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馬太:

  初次見你時,你剛入院兩天,平靜且笑著跟我說:「我沒有甚麼大問題,只是腰痛,希望臥床一段時間,好起來就可以出院回家繼續弄孫為樂!」然而,打從你的眉梢眼角,卻隱藏著點點愁緒。這個觀察讓我知道適宜定期來探望你。果然,在探訪過程中,發覺你面上的笑容漸漸減少。

  那天,我如常探望你,你沉默且看似疲倦。我陪伴你一會之後便問:「今天心情如何?」你無言並示意我看看你躺了床已超過一個月的身軀。我回應:「病情怎樣……我見你一直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病患……」沒料到「積極」一詞打破了沉默,你的眼角更泛起淚水,即時回應我說:「自住院一個月以來,是第一次聽到有人肯定我是積極的!」我耐心等候你說出箇中原委。你慢慢道來: 「我丈夫和兒子都說我不積極,不常常自己活動身體,拖延復原!他們昨晚還怪責我不像以前,積極做人做事……院牧,我是不是不夠積極?」我輕輕握著你的手。你的眼淚一滴一滴掉下,似是流露著一連串的委屈,實在不吐不快:「我已經很積極,躺了床一個月也沒埋怨過甚麼!其實我也想有氣力自己活動,但真是無氣無力,叫我怎麼動?奈何他們不相信,只一味怪責我不積極!」「家人不明白自己,真覺委屈!」「他們就是不明白!雖然我一向做人積極,處事勤快,但今次是脊椎出事,像癱了一樣,想自力活動也無能為力!」我的聆聽和同理回應,使你逐漸放鬆了,我便鼓勵你在合宜的情況下,找機會與家人說出自己的真實狀況和內心感受,你表示樂意。

  之後我持續探望和關心你,但不再見到你的家人,卻見到有位傭人從旁照顧。你告訴我已經跟丈夫和兒子如實表達自己的病情和感受,他們對你明白多了,不再提「積極」一詞了,還特意調動了傭人來照顧你。我為你與家人關係復和而高興。然而,康復的路實在漫長,某天你對我說再沒有積極的心去面對自己的病,因病情時好時差,而轉差時是一次比一次辛苦!看見你長時間在病苦中受折騰,真不容易,實在會消磨你的意志!雖然你說自己不是信徒故曾婉拒祈禱,但是當我再邀請為你祈禱時,你卻願意接受。在禱告中,你流淚了。之後你輕聲並連連說多謝我,更多謝上帝的看顧。你開始經驗到創造生命的主的恩惠!

  自此每次探望你,你都接受我為你禱告,並感受到上帝的加力,使你仍然懷著鬥心,面對自己的病患。我曾邀請你決志信耶穌,你說還未是「時候」,我尊重你的決定。在治療路上,你仍要面對大大小小的困難,到了「時候」,深信愛你的天父上帝必然親自醫治你的身心靈。

  超過四個月了,雖然你仍躺在這病床上,但感恩你仍鬥志可嘉,期待著步入康復期。願上帝保守並賜福給你!

徐院牧

仁心仁述:醫愛人生路:周鑑明醫生

昔日被同事背後稱為「黑面神」,今日卻被尊稱「大佬周」 ;而且一直緊守崗位,默默服侍香港低下階層市民。 2003年沙士,周鑑明醫生是第一批醫護團隊為高危沙士病人做手術,從中讓他對生命有更深體會!他自己也曾患過重病,因而學懂了原來醫人重要過醫病!

******************************************************************************************************

  醫生是一個被人尊崇的職業,收入高,有前途,就是這樣吸引了年輕的周醫投身這個行業。由於喜歡小孩子,他後來成為婦產科專科醫生。不過,早年周醫只把醫生當成一份職業,想望一天要從公營醫院跳去私營,成為名醫,賺取更多金錢。正因如此,在公營醫院的繁重工作壓力之下,他的情緒也開始失控,不快時會大力掉下電話洩憤,與同事關係也常有張力,甚至被同事在背後稱為 「黑面周」。周醫坦言當年行醫,病人對他來說,也只是一個CASE (個案)而已!

  因著一個十分愛主的基督徒同事積極向他傳福音,周醫因而認識主耶穌,並且恍然明白原來基督的大愛,有著犧牲和付出,不禁使周醫汗顏;同時神的愛也開始注入他的生命中,使他學習用主耶穌的愛去愛人及醫人。原本硬崩崩的臉孔,漸漸變得寬容起來,信仰使他的生命不斷更新,昔日同事見他避之則吉,今天卻得到不少同事愛戴,以親切的「大佬周」稱呼他。

  一個從醫超過36年的醫生,他最難忘的經歷又是甚麼呢?周醫認為莫過於曾轟動世界的沙士事件。當年周醫任職的瑪嘉烈醫院成為了處理傳染病的醫院,身為婦產科醫生,他就為染上沙士的孕婦剖腹產子,亦是當時為沙士病人做手術的第一批醫護團隊。雖然死亡的威脅如此真實和接近,感恩的是周醫和一班專業醫護團隊只想做好手術和拯救生命,就把自身安危全然放下。無怪乎醫護人員在沙士期間英勇及無私的付出,至今仍贏盡港人的敬佩和掌聲。與此同時,周醫在病房裡看見患上沙士的母親為了所愛的子女,願意付上再多十倍的努力來呼吸一口氣,為的是要活下去;又有一些沙士母親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為要保存腹中骨肉;母愛的偉大實在令人動容,也激勵了周醫要對病人給予多一分愛、多一點堅持。

  經過一塲 「死過翻生」的急性重病,也讓周醫對病患者有更深刻的體會。2013年某天他被送到手術室,手術後更即時轉到深切治療病房(ICU)插喉兩日;當時他的肺功能已不能運作,需要借助儀器恢復功能。雖然在手術室及ICU期間,他內心有說不出來的平安,但是這個重病讓周醫深切體會,當人患病時,那種痛不欲生的感受實在非筆墨可以形容。自身的經歷使他對病人又多了一分同理心,而且和病人有更多的互動。

  雖然周醫年屆退休,他卻願意繼續以合約形式留守公營醫院。信主前他一心要成為名醫,收入豐厚,但信主後有一次參加教會復活節禁食祈禱會,為第三世界被忽視及貧窮者禁食,他內心因而深深被觸動,也立志回應神,願意為弱勢社群獻上微力。堅守公營機構36年,為的是要服侍普羅大眾的市民,幫助經濟能力較弱的病人。同時,周醫希望往後能把自己的醫學經驗傳授下一代,使年輕醫生得到適切的培訓。

訪問隨想:

  醫生得人尊敬,不但因其醫術高明,更是因他對病人有一分醫者的心腸。醫院是一個冰冷還是溫暖的地方,也視乎醫者對病人有多少愛的流露。在行醫路上,醫者若能盡力去醫、用心去愛,必能祝福更多病人和家屬。

本文按《守護生命的使者》廣播內容編寫,原稿版權屬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重溫廣播內容,請登上:www.cmdf.org.hk/pages/sharing/broadcasting

澄心款款:回應?反應?

話說當年愛因斯坦第一天在普林斯頓大學上班時,他的敎務長問他需要甚麼?愛因斯坦回答說:「不需要太複雜的儀器,只需要一個大黑板和足夠的粉筆。」敎務長一口答應。愛因斯坦跟著說:「還有一件……我是十分需要的……」那究竟是甚麼呢?

  常言道:開心與否都是一種選擇。你同意嗎?面對不同的事情我們會有不同的反應。—我們會因為某些事情讓我們感到開心,也會因著某些事情讓我們感到心煩。在種類繁多及變化萬千的後現代文化生活中,我們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了「三失」現象,也就是失「焦點」,失「中間」和失「控制」,叫我們茫然而不知所措。

  失「焦點」— 反映著我們對事情本質思考的能力。觀察現今社會,理性思考與對話空間不斷萎縮,「求真」被「求其」取而代之。一旦問題來了,我們就急不及待地作出即時反應,根本沒有思考事情的本質與意義,我們活像一個「扯線公仔」般的被操控著。

  失「中間」—意味著我們的思考立場變得兩極化,思考事情非黑即白。這就使中間路線及溫和派的思想「失去」了。正正因為這個世代的變化實在太快太多,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給我們作回應,對事情的反應就只有簡單的兩極化了。

  失了「控制」— 當我們失了「焦點」及「中間」時,我們就變得無力控制生命中所發生的任何事情;最後就是對自己的掌控權(回應外在發生事情的選擇)都失掉了。

  因此,當大家下一次遇到不如意或感到痛苦的事情時,我們不妨嘗試停一停,想一想,讓我們用回應取代反應。

  首先我們可以考慮以下的問題,再作回應:

  1. 究竟是甚麼原因讓這件事情出現?
  2. 除了目前看到的壞處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好處呢?
  3. 如果只有壞處,我可以做些甚麼來避免事件重演?

  回應是經過思考,反應是即時的。當我們對事情的反應是持「開放原碼」(open source)時,我們可以開放地對事情作多種解讀。由於「反應」與「回應」之間有著很大的鴻溝,所以如果我們不知道當中的分野,也不懂控制的話,很自然地就會被他人或社會所操控。當然,我們並非對事情視而不見,又或是使現實合理化;而是謙遜地再三思考而後行,因為沒有經過思考的反應,很可能有所偏差。「去而學之」(unlearn),才能重新「復而學之」(re-learn)。這樣,才能對每日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有更深的認知與應用。

  愛因斯坦究竟還需要甚麼呢?他跟著說:「我還需要一個很大很大的垃圾桶,越大越好,我要把我所有思想的垃圾掉進去。」

  沒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思想垃圾桶,好讓我們在這變化多端、高速發展的世代中多一點過濾和思考空間,也可把不愉快的事情倒進去。想開心就先要學會與「理性」和「感性」做朋友,每當遇到因不同事情而引起情緒到訪時,學習利用反思回想來調整自我身心。希望大家能把這個操練變成一個新的習慣!

  開心與否都是一種選擇,你選擇回應還是反應呢?

關心健康:養生有法

  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醫籍之一的《黃帝內經》,已經有一套完善的養生法則,認為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方法,以達到體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生、長、壯、老、死,是人生的自然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便會衰老。有謂「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從外貌的變化和精神的變化,可看到衰老表現,如皮膚皺紋增多、肌膚鬆弛、頭髮細軟脫落或粗硬變白、聽力下降、視力減退、牙齒脫落、骨質疏鬆、越老越矮、爪甲變脆出現縱脊紋,忍尿困難、便秘、精神萎靡等。根據中醫的理論,老化速度的快與慢、衰老出現的早與遲、壽命的長與短,均取決於腎氣的強弱,也與肝心脾肺等臟的衰變有關。

  預防老化早現,就要從多方面養生:如堅持適量運動,預防外感時邪,並運用飲食調養身體,做到營養均衡,飲食有節,不過飢過飽,不偏食,三餐合理編配,避免煙、酒、高熱量、高脂肪、過鹹、過甜、濃味及刺激性食物,注意控制體重,避免勞累及高度緊張,生活要有規律,作息要定時,並要保持心情開朗。

  適當的飲食調養,有延緩衰老的功效。根據現代科學研究,軟骨素、膠原蛋白、透明質酸等能美容潤膚去皺、滋潤關節;核酸能促進新陳代謝、消除黑斑、潤澤肌膚;鹼性食物能使血液呈弱鹼性,延緩機體衰老;維生素A、C、E是抗氧化劑,均可防皺去斑,避免早衰;礦物質中的鐵質能使皮膚光澤紅潤,硒是很強的抗氧化劑,能增強免疫力,鋅是人體內多種酶的重要成分之一,對皮膚健美有獨特的功效;植物性化合物是來源於植物,如胡蘿蔔素來源於胡蘿蔔、茄紅素來源於番茄等,均是抗氧化劑,具有抗衰老抗癌作用;以及適量飲水可防止皮膚乾燥、出現皺紋及失去彈性等等。其實,只要飲食均衡,就可吸收以上所需營養。

  選擇食物養生時最好根據中醫的理論,因應不同體質選擇不同性能的食物。例如:熱性體質表現有身熱、面紅、口乾、小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狀。可選用清補食物,如薏苡仁、蘑菇、百合等。寒性體質表現有面白、發冷、口淡、小便清、大便泄瀉、舌淡、苔白、脈遲等症狀。可選用溫補食物,如龍眼肉、紅棗、核桃仁等。至於平性食物,如蓮子、冬菇、芝麻,則任何體質也適用。

美容養生食療舉例:黑芝麻黑豆黑米漿

功效:補益肝腎、烏髮明目、潤澤肌膚
組成:黑芝麻,黑豆,黑米等份
製法:用適量清水煑成粥,放入攪拌器磨成糊狀即成。

關心健康:薑能「通神明」

  生薑,為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薑」的新鮮根莖,粵諺有云:「廣東三樣寶,陳皮老薑禾稈草。」可想而知「薑」的好處多多。民間常用作祛腥羶味、治病或作辛辣調味料等用途。

  古書曾記載,生薑能「禦百邪」,這大概是指生薑能抵禦因受寒所引起的一些疾病。所以人們下冷水、經雨淋後、或受寒時都有飲服薑湯的習慣,方法是用生薑五片,加適量紅糖煎水,乘熱服下;或用老薑一大塊,將它打碎,放下滾水煎出辣味後用來洗澡,待全身滾熱汗出,病就好了。這是借助生薑的發表散寒之力。

  生薑又有「嘔家聖藥」之譽,民間有用生薑汁一湯匙,加水三湯匙,煮熱一次服,治療偶感風寒而嘔吐不止;若因胃風作悶,又有用生薑切碎粒炒飯食。這是由於生薑能祛風止嘔之故。

  中醫遇到脾胃虛寒的病症,經常會在方藥中配用生薑以溫中散寒。當人體脾胃虛寒時,消化吸收能力就會減低,因而嘔吐、腹瀉或胸腹作痛,此時使用有溫熱作用的生薑,可使之恢復正常。因生薑含有的薑辣素能刺激神經,先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使我們感到有股辣味,以後又刺激胃腸黏膜上的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促使胃腸道充血,增強消化道蠕動,讓消化液分泌旺盛,又能刺激小腸,使腸的吸收能力加強,從而起到健胃、止嘔的作用。

  本草書上亦說生薑能「通神明」,指飲服薑湯可用作救急,治療暈厥,恢復神志之意。生薑所以能發汗、驅風寒,是因生薑味辛性温。當人感受風寒之後,身體抵抗病菌的能力較差,侵入身體內的病菌就會使人頭痛、發燒、咳嗽。那麼,只要祛除風寒,病就會好。而生薑所以有發汗作用,是由於含有「薑辣素」原故。它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臟加快跳動、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因而加快,使全身產生溫熱的感覺;同時,流到皮膚去的血液增加,促使身上的汗毛孔張開,滲出來的汗也多了。流出的汗,不但可以把多餘的熱帶走,而且還把病菌放出的毒素排出體外。所以,民間常用薑湯發汗治療風寒,是有科學根據的。

  生薑之所以能「通神明」,正是因為它能增強和加速血液循環,故能在暈厥時作急救之用。生薑亦常用於外科,作為灸治法。生薑內服一般用量是一至三錢,或兩至四片。

  由於生薑的藥性是辛溫,只適用於受寒的情況,如果受寒後,感到喉痛、喉乾,大便乾燥,就不宜用生薑了。故凡熱性疾病、陰虛火旺、津液缺乏、以及血症等,均宜慎用或忌用生薑。

解開心結:當飲食遇上精神壓力

  阿賢近來的生活有很多轉變:搬家、轉工、還要照顧剛完成手術的家人。她堅持事事親力親為,盡心盡力做到最好。然而,勞碌的生活令她感到很大壓力。只有在吃東西時,她才頓感心情放鬆。阿賢漸漸開始「隨時吃」,即使她並不感到肚餓。

   經常穿著的牛仔褲,一次比一次難扣鈕,阿賢意識到靠吃來減壓令自己肥胖了。可是,她越抑壓食慾,想吃的衝動卻越大,心裡經常充滿著吃與不吃的掙扎。有時,她忍不住去吃個痛快,吃完卻又後悔自責。

精神壓力影響飲食

阿賢經歴的正是由精神壓力而引起的飲食問題。正常飲食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飢餓,攝取營養,以維持身體健康。由精神壓力而引起的飲食則主要為安撫情緒:不快樂時可能吃蛋榚、朱古力;氣憤時可能吃掉一桶炸雞; 感到無聊時可能吃薯片、糖果、杯麵……不論是食量,或吃喝的頻密次數,都超出身體對飲食的基本需要。

  1. 影響食慾: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指出,當人受到壓力,腦部會即時分泌抑制食慾的荷爾蒙(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簡稱CRH),使人暫時減少食慾,全力應付挑戰。然而,當壓力持續,身體會分泌另一種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腎上腺皮質醇刺激細胞釋放葡萄糖、脂肪及氨基酸,以增加身體能量對抗壓力。當壓力過去,腎上腺皮質醇會相應回落。但假如壓力長期偏高,腎上腺皮質醇水平高,會抑制CRH分泌,令食慾增加。

    精神壓力亦會妨礙睡眠。睡眠不足一方面會減少身體分泌負責傳送「已經吃飽了」訊息給腦部的荷爾蒙Leptin,另一方面會增加分泌使人感到飢餓的荷爾蒙(Ghrelin),導致食慾增加。

  2. 影響對食物種類的選擇

    有研究報告指出,精神壓力會令人渴望吃高脂肪、高糖分食物。這是因為當高脂肪、高糖分食物被消化,會抑制大腦產生和處理壓力訊息以及相關情緒區域的活動,令人減少感到有壓力。所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又被稱為「安慰食物」。但研究發現,大量進食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會導致成癮問題。身體會出現耐受性,需要吃更多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才能感到滿足。一旦吃不到這類食物時,便可能出現吊癮徵狀,結果減壓不成反而更感到有壓力。(註)

應付因壓力而引起的「想吃的衝動」

  • 思想目的 運用放鬆技巧,先令自己冷靜下來。例如做深呼吸。然後,問自己:「我現在是因為肚餓而需要進食,還是為了心情欠佳而想吃?」
  • 思想後果 再問自己:「如果現在吃了,我會否感到後悔和自責?」
  • 喝一杯水 當有衝動想吃,便先喝一杯水,製造飽腹感,能降低想吃的意欲。
  • 刻意分心 將自己喜歡做的幾項簡單活動寫在咭紙上,隨身帶備。當有衝動想吃,便專注地去作這些活動,把心思從吃上移開。
  • 清潔牙齒 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驗:擦牙後,不想進食以免弄髒潔淨了的口腔。也可以想像自己正在擦牙,口𥚃充滿薄荷清涼爽快的感覺。
  • 有益取代 可以健康小食代替高脂肪、高糖分食物。
  • 控制 將大包食物分作小份,並分開存放,減少吃過量。
  • 眼不見為淨 將零食移離視線範圍,放在不易拿取位置,有助減少取食意欲。
  • 淺嚐即止 對進食高脂肪、高糖分食物,要為自己設限。例如,最多吃四口甜品便停止,並馬上將食物拿走。淺嚐即止跟吃掉整份甜品所帶來的安慰作用差不多,但對健康和體重造成較少負擔,且能增加自我控制成功的滿足感。
  • 定時進食 一日三餐要定時進食,以免因飢餓而胡亂飲食。
  • 避開誘惑 三餐以外,避免在食肆和零食店林立的場所閒逛。
  • 只買所需 假如十分想吃漢堡飽,便只買漢堡飽,不要因為套餐價錢好像較化算,便把原本沒有打算吃的薯條汽水也吞掉。專心細嚼漢堡飽,並對自己說:「我已吃過我很想吃的,我的需要滿足了。」

註: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 (2015)

醫病同心:行過死蔭幽谷

  從接過化驗報告,到做手術切除腫瘤,開始第一階段化療,剃去頭髮免受掉髮之苦,只不過是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身心就經歷重重創傷。談癌色變,就如大多數人,我只有乖乖的依從最穩妥的治療方案。

  第一階段的化療藥物,反應劇烈,完全在我和腫瘤科醫生的意料之外:五臟六腑像翻天覆地,整個星期上吐下瀉,胸悶不適,肚餓卻吃不下一口飯,口渴卻吞不下一口水,嗅覺和味覺都改變了,很多氣味令我作嘔,身體像完全失控似的。過往學過許多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肌肉鬆弛、靜觀……都似乎不太能夠減輕不適。就算請來中醫師針灸,也只帶來短暫的紓緩,人虛脫得氣若柔絲,心靈經歷漫長黑夜,不知何時到天明。

  在身體極度不適的時候,深深明白一些病人厭世,在痛苦中求死的心情。有好幾個難熬的晚上,我也感到身心已走到盡頭,呼求神救我脫離這取死的生命。仿似聖經中約拿被大魚吞下在魚腹裏,不見天日,不知何時有得救的指望。

  在最無助的日子,神親自用祂的話語、詩歌、教會弟兄姊妹的禱告、勉勵、家人的陪伴撫慰,讓我走出幽暗。正如聖經詩篇29:10所言:「耶和華坐在洪水之上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神也在我身心疲憊時,體會主耶穌昔日親嚐肉身的苦難。我亦抱持一個信念,今次的經歷必有神的美意。祂使我經過苦難的試煉以後,信仰能更經得起考驗。往後幾個月,當我和朋友分享病患經歷時,他們都很主動地將困難和問題和我分享,互勵互勉,生命彼此連結。我並非孤單上路,神和祂差來的許多天使與我相伴同行,叫我嚐到天國在人間的實在。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聖經.哥林多後書1:4)

  回望整個病患之旅,我猶如行過死蔭的幽谷,經歷過心靈和身體極大的考驗,強烈的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力感把整個人淹蓋了。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與人的關係特別遙遠,身上的疼痛特別強烈,自己是特別孤獨,沒有人能理解。但感謝神,讓我不單從以往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所得到的專業認識中,以正面思維幫助自己在逆境中轉向,我更在那段黑暗無光的日子中,因仰賴神的臨在,並祂所賜的堅忍與力量,使我能夠重新得力。

醫病同心:紓緩治療的使命

  紓緩治療是負責照顧晚期病人的專科。病人有患癌症的,也有患其他晚期器官衰竭的,包括晚期腦退化、腎衰竭等。

  試想像一下如果自己患了不治之症,肉身受盡病痛的折磨,你的感受會是如何呢?你可能會感到驚慌害怕、絕望無助、內疚埋怨、甚或憤怒、內心滿是鬱結…。讓我們一邊投入他們的感受,一邊聽聽紓緩科的一些小故事。

  「醫生,我怕我會傳染人!」一位八十多歲患了晚期肺癌的婆婆告訢我。原來她有一個十分可愛的小曾孫,婆婆每次跟曾孫見面都很開心,只是每當小曾孫想親一親婆婆的臉,或摟抱婆婆一下,婆婆都要不情願地推開曾孫,怕自己經常咳嗽會把癌症傳染給孩子。經解釋後,婆婆不再被這些誤解困擾,並露出燦爛的笑容。

  「你們醫院有沒有格格衫借給我穿?」一位近九十歲患有晚期腎衰竭的婆婆準備要參加紓緩科舉辦的「全家福拍攝活動」,她要求穿得像清朝的公主格格一樣。負責的社工只好連忙解釋這個活動的目的,也告訴她穿喜歡的便服就可以了,我們抱歉未能提供戲服。後來婆婆的女兒為她租了一套漂亮的清朝格格服在當天穿上來拍照。婆婆自豪地告訴我們她是真正的格格,她在媽媽的肚內曾經被慈禧太后冊封為格格,只是在她出生之前清朝就滅亡了。這天我們看見一個被遺忘了的公主格格終於得到眾人的肯定了!

  「我冇事,我好快會好的!」一位患了晚期癌症的年青人。他氣若柔絲,連說話都顯得很吃力,生命以日計算。他仍然無法接受自己快要離開世界,因為他不忍心丟下獨力撫養他成人的單親媽媽。「我會好的,我會永遠和媽媽在一起!」聽見這話,負責照顧他的醫護人員都感到心酸和難過。最初我們都欠缺勇氣去告訴他時日無多,因為這個事實太殘酷了!我們要讓他帶著這個無法實現的希望離開世界嗎?兩天後,他的肝臟也開始衰竭了,已經無法進食,身體愈來愈虛弱。他意識到自己快要離開世界了,他問道:「醫生,為甚麼我這樣累?」他開始接受身體和病情的惡化,明白人無法控制生命的長短。最後,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發現身邊有很愛他的母親和朋友。他重拾放下多年的基督教信仰,誠心將生命交托給掌管生命的神。母親被他的改變所感動,因此也相信了耶穌。母子相信現在只是暫別,將來一定能夠在天家重聚。在母親的陪伴下,他最終平靜安詳地離開世界。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生也有「生、老、病、死」,自然的定律就是日新月異的醫學也改變不了。紓緩治療的使命就是透過團隊的照顧,減輕病人的痛楚和身體的不適,支援並關懷家屬,從而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讓病者在餘下的日子活得更舒適和有尊嚴。

兩扇心窗:變焦

  廣東人有句俚語「見招,拆招」,形象鮮明兼且實用,尤其針對即時解決眼前的問題。只是生命中經歷的際遇,多不是關乎招式,而是焦點。所以,更多時候我們需要學習對焦與變焦。

  記得十八歲那年,正唸預科,發現漸漸看不清楚黑板上寫的字。驗眼之後才知道自己有近視與散光。在一個寒冷的早上,戴上第一副膠框眼鏡,穿上厚厚的毛衣走進課室,同學們看見我怪怪的打扮,都不禁捧腹大笑,臉上腼腆之情,記憶猶新。時光飛逝,不知不覺戴了眼鏡已三十多年。步入四十歲之後,又發現多添了「老花」。感恩遇上細心的驗光師,為我配了第一副漸進(變焦)眼鏡,戴起來很適應及舒服。十年過後,雖換上了第四副,仍是方便實用。現代的變焦鏡片已改進了,鏡面平滑無痕,卻奇妙地照顧到短、中、長距離的視力需要。想深一層,原來變焦不只是物理現象,也是我們屬靈生命的寫照。

  遇上難處時不妨短視,以免被過度的憂慮淹沒了明天。主耶穌說:「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太6:34)眼看時下香港的年青父母要面對很大挑戰。孩子剛出生已憂慮申請心儀的幼稚園;才牙牙學語就要部署小學叩門;為了升讀一等(Band 1)中學,原本開心快樂的童年生活卻變成密麻麻的補習及課餘活動;十多萬的中學畢業生為了幾萬個大學學額不眠不休,各出奇謀;一旦上了大學,還要擔心……。這一切都是香港的生活現實。想到從孩子出生那天,便要為未來二十年的學習生涯每天憂慮,教人怎樣活下去?值得嗎?但生活的各樣難處又豈只在父母及孩子身上才發生。

  要作聰明人便要看遠一點。人的靈性美德與品格才是成功之道。主耶穌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太7:24-25)經驗告訴我們,物質供應對培育孩子的靈性美德並非關鍵,品格才是持久的實力。我們更需要以神的道來建立美善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心若改變,態度便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便會改變;習慣改變,人生便會改變。

  我們都是在世寄居的客旅,凡事朝永恆的方向看才至重要。使徒保羅曾勸勉說:「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 」(西3:1-3)地上的事或好或壞,都是短暫的,有一天都要過去。惟有憑信建立的人神關係與盼望,才是永遠長存。

  記得驗光師曾提醒,若近距離工作了一段時間,適宜小休一會,讓眼睛看遠一點,有助保護視力。原來當中也有屬靈意義。對焦有時,更要懂得變焦。

兩扇心窗:眼鏡

  與朋友們相聚,看見Eva的眼鏡右邊鏡片若隱若現一條直紋,好奇向Eva問個究竟。

  原來之前她看東西出現重影,看見人人都好像有分身術似的,一人變兩人,一左一右,嚇得她馬上去找醫生,生怕是腦袋出現問題。幸好經過詳細檢查,知道是視力而不是腦袋的問題,她方才舒一口氣。視光師為她找來一片特製的,有凹凸直紋的薄膠片,貼在她右邊的眼鏡片上,為Eva矯正了重影的障礙。

  據Eva形容,這薄膠片上的凹凸紋就像三稜鏡一樣,調節光線的折射。中學年代,我也曾學過三稜鏡的光學原理,但現在還留在腦海的,只是三稜鏡實驗中見到的美麗彩虹,其他通通忘記得一乾二淨。

  從Eva這特製的鏡片令我聯想到眼鏡的用途還真不少:近視鏡片可以幫助看遠景,遠視鏡片可以幫助看近物;既有近視加上老花的,就要配戴一副雙焦距鏡片的眼鏡了。爸爸以前也有一副雙焦距眼鏡,可是當年的鏡片製作技術比現在遜色,鏡片會因應焦距不同分成上下兩部分,上下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界線。爸爸每次看遠景時,總會把眼鏡撥低,眼球上望,依靠上半部分的鏡片;看近物時,又會把眼鏡提高,垂下眼球,使用下半部的鏡片。眼球忽上忽下的神情,常常教我忍唆不禁。

  在鄰居中,我曾遇過一個孩子戴著一邊遮上眼罩的眼鏡。這是因為孩子有“懶眼”(lazy eye),所以要遮掩正常視力的眼睛,多訓練有弱視的另一隻眼睛。

  不單視力有障礙的人,即使擁有正常視力的人也需要戴眼鏡,例如:在炎炎夏日,為了減少太陽的紫外光線對眼睛的傷害,最好戴上太陽眼鏡;看3D立體電影,要欣賞特別的影像效果,必須戴上立體眼鏡。

  心靈有如眼睛一般,既有不少缺憾需要矯正,更會脆弱而需要保護;這樣看來,心靈實在也需要配戴眼鏡。

  當人遇上困難失意之時,自然會產生困惑、苦惱、悲傷、生氣甚至怨恨等等負面情緒。我們毋需否定這些負面情緒;事實上,它們是促進我們成長成熟的重要部分。然而,過度沈溺於負面情緒而不能控制,對身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這個時候,我們特別需要一副屬靈的眼鏡,一副看到神恩典的眼鏡,好將我們的焦點從個人的苦困中轉移,叫我們重新看見生命中的美好事物,讓這些美好的事物提醒我們神的供應足夠,衪的眼目未曾離開,從而讓我們重新振作,跌倒也可以重新起步。

  今天不論我們活在甚麼樣的境況,無論是有缺乏的,抑或豐足的,願我們都戴上屬靈的眼鏡,看見神在我們身上的特別計劃,看見神已站在我們的旁邊,無論順境逆境,高山低谷,總與我們同在

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