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選得好 少煩惱

  朋友對我訴苦,說見了一位私人執業的心理學家一年,每一次見完也只覺被她罵了一頓,不知道有甚麼得著,覺得是貼錢買難受,自己的驚恐症不但沒有好轉,連自信也越來越差。

  聽後,除了替朋友可憐之餘,也奇怪她為甚麼要忍受這「不滿意」的治療整整一年,而不轉換治療師。於是我們便開始討論那位心理學家的來歷。原來,朋友根本不清楚那位心理學家的背景,只相信她是一位博士,應該不會太差吧。而博士的收費竟然比坊間的治療師還要便宜,於是便沒想到要更換治療師。 況且,那位博士每次也說,罵她是為了她好。

  朋友給我看那位博士的名片,一看之下更覺奇怪。第一,博士的名片上並沒有註明是哪裡畢業。第二,她的名片上只寫上XXX心理學博士,並沒有註明是哪一專科的心理學博士。於是我告訴朋友下次再見那位心理學家,一定要問清她的來歷,才再考慮應否繼續治療。因為如果那位博士是和我一樣受臨床心理學訓練的話,我會知道甚麼是相關的資歷,而我們的訓練是不會用責罵的方式來治療驚恐症。

  一星期後,朋友來電說她恍然大悟了,也不會再去見那位心理學家。因為她詢問那位心理學家的學歷詳情,那位博士支吾以對地說是外國大學的心理學課程,主修情緒病。朋友再問是否臨床心理學專科時,博士說不是,但仍是說主修情緒病。

  我告訴朋友,現時很多心理學課程都可以遙距修讀,但是修臨床心理學課程就必須有足夠的實習和督導作訓練基礎。香港現時並沒有政策和法例去監管心理治療服務,坊間便存有不少沒有相關訓練資格的心理治療師,情況就如行醫不被監管。

  這位朋友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我遇過的病人不少也曾有過不愉快的心理治療經驗。 例如:感到病情被延誤、治療師和他們爭吵、令他們情緒和自信更差、甚至令他們的病情變得更重等。曾有傳媒揭發,有難辨真偽的「臨床心理學家」以平價為小朋友做智力測驗(IQ test),但測驗報告竟然每份都幾乎一樣。林林總總的例子告訴我們,作為求助人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嚴選一個合乎資格,具備專業與愛心的心理治療師,免卻不必要的金錢損失和心靈上的傷害。

以下提供一些建議,希望有助選擇合適的心理治療師:

  1. 首先要知道心理學家是有很多種類的。臨床心理學家這專科的專業是做心理評估、 治療和輔導的工作。臨床心理學家是需要接受一系列全面的臨床實習訓練,並且要學習以科學的方法進行實證心理治療。現時香港的臨床心理學家是由專業學會監管。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Hong Kong Psychological Society, Division of Clinical Psychology) (簡稱:DCP)成立於1982年,是香港臨床心理學界的專業團體。它負責監管行內的學術水平、專業操守和訓練質素,為業界服務品質把關,以確保大眾接受的臨床心理服務達致國際專業水平。DCP 一直持守著一套嚴謹客觀的入會準則,詳情請參http://www.dcp.hkps.org.hk/members_criteria.php。DCP成員需嚴格遵守學會的治療守則(Code of Ethics),否則會被取消會員資格。 DCP也設投訴機制,讓大眾一同監察臨床心理學家的質素。DCP會提供會員名單讓大眾選擇臨床心理學家時有保障。 (http://www.dcp.hkps.org.hk/members_directory.php)
  2. 不要盲目的相信學歷。要看清楚治療師的學歷與心理治療是否有直接關係。 例如:如果治療師的博士學位是從教育學系來的,他的心理學知識對心理治療的幫助未必有用。有一些很好的治療師,面對不同病人的經驗很豐富,對病人很有同理心,治療方法科學化得來也很有創意,但他們卻未必有博士學位。
  3. 重視自己的感覺。作為求助人,我們絕對有權選擇一位可以明白自己,尊重自己,支持自己,可幫助自己的心理治療師。「人夾人緣」是有一定的道理和現實性的。要選擇一個和自己相處溝通得來的治療師,否則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4. 應該先了解(包括詢問他)治療師的專業是甚麼、他有否接受相關治療方法的訓練、他計劃是用甚麼方法來幫助你,他主要幫助你的方法有否科學實證證明有效。
  5. 由於香港現時並未有法例規管心理治療師的名涵,因此要小心識別坊間治療師的不同名涵。這些名涵款式甚多,例如:兒童心理學家、行為心理學家、 臨床行為學家、情緒治療師、心性治療師等等都有。因此我們必須知道名涵背後那心理治療師的相關背景、 經驗和訓練,才不會遇上不合適的治療師,接受了不適當的治療。

  希望大家好好保護自己的身心靈,嚴選合資格的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