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肝癌

肝癌是指原發於肝細胞或肝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中醫文獻中,有類似肝癌的記載,屬於中醫學的「積聚」、「黃疸」、「臌脹」、「癥瘕」等範疇。因七情內傷、飲食失調、勞逸不當或邪毒內侵,致臟腑氣血虧虛,脾虛不運,氣滯、血瘀、濕熱、痰毒等互結於肝所致。肝癌病位在肝,病機與脾虛密切相關,隨病程進展而影響膽、胃、腎等臟腑功能。

現代醫學認為肝癌與肝炎病毒感染、吸煙飲酒、環境污染、水源污染、化學因素或長期食入黃麴霉素有關,這些都是引發肝癌的常見原因。

肝癌起病較隱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狀,一旦出現典型症狀,常已發展到中晚期。中晚期症狀有肝區痛,呈間歇性或持績性鈍痛或脹痛,因腫瘤生長迅速,拉緊局部肝包膜所致,疼痛多以夜間為主,疼痛侵犯橫膈,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如腫瘤位於肝左葉則較早出現上腹脹痛。如肝區疼痛突然加劇,和有腹膜刺激徵,提示癌腫結節破裂,壞死癌組織及血液流入腹膜,產生腹膜炎,如大量出血,可引起昏厥和休克。

消化道症狀有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全身性表現有乏力、消瘦、發熱,發熱是因腫瘤壞死或其代謝產物引起,一般在37.5C-38C左右,不規則,午後較常見。

晚期或伴有肝硬化,可伴出血症狀,如鼻血、皮下淤斑。少數患者出現低血糖、紅細胞增多、高血鈣、高血脂。如肝癌發生肺、骨、腦等部位轉移,可產生相應的症狀。其他常見體徵有肝腫大、腹水、黃疸、下肢水腫、脾腫大(合併肝硬化所致)、肝硬化表現(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等。

甲胎蛋白(AFP)的測定是目前診斷原發性肝癌最常用、較敏感、特異性較强的早期診斷方法。

根據中醫理論分析,本病早期與濕阻、輕度氣滯有關,中期出現氣滯、血瘀、濕熱、熱毒的表現,後期則常見肝腎陰虛的現象。其中的肝鬱脾虛型(肝癌中期)的臨床症狀有:肝區腫塊脹頂不適,消瘦乏力,倦怠短氣,腹脹納少,大便溏薄,尿短赤,甚則出現腹水,黄疸,下肢浮腫,舌質胖,苔薄白,脈弦細。治則以健脾益氣、疏肝解鬱消癥為主。

防治肝癌的飲食原則主要以清淡為主,禁煙酒,禁食油煎、煙薰、腌製、霉變食品、要多吃新鮮蔬果,適量的高蛋白食物,少食高脂肪食物。患者要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注意調節情緒,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勞及做適量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