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窗:自己的幸福

  我喜歡一套最近播放的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故事圍繞幾個中年人的經歷。男主角遇到人生樽頸,決定返回家鄉濟州,因而重遇二十幾年前的中學同學。在別人眼中,他是個風光的中產,從窮鄉僻壤搬到首爾,完成大學,努力攀爬成為銀行分行經理,娶得漂亮妻子,女兒是個有潛質的高爾夫球手。相比之下,他的舊同學不是粗魯的菜市場商販,就是從事粗重工作的草根。他與當年暗戀他的女同學並肩而坐,「你覺得我是怎樣的人?」滿載心事的他問。遙看嬉鬧的少年,他回憶起從前打籃球的快樂片段。外貌平庸,一直單身的女主角如今是腰纏萬貫的魚販,「笑起來溫暖開朗,充滿朝氣,惹人喜歡,而且很有魄力。」她甜絲絲地回憶著。男主角一臉憔悴,有誰知道他為了業績而卑躬屈膝,為了應付女兒在美國學習高爾夫球沉重的費用而欠債累累呢?他啞忍著滿肚子的苦澀,低眉沉默。

  朋友之中,包括我自己都喜歡懷愐過去。許多人說讀書年代最快樂,想當年無憂無慮。「想當年」是一片濾鏡,把不合乎主觀想像的篩走。想當年青蔥歲月,充滿美好的期盼,人到中年怎麼竟停滯不前?以世俗的期望,耕耘過後不就是收成期嗎?為甚麼上天給我的能力這麼少,為甚麼重要的工作機會沒有我的份兒。曾經有幾年時間,為了自己的一事無成而沮喪,挫敗感驅之不散。獨自面對情緒很難受,像男主角的處境一樣,年紀越大,越覺得無處傾訴,心情鬱悶。

  他花光錢財去栽培女兒,盼望她有天出人頭地,也許是為了年輕時無法成為運動員的心結。對女兒來說,高爾夫球曾經是生命的唯一,當面對比賽的成敗,壓力超越所能承受,再沒有幸福感可言。他堅決反對女兒放棄高爾夫球的抉擇,父女各自站在平衡線的兩端。這正是很多人的盲點,放棄等於承認失敗;成就感等於幸福感。或許女兒不是一個有成就的運動員,但她擁有可愛的性格,還有許多潛能等待發展,因此不應該糾纏於「我不夠好」、「無法成為高爾夫球手,唯有退而求其次」的思想。再者,幸福不是由別人去論斷,幸福應該由自己去定義。

  故事尾段,妻女毅然回國,男主角辭去工作,用離職金來償還債務,一家人展開一趟公路旅行。年輕的他沒有成為籃球運動員,現在的他幾乎一貧如洗,女兒也沒有如他所願在人前顯耀,然而家人互相關懷和支持,溢滿的幸福感,讓他充滿勇氣和信心去面對未知的前路。有時候千帆過盡才發覺幸福不是擁有,而是放下。如果你覺得很疲累,把重擔放下吧,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沒有失去甚麼,上天還會很照顧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