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成長型思維

  在精英主義的氛圍下,社會經常告訴我們「三歲定八十」、「要贏在起跑線」。孩子們從小就被分成屬於精英班或普通班、天分超卓或能力平庸。你認為人的才能是與生俱來的嗎?能力和智能可否改變?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r. Carol Dweck致力研究人們成功的原因。她發現了兩種思維模式,分別是「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才能、性格能夠不斷發展和培養,而能力是努力和付出的成果。相反,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則相信能力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即是有些人天生就比較聰明和有天分。

     Dr. Carol Dweck的研究發現,相比固定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能達到更優秀的成就。當學生們相信智力和能力可以不斷培養,他們的學業成績有顯著的增長。當商業機構提倡成長型思維,員工的能力感得以提升,並更勇於創新。讓我們細看,這個看似簡單的一個概念,何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兩種思維的對比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能力無法改變,他們重視成敗得失,希望透過成就得到別人的認同。為了維持聰明的形象,他們會避免挑戰自己,以防失敗和犯錯。面對別人的提醒和評語,他們會採取防禦姿態,拒絕接受建議,因而無法從中改善和進步。此外,他們認為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改變與生俱來的能力,遇到困難時便會較快放棄,不作更多嘗試,以致無法發揮他們百份之百的潛能。

  相反,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渴望通過學習和成長不斷發展能力,重視學習過程多於結果。他們視挑戰為成長機遇,願意從錯誤中學習,樂於接受批評和意見,因為他們渴望得到的是個人成長,而非別人的認同。這類人深信努力和毅力是掌握能力的必需品,不會輕言放棄,因此能夠不斷突破自己,成就卓越。

     由此可見,人們對才能的信念會影響他們所付出的努力、面對挑戰時的態度和對外來建議的接受程度等,使他們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Dr. Carol Dweck 曾言:「當我們能使自己變得更好,為何還要浪費時間不斷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呢?」既然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如此具影響力,究竟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教養孩子、甚至對自身的看法?

成長型思維的應用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學生的能力會在成績表上被反映為「合格」和「不合格」,無數學生因「不合格」的標籤而受盡打擊。Dr. Carol Dweck曾提及美國一所中學,當學生在科目上未達標準,他們獲得的成績是「Not Yet」,而非「不合格」,背後帶有重要的含意。「Not Yet」一詞傳遞的意思是:學習是一個進程,學生只是尚未達標,而非被定型為力有不逮的一群。相比「不合格」,「Not Yet」為學生帶來希望,相信他們有不斷進步的機會,終有一日會達標。言語表達方式與我們的思考方式息息相關,我們不妨從多用「Not Yet」開始,改變看待自己和別人的角度和心態,並非「不能」,只是「未能」。

     在教養孩子方面,父母師長的讚賞和回應方式對他們的思維模式舉足輕重。當我們讚賞孩子「你真聰明!你很有天分呢!」,他們學習到天資聰敏的人能得到別人欣賞、才能是基於人的天生特質,潛移默化成為固定型思維。孩子日後表現失誤時,便會感到相當挫敗,否定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們應盡量避免讚賞孩子的才能或智力,而多肯定其努力、堅持、進步和做事方式。例如:「我感受到你真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呢!」這讚賞表達出你重視的是對方的努力和成長,而非事件的成果,使孩子能在挫敗時仍堅持不放棄。除此之外,以下這些回應也有助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這課題似乎有點困難,這刻你未能完全掌握,我們不如試試看其他的學習方式?」

    「這個課題真困難,但經過你不斷努力,終於克服了!下次可以試試更高深的題目挑戰自己呢!」

     最後,一切改變從自身開始,你認為自己的思維模式屬於成長型或固定型?事實上,大部分人擁有混合型思維,以兩種模式交替面對不同的能力範疇。有沒有一些範疇你傾向逃避,不願意嘗試挑戰?或很懼怕失敗?你很大機會在這些範疇未完全發揮你的潛能呢!能力可以鍛煉,成長型思維也能逐漸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