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S姊妹:

  轉瞬間你已經出院接近兩個月了,當我回顧在病室中與你同行四個多月的片段時,實在不難發現上帝在你身上的恩典和慈愛!在祂奇妙的作為和安排下,你能在病患軟弱中得著永生的盼望,我不禁為你非常感恩!

  還記得那天接到一位院牧探訪義工的來電轉介,得悉你的入院原因和一些背景資料,及至我首次來到你的病床前目睹你的情況時,我不禁感到心酸!你還這麼年輕,卻因嚴重中風令全身動彈不得,只能靠胃喉供應營養液到體內,更因喉部有造口而無法說話,甚至陷於眼睛只能微微張開的半昏迷狀態!

  來電轉介的姊妹告訴我,你丈夫及家姑都是拜偶像的,對基督徒的探訪和代禱極度抗拒。所以我選擇每次都在非探訪時間內前來探望你,希望可以單獨和你傾談。

  在最初一個多月的探訪中,我主要關心和鼓勵你,與你分享聖經並為你祈禱;當我發現你的病情並無顯著進展,身體狀況一直十分虛弱,連張開眼睛亦顯得相當吃力時,我多次在私禱中記念你,祈求上帝憐憫拯救你,為你開路。

  我漸漸地察覺到你的情況開始改善,你已有足夠力量張開雙眼望向我,你的手指可以微微擺動,我便帶領你祈禱感謝上帝,我意會到我已和你建立了一份互信的關係,於是進一步與你分享上帝的愛,鼓勵你嘗試在心中禱告。不知不覺地從某天起,我觀察到你有明顯的改變,當我邀請你一起祈禱時,你竟然閉上眼睛!

  有一天,更出乎我意料之外,我在電話中聽到一個大喜訊:你已在剛過去的週日信了耶穌!作轉介的姊妹告訴我,是她敎會的信徒在探訪時帶領你決志信主的,而你的丈夫也沒有那麼抗拒,願意接受信徒探訪和為太太祈禱。所以從那天起,我改於探訪時間內關心你,盼望可以遇見及安慰支持你的丈夫。某天我終於見到他了!他不單接受我的關懷和祈禱,甚至向我表達謝意,實在感恩!

  自此以後,你的病情有穩定進展,你的手已經可以稍為提起並向我揮手致意,我為你感到非常鼓舞,常常提醒你要感謝上帝及禱告交託。還記得我們在禱告中的約定嗎?將來你要在上帝的聖殿中再次站立在眾信徒面前作見證,述說祂在你身上施行的奇妙作為!雖然我從未聽過你的聲音,但我衷心盼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接到你的來電邀約我出席你的見證分享!願主施恩賜福予你和家人!

L院牧

仁心仁述:不一樣的看見:陳念聰醫生

用 「無悔—生」來形容陳念聰醫生,可算是貼切不過!陳醫生於80年代在大學攻讀醫科, 1986年已成為專業眼科醫生。年輕的他沒有把醫療學識和技術投放於可以令他致富的醫療行業上;他反而放眼世界,並且走進漫天戰火、峰煙四起的阿富汗,在喀布爾當了六年導師,培訓當地的眼科醫生。縱然每天生命受到威脅,他卻從患難中學懂堅毅,從生命中尋得意義。現今他仍然積極投身醫療宣教和扶貧工作上。

*************************************************************************

  陳醫生自幼讀書成績優異,為了順從父母的期望,他選讀醫科並成為醫生。影響他一生的,莫過於他在大學時代有機會接觸基督教,後來更信了主,這改變了他對生命的態度和人生的價值觀。在唸大學期間,他有一個心地善良、孝順父母的中學同學突然離世,這件事令他初嘗苦難的衝擊。才二十出頭的他,儘管看了一大堆哲學和有關苦難的書籍及聖經,仍然不能解讀或理解苦難的由來,但苦難卻又是那麼真實,就像生老病死—樣,無人能夠逃脫。

  當他再看主耶穌的一生,發現祂在世的日子不但親身體會人間的苦難,更親嘗了十架之苦。他明白了信仰不是要我們逃避苦難,而是要與在苦難中的人同行並且幫助他們。主耶穌對世人的愛和犧牲成為了他學習的榜樣,他立志以「燃燒生命,為主所用」的生活態度來活好每一天。

  當年他以醫學生身分參加一個英國舉辦的基督徒醫學生會議,認識到來自非洲和印度的醫學生。看到他們雖然缺乏卻仍樂於參與服侍,不禁令陳醫生反思華人是否只願意幫助華人,還是也可以和其他民族分享財富和知識?那次會議擴闊了陳醫生的視野,並提升了他對跨文化、種族和地區服侍的心志。

  接著於90年代在阿富汗六年的服侍,讓他得到十分寶貴的體會和學習。陳醫生憶述一位在阿富汗的母親,帶同一個殘疾孩子求醫。這孩子被地雷炸傷了眼睛及手臂,因而導致雙目失明及失去雙臂。當他回覆那位母親,她的孩子雙眼已壞死得無法醫治時,那位母親痛哭後並沒有放棄,仍帶著孩子堅強地活下去。這個經歷讓陳醫生深深明白甚麼才是真正的「堅毅」!當人在逆境中必須靠著堅毅和勇氣,才能跨勝苦難,並且看見出路和盼望。

  除了從服侍中看見不一樣的世界之外,陳醫生的太太也改變了他對人的看法。陳太是一位職業治療師,經常接觸弱智小朋友。她認為雖然他們沒有正常的智力,但他們仍可以發揮生命的其他方面,甚至可以比一個正常人活得更精彩。這個「看見」讓他更明白不要以世界的方法來計算及斷定人的價值,亦讓他更領悟聖經所說,不要顧念看得到卻會朽壞的東西;相反要追求那些看不到卻有永恆價值的事物。就好像人只能看到光譜,卻看不到紫外光、紅外綫;說明了有很多真實的東西是人用肉眼看不到的,只有用心靈的眼睛去看,才可以看得更深更遠!

訪問隨想:不少人視生命的價值莫過於賺取金錢、得到名聲、建立權位等。所以大家都被鼓吹「要贏在起跑綫」,事事要快人一步、捷足先登。陳醫生卻用了不一樣的眼光來看自己、別人,甚至那些在世界另一角落的人。他更願意走進苦難之中,肯定別人的價值並給予實際的扶助。行動要由看見開始,我們所看見的又是甚麼?

本文按《守護生命的使者》廣播內容編寫,原稿版權屬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重溫廣播內容,請登上:www.cmdf.org.hk/pages/sharing/broadcasting

澄心款款:細味生命的咖啡室

  「不用急,最緊要快!」已經是香港人的口頭禪。

  這是一個關於長期病患的人的真實故事……

  在得病之前他是一個工作狂,一星期工作七天,一天工作超過12小時。最後因為身體過度疲勞而得了怪病。在醫院裡他感覺非常失落,並拒絕自己的身體需要休息,所以仍然不停的工作。有一天他去了醫院的咖啡室提取他的精神食糧—咖啡。誰不知咖啡機壞了,他便好像被困一樣呆呆的等著…在等待途中,他發現原來咖啡室有一幅很大的落地玻璃。從窗外看天空是藍的,山是綠的,河流是清澈的。他才驚訝為甚麼自己從不意識到有這樣美麗的景色,同時他又留意到身邊的醫生、護士和所有人,都不停的忙著和急步的走著,從沒有停下來,看看這美麗的景色。

  就這樣他的生命起了戲劇性的改變。雖然他還是一個病人,但他開始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態度去認識生命。他感到需要放下從事業上得到的成就,轉向學習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出色的心理輔導員,期望出院之後能夠幫助那些像他一樣在生命中曾經迷失過的人,學習慢活。

  香港甚麼都有,就是缺少了一份浪漫而細緻的情操。綜觀香港的咖啡室,細看之下運作模式和賣魚蛋的檔子一樣。客人匆匆的來,下了單後,拿了咖啡便匆匆的去。咖啡室裡本應有上好的咖啡、文化的氣息、親切而不被騷擾的服務。香港,可以慢下來嗎?

  良好的咖啡文化,提醒了我們需要安靜休息的觀念。安靜似乎不一定帶來經濟的利益,卻會帶來另一種生命的原則與態度,至少讓我們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取得安靜的形態,對生命有更多的體悟。

  從香港的高度城市化,咖啡室的魚蛋化,到家庭的快餐化;永無休止的追逐只會帶來失節制的增速。如果不停下來想一想,就會被鎖在自己思想的牢房裡。若不是那個咖啡機壞了,他也不會停下來打開自己的頭腦和心靈。

  現代人真的需要一間讓我們慢下來細味生活的咖啡室。

關心健康:五臟六腑—心

  中醫學所講的五臟六腑,是體內的主要器官。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五臟有貯藏精氣的功能,六腑有腐熟水谷、分別清濁、傳送糟粕的功能。臟腑與組織器官,通過經絡的聯繫,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的功能概念,有的與西醫基本相同,有的則差別很大,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西醫的臟器概念來套用在中醫學裡應用。

  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中起主導的作用,對各臟腑進行統一的協調,故有「君主之官」之稱。心的功能有二:一主血脈,二主神明。心和外在組織器官最有密切關係的是「在體為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

  中醫學認為血液在脈管裡,是靠心氣的推動而供應全身的需要。心氣的強弱,直接影響血的運行,如心氣強,血脈充盈,脈搏緩和有力,面色紅潤光澤;心氣弱,血脈空虛或循環不,脈搏變得細弱無力或節律不整,面色蒼白無華或青紫無光澤。故有心「主血脈」、「在體為脈」、「其華在面」之說。

  所謂心主神明,是指心主管一切精神意識,思想活動,具有相當於大腦的某些生理功能。我們常用的術語,如「心情舒暢」、「心慌意亂」、「專心一致」等等,所指的心也是代表精神活動和思想意識而言。故有「心藏神」之說。如心神功能正常,則意識清楚,精力充沛;若心神發生障礙,輕者有失眠、多夢、健忘、心神不寧等症,重則可見譫言妄語、神志昏迷等症,甚至危及生命。故《內經》一書提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所謂「大主」,是主宰的意思。

  從舌質上的變化,亦可反應出心臟的機能活動。如心火過旺,則舌尖紅赤或口舌生瘡;痰迷心竅時,可見舌強不語。故又有「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之說。

  中醫認為心與汗有密切關係,有「汗為心液」之說。如果病人因服藥而發汗過度,或因其他原因而致汗出過多,均可以損害心臟機能,甚至出現「大汗亡陽」的危重現象。

  另有一臟名叫「心包絡」,為心的外包膜,有護心的作用,其病理變化大致與心相似,故歸屬於心,所以習慣上只稱為五臟。心包絡與心一樣有神志活動。中醫認為如果疾病侵犯心臟時,心包會代替心受病而出現神智失常的症狀。由此看出,不論中醫或西醫均認為心包有保護及滋養心的作用,不同的是,中醫還認為心包有代心受病的功能。

  根據以上所述,心的生理功能,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中大腦的部分功能。

關心健康:藥要用得其法

當病人在藥房領取藥物時,他們都經常有這些提問:我是否只可用清水送服藥物?這種藥物是否需要飽肚服?我應該在甚麼時間服藥?我可否將藥物存放在雪櫃內?我是否需要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以下的資料可作參考。

服藥的方法:

  1. 建議用清水服藥,其他飲品如茶或咖啡會有可能影響藥物的吸收。
  2. 如藥物標籤沒有特別指示,一般都應該空腹服藥(即餐前1小時或餐後2小時)。空腹會幫助身體吸收藥物,使藥物發揮最佳成效。
  3. 但在某些情況下,藥物必須與食物同服,例如亞士匹靈,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因為這些藥物的副作用會引致腸胃不適,例如噁心、嘔吐等。餐後才服可以減少副作用。

服藥的時間:

  1. 留心藥物標籤所指示的服藥次數和劑量。如果藥物只規定每天服一次而沒有特別指示,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時間內服用,最重要是養成每天同一時間服用藥物。
  2. 培養日常服藥的習慣,並要找出有助提醒自己吃藥的方法。例如每天服一次的藥物,可考慮早上梳洗完畢後即時服食;而每天服三次的藥物,可考慮跟早、午、晚餐的時間服用,這樣就能避免遺漏。

藥物存放方法:

  1. 根據藥物標籤或藥廠的指示存放藥物,可以保持藥物的最佳效用。藥廠的指示一般註明於包裝盒上或內裡的說明書。一般的藥物需要存放於陰涼及乾爽的地方,避免日曬和潮濕的環境。如胰島素必須存放在攝氏2-8度內(冷藏)。
  2. 許多人都以為將藥物存放在雪櫃內,可保持藥物的效用;但其實雪櫃內的濕度高,容易令藥物潮濕,從而影響藥物的穩定性,使藥物質素變差或減退效能。所以,如藥物標籤沒有特別指示,不應將藥物存放在雪櫃內。
  3. 緊記將藥物儲存在原有的包裝盒內及放置在兒童觸摸不到的地方。

服用抗生素的方法:

  已經有很多學術研究證明,服用抗生素必須完成整個療程,才可徹底殺滅病菌,治療疾病。如果服用處方抗生素一段日子後,病者覺得病情已受控制,甚或痊癒,便不再依循醫生指示完成整個療程,自行停止服用已處方的抗生素,這樣有少數的致病菌很可能還活著,並有機會變異和增長,從而產生抗藥性;導致日後醫生再處方同樣的抗生素治療這類病菌,效果不理想,甚或需要處方其他種類的抗生素去克制病菌,影響深遠。

~ 溫馨提示~

  • 如果有藥物過敏,病患者應通知醫生,讓醫生記錄在您的個人資料內。
  • 除有註明「需要時服用」等指引外,不要自行停止服食藥物或自行調整藥物劑量。
  • 即使症狀相似,不要拿別人的藥物服用,或將自己的藥物給別人服用。
  • 保留藥袋上的標籤,方便核對服藥的次數和劑量。
  • 每次從藥房取得藥物後,應檢查標籤資料上的劑量是否有所改變。

如果您不確定何時或如何服用你的藥物,必須立即向藥劑師或醫生查詢。

解開心結:老當益壯

  陳先生現年60歲剛退休,退休前為一間銀行分行經理,一直刻苦工作接近三十餘年。他從最初入職當一名櫃台小職員,透過不斷進修和累積工作經驗,逐漸晉升至經理的職位,他在工作上的傑出表現一直獲得上司和同事的肯定。

  他剛退休時,認為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應該好好享受人生,所以與太太去了兩次長途旅行,可是接下來面對度日如年的生活卻使他十分苦惱。首先,他失去了工作的角色,突然由經理變為退休人士,自我形象急劇下降,甚至覺得自己一無事處。每當想起以往管理著十多名下屬所擁有的權威,比較現在在家經常被太太指指點點,便倍感失落,有時甚至向太太亂發脾氣或以冷戰來表達不滿。另外,他性格較內向,不喜歡社交生活,缺乏朋友及親友支援,終日待在家中,既不運動,又不注意飲食,漸漸出現失眠及高血壓等症狀。

  人口老化這個問題在香港存在已久,根據香港政府在2014年的統計數據,65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4.7%(即是約每7位港人便有一位是長者),按香港人口推算,到2064年長者人口將上升至36% (即是約每3位港人便有一位是長者)。另外,世界衛生組織預期,到2050年,本港將在全球佔最大長者百分比的城市中排第五位。可見香港未來的長者服務需求將有增無減,面對持續的人口老化,我們有否作好準備呢?

  「老化」一般給人負面的感覺,有些長者口邊經常掛著一些負面想法,例如「老咗就無用」、「等死」等,可見大部分人對「老化」都帶著一些心理恐懼,害怕失去年輕時曾擁有的,包括美貌、活力、健康、工作、賺錢能力、自理能力、朋友、家人,最終害怕失去生命。歸根究底,我們害怕失去自主權及控制感,很多長者不是畏懼死亡,而是害怕痛楚及連累家人。其實「老化」是一個過程,筆者盼望與大家分享如何以正面的角度來面對老化,並及早計劃晚年生活,積極邁向豐盛的
晚年。

一. 實踐健康生活模式

  若將人體比喻為一部機器,那麼我們最重要的三大燃料便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和恆常運動。可惜有75%長者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影響日常生活、健康、情緒及人際關係。實踐良好的睡眠衛生包括:(1)待有睡意時才上床、(2)定時起床及避免午睡、(3)適當的日間活動及接觸陽光、(4)睡前放鬆心情,如聽音樂、減低環境刺激等、(5)盡量避免依賴安眠藥、吸煙及飲酒、(6)盡量避免在午後喝咖啡或茶。論到第二大燃料,均衡飲食就是三餐必須定時定量,並按照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進食。至於第三大燃料,恆常運動的好處真是數之不盡,除了可強健肌肉及骨骼、促進新陳代謝、增進心肺功能和增強抵抗力之外,還可以使腦部分泌天然的鎮痛制「安多芬」,使人有愉悅的感覺。

二. 休閒生活、持續學習

  休閒生活是保持心理社交健康不可或缺的元素,有部分長者覺得參與休閒活動是浪費時間和金錢,甚至覺得享樂是不應該的,賺錢才是應該的。但事實上,休閒生活能擴闊社交圈子,提升生活質素,以及預防腦功能退化。長者可視乎個人喜好、時間和能力,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也不必太介懷自己的表現。休閒活動是多元化的,可選擇以個人或群體進行:

  • 知識學習方面:閱讀、寫作、書法、語言、電腦
  • 文化藝術方面:聽音樂、看電影、畫畫、攝影、唱歌
  • 社交方面:社交舞、結伴旅遊、茶聚、探訪親友
  • 康體方面:行山、游泳、球類活動、瑜伽
  • 義工方面:探訪長者或病人、參與義工服務
  • 宗教活動:團契、查經班、讀經計劃、讚美操

三. 退而不休

  熱愛工作的長者要跳出繼續從事受薪職業的狹窄視野,才能走進不同形式的新領域工作。長者退休後仍可與後輩分享知識、見解和經驗,甚至繼續以兼職或擔當顧問的身分,善用自己的時間、體力、學識及經驗,鼓勵年輕一輩,甚至幫助有需要的長者;也可投身社會公益事務,在志願團體擔任義工及委員,推動社區發展;更可參與學術研究或藝術創作等,繼續成為社會的寶貴資源。

  其實我們應該平衡一點來看年邁,記得聖經形容「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其價值和意義,只要樂中就能活得
開懷。

醫病同心:在醫院上的寶貴課堂

癌症復發令我價值觀改變良多……

年幼時覺得自己運氣欠佳,父親意外早逝,家庭頓失依靠而生活變得拮据。作為家中長女自然承擔起照顧和供養祖母、母親及眾弟妹們的責任,箇中辛酸真是難以盡道。成長經歷令我變得像為別人而活,身兼數職,拼命工作賺錢,照顧家中老幼,事事獨力承擔,亦不會把內心任何感受與人分享分擔,錯誤認為只要有金錢、權力、地位就能帶給家人幸福快樂,漸漸地忽略自己及親人的真正需要,也錯過很多環繞身邊美好的人和事。

記得初次發現乳癌時冷靜得不尋常,滿腦子顧念的只是怎樣處理工作,並沒有善待自已身體及丈夫和女兒的感受,兩次大手術及多次化療後理應休養生息,而我卻只顧投放時間在工作和賺取金錢上,令身心靈都處於極度疲勞及壓力之中。第一次癌症復發在五年後,檢查結果發現右肝有個近九厘米大的癌腫瘤,於是我便再次進行化療。感激醫生們在數次化療後,願意替我動手術切除整個右肝及膽臟,希望延長我存活的日子,這是我平生第一次感覺自己是個幸
運兒!

在醫院裡雖不能活動自如,卻上了寶貴的課堂,讓我更深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從醫生、護士們、物理治療師、護理員、醫院牧者、病友及他們家人身上,讓我明白到愛就是最有效的療癒良方。對於徘徊生死邊緣的病人及充滿擔憂的家人來說,能得到別人關心問候、真摯笑容或一句祝福話語比任何藥物治療可能更奏效。猶記得第一次住在外科病房的點滴,那時候我的禿頭子常引起部分女病人及她們家屬的注目,她們由好奇,進而給我關懷,大家互訴心事並互相鼓勵,我開始留意到每個病人背後都有他們的生命故事,聆聽她們的經歷後,讓我更堅定勇敢的生存下去。像鄰床一位八十多歲老婆婆切除膽石,因術後傷口不能自癒而需住院近一年多,縱然她只能在醫院度過生日、中秋節、聖誕節及農曆新年,亦未能回家與兒孫們團聚,見她仍能用豁達開朗的心情面對生命跌宕起伏,每天不斷鼓勵我和丈夫,成為別人的祝福,將信心和關愛帶給我,令我憶起童年時的祖母。

轉眼患病已十二年,雖然癌腫並沒徹底消失,至今仍在接受不同類型的艱苦治療,但癌症讓我學習到寶貴的道理:「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馬太福音6:25-27)。從小擔憂生計至現在每天數算神的恩典,在患難時不自怨自艾、在順意時不自鳴得意,遇上憂慮時全然交託,因為我明白無論順逆都是神的安排,當中總有祂的美意。感謝上帝讓我在醫院上了寶貴的課堂,也讓我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醫病同心:喜出望外的康復

  記得大約十年前,我遇見一位二、三十歲的男病人,由於他的心肺都幾乎失去功能,需要等候捐贈者給他一個正常的心和肺。心裡不期然為他擔憂,因為以我入行多年的經驗,能夠成功的個案實在是微乎其微呢!

  他的主診醫生要求他每星期也要到醫院接受帶氧及強化運動治療。由於他的心肺功能差,需要靠氧氣機提供氧氣才能維持身體足夠的氧分,出入也要用輪椅代步。幫他推動輪椅的是他年老的媽媽,不論天氣有多壞,媽媽都會推他到醫院接受治療。過了一年多,我們都建立了友情,除了是他的治療師外,我還是他的支持者。不論我的工作有多忙,我也會安排一連串的運動給他;而他不論身體有多疲勞,都只會要求有點休息時間,最後也會完成所有運動。雖然大家都很努力,只是仍看不到治療的終點。

  某天上午,我接到他姐姐的電話,從她飲泣的聲音中我得知捐贈者已經出現,而他已準備接受手術。當時我變得啞口無言,心裡十分驚訝,就和他的家人一樣,擔心他不會捱過這關,更懷疑手術是會否成功?但更大的感受是他面臨重大的手術前,還記得與我的約會。可惜我知道自己不能為他做甚麼,十分難過。我無意中看到寫在運動室枱面上的金句:「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腓立比書4:6)這節經文提醒了我要為他祈禱,要把這位不幸的年輕人交託給神,希望神會醫治他。

  由那天開始,我決定要默默的為他祈禱。我每天也會打聽他的消息,終於傳來他手術成功的好消息,但還需留院接受一段很漫長的治療。過了大半年,護士通知我,他已經康復出院。不久他還到醫院探望我們。

  他手術成功,我已十分感恩,更喜出望外的是他不再需要媽媽為他推輪椅,也不再需要氧氣機給他供應氧氣。在我眼前的是一位活動自如,充滿信心的青年人。看著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事實!雖然我知道他的康復實有賴很多醫務人員的努力,但我也要十分感謝神,因我相信只有祂才有這大能,成就了我們覺得沒有可能的事。這次的經歷使我了解到雖然自己可以做的十分有限,但我的責任就是凡事全力以付及全心交託,因我相信神必會為我及我的病人有最好的安排。

兩扇心窗:是藥還是毒

  早年一齣風靡香港的韓劇《大長金》,當中一段講述主角長金重返宮廷,在太醫院接受醫女訓練。其中一次考試,是分辨藥材與毒材。長金起初持著自己勤奮好學,記憶力強,便充滿信心的把她認為的藥材與毒材清楚劃分出來,滿以為胸有成竹。豈料教授評她不合格,並透過臨床經驗糾正她的誤解,說明藥材與毒材不能絕對區分,因為藥用得不當便成毒,毒用得適宜便是藥。

  十九世紀猶太裔德國哲學家馬克思,曾留下了一句被廣泛引用的名言。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許多人表面上認為他這言論是共產主義無神論的基礎。然而,學者們對馬克思這句話作深入研究所得出的見解,則認為他提出這個挑戰,反而促使人對信仰應作出更深入的反省。馬克思把宗教形容為鴉片,是指當宗教(或詮釋宗教的人)塗毒了人民的思想,以至對社會的不公平、不公義所產生的苦難昇華,逆來順受,一言不發。而近代關於宗教與社會現象的研究更提醒人民要防範「有毒的宗教」(toxic religion),這些宗教(或其領袖)以信仰之義提倡極端激進的思想,藉此影響甚或操控別人作出許多傷害自己、別人及社會的行為。

  良知可說原是人的心靈免疫系統,幫助我們懂得判斷是非,分辨善惡,知所對錯。可惜當這個心靈免疫系統出現失調現象時,便無法抵禦病毒。人便會埋沒良知,顛倒是非,變得任意妄為,無惡不作,甚至連神的子民也不例外。舊約聖經裡的詩人與先知,曾嚴厲的責備他們,說他們的信仰不但虛假,更是用來欺壓他人的;而新約聖經也曾記述主耶穌以「毒蛇的種類」來形容當時那些假冒為善、徒具虛名的宗教領袖,指他們借助宗教掌握的權勢,以及對教條的詮釋,反造成別人生命的禍害。

  帶來醫治的便是藥,帶來傷害的便是毒。怎樣的信仰才是藥,怎樣的信仰變成毒?從事心靈關懷服侍多年,我常自問,莫非耶穌基督的福音只是一種屬靈的嗎啡,抑制人在痛苦中的知覺,甚至干擾著那些提示人感到痛苦的神經末梢?斷乎不是!昔日主耶穌「道」成了肉身,取了人的樣式,他在世時多次預言自己將要受害,也預告屬他的人將來在世上也會遇到苦難。時候到了,他親身經歷肉身及心靈的痛苦,也曾掙扎求阿爸父收回成命,最後卻甘願遵照父神的旨意完成他到世間來的使命。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經歷疼痛和被棄絕,仍勇敢的堅持下去。結果,他勝過肉身的死亡,帶著榮耀的身驅復活,穿越苦難,進入永恆。耶穌的福音,並不否定人間疾苦,也不輕看人在患難中的痛苦和掙扎,更不是用來麻醉人的心靈,而是賜予應許、力量與安慰,叫我們在痛苦裡得蒙拯救,承載我們有盼望的向前行。主耶穌的福音是人心靈的良藥,為尋求祂的人帶來醫治。

兩扇心窗:無毒

  我愛在書店「打書釘」,穿梭於高高低低的書架叢中,每每看到有趣的書名或是個人愛好的書種,我總會取來讀讀。近日在健康飲食的書籍群中,瞥見不少提到「無毒」一詞。

  根據我的認知,大自然的確存在有毒的植物,記得小時候已有的知識:顏色鮮豔的蕈類通常含有劇毒。然而,這些健康飲食的書籍所提到的,卻不是生物本身含有的毒性,而是人為引致的毒害。

  近年屢屢見報的是蔬菜水果的殘留農藥,還有,家居用品中加入了含毒素的化學品,例如:裝修房子用的油漆、輸水喉管組件、女士用的化妝品,甚至衣物所用的染料等。每一次從報章讀到有關報導,總教人膽戰心驚,似乎日常的衣食住行通通有潛在危險,人人都有機會受到毒害!

  藥物可以解毒,但偏偏有些藥物本身就帶有毒性,如中藥的附子、雷公藤等;然而,這些有毒中藥因為其獨特的療效,即使有毒性但依然被使用。至於西藥,我曾經好奇:為甚麼西藥的包裝上常見印有「毒藥(poison)」一詞,難道這些西藥都是毒藥嗎?積極尋找答案,結果得知:根據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藥物大概分為三大類:「非處方藥物」,「藥房專售藥物」和「處方藥物」。「非處方藥物」可在商店,甚至超級市場出售,例如維他命;後兩種藥物則必須在有註冊藥劑師駐店的藥房,並在註冊藥劑師監督下方可出售;其中第三類藥物藥性最強,因此其售賣及貯存也受到嚴格管制,必須由醫生處方,再由註冊藥劑師監督配發。原來中西藥也如是,藥性強就可能引致人產生某些副作用,過度或不適當服用都會中毒。

  人人固然希望追求無毒無害的健康生活,可是,部分人如筆者因為健康問題,正正需要長期服食含毒性的藥物。藥物的毒性當然會引起身體一些副作用,甚至不適,然而這些都只是肉體上的不適而已,沒有帶給我生活上很大的難題。

  相比起來,心靈的苦毒更具破壞性,足以摧毀整個人生。生活上難免遇上不如意的事,甚或遭人傷害,令人心懷憤慨、怨懟與仇恨。這些苦毒的情感,絕對不能在心內紮根;否則,不但影響個人健康,甚至蠶食心靈。心靈因為遭遇打擊固然受到創傷,心存苦毒更讓這個創傷難以癒合,然後發炎含膿。如此,一輩子帶著苦毒的傷口,既令自己痛楚,也傷害別人,給生命無窮的災禍。

  聖經上記載受了極度苦難的約伯回應他的妻子對神的質疑:「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人生有福也有禍,若深信禍與福總有神的美意,以信心與盼望回應一切苦難,以平安與喜樂面對所有挑戰;這樣,心靈的苦毒在我們的生命中自然沒有任何餘地。我們的生存環境縱然充滿各種各類,有形無形的毒素,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我們還是可以享受無毒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