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煎煮中藥的方法

  煎劑是中醫治病最常用的劑型,中藥煎煮方法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療效,因此要掌握煎煮方法。

  煎中藥最好用砂鍋(俗稱藥煲),因為砂鍋性質穩定,受熱均勻,而且不會使中藥的有效成分起化學變化。煎藥用的水量多少看藥量而定,一般情況下,一両藥用一碗水,如果藥物的體積大,則宜添多些水。煎藥的目的是提取藥物的有效成分,最佳方法是在煎煮前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潤十五分鐘,使藥物軟化,然後加熱煎煮,不可直接用沸水,否則藥物裡的蛋白質很快凝固,影響有效成分煎出。

  煎煮時應注意火候,未沸前可用「武火」(大火),已沸後宜用「文火」(小火),同時要加蓋煎煮,防止揮發成分逸出。

  煎藥次數,一般認為外感藥一次即可,補益藥可以煎兩次,第二次用水量可減半。若果不慎,煎焦了中藥,就不宜服用,需另煎一劑。

  一般情況下服中藥,只需每天一劑,病情嚴重的,如急性病發高熱等,可以一天兩劑,此外,一般宜溫服,易嘔吐者宜小量頻服。

  服藥時間也必須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一般來說,滋補藥宜在飯前服,其他藥性宜在飯後服;而安眠藥物則應在睡前服。無論飯前或飯後服藥,都應略有間距,如飯餐前後一至個半小時左右,以免影響療效。

  煎完後要趁熱過濾,一劑藥每次煎取藥液二百至二百五十毫升左右,即所謂「八分」,小孩可酌減。

  一般藥物可合煎,有些藥物性質比較特殊,可用特殊煎藥方法,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 . 先煎

  • 用於礦物藥及貝殼藥質堅不容易煎出氣味,如石決明、牡蠣等,都要搗碎先煎十五分鐘。

2 . 後下

  • 用於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芳香類藥物,如薄荷、藿香等,宜最後投入同煎五至十分鐘即可,以免煎久藥效散失。

3 . 包煎

  • 用於粉末類或小粒的種子類藥物,如青黛、車前子,以及直接刺激咽喉胃腸的藥物,如旋覆花、赤石脂等。它們均需用紗布袋包好再和其他藥物同煎。

4 . 沖服

  • 散劑、丹劑、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貴重而劑量又小的藥物,需用煎好的藥液沖服,或用溫開水沖服。如牛黃、珍珠末、薑汁等。

5 . 另煎

  • 對貴重的藥物,如人參、燕窩等,宜另煎或另燉,取汁服,或兌入湯劑中服。

6 . 烊化

  • 對於易溶解而不宜入煎的藥物,如阿膠、龜板膠等,宜用煎好的藥液烊化後服用。

7 . 焗服

  • 對於揮發性較強的藥物,如肉桂、茄楠香等,宜用煎好的藥液焗約三至五分鐘即可。

  另外某些毒性藥物,經慢火久煎後,能減低或消除毒性,如附子等。

  以上幾種不同的煎藥法,中醫在處方時,也會加入註明。有時因為病情或藥性關係,醫師會另有囑咐,記緊聽從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