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煎煮中藥的方法

  煎劑是中醫治病最常用的劑型,中藥煎煮方法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療效,因此要掌握煎煮方法。

  煎中藥最好用砂鍋(俗稱藥煲),因為砂鍋性質穩定,受熱均勻,而且不會使中藥的有效成分起化學變化。煎藥用的水量多少看藥量而定,一般情況下,一両藥用一碗水,如果藥物的體積大,則宜添多些水。煎藥的目的是提取藥物的有效成分,最佳方法是在煎煮前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潤十五分鐘,使藥物軟化,然後加熱煎煮,不可直接用沸水,否則藥物裡的蛋白質很快凝固,影響有效成分煎出。

  煎煮時應注意火候,未沸前可用「武火」(大火),已沸後宜用「文火」(小火),同時要加蓋煎煮,防止揮發成分逸出。

  煎藥次數,一般認為外感藥一次即可,補益藥可以煎兩次,第二次用水量可減半。若果不慎,煎焦了中藥,就不宜服用,需另煎一劑。

  一般情況下服中藥,只需每天一劑,病情嚴重的,如急性病發高熱等,可以一天兩劑,此外,一般宜溫服,易嘔吐者宜小量頻服。

  服藥時間也必須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一般來說,滋補藥宜在飯前服,其他藥性宜在飯後服;而安眠藥物則應在睡前服。無論飯前或飯後服藥,都應略有間距,如飯餐前後一至個半小時左右,以免影響療效。

  煎完後要趁熱過濾,一劑藥每次煎取藥液二百至二百五十毫升左右,即所謂「八分」,小孩可酌減。

  一般藥物可合煎,有些藥物性質比較特殊,可用特殊煎藥方法,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 . 先煎

  • 用於礦物藥及貝殼藥質堅不容易煎出氣味,如石決明、牡蠣等,都要搗碎先煎十五分鐘。

2 . 後下

  • 用於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芳香類藥物,如薄荷、藿香等,宜最後投入同煎五至十分鐘即可,以免煎久藥效散失。

3 . 包煎

  • 用於粉末類或小粒的種子類藥物,如青黛、車前子,以及直接刺激咽喉胃腸的藥物,如旋覆花、赤石脂等。它們均需用紗布袋包好再和其他藥物同煎。

4 . 沖服

  • 散劑、丹劑、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貴重而劑量又小的藥物,需用煎好的藥液沖服,或用溫開水沖服。如牛黃、珍珠末、薑汁等。

5 . 另煎

  • 對貴重的藥物,如人參、燕窩等,宜另煎或另燉,取汁服,或兌入湯劑中服。

6 . 烊化

  • 對於易溶解而不宜入煎的藥物,如阿膠、龜板膠等,宜用煎好的藥液烊化後服用。

7 . 焗服

  • 對於揮發性較強的藥物,如肉桂、茄楠香等,宜用煎好的藥液焗約三至五分鐘即可。

  另外某些毒性藥物,經慢火久煎後,能減低或消除毒性,如附子等。

  以上幾種不同的煎藥法,中醫在處方時,也會加入註明。有時因為病情或藥性關係,醫師會另有囑咐,記緊聽從為要。

關心健康:外遊健康風險評估

  香港人喜歡外遊,近年的旅遊熱點已不再局限於鄰近地區或歐美等先進國家,非洲、南美洲、甚至北極南極亦成為熱門目的地,連電視的旅遊節目都以沙漠及極地來做主題。但到這些衛生情況較落後、環境不熟悉的地方旅遊,可能存在相當的健康風險,所以出發前應做足準備,就可以玩得安心又放心。

有預計,無閉翳

  李先生將與拍拖多年的女朋友拉埋天窗,蜜月旅行打算到東非肯尼亞觀看動物大遷徙。執教鞭三十多年的張先生下月榮休,打算退休後一嘗到西藏拉薩布達拉宮遊覽的心願。究竟他們出門有甚麼需要特別注意或準備呢?

  要評估外遊的健康風險,首先要考慮該地的傳染病風險,擬好目的地後要計劃好行程。例如到海拔高於2500米,要考慮高山反應;如潛水、滑雪,要考慮體能和受傷的風險。以李先生的蜜月旅行為例,東非肯尼亞有黃熱病、瘧疾等傳染病流行,而瘧疾及黃熱病主要透過帶病菌的蚊子傳播,所以防止蚊叮蟲咬有助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小處的風險更高

  要預防被蚊叮,外出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衫褲,佩戴帽子;同時應使用含DEET的驅蚊劑,注意DEET含量至少達20%以上方有效用。所有外露的皮膚都需要塗上驅蚊劑,留意要包括耳背位置。如果需同時使用防曬產品,應先塗上防曬,最後才塗上驅蚊劑。

  除了防止被帶病菌的蚊叮,疫苗和藥物都有助預防感染黃熱病和瘧疾等傳染病。黃熱病、甲型肝炎、傷寒、日本腦炎都有預防疫苗,但須注意,大部份疫苗均需要於出發前至少兩星期接種,才可以提供有效保護。至於瘧疾,雖然沒有預防疫苗,但有口服預防藥物。預防瘧疾的藥物需於出發前開始服用,旅途中持續服藥,回程後仍需依照醫生指示完成療程,方可達致預防的功效。

  由於鄰近赤道,肯尼亞陽光普照,紫外線極高,所以防曬措施亦要做足。每年七、八月份,即每年動物大遷徙的高峰期,更要留意。一般建議採用可阻隔UVA及UVB的防曬產品,應選用防曬值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 15或以上,最好有防水、防出汗的產品,需於外出前最少二十分鐘前塗於所有外露皮膚上,尤其注意耳朵、頸背、腳背及手背位置,而且需要隔一至兩小時再補上防曬產品。由於嘴唇都有可能被曬傷,所以應採用SPF15或以上的唇膏作保護。注意避免使用同時含DEET驅蚊功能的防曬產品,因為DEET會減低防曬功能,而防曬產品亦可能增加皮膚吸收DEET。外出時亦應佩戴闊邊帽及可阻隔UVA及UVB的太陽眼鏡,而且避免於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之間長期留於戶外,並要補充足夠水份,預防曬及中暑。當然飲食衛生亦不可忽視,盡量避免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例如沙律,食水則以樽裝水為主。

保險並不保你不受傷

  至於打算前往西藏旅遊的張先生,應慎防「高山症」。如果外遊目的地位處海拔2500米以上,前往該處都有可能出現高山反應。高山症的早期症狀包括倦怠、全身無力,嚴重者會有頭痛、失眠、持續心悸、噁心、嘔吐;更嚴重者可能會有肺水腫與腦水腫的致命併發症。現今醫學上並無有效測試去評估可能出現高山反應的風險,而且這個風險跟個人體格或運動量並無直接關係,意味著即使一向健康、一直有運動習慣的朋友也同樣可能有高山症。

  登山的朋友會否出現高山反應,完全取決於目的地的海拔、爬升的速度和在高地逗留的時間。要預防出現高山反應,可考慮服用預防藥物。預防藥物需於登高前一天開始服用,並於高地上持續服用兩天;如需前往更高海拔的地方,應持續服更長時間。另外,身處高海拔地方最初的四十八小時內應避免喝酒或從事劇烈運動。

  出發前購買旅遊保險,固然有助出現事故時加強保障。但防患未然,旅行最重要是愉快平安。所以長期病患者,出發前應先徵詢家庭醫生的意見,評估旅遊的風險及作相關的預防措施。市民亦可致電衛生署健康中心預約會診和接受預防疫苗及藥物,或登入衛生署旅遊健康服務網址www.travelhealth.gov.hk瀏覽更多相關資料。

關心健康:龍眼的功用

「圓如驪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這首古詩把龍眼形容得維妙維肖,於其形似龍之目,故稱龍眼。又因龍眼能益智,令人聰明,也叫「益智」。龍眼是南方特產果品,形狀渾圓,以果肉鮮嫩,色澤晶瑩,汁液甜美而聞名於世。龍眼生產於廣東、福建廣西、四川、台灣等地,為無患子科植物。

龍眼樹的壽命一般約八十至一百年。晉江縣磁灶鄉有四株明代萬曆年間種植的龍眼樹,已是四百多年的「老壽星」,目前仍然枝葉繁茂,子孫滿堂,每年結果達一千多公斤,堪稱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龍眼樹。

龍眼除了鮮食之外,加工龍眼肉的又稱桂圓。加工方法有生曬、熟曬兩種。生曬的龍肉為琥珀色,明淨油亮,味道也好;熟曬的顏色發黑,質地不及生曬者佳。龍眼肉(桂圓)可泡茶、作甜食、浸酒等,尚可製成龍眼膏、罐頭糖水、冷凍龍眼等等。

龍眼營養豐富,內含糖類、蛋白質、膳食纖維、維他命A、B、C、磷、鉀、菸鹼酸等,肉性味甘、溫,無毒,能入心、脾經。許多古典醫籍都有記述它的作用。《本經》認為龍眼「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魄、聰明。」《本草綱目》中說:「食品以荔枝為貴,而滋益則龍眼為良。」中醫認為,龍眼肉有滋補強壯、補養心脾、補血安神、健腦益智之功效。凡因思慮過度引起失眠、驚悸,或神經衰弱、健忘、記憶力减退、貧血、年老氣血不足及病後、產後身體虛弱等症服之有較好的療效。

龍眼美味甜膩,一般用量為一至三錢,不能多食,多食會引起胃滯、消化不良,故凡舌苔厚膩、內有痰火或陰虛火旺、濕滯、腸滑泄瀉、感冒或肺受風熱、痰中帶血者,均不宜服用。

  1. 龍眼殼:為龍眼的果皮,性溫、味甘、無毒,入肺經。煎服治心虛頭暈, 研末敷燙火傷。
  2. 龍眼核:為龍眼的種子。味澀, 能止血、定痛、理氣、化濕。主治一切疥癬瘡毒、創傷出血、濕瘡、疝氣。
  3. 龍眼根:性味苦、澀,用治白帶,近來試治絲蟲病,有其療效。

食療介紹

  1. 血虛失眠:
    龍眼肉三錢、蓮子肉三錢、雞蛋一隻,煎水飲用。
  2. 貧血、血小板減少:
    龍眼肉三錢、紅棗三錢、花生連衣五錢,水煎服。
  3. 神經衰弱屬於血虛心悸者:
    龍眼肉、松子、白米各適量,煮粥食。
  4. 頭髮早白、貧血萎黃:
    龍眼肉三錢、何首烏三錢,水煎服。

關心健康:發福,不是福!

  近期電視有一句宣傳語句:「現在沒有,將來一定會有。 」打趣地想到:「是指『肚腩』嗎?」這似乎是個事實。不少人成就愈大,聚積財富愈多,身體的重量也愈見增多。中年人士體重日漸增長,正是都市人極常見的現象。

  若遇見一位很久不見的中年朋友變得瘦了,我們可能會擔憂他是否患上重病,甚至是生Cancer(癌症);相反,當發現朋友長胖了,卻會笑稱他是「發福」,說起來似乎是件好事。但可有細想,發福真的是「福」嗎?

  不少人對自己發福的情況不大理會,或者故意視而不見,事實上過份關注或完全忽視體重問題的大有人在。那體重是否有客觀的標準呢?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以「體重指標」來計算。計算很簡單,就是以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體重指標=體重(公斤)/身高2(米)】亞洲人的理想指數為18.5至23;23至25為超重;高於25已屬肥胖。這是個相當嚴格的標準,當你一經計算,可能會驚覺自己已到達了超重/肥胖的類別。

  另一個較為簡單的指標,便是量度「腰圍」。腰間是指腰中間最闊的「水泡」位。男性腰圍達90厘米(約36吋)、女性腰圍達80厘米(約32吋),便是「中央肥胖」。請注意,腰圍並非褲子的「褲頭」。因為當閣下仍能努力地將34吋的褲頭扣上時,你的「腰圍」可能已經達到38吋的中央肥胖了。更簡單的說,若腰間出現了「士啤軚」,極可能已經是超重/肥胖了。

  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大家及早發現,並努力改善超重/肥胖這個都市人的重要隱疾。現今有一個奇怪現象,就是社會和個人在愈來愈重視健康的同時,大眾對肥胖的問題卻像視而不見,容許它持續下去。若我們屬超重肥胖,可真的要問問自己,到底有正視過它嗎?

  理想體重的人,患病的風險為最低;超重/肥胖的人,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則明顯上升。肥胖者患上二型糖尿病、血脂異常、睡覺窒息症的相對風險,比起體重理想的人,高出超過三倍。冠心病、高血壓、膝關節退化病的相對風險則高出兩至三倍。某些癌症如大腸癌、乳癌,肥胖人士的風險亦高出一至兩倍。相反,在改善肥胖問題之後,各種病患的風險亦會減低,就連已有的病情也能改善。

導致肥胖的原因,其實大家都知。都市生活物資豐富,飲食從來不缺;但正因為隨手可得,就更不懂珍惜,無論在家裡吃飯或出外用膳,預備的食物總是比所需的多。多有多吃,吃進肚子的便已會超出所需。若有食物餘下,卻又想到不要浪費,便在吃飽後繼續將食物掃光。而且人到中年,生活壓力可能太大,應酬又多,對飲食享樂便額外寬容。好好享受美食,不時更會到自助餐廳「食餐勁」,已是不少都市人習以為常的事,卻也是日漸長胖的原因。

  也許空餘時間實在太少,也許做運動實在太辛苦,不少人怎樣也提不起勁去開始運動。由於都市的交通便利,辛勞一天之後已經太疲倦,於是就連步行這最基本的運動也少得很。最終在「入口過多、出口過少」的不平衡情況下,體重便日漸增加。也許改變現實太艱難,接受現實便是個最佳選擇。於是對於中年人士的超重肥胖,大家喜歡以「發福」、「成熟」、「穩重」等形容詞去美化它。但如此自欺欺人,最終受苦的恐怕還是自己。

  曾經問過不只一位中年發福的朋友,有否想過要去改善體重,他們都可以說出無數個做不到的理由。若問他們在二十年前的身型體重是否如現在一樣,則大部份都會回答說:「可不是,那時fit得多呢!只不過這些年來……」要改變這個狀況,真是一件難事。正因為肥胖是後天習慣所做成,要重新改正回轉它,就必須糾正習慣,只要有意志和恆心,一定有機會做到!

  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甚麼減肥藥物或甚麼速效減肥餐單,而是切實地控制飲食,和恆常充足的運動量。更先決的,是要為自己找個坐言起行的原因。或許是為了幼小兒女著想、或許是不想中風以後要別人照顧、或許是不希望要服用各種慢性疾病的藥物、又或者是希望可以再次穿起那件不合身的衫褲…… 立定決心去減肥的原因,每個人都可以不同,但一定不是家人或醫生強加給你的。我們必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因,才能有切實行動的可能。

  控制好體重,反映出自制、節約、珍惜、積極、自重等素質,而最終也就是自己的健康得益,得到真的福份。

關心健康:中藥名稱的由來

  中藥來源品類廣泛,要了解中藥,先要熟悉各種中藥的名稱由來,現將有趣的中藥命名方法介紹如下。

1. 因地區而命名

  • 同一藥物,在不同地區生長,其品質或性能上亦有差別,如在某些地區所產的藥效最好,則常在藥的名稱之前冠以產地名稱,根據產地而命名的中藥材,習稱為「道地藥材」。例如雲茯苓是雲南特產,杭菊花產於杭州。

2. 因形態而命名

  • 中藥原植物的外觀千姿百態,不少中藥就以外形特點而命名。例如人參因其與人形十分相像而得名、鈎藤因有彎曲的鈎。

3. 因顏色而命名

  • 很多中藥具有各種天然的顏色,因此藥物的顏色也就成為藥名的來源。例如白色的有白芷、黃色的有黃連、紅色的有紅花等。

4.因氣味而命名

  • 有的藥物根據其氣味的特點而命名。例如略帶臭氣的有雞屎藤、有陳敗醬氣之敗醬草。

5. 因滋味而命名

  • 中藥有辛、甘、酸、苦、鹹等不同滋味,不少藥物即由滋味而命名。例如甘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參。

6. 因性能而命名

  • 藥物的性能,有升降浮沉、緩急、走守等差異,因此,有些中藥的名稱,是以其性能的不同而取名的。例如升麻之性浮而上升、急性子秉性急速等。

7. 因功效而命名

  • 由功效而命名的中藥也是很多的。例如防風能治諸種風邪、益母草善治婦女疾病等。

8. 因生長特性而命名

  • 例如夏枯草,因夏至後花葉枯萎而名;忍冬的葉,經冬不凋等。

9. 因用藥部分而命名

  • 中藥材有用全株的,但大多僅使用其花、葉、根、莖、果實或種子等,因此,由藥用部分命名的中藥就更多了。例如用花命名的有雞蛋花、用葉命名的有紫蘇葉、用根命名的有葛根、用種子命名的有萊菔子等。

10. 因紀念人名而命名

  • 有部分藥是為紀念發現者或最初使用者而命名的。例如何首烏是說有位姓何的老人,因吃了它而變得長壽、甚至鬚髮變白為黑而得名等。

11. 因進口國名或譯音而命名

  • 從國外輸入的某些藥物,即以譯音為名,如曼陀羅;也有冠以「番」、「胡」字樣的,如番木鱉、胡椒等。

12. 因避諱而命名

  • 在封建時代,由於需避帝王的名諱,連藥物也常改換名字。如延胡索本名玄(音與元同)胡索,因為避宋真宗的諱而改名。

  此外,還有些藥名來源更有趣:由於人們的習慣喜吉避凶,故將一些不吉利的藥名更為吉利的名字,例如牡蠣改稱有利、蟬蛻改稱今進等。

關心健康:男性型脫髮

  波波是30歲出頭的年輕人,事業剛剛起步,因為長時間投入工作,常常挨更抵夜。這天他滿面憂愁的到來說:「醫生,我發現自己的頭髮越來越稀疏,這一年來脫髮的速度好像比以前厲害。看來我可能會跟我爸爸一樣,他中年時就開始禿頭了。我可能會比他還要早,怎麼算呢?我還未拍拖呢!」

  同樣的問題也許亦在困擾你,或者是你的親友。其實脫髮問題十分普遍,研究顯示,五十歲以上的男士,超過一半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脫髮問題。

  很多人以為男士脫髮是遺傳註定,沒有方法醫治。但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對男士脫髮有更多的瞭解,也有新的治療方法。

  在解答脫髮的問題以前,先讓我們認識一下頭髮的生長。

頭髮的生長周期

  每個人大約有12萬至15萬條頭髮,大部份都處於生長期。在生長期裡,頭髮每個月以大約一厘米(1cm)的速度生長。由於頭髮的生長期有別於身體其他毛髮的生長期,可以持續長達2至6年。所以頭髮可以長得很長,成為一頭秀髮。男性鬍子的生長也跟頭髮差不多。

  至於身體其他的毛髮,包括眉毛、眼睫毛,一般生長期只有大約一個月,便會進入靜止期,所以不會長的太長。

  人類的頭髮與毛髮,它們並不會同步生長。一般來說,頭髮大部分都在活躍生長期中,約85-90%, 有些則處於靜止期中,約佔3%。靜止期一般維持兩至三周;其他的會處於脫落期,約佔10-15%。脫落期一般維持約三個月。脫落期過後,新的頭髮便會從毛囊中長出來,頭髮再次進入活躍的生長期,這樣,一個新的生長周期又重新開始了。

  正因為我們的頭髮不會同時進入脫落期,也不會像一些動物一樣,有季節性的生長或脫落的周期。

脫髮的成因

  大部份的男士脫髮是和家族遺傳有關,例如父親有脫髮問題,兒子脫髮的機會便會大增。

  其他的原因也可以或多或少引起脫髮,例如:壓力大或情緒受壓、營養不良或過度偏食、身體疾病、 懷孕生產、經常暴晒太陽、長期染髮及電髮,甚至長期過緊地紮起髮辮,這些都會對頭髮的髮囊有一定的影響。

  但是最常見,也是最令人困擾的,要算是典型的「男性型脫髮」。男性型脫髮,嚴重的可以很早開始,有些還不到二十歲,便有雙額髮線上升,頭頂頭髮開始變得稀疏的情況。

  科學研究顯示,男性型脫髮是由於頭頂頭髮的髮囊比較敏感,容易受身體的一種男性賀爾蒙的影響。這種男性荷爾蒙叫二氫睪酮 (Dihydro-testosterone DHT),雖然它在血液中往往屬於正常水平, 但對於比較敏感的髮囊來說,二氫睪酮若是過盛了, 就會導致髮囊萎縮,提早出現脫髮的現象。

脫髮的醫治

  坊間有不同減少脫髮的產品, 包括營養素,防脫髮洗頭水等等,一般來說,它們的效果都是強差人意,並不理想。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心情開朗、足夠休息、足夠營養、避免偏食、減少染髮及電髮和避免長時間暴晒太陽等等,對髮囊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幫助。

  若你有脫髮的困擾,不妨向醫生請教一下。藥物的治療一般效果比較好。

  其中最有效的, 要算抑制二氫睪酮的藥物,例如非那雄胺(Finasteride)。這藥物只適合男士使用。一般用藥半年後,效果會比較明顯。但要維持髮囊的健康,則需要繼續長期使用此藥,以減少二氫睪酮的水平。

  另外,也有用在頭皮上的外用藥物,例如米諾地爾(Minoxidil), 它也可以令頭髮重生。這藥物沒有性別之分,只要有脫髮的問題,無論男女,都可以合用。

  病向淺中醫,就算是脫髮也是一樣。要是等到髮囊都已經完全萎縮以後,就甚麼藥都不能將髮囊挽回了。到時只能用植髮的手術方法,將頭顱後面位置的頭髮,一束束的移到頭頂去。或是其他非手術的掩飾方法,例如織髮,假髮等等。如果不想這樣,我們就要愛惜頭髮。

關心健康:適飲是良茶

  涼茶是嶺南地區獨具一格的清涼飲料,廣東地處中國南方沿海,氣候地理環境特別,春夏多雨,夏季暑濕相挾,容易受濕邪感染。勞苦大眾,每當出現頭痛身熱,咽乾口苦,燥熱便秘,尿少而黄等症狀,都會到涼茶鋪飲涼茶,或到中藥店購買涼茶回家煎飲,往往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廣東涼茶品種繁多,各鄉各縣不同,諸如甘和茶、王老吉、五花茶、七星茶、神曲茶、盒仔茶、廿四味等等,大多具有清熱解毒、袪濕利尿等作用。

  時至今日的香港,涼茶鋪仍是越開越多,售賣品種具多元化,均以清熱解毒、祛濕利尿、生津消滯、解表消暑等為主效,而家傳户曉,廣為人知的廿四味涼茶更是必備的。根據調查所得香港廿四味涼茶,有用到廿八味或三十味藥物不等,但也通稱廿四味涼茶。

  市面上廿四味涼茶的配方,不盡相同,但大致相差不遠,較通行選用的藥材及主要功效如下:苦瓜乾(清暑解毒)、榕樹鬚(清熱利尿、消炎解毒)、鬼羽箭(清熱涼血解毒)、鴨脚皮(涼血解毒)、水翁花(清熱解毒)、崗梅根(生津止渴)、露兜簕(發汗解熱、利水化濕)、木患根(清熱解表)、土地骨(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白茶餅(清熱降火)、尖檳榔(消積殺蟲、行水)、六神粬(消積導滯)、青蒿梗(清熱截瘧)、老桑枝(祛風通絡、去骨火)、白茅根(清熱利尿、涼血止血)、布楂葉(除滯消積)、蔓京子(散風熱、清頭目)、千層紙(潤肺止咳)、蒲公英(清熱解毒)、芒果核(健胃消食、行氣化痰)、土銀花(清熱解毒)、淡竹葉(清熱利尿)、乾蘆根(清熱生津)、粉葛根(清熱解肌)。

  廿四味主要功效清熱利尿、去濕解暑、消滯解毒、生津止渴。適用於體質壯實者,應用於多方面:如感冒發熱惡寒、咽喉炎、燥熱流鼻血、胃熱口糜、腸胃積滯、大便秘結、尿道炎、瘡癤等,在疾病初期往往能起到較佳的治療作用。

  但由於主要藥材都偏寒涼,所以體質虛弱、脾胃虛寒、月事期間及孕婦都不宜飲用,或平素容易腹瀉、胃部不適、小便頻密、頭暈、血壓偏低、面色蒼白等均不宜應用。

  現代人飲食起居失調,經常進食高脂肪和燥熱食物、熬夜、煙酒過度、休息不足、運動缺乏,以致毒素積聚體內,氣血陰陽失調,體質虛實挾雜,如果錯誤選擇涼茶,不但疾病沒有改善,反而更傷害體質。故建議勿太倚賴飲涼茶,無論調理或治療,最好請教中醫師。

關心健康:人機合一 失多於得

  每天看電視、電腦、打機,用智能電話上網、寫App、看facebook等等加起來的「屏幕時間」 (Screen Time,下稱ST),對血壓、血糖,血脂都會有影響,更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機會。因此開機之前需要考慮關機時間。

臉書抑鬱

  規範「屏幕時間」對小朋友及青少年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各方面正在發展成長,必須慎防ST的壞影響。可惜,在我認識的朋友中(包括醫生),面對日新月異的電子產品,一樣會怦然心動,抵受不住誘惑而花大量時間在電腦上。面對子女的要求,亦一樣會買完又買,家中幾台電腦再加每人兩部電話都是等閒。但最新的科研報告令我們更深入了解ST的禍害。在這裡嘗試從家庭醫學的「身、心、社」 (physico-psycho-social) 框架和大家談談。

  年輕人用社交網站,是希望結識多些朋友,開開心心,然而往往卻會事與願違。美國兒科學會(AAP)最近發表一份電子媒體對兒童、青少年及家庭的影響報告中,有一整章題為「臉書抑鬱」(Facebook Depression),指出社交網絡不單無助建立健康的社交,反而令人增添寂寞。日本有針對小學生的研究指出,電腦用得多,清晨起床時感覺「唔開心」的機會較大,這和在英國及美國,針對10多歲少女的研究結果一樣。在年紀較長的一批,除了感到苦悶鬱結,更會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自我形象低落。

上癮的原因

  除了情緒問題還有學習能力,ST和心臟病有「劑量反應關係」(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一項在加拿大的研究指出,在3-6歲間,ST每天多1小時,在10歲以後的課室表現會差7%。另一項跟進了近3000名1歲至3歲兒童的研究,ST每天多1小時,到7歲時患過度活躍症的機會便多9%。原來在情緒和心智發展的領域,ST是含毒性的有害物。另外一些追蹤10至20多歲組別的研究發現,ST 的魔咒,並不只是影響兒童和少年,更可以由青少年延至成年後。

  為甚麼只是盯著屏幕,就會令感受、行為和專注力受影響?答案原來關乎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 (neurotransmitter),在大腦中負責「派糖」重任,令人感覺良好。這難得的感覺也是可卡因和冰毒等令人極速上癮的生理原因。有研究證明,年青人腦部深處的「獎勵區」在玩新奇刺激的電腦遊戲時,會釋放大量多巴胺,感覺就像吸毒的狀態。多巴胺也和專注力扯上關係,這可解釋過度活躍症為何對ST呈現劑量反應。

先進的指引

  至於社交層面,除了在高級會所,在任何的酒樓餐廳都會看見,家人朋友吃飯,各自覆whatsapp ,玩手機,全無交流,家庭和人際關係又怎能好呢!作為家庭醫生,常常聽見病人投訴子女:「佢淨係識得對住部手機!」

  ST對社交能力的影響,從腦部深處的改變可以一窺其毒。有一項跨越三十年的綜合薈萃分析(1979-2009),參與的有14000名各國大學生,研究發現「零零後」的大學生,在同理心方面,比同門師兄師姐有極為顯著的下降。同理心的培育,在於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接觸,與喜樂的同樂,與哀哭的同哭。然而,從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RI)的研究看到,年青人接觸電腦多了,大腦掌管同理心的部分,對外來的刺激反應甚微。換句話說,若過多接觸電子媒體的情況不改變,我們的新一代不單會百病叢生、鬱鬱寡歡,甚至會冷酷無情,不理他人死活,自我中心。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先進的國家已經制定明確的醫學指引,就是 1). 2歲以下不得接觸電視、電腦、智能電話及電子遊戲機,2). 2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天不可對著屏幕多過2小時。因此香港實在不必另費功夫做研究,只要參照外國經驗製定指引。但歸根到底家長才是最有效的防線,若是從小開始確立家規,並且以身作則,就能夠把ST寫為smart time。這不單是父母給子女一生最大的禮物,亦是給未來社會的一份大禮。

關心健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食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與自身免疫密切相關的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多處關節的滑膜,表現為對稱性、多發性、反覆發作性關節的腫、痛、熱、受累關節常為手足小關節,最終導致關節變形、強直、喪失功能和肌肉萎縮。

  特別是雙手的手指關節隆起向尺側偏歪,大小關節均可被侵犯,甚至可以造成殘疾。在早晨起床後有關節僵硬,活動不靈,嚴重時有全身僵硬感,起床活動或温暖後即緩解或消失。

  皮下有類風濕結節,X綫可見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改變,如骨侵蝕性改變等。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除關節病變外,可伴有發熱、乏力、貧血,還可累及全身多個臟器,是全身結締組織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多見於青壯年女性。

  本病以肢體、關節痠痛、酸楚、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屬於中醫學「痺證」範疇。因先天禀賦不足,正氣虧虛,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痺阻於肌肉、骨節、經絡之間,使氣血運行不暢,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臨床使用中藥須辨證分型。

為方便選擇食療,以下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二型:

風寒濕型:關節腫痛或有積液、畏寒肢冷、胃納差、大便稀爛、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膩、脈濡。

  • 可選用豬、牛、羊骨頭煮湯,薑、桂皮、辣椒、胡椒等偏於温經散寒、驅風勝濕的食物。不宜寒涼生冷食物。

風濕熱型:關節腫痛、發熱、咽痛、便秘、小便黃、舌質紅、苔厚、脈弦數。

  • 可選用苡米、綠豆、芹菜、絲瓜、苦瓜等偏於清熱驅風去濕的食物。不宜辛辣、刺激、温熱和油膩之食物。

風寒濕型可用辣椒根瘦肉湯:辣椒根一兩、瘦肉三兩,清水四碗煎存一碗,温服。有驅寒止痛作用。

風濕熱型可用苡米粥:苡米一兩,清水適量煲粥,温服。有清熱利濕作用。

  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要避免風寒濕邪侵襲,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注意關節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不要貪涼飲冷;不要居臥濕地;勞動身熱汗出後,應及時更換衣服,也不宜即時洗浴。

  注意均衡飲食,定時有節,不宜暴飲暴食,不宜亂服健康食品。保持心情舒暢,預防外感時邪入襲。注意勞逸結合,起居有常,過度勞累,正氣易損,風寒濕邪可乘虛而入。經常堅持體育鍛煉,如做八鍛錦、打太極拳等,可增強身體抗禦風寒濕邪的能力。《內經》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是這個道理。

關心健康:屏幕時間 應設上限

  現代人大都會用電腦,看電視。智能電話、平版電腦、筆記電腦,彷彿成了我們的「愛侶」,人機合一,難捨難離。在地鐵、巴士、車站,都是低著頭,不是在玩「糖果消消樂」,便是覆WhatsApp、看facebook,電郵或網上資訊。

獨立危險因素

  近年醫學界關注電子媒體的使用量對健康的影響,焦點是「屏幕時間」 (Screen time下稱ST)。把每天看電視、電腦、智能電話,遊戲機等等的時間加起來便是ST。縱使內容健康,不涉及色情暴力,甚至是為了正常的學習和工作,只要是眼睛與屏幕接觸,就算ST。研究發現ST過長會對健康有損,甚至縮短壽命。

  ST就像吸煙或過度飲食一樣被視為一種有害的行為,對健康的壞影響有「劑量反應關係」。即是接觸愈時間長,劑量越多,傷害愈大。研究指出,每天盯著屏幕多一小時,患上心臟病的機會便會增加8%。而且ST 是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即是說不論是男女老幼,做甚麼職業,即使不煙不酒,年年參加馬拉松,但只要ST夠長,也會成為心臟病高危一族。

  近年常常聽說的「三高」,即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原來全部都可以和ST扯上關係。因為ST愈長,三高的情況就會愈嚴重。或許大家會直接聯想:「梗係啦!成日坐係度打電腦,唔夠運動梗係糖尿病、高血壓啦!」但事實上,原來整天坐著並非是最大原因。

ST過長對健康的影響

  常看屏幕的害處不單是因為只坐不動,美國有一項研究,挑選一批恆常有中度至劇烈運動的人,計算他們看電視的時間和健康的關係。結果看電視較多的一組,比看電視較少的一組,死於心臟病的機會竟多出一倍。而由不同原因引致的死亡率,亦高於五成。即是說,運動不能抵銷常常望著屏幕對健康的損害。

  從另一個角度探索,有研究比較同樣是靜態活動的人,坐著看書或繪畫也屬靜態活動,但相對於看電視、電腦、打機的,縱使坐著的時間一模一樣,後者的舒張血壓,或稱下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亦是明顯較高。我們的上壓或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會因年老或血管硬化和情緒緊張等因素而上升,但下壓提高則是年輕而患高血壓的重要指標,下壓提高和中風的機會有直接的關係,因此不能不防。令人擔心的是,研究證明有大量的兒童和少年有下壓提高的現象。ST過長會令社會新一代的體重、血壓、膽固醇、胰島素效能等等全盤變差,即是會患上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全面上升!

怎樣才算ST過長

  按多項針對10多歲少年的研究顯示,每天的ST只要多過兩小時,驗血結果便會有分別。包括壞的膽固醇高了,胰島素抗拒會多了,如果晚上用電腦超過三小時,次日清晨的皮質醇(Cortisol) 亦會不正常,即是連下丘腦至腦下垂體至腎上腺軸的分泌,在晚上受電腦刺激過後,就算隔一夜睡眠也逃不過被影響。

  我們可能會說:「有無搞錯!現在的少年人每日打機,上網點只兩個鐘?」

  不錯!英國的少年人的ST 是6.1小時,美國是7.5小時,加拿大是7.8小時,香港的數字應該不遑多讓。月前就有學者炮轟英國政府,對這個嚴重影響國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坐視不理。美國和加拿大可能已經察覺到水浸眼眉,不同醫學組織已發出指引,兩歲以下兒童的ST應該是「零」,要完全不看電視電腦;2至18歲的ST則不應超過兩小時;法國政府更厲害,連電視也禁播「適合」給三歲以下小朋友的電視節目。

把ST寫為Smart time

  在香港,不少家長都急不及待給子女買最新電腦學習產品;直資學校則以最先進電腦來上課作賣點;政府更積極發展出電子教科書。不斷加長的ST,與最適時的健康指引竟是背道而馳,我們是「落後」,還是「過頭」呢?

  我們可能會問:「工作上不能不用電腦,又要計埋入ST?」當然!因此我的建議是,既然工作已需要長時間對著屏幕,放工後就要盡量減少接觸電腦、智能電話、電視。也許這樣的建議有點「不合時宜」,但卻可以把ST寫為Smart time(醒目時間)。因此請記住,開機之前,需要考慮何時關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