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扇心窗:是藥還是毒

  早年一齣風靡香港的韓劇《大長金》,當中一段講述主角長金重返宮廷,在太醫院接受醫女訓練。其中一次考試,是分辨藥材與毒材。長金起初持著自己勤奮好學,記憶力強,便充滿信心的把她認為的藥材與毒材清楚劃分出來,滿以為胸有成竹。豈料教授評她不合格,並透過臨床經驗糾正她的誤解,說明藥材與毒材不能絕對區分,因為藥用得不當便成毒,毒用得適宜便是藥。

  十九世紀猶太裔德國哲學家馬克思,曾留下了一句被廣泛引用的名言。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許多人表面上認為他這言論是共產主義無神論的基礎。然而,學者們對馬克思這句話作深入研究所得出的見解,則認為他提出這個挑戰,反而促使人對信仰應作出更深入的反省。馬克思把宗教形容為鴉片,是指當宗教(或詮釋宗教的人)塗毒了人民的思想,以至對社會的不公平、不公義所產生的苦難昇華,逆來順受,一言不發。而近代關於宗教與社會現象的研究更提醒人民要防範「有毒的宗教」(toxic religion),這些宗教(或其領袖)以信仰之義提倡極端激進的思想,藉此影響甚或操控別人作出許多傷害自己、別人及社會的行為。

  良知可說原是人的心靈免疫系統,幫助我們懂得判斷是非,分辨善惡,知所對錯。可惜當這個心靈免疫系統出現失調現象時,便無法抵禦病毒。人便會埋沒良知,顛倒是非,變得任意妄為,無惡不作,甚至連神的子民也不例外。舊約聖經裡的詩人與先知,曾嚴厲的責備他們,說他們的信仰不但虛假,更是用來欺壓他人的;而新約聖經也曾記述主耶穌以「毒蛇的種類」來形容當時那些假冒為善、徒具虛名的宗教領袖,指他們借助宗教掌握的權勢,以及對教條的詮釋,反造成別人生命的禍害。

  帶來醫治的便是藥,帶來傷害的便是毒。怎樣的信仰才是藥,怎樣的信仰變成毒?從事心靈關懷服侍多年,我常自問,莫非耶穌基督的福音只是一種屬靈的嗎啡,抑制人在痛苦中的知覺,甚至干擾著那些提示人感到痛苦的神經末梢?斷乎不是!昔日主耶穌「道」成了肉身,取了人的樣式,他在世時多次預言自己將要受害,也預告屬他的人將來在世上也會遇到苦難。時候到了,他親身經歷肉身及心靈的痛苦,也曾掙扎求阿爸父收回成命,最後卻甘願遵照父神的旨意完成他到世間來的使命。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經歷疼痛和被棄絕,仍勇敢的堅持下去。結果,他勝過肉身的死亡,帶著榮耀的身驅復活,穿越苦難,進入永恆。耶穌的福音,並不否定人間疾苦,也不輕看人在患難中的痛苦和掙扎,更不是用來麻醉人的心靈,而是賜予應許、力量與安慰,叫我們在痛苦裡得蒙拯救,承載我們有盼望的向前行。主耶穌的福音是人心靈的良藥,為尋求祂的人帶來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