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夏日消暑保健飲品

  古語有云:「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故夏至之後,多感染暑病。中暑是長時間在日光下曝曬,或高溫受熱引起的疾病。主要和氣溫有關,此外,濕度、風速、活動的劇烈程度、曝曬時間、體質強弱、營養狀況、水鹽供給和健康狀況也有一定的影響。

  研究表明,高溫日數較多的月份,中暑的人數較多,當一日氣溫平均高於攝氏31度時,中暑人數便明顯增多,尤以老年人為甚。

  但其實中暑是可以預防的。只要避免身體過熱就不會中暑,夏天在戶外活動時要戴帽或撑傘,穿淺色或白色衣服,避免在陽光下長時間曝曬;中午氣溫高時,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遇到高溫天氣時,更要加強室內通風降溫。此外,勤洗澡,多補充水分和鹽分,也是預防中暑的重要措施,適當地喝點冷飲也有解暑作用。

  那麼,哪些食物能清熱解暑呢?細數起來確實不少,如青瓜、冬瓜、苦瓜、絲瓜,以及西瓜、菠蘿、楊梅、草莓等,這些瓜果蔬菜含有豐富的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對身體十分有益,不妨多吃一些。

現在先介紹一些清暑湯水如下:

1 . 冬瓜荷葉鴨肉湯

用量:冬瓜(連皮)一斤、荷葉一塊、鴨半隻(去皮、出水)、陳皮四分之一片、生薑兩片。八碗水煎存四碗。

冬瓜吃法以煲湯為多,其味甘、淡、性平,能解暑熱,止煩渴,利尿消腫,皮能治浮腫。荷葉味苦、澀、性平,能消暑利濕止渴。鴨肉味甘、性寒,有滋養健胃、消水腫、除勞熱骨蒸等作用。三者合用有健脾胃、利濕解暑、生津止渴之功。

2 . 老黃瓜瘦肉湯

用量:老黃瓜半斤、瘦肉半斤、生薑兩片。八碗水煎存四碗。

老黃瓜味甘、性涼,能清熱解暑利尿。瘦肉味甘、性平,能滋陰潤燥、益血、生津。合用能解暑清熱、利尿止渴,是民間常煲之湯水。

3 . 冬瓜解暑糖水

用量:赤小豆五錢、扁豆五錢、薏米五錢、萆薢五錢、荷葉半塊、冬瓜(連皮)一斤、片糖適量。八碗水煎存四碗。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能清熱利水,散血消腫。扁豆味甘、性微溫,能健脾化濕。薏米味甘、澀、性微寒,能利水滲濕、除痺、清肺排膿、健脾止瀉。萆薢味苦、性平,能利濕濁、祛風濕。上藥同用,能消暑解渴、祛疲勞,是民間常用作消暑之糖水。

關心健康:一點改變、復康再現

中風是常見的都市病之一,患者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爆裂,引致腦組織得不到充分養料和氧氣,以至神經壞死,產生各種神經症狀與現象,而身體受影響的幅度則視乎腦部受損程度而定。患者經過一連串急症治療後,便會步入復康之路。情況許可之下,一般患者都希望出院後可以重返家園。若能在家居設施上作出一些配合和安排,不但有助照顧者,同時有助康復者善用自己的機能,重投日常生活,重拾自信,融入家庭和社區,這正是職業治療的目的。

中風患者在使用輪椅、助行架進出通道,如睡房、客廳、洗手間時,都需要較多空間,因此家俱及雜物的擺放,有需要作出適當安排。很多時由於患者活動能力欠佳,如未能轉身或改變體位,有可能因血液循環受阻而引致皮下組織缺氧壞死,造成壓瘡,因此適宜每兩至四小時協助患者轉身或改變體位。照顧者亦應學習正確的轉移技巧,減少令患者皮下組織受壓。

以下是一些輔助設施及提示:

1. 減壓床墊:以氣泵將兩組的管條進行交替膨脹收縮,造成波浪循環,用以減低皮膚承受壓力,改善血液循環,預防壓瘡形成及惡化。

2. 電動床:家居的床一般是固定高度,未必能作調校。電動床是另一選擇,具備的功能會較多。此外,過床過櫈時,兩邊位置的高度宜相若,轉移時便更安全,亦可減少扶抱者腰肢的負荷。

3. 靠背架:可擺放在床上並且可調校背靠角度。

4. 護踭:適合長時間坐臥者,可預防腳踭位置形成壓瘡或惡化。

5. 合適的座椅:一般來說,中風患者不適合坐沙發,應選擇較穩定又不過軟或過硬的座位,亦應考慮合適的座位高度。市面上亦有高背椅或老人椅,可配上餐桌板使用。。

6. 手推式便椅和沐浴椅:方便照顧者替患者進出浴室、沐浴或如廁。

7. 浴缸板:可架於浴缸上,安裝穩妥後,可有助提升患者進出浴缸的安全,亦可在適當地方安裝扶手,有助患者在轉移身體時減低風險。

總括來說,輔助工具及設施有很多種類和選擇,但不要急於購買而忽略實際需要。可先諮詢職業治療師作出評估,了解患者、照顧者,以及環境因素後,選擇最適切的安排或家居改裝,而學習正確使用輔助工具也同樣重要。

關心健康:長壽果花生

  花生為豆科植物。它是在花落以後,花莖鑽入泥土中所育得的果實,故被稱為「落花生」。因有滋養益壽作用,又被叫作「長壽果」。民諺有「常吃花生能養生,吃了花生不想葷」之說,足見其營養價值之高,被現代營養學家視為「植物肉」。

  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高,可與雞蛋、牛奶、肉類等一些動物性食品相媲美。其他如維他命B2、鈣、磷等含量也都比奶、蛋、肉類為高。花生中還含有各種維他命(A、B、E、K)、糖、卵磷脂、蛋白氨基酸、膽鹼等。可見,花生的營養成分豐富又全面,無論是生食、炒、炸、煮、醃、醬,營養成分基本上維持不變。

  現代醫學和營養學研究發現,花生蛋白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富含的賴氨酸可以防止人體過早衰老和提高兒童智力;另所含的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可幫助腦細胞發育和增強記憶力。花生中的兒茶素也有抗衰老的功效。花生油所含的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可將人體內的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並促使其排泄亢進,不但可降低血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和冠心病,還具有防止皮膚老化、使皮膚健美的功能。

  花生也是一味良藥,既可滋補,又可治病。性味甘、平,入脾、肺經。適用於營養不良、貧血萎黃、脾胃失調、咳嗽痰多、腸燥便秘、乳汁缺乏等症。花生既可作乾鮮果品食用,又可搾油,而其中的衣、外殼和葉均具有藥用價值。

  花生衣具有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能促使骨髓製造更多血小板,從而縮短出血時間。常用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出血、及血友病等。花生衣的止血作用較花生肉強約五十倍,其止血有效成分可溶解於水。以上疾病可單用花生衣二至三錢,或配紅棗煎服。

  花生的果殼含有對心血管有作用的甙,對治療高血壓及高血脂症有明顯的效果。可用花生殼洗淨後以水煎代茶喝,每次三両,有治療和輔助治療的作用。

  花生葉不但能降壓,還可治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和失眠,每次可用鮮葉三両至六両,水煎,早晚兩次分服。

  因為花生是一種油脂類食物,不宜一次吃過多,若有胃腸氣脹、腸滑腹瀉忌食。另外要特別注意,花生容易霉變,霉變花生常含致癌物質黃麴霉素,切不可食,發現後應堅決丟棄。

關心健康:向低頭族Say NO

  日常生活使用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越來越普遍,使用者年紀由3歲到70、80歲比比皆是。有研究指四分一受訪對象每日使用智能產品達4小時,有超過一半用家表示受肩頸膊痛影響。都市人如何健康地使用智能產品顯然是需要關注的課題。

  長時間成為「低頭族」(意即經常低頭使用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人士),不但使我們進行有益身心運動的意欲和時間相對減少,而且不良的姿勢更會容易引致頸部過分前傾。文獻指出,前傾角度超過60度,頸椎所承受的重量便會高達60磅(正常頭部5至6倍的重量,或想像頸部負荷一個8歲小童般的重量)。頸部過分下垂可引致頸椎生理弧度改變、頸部肌肉緊張、頸關節退化、骨刺增生甚至椎間盤突出。這些結構改變除了容易產生相應痛症、頭暈及頭痛外,嚴重者或可因神經線受壓而影響四肢活動能力。若頸患需要透過手術根治,其風險及後遺症亦相對地高。

  電子產品既然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左右手,以下建議將幫助我們更能健康地運用:

保持良好使用姿勢

手持屏幕接近視平線,或利用外置承托,減低頸部前傾角度。此外,保持坐/站姿挺直,下巴稍向內收,從側旁看耳朵及肩膊處於同一垂直線上,有效預防頸椎過分受壓。

避免使用時間過長

每20至30分鐘運用後便應稍作休息或轉換姿勢,讓肩頸得以間歇地舒緩,減低頸背肌肉的繃緊情況。

定時進行伸展運動

休息期間,簡單如一個「伸懶腰」運動,已可促進肌肉的血液循環及柔韌度,改善關節排列及矯正身體姿勢。

眼望前方,雙手扣緊把肩膊向下拉,頸向右側至左邊頸項感到輕輕拉緊,稍停,然後頸向左側至右邊頸項感到輕輕拉緊。

頭向上望,雙手扣緊把肩膊向上推,直至肩膊微微聳起或背部感到輕輕拉緊。

建議以上運動每次停留1分鐘,並重複動作3-5次。如有問題,應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關心健康:養生有法

  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醫籍之一的《黃帝內經》,已經有一套完善的養生法則,認為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方法,以達到體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生、長、壯、老、死,是人生的自然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便會衰老。有謂「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從外貌的變化和精神的變化,可看到衰老表現,如皮膚皺紋增多、肌膚鬆弛、頭髮細軟脫落或粗硬變白、聽力下降、視力減退、牙齒脫落、骨質疏鬆、越老越矮、爪甲變脆出現縱脊紋,忍尿困難、便秘、精神萎靡等。根據中醫的理論,老化速度的快與慢、衰老出現的早與遲、壽命的長與短,均取決於腎氣的強弱,也與肝心脾肺等臟的衰變有關。

  預防老化早現,就要從多方面養生:如堅持適量運動,預防外感時邪,並運用飲食調養身體,做到營養均衡,飲食有節,不過飢過飽,不偏食,三餐合理編配,避免煙、酒、高熱量、高脂肪、過鹹、過甜、濃味及刺激性食物,注意控制體重,避免勞累及高度緊張,生活要有規律,作息要定時,並要保持心情開朗。

  適當的飲食調養,有延緩衰老的功效。根據現代科學研究,軟骨素、膠原蛋白、透明質酸等能美容潤膚去皺、滋潤關節;核酸能促進新陳代謝、消除黑斑、潤澤肌膚;鹼性食物能使血液呈弱鹼性,延緩機體衰老;維生素A、C、E是抗氧化劑,均可防皺去斑,避免早衰;礦物質中的鐵質能使皮膚光澤紅潤,硒是很強的抗氧化劑,能增強免疫力,鋅是人體內多種酶的重要成分之一,對皮膚健美有獨特的功效;植物性化合物是來源於植物,如胡蘿蔔素來源於胡蘿蔔、茄紅素來源於番茄等,均是抗氧化劑,具有抗衰老抗癌作用;以及適量飲水可防止皮膚乾燥、出現皺紋及失去彈性等等。其實,只要飲食均衡,就可吸收以上所需營養。

  選擇食物養生時最好根據中醫的理論,因應不同體質選擇不同性能的食物。例如:熱性體質表現有身熱、面紅、口乾、小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狀。可選用清補食物,如薏苡仁、蘑菇、百合等。寒性體質表現有面白、發冷、口淡、小便清、大便泄瀉、舌淡、苔白、脈遲等症狀。可選用溫補食物,如龍眼肉、紅棗、核桃仁等。至於平性食物,如蓮子、冬菇、芝麻,則任何體質也適用。

美容養生食療舉例:黑芝麻黑豆黑米漿

功效:補益肝腎、烏髮明目、潤澤肌膚
組成:黑芝麻,黑豆,黑米等份
製法:用適量清水煑成粥,放入攪拌器磨成糊狀即成。

關心健康:薑能「通神明」

  生薑,為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薑」的新鮮根莖,粵諺有云:「廣東三樣寶,陳皮老薑禾稈草。」可想而知「薑」的好處多多。民間常用作祛腥羶味、治病或作辛辣調味料等用途。

  古書曾記載,生薑能「禦百邪」,這大概是指生薑能抵禦因受寒所引起的一些疾病。所以人們下冷水、經雨淋後、或受寒時都有飲服薑湯的習慣,方法是用生薑五片,加適量紅糖煎水,乘熱服下;或用老薑一大塊,將它打碎,放下滾水煎出辣味後用來洗澡,待全身滾熱汗出,病就好了。這是借助生薑的發表散寒之力。

  生薑又有「嘔家聖藥」之譽,民間有用生薑汁一湯匙,加水三湯匙,煮熱一次服,治療偶感風寒而嘔吐不止;若因胃風作悶,又有用生薑切碎粒炒飯食。這是由於生薑能祛風止嘔之故。

  中醫遇到脾胃虛寒的病症,經常會在方藥中配用生薑以溫中散寒。當人體脾胃虛寒時,消化吸收能力就會減低,因而嘔吐、腹瀉或胸腹作痛,此時使用有溫熱作用的生薑,可使之恢復正常。因生薑含有的薑辣素能刺激神經,先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使我們感到有股辣味,以後又刺激胃腸黏膜上的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促使胃腸道充血,增強消化道蠕動,讓消化液分泌旺盛,又能刺激小腸,使腸的吸收能力加強,從而起到健胃、止嘔的作用。

  本草書上亦說生薑能「通神明」,指飲服薑湯可用作救急,治療暈厥,恢復神志之意。生薑所以能發汗、驅風寒,是因生薑味辛性温。當人感受風寒之後,身體抵抗病菌的能力較差,侵入身體內的病菌就會使人頭痛、發燒、咳嗽。那麼,只要祛除風寒,病就會好。而生薑所以有發汗作用,是由於含有「薑辣素」原故。它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臟加快跳動、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因而加快,使全身產生溫熱的感覺;同時,流到皮膚去的血液增加,促使身上的汗毛孔張開,滲出來的汗也多了。流出的汗,不但可以把多餘的熱帶走,而且還把病菌放出的毒素排出體外。所以,民間常用薑湯發汗治療風寒,是有科學根據的。

  生薑之所以能「通神明」,正是因為它能增強和加速血液循環,故能在暈厥時作急救之用。生薑亦常用於外科,作為灸治法。生薑內服一般用量是一至三錢,或兩至四片。

  由於生薑的藥性是辛溫,只適用於受寒的情況,如果受寒後,感到喉痛、喉乾,大便乾燥,就不宜用生薑了。故凡熱性疾病、陰虛火旺、津液缺乏、以及血症等,均宜慎用或忌用生薑。

關心健康:中藥歸經

  中藥的特性,概括起來有四氣五味、歸經(作用部位)、升降浮沉(作用趨向)等,每個方面互有關聯,統稱為藥物的性能。

  「歸經」就是藥物對人體某些經絡臟腑,具有特殊選擇性作用,而對其他經絡臟腑的作用較少,或沒有作用,也就是說明藥物治病,均有一定的適應範圍。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人體有十二條經脈,能溝通上、下、表、裡,如果體表有病,可以通過經絡而影響到臟腑。反之,臟腑有病,亦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

  不同臟腑經絡的病變,所產生的症狀是各有不同的。如心有病變時,常出現心悸、心慌、失眠等症狀;肺有病變時,常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酸棗仁、茯神能安神定心治失眠心悸,說明它們能歸入心經;貝母、杏仁能鎮咳定喘,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等。由上可知,歸經的依據,是以藥物的功效、主治為主的,能治療某一經絡臟腑病變的,就歸入某經。

  但很多藥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因此,一藥歸二經的情況也很常見。如黨參歸肺脾二經,因黨參有補肺氣與補脾氣的作用等。疾病的性質有寒熱虛實等分別,用藥也必須有溫(治寒證)、清(治熱證)、補(治虛證)、瀉(治實證)等區分。但是,發病的臟腑經絡又是不一致的。如熱性病證,又有肺熱、胃熱、心火、肝火等不同;在用藥治療時,雖然要根據「療熱以寒藥」的原則,選用性質寒涼的藥物,然而還應該考慮臟腑經絡的差異。如葦莖可清肺熱、蓮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於它們歸經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在具體選用藥物時,如果只掌握藥物的歸經,而忽略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也是容易出問題的。故治療時,必須重視藥物的性味、功能及歸經的運用。如肺經咳嗽,雖然黃芩、百合、乾薑、葶藶子等藥物都歸肺經,但使用時則需有所選擇:如清肺熱用黃芩、溫肺寒用乾薑、補肺虛用百合、瀉肺實用葶藶子等。此外,因經絡臟腑病變可互相影響,故在治療時,常不能單純地使用某一經的藥物,如肺病而有脾虛的,每輔以補脾的藥物,使肺有所養,中醫稱這種治法為「培土生金」法。

關心健康:食嘢都可以降膽固醇?

  膽固醇是血脂的一種,七成由肝臟製造,三成可從食物中吸收。膽固醇有好壞之分,其中容易積聚於血管內壁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稱為「壞」膽固醇;而幫助收集和運送血液內壞膽固醇回肝臟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則稱為「好」膽固醇。因此,我們要降低的是「壞」膽固醇,而非「好」膽固醇。

  動物脂肪是令壞膽固醇上升的元兇之一,因其飽和脂肪量甚高。高飽和脂肪食物包括雞皮、豬手、排骨、牛腩、即食麵、椰汁咖哩、豬骨湯及全脂奶類食品等。另一樣在飲食中要提防的是反式脂肪,它不單會令壞膽固醇上升,更會降低好膽固醇,所以反式脂肪是眾多脂肪中最差的。高反式脂肪食物包括油炸食物、丹麥酥、雞批和曲奇餅等。因此,如想降低壞膽固醇,除了減少進食一些高膽固醇食物如蛋黃(每星期不進食多於兩隻)、內臟、墨魚、魷魚、魚頭等之外,也應同時減少攝取動物脂肪及反式脂肪。

  接著和大家介紹有效抗高膽固醇的功能食物。所謂功能食物,即食物中含生物活性化合物,有助降低膽固醇。功能食物有五類,包括﹕

1) 蔬菜/菇菌類

功能:所含之纖維素及抗氧化物質能分別降低膽固醇及減低血管內壁被氧化 而造成動脈血管硬化
建議份量:每天兩碗(熟菜/菇)或以上
可選食物包括:菜心、芥蘭、椰菜、番茄、冬菇、木耳、西蘭花

2) 乾豆類

功能:所含之水溶性纖維會與膽汁酸結合然後排出體外,令肝臟需用更多膽固醇製造膽汁酸,從而改善膽固醇值
建議份量:沒有特定建議份量,可每天用1/3碗交換1安士肉類或每星期 進食三次,每次用一碗豆代替一餐的肉/魚
可選食物包括:黑豆、腰豆、利馬豆、海軍豆、雞心豆、黑白斑豆

3) 黃豆食品

功能:深海魚中豐富的奧米加3能下降三酸甘油脂及降低凝血造成的心血                  管堵塞危機

建議份量:每星期最少兩次,每次3安士熟魚肉

可選食物包括:三文魚、吞拿魚、沙甸魚、鯖魚、鱈魚

 

4) 深海魚

功能:深海魚中豐富的奧米加3能下降三酸甘油脂及降低凝血造成的心血管堵塞危機

建議份量:每星期最少兩次,每次三安士熟魚肉

可選食物包括:三文魚、吞拿魚、沙甸魚、鯖魚、鱈魚

5) 植物固醇

功能:植物固醇能減少食物中的膽固醇在身體腸內吸收

建議份量:每日2克

選擇:有添加植物固醇的牛油/乳酪/豆漿、小麥胚芽、花生、紅腰豆、蔬果類

關心健康:四氣五味

  古語有云:「用藥如用兵」。意為用藥治病,猶同派兵打仗一樣,需要掌握全部敵情(辨別病證),和部署作戰計劃(定下治療法則),然後就要調兵遣將(處方用藥)。辨證、立法、處方三個步驟有一定的規律,簡稱「辨證論治」。但是作戰的具體行動,必須依靠藥物這工具,才能完成消滅疾病。

  各種中藥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在治療上,就是利用藥物的特點,祛除病邪,調整臟腑功能,糾正陰陽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現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藥物的特性,概括起來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作用趨向)、歸經(作用部位)等,每個方面互有關聯,統稱為藥物的性能。使用中藥時,必須掌握藥物的性能,讓我們首先認識藥物的四氣五味。

  四氣,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即涼次於寒,溫次於熱。所以,寒涼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證;溫熱藥大多具有散寒、助陽、強壯的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證。

  五味,就是中藥的辛、甘、酸、苦、鹹五種藥味。每種藥都有一定的味道,甚至有的是幾種味,每種味都有各自的獨特作用。其具體作用如下:

  1. 辛味
    辛味藥有發散、行氣的作用。如生薑和薄荷能發散解表,治療表證。
  1. 甘味
    甘味藥有補益、緩急、潤燥等作用。如黃芪、黨參能補氣,治氣虛證。
  1. 酸味
    酸味藥有收斂、固澀等作用。如五味子能斂肺止咳。
  1. 苦味
    苦味藥有燥濕、清熱、瀉下等作用。如黃連清熱瀉火燥濕,治胃火上衝的牙齦腫痛和腸道濕熱所引起的泄瀉。
  1. 鹹味
    鹹味藥有軟堅和瀉下等作用。如海藻能軟堅散結,治痰核(頸部淋巴結核)等。
氣味結合,用藥準確

  一般來說,味相同的中藥,其作用有共同之處,味不同的中藥,其作用往往不同。由於每一種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兩者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才能比較全面掌握藥物的性能。

例如: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紫蘇的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治療風寒表證。

  通常,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但氣同而味異,或味同而氣異,其功效上也有共同之處和不同之點。

例如陳皮、佛手等藥,皆為苦、辛、溫,故都有燥濕理氣的作用。

  所以,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掌握藥性,運用藥物,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關心健康:男性也有更年期?

張先生(化名)年近六十, 一向注重健康,身材樣貌均保養得很好,看上去只像四十來歲。他年青時已天天健身,擁有健碩肌肉,叫他甚為自豪。但在過去一年,他發現肌肉日漸「縮水」,胸腹開始鬆弛,甚至有小肚腩,即使加強操練,也無法逆轉。此外,他的體能也下降了,易倦,記性衰退,間有失眠,心情容易煩悶,令他擔心身體有問題。他在網上搜尋資料後,懷疑自己踏入了更年期,便來找相熟的家庭醫生。

如何對應更年期現象

  張先生是退休公務員,幾年前退下來後,生活充實,除運動外,平日喜愛閱讀、攝影,好友甚多,更經常當義工來回饋社會。不過,他也告訴醫生,自從父母在近年相繼離世,自己較從前悲觀了。張先生的太太比他年輕十年,任職律師,精明能幹,而兒子於前年在英國畢業後,留在當地進修,甚少回港。他認為自己的生活已很不錯,經濟也穩固,主要的憂慮是健康,怕老,也承認很掛念兒子;而在真誠交流中,他開始埋怨太太工作太忙,甚少交流,同時亦怪責自己因更年期而令心情、脾氣及性生活轉差,影響親密關係,並分享了一些家庭生活片段,讓醫生更多理解他的心理狀況及家人關係。

  醫生向張先生解釋「男性更年期」,並建議進行有關的血液檢驗,亦向他反映,他對更年期的疑惑或許因他追求完美、自律、要求高的做人態度而放大了,而情緒困擾也可能與父母離世,即所謂的「中年危機」以及家庭在進入「空巢期」的協調有關。張先生很接受醫生的意見,並說要學習放鬆,想辦法令自己開心。

  一星期後,張先生回來覆診,檢驗報告顯示他身體很好,血壓、膽固醇、血糖等皆正常,而男性荷爾蒙則確實偏低。最後,他決定去看內分泌專科醫生以評估應否使用男性荷爾蒙補充治療。

  雖然補充荷爾蒙或可改善張先生的健康,但副作用也不少,加上父親患有前列腺癌,令他擔心使用荷爾蒙後會誘發癌症,所以與專科醫生商議後最終决定不使用它。張先生沒因此而沮喪,並表示這數星期的診治讓他更了解自己,更明白該如何照顧自己,若能維持健康的生活模式,便不用怕病、怕老、怕死。

  其後,張先生一方面繼續讓家庭醫生跟進,一方面也接受轉介作婚姻治療。夫妻的關係在數月後漸有增長,他的身心狀況亦大為改善。後來,張太太也踏入了更年期,他作為過來人用心地去照顧太太,令彼此的感情更上一層樓,實在令人欣慰。

更多認識,減少不適

醫學上,男性更年期是具爭議的課題,不少學者認為更年期是女性才有,皆因女性從月經開始紊亂到停經,可清楚界定更年期,女性荷爾蒙分泌亦隨收經而完全停止,但男性除了沒有類似的明顯跡象作根據,身體亦不會完全停止製造男性荷爾蒙。

然而,性荷爾蒙水平是會隨著年華老去而下降,不分性別,只是女性的女性荷爾蒙水平通常在50歲前後才急劇下降,而男性的男性荷爾蒙水平一般在30歲以後便開始下降,但遠較女性慢,約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率下降。弔詭的是,健康男性的男性荷爾蒙水平原來大有差異,以致約半數80歲的男性仍可維持正常水平,而某些人即使水平很低,身體也沒出現多大變化,難怪個別男性的更年期經驗可以完全不同。

曾有調查發現, 40歲以上華人男性中有百分之十二出現影響生活的更年期徵狀(註1)。男性荷爾蒙直接影響性功能及精子質量,亦與製造血液細胞、骨骼形成、蛋白質及脂肪的代謝、肝功能及前列腺生長有關。當水平不足時,身體多項功能便可能受影響,引致各種不適。其中最具代表的徵狀均與性功能有關(註2 ),而其他常見的徵狀包括:一、生理方面:易倦、體能衰退、肌肉質量及強度下降、脂肪增加(中央肥胖)、皮膚乾燥及變薄、毛髮脫落、潮熱、多汗、乳房隆起、睪丸變小及身高下降(骨質疏鬆);二、心理方面:抑鬱、憂慮、難以集中、缺乏動力及失眠。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檢驗男性荷爾蒙是必須的,但由於其水平未必能完全反映臨床徵狀,所以在分析結果和決定應否使用荷爾蒙補充治療時,便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一般來說,均衡飲食、定期做運動、戒煙、減少飲酒、改善體重及有效管理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被證實可減少男性更年期的不適。即使你正為歲月催人而煩惱,希望也會像張先生一樣走出疑惑,飛越所謂的更年期,欣然迎接每一天。

註1: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09; 6:936-946.

註2: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363:1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