難的日子,最感恩和感動的事就是在她清醒時,我和院牧一同見證她在床邊接受洗禮。雖然她曾經好轉,但最後也敵不過癌症,安詳地被天父接回天家了!我為這生命感恩,因為她在病裡遇見上帝。這次經歷讓我更深體會,與院牧合作能造就更多生命!我更體會聖經所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

  每年由院牧部舉辦的醫院聖誕報佳音,都是與院牧同工合作的好機會,我幾乎從護生時代參加至今都未曾間斷,每次參與我都很感動!不時有病人因著報佳音而決志信主。最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有位插著胃喉、坐在輪椅上的病人,一邊聽我們報佳音,一邊不停地流淚。之後我們再問候這病人,得悉她患了末期癌症;她聽見我們像天使般報佳音的歌聲,令她感動落淚!作為一位醫護人員,能在醫院裡照顧病人之餘,同時也能送上歌聲給他們打打氣,正是激勵我每年參與醫院報佳音的原因。

  我會繼續善用神給予我的恩賜和愛去服侍人。深願我們作為基督徒護士的一員,能與院牧團隊彼此配搭,在醫院的職場上祝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從心出發:護「身」護「心」的服侍

  小時候認識了一位外籍修女,她為人樂觀,充滿正能量與犧牲的精神,與她相處久了,也被她樂於助人的行為感染。預科畢業後,由於喜歡藝術創作,所以我修讀了設計課程;但在商業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感到工作和生活漸趨刻板,於是開始思想:怎樣才可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呢?驀然想起那位修女給我的勸勉,特別分享到既有意義又屬專業並可做一輩子的工作。經過深思熟慮後,便投考護士。

  還記得從第一天,我戰戰兢兢地穿上護士學生的制服直至畢業那天,學習、考試、到病房……三年的學護生涯都是在壓力下度過,卻又從無數次藉著服侍病人而得的喜樂與滿足,戰勝了壓力,抵禦了沮喪,堅持到畢業。三年以來,最難忘的事,就是第一年我在內科病房實習當夜班,很忙亂地收症之餘,又遇上在一小時內有三位病人離世,內心充滿傷痛,但也得把工作做妥;下班時,有一位基督徒護士感到我的無奈及難過,她主動安慰我,以聖經的話語向我解釋生命是甚麼及誰是生命之主?病人的離世,人是不能掌控的,鼓勵我更加要把握時間,全力以赴,無論做任何事,也要做到最好,那便無憾無悔。之後,我更加積極地做好護理的工作。

  由於我入行前已經信主,深深明白聖經提到「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14下)所以服侍病人之餘,神也把傳福音的使命刻在我的心板上。有一回,在外科病房實習,遇見一位末期癌症的病人,他痛苦的呻吟聲,打動我有勇氣向他分享福音,並與他一起禱告,以詩篇23篇安慰他。之後,在他離世前的一個早上,他主動提出請我為他禱告,那一刻他亦表達無懼死亡,因有永生的盼望。

  時光飛逝,轉眼間,在護理生涯的數十載,我做過手術室護理、助產士、外科、傷口及造口專科。不少護士都很抗拒每一次的轉變,要適應新的環境、工作和同事,特別是手術室及產房的環境與工作更是比較緊張。對我來説,一個專業的護士,應該無懼改變,更應從每次的轉變中,主動學習、增加各方面的新知識及技能。但明白到人的力量實在有限,因此過去無論在哪個部門工作,我也常常禱告,求神賜智慧及力量去面對每次的挑戰,也深信堅持與毅力是成功的雙翼,所以往往也能挑戰成功。

  醫療需求每年俱增,工作愈見繁忙,可是我從未想過放棄,而且渴望能把全人護理的概念實踐得更完整,因此我再去進修輔導學。感謝主,在護理工作以外,也能回應病人心理的需要。

  總的來說,實在非常感恩,神帶領我從事護理這份很有意義的工作,過去、現在及將來也會以「將心比己、減輕痛苦」的原則去關心及照顧病人,實踐全人護理。

解開心結:成長型思維

  在精英主義的氛圍下,社會經常告訴我們「三歲定八十」、「要贏在起跑線」。孩子們從小就被分成屬於精英班或普通班、天分超卓或能力平庸。你認為人的才能是與生俱來的嗎?能力和智能可否改變?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r. Carol Dweck致力研究人們成功的原因。她發現了兩種思維模式,分別是「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才能、性格能夠不斷發展和培養,而能力是努力和付出的成果。相反,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則相信能力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即是有些人天生就比較聰明和有天分。

     Dr. Carol Dweck的研究發現,相比固定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能達到更優秀的成就。當學生們相信智力和能力可以不斷培養,他們的學業成績有顯著的增長。當商業機構提倡成長型思維,員工的能力感得以提升,並更勇於創新。讓我們細看,這個看似簡單的一個概念,何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兩種思維的對比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能力無法改變,他們重視成敗得失,希望透過成就得到別人的認同。為了維持聰明的形象,他們會避免挑戰自己,以防失敗和犯錯。面對別人的提醒和評語,他們會採取防禦姿態,拒絕接受建議,因而無法從中改善和進步。此外,他們認為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改變與生俱來的能力,遇到困難時便會較快放棄,不作更多嘗試,以致無法發揮他們百份之百的潛能。

  相反,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渴望通過學習和成長不斷發展能力,重視學習過程多於結果。他們視挑戰為成長機遇,願意從錯誤中學習,樂於接受批評和意見,因為他們渴望得到的是個人成長,而非別人的認同。這類人深信努力和毅力是掌握能力的必需品,不會輕言放棄,因此能夠不斷突破自己,成就卓越。

     由此可見,人們對才能的信念會影響他們所付出的努力、面對挑戰時的態度和對外來建議的接受程度等,使他們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Dr. Carol Dweck 曾言:「當我們能使自己變得更好,為何還要浪費時間不斷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呢?」既然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如此具影響力,究竟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教養孩子、甚至對自身的看法?

成長型思維的應用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學生的能力會在成績表上被反映為「合格」和「不合格」,無數學生因「不合格」的標籤而受盡打擊。Dr. Carol Dweck曾提及美國一所中學,當學生在科目上未達標準,他們獲得的成績是「Not Yet」,而非「不合格」,背後帶有重要的含意。「Not Yet」一詞傳遞的意思是:學習是一個進程,學生只是尚未達標,而非被定型為力有不逮的一群。相比「不合格」,「Not Yet」為學生帶來希望,相信他們有不斷進步的機會,終有一日會達標。言語表達方式與我們的思考方式息息相關,我們不妨從多用「Not Yet」開始,改變看待自己和別人的角度和心態,並非「不能」,只是「未能」。

     在教養孩子方面,父母師長的讚賞和回應方式對他們的思維模式舉足輕重。當我們讚賞孩子「你真聰明!你很有天分呢!」,他們學習到天資聰敏的人能得到別人欣賞、才能是基於人的天生特質,潛移默化成為固定型思維。孩子日後表現失誤時,便會感到相當挫敗,否定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們應盡量避免讚賞孩子的才能或智力,而多肯定其努力、堅持、進步和做事方式。例如:「我感受到你真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呢!」這讚賞表達出你重視的是對方的努力和成長,而非事件的成果,使孩子能在挫敗時仍堅持不放棄。除此之外,以下這些回應也有助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這課題似乎有點困難,這刻你未能完全掌握,我們不如試試看其他的學習方式?」

    「這個課題真困難,但經過你不斷努力,終於克服了!下次可以試試更高深的題目挑戰自己呢!」

     最後,一切改變從自身開始,你認為自己的思維模式屬於成長型或固定型?事實上,大部分人擁有混合型思維,以兩種模式交替面對不同的能力範疇。有沒有一些範疇你傾向逃避,不願意嘗試挑戰?或很懼怕失敗?你很大機會在這些範疇未完全發揮你的潛能呢!能力可以鍛煉,成長型思維也能逐漸培養。

從心出發:以關愛讓醫患同行

  近年醫護人員常因繁重工作而壓力爆煲。在全科門診中,我和同事也常承受時間壓力,每天替六、七十個病人診症。為病人不同的訴求作出準確的臨床判斷,提供以病者為中心的全人醫療,幾分鐘的診症談何容易?年復年,我對病人的愛心幾乎耗盡了!我不時回想:自己為何走上醫者路?

  我在屋邨長大,父母為一家六口的生活忙於工作。中一那年,家裡發生了突變。妹妹患了紅斑狼瘡症。她發病初期已有腎炎,年紀少少便要戒口,服食多種藥物。她常因不同併發症留院治療,飽受了各種病痛的煎熬。我們一家常擔心得愁眉深鎖!幸好,妹妹在就讀的基督教學校信了耶穌,有團契和同學的支持。她的主診醫生也是一位很有愛心的基督徒,常關心鼓勵她。

  但妹妹的病情反覆,而我也在中五會考那年壓力爆煲。我每天不停埋首溫習,常為會考感到焦慮惶恐。會考前夕,妹妹病發住院。我探望她時看到許多病童的苦況,我頓覺他們正努力和病魔摶鬥,為要生存下去;我只是面對人生其中一個考試,何懼之有?就這樣,妹妹患病的經歷重整了我生命中的優次,啓發我尋找人生的意義。我對病理知識漸感興趣,最終我立志讀醫,希望學以致用幫助他人。中七的暑假,我應同學的邀請上教會。因著妹妹的歷練和上帝的愛感動,我也相信了耶穌。

  在醫學院修讀的五年間,神大大陶造改變了我。除了醫學知識外,我也努力學習聖經真理。我恆常參加教會和團契,在信仰上日漸成長!我不再只為考試而活,而是學習去珍惜和關愛身邊的人,特別是病重的妹妹。在爆發沙士的2003年,妹妹因病情不斷惡化最終離世。我們一家靠著上帝的安慰和弟兄姊妹的支持走過哀傷。上帝藉著我與妹妹同行的經歷磨練我,使我能體恤病人的痛苦,以關愛的心與他們同行。

  從醫十多年來,我仍銘記這顆初心,提醒我要全心全力對待每個病人。在全科門診中,病人的病徵五花八門,但我知道他們都帶著身心的獨特需要來求助。我們要以仔細的問症和適切的檢查達至正確的診斷,又以同理心耐心地發掘他們心中的想法、顧慮和期望,繼而定下相應的治療方案。這需要家庭醫學的訓練,也要累積多年的臨床經驗,以及不斷自我更新學習,才能盡善盡美。正因如此,若要兼顧診症的質素和速度,心理壓力實在不少;有時,這壓力會驅使我變成衝症機器,只求準時完工。但當我看到病人從病痛中康復紓緩過來,我的壓力又會轉化成再次用心診症的動力!畢竟,面對再嚴重、再複雜的病症,我們醫者肯定可以給予病人的就是關愛的心!

  我不能做到診治每個病人時都充滿著愛心或毫不犯錯,因為我們也只是血肉之軀,智慧和愛心都很有限。但當我休息過後,新一天開始時,我會求世上最大的醫生主耶穌,常賜我愛心和能力,繼續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同行這醫患之路。

從心出發:依靠上帝 用心服侍

  「矜憫為懷」是校訓,投身護理行業30多年,每天都有多一點的體會。

是甚麼

  三年來通過了大大小小的考試,在正式註冊前,經歴了同學的黯然或毅然退學,入學共45人,只有28人畢業,是甚麼讓我們支撐下去?

  入學的第一個月,未信主的我懷著好奇心,碰見班上基督徒同學彼此分享,很想知道是甚麼將一班素未謀面的人,在這麼短時間內招聚在一起,是甚麼讓她們有一點點的不一樣?畢業後,工作忙碌,但大家仍肯當義工去籌劃或協助病人福音聚會,與病人分享信仰,是甚麼推動著大家?

孕育成長

  第一個考試前,同學將聖經借給我讀。當時選讀了舊約以斯帖記,很不明白,就祈禱求神讓我明白。考試當天早禱會,作為師母的校長引用了很多經文鼓勵我們,其中提到以斯帖記。當時深受感動,因為神回答了!

  受訓期間,班導師第一次帶我們查經,一口氣讀完了司提反殉道的經文。當下心中震驚:怎麼以前讀過,如今聽著竟然有「突然明白過來」的感覺?我才體會到要有悟性才能明白聖經。護校除了傳授知識,更會著重靈性培養,常提醒我們照顧病人的身心社靈。

  1992年,我暫別工作崗位去進修。當時擔心家裡少了收入,幸蒙天父的眷顧賜恩,讓我我完成兩年的學位課程,再重投工作。這下子又回去跟護士團契的同道重聚打拼!她們都是懷著無比的耐心和愛心去服侍病人,而且會鼓勵病人勇敢面對疾病及尋找真神。例如有病人對我表示,只有某護士才明白他。那護士確實有敏銳的心靈,後來也選擇了紓緩科,現在已是顧問護師(Nurse Consultant)。又有護士常被病人不停地叫喚,因為他們知道她最有耐性及最愛護老人家。工作忙碌的團契導師總會抽空出席職員會,細心聆聽,然後循循善誘,讓我知道何謂事奉。想起他們的見證,能不受激勵嗎?

經歴主恩

  當年每個星期六,護士團契都會舉辦病人福音聚會。有一次似是平平無奇的聚會,卻有不少人決志,非常感恩,當時我想是神已預備了人的心,也應允了我們同心的禱告,讓我們再次體會福音的大能。

  某次,院牧為一位婆婆施行灑水禮,垂危的她突好轉過來,跟遠方的親友電聯,然後在家人見證下進行灑水禮。她與院牧及我們護士合照時,更是笑得很燦爛。不到半小時,婆婆便陷入昏迷,在家人愛的圍繞下平靜地回天家了。大家既感恩,也嘖嘖稱奇。

  有一年報佳音,甫踏入第一個病房,便被一位家屬熱情地拉在一旁,原來她記得當年面對丈夫跌倒,心情低落時,我曾開解和安慰她。又有一次,一位年老病人需插胃喉,她的兩位女兒聽到,就悲慘地哭起來,因為媽媽插胃喉幾次都很痛苦。雖然我不是負責此病人,也可差派同事處理,但眼見此情境,心中禱告神說:讓我試試,請幫助我。順利完成後,那兩位女兒又來哭著說:「媽媽請我們來多謝妳,這次插胃喉最不痛苦,她很開心。」能減輕她的痛苦,我也很開心,而且感恩!

 團訓的提醒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1)

  感謝神讓我成為護士,用工作來事奉祂,同時經歷祂的恩典!每天好好工作,便是遵行祂的旨意。

從心出發:我願意﹖

        中學時,我曾問老師:「為何要努力讀書考取好成績?」老師回答:「讓自己有成就感。」因對這答案的不滿,我一直決意不為名譽讀書,單單為了報答那疼愛我的天父、老師和家人而努力。

        高中時,恰巧我聽了患上末期癌症的Randy Pausch教授發表「最後的演講」,啟發我從死亡的角度去作出無悔的選擇,所以選修了對我來說最有意義、且感興趣的醫科。後來天父在大學時讓我深入體會祂的愛,並且呼召我以宣教士的心志在香港的醫療界拯救靈魂與生命,使我更清晰前路。

        作為一位剛在醫學院畢業的實習醫生,我們較容易受人的氣。記得一次我因欠缺溝通而被訓話,心裡因對方的語氣,感到極為不爽。然而,我選擇在醫院裡找機會跟天上的「大老闆」訴苦。從天父來的意念,肯定我已經付出的努力,又肯定「我是祂差來的」這不可動搖的地位,使我有力量去寛恕和看見自己可改善的空間。我又選擇去相信自己未來必定做得更快、更準。

        同時,作為一位基督徒醫生,我的身分別具挑戰。醫生能以專業知識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又能關心他們,已經十分理想。但作為「拯救靈魂的職場宣教士」,我深知自己所救的生命有一天終必逝去,所以與病人和同事分享基督,讓人得著永恆生命,便成為我服侍的重中之重。最近,天父透過一個令人振奮的經歷,鼓勵我繼續祝福病人。

        初出茅廬的我,忙碌而努力地適應骨科的新工作。在眾多病床上,我看見一雙特別憂鬱的眼睛,來自一位前列腺癌擴散至腰椎的病人。未過60歲的他面對下半身癱瘓的噩耗,倍感徬徨。

        我利用午膳時間前往病房關心他:「你覺得怎樣呀?」

        他說:「我很痛……」於是我額外給他加些止痛藥。

        進一步關心他後,我嘗試再問他:「患了這病,你的心情怎樣呀?」

        他開始訴說心底話:「很擔心孩子們,一個才剛剛畢業,一個還在讀書……我覺得上天很不公平,因為我沒有做壞事……」

        我:「你有沒有信仰?」

        他:「我想信主,因為最近太太不見了一隻手鐲,一直也找不到。她祈禱後便在她家門邊找到了!」

        我:「如果天父可以替你太太找回手鐲,你相信祂可以醫治你嗎?」

        他願意讓我為他禱告,願天父的心意成就在他身上。

        我們初次見面的對話就這樣結束。不通門路的我,竟在那幾天碰見院牧,於是我立刻請院牧去探訪他。

        接下來的兩個月,我十分忙碌,直至2019年9月的一天,在眾多排板中,一個特別的字眼吸引著我:「XXX明天受洗」!恭賀他後再翻閱他的資料,他的癌指數已由原來的一千多,跌至十一,感謝天父使用藥物醫治他!

        洗禮中,只見這位坐在輪椅上的男士容光煥發,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樂和盼望從他的眼睛洋溢出來。當中認識到他的兄弟,竟然都是主內弟兄,甚至有的是牧師。原來這位病人一直聽過福音,天父卻奇妙地通過不同的人和事,讓他實在地經歷祂!雖然他的下半身還是乏力,他的下半生卻從此不再一樣!

        就這樣,在平凡的病房裡,神與祂的兒女們一起作工,見證祂的奇妙。深願聖靈充滿每一位說「我願意」的職場宣教士,從他們身上散發祂的榮光!

從心出發:「已退而未休」的醫生工作

        我現職醫管局婦產科醫生,這是我第二次在這兒分享,上次是分享我在2003年SARS期間照顧受感染產婦的經歷。巧合地,在17年後的新型冠病毒肺炎疫情中寫下我即將完成全職醫生的心聲,不過今次我不再是dirty team的成員了!

        醫管局在五年前推出「特別退休重聘計劃」,讓年屆退休的醫護人員可以再受聘為全職合約員工直至65歲,而我是第一批獲重聘全職工作至65歲的「退休」醫護人員,今年更是這份合約的最後一年了!正式退休前的數年,很多人詢問我會否選擇私人執業?我也反過來向我的前輩討教:為甚麼私家執業的同行沒有退休的問題?他們會在甚麼時候退下來呢?我過往的觀念是:人在完成神給予的工作後和身體敗壞前應該停下來,好好享受神的創造和世間的生活。

        與公營體制比較,私人執業的醫病關係可以建立得更好和更深入,不過這關係要在我退休後短短的十年或更少的時間內就要結束,那種分離的傷痛我已嚐過!當我通知一些認識超過十年的病人即將退休的消息時,雖然他們會送上祝賀,我也感到他們有點失落,我只可以安慰他們,我的團隊會繼續像我一樣用心去照顧他們,不過那種分離的傷感仍在!我對自己說,這感受一次已經超越我所能承受,我不會讓它再出現第二次了!

        另外,在禱告中神清楚指出我的位分是服侍公營醫院的病人。在得知新的退休重聘政策後,我知道是神應允了我的禱告!

        重聘的第一種改變是不需再負責行政工作,只需注重臨床服務;「死缐」這個重擔已靜悄悄地在我的雙肩上卸下了,奇蹟地數年煩擾我的皮膚病不藥而癒!我才明白壓力是患病的元兇,可惜我的接班人也「繼承」了我有的壓力皮膚病,我只能忠告他盡量健康地管理壓力,免得它帶來身體傷害!

       第二種改變是離開我所服務的母院——瑪嘉烈醫院。我由實習至出任部門主管,整整36年也在這裡。重聘的第一天到屯門醫院報到時的感覺也很特別,好像回到36年前人生踏入職場的情景!離開我的安舒區也是其中一個心願,讓我重新體驗人事、行事的方式,也讓我的接班人可以在沒有我的影子下開展他的新工作和抱負。我還爭取前往不同醫院幫忙,第一年我的足跡從市區至郊區,這兩三年我則在九龍西和新界西兩個聯網服務。

        另外,我可以專注於我的專長——微創手術和不育科。退休前我負責的其中一個項目是推動婦科微創手術普及化。由於我出現於不同醫院,自然成為一位「推動大使」,協助不同團隊發展微創手術,間接令病人受惠於這些手術帶來的好處:微創、微痛和短時間復原!同時我亦可以發展日間非麻醉的子宮內窺鏡手術,這也算是在「已退而未休」之年的一個新里程!

        近年我不時與年輕醫生合作,指導他們如何優化手術,他們的年紀與我的大女兒相若,甚至碰到我女兒的數位中學同學。在家中教導時,我的女兒總抱怨我太長氣,在解説途中總會離我而去!不過這群年青醫生反而不嫌棄我這位前輩的長氣,願意虛心學習。大部分時間他們在我監督下受訓,這也磨練我的耐性去接受他們的經驗不足,體諒他們的膽怯和壓力,透過鼓勵、幫助和循循善誘幫助他們成長!

        除了知識和技術的傳授,關心和探索病人的內心世界也是年輕醫生要學習的重要一課。現代的教導以知識為主,循規蹈矩地跟著指引行,機械式説明得失,盡量令病人明白及幫助他們作出選擇便可。在臨床指導上,我盡力令年輕醫生明白病人內心的恐懼和疑惑,也講解「全人醫治」的理念,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中令他們理解如何作為一位懂得醫「人」的醫生!

        回首過去幾年,我沒有作轟烈的事蹟,卻非常享受箇中的工作!踏出我的安舒區去體驗新環境、發揮我的專長、無壓力地去教導新一代、推展新的服務和種植「全人醫治」的種子於我所遇上的年靑一群!

        雖然我即將放下全職醫生的身分,不過我希望神可以繼續開拓我的職涯之路,令我繼續去體會和享受神給我的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