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人機合一 失多於得

  每天看電視、電腦、打機,用智能電話上網、寫App、看facebook等等加起來的「屏幕時間」 (Screen Time,下稱ST),對血壓、血糖,血脂都會有影響,更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機會。因此開機之前需要考慮關機時間。

臉書抑鬱

  規範「屏幕時間」對小朋友及青少年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各方面正在發展成長,必須慎防ST的壞影響。可惜,在我認識的朋友中(包括醫生),面對日新月異的電子產品,一樣會怦然心動,抵受不住誘惑而花大量時間在電腦上。面對子女的要求,亦一樣會買完又買,家中幾台電腦再加每人兩部電話都是等閒。但最新的科研報告令我們更深入了解ST的禍害。在這裡嘗試從家庭醫學的「身、心、社」 (physico-psycho-social) 框架和大家談談。

  年輕人用社交網站,是希望結識多些朋友,開開心心,然而往往卻會事與願違。美國兒科學會(AAP)最近發表一份電子媒體對兒童、青少年及家庭的影響報告中,有一整章題為「臉書抑鬱」(Facebook Depression),指出社交網絡不單無助建立健康的社交,反而令人增添寂寞。日本有針對小學生的研究指出,電腦用得多,清晨起床時感覺「唔開心」的機會較大,這和在英國及美國,針對10多歲少女的研究結果一樣。在年紀較長的一批,除了感到苦悶鬱結,更會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自我形象低落。

上癮的原因

  除了情緒問題還有學習能力,ST和心臟病有「劑量反應關係」(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一項在加拿大的研究指出,在3-6歲間,ST每天多1小時,在10歲以後的課室表現會差7%。另一項跟進了近3000名1歲至3歲兒童的研究,ST每天多1小時,到7歲時患過度活躍症的機會便多9%。原來在情緒和心智發展的領域,ST是含毒性的有害物。另外一些追蹤10至20多歲組別的研究發現,ST 的魔咒,並不只是影響兒童和少年,更可以由青少年延至成年後。

  為甚麼只是盯著屏幕,就會令感受、行為和專注力受影響?答案原來關乎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 (neurotransmitter),在大腦中負責「派糖」重任,令人感覺良好。這難得的感覺也是可卡因和冰毒等令人極速上癮的生理原因。有研究證明,年青人腦部深處的「獎勵區」在玩新奇刺激的電腦遊戲時,會釋放大量多巴胺,感覺就像吸毒的狀態。多巴胺也和專注力扯上關係,這可解釋過度活躍症為何對ST呈現劑量反應。

先進的指引

  至於社交層面,除了在高級會所,在任何的酒樓餐廳都會看見,家人朋友吃飯,各自覆whatsapp ,玩手機,全無交流,家庭和人際關係又怎能好呢!作為家庭醫生,常常聽見病人投訴子女:「佢淨係識得對住部手機!」

  ST對社交能力的影響,從腦部深處的改變可以一窺其毒。有一項跨越三十年的綜合薈萃分析(1979-2009),參與的有14000名各國大學生,研究發現「零零後」的大學生,在同理心方面,比同門師兄師姐有極為顯著的下降。同理心的培育,在於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接觸,與喜樂的同樂,與哀哭的同哭。然而,從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RI)的研究看到,年青人接觸電腦多了,大腦掌管同理心的部分,對外來的刺激反應甚微。換句話說,若過多接觸電子媒體的情況不改變,我們的新一代不單會百病叢生、鬱鬱寡歡,甚至會冷酷無情,不理他人死活,自我中心。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先進的國家已經制定明確的醫學指引,就是 1). 2歲以下不得接觸電視、電腦、智能電話及電子遊戲機,2). 2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天不可對著屏幕多過2小時。因此香港實在不必另費功夫做研究,只要參照外國經驗製定指引。但歸根到底家長才是最有效的防線,若是從小開始確立家規,並且以身作則,就能夠把ST寫為smart time。這不單是父母給子女一生最大的禮物,亦是給未來社會的一份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