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霞姨:

  妳近況如何呢?不知不覺,陳伯離世已經一年多了。那天在病房碰見妳的經過,仍然歷歷在目。那天中午,我到陳伯床前送上心靈書籍給妳,為免打攪你們難能可貴的一個小時探訪,本打算離開的我瞥見妳的眼神有異,於是敏銳地問了妳一聲要否陪伴,妳用感激的眼神點了點頭。陳伯似乎沒有為意床邊的我,又開始對妳發脾氣,把放在他被單上的簿與筆一併掃在地上,儘管陳伯當時已氣若游絲、半身癱瘓、不能說話,仍然向妳使著性子,可想而知平時妳在家一定吃了不少苦頭。妳一邊哄著陳伯,一邊彎下腰拾起地上的簿與筆,我看著滿頭白髮的妳眼角都滲出淚水來,忙不迭協助妳拾起地上的東西。

  探病時間結束後,我陪妳坐在病房外小花園的石凳上,妳還沒來得及開口,淚水已奪眶而出,妳忙著向我道歉說自己失態了,我輕按著妳雙手表示不要緊。然後妳慢慢道出這大半年的經歷:自陳伯發病,妳是如何衣不解帶的在旁餵食照顧、清洗便尿,這些妳都心甘情願,但最掏妳心肺的就是發現他的不忠,而且隱瞞了妳達十多年之久。說到這裡,妳已泣不成聲,我靜默地陪伴妳良久,然後把妳帶到主面前,大家一起低頭禱告,我懇求耶穌的醫治進入妳心坎,觸摸妳的創傷,漸漸地,妳的哭聲平靜了,妳的呼吸也暢順了,妳開始聽到附近的鳥語聲,然後妳睜開淚眼看到周圍的花草,的確主耶穌沒有把事情扭轉過來,但卻轉化了妳的心情。

  兩星期後我介紹了蔡姑娘給妳認識,她是在妳家附近教會的一位牧者。她關切妳的需要,獨居無兒女的妳正好需要一個地上屬靈的家,妳再次流下淚感激耶穌對妳的預備。在妳投入教會數星期不久,陳伯便悄然離世,妳再次哭成淚人,但今回妳並不孤單,因身邊多了教會姊妹為妳攙扶;妳雖然投入教會不久,但教友仍落力的協助妳籌備陳伯喪禮。在籌備期間,妳才發現外人一直也不知有妳這位正印存在,這二次傷害卻沒有把妳打倒,妳反而更堅強勇敢面對,因為妳深信耶穌與妳同在,妳並不是孤軍作戰。

  再次聯絡妳的時候,已經是聖誕節了。我為妳預備了翌年的福音月曆,妳感激的接過月曆,大家心照不宣的期盼明年會更好。妳跟我分享已經放下心中的執著,並學習原諒與放手。轉眼間踏入農曆新年,妳主動的跟我用電話拜年,聲音判若兩人的歡喜告訴我已學會了用WhatsApp,除了每星期上教會,還在上義工班學習服侍社區。我在妳身上看見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真實,衪如何讓妳在絕處逢生,也讓妳獨居無憮,老有所依!霞姨,願妳每天緊靠著主,生活過得豐盛與喜樂。

                                                       關愛妳的院牧
羊綿綿

從心出發:讓人看見耶穌的「護理魂」

  那年的10月26日,至今仍記憶猶新。因為那天我終於經過有血有淚的學習,從護士學校畢業,正式成為一名護士。那天我為自己的人生感到額外的興奮,「護理」、「呼召」或許當刻我未真正了解透徹,但年少的我確信走上護理路是神所帶領的。

  在踏入職場後,那股興奮很快被各種衝擊變成重擔。病人流水式的出入,有一段時間我甚至只記得病人的床號,不認得對方的樣子。那時身邊沒有基督徒的同事,我亦礙於害怕他人的眼光而沒有在工作中表露自己是基督徒,臨床工作及進修學習帶來的壓力,使投身護理工作三年的我漸漸感到身心疲憊,累積埋怨。那時候更充滿很多逃離「護士坑」的想法。

  現在回想,那時實在太年輕了,忘記當初是神的帶領。後來,我與一位末期癌症病人的相遇,內心產生改變。在她生命中的最後階段,教會弟兄姊妹前來探望,當那些探訪者走後,通常只留下安靜的她。有一次我為她上化療藥物時,她突然問起我醫院有沒有院牧,表示想受洗。我當時只好如實回答她,那所私營醫院沒有基督教院牧服務,心中卻感到萬分掙扎。下班後已是晚上11時,忐忑的我透過網絡分享這需要,想不到短短半小時內有很多教會牧者、弟兄姊妹,甚至是護理同事的回覆。剎那間,我發現原來要在工作中踏出信仰的一步,並不孤單也不害怕。其後,我在放假前的值班鼓起勇氣,寫了一張十字架的書籤送給這位病人:「小姍,妳是天父爸爸所愛的寶貴女兒」。假期後回到崗位,從同事口中得知她的身體情況急轉直下,就在我放假當天回到天父的懷抱。同時,我收到她留給我的短信,上面寫著「感恩能遇上一位樂於幫助人、善良的基督徒護士。謝謝你!」那天,我百感交雜,這事卻深深提醒了我,不要再為下班而上班,不要為疲累而賣力,不要因麻煩失去愛的情感,不要因習慣而麻木,不要害怕別人的眼光而失去勇氣。有能力照顧別人,是一種福氣。自始,我祈求神重新讓我在工作中有感動、熱誠、愛心;還有最重要的,請給我一顆可以讓人看見耶穌的「護理魂」。

  昔日,年青所懷的初心是「我為神成為護士」。後來我有一個感到震撼的發現,神原來用心良苦地藉護理去改變我的生命,陶造我的「護理魂」。祂藉護理磨練我如何效法耶穌,貼地的實踐「愛人如己」,祂不是要我為祂只成為護士,而是要我從護理者的生命經歷耶穌及讓人看見耶穌。

體現心情:你希望被重視嗎?

  「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被重視的一個。」過去幾個月,筆者觀賞了幾齣港產電影,記得其中一套電影裡的某一幕,主角道出這句話來。不知看到這句話的你,對此可有同感?

  生活忙碌、工作繁重,每天我們都要面對不同的人事物,體力、精神能夠應付的已經有限,就算是家人至親,或是好友良朋,我們都未必可以時常關心問候。加上這幾年疫情帶來的隔離和距離、離港潮令人際之間經歷地域阻隔,實體見面和接觸的機會減少,好像彼此之間漸漸經歷被遺忘……

  筆者相信,每個人都不想被人忽略和無視的,更希望得到所愛的人關注和重視。當人因著種種限制而經驗不到被關注時,讓我們回到神那裡尋求祂的注視:

  「錫安說:『耶和華離棄了我,主忘記了我。』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憫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你的城牆常在我眼前。」(以賽亞書49:14-16,和修版)

  也許這幾年我們都經歷不同形式的阻隔,但願透過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個帶著祝福的貼圖,讓你所認識的人知道你對他們的關心和重視;或是透過這些簡單的行動,讓我們經驗被關心,成為內在一點一滴的力量。

-------------
參考電影:《阿媽有咗第二個》(Mama’s Affair)

關心健康:乳腺癌

  乳腺癌是指乳腺導管上皮細胞在多種內、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細胞失去正常特性而異常增生,超過自我修復的限度發生癌變的疾病。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歐美女性尤為多發。

  中醫學稱乳腺癌為「乳岩」、「乳疳」、「乳石癰」、「石奶」、「翻花奶」、「奶岩」等。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與月經、生育、哺乳因素,卵巢激素功能、家族遺傳、飲食失節、精神抑鬱等因素有關。本病總體來說進展緩慢,經積極治療後大部份患者遠期療效較好,可獲得長期生存。

  西醫以早期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內分泌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治法為主。

  中醫學認為,乳癌的發生是正氣虧虛,臟腑功能衰退的基礎上,外邪與內生痰濕和瘀血等相搏,導致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功能障礙,經絡阻塞,氣血運行失常,以致氣滯、血瘀、痰凝、邪毒聚結於乳絡而成乳腺癌。

  乳腺癌發病與肝、脾、胃、腎等臟腑功能失常密切相關,病機可概括為內虛與毒聚。內虛是衝任失調,肝、脾、腎等臟腑功能衰退;毒聚為痰、瘀、毒凝聚,鬰積聚結於乳絡而成腫塊。

  乳腺癌位於體表,常以檢出乳腺腫塊為首發症狀,多見於乳房外上象限,其次是內上象限,腫塊無明顯疼痛,堅硬如石,凹凸不平,與周圍分界不清。隨著病情發展,可使腫塊皮膚凹陷,乳房抬高,乳頭內縮,毛孔深陷,狀如橘皮。或有乳頭出血、腋窩的腫塊等。

  病至晚期,正氣虛衰,有些患者甚至出現全身多處轉移,或病灶處久潰不愈等,患者常有形體羸瘦,神衰乏力、消瘦、面色萎黃或蒼白、動則氣喘等正氣虛衰的表現,甚至出現全身衰竭之狀。

  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將乳腺癌分為肝鬰氣滯型、肝鬰痰瘀型、肝鬰火毒型、肝鬰瘀毒型、肝鬰虛火型、虛寒毒結型、衝任失調型、氣血兩虛型等。

  如症狀表現是乳房腫塊,皮色不變,兩脅脹痛,或經前乳房作脹,經來不暢,鬰悶寡言,心煩易怒,口苦咽乾,舌質淡,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或弦滑。則屬於肝鬰氣滞型,治則以疏肝理氣,化痰散結為主。

  中醫認為乳癌的發病與情緒有密切聯繫,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樂觀的情緒,有利於正常內分泌的調節,可預防乳腺癌的發生或復發轉移。患者還應注意生活起居有節,勞逸結合,飲食均衡,多食蔬果,不宜煙酒、煎炸、燥熱、醃製等食物,並要控制高脂肪、高蛋白的攝入量。

關心健康:肝癌

肝癌是指原發於肝細胞或肝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中醫文獻中,有類似肝癌的記載,屬於中醫學的「積聚」、「黃疸」、「臌脹」、「癥瘕」等範疇。因七情內傷、飲食失調、勞逸不當或邪毒內侵,致臟腑氣血虧虛,脾虛不運,氣滯、血瘀、濕熱、痰毒等互結於肝所致。肝癌病位在肝,病機與脾虛密切相關,隨病程進展而影響膽、胃、腎等臟腑功能。

現代醫學認為肝癌與肝炎病毒感染、吸煙飲酒、環境污染、水源污染、化學因素或長期食入黃麴霉素有關,這些都是引發肝癌的常見原因。

肝癌起病較隱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狀,一旦出現典型症狀,常已發展到中晚期。中晚期症狀有肝區痛,呈間歇性或持績性鈍痛或脹痛,因腫瘤生長迅速,拉緊局部肝包膜所致,疼痛多以夜間為主,疼痛侵犯橫膈,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如腫瘤位於肝左葉則較早出現上腹脹痛。如肝區疼痛突然加劇,和有腹膜刺激徵,提示癌腫結節破裂,壞死癌組織及血液流入腹膜,產生腹膜炎,如大量出血,可引起昏厥和休克。

消化道症狀有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全身性表現有乏力、消瘦、發熱,發熱是因腫瘤壞死或其代謝產物引起,一般在37.5C-38C左右,不規則,午後較常見。

晚期或伴有肝硬化,可伴出血症狀,如鼻血、皮下淤斑。少數患者出現低血糖、紅細胞增多、高血鈣、高血脂。如肝癌發生肺、骨、腦等部位轉移,可產生相應的症狀。其他常見體徵有肝腫大、腹水、黃疸、下肢水腫、脾腫大(合併肝硬化所致)、肝硬化表現(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等。

甲胎蛋白(AFP)的測定是目前診斷原發性肝癌最常用、較敏感、特異性較强的早期診斷方法。

根據中醫理論分析,本病早期與濕阻、輕度氣滯有關,中期出現氣滯、血瘀、濕熱、熱毒的表現,後期則常見肝腎陰虛的現象。其中的肝鬱脾虛型(肝癌中期)的臨床症狀有:肝區腫塊脹頂不適,消瘦乏力,倦怠短氣,腹脹納少,大便溏薄,尿短赤,甚則出現腹水,黄疸,下肢浮腫,舌質胖,苔薄白,脈弦細。治則以健脾益氣、疏肝解鬱消癥為主。

防治肝癌的飲食原則主要以清淡為主,禁煙酒,禁食油煎、煙薰、腌製、霉變食品、要多吃新鮮蔬果,適量的高蛋白食物,少食高脂肪食物。患者要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注意調節情緒,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勞及做適量運動。

解開心結:行走所信的路

  新冠疫情至今已超逾兩年,但仍有持續的趨勢。 同時,世界的局勢好像漸趨不穩,戰爭出現,物資供應產生變化,過往穩定的世界及社會也變得難以預測。相信在這段時間,我們每人都有不同的經歷或變化,例如身體上的轉變,自己或家人患新冠肺炎,工作或經濟上轉變,甚或是親戚或朋友移民他方。面對這些轉變,許多人都有不同的反應,例如覺得世界好像反轉了,和以前都不一樣;另一方面,前面的路好像危機重重,也充滿壓力,好像難以繼續前進。

  過去兩三年在醫院的臨床心理工作,也帶給我不少的反思,特別是發現上述各種世界、社會及個人的轉變,為人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許多病人的抑鬱或焦慮情況都加深了,不少病人所面對的困境,實在帶來許多的無力感。慣常的心理治療模式,似乎未能完全激發病人,可以靠著個人心思意念的轉變,帶來心理方面明顯的改善。但同一時間,我個人經歷到另一種心理治療的模式慢慢浮現出來,似乎在這艱難的歲月裡,能為微小的個人注入相當強大的力量及更新,這就是結合信仰或以信仰為本的心理治療模式。

  讓我先分享一個剛遇見的個案:這位婆婆68歲,據她所說,她一生經歷好不容易。先是經營的製衣廠生意被騙,繼而又被人騙取所買的樓宇,最後她的丈夫竟然也離她而去,投奔第三者的懷抱。由於並沒有子女,所以其後她只好一直獨居。這些經歷,令她只好將一切的不幸都歸咎於自己。她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價值,是徹底的失敗者,而她所經歷的不幸事件,她都歸咎是自己愚蠢。

  這幾年,人生的不幸事情不斷地在她身上發生。首先她媽媽幾年前去世,然後她的腎臟發現腫瘤,幸好得以切除,最後弟弟也在上年於睡夢中過身。接踵而來的悲劇,令她的抑鬱加深,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當我跟她會面時,先以傳統的認知行為治療模式,希望幫助婆婆改變她的負面信念,例如她並不是沒用的,也不是愚蠢的,因為很多外在的事情她都不能控制。另外也嘗試鼓勵她保持活動,幸好在疫情之前,她不停參與唱歌、跳舞、做義工、探訪其他獨居長者等活動,令她心情愉快。疫情期間,這些活動曾一度被逼暫停,現在又重新恢復。她說到她最大的難處,是當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她的情緒會爆發,不停回想過去發生的負面事情,令她的情緒陷入低谷。就此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因她樂於和別人相處,可以考慮再年長時住進老人院,她說會認真想想這提議將來是否可行。

  因著婆婆分享到她有基督信仰,我想到結合信仰為本的心理治療,探討神如何在她的生命裡陪伴著她。她好像打開了內有無窮寶藏的盒子,訴說一件又一件的事,原來在她最困難的時候,神一直保守著她。例如在她割除腎臟腫瘤時,她在病房遇到基督徒的醫生及病人,令她非常放心,之後她的腫瘤也一直沒有復發。她每天靈修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金句浮現在腦海,提醒她如何面對目前的困難,最重要的是,她切實地感受到神的同在。有一次在她心灰意冷的時候,想到自殺尋死,但腦海裡竟然有一把聲音說:「神與你同在」,然後她的自殺念頭神奇地消失了,她認為是聖靈的工作。最後她提到,雖然媽媽及弟弟已經離世,但她腦海裡有一幅景象,就是媽媽及弟弟在天堂裡向她微笑,她感到十分安慰。

  從這位婆婆的個案可見,雖然她的抑鬱症未完全消失,她也持續地出現負面的信念及想法,但由於她好動,喜歡與人相處,也喜歡做義工去幫助其他長者,她的抑鬱也未完全阻礙她人生的旅程。回顧過去,她說她的人生是遺憾的,但是她同時知道主是一直保守她的。在這裡,我看到結合信仰的心理治療,可以繼續幫助婆婆重新建構自己的人生意義。雖然不能免去她的身體以及親人離世等問題,但她仍然可以靠著神過一個重新得力的生活。

  其實我相信許多人也像就這位婆婆一樣,人生經歷不同的痛苦,包括健康、經濟、人際關係、親人離世等問題。特別在新冠疫情下,一般人的無力感也增加了,對於將來也茫無頭緒。但是確實的信仰,可以幫助我們在這種昏亂的時世,仍能時刻回到神裡面,好像在茫茫大海、狂風暴浪之中仍然找到一個錨點,給我們一個安靜下來的空間,讓我們可以躺在裡面休息,然後再舉步前進。我感覺這種以信仰結合心理治療的方式,可以更有力地去幫助抑鬱及焦慮加深的人,重新找到人生方向,向著重要的目標邁步,我想這也是對身處此時此刻的我們的一個借鑒及提示。

病友心語:靠主面對精神病患

  我是一位慢性抑鬱(Dysthymia)患者,並於2020年底經歷了嚴重抑鬱病發。我媽媽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她於我出生前已病發,所以我幼年時曾多次獨自面對她病發,例如她會向我訴說她的不開心、誰會傷害她……幼少的我當然不明白她說甚麼。當她情緒不好時,又會追著我打。當年精神科醫療和社區服務沒有今時今日那麼普及,她當時未有就診接受治療。

  我於小學二年級在學校決志信主。雖然沒有成年人教我怎樣禱告,但我會獨自模仿老師禱告,把心裡不安的事情祈禱告訴耶穌,例如我會向耶穌祈禱,求祂幫助我默書。當我害怕時,會唸主禱文來禱告。在小學、中學時,我會參加學校團契。直到升中四時,青少年中心社工帶我到教會參加團契。可能曾多次被別人欺負、排擠,我不太懂得怎樣與別人交朋友,所以青少年時期的團契生活都比較孤單。主耶穌成了我唯一的依靠,我天天靠著主去過每一天的生活。可是,我的情緒時常低落,甚至會有尋死的想法。

  當年我參加了社區中心的精神健康小組,把媽媽的情況告訴社工,我才認識到媽媽可能患了精神分裂症。我禱告主讓媽媽有機會看醫生,最終在2001年,媽媽被帶往醫院接受了半年的住院治療。

  在2002年,我轉往另一間教會聚會。可是,我在教會中再次經驗被排擠。我的情緒再次跌入谷底,亦有尋死的念頭。我堅持上教會,感恩當年的組長亦堅持陪伴我。時日漸漸過去,排擠我的人也逐一離開了教會。我亦成長了不少,在教會中承擔不同崗位,視教會為我的家。可惜,後來教會發生了一些事情,我的好友不少在此時離開了這教會。我仍堅持守護這個家,可是我在晚上會無故落淚。

  在2012年,我入讀神學院。我努力適應眾多的改變,可是,我同時面對身體痛症。我的情緒時常低落,沒有動力,覺得自己沒有用處。在院牧的鼓勵下,我去看精神科醫生。我將從小時候開始的經歷告訴醫生,他診斷我患有慢性抑鬱(Dysthymia)。我感恩當時已入讀神學院,在師友的幫助下,我花了六年時間完成課程。在課程中,也整合了我的信仰和神學,能使我繼續信靠主。縱然我畢業後未能牧會,仍然與這病患共存,但相信祂的恩典是夠用的。

醫護心語:陪伴

  作為一位紓緩科醫生,有幸在病人一生中最軟弱時和他們同行,互相陪伴,實在是一種福氣!從中我感到陪伴和被陪伴的重要性。

  陪伴人,在我的工作中,我覺得只要是用心、用時間,去聽、去看、去臨在,甚至去感受。這樣「陪」,在忙碌的工作中,實情已難能可貴。如能有敏銳的觀察,能用適當的覆述、言語,讓對方感到你的存在,感到被了解、被重視;就算是一個眼神,一個簡單身體的動作,一兩句短語,大家此時此刻心靈互通,就更有療癒的果效!

  陪伴不只是身體的「在」,更是陪伴著對方向我們講述人生的旅程、經歷、價值觀和文化,以及他們的情緒,心靈。此種連繫,互動,很多時為病者帶來不少意義和盼望。正因為此,我們做服侍的,就可以讓自己在病者有限的生命中帶來一點微小的腳印。希望會是一點祝福,一點鹽和光!這就正正是作為紓緩科同工的福氣和榮幸!

  其實作為紓緩科的同工,我的身心靈也一直被與我同行多年一個一個的病者陪伴著。他們的故事、性格、背景,讓我明白到人人都是獨特和唯一的。他們讓我眼界大開,更讓我學會接受、明白和尊重他人,學習陪伴別人之餘也陪伴自己,藉此塑造了我的人生觀。

  近日有一次,我要和年輕的同事和負責護士處理一個棘手的預設醫療計劃,該同事已進行多次電話會議都未能解決。我本想以一位較資深的醫護人員身分,希望可以說服家人以病人最大利益為依歸而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在與家人會面的過程中,尚未入正題,我就被家人要求我離開會議,他只想和年輕同事會面。當時我嘗試再說多一句,他立刻情緒激動地呼喝要我離開。當時我為了平息他的怒氣,我便離開了會議,讓年輕的同事和負責護士向他再陳述各醫療方案的利弊,希望他們得到共識,為病人提供最大利益的醫療方案。

  當時,我發現自己的感覺有些丟臉、氣憤,也擔心同事餘下來與病人家屬的溝通。我想起早前學習過一些自我陪伴的訓練,其中包括如何陪伴自己的不是、缺點等負面感受,我嘗試讓這些感覺以不批判的方式陪伴自己,過程中,我感覺到神在安慰我,也讓我想到,當時我可不需離開會議,反而可向該家人說,我不再在會議中發言,讓年輕同事主導會議。這樣一來我不用因我不在場而擔心同事,又能和病人家屬保持良好的關係,將來對家人、病者和團隊都百利而無一害。最差的情況,都是再被家人拒絕,堅持要我離開會議罷了。

  這些「陪伴」的經歷,讓我明白到無論陪伴别人,被人、被自己和神陪伴,都可讓自己和他人有著不可言喻,奇妙的成長和療癒!

信仰心窗:幸福感

  一對男女分居之後重逢,男問女:「現在過得怎樣?幸福嗎?」女答:「我過得不錯,一家人有說有笑。」男方這樣問,因為當初是為了大家幸福才分開。感覺在一起是痛苦,但真的分開了,又不見得幸福,原來幸福感可隨時失去;失去叫人清醒,才知自己從前有不妥當之處,於是主動向對方說對不起,也未嘗不是個好開始。

  人的幸福度取決其感知幸福和愛的能力,但人總是被自己蒙騙。為何錢多了,幸福少了?因為人不知足,有了房子,要換更大;有了工作,想換更好;有了錢,想賺更多,奴役我們的不是別的,而是我們的欲求。我們被許多欲求牽制著,無休止奔波勞碌,得不到自由,也享受不到內心的平靜(幸福)。畢竟feel good不等於live well。

  要活得好,擁有蒙福的人生,就要問福從何來?原來「各樣美好的恩賜和各樣完美的賞賜,都是從上面、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雅各書1:17上,新漢語譯本) 福氣唯獨從上主而來,而人往往在失去那刻,才開始驚覺自己是有福的人。

  幸福可以很簡單,有人說病之前,可飲一口水,但現在限水,甚至喝水如吃玻璃;以前可睡一頓好覺,現在卻失眠;以往可正常排便,今不是便秘就是肚瀉。加上疫情之下,生活受限,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原來不是必然。所謂「塞翁失馬,禍福相倚」,原來福一直都在,我一直是在受祝福,禍則是上主收回他所賜的福。幸福感的基礎來自感恩的心。無怪乎耶穌說,知道自己心靈貧乏的人,曉得為自己過錯懊悔的是被受祝福的(Blessed)。(參馬太福音5:3-4)因此擺脫完美主義,學會接受失敗,接受自己全然為人,是受祝福的。

  耶穌又說:施比受更為有福。(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使徒行傳20:35。)怎麼施助者會更有福?因為有能力才可施助。追求個人幸福,只是獨善其身,若能創造眾人幸福,就是兼善天下。要擁有最持久的幸福感,就要有感恩和樂於助人的心。運動令人開心,有人透過義跑來為服務肢體殘障者的機構籌募經費,將個人幸福轉為謀求別人幸福,這樣的人絕不孤單,他身邊一定不乏朋友。

  文章一開始提及的男女,最終決定重新再去愛對方,雙方也為這段關係作出改變,不單個人變成更好的自己,連身邊的人亦蒙福。人心或有受傷、懊悔、憤怒、煩憂,但我們的內心,可以因為有位愛我們的上主而變得更強大,更溫暖!

生活心窗:自己的幸福

  我喜歡一套最近播放的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故事圍繞幾個中年人的經歷。男主角遇到人生樽頸,決定返回家鄉濟州,因而重遇二十幾年前的中學同學。在別人眼中,他是個風光的中產,從窮鄉僻壤搬到首爾,完成大學,努力攀爬成為銀行分行經理,娶得漂亮妻子,女兒是個有潛質的高爾夫球手。相比之下,他的舊同學不是粗魯的菜市場商販,就是從事粗重工作的草根。他與當年暗戀他的女同學並肩而坐,「你覺得我是怎樣的人?」滿載心事的他問。遙看嬉鬧的少年,他回憶起從前打籃球的快樂片段。外貌平庸,一直單身的女主角如今是腰纏萬貫的魚販,「笑起來溫暖開朗,充滿朝氣,惹人喜歡,而且很有魄力。」她甜絲絲地回憶著。男主角一臉憔悴,有誰知道他為了業績而卑躬屈膝,為了應付女兒在美國學習高爾夫球沉重的費用而欠債累累呢?他啞忍著滿肚子的苦澀,低眉沉默。

  朋友之中,包括我自己都喜歡懷愐過去。許多人說讀書年代最快樂,想當年無憂無慮。「想當年」是一片濾鏡,把不合乎主觀想像的篩走。想當年青蔥歲月,充滿美好的期盼,人到中年怎麼竟停滯不前?以世俗的期望,耕耘過後不就是收成期嗎?為甚麼上天給我的能力這麼少,為甚麼重要的工作機會沒有我的份兒。曾經有幾年時間,為了自己的一事無成而沮喪,挫敗感驅之不散。獨自面對情緒很難受,像男主角的處境一樣,年紀越大,越覺得無處傾訴,心情鬱悶。

  他花光錢財去栽培女兒,盼望她有天出人頭地,也許是為了年輕時無法成為運動員的心結。對女兒來說,高爾夫球曾經是生命的唯一,當面對比賽的成敗,壓力超越所能承受,再沒有幸福感可言。他堅決反對女兒放棄高爾夫球的抉擇,父女各自站在平衡線的兩端。這正是很多人的盲點,放棄等於承認失敗;成就感等於幸福感。或許女兒不是一個有成就的運動員,但她擁有可愛的性格,還有許多潛能等待發展,因此不應該糾纏於「我不夠好」、「無法成為高爾夫球手,唯有退而求其次」的思想。再者,幸福不是由別人去論斷,幸福應該由自己去定義。

  故事尾段,妻女毅然回國,男主角辭去工作,用離職金來償還債務,一家人展開一趟公路旅行。年輕的他沒有成為籃球運動員,現在的他幾乎一貧如洗,女兒也沒有如他所願在人前顯耀,然而家人互相關懷和支持,溢滿的幸福感,讓他充滿勇氣和信心去面對未知的前路。有時候千帆過盡才發覺幸福不是擁有,而是放下。如果你覺得很疲累,把重擔放下吧,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沒有失去甚麼,上天還會很照顧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