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心語:陪伴

  作為一位紓緩科醫生,有幸在病人一生中最軟弱時和他們同行,互相陪伴,實在是一種福氣!從中我感到陪伴和被陪伴的重要性。

  陪伴人,在我的工作中,我覺得只要是用心、用時間,去聽、去看、去臨在,甚至去感受。這樣「陪」,在忙碌的工作中,實情已難能可貴。如能有敏銳的觀察,能用適當的覆述、言語,讓對方感到你的存在,感到被了解、被重視;就算是一個眼神,一個簡單身體的動作,一兩句短語,大家此時此刻心靈互通,就更有療癒的果效!

  陪伴不只是身體的「在」,更是陪伴著對方向我們講述人生的旅程、經歷、價值觀和文化,以及他們的情緒,心靈。此種連繫,互動,很多時為病者帶來不少意義和盼望。正因為此,我們做服侍的,就可以讓自己在病者有限的生命中帶來一點微小的腳印。希望會是一點祝福,一點鹽和光!這就正正是作為紓緩科同工的福氣和榮幸!

  其實作為紓緩科的同工,我的身心靈也一直被與我同行多年一個一個的病者陪伴著。他們的故事、性格、背景,讓我明白到人人都是獨特和唯一的。他們讓我眼界大開,更讓我學會接受、明白和尊重他人,學習陪伴別人之餘也陪伴自己,藉此塑造了我的人生觀。

  近日有一次,我要和年輕的同事和負責護士處理一個棘手的預設醫療計劃,該同事已進行多次電話會議都未能解決。我本想以一位較資深的醫護人員身分,希望可以說服家人以病人最大利益為依歸而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在與家人會面的過程中,尚未入正題,我就被家人要求我離開會議,他只想和年輕同事會面。當時我嘗試再說多一句,他立刻情緒激動地呼喝要我離開。當時我為了平息他的怒氣,我便離開了會議,讓年輕的同事和負責護士向他再陳述各醫療方案的利弊,希望他們得到共識,為病人提供最大利益的醫療方案。

  當時,我發現自己的感覺有些丟臉、氣憤,也擔心同事餘下來與病人家屬的溝通。我想起早前學習過一些自我陪伴的訓練,其中包括如何陪伴自己的不是、缺點等負面感受,我嘗試讓這些感覺以不批判的方式陪伴自己,過程中,我感覺到神在安慰我,也讓我想到,當時我可不需離開會議,反而可向該家人說,我不再在會議中發言,讓年輕同事主導會議。這樣一來我不用因我不在場而擔心同事,又能和病人家屬保持良好的關係,將來對家人、病者和團隊都百利而無一害。最差的情況,都是再被家人拒絕,堅持要我離開會議罷了。

  這些「陪伴」的經歷,讓我明白到無論陪伴别人,被人、被自己和神陪伴,都可讓自己和他人有著不可言喻,奇妙的成長和療癒!

信仰心窗:幸福感

  一對男女分居之後重逢,男問女:「現在過得怎樣?幸福嗎?」女答:「我過得不錯,一家人有說有笑。」男方這樣問,因為當初是為了大家幸福才分開。感覺在一起是痛苦,但真的分開了,又不見得幸福,原來幸福感可隨時失去;失去叫人清醒,才知自己從前有不妥當之處,於是主動向對方說對不起,也未嘗不是個好開始。

  人的幸福度取決其感知幸福和愛的能力,但人總是被自己蒙騙。為何錢多了,幸福少了?因為人不知足,有了房子,要換更大;有了工作,想換更好;有了錢,想賺更多,奴役我們的不是別的,而是我們的欲求。我們被許多欲求牽制著,無休止奔波勞碌,得不到自由,也享受不到內心的平靜(幸福)。畢竟feel good不等於live well。

  要活得好,擁有蒙福的人生,就要問福從何來?原來「各樣美好的恩賜和各樣完美的賞賜,都是從上面、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雅各書1:17上,新漢語譯本) 福氣唯獨從上主而來,而人往往在失去那刻,才開始驚覺自己是有福的人。

  幸福可以很簡單,有人說病之前,可飲一口水,但現在限水,甚至喝水如吃玻璃;以前可睡一頓好覺,現在卻失眠;以往可正常排便,今不是便秘就是肚瀉。加上疫情之下,生活受限,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原來不是必然。所謂「塞翁失馬,禍福相倚」,原來福一直都在,我一直是在受祝福,禍則是上主收回他所賜的福。幸福感的基礎來自感恩的心。無怪乎耶穌說,知道自己心靈貧乏的人,曉得為自己過錯懊悔的是被受祝福的(Blessed)。(參馬太福音5:3-4)因此擺脫完美主義,學會接受失敗,接受自己全然為人,是受祝福的。

  耶穌又說:施比受更為有福。(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使徒行傳20:35。)怎麼施助者會更有福?因為有能力才可施助。追求個人幸福,只是獨善其身,若能創造眾人幸福,就是兼善天下。要擁有最持久的幸福感,就要有感恩和樂於助人的心。運動令人開心,有人透過義跑來為服務肢體殘障者的機構籌募經費,將個人幸福轉為謀求別人幸福,這樣的人絕不孤單,他身邊一定不乏朋友。

  文章一開始提及的男女,最終決定重新再去愛對方,雙方也為這段關係作出改變,不單個人變成更好的自己,連身邊的人亦蒙福。人心或有受傷、懊悔、憤怒、煩憂,但我們的內心,可以因為有位愛我們的上主而變得更強大,更溫暖!

生活心窗:自己的幸福

  我喜歡一套最近播放的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故事圍繞幾個中年人的經歷。男主角遇到人生樽頸,決定返回家鄉濟州,因而重遇二十幾年前的中學同學。在別人眼中,他是個風光的中產,從窮鄉僻壤搬到首爾,完成大學,努力攀爬成為銀行分行經理,娶得漂亮妻子,女兒是個有潛質的高爾夫球手。相比之下,他的舊同學不是粗魯的菜市場商販,就是從事粗重工作的草根。他與當年暗戀他的女同學並肩而坐,「你覺得我是怎樣的人?」滿載心事的他問。遙看嬉鬧的少年,他回憶起從前打籃球的快樂片段。外貌平庸,一直單身的女主角如今是腰纏萬貫的魚販,「笑起來溫暖開朗,充滿朝氣,惹人喜歡,而且很有魄力。」她甜絲絲地回憶著。男主角一臉憔悴,有誰知道他為了業績而卑躬屈膝,為了應付女兒在美國學習高爾夫球沉重的費用而欠債累累呢?他啞忍著滿肚子的苦澀,低眉沉默。

  朋友之中,包括我自己都喜歡懷愐過去。許多人說讀書年代最快樂,想當年無憂無慮。「想當年」是一片濾鏡,把不合乎主觀想像的篩走。想當年青蔥歲月,充滿美好的期盼,人到中年怎麼竟停滯不前?以世俗的期望,耕耘過後不就是收成期嗎?為甚麼上天給我的能力這麼少,為甚麼重要的工作機會沒有我的份兒。曾經有幾年時間,為了自己的一事無成而沮喪,挫敗感驅之不散。獨自面對情緒很難受,像男主角的處境一樣,年紀越大,越覺得無處傾訴,心情鬱悶。

  他花光錢財去栽培女兒,盼望她有天出人頭地,也許是為了年輕時無法成為運動員的心結。對女兒來說,高爾夫球曾經是生命的唯一,當面對比賽的成敗,壓力超越所能承受,再沒有幸福感可言。他堅決反對女兒放棄高爾夫球的抉擇,父女各自站在平衡線的兩端。這正是很多人的盲點,放棄等於承認失敗;成就感等於幸福感。或許女兒不是一個有成就的運動員,但她擁有可愛的性格,還有許多潛能等待發展,因此不應該糾纏於「我不夠好」、「無法成為高爾夫球手,唯有退而求其次」的思想。再者,幸福不是由別人去論斷,幸福應該由自己去定義。

  故事尾段,妻女毅然回國,男主角辭去工作,用離職金來償還債務,一家人展開一趟公路旅行。年輕的他沒有成為籃球運動員,現在的他幾乎一貧如洗,女兒也沒有如他所願在人前顯耀,然而家人互相關懷和支持,溢滿的幸福感,讓他充滿勇氣和信心去面對未知的前路。有時候千帆過盡才發覺幸福不是擁有,而是放下。如果你覺得很疲累,把重擔放下吧,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沒有失去甚麼,上天還會很照顧你的需要。

真心分享:張栢淳

「堅持到底,必有嘢睇」是我人生的座右銘,也是我人生的經歷——雖然兒時經歷破碎,但是身邊的人堅持對我的關心、陪伴和愛,才能成為今日的我,讓我可以帶著愛和力量去堅持與其他人同行,在他們人生的困難時期,陪伴他們堅持走過、生命得著轉變。
家庭破碎 懷疑人生

  我生長在一個小康之家,八歲前的童年過得快樂無憂。當時一家人在大埔居住,逢星期日跟外祖父母和舅舅們一起去馬頭圍的聖三一堂參加祟拜。我媽有九兄弟姊妹,全家人信主,我跟幾個年齡相若的表兄弟一同返兒童祟拜,感覺很好玩。然後大夥兒浩浩蕩蕩地去飲茶,坐滿兩張大圓桌。酒樓裡面有個巨型魚缸,我們幾個孩子喜歡圍著魚缸,看魚兒游泳。飯後再去外祖父母在九龍城的家,繼續玩樂。

  好景不常,當時九十年代初,中國進行大量興建項目,父親是工程師,被公司派去內地工作。由最初一個月出差數天,到後來長駐內地,一年只回家數天,見面的時間極少。有一天放學,打開家門,赫見滿地雜物和玻璃碎片,母親在房裡歇斯底里地嚎哭,而我那只有一歲的弟弟坐在玩具車,驚惶地回來亂撞牆壁。我被這場面嚇呆了,立即打電話給舅父,當晚我在外祖父母家過了一夜。後來才知道有個來自內地的女人打電話來告訴我媽,父親已經決定離婚,要她離開父親。我媽早已預料到婚姻不穩,聽完電話之後,整個人好像瘋了,極度憤怒之下把東西通通摔破。

  自始她患上情緒病,變成抑鬱,而且有嚴重潔癖。我兩兄弟在從外面回家,一定先去浴缸洗乾淨,然後在浴室等候,直到母親把家裡各處拭乾拭淨,才可以出來。我甚麼東西也沒有觸碰,她卻嫌我髒。就連我的功課紙,都要像浣紗那樣,放入一盤水再拿上來。紙張都濕透了,功課沒辦法做,唯有用衣服夾掛起來吹乾。

  她很容易情緒波動,對周遭事情反應敏感,特別是有關教徒對婚姻的見證,她會不斷咒罵,認為信仰是欺騙人的,是虛假的。她不再出席學校的活動,認為離婚是一件羞恥的事。我記得有個同學問我「家長日當天你父母幾點鐘來?」身邊另一個同學搶著回答「不用問了,佢無阿爸阿媽。」也許是無意的一句童言,對我卻是深深的傷害。為何是我呢?心裡充滿不解的疑問。如果神是真實的,為甚麼容讓這種不幸發生在我的家庭?那時候我已經沒有返教會,受到母親的情緒影響,覺得返教會不過是一群人圍爐取暖而已。我亦對母親心懷怨懟,關係疏離,唯有想盡辦法逃避。

逃離現實 酷愛結他

  我的成績一落千丈,表兄弟全部在同一間學校升中,只有我被派去組別較低的學校。每天放學四處溜達,拉住同學陪我去遊樂場或機舖消磨時間,直至天黑才不情願地回家,就連放假都扮上學,盡量避免留在家裡。母親放工很夜,回家後又要不停清潔,一直餓到九點幾十點才吃晚餐,已經是慣常。如果我說一句「我餓了」,她就會不停抱怨。我最怕遇到舊同學,怕他們知道我在哪間學校唸書,怕跟他們比較,自我形象低落。那時候,我跟父親的溝通就是要錢,那種感覺相當討厭。母親既要工作又要照顧稚幼的弟弟,對我的學業不聞不問,遑論教導功課的能力。既然成績好壞她不在乎,我又何需努力呢?我找不到努力讀書的理由。當時的我是「三無主義」,無方向、無目標、無理想,人生意義何在,完全想不透。父親不在,我只好擔起父親的角色,照顧母親和弟弟,對一個只有十多歲的孩子來說,相當大壓力。家庭是個負擔,我只想逃離現實,漸漸以反叛行為去表達不滿和憤怒,心裡疲憊。

  中二那年暑假,我媽路經九龍城一間教會,看到有個暑期青少年活動,忽爾替我報名參加三日兩夜的暑期營。我從未去過該教會,也不認識任何人,當然不願意參加。可是她堅持「我已經繳交200元的報名費,你別浪費我的金錢」為理由,我唯有敷衍一下。其實我只想整天賴在家,關上房門打機。終於來到營會,有兩位弟兄「貼身」照顧我,他們比我年長一兩歲,經常跟我聊天,鼓勵我返教會。好聽一點是關心,實情是不勝其煩。我經不起日夜轟炸,終於答應跟他們返教會。返教會是挺好玩的,重點是可以找個藉口逃離母親。從此每個星期日我都會自動自覺參加團契,在教會逗留一整天。

  那時候我喜歡某男歌手,覺得他彈結他很酷,於是開始學結他。你問我信仰是甚麼,我不懂回答。雖然以前慣常返教會,聽過很多聖經故事,但始終是水過鴨背,像種子撒落被風吹去,沒有認真記著聖經的教導。現在再次返教會,也不過是抱著去玩和結識異性的心態。我在教會算是個異類,因為想模仿日本當紅樂隊那結他手的招牌紅髮,所以我也染了一頭令人側目的紅髮。平日上學我會用黑彩噴髮劑,每到周末就本性盡露。我雖然讀書不行,在音樂方面卻算有點天賦。我對於彈結他非常認真,經常在教會的band房連續練習數小時,樂此不疲。後來教會的傳道人邀請我加入青年佈道隊並成為結他手,能夠帶領敬拜,感覺相當興奮。

教會導師 堅持關心

  中五那年,當同學躊躇出路的時候,我已經決定放棄學業,盡快找工作。我非常討厭母親經常「講錢」,對父親如是,對我亦如是,要是經濟獨立就不用看她臉色,受她喝罵。會考放榜,成績只有5分,我並不在乎。

  教會有位導師叫Shirley姐姐,她很關心我,了解我的狀況。她苦口婆心勸我一定要繼續唸書,甚至租了一輛的士,在放榜日與我奔走各區找尋學校。我們跑了多間學校都被拒絕,天色已近黃昏,終於來到一間私立中學,眼前只剩最後的一個叩門機會,那刻我已經累透了。負責面試的老師接過成績單,看了一眼,輕視地拋下:「你這種成績,在校操行亦只有C級,憑甚麼要我們收你?」聽罷心裡一道怒火衝出來,我本想就此轉身離去,就在那一刻瞥見門外的Shirley姐姐緊張地祈禱。我的心忽然平靜了,然後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竟然連帶老師也沉下來,對我說:「我已經好累了,你明天再來面試吧」。我何嘗不是很累呢,我根本不想唸書,就算真的要唸書,也只為了報答導師的恩惠。她不斷向老師求情,第二天面試終於得到重讀中五的機會。第二次會考成績12分,如果沒有Shirley姐姐竭力為我奔走和勉勵,我根本不可能完成預科。

女友愛我 我卻很壞

  我在教會認識現時的太太。雖然兩人已經認識了好幾年,直到一次短宣的旅程,我們才正式拍拖。我當時讀中七,她讀中五。在這以前,我曾經有兩個女朋友,對愛情很重視。因為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愛,所以我很想愛,也非常渴望被愛,可是兩段關係都失敗了。我跟自己許下,從今以後我不再對愛情專一,寧願我拋棄人,也不要被人拋棄,就在這心態下,我跟她開始拍拖。她在基督教家庭長大,個性純品,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她一直認為,第一個男朋友就是未來丈夫,然後生小朋友。但我是個壞男孩,對我而言,結婚等於離婚,合則來不合則去,沒有所謂專一或承諾可言,兩人的愛情觀南轅北轍。

  我們在一起的頭幾年,我瞞著她跟其他女生交往,盡量隱藏自己已經有女朋友的事情,對她不太在乎,而且經常撒謊,卻又要她幫忙完成功課。那種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態度,令她很委屈,她的父母對我很不滿。直到我在公開大學唸書,開始覺得周旋於兩段關係很疲累。我對人生依然充滿疑問,對牧者的關懷感到煩厭,生活日常是吸煙、喝酒和夾band,隨心意而行。做人真的很辛苦,我大聲呼喊不再相信上帝。

重病突襲 真愛呈現

  呼喊之後的一個星期,在毫無先兆下,我患上急性腦膜炎,需要動手術,身體狀態每下愈況,瘦得只有90幾磅,食不下嚥,無法安寢,而且不斷嘔吐,解不開為何病倒。我已經有一段日子沒有返教會,然而教會的朋友對我不離棄,不斷輪流來醫院陪伴,令我很內疚。

  但最令我愧疚的是以往對女朋友的態度。我已經留院一個月,身體仍然虛弱,跟死亡那麼接近,年輕的人生從無作為。女朋友帶了一本《標杆人生》給我,我向來不喜歡閱讀,如今在病榻上竟細閱每段文字。神讓我在病患上看清楚誰是真愛。某天大雨滂沱,我靠近窗邊看到遠處有個瘦小的身影,撐著雨傘向醫院走來,她是我的女朋友。來到病房,她不顧衣衫濕透,很開心地告訴我「買了你想食的雞翼呀」,只因為我說了一句「醫院的食物很悶,很想念炸雞翼的味道」而為了我推延學校考試,老遠從九龍來到大埔醫院,那一刻我實在無地自容。

生命扭轉 認真過活

  我跪在地上,跟上帝有個立志的祈禱,請求衪改變我,進入我的生命。我決定要做個有目標的人,不再沉溺在錯綜複雜的感情關係,專心一意對待女朋友;求衪讓我活得長久,有機會做個盡責的學生。第二天,醫生告訴我,腦膜炎有二十幾種,只有三種能夠有應對醫治的藥物,我所患的是其中一種,最終得醫治而痊癒。病癒後,我逐步建立運動的習慣,經常跟女朋友一起跑步,珍惜兩人的時光,學業成績亦進步很多。

  及後我在中文大學進修社工碩士課程,那兩年是人生最快樂的日子。令我意外的是,老師推舉我代表學系在畢業典禮上致辭。這次畢業禮,我的家人包括父母和女朋友都有出席。我在台上看著父母親,心中強烈地感受到「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在學業生涯完結的那刻,上帝給我一份極大的恩典,就是家人的復和。當晚一家人愉快地吃晚飯,是難以想像、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情景。

與人同行 重塑生命

  後來我加入一間專門服事戒毒者的社福機構,宣傳和推廣戒毒訊息。曾經有一個個案,對方是貨車司機,除了工作別無嗜好。他反問我戒毒之後,唯一的興趣沒有了,連社群也沒有了,該怎麼辦?這個問題我一直記在心裡,明白到戒毒者需要一群同行者,重新建立自己的社群。那時我已經跟女朋友拍拖九年,正在計劃一個獨特的求婚方式,於是我決定用九天的時間,在台灣環島踩單車,並在單車上掛上求婚的橫額,拍成短片送給她,以示真摯。當我穿越高山峻嶺與無涯的海岸之際,深深體會到上帝創造大自然的美而有所領受。我渴望戒毒者成功脫離毒癮的捆綁,享受美好的自由。因為我相信真正的自由,不是自己決定做甚麼,而是自己決定不做甚麼。人必須面對自己的問題,才是真正的成長。

  因緣際會,我開始組織一群戒毒者參加單車導賞員的訓練計劃,由這些成功戒毒的人去帶領其他人,計劃名為「We Cycle」,與recycle一字同音,意思是透過踩單車去重塑生命。上帝讓我看到很多人的需要,我探訪過監獄和精神科病房,很多人跟我一樣來自破碎家庭。原來上帝已經為我預備好,讓我成為一位與戒毒者同行的社工。我體會到扶助戒毒者之路何等難行,很多工作是一點一滴去積累。我也曾試過許多失望,有位牧師給我一句人生座右銘「堅持到底,必有嘢睇」。我們的目光要放在上帝那裡,我們的堅持彰顯了上帝在我們身上將要來臨的恩典和作為。回想過往,我好像聖經上的掃羅,是一個不信的人,看不見自己所擁有的。我的信仰不是因為看見所以相信,而是願意相信所以看見。

院牧心箋

親愛的黃小姐:

  昨天你在whatsapp告訴我,爸爸的骨灰將於星期六進行安放禮,完成後你便會返回澳洲與丈夫和兒子團聚,在此我先祝福你旅途平安。

  這個短訊,令讓我想起在醫院探訪黃伯時的點點滴滴。猶記得他剛入院時,初時他的態度有點抗拒,令我不知如何關心。其後我以床頭的一幅「全家福」照片作為話匣子,我才發現他原來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伯伯。

  之後,黃伯開始談及他的往事,令我十分感動。他為了你們幾姊妹,每天不辭勞苦地工作,甚至年終無休,他也從未發過半句怨言。然而眼前的「生命鬥士」卻被末期癌症步步進逼,甚至去到支撐不了的階段。在探訪時我才知道,原來黃伯所面對的,不但是身體持續不斷的疼痛,令他苦不堪言;而且一向凡事親力親為的他,現在想喝一口水也要找人幫忙,心中感到一份極大的沮喪及無奈。更痛的是,因著疫情,他不能經常見到所愛的家人,令他身心靈背負著相當沉重的擔子。

  這些擔子在夜闌人靜時,更令黃伯心神不寧,徹夜難眠;他的眼神流露著一份孤單及恐懼。就在這時,我聯想到黃伯既然是一位愛錫兒女的父親,便告訴他「也有一位父親,一直愛你及保護著你,這就是『天父』」。我鼓勵黃伯,將自己所面對的一切痛苦、困擾及無助,以祈禱一一告訴給天父,祂能賜予一份真正的平安。

  幾天後,我再探望黃伯,他就像個孩子,一臉雀躍地告訴我,自己的睡眠質素好了不少,特別是他每晚也緊握著我所送贈的十字架,將自己承受不了的交託給天父,黃伯就是這樣經歷到天父的看顧與拯救。更感恩的是,他還向你查問洗禮的情況,最終他亦在醫院裡接受了床邊水禮,成為天父喜悅的兒子,實在感動。

  其後他的病情逐漸惡化,醫生向你們表示要有心理準備,當時你們顯得十分難過,也不知如何是好。於是我便鼓勵你們多在黃伯耳邊細說往事,讓你們藉著這些寶貴的片段,去肯定及感謝爸爸的付出。而且黃伯向我表示,知道自己快要回到天家,我亦直接地問:「你準備好未?」黃伯說:「我已預備回到天父那裡。」最後天父讓他安詳地回到天家。

  能夠在病房裡遇見黃伯,確實令我體會良多。他對我說,他的成長欠缺家人的愛,但我認為,他卻以付出愛來圓滿了他的一生。他對生命的堅韌,對工作的承擔,對家人恆久的愛,這些一點一滴,已化成一份最好的禮物,勉勵我們每一個邁步前行。

有幸能與你們同行的曹院牧上

從心出發:效法主用心服侍病人

  感謝神讓我有機會在此見證祂奇妙的作為與帶領!我是一位在醫院工作的牙醫,縱使並不是時常面對病人的生與死,但是我們的工作卻很影響他們的生活,以及如何面對各種逆境所擁有的力量!

  回想我由修讀到後來成為牙醫,一切都是出於神。在舊制的升學途徑下,我機緣巧合地進入了大學修讀牙科。在修讀課程期間,我發現自己對施行手術感到興趣;於畢業後,透過不同的經歷與際遇,最終我開始了在醫院的口腔頷面外科訓練。

  我們面對的病人有很多不同類別,由不同病房的轉介到各樣顎骨或面骨手術病人都有。我們所面對的未必是命懸一線的病人,但很多時卻是遇上不常見、無助並持續困擾生活的病癥。例如「骨枯」,通常是因以前做過頭或頸部的輻射治療,或是正在服用或曾服用過某類骨藥導致;長期的傷口對病人在進食或社交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我們未必能保證這類病人得以痊癒,但在長期的覆診過程中,病人體會到我們為他們盡力設想怎樣去幫助他們的用心,或許能成為他們面對更大病患中的慰藉與支持。

  在這專業服侍的路上,我時常想到主是我們真正的好醫生:祂不單憐恤、醫治當時社會的低下階層,更將福音傳給他們,使他們從心裡找到生活的動力與盼望。在有限的資源下,或許我們無法深知每位病人的故事,但是我們願意在有限的時間裡,仍能將聖靈的果子帶到醫療的工作上,活出祂的樣式,使光照到病人心裡!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

關心健康:職業治療 — 工作復康

  「職業治療」是為一些於「自我照顧」、「工作」及「娛樂」三方面受影響的病者提供服務。透過有治療作用的活動、提供輔助用具、家居環境評估和改建的建議,幫助病者恢復或增強獨立的生活能力,重新投入家庭、工作及社會。職業治療師更會關注病者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以達至全人治療之目的。

  有很多意外受傷,或患有長期痛症的人士,因難於工作而被轉介到職業治療部作工作評估和訓練。職業治療師首先會為他們的工作進行工作分析 (Job Analysis),客觀地從不同角度分析其工作需求,包括體能活動、心理、人事及工作環境。然後,治療師會為他們進行工作能力評估 (Work Capacity Evaluation) 及模擬工作評估 (Work Simulation Assessment) ,藉此評估患者現時的工作能力是否與其工作的要求相符,從中了解他們的工作潛能,協助他們計劃將來的工作復康。

  在工作復康 (Work Rehabilitation) 的療程中,職業治療師會為他們安排不同類型的模擬工作訓練 (Work Simulation Training),以提升他們整體工作能力和耐力。如有需要,治療師會教導一些與痛共存的策略和技巧給他們,把策略和技巧融合在工作之中,如工作前作伸展運動,減慢活動速度、改變姿勢、使用呼吸鬆弛法、保持正確提舉和坐立姿勢的習慣等。配合人體功效學,可望減少痛楚的出現和避免將來在工作中受傷,使其更有效地工作。除此之外,治療師會教導患者在工作復康之餘,如何積極地鍛鍊體魄,例如學習八段錦。如有需要時及在資方的許可下,治療師亦會到患者的工作地點進行評估 (Job Site Visit) 及提出建議,改善工作環境或改用特制工作的用具。

  在整個工作復康中,最重要的是讓患者了解和接受自己工作的能力和限制,訂立工作目標,需要時作出轉為兼職、轉工或提前退休的心理準備。若患者真的未能返回原本的崗位,治療師會轉介他們往其他職業培訓機構,如「病人再培訓及就業服務」或「展能就業科」作訓練和協助就業。

  不是每一個病患者可以順利地回復工作。但他們可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角色 (Life Role ),例如丈夫代替太太在家裡教導孩子和做家務,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積極地面對和享受生活。

關心健康:大腸癌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直腸癌,是指起源於大腸黏膜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臨床上以腺癌為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屬於中醫學的積聚、腸蕈、腸癖、臟毒、癥瘕、鎖肛痔等範圍。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大腸癌與飲食(高脂低纖、飲酒、吸煙、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環境(包括血吸蟲流行區)、大腸腺瘤惡變、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性息肉、遺傳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有密關係。

  中醫學認為大腸癌的病因不乎外因、內因。外因有寒溫失節、飲食不節、恣食肥膩、醇酒厚味,或誤食不潔之品;內因包括憂思抑鬱、遺傳、正氣不足、陰陽失調。引起脾虛、氣滯、血瘀、痰凝、熱毒、濕聚,從而互相交結,日久而生腫瘤。本病病位在大腸,發病和脾腎有關。常用治法以解毒化瘀、清熱利濕、理氣化滯及補虛扶正等隨證運用。

  大腸癌常見症狀有排便習慣改變、血便或粘液便、不規則腹痛或腹脹、持續便秘或腹瀉、裡急後重、不明原因貧血及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

  大腸癌發生在不同部位,症狀表現不同。如右側結腸癌有腹脹腹痛,腹部腫塊,體重減輕及進行性貧血的症狀。左側結腸癌有腸狹窄和進行性腸梗阻,多有頑固性便秘,也可間以排便次數增多及腹脹腹痛的症狀。直腸癌有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有血液或粘液,伴有裡急後重的症狀。常見併發症有腸梗阻、腸穿孔、出血。

   中醫治療大腸癌首要辨證,常見類型有濕熱蘊結型、瘀毒內結型、脾胃虛寒型、脾腎虧虛型、氣血雙虧型。本病常為「虛實兼夾,寒熱並見」,故應重視四診合參,全面分析。如濕熱蘊結型,症見腹痛腹脹,便下粘液臭穢,或夾膿血、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口乾口苦、尿黃,或伴發熱、噁心等症。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以清熱利濕、寬腸散結方法。食療方面可選用綠豆薏米粥防治,用綠豆一両、薏米一両共煮成粥。

  預防大腸癌,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全穀、新鮮蔬果、少肉、減少食用加工製品、少油少糖少鹽,不宜辛辣刺激、黴變、醃製、油膩、煎炸、燒烤等食物,拒絕煙酒,控制體重,持之以恆做適量運動及定期體檢。可多吃具有抗大腸癌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綠豆、菱角、蘆筍、胡蘿蔔、絲瓜、苦瓜、無花果、香菇、木耳、奇異果、蘋果、橙等。

解開心結:幸福的泉源

  很多人都視追求快樂為人生最大的目標,但又有多少人能成功達標呢?快樂到底又是指甚麼呢?

  一般人以為,快樂就是開心的感覺。誠然,快樂(happiness)是一種主觀的情緒,易受環境和我們所做的事情影響,所以也較短暫和難以持久,因著環境的改變,心情也會隨之轉變。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譬如剛剛受到上司讚賞,心情極之興奮;但跟著收到一個壞消息,心情馬上就變得沉重。所以,人的心情有如天氣般有不同的變化,是很自然和正常的。

  然而,我們的社會文化不時傳遞有關快樂的錯誤訊息,例如「人生最緊要開心」、「快樂在你手中」,甚至近年流行的正向心理學也被誤解為「快樂的科學」。這些訊息只會令更多人感到疑惑,覺得自己應該得到快樂,但在現實中卻是另一回事,當中的落差只會令他們更不快樂,甚至會覺得不快樂就是得了情緒病或心理出現問題。另外,很多人對快樂的期望受到大眾傳媒和社交媒體影響,它們不斷宣傳名人的成功故事,叫人羨慕不已,令人以為快樂人生應該如此,但這只會叫人感到沮喪,因現實中沒有多少人可以擁有這樣的人生。這種向上比較的心態也是造成我們不快樂的原因。

  若然快樂是如此短暫和受環境影響,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那我們是否應該追求其他較為能掌握和較持久的目標,作為我們人生的方向呢?正向心理學之父Dr. Martin Seligman在2012年出版了他第二本正向心理學的書,名為"Flourish",其立論點正是要挑戰自己第一本書"Authentic Happiness"過於重視快樂的觀點。他認為豐盛的人生應建基於幸福(well-being)而非快樂的主觀經驗。幸福(well-being)可視為活得美好(live well)而不單是感覺良好(feel good)。Dr. Seligman創造了一個PERMA的幸福模式,認為豐盛人生有賴以下五方面:

  1. 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s)
  2. 積極行動(Engagement)
  3. 良好關係(Relationships)
  4. 具意義的生活(Meaning)
  5. 成就(Accomplishment)。

  其實,從主觀層面來看,幸福也可說是一種幸福感(a sense of well-being),指內心的滿足(inner fulfillment)和對生活的滿足感(life satisfaction)。這是一種對人生抱持正面態度,同時內心也感到滿足的心理狀態。這種幸福感不會容易受環境的變化所影響。例如現時全球新冠病毒肆虐,很多人的生活都大受影響,無論是經濟、社交、健康等各方面都備受衝擊,精神健康問題亦逐漸浮現。不少研究和調查都顯示,焦慮和抑鬱的情況急劇增加,精神壓力引起的健康問題也愈來愈受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快樂的感覺自然較難出現;但幸福感則不同,它是內在的心理素質,可以不太受環境所影響。為何會如此呢?原來幸福感有幾個特點:

1) 價值和信念

  人生難免有起有跌,正如聖經提醒我們:「生有時,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傳道書3: 2-4)。如何面對這些人生必然的起跌和各種際遇呢?我們需要擁有正面而堅定的信念和價值觀,相信和擁抱生命的美好和可能,持守自己最重視的價值,如愛、憐憫、公義、分享、彼此服侍和付出等。不論在順境或逆境,都不能放棄這些核心信念,因它們是我們生命力強大的支柱。心理學研究清楚指出,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意義和價值的人,他們的心理健康較理想,較少出現精神問題;反之,感到生活空虛無意義的人,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問題。

  如何可以建立和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和正面信念呢?其中一個方法是反思過去人生中一些極為滿足的美好回憶,回想過程中你做了些甚麼?你的感覺如何?有何想法?事件對自己和他人有何正面影響?這樣的反思和回憶提醒你甚麼是自己所重視,並能真正滿足你內心的,這些就是你的內在價值了。

2) 感恩和知足的心態

  內心的滿足視乎你對人生的態度和要求。如果你總是抱怨人生為何不如你的理想,總是聚焦生活缺乏的一面,或注意別人為何比自己擁有更多或看似更幸福,或埋怨上天為何對你不公平等等,你不可能有內心的滿足。相反地,如果你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和自己的人生,你就不難發現滿足的泉源。例如看看這個大自然是何等的奇妙和美麗,充滿著鬼斧神工;人世間也可以到處看到真情的流露,感人肺腑;人類的文明和智慧創造了無數的成就,如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舒適和享受,是何等的叫人讚嘆!只要你用心去觀察,便不難發現各樣值得感恩的事情。

  如果你抱著欣賞、感恩和知足的心態,就是最平凡的日子和經驗也可以充滿奇妙和樂趣,如細看一朵花兒、一隻小昆蟲、天上的白雲和遠山大海,或品嘗一件美味的甜品或糕點,喝一杯熱茶或咖啡,或是聽一首美妙的樂曲,都可帶來賞心悅目的經驗。當然人生痛苦的事情並不會因此而消失,但會較容易被接納和消化,甚至在患難中也可找到值得感恩的地方,例如困苦帶來的磨練和成長的機會,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苦難也可變成化了妝的祝福!

3) 積極的目標和行動

  幸福感並非單靠正確的心態,亦需要配合積極而實際的生活目標和行動,要活得好(live well)就是要活出來,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制定行動計劃,努力實行,不懼困難,成功是需要投入、付出和堅持的。那麼,為自己的生活定立甚麼目標才最合適呢?當然是那些符合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目標。例如你重視親密的關係,那你該如何在生活中營造這種關係呢?在你的家裡和朋友圈子中,你可以怎樣積極地實踐這方面的目標呢?積極的目標和行動也正好符合Dr. Seligman所建構PERMA model中的三個元素:Engagement, Meaning, Accomplishment,對打造幸福感非常重要。

病友心語:我們一家人

  多年前,醫生確診媽媽患有認知障礙症後,我們一家人都非常擔心,因醫生囑咐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媽媽的病情只會漸漸變差、無法逆轉,唯有認識這病症的特點,然後學習如何照顧、諒解和陪伴媽媽才是辦法。

  雖然有了心理準備,但實際面對媽媽的病情又是另一回事。為了方便照顧,我們安裝了閉路電視在家,有一個深夜,我們看見媽媽通宵在床上逐一數點「銀紙」,嘗試吩咐家傭安排媽媽睡覺也無濟於事,我們看著心裡很痛,因為明白年輕時媽媽因為家計辛勤工作,非常重視每一分每一毫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所以我們也不忍阻止,但漸漸媽媽連這個動作也忘記了。

  其後,媽媽曾入院兩次,第一次因身體缺水,醫生擔心腎功能出現問題,要求留院觀察﹔另一次是媽媽在疫情期間發燒,醫生診斷為肺炎須入住隔離病房,當時媽媽已無法自理,又患有厭食症,需要家人細心地慢慢餵食,但因疫情無法探訪,家人都非常擔心和自責:送媽媽入院是否一個正確的決定?一天接到護士通知,媽媽可以離開隔離病房,我大約計算轉房時間,就在房門外等候見媽媽一面,當看見媽媽在床上,我大聲喊著說﹕「媽媽,耶穌愛你,耶穌好愛你。」

  感恩媽媽能平安出院,但身體的康復情況沒有明顯進展,我和家人商量後,決定不再送媽媽入院,選擇居家安辭。這決定一點都不容易,過程中要面對家人間的協商和共識、照顧的責任,以及死亡隨時臨近。但感恩神有祂的時間和預備,當中社康外展醫護及院牧團隊共同支援,提點我們安排離世時要注意的細節,院牧禱告守望,讓我們一家帶著天父所賜的平安和盼望,在媽媽餘下不多的日子裡,可以盡量爭取相處的時間並照顧她,令我們一家無悔地陪伴媽媽度過人生最後的階段。更奇妙的是每當我們的兒孫回來探望媽媽,她都能清晰地逐一喊出兒孫的名字,當人生中對媽媽重要的事物都被逐一遺忘時,但天父沒有遺忘媽媽,為她存留了最重要的家人,讓她因記得有家人的陪伴而心裡有平安。

  去年11月,天父親自接走了媽媽,當天那幅圖畫好美麗、好圓滿,我們一家人在社康護士和院牧的陪伴下,一起讀經、唱詩、祈禱後,媽媽非常安詳地合上眼睛,在家、在主懷中安息,感謝主!

  對世人來說,面對死亡是充滿恐懼和傷心,但對信主的人來說,死亡只是另一個開始,可以充滿盼望和平安!因為耶穌曾這樣應許﹕「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不在黑暗裡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