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楊太:

  您好!那天在主日崇拜之後與妳交談,關心妳的近況。妳告訴我,妳的健康狀態確是差了些,但仍然能夠照顧自己。知道後為妳有點擔心,但也為妳感恩。

  記得第一次在病房遇見妳,妳正在陪伴丈夫,妳表達自己要照顧多病的丈夫,要日以繼夜在心力及體力上的付出。我感受到妳並不是埋怨,而是藉著傾訴紓緩日積月累以來的壓力。我聆聽之後,表達了我的關心,並且與妳分享如何透過禱告把難處交托給神,也向妳分享關於耶穌的救恩,還有一些信主的人的見證,妳十分留心的聽。

  有一次在醫院我們再見面,那次真是別具意義,因為那次我是參與妳丈夫楊先生在病床上接受灑水禮儀式。在那次簡單而隆重的儀式中,妳感受到神的信實及慈愛,以及妳丈夫受洗跟從神的決心。在楊先生水禮儀式之後,妳主動地向我表示願意認識神更多。

  之後,我帶領妳返敎會,感恩妳十分投入敎會的生活。原來你在敎會學校讀書,因此對聖經並不陌生。因為敎會弟兄姊姊的支持,加添妳力量去繼續照顧丈夫。雖然有時妳因為丈夫的病情反覆而不能返敎會聚會,但妳對神的信心依然不減。

  妳已盡力照顧楊先生,但一段日子之後,他仍是離開了妳。他的離世帶給妳哀傷,但卻讓妳放下了照顧的重擔。把一切安頓了,妳開始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也更加投入敎會的生活,並且開始參與信仰預備班,甚至決心受洗加入敎會,成為神家裡面的一份子。

  楊太,那次見妳在台上分享得救見證,實在令我感動。看見妳面上的喜悅,我知道無論往後的日子如何,妳已經有了信心去面對。知道敎會傳道人,弟兄姊妹在信仰和生活上都會協助妳,我就更加放心和感恩了。願意妳在敎會中靈程日長!

  祝妳
主恩滿溢!

黃院牧

澄心款款:愛人如己?!

  「當你手握一把鎚子,很容易會將其他的事物都變為釘子。」~ Abraham Maslow(馬思勞—20世紀最具影響的心理學家之一)

  「愛人如己」是我們自小被教導的做人道理。但許多時候當我們將自己最好的東西或關懷給予別人,他們卻不一定領情,有些甚至會反感呢!為甚麼我們慷慨付出、關懷備至的去對待朋友,他們卻不領受我們那份真心至誠的關懷呢?為甚麼即使有心關懷朋友,卻常常會吃力不討好 ?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都把「愛人如己」錯解了。首先讓我們看看,甚麼是愛自己?「愛自己」在心理或感性上的意思,是指按自己的意向或感覺來對待自己。如果「愛人如己」是指按自己的方式或感覺去對待別人,就是用對自己認為或感覺最好的方式及方法去對待人。但有趣的是,對我們是最好的,但對其他人卻往往並非如此,那就是把對口單位弄錯了。所以真正的「愛人如己」是按別人所悅納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性格(當然還有習慣和價值觀,但這裡暫且不談)。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形式與方法來溝通並表達關懷。如果我們真的想關懷別人,我們應該先放下自己,謙卑下來,並以對方認為最好的方式與他溝通。現在就讓我們運用MBTI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甚麼是MBTI?它的全名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這是一套性格測驗,理論源自心理動力大師容格(Carl Jung)的性格類型分析,經Myers-Briggs家族半世紀精研改良而成。心理動力大師容格,是繼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之後,對近代心理學影響極為深遠的另一宗師,他的心理學博大精深,對人類行為觀察入微。

  MBTI性格測驗,旨在反映個人性格類型,對個人成長、發掘性格潛能、改善人際關係,並瞭解自己在壓力下之心理反應,都有很大幫助。容格及Briggs認為人類大致可分為四種基本運作與態度類型,不同人有不同取向,由此而形成十六種不同性格:

心理能力走向 —「外向型(E)」或 「內向型(I)」

  很多人誤以為多說話的人就是外向。但其實內向的人也可以說話不停。外向或內向,其實是當我們思考時,我們的思路是外顯或內斂。「外向型(E)」的表徵,通常是一邊說話一邊思考、反應迅速而不會停留在熟思中;而「內向型(I)」就需要一個安靜的空間來思考,並常停下來反省多於作出反應。

  所以當我們關懷一個「外向型」的朋友,需要多與他談話;如果我們不多說話,「外向型」的朋友會認為我們不關心他。反之,當我們關懷一個「內向型」的朋友,我們需要注意靜默,給予空間等待對方思考和回應。如果我們不停地說話,對「內向型」的朋友來說,是一種不尊重或不了解。

認知功能 — 「辨識型(S)」或 「直覺型(N) 」

  「辨識型」喜歡透過五官收集資料,強調事實,注重實際和具體觀點。他們會以證物(事實、細節及例子)作陳述,常常直截了當地提出實質建議;而「直覺型(N)」卻喜歡注重事情的可能性與關連性,留意潛在的遠景。他們喜歡未知的可能性及創新的事物,甚至具顛覆性的建議。

  當我們關心「辨識型」的朋友,就必需多用具體的實例和一些可以量度及觸摸得到的東西;但關心「直覺型」的朋友,就應該多用比喻及故事。

決定功能 —「理智型(T)」或 「感性型(F)」

  「理智型」的人喜歡根據客觀事實,並且倚重分析來做決定,更重視公平的原則。他們分析事情,會先以客觀事實和邏輯關係作第一層資料,情緒及感受只會是第二層資料;「感性型」的人下決定時,卻會從價值觀出發,重視關係、喜好,他們往往先把情緒及感受放於首位,客觀的事實和邏輯關係只能在次位。

  當我們想勸服一個「理智型」的朋友時,就應該從事實和邏輯出發;但要說服一個「感性型」的朋友,從關係及親情出發,會更容易得到認同。

生活態度 —「決斷型(J)」或 「熟思型(P)」

  「決斷型」的人喜歡有條理的生活,實踐計劃時,以目標為本;「熟思型」不介意突發事情,喜歡彈性生活,注重過程而非目標。

  當我們與「決斷型」的朋友相處,要隨計劃行事,並集中在目的及方向;但與「熟思型」的朋友相處,要具備彈性,甚至願意接受死線在最後時段的突發改變。

  MBTI是用來協助我們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工具。它是其中一樣最有效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彼此瞭解,從而更能掌握自己和別人性格上的差別。如果我們接納容格理論的信念,認為人的本質和性格的原型是與生俱來的(或是上帝所賦予),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

  當我們在去關懷別人的時候,是否應轉轉角度,按對方的特質去關懷他,而不是按「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去「愛」他呢!

心思細想:只做有希望的事情

  1871年的春天,一位醫學生正在為自己期末考試的成績擔憂。但在偶然之間,書上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使這個原來只會擔心將來的生活,歎息命運的年輕醫學生,成為了一位有名氣的醫學家。他不但被聘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和冊封為爵士,甚至創建了約翰.霍普金斯學院 。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而他所看到的那句話是由湯馮士.卡萊里所寫的:「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來,而是重視清楚的現在。 」

  1913年,在一個鬱金香盛開的溫暖春夜,耶魯大學請了威廉.奧斯勒爵士到來演講。當時已經耆耆老已的威廉爵士告訴學生們,在很多人眼裡,他是曾經當過大學教授,寫過暢銷書,建立過醫學院,因此他應該是擁有一個特殊的頭腦。可是知道他的人卻不會這樣認為,因為他和所有的普通人其實都是一樣。

  他又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個人對前來聽他教訓的人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這句話收錄在聖經馬太福音第6章34節,說這話的人就是耶穌。或許大多數人會覺得耶穌這句話很難實行,因為大家都認為,為了保障明天的生活,家庭和事業,一切都必須做好準備。

  威廉爵士繼續說:我們有必要為明天製定計劃,但完全沒有必要去擔心。我認識的一位著名美軍海軍指揮官,他曾經說:「在戰爭中,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供最好的武器裝備,選擇最合適的作戰計劃,僅此而已。」這位將軍又說:「如果一艘軍艦被擊沉,我們不會去做無謂的挽救和悔恨,我們的時間只會用來做還有希望的事情。 」

  積極的思考和態度,會帶我們走向明天;消極的觀念,只能讓我們一直留在沮喪的昨天。但一個不幸的現實,就是在我們的醫院裡,有越來越多的病床被憂慮的、抑鬱的病人佔據著,這些病人大多數是因為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負而精神崩潰的。如果我們接受耶穌的教訓,「不要為明天憂慮」,任何的難處也不要延後到明天,我們就有能力活好今天了。

  這是一位成功的學者,在最著名的學府,對最聰明和最有希望的年輕人的老生常談,也是智者之言。

關心健康:龍眼的功用

「圓如驪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這首古詩把龍眼形容得維妙維肖,於其形似龍之目,故稱龍眼。又因龍眼能益智,令人聰明,也叫「益智」。龍眼是南方特產果品,形狀渾圓,以果肉鮮嫩,色澤晶瑩,汁液甜美而聞名於世。龍眼生產於廣東、福建廣西、四川、台灣等地,為無患子科植物。

龍眼樹的壽命一般約八十至一百年。晉江縣磁灶鄉有四株明代萬曆年間種植的龍眼樹,已是四百多年的「老壽星」,目前仍然枝葉繁茂,子孫滿堂,每年結果達一千多公斤,堪稱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龍眼樹。

龍眼除了鮮食之外,加工龍眼肉的又稱桂圓。加工方法有生曬、熟曬兩種。生曬的龍肉為琥珀色,明淨油亮,味道也好;熟曬的顏色發黑,質地不及生曬者佳。龍眼肉(桂圓)可泡茶、作甜食、浸酒等,尚可製成龍眼膏、罐頭糖水、冷凍龍眼等等。

龍眼營養豐富,內含糖類、蛋白質、膳食纖維、維他命A、B、C、磷、鉀、菸鹼酸等,肉性味甘、溫,無毒,能入心、脾經。許多古典醫籍都有記述它的作用。《本經》認為龍眼「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魄、聰明。」《本草綱目》中說:「食品以荔枝為貴,而滋益則龍眼為良。」中醫認為,龍眼肉有滋補強壯、補養心脾、補血安神、健腦益智之功效。凡因思慮過度引起失眠、驚悸,或神經衰弱、健忘、記憶力减退、貧血、年老氣血不足及病後、產後身體虛弱等症服之有較好的療效。

龍眼美味甜膩,一般用量為一至三錢,不能多食,多食會引起胃滯、消化不良,故凡舌苔厚膩、內有痰火或陰虛火旺、濕滯、腸滑泄瀉、感冒或肺受風熱、痰中帶血者,均不宜服用。

  1. 龍眼殼:為龍眼的果皮,性溫、味甘、無毒,入肺經。煎服治心虛頭暈, 研末敷燙火傷。
  2. 龍眼核:為龍眼的種子。味澀, 能止血、定痛、理氣、化濕。主治一切疥癬瘡毒、創傷出血、濕瘡、疝氣。
  3. 龍眼根:性味苦、澀,用治白帶,近來試治絲蟲病,有其療效。

食療介紹

  1. 血虛失眠:
    龍眼肉三錢、蓮子肉三錢、雞蛋一隻,煎水飲用。
  2. 貧血、血小板減少:
    龍眼肉三錢、紅棗三錢、花生連衣五錢,水煎服。
  3. 神經衰弱屬於血虛心悸者:
    龍眼肉、松子、白米各適量,煮粥食。
  4. 頭髮早白、貧血萎黃:
    龍眼肉三錢、何首烏三錢,水煎服。

關心健康:發福,不是福!

  近期電視有一句宣傳語句:「現在沒有,將來一定會有。 」打趣地想到:「是指『肚腩』嗎?」這似乎是個事實。不少人成就愈大,聚積財富愈多,身體的重量也愈見增多。中年人士體重日漸增長,正是都市人極常見的現象。

  若遇見一位很久不見的中年朋友變得瘦了,我們可能會擔憂他是否患上重病,甚至是生Cancer(癌症);相反,當發現朋友長胖了,卻會笑稱他是「發福」,說起來似乎是件好事。但可有細想,發福真的是「福」嗎?

  不少人對自己發福的情況不大理會,或者故意視而不見,事實上過份關注或完全忽視體重問題的大有人在。那體重是否有客觀的標準呢?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以「體重指標」來計算。計算很簡單,就是以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體重指標=體重(公斤)/身高2(米)】亞洲人的理想指數為18.5至23;23至25為超重;高於25已屬肥胖。這是個相當嚴格的標準,當你一經計算,可能會驚覺自己已到達了超重/肥胖的類別。

  另一個較為簡單的指標,便是量度「腰圍」。腰間是指腰中間最闊的「水泡」位。男性腰圍達90厘米(約36吋)、女性腰圍達80厘米(約32吋),便是「中央肥胖」。請注意,腰圍並非褲子的「褲頭」。因為當閣下仍能努力地將34吋的褲頭扣上時,你的「腰圍」可能已經達到38吋的中央肥胖了。更簡單的說,若腰間出現了「士啤軚」,極可能已經是超重/肥胖了。

  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大家及早發現,並努力改善超重/肥胖這個都市人的重要隱疾。現今有一個奇怪現象,就是社會和個人在愈來愈重視健康的同時,大眾對肥胖的問題卻像視而不見,容許它持續下去。若我們屬超重肥胖,可真的要問問自己,到底有正視過它嗎?

  理想體重的人,患病的風險為最低;超重/肥胖的人,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則明顯上升。肥胖者患上二型糖尿病、血脂異常、睡覺窒息症的相對風險,比起體重理想的人,高出超過三倍。冠心病、高血壓、膝關節退化病的相對風險則高出兩至三倍。某些癌症如大腸癌、乳癌,肥胖人士的風險亦高出一至兩倍。相反,在改善肥胖問題之後,各種病患的風險亦會減低,就連已有的病情也能改善。

導致肥胖的原因,其實大家都知。都市生活物資豐富,飲食從來不缺;但正因為隨手可得,就更不懂珍惜,無論在家裡吃飯或出外用膳,預備的食物總是比所需的多。多有多吃,吃進肚子的便已會超出所需。若有食物餘下,卻又想到不要浪費,便在吃飽後繼續將食物掃光。而且人到中年,生活壓力可能太大,應酬又多,對飲食享樂便額外寬容。好好享受美食,不時更會到自助餐廳「食餐勁」,已是不少都市人習以為常的事,卻也是日漸長胖的原因。

  也許空餘時間實在太少,也許做運動實在太辛苦,不少人怎樣也提不起勁去開始運動。由於都市的交通便利,辛勞一天之後已經太疲倦,於是就連步行這最基本的運動也少得很。最終在「入口過多、出口過少」的不平衡情況下,體重便日漸增加。也許改變現實太艱難,接受現實便是個最佳選擇。於是對於中年人士的超重肥胖,大家喜歡以「發福」、「成熟」、「穩重」等形容詞去美化它。但如此自欺欺人,最終受苦的恐怕還是自己。

  曾經問過不只一位中年發福的朋友,有否想過要去改善體重,他們都可以說出無數個做不到的理由。若問他們在二十年前的身型體重是否如現在一樣,則大部份都會回答說:「可不是,那時fit得多呢!只不過這些年來……」要改變這個狀況,真是一件難事。正因為肥胖是後天習慣所做成,要重新改正回轉它,就必須糾正習慣,只要有意志和恆心,一定有機會做到!

  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甚麼減肥藥物或甚麼速效減肥餐單,而是切實地控制飲食,和恆常充足的運動量。更先決的,是要為自己找個坐言起行的原因。或許是為了幼小兒女著想、或許是不想中風以後要別人照顧、或許是不希望要服用各種慢性疾病的藥物、又或者是希望可以再次穿起那件不合身的衫褲…… 立定決心去減肥的原因,每個人都可以不同,但一定不是家人或醫生強加給你的。我們必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因,才能有切實行動的可能。

  控制好體重,反映出自制、節約、珍惜、積極、自重等素質,而最終也就是自己的健康得益,得到真的福份。

解開心結:選得好 少煩惱

  朋友對我訴苦,說見了一位私人執業的心理學家一年,每一次見完也只覺被她罵了一頓,不知道有甚麼得著,覺得是貼錢買難受,自己的驚恐症不但沒有好轉,連自信也越來越差。

  聽後,除了替朋友可憐之餘,也奇怪她為甚麼要忍受這「不滿意」的治療整整一年,而不轉換治療師。於是我們便開始討論那位心理學家的來歷。原來,朋友根本不清楚那位心理學家的背景,只相信她是一位博士,應該不會太差吧。而博士的收費竟然比坊間的治療師還要便宜,於是便沒想到要更換治療師。 況且,那位博士每次也說,罵她是為了她好。

  朋友給我看那位博士的名片,一看之下更覺奇怪。第一,博士的名片上並沒有註明是哪裡畢業。第二,她的名片上只寫上XXX心理學博士,並沒有註明是哪一專科的心理學博士。於是我告訴朋友下次再見那位心理學家,一定要問清她的來歷,才再考慮應否繼續治療。因為如果那位博士是和我一樣受臨床心理學訓練的話,我會知道甚麼是相關的資歷,而我們的訓練是不會用責罵的方式來治療驚恐症。

  一星期後,朋友來電說她恍然大悟了,也不會再去見那位心理學家。因為她詢問那位心理學家的學歷詳情,那位博士支吾以對地說是外國大學的心理學課程,主修情緒病。朋友再問是否臨床心理學專科時,博士說不是,但仍是說主修情緒病。

  我告訴朋友,現時很多心理學課程都可以遙距修讀,但是修臨床心理學課程就必須有足夠的實習和督導作訓練基礎。香港現時並沒有政策和法例去監管心理治療服務,坊間便存有不少沒有相關訓練資格的心理治療師,情況就如行醫不被監管。

  這位朋友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我遇過的病人不少也曾有過不愉快的心理治療經驗。 例如:感到病情被延誤、治療師和他們爭吵、令他們情緒和自信更差、甚至令他們的病情變得更重等。曾有傳媒揭發,有難辨真偽的「臨床心理學家」以平價為小朋友做智力測驗(IQ test),但測驗報告竟然每份都幾乎一樣。林林總總的例子告訴我們,作為求助人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嚴選一個合乎資格,具備專業與愛心的心理治療師,免卻不必要的金錢損失和心靈上的傷害。

以下提供一些建議,希望有助選擇合適的心理治療師:

  1. 首先要知道心理學家是有很多種類的。臨床心理學家這專科的專業是做心理評估、 治療和輔導的工作。臨床心理學家是需要接受一系列全面的臨床實習訓練,並且要學習以科學的方法進行實證心理治療。現時香港的臨床心理學家是由專業學會監管。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Hong Kong Psychological Society, Division of Clinical Psychology) (簡稱:DCP)成立於1982年,是香港臨床心理學界的專業團體。它負責監管行內的學術水平、專業操守和訓練質素,為業界服務品質把關,以確保大眾接受的臨床心理服務達致國際專業水平。DCP 一直持守著一套嚴謹客觀的入會準則,詳情請參http://www.dcp.hkps.org.hk/members_criteria.php。DCP成員需嚴格遵守學會的治療守則(Code of Ethics),否則會被取消會員資格。 DCP也設投訴機制,讓大眾一同監察臨床心理學家的質素。DCP會提供會員名單讓大眾選擇臨床心理學家時有保障。 (http://www.dcp.hkps.org.hk/members_directory.php)
  2. 不要盲目的相信學歷。要看清楚治療師的學歷與心理治療是否有直接關係。 例如:如果治療師的博士學位是從教育學系來的,他的心理學知識對心理治療的幫助未必有用。有一些很好的治療師,面對不同病人的經驗很豐富,對病人很有同理心,治療方法科學化得來也很有創意,但他們卻未必有博士學位。
  3. 重視自己的感覺。作為求助人,我們絕對有權選擇一位可以明白自己,尊重自己,支持自己,可幫助自己的心理治療師。「人夾人緣」是有一定的道理和現實性的。要選擇一個和自己相處溝通得來的治療師,否則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4. 應該先了解(包括詢問他)治療師的專業是甚麼、他有否接受相關治療方法的訓練、他計劃是用甚麼方法來幫助你,他主要幫助你的方法有否科學實證證明有效。
  5. 由於香港現時並未有法例規管心理治療師的名涵,因此要小心識別坊間治療師的不同名涵。這些名涵款式甚多,例如:兒童心理學家、行為心理學家、 臨床行為學家、情緒治療師、心性治療師等等都有。因此我們必須知道名涵背後那心理治療師的相關背景、 經驗和訓練,才不會遇上不合適的治療師,接受了不適當的治療。

  希望大家好好保護自己的身心靈,嚴選合資格的治療師。

病癒隨心:對生命多了一份珍惜和承擔

  我在醫院任職已有20年,雖然不是前線的醫護人員,但每天的工作節奏都相當緊湊。難得同事十分合拍,所以縱然忙碌卻不會感到太大壓力。而且大家共事多年,不少更成了好朋友。

  家中兩個兒子已長大了,我也不用太操心。先生工作雖忙,但很有家庭觀念,更是十分愛錫我。一直以來,我的生活規律十分正常,身體甚少生病。我喜歡旅遊,所以每年都會外出。 2011年暑假,我和小姑旅行盡興回港,還回味著很多難忘的旅行片段之際,想起又是時候做定期的婦科檢查,也就懷著輕鬆的心情去見醫生。怎料醫生發現我的左乳房有點問題,還即時給我寫了轉介信。

  我回自己工作的醫院,請乳科醫生為我作詳細檢查。幾天後醫生安排我進行抽針,結果發現有癌細胞,需要切除部份乳房。當下我實在消化不了這個噩耗,更多番掙扎是否要把這個壞消息告訴家人;最後我邊哭邊告訴丈夫,他知道後十分難過,卻同時安慰和鼓勵我做手術。

  我鼓起勇氣接受手術,還以為如醫生所說,只是部份切除。怎料化驗報告顯示腫瘤比預期的影響範圍大,建議我整個切除。換句話說,我要做第二次手術,身體要再承受多一次痛苦。還未來得及適應外觀的改變,兩星期後更是晴天霹靂,因為醫生說乳腺內有一粒淋巴,這是很罕有的情況。我卻竟然這麼不幸,個半月內,先後要做三次手術,肉體固然痛苦,但心靈更是有說不出的苦來。

  那天早上換了手術袍,等待著被推去手術室,心情極度徬徨之際,院牧又再次來探望我。其實之前兩次的手術她都有來關心和為我祈禱,只是今次見到她,我就禁不住抱著她嚎哭起來。她不斷安慰我,又為我祈禱,那份適時的鼓勵和支持給了我力量,並讓我感受到一份很真實的平安!

  除了院牧的愛心,還有一些基督徒同事,她們都在我接受化療和電療的日子給我身體的照顧和心靈的慰藉。當然還有很多愛錫我的家人和朋友,尤其是我的丈夫,縱然我的情緒常有起伏,但他依然體貼。每當我完成一針化療,他就送我一份小禮物,這個行動成了我堅持的動力。在漫長的治療之中,肉體的折騰令我有過輕生的意念,但想到丈夫和兩個兒子都不想失去我,我便積極面對。還有我的小姑,她不單常常陪伴我,更帶我返敎會,讓我更清楚明白基督敎信仰。原來病人真的很需要身邊人的同行與支持,感恩上帝放置了很多天使,在我這個軟弱的人身邊守護著我。

  經歷了這個病,我終於明白平淡是福的道理,更認同聖經所說,要與哀哭的人同哭。所以我加入了醫院乳科組的義工,希望自己能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在徬徨中的病友。現在我每天如常的出入醫院工作,不同的是對生命多了一份珍惜和承擔!

醫心直說:同行者

  「全人醫治」是一個知易行難的事情,特別是香港現有的體制下,醫療、社會福利、康樂、體育等等是完全分割。其實「全人醫治」並不是醫生一人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透過團隊的配搭,社會資源的妥善運用才能達成的。

  相信不少醫生,無論是私人執業家庭醫生或是醫院急症室醫生,最怕遇上的一類病人,就是疑病症的病人。這類病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他們的思想過份集中於自己身體的狀況,不斷懷疑自己身體會不會有甚麼危疾。這病難以處理的原因,是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

  疑病症的人會動不動就看醫生,但簡單的安撫往往並不能消除他們的疑慮。疑病症屬於身心症的一種,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要改善這類病人的症狀,就必需要由心開始。感恩上帝讓我可以在工作的地方如此實踐。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病人,是一位約六十歲的女士,她是我醫院門診的常客,病歷紀錄超過一吋厚。她經常覺得自己的心臟有事,甚至覺得自己隨時會死。即使心電圖顯示她心臟正常,但她總是不肯相信。處理疑病症,是不能和病人糾纏他是否有病,而是引導病人將焦點帶往生命的其他領域,而不是只關心自己的身體是否有病。

  我的一位前輩說得好,要引導病人怎樣去活得更健康,而不是告訴他現在是否不健康,所以我努力嘗試轉移她的焦點。對於這病人,約覆診的時間亦十分重要,沒有覆診的時間他們會頻密地回來。因此,我主動安排她回來覆診,由起初三數天,慢慢延長覆診的時間,覆診時更跟她多談生活,我感到她漸有好轉。但讓她最大改變的,卻不是我。第一,是她的兒女鼓勵她返教會;第二,是她參加了長者大學課程。可以擴大生活圈子,建立學習目標,我當然給她肯定和鼓勵。

  因為靈性的生活和人際關係的建立,對「全人健康」十分重要,當中涉及:「生命意義和目的」、「自我限制的超越」和「內在平安」等等。

  有一次,她與教會的姊妹在一個慈善賣物會裡擺檔賣東西,結果十分成功,對於離開職場多年,這是很新鮮的體驗。因為兒女都已婚離巢,她實在需要為自己重尋生活的意義和自我價值。加上長者大學的課程也帶給她很大的成功感,藉著信仰她減少對死亡的恐懼。自從成為祖母,她的情況改善更多了。現在兩三個月才會見她一次,對身體的焦慮也大大減少了。治療疑病症的人,除了醫生,家人的支持、教會的關心、學習的機會,都可以是康復的關鍵。作為醫生,我只是擔當一個同行者的角色而已。

打開心窗:人生的製作

相信很多人在兒時都有玩過砌積木的玩意,這絕對是一個考驗智力和耐性的遊戲。有些人會很重視製成後的結果,但我卻享受製作時的過程。或許,在中途會遇上一些困難。

「到底那一塊才是正確的?」
「究竟圖紙上所寫的是怎麼樣的呢?」
「怎麼來來回回也找不合適的啊!」

砌積木是一個漫長而且要花上心思的歷程,有時甚至會令人感到懊惱,在茫無頭緒的時候,選擇繼續堅持或是放棄,又是一個考驗。

在人生中,其實經常也會出現不同的機會,讓我們作出選擇,例如進入了一家精品店,在林林總總的積木裡,選購最喜歡的一款。當把它帶回家,卻不能肯定是否有把握能夠完成,但卻一定渴望看見製成品的誕生,所以必定會滿懷希望地開始。

將這小小的玩意兒套用於我們的人生上,我們會發現:

為了追求更快的得到成果,我們會容易忙亂。甚至會只憑自己的小聰明,不願按照程序一步一步而行。只是有不久之後,便會發現錯了位置,不但無法繼續下去,還得要推倒再來。

  即使按部就班而行,但漫長的過程中,因為常常會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困難也會一次又一次的出現,挫敗感、信心不足就會取代了耐性。

  砌積木,能夠完成當然重要,但砌的過程卻更有價值,並且應該好好享受。因為箇中是操練耐性、思考、變通、堅持的好功課,能夠欣賞當中的樂趣,也就能把握成功之道。

  我們有人生積木嗎?這積木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如果有的話,是否也正在經歷當中的難處,不知如何是好而因此猶豫不決,甚至想放棄!其實放棄很容易,但真實的人生不是模型積木和拼圖,可以隨意擱置、轉送或丟棄。

  每個人的人生,都必須作出很多個不同的選擇和決定,我們要立志,並且定下目標,然後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我們不能沒有方向、動力和意志。因為沒有方向、動力和意志,人生就像一盒沒有完成的積木,只是散亂的木塊。

  砌積木雖然是玩意,但卻有生命的智慧,也能鍛煉我們的耐性和毅力。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連砌積木的智慧和耐性都缺乏,也許應該想想,怎樣砌人生的「積木」!

  萬事起頭難,中途更會辛苦,但艱難卻必會有所收穫。由今天開始,打開我們的人生籃圖,提起勇氣,堅持信念,開始「砌」吧!

打開心窗:感冒

  感冒本來是小病,即使是強壯的人,偶然也會染上。但自從發現禽鳥的流感可以傳人之後,感冒這個小病,成了大麻煩。春節將臨的年廿九,因為在內地供港的雞隻中驗出有H7N9禽流感,導致過年也沒有活雞供應。在這些日子,真是打過噴嚏也令人驚怕,自己擔心。

  雖然禽流感似乎嚇人,其實亦不必過份擔心。因為禽流感的個案其實很少,人傳人的可能性甚低。謹慎當然是需要的,但沒必要太過緊張,況且感冒難以完全避免,如果太過緊張,心理的壓力和關係的張力太大,倒過來反而會使免疫力降低,因而易病難好,就更不化算了。

  感冒這病,如今可說是得到充份重視,個別的人甚至過份緊張。無論如何,如果感冒能夠提醒我們注意健康,保養身體,卻是壞事得了好結果。其實,除了身體會患感冒之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患感冒的。因為關係和我們的身體一樣,也是有機體,需要時常給它照顧,供應養份,提升免疫力,才能健康強壯。

  夫妻、兄弟姊妹、朋友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必然「健康」的。爭執、賭氣、冷戰就是感冒。一旦有了感冒,彼此避免接觸是自然的反應,頭痛發燒(煩惱與憤怒)往往隨之發生。但在正常的情況下(關係的基礎穩固),「感冒」在三幾天之後就會好的。但如果長期不退消(煩惱與憤怒不能止息),就要詳細檢查,用心治療,否則一場感冒可以有「致命」(終止關係)的結果。

  無論是身體的或是關係的感冒,其實都是小病,夫妻、兄弟姊妹、朋友之間,爭執、賭氣都是平常事,若是偶然發生,又能夠快速退消,就不必擔心。但若常常感冒,而且一病難好,就反映「健康」(關係)出現了問題,必需好好調理鍛煉。

  身體的健康需要營養、運動、休息;關係的健康其實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的心靈營養不良,除了生活瑣事、娛樂八卦、飲食消閒之外,就沒有別的關心。這樣的心靈,因為沒有角度和深度,對人對事都不能「扣」得緊緊的,即使是夫妻、兄弟姊妹、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只會是表面的。彼此之間,若不是疏離,就是容易爭執。

  醫生和藥物不能使我們身體健康,娛樂八卦、飲食消閒對心靈的提升和人際關係的幫助也不大。若是多看書、多關心別人真實的需要、多留意社會、多思考、多點談論有意義的話題;開發生命的深度、闊度、力度,不但能令生活與工作更加良好,就是人際關係亦可以進步。因為談的話題可以更多、更深入,而且即使爭執起來,也有更多的「招式」和拆解方法。

  感冒難以完全避免,健康卻可以鍛煉;身體如是,人際關係亦如是。但兩者都要由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