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布姊姊和布妹妹:

  轉眼間,文婆婆離世已經半年了,因當時疫情的影響,只能遠遠觀望媽媽離世所帶來的遺憾心情,我都記掛在心裡,你們現時的情況怎樣呢?願主保守你們。

  我記得你們初次來電,從電話裡可以感受到兩姊妹對媽媽的擔心。文婆婆有腦退化的情況,不能進食而被送往醫院,由於疫情的影響,文婆婆在老人院時已不准探訪,她入院更使你們感到不安﹗疫情的限制下,家屬未能實體探訪更使你們感到難過﹗我建議聯絡醫務社工,以電話視像的方式探望文婆婆;從那天開始,無論文婆婆在醫院或是在老人院,我一直與你們守望同行。

  記得文婆婆因身體狀況欠佳,不只一次進出醫院,我體會到你們對媽媽的擔心和不安的心情,有時候更有自責、內疚和無奈——如果早點退下工作來照顧媽媽、如果細心多一點……可能媽媽情況會好一些!我細心的聆聽、同理的了解、以禱告安慰;經過醫生的醫治和主的憐憫,文婆婆住院一段時間又可以出院,讓你們的憂心得到安撫。

  我記得以視像探訪文婆婆時的難忘片段:我向文婆婆介紹自己,更為她禱告,禱告後你們就會與她玩記憶遊戲,當她回答正確時,看見你們喜形於色;見她有點疲累時,我再次為文婆婆的身體和你們的心靈禱告,讓上帝的話語成為你們的支持。

  其後,我再聯絡布妹妹,了解你和姊姊的心情,體會到始終是隔著螢幕,未能親身在媽媽身旁照顧,總是有一點不放心﹗我願意成為你們的聆聽者,聆聽你們對媽媽的病情感到心痛、難過,加上未能在她身旁而感到無奈,在電話裡安撫和鼓勵你們。

  一天,收到布妹妹的短訊:「媽媽血壓很低,兩姊妹趕往醫院見她最後一面,天父接了媽媽回天家」﹗我心裡有一份記掛,於是再次聯絡你們,感受到你們的哀傷和悲痛,因疫情的限制只能在窗外,遠望著安詳的媽媽睡在床上,心靈懷著一份遺憾的離愁別緒﹗我聽見你們悲慟的心情,在電話裡陪伴著你們,為你們禱告,求主憐憫,並保守與安慰你們哀傷的心靈。

     在文婆婆的安息禮上,我第一次親身與你們見面,看見你們的傷感,體會你們兩姊妹在媽媽患病的日子裡盡心盡力的陪伴,不離不棄的照顧,姊姊更想放下工作來照顧媽媽,你們的付出相信文婆婆都能體會,接收得到這一份愛的祝福。

  轉眼已過了大半年,我想你們的心靈仍然有這一份傷感吧﹗願主安慰你們兩姊妹的傷痛,醫治你們的悲傷。在這段日子裡,我感受到你們都很堅忍,好好保重身體和心靈,相信你們都有新的開始,在禱告裡為你們守望。

  祝福你們身心靈健壯,願主常與你們同在﹗

黃院牧

體現心情:現在你的心情怎樣?

  「最近你怎樣啊?你的心情如何?」看似簡單的問候,聽者可能覺得並不簡單,因著每個人在生命不同時刻的經歷和轉變,我們都有不同心情……

  最近筆者有機會重溫一齣電影《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主角因與家人遷居,內在情緒出現不同變化,讓觀眾對「情緒」有更深刻的體會。電影中有五個情緒角色:阿樂、阿愁、阿燥、阿憎、阿驚,除了「樂」予人感覺「正面」,其餘四種似乎是「負面」的情緒。電影帶出的信息打破我們對情緒的迷思:看似「負面」的情緒,其實也有其作用。很記得主角因為不適應新學校的生活,內心越來越「愁」,但一直在父母面前強裝沒事;最後她甚至離家出走,及後決定折返回家,在父母面前痛哭出來,父母才知道女兒的不快樂,一家相擁起來……「愁」讓這一家在適應轉變的不安中連結起來。

  過去兩年的疫情,我們也經歷許多從未想像的轉變,有著不同看似「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讓我們知道自己或別人的限制,提示我們需要疏導、安慰、醫治、休息;如果沒有這些情緒,就像我們接觸過熱的東西不懂縮手而灼傷。新的一年,我們也許懷著期盼與快樂(Joy),但也許仍背負著過去的愁苦(Sadness)、對現實不明白的燥動(Anger)甚至憎恨(Disgust),又或是對無法把握的將來充滿驚懼(Fear)。讓我們嘗試體會並接納此刻的自己有著不同的情緒,而且我們有一位創造主,祂願意按我們的本相接納我們。

  「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詩篇139:1-2,13-14

從心出發:護「身」護「心」的服侍

  小時候認識了一位外籍修女,她為人樂觀,充滿正能量與犧牲的精神,與她相處久了,也被她樂於助人的行為感染。預科畢業後,由於喜歡藝術創作,所以我修讀了設計課程;但在商業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感到工作和生活漸趨刻板,於是開始思想:怎樣才可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呢?驀然想起那位修女給我的勸勉,特別分享到既有意義又屬專業並可做一輩子的工作。經過深思熟慮後,便投考護士。

  還記得從第一天,我戰戰兢兢地穿上護士學生的制服直至畢業那天,學習、考試、到病房……三年的學護生涯都是在壓力下度過,卻又從無數次藉著服侍病人而得的喜樂與滿足,戰勝了壓力,抵禦了沮喪,堅持到畢業。三年以來,最難忘的事,就是第一年我在內科病房實習當夜班,很忙亂地收症之餘,又遇上在一小時內有三位病人離世,內心充滿傷痛,但也得把工作做妥;下班時,有一位基督徒護士感到我的無奈及難過,她主動安慰我,以聖經的話語向我解釋生命是甚麼及誰是生命之主?病人的離世,人是不能掌控的,鼓勵我更加要把握時間,全力以赴,無論做任何事,也要做到最好,那便無憾無悔。之後,我更加積極地做好護理的工作。

  由於我入行前已經信主,深深明白聖經提到「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14下)所以服侍病人之餘,神也把傳福音的使命刻在我的心板上。有一回,在外科病房實習,遇見一位末期癌症的病人,他痛苦的呻吟聲,打動我有勇氣向他分享福音,並與他一起禱告,以詩篇23篇安慰他。之後,在他離世前的一個早上,他主動提出請我為他禱告,那一刻他亦表達無懼死亡,因有永生的盼望。

  時光飛逝,轉眼間,在護理生涯的數十載,我做過手術室護理、助產士、外科、傷口及造口專科。不少護士都很抗拒每一次的轉變,要適應新的環境、工作和同事,特別是手術室及產房的環境與工作更是比較緊張。對我來説,一個專業的護士,應該無懼改變,更應從每次的轉變中,主動學習、增加各方面的新知識及技能。但明白到人的力量實在有限,因此過去無論在哪個部門工作,我也常常禱告,求神賜智慧及力量去面對每次的挑戰,也深信堅持與毅力是成功的雙翼,所以往往也能挑戰成功。

  醫療需求每年俱增,工作愈見繁忙,可是我從未想過放棄,而且渴望能把全人護理的概念實踐得更完整,因此我再去進修輔導學。感謝主,在護理工作以外,也能回應病人心理的需要。

  總的來說,實在非常感恩,神帶領我從事護理這份很有意義的工作,過去、現在及將來也會以「將心比己、減輕痛苦」的原則去關心及照顧病人,實踐全人護理。

關心健康:做個精靈不倒翁癌

  在香港,65歲或以上在社區居住的長者當中,每年大約每5人便有1人跌倒。而在跌倒的人當中,約75%有不同程度的受傷,其中包括頭部創傷和骨折等。(參考: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 https://www.elderly.gov.hk

  研究顯示,在過去六個月內曾經跌倒的長者,未來數個月內再次跌倒的風險會比其他人高。其實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它並不是衰老的必然過程。

引致跌倒的原因或風險

  跌倒不是無緣無故的,引致跌倒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視力不佳、關節及步姿問題、頭暈昏厥、藥物影響、環境問題及高危的生活習慣等。

 針對長者種種不同的跌倒原因,職業治療師會從以下幾方面向長者提供評估及治療方案,以下列出幾項供大家參考:

  1. 跌倒風險評估及治理
  2. 家居環境跌倒風險評估及改善建議
  3. 改善高危的日常生活習慣,提高安全意識
  4. 防跌輔助器具之應用及諮詢
  5. 改善情緒管理,提高面對危險的警覺能力

 由於長者在家居跌倒的情況非常普遍,以下是一些容易引致跌倒風險的情況及建議:

做個精靈不倒翁

風險的情況 建議
1. 洗澡方式:單腳站著洗澡 坐著洗澡
長者坐在合適的座椅/位置洗澡以策安全,例如坐在馬桶,沖涼椅或浴缸板等。(詳情可向職業治療師查詢)
2. 門口、通道上的障礙物 清理門口、通道上的障礙物,例如:地布、電線、拖鞋等,以免長者絆倒。
3. 室內光線不足 在夜間或日間光線不足的環境內,謹記要開啟充足的照明用具。
4. 攀上椅子或用者櫈仔取高處的東西或抹窗 改善高危生活習慣 日常物品應放在肩至腰之間的高度,以便安全提取。不常用的物品應整齊和穩固地存放在合適的地方,需要時可以請他人幫忙。  
3.  用不穩固的東西借力 安裝可合規格的扶手(詳情可向職業治療師查詢)      
總結

  其實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從不同方面著手,留意身體狀況,摒除心急和不良的生活習慣,留意環境危險,多做運動;並且有需要時要去請專業人士幫助,便可以做個精靈不倒翁。

關心健康:肺癌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是起源於支氣管黏膜或肺泡的惡性腫瘤。其發生主要與吸煙、吸入礦石粉塵、工業廢氣、菌毒瘴氣等有關。其他如遺傳因素或個體因素等亦不可忽視。

  肺癌屬中醫學的「肺積」、「肺癰」、「息賁」等範疇。肺癌是因虛與邪毒入侵而得病,致肺氣肅降失司,鬰滯不宣,脈絡不暢,氣血瘀滯,毒瘀互結,久而成癌瘤。又或因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能生化輸佈,致聚濕生痰,留於肺臟,日久痰濕、瘀毒、氣滯凝聚成癌瘤。

  肺癌臨床表現根據病期的早晚而明顯不同。中心型肺癌與周圍型肺癌由於其位置和功能損害不同,所產生症狀也不盡相同,這在早期患者更為明顯。中央型肺癌:發生在肺段支氣管口以上,靠近肺門的癌腫,早期症狀明顯,本型以鱗狀細胞癌為多見。周圍型肺癌:發生在肺段支氣管口以下,較小支氣管的癌腫,早期無症狀,本型以腺癌為多見。

常見症狀如下:

咳嗽:中心型肺癌早期症狀大都以咳嗽為主,常出現陣發性刺激性咳嗽,無痰或少量白色粘液痰。晚期,咳聲低怯、端坐喘息、聲音嘶啞、唇紺、面浮肢腫。

咯血:間斷反覆少量血痰,鮮紅有泡沫,偶見大咯血,持續時間不一,一般僅數日,但也有達數月者。

胸痛:早期胸痛不顯著,胸悶滿脹,疼痛而不固定,多以氣滯為主;晚期邪毒浸漬,瘀血不行則疼痛夜甚,固定不移,如錐如刺,甚則終日不休,痛不可耐,甚則破骨壞肉,痛不可按,不得轉側。

發熱:一般多屬陰虛內熱,故見午後或夜間發熱,或手足心熱,伴有心煩、盜汗、口乾、咽燥等症。亦可由痰瘀內阻、毒熱內蘊引起,熱勢壯盛,久稽不退。

氣急:初期正氣未衰,表現息高聲粗,胸憋氣急,多為實證。晚期邪毒日甚,氣陰俱損,表現氣短喘息而聲息低怯,胸悶而不甚急,因少氣不足以息,故動則尤甚,靜而喜卧而不耐勞作,氣息低微,此為邪實而正虛。

晚期,消瘦、乏力、食欲缺乏,表現為虛損証候,可有遠處轉移症狀。

  中醫治療肺癌以辨證論治方法,臨床以氣滯血瘀型、痰濕毒蘊型、陰虛毒熱型、氣陰兩虛型為多見。如陰虛毒熱型,可有咳嗽痰少,或乾咳無痰,痰中帶血,胸翳氣促,心煩失眠,口乾便秘,潮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則以滋陰清熱,解毒散結為主。

     肺癌患者宜注意起居飲食習慣、精神調養及做適量運動。忌煙酒、辛辣刺激、油炸、香燥、甜膩、腌製等食物,多菜果少肉類等。

解開心結:成長型思維

  在精英主義的氛圍下,社會經常告訴我們「三歲定八十」、「要贏在起跑線」。孩子們從小就被分成屬於精英班或普通班、天分超卓或能力平庸。你認為人的才能是與生俱來的嗎?能力和智能可否改變?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r. Carol Dweck致力研究人們成功的原因。她發現了兩種思維模式,分別是「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才能、性格能夠不斷發展和培養,而能力是努力和付出的成果。相反,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則相信能力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即是有些人天生就比較聰明和有天分。

     Dr. Carol Dweck的研究發現,相比固定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能達到更優秀的成就。當學生們相信智力和能力可以不斷培養,他們的學業成績有顯著的增長。當商業機構提倡成長型思維,員工的能力感得以提升,並更勇於創新。讓我們細看,這個看似簡單的一個概念,何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兩種思維的對比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能力無法改變,他們重視成敗得失,希望透過成就得到別人的認同。為了維持聰明的形象,他們會避免挑戰自己,以防失敗和犯錯。面對別人的提醒和評語,他們會採取防禦姿態,拒絕接受建議,因而無法從中改善和進步。此外,他們認為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改變與生俱來的能力,遇到困難時便會較快放棄,不作更多嘗試,以致無法發揮他們百份之百的潛能。

  相反,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渴望通過學習和成長不斷發展能力,重視學習過程多於結果。他們視挑戰為成長機遇,願意從錯誤中學習,樂於接受批評和意見,因為他們渴望得到的是個人成長,而非別人的認同。這類人深信努力和毅力是掌握能力的必需品,不會輕言放棄,因此能夠不斷突破自己,成就卓越。

     由此可見,人們對才能的信念會影響他們所付出的努力、面對挑戰時的態度和對外來建議的接受程度等,使他們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Dr. Carol Dweck 曾言:「當我們能使自己變得更好,為何還要浪費時間不斷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呢?」既然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如此具影響力,究竟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教養孩子、甚至對自身的看法?

成長型思維的應用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學生的能力會在成績表上被反映為「合格」和「不合格」,無數學生因「不合格」的標籤而受盡打擊。Dr. Carol Dweck曾提及美國一所中學,當學生在科目上未達標準,他們獲得的成績是「Not Yet」,而非「不合格」,背後帶有重要的含意。「Not Yet」一詞傳遞的意思是:學習是一個進程,學生只是尚未達標,而非被定型為力有不逮的一群。相比「不合格」,「Not Yet」為學生帶來希望,相信他們有不斷進步的機會,終有一日會達標。言語表達方式與我們的思考方式息息相關,我們不妨從多用「Not Yet」開始,改變看待自己和別人的角度和心態,並非「不能」,只是「未能」。

     在教養孩子方面,父母師長的讚賞和回應方式對他們的思維模式舉足輕重。當我們讚賞孩子「你真聰明!你很有天分呢!」,他們學習到天資聰敏的人能得到別人欣賞、才能是基於人的天生特質,潛移默化成為固定型思維。孩子日後表現失誤時,便會感到相當挫敗,否定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們應盡量避免讚賞孩子的才能或智力,而多肯定其努力、堅持、進步和做事方式。例如:「我感受到你真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呢!」這讚賞表達出你重視的是對方的努力和成長,而非事件的成果,使孩子能在挫敗時仍堅持不放棄。除此之外,以下這些回應也有助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這課題似乎有點困難,這刻你未能完全掌握,我們不如試試看其他的學習方式?」

    「這個課題真困難,但經過你不斷努力,終於克服了!下次可以試試更高深的題目挑戰自己呢!」

     最後,一切改變從自身開始,你認為自己的思維模式屬於成長型或固定型?事實上,大部分人擁有混合型思維,以兩種模式交替面對不同的能力範疇。有沒有一些範疇你傾向逃避,不願意嘗試挑戰?或很懼怕失敗?你很大機會在這些範疇未完全發揮你的潛能呢!能力可以鍛煉,成長型思維也能逐漸培養。

病友心語:無言老師

  爸爸林叔九十四歲,和其他人沒甚麼分別,不同的就是他既不拜偶像,也不信耶穌,只是信自己。自從媽媽去世後,爸爸父兼母職,生活變得更忙碌,甚麼也無暇兼顧。

     退休後,爸爸年輕時認識的朋友和戰友都相繼離去,因此,他感覺很寂寞。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跟隨我上教會大約一年之久,但他仍然感覺不到神的存在。直到十多年前,他在國內友人家裡喝酒談天,去洗手間時突然感到不適,在快要暈倒前的一刻,他聽到一把聲音安慰他說:「我喺度呀!你唔駛驚呀!你無事㗎!」其後,他便不省人事,直到翌日早上才接受醫生檢查,結果發現毫無損傷,心臟、血壓都一切正常。他深信這是神的保守,於是回港後便主動對我說要信耶穌,經牧師和弟兄姊妹向他完整地解說福音內容後,他便決志相信耶穌,並受洗加入教會。自此,他對事物有了新的看法,沒有從前那麼負面。

     爸爸於五年前確診患上突發性心肌梗塞,當時昏迷口吐白沫送醫院後獲救,神第二次救爸爸脫離危險,也沒有任何的後遺症!2021年初,爸爸的泌尿系統出現問題,多次出入醫院。疫情中家人不能探望,爸爸情緒和思想都比較混亂。感謝神的眷顧和保守,院牧在爸爸住院期間多次探訪和關心他,跟他一起祈禱,多次給爸爸帶來安慰,也向我們交代爸爸的情況,讓我們安心。

     2021年9月6日早上,爸爸突然心臟病發入院,並送到特別加護病房進行急救,隨後曾三次心臟停頓,最長時間是停頓四分鐘,經搶救後得以保存生命。護士說爸爸情況不穩定,但他仍會點頭和按護士的指示伸出舌頭。我們因疫情不能進入病房,非常感恩院牧協助我們播放錄音給爸爸聽,他聽時有反應,我們深受安慰。

     入院前這半年,爸爸的身體真的開始衰弱,他只想舒服地回天家,因為他在世的日子已過得很滿足。雖然病情急速轉差令家人感到突然,其間我們仍獲四次恩恤探訪的機會與他見面,這實在是完美的結局。縱然依依不捨,爸爸最終於入院兩天後的凌晨時分離世,息了地上的勞苦,安返天家享受永遠的福樂。感恩我們能以詩歌伴著爸爸,並牽著他的手送別。

     回想這半年來,多了時間與爸爸朝夕相處,一起藉禱告經歷神的醫治,這是天父莫大的恩寵。安息禮依爸爸生前的囑咐,一切從簡,在醫院殮房外舉行,由牧師主禮,兩位院牧更分擔陪伴家人和接待親友的角色,他們真是神派來祝福我家的天使!安息禮完畢,遺體隨即由家人陪伴送往中文大學醫學院捐贈成為「無言老師」。爸爸的生命見證、言談舉止和成為「無言老師」的行動真的令人敬佩,爸爸的生命仍然在說話。

醫護心語:彼此配搭、見證主愛

  在老人科病房工作已經二十多年了,作為老人科專科護士的我,深深感恩能得此專業的身分,令我未步入老年以先,學習如何照顧老弱傷殘的病患者。每日照顧年老病人時,看到他們的情況,猶如一面鏡子看到自己的將來……盼望將來自己「老大」患病時,仍能活得有尊嚴和領受從神和人而來的「關心」。

        猶記得一位患肺炎入院留醫的長者,發現有吞嚥困難,在進食時「落錯隔」引致吸入性肺炎(食物誤入氣管至肺部)。病人縱然是高齡,但意識和神智清醒,仍能跟家人溝通。因為疫情關係,家屬不能探訪,所以家人每次帶食物給他時,他很開心和渴想進食,但可惜他不能如常人一般的進食。他知道了便很失望,當時我只能對他說:「唔食得喎,因為要按言語治療師的指示進食。我知道你很不開心,我為你祈禱,不如我也轉介院牧為你的病況禱告和探望你,好嗎?」他立即點頭示意,願意接受轉介院牧的建議。

        另有一個臨床處境:一些臨終病人,彌留之際,我通常會主動步向家人旁邊,向他們表示,有需要的話,可以轉介院牧為他們禱告及前來床邊探訪家人和病人,通常他們都願意接受這個建議的。而院牧們的「出現」或電話問候,可給家人適時的安慰關心,讓他們在哀傷和「不知如何」的時候,得到院牧陪伴走這段路,深信這樣可安穩他們的哀傷以及平復難捨之情。通過此類的探望,讓基督的愛能在此情此境流露出來。

         病房內因有晚晴的病人,當我知道院牧室開辦生死教育講座,我便鼓勵同事們參加課程,加強他們在臨床上對晚晴病人的照顧和溝通技巧。同事們參加後,均表示更多了解生命意義和如何以同理心照顧病患和接觸家屬。

        事實上,臨床上每天都要面對忙碌的工作,明白到「當不能作甚麼的時候」,只能默默的祈禱,在禱告中隨聖靈的感動紀念有需要的病人,適合的話轉介院牧協助。我很感恩能夠跟院牧彼此配搭,他們會在床邊探訪,關懷家人,協助家人安排簡單的安息禮,跟進教會轉介的個案。當教會的弟兄姊妹和其親友因病入院留醫,我會鼓勵他們可按需要請求病房同事轉介院牧關懷。我深深體會上帝讓我們在不同崗位上見證祂的大愛,我們只管盡心獻上和配合,定必見到神偉大的作為。「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1)

信仰心窗:「零」的突破

  多少時候,我們希望遠離零這個數字,分數、工資、銀行存款等,距離零愈遠愈好;但有時又希望愈接近零愈好,屋租、樓價,甚或是現時的疫情數字,我們不但希望接近零,更希望它們等於零。到底哪樣較好?表面看來,視乎是那類事情,但是,就以屋租為例,業主希望數字距離零愈遠愈好,而租客則相反,愈近零愈好。這樣看來,可能是因為距零的遠與近,影響著我們的心靈。

  當分數高,工資高、銀行存款數字大時,我們感到開心,心靈暢快;當無物業者遇上屋租便宜,樓價大幅下跌時,不禁喜出望外,更是心靈舒暢,能擁物業的機會指日可待;當那天零確診時,大家都感到安全、安心,但不多幾天,又出現大於零的數字,且沒休止時,大家就心情低落,心感無助,這疫情的數字可以永遠留在零嗎?我們的心靈還可經歷多少這些數字的變化?

  原來,我們的心靈都在不知不覺間被這「零」的距離所束縛著,為這零的距離遠或近而或喜或憂。能因此而喜,心靈舒暢,當然是好事,但若能不受這距離零遠或近而影響心情,時刻都心靈平靜,那不是更好嗎?

  第一世紀有一位名叫保羅的人物,他就像今天我們所說那些出身名校,在社會很有地位的人,他堅持自己的看法,並認為與他看法不同的人是不對的,更不斷地逼迫他們。過了一段日子,他人生出現了莫大的轉變,首先是他「歸回零」,謙卑下來,倒空自己,放下固執的想法,接受救恩,成為基督徒;隨後,他放下自己曾擁有的人與事,於當日交通不發達的日子,四次從以色列出發,走遍不同地方,甚至遠去到羅馬,為要把他「歸回零」的經歷告訴世人。他生活的質素也因此愈來愈接近零,但他卻沒因此被束縛,還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12-13) 他就是聖經其中一位作者—保羅,他清除內心的累贅並接受新事,他的貢獻影響深遠。

  我們不一定能像保羅一樣,能深深信靠那加給他力量的 (主耶穌) 就凡事都能做,不受與零的距離多寡所束縛,但值得學習另一句在聖經的話:「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喜樂的心靈是健康之本,二千多年前的聖經作者已這樣教導世人。喜樂,清除內心的累贅,接受新事,把生命主權交給可信靠且掌管一切的耶穌,零的突破,心靈就再不是被束縛,而是喜樂。

生活心窗:歸回零

  「零」在數學上是一個獨特的數字。小時候學習正負數,老師會在黑板上畫條橫線,中間標示著「0」,向右延伸的是正數值,向左的是負數值,零是1與-1之間的整數,不屬於正也不屬於負數。不少儀器例如量重秤會用「0」作調校的原始點,計算機按入清除鍵後會顯示「0」,還有許多儀器在「重新設定(RESET)」後,顯示屏會出現「0」,表示歸回原始設定點。

  「零」在數值上代表沒有。過去兩年的疫情中,零感染,零確診成為人類的共同願景。疫苗研發初期,大家都盼望注射疫苗後,疫症從此消失,世界歸回原點。可惜,行文之時,各國依然深陷抗疫之考驗中。渴望歸零的何止疫症?生活在節奏急速的世界,人在不知不覺間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愈活愈累。怎樣將壓力歸零,活得輕鬆自在,成為現代人追求健康心理質素的重大課題。

  人在向前衝時,甚少希望返回原點。童年時玩跳棋,棋子在棋盤上大步大步向目標推進,最氣餒的就是踏進「回到起點」的罰格。一般的想法,加法代表豐盛的生命,歸回出發點有減法的含義,象徵著失去。然而,人面對逆境,卻有從頭開始,重新起步的想法。由此可見,「零」並不是一個靜態或消極的狀態。「歸零」雖然是從有到無,但蘊含重啟的動力,是創造的原點。

  張振宗的《歸零心態》描述歸零心態的象徵意義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要獲取更多的知識、技能,獲得更大的成就,必須定期給自己的內心清零。」只有清除內心多餘的累贅,才能有空間去接受新變化,裝入更多。聖經首卷《創世記》記載神在創造世界時,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可是,人的驕傲卻叫我們只看到自己的好與對,自我膨脹,不獨看不見神,容不下神,更阻撓了神的工作。要回到美好,人只能謙卑下來,倒空自己,轉向上主,聖靈才得以進入我們的內心,重塑創造時的完美狀態。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 新造的不是肉體的新形態,而是內心的更新。祝願在新的一年,大家都能重新回到神造世界時的安靜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