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發福,不是福!

  近期電視有一句宣傳語句:「現在沒有,將來一定會有。 」打趣地想到:「是指『肚腩』嗎?」這似乎是個事實。不少人成就愈大,聚積財富愈多,身體的重量也愈見增多。中年人士體重日漸增長,正是都市人極常見的現象。

  若遇見一位很久不見的中年朋友變得瘦了,我們可能會擔憂他是否患上重病,甚至是生Cancer(癌症);相反,當發現朋友長胖了,卻會笑稱他是「發福」,說起來似乎是件好事。但可有細想,發福真的是「福」嗎?

  不少人對自己發福的情況不大理會,或者故意視而不見,事實上過份關注或完全忽視體重問題的大有人在。那體重是否有客觀的標準呢?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以「體重指標」來計算。計算很簡單,就是以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體重指標=體重(公斤)/身高2(米)】亞洲人的理想指數為18.5至23;23至25為超重;高於25已屬肥胖。這是個相當嚴格的標準,當你一經計算,可能會驚覺自己已到達了超重/肥胖的類別。

  另一個較為簡單的指標,便是量度「腰圍」。腰間是指腰中間最闊的「水泡」位。男性腰圍達90厘米(約36吋)、女性腰圍達80厘米(約32吋),便是「中央肥胖」。請注意,腰圍並非褲子的「褲頭」。因為當閣下仍能努力地將34吋的褲頭扣上時,你的「腰圍」可能已經達到38吋的中央肥胖了。更簡單的說,若腰間出現了「士啤軚」,極可能已經是超重/肥胖了。

  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大家及早發現,並努力改善超重/肥胖這個都市人的重要隱疾。現今有一個奇怪現象,就是社會和個人在愈來愈重視健康的同時,大眾對肥胖的問題卻像視而不見,容許它持續下去。若我們屬超重肥胖,可真的要問問自己,到底有正視過它嗎?

  理想體重的人,患病的風險為最低;超重/肥胖的人,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則明顯上升。肥胖者患上二型糖尿病、血脂異常、睡覺窒息症的相對風險,比起體重理想的人,高出超過三倍。冠心病、高血壓、膝關節退化病的相對風險則高出兩至三倍。某些癌症如大腸癌、乳癌,肥胖人士的風險亦高出一至兩倍。相反,在改善肥胖問題之後,各種病患的風險亦會減低,就連已有的病情也能改善。

導致肥胖的原因,其實大家都知。都市生活物資豐富,飲食從來不缺;但正因為隨手可得,就更不懂珍惜,無論在家裡吃飯或出外用膳,預備的食物總是比所需的多。多有多吃,吃進肚子的便已會超出所需。若有食物餘下,卻又想到不要浪費,便在吃飽後繼續將食物掃光。而且人到中年,生活壓力可能太大,應酬又多,對飲食享樂便額外寬容。好好享受美食,不時更會到自助餐廳「食餐勁」,已是不少都市人習以為常的事,卻也是日漸長胖的原因。

  也許空餘時間實在太少,也許做運動實在太辛苦,不少人怎樣也提不起勁去開始運動。由於都市的交通便利,辛勞一天之後已經太疲倦,於是就連步行這最基本的運動也少得很。最終在「入口過多、出口過少」的不平衡情況下,體重便日漸增加。也許改變現實太艱難,接受現實便是個最佳選擇。於是對於中年人士的超重肥胖,大家喜歡以「發福」、「成熟」、「穩重」等形容詞去美化它。但如此自欺欺人,最終受苦的恐怕還是自己。

  曾經問過不只一位中年發福的朋友,有否想過要去改善體重,他們都可以說出無數個做不到的理由。若問他們在二十年前的身型體重是否如現在一樣,則大部份都會回答說:「可不是,那時fit得多呢!只不過這些年來……」要改變這個狀況,真是一件難事。正因為肥胖是後天習慣所做成,要重新改正回轉它,就必須糾正習慣,只要有意志和恆心,一定有機會做到!

  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甚麼減肥藥物或甚麼速效減肥餐單,而是切實地控制飲食,和恆常充足的運動量。更先決的,是要為自己找個坐言起行的原因。或許是為了幼小兒女著想、或許是不想中風以後要別人照顧、或許是不希望要服用各種慢性疾病的藥物、又或者是希望可以再次穿起那件不合身的衫褲…… 立定決心去減肥的原因,每個人都可以不同,但一定不是家人或醫生強加給你的。我們必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因,才能有切實行動的可能。

  控制好體重,反映出自制、節約、珍惜、積極、自重等素質,而最終也就是自己的健康得益,得到真的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