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同心:談神說愛不如實踐愛

  轉眼之間,我已從事護理的工作二十年了,也曾在不同的醫院工作過。護理工作的道路縱然不平坦,但深深感受到神在當中的帶領及幫助。作為醫護人員,在工作上必然承受一定的壓力,因工作量繁重,而且不容許有些微的出錯。如果有人問我,甚麼力量驅使我繼續護理的使命?相信是因為我年少時有許多病痛,時常進出醫院,期間我親身遇見有很多用心服侍的醫護員工,給我無比的愛護及關心。為了要延續這份愛與關懷,我決意投身護士這個行業。

  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能夠照顧病人是神給我的福氣,神的愛感動我在病房裡為病人多走一步。在醫院裡,與家人溝通院友的病情通常是被動的,即是院友的親屬問及,護士就會解答;而我則會主動地向院友的家人細說病情,也會特別關心照顧者的壓力。若時間許可,我在下班後更會逗留多一會兒,關心及問候一些沒有親人探訪的院友,也會轉介給院牧去關心他們。去年聖誕節,我特意帶同家人,參加醫院報佳音唱詩,在自己工作的病房關心院友及同事,從他們的面容告訴我,他們的內心有種特別的喜悅,特別是我照顧過的院友。

  記得我曾遇見一位患上晚期癌病的老伯伯,他雖然信主已有二十至三十年,但在人生路上營營役役,沒有正式參加教會。每當有機會,我就與他一同祈禱,也與他一起閱讀聖經,使他對主耶穌有更深入的認識,讓他可以帶著平安和永生的盼望離開這個世界,他信主的女兒也深感安慰。另一位沒有信仰的伯伯,因為嚴重中風,在醫院中休養復康而住了很久;他知道自己從死亡的邊緣逃脫出來,生命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我把握機會與他分享耶穌的愛,他也欣然相信耶穌,接受救恩。

  馬太福音十三章記載耶穌提到撒種的比喻,種子落在好土裡的,就能結出百倍的果子。對我來說,我只是其中一位有份參與撒種的人,人願意聽道而又明白,全是神的工作,藉著主的愛才叫生命發芽成長。我的經驗也告訴我,有效的治療不只是藥物和照顧,更要多加點愛心和關懷。在工作中,雖然不是常常有機會經歷感動人心的故事,但是我很清楚天父給我的使命就是在日常工作環境中,簡單而默默地服侍和付出愛,透過實際的行動,將神的愛帶給所接觸的院友和同事。

兩扇心窗:「添水人」與「耗水人」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經濟利益掛帥,有老闆視一位病後復職的員工為「公司的負資產」,要想方設法除之而後快;但有人看一位員工為「公司的福利」,即使她請假不在公司的這段日子,老闆依然會支薪給她。可能你會以為她是老闆的親戚,非也!

  其實,她只是公司一位接待員,原打算請假一星期來陪伴患病的母親,怎知母親病情惡化,她要請更多的假。一個月後,老闆打算叫人事部找人取代她,但她的同事竟告訴老闆說他們不想讓別人取代她,他們願意繼續幫她代班,並會盡一切努力讓公司正常運作。你想不到一位小員工竟可有如此影響力,公司裡的人都疼愛她,同事有困擾會對她說,有開心事也會第一時間告訴她,只因她能在困境中給人鼓勵,在順境中與人同歡。

  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同樂,與人同情共感,在與人建立美好關係的基礎上,非常重要。所謂「自私生出自私,顧念生出顧念」,有一條黃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人際關係的起始點。聖經說得好,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人。倘若有需要的是你,你想別人如何待你?

  這世上存在著兩種人:「添水人」與「耗水人」。所謂「耗水人」,就是那些對人苛刻,用粗魯負面的話語掏空他人者,他們不僅耗盡別人桶裡的水,自己桶裡的水也在減少。至於「添水人」,則是那些為人加油、打氣,用恩慈言行投注在別人身上者,當他們為人投注心力時,他們的桶子也是滿溢的。可見讓人有影響力的不是其社會地位,而是其心靈素質。我是誰?我是個「添水人」還是「耗水人」?

  有一次,我到朋友家中,見他的客廳內放了一缸魚,閒話家常談起他養魚的始末,原來他是因為不忍生命給蹧蹋而養起魚來。事緣他一位同事一時興起買來魚缸養魚,怎知數天之內魚兒死得七七八八,他不服氣再買新的來養,但魚兒仍是養不活,如是者他買了三、四次,情況並沒有多大改善,於是他任由魚兒自生自滅,最後在意興闌珊的情況下,決定將魚缸丟掉,但我朋友見內中仍有幾條活魚,畢竟魚兒也是生命,所以他便接手養魚。

  以上事件令我想到上帝無條件的大愛。本來面對人類犯罪作惡,上帝可以像那位同事般放棄人類;但因為愛,祂不單沒有放棄我們,反而還差派耶穌來,為人伸出援手,拉我們一把,無論我們的過去是如何邪惡不堪,祂仍願意拯救我們。上帝救我們不是因為我們「乖」,就是每次我們做得不好,祂仍幫助我們。還有上帝不是專門來定人的罪,而是來愛人,並且使人變得更好。既是這樣,愛上帝與愛人如己,是我們的不二選擇。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若你想作個添水人,你先要有上帝滿滿的愛才行。

兩扇心窗:雪中送炭

  近日認識了年輕的盈,她是一位癌症患者。患病初期她未能接受自己患癌的事實,因此隨後又得了抑鬱症。感謝神差遣很多天使在她身邊陪伴及鼓勵,她的癌腫雖然始終未能根除,但好不容易兩方面的病情都穩定下來。當她因著生計重回工作崗位時,上司竟然勸她離職申領綜援。更令她驚訝的是公司在她放病假時,單方面更改她原來文員的職責範圍,加增了一些搬運的工作。仍然在治療中的盈,根本沒有能力應付體力勞動的工作。如此,公司既可以讓她知難而退,又可以因她未達工作要求為理由辭退她。

  盈的例子在香港並不罕見,不少公司或機構看重成本效益,資源增值是他們最樂於看見的,而貢獻不大的長期病患員工,自然成為他們的負資產,要想盡辦法除去。然而,若以員工病患為原因解僱員工,則會抵觸《殘疾歧視條例》,公司於是唯有想方設法去為難員工,直至員工離職。以為這等以經濟利益為先的思維只會出現於講求利益的商業機構,事實上,幾年前一位任職老師的朋友也曾告訴我類似的故事。

  朋友校內有一位患嚴重眼疾的同事,長時間需要接受治療。不幸地,經治療後她的視力已無法回復正常標準,但亦足夠應付日常生活甚至一般工作。可是校長卻不太滿意老師的工作能力,但又不敢因此辭退她,唯有吩咐我那已晉升行政主任的朋友私下向老師勸退。朋友覺得不公義,馬上當面拒絕校長的要求。朋友向我慨嘆:怎可開口說出這些涼薄的話呢?人家若不是經濟需要,都情願在家休息,誰會願意病後馬上投入辛勞的工作呢?

  我明白無論公司或學校都需要稱職,甚至能幹的員工,有利機構更大的發展;然而,只看到自身所求而漠視人家所缺,難道不是太自私自利嗎?人的價值是否只建基於他的可使用程度?顧念別人的需要,彼此協調遷就是否一個可行的途徑,以達致雙贏的效果?

  時值寒冬,以上兩事不禁令我想起「雪中送炭」這四字成語。這句成語相信人人都讀過,比喻在別人有困難時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但你能在生活或工作環境中實踐起來嗎?

  主耶穌曾教導門徒:「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馬太福音10:42)小子通常是指一些毫無重要地位的人,就如社會上的弱勢社群。一杯涼水則看似簡單的施予,卻蘊含愛心與體貼。試想像你在炎炎夏日暴曬後、極渴之時的那一口涼水,能給你多大的力量與感動?

  無論是寒冬天送上的溫暖,抑或暑熱天遞來的涼水,施予者的善良和體恤對受助者來說都是適時的幫助,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頭。讓我們在新的一年,緊記主耶穌的教導,多一分敏感去關顧弱勢社群的需要,盡心盡力給予別人適切的幫助,將溫馨的愛意傳遞人間。

真心分享:蔡廉明

對蔡廉明來說,每一天也是恩典。他由從事科網到投身青年工作,及至成為媒體工作者,每一段路都非他所預計得到,從他的故事,你會發現彷彿有雙無形的手在牽引他,領他翱翔在藍天之上。他從沒想到上帝竟會這樣用他,透過他的工作喚起年青人獨立思考、關心社會。究竟他是如何成長,並走到今天這地步?
快樂而有空間的童年

  我有個快樂的童年,我和弟弟不單有父母滿滿的愛,他們還給予我們成長的空間,讓我們決定自己要走的路。兒時家住沙田,外面有球場。每逢考試,母親會叫我們去踏單車、踢足球,玩夠了才溫習。有一次,母親對我說:「太陽快下山了,還不快快去踢波?」自小父母沒有逼我們讀書,反而鼓勵我們去玩,因此我們有很多時間玩耍,但我們亦很自覺,成績算是中規中矩。

  小時候,要是誰生日,我們會舉行「生日盃」,邀請朋友在家門前的草地比賽,贏了真的會有獎盃。小時候父親在醫院工作,一星期有幾天不在家吃飯;但我明白他無論做甚麼事都是完全投入,在家也不例外,他會花時間陪伴我們成長,無論他有多忙,他一定會陪伴我們參加崇拜,講聖經故事給我們聽,參與每星期一次的家庭聚會,還有的是帶我們走遍全港的公園和海灘。除了游泳,我們會去政府大球場「睇波踢波」,到我們長大一點,父親當起球證來,因此我們的成長是充滿歡樂的。

  可能你會驚訝父母對我的絕對信任。有一次,我們一家去澳門,到了碼頭,母親才發現沒有帶我的護照,我主動提議自行回家取證件,之後再跟他們在澳門會合。當時我只得十一、二歲,回家拿了證件去碼頭,才發現船票已售罄,正徬徨之際,見到有人在炒「黃牛票」,我便過去問價,並買了船票,對方見我手上所有金錢已「進貢」了給他,他倒很有「良心」地退回二十元給我,好讓我過去澳門,可乘計程車找父母。事後母親說她因為未有陪我回家取證件,她很後悔,但我卻非常感激父母對我的信任。

  小時候,我們有段時間隨父親一同前往加拿大的溫尼伯(Winnipeg),它是世上最冷的大城市之一,每年十一月中至翌年三月,平均溫度在攝氏零度以下,晚上氣溫可低至攝氏負四十度。父親在此進修輔導及神學,這是他屬靈成長的地方,畢業後他回港辦雜誌,我們又隨他回來。

跨越三代的親情

  弟弟感覺父親的要求較嚴格,對他管束較多,但我感受到的父親形象卻不是這樣,可能因為我們兩兄弟的性格不同。在我十三歲之後,父親就與我訂立了一個協議:從今以後,他不會打我,就是打手掌也不會,因為猶太人十三歲就進入成人禮,十三歲正代表孩子進入青春期成長的階段。我敬重父親,支持他,因他不用強權管治我們。因此當我成為父親,兒子十三歲時,我也是這樣與他協議。

  我們中學畢業後,父親「半刻意」安排我們到溫尼伯讀大學,因那裡有我們熟悉的教會朋友。所以溫尼伯不僅成為父親屬靈成長的地方,也成為我學會怎樣去經歷神的地方,對我的成長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選科方面,父親放手讓我們自己決定,這很不容易,到我做了父親,發覺要忍住不多干預孩子的意見,原來很困難。

  我的兒子今年十八歲,明年升讀大學,我們對他無限支持。至於我,卻是後來才知在我出國讀書的日子,父母立志每天為我們祈禱,我很感動,原來他們天天在背後守護著我們。但當時我正值青春期,卻覺得母親很煩。其實,我的母親很懂得關心人。她為了具體鼓勵孫兒多讀中文書,竟對孫兒說:「你用心看書,每看完一本中文書,我就給你五十元。」今天母親已回天家,有時我會很想念她。從來沒有人教你怎樣作父親,而我主要是從父母身上學習得來的。

  我們一家人關係非常密切,父親跟三個孫兒的關係非常好,兒子小時候,爺爺會蹲在地上和他玩;兒子生日,他總能夠找到兒子喜歡的「心頭好」送給他,那時父親跟人家說他最忙的是湊孫,彷彿孫兒是他的心肝寶貝,無其他事比與孫兒玩來得重要。兒子十歲時,就道出誰最遷就他:「爺爺嫲嫲乜都得,阿爸有時得有時唔得,阿媽就乜都唔得。」

第一個十年:投身網絡媒體

  中學畢業後,我計劃先讀生物學,之後再報讀醫科,因為加拿大規定要讀完第一個學位才可讀醫,弟弟則選讀輔導。有誰料到,結果我沒有讀醫科,而是轉了讀電影;讀完我又不是立即加入電影業,而是轉了去做網絡媒體行業,並且一做就十年。

  為何會有這個人生轉向呢?有一年暑假,我從加拿大回港,有機會在突破影音中心做暑期實習,令我對媒體、電視及電影製作大開眼界,發現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很大,於是我決定主修電影。記得當時我問父親意見,他叫我祈禱,最終我去了美國一所基督教大學(Regent University)主修電視電影製作。1995年,我碩士畢業,但我沒有入行,而是去了從事當時新興的網絡媒體行業。事後我跟父親說笑,說他行醫五年才轉行,但我卻未讀醫已轉讀媒體。只是我也從沒想到,十年工作之後,我的生命出現重大的變化,帶來人生第二個轉向。

一個腫瘤帶來的改變

  2004年底,我突然暴瘦,最初以為是源於甲狀腺問題而要服藥控制,及後驗血才發現是荷爾蒙異常所致。我看的內分泌專科醫生奇妙地發現我左眼出現盲點,原來腦下垂體有個像乒乓球般大的良性腫瘤,壓著視覺神經,要立即動手術,我得聞噩耗,很擔心,因為我一直都很健康,從未進過醫院。幸有好友及家人為我祈禱,當時我結婚不久,兒子才兩、三歲。第二晚我約了教會牧師來家吃飯,本是洽談青少年事工,他得悉我的情況後,便為我的病祈禱,我立時感受到出人意外的平安。

  想不到由我知道腦內有腫瘤到做手術,只是短短一個星期。父親很緊張,手術前他領我祈禱,我深深感受到他對我的愛。入手術室,父親再一次為我祈禱。及後我從母親口中知道,父親寧願做手術的是他自己,因他不想我受苦。聽說他邀請了很多人為我祈禱。其實,人家沒義務要為我祈禱,只因父親對人關懷,遇上服侍的機構有同事的父母入院,他定必前往探望,並為他們祈禱,所以現在他的兒子有需要,大家也樂意代禱。

  這次是在鼻的位置進行的微創手術,不用開腦,做了八小時,父親在外等候得心急如焚,久久未見我出來,他幾乎要衝入手術室找我。之後進行磁力共振檢查,醫生說腫瘤未完全清除,要再做一次。我知道手術有難度,腫瘤貼近血管,醫生說手術最多只可做三次,但我的內心很平安,並決定立刻做。我只知將手術交給主,然後和太太祈禱:賞賜由主,收取由主,求主讓我有平安的心度過難關。結果第二次手術又做了八小時,醫生事後複述:做的時候,腫瘤跌下來,就清除了。手術後,我留醫一個月,休養三個月,並加上二十多次電療,只是左眼的視力始終未能回復當初。及後每半年驗血一次,定期看內分泌專科醫生,每日吃荷爾蒙補充劑,每年定期照磁力共振,監察身體的狀況。

面對腫瘤復發的打擊

  兩年前醫生對我說:你腦內腫瘤的殘餘部分有增大跡象,如果增大至某程度就要做手術。我突然覺得時間倒流至最初知道有腫瘤時,擔心自己最終會失明。記得有一次在夫婦營的活動中,我們夫婦二人輪流蒙眼,到我蒙眼時,我很害怕。當晚太太為我祈禱,不是求主醫好我的病,只是將我的生命交給主,求主給我生命去服侍,過去我經歷了十三年的恩典,神若許可,可否多給我幾個十三年去服侍主?按醫學常識,這病會復發;即使面對不好的事,我仍要學習信靠神,相信神在我身上的工作和供應,這是個信心的考驗。面對患難不斷,我怎樣繼續走下去才是重點。當人經歷第一次病患得癒,還未來得及消化;有誰想到十多年後,正當你每天如常生活,有一天舊病卻復發,其打擊當然比之前更大。

  然而當我讀聖經,看見以色列人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患難,但神繼續賜恩典,神的信實和同在是可以肯定的。以色列人經歷被擄在外七十年,國破家亡,聖殿沒有了,但他們終能復國,在人看來是不可能的。因此縱然有困難,只要相信神仍同在,祂的百姓仍可經歷神滿滿的恩典。

第二個十年:以媒體實踐信仰

  病患是人生另一種恩典,它令我更清楚聽到神的呼召。我因病辭去做了十年的工作而去讀神學,思考如何整合大學所學到的和數碼媒體的工作經驗,好能為上帝做事。

  2008年神學畢業,碰上四川地震,我有兩年時間在四川跟學生進行災後輔導。後因有同工離職,我便加入突破從事媒體工作,自神學畢業後,轉眼又另一個十年。除了希望透過工作服侍年青人外,也希望跟父親學習,我看見他處事認真,對神的敏感和對人的關懷,還有跑到各地方服侍的全情投入,都令我非常佩服。我感恩可以透過媒體接觸年青人及社會,原來我用了兩個十年尋找個人的召命,接著的十年是用以實踐神的呼召:以媒體實踐信仰,服侍年青人。

  數年前,我從十五歲的兒子身上見到這一代年青人追求公平公義,這是每個年代年青人的特質,他們需要社會給予信任、關心和發聲的機會。我希望培育年青人有自己的信仰價值去改變世界。其後我構思拍攝電影,導演是「八十後」和「九十後」的年青人,期望透過電影探討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未來。年青人有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他們覺得我們的信仰不夠落地,未能回應他們的真實處境,因此我們要思考怎樣提高他們的興趣去探求信仰。從前我以培訓青年領袖和僕人領袖為主,今天我希望年青人擁抱夢想,活出生命的熱情,找到個人的召命。當年青人問我:我可以為社會做些甚麼?我會說:你要作黑暗中的光,求真又求善,帶著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精神去做。我們不是單講好聽的話,而是要講真實的事。電影作為一個媒體,不是要提供答案或方案,而是要適切地描述社會實況,讓人有反思和討論。

院牧心箋

親愛的火鳳凰:

  提筆之時,相信妳正在外國很努力地完成妳最後一年的大學課程,盼望很快能收到妳畢業的好消息!

  記得在醫院初次遇見妳時,感覺到妳的困擾、徬徨;妳跟我說,妳原本是計劃回港放暑假,卻因咽喉的傷口發炎,影響吞嚥而被迫留醫。當時妳很不開心,因妳剛知道自己不單要接受抗生素療程,還要嘗試一項陌生、尚未有期數的高壓氧治療。妳最擔心的是治療將會拖延妳的學習進度,特別這是課程的最後一年,論文的題目和教授都已選定了,如果因病未能返回校園,會有較多的影響和考慮。

  在往後的探訪中,我聽到妳內心更深的擔憂,不知如何面對明天。「現在還有爸媽照顧,但有天失去他們,或再遇不到好的醫生,到時身體漸漸衰退,那麼自己以後的人生將會怎樣?」我再細聽妳的經歷,當時妳才十六歲,就被確診頸椎癌,經歷手術、化療和電療的煎熬,雖然腫瘤已清除,但治療的後遺症,卻使妳經歷一連串的失去和身心的改變。頸椎的枯骨使妳的頭不能隨意轉動,電療的後遺症影響妳不能吃固體食物,不能再像以往一樣的吃喝,不能再做劇烈運動。妳的性格也出現了很大的改變,原來患病前的妳是個愛笑、很活潑、很健談、交遊廣闊的人。

  在探訪過程中,我感受到妳的艱難;我讓妳哭訴傷痛,讓妳哀悼種種的失去。同時我何等驚訝,不禁問:「妳自發病後,這七年是怎樣走過來的?」妳停了一會,漸漸地對自己有更多發現。妳發現患病後,腦袋突然開竅,成績突飛猛進;學習方面,妳比患病前更清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並立志成為負傷的治療者,在醫院關懷病人的心靈需要。妳更清楚自己身體的限制,更懂得照顧和保護自己的身體,因此妳不隨意參加大食會和吃燒烤的食物。妳更說:「自己的『病』只是較別人早一點經歷而已,其實『病』是每一個人遲早都會經歷的」。我很欣賞妳敏銳的思考和發現,能夠分辨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又能站穩自己的位置。

  最後我問:「妳對明天的憂慮是從何時開始?」妳醒覺說:「原來是自己對今次新的治療抱了過高的期望。」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明天會是怎樣,但相信妳必能一步步地走過,正如妳在七年前發病時,也不知道今天將成為一位準心理學家。

  記得《危機介入與創傷反應—理論與實務》一書提到,遭遇危機與創傷事件的人,大多是具有功能且運作正常,當他們面臨具有破壞性的不尋常狀況時,若有人能協助他們發掘並善用其「內在資源」,他們通常能夠逐漸走出傷痛,重新迎向未來,猶如「浴火鳳凰」。我相信你正是這樣的「火鳳凰」!

周院牧

從心出發:護士就是一個「召命」

  「你的志願是甚麼?」是很多人在小時的一條必答題。我還是小學生時,跟大部分同學一樣,都回答:「我要當老師!」小六時,有人轉贈《醫生札記》一書給我,內容是生命的故事與對生命的體會,讀後很感動,也感受到生命的無助。然而,作者愛人的心腸,在人的無助中帶來安慰與醫治;醫生在專業背後,面對生、老、病、死仍有一份會跳動的心靈和感受,這種心靈的觸碰吸引著我,更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要成為這樣的醫生。可是因公開試的成績未能考入醫學院,結果兒時的志願不能如願以償。中學畢業後曾在航空業打滾了幾年,漸漸感到乏味和厭倦。偶爾聽聞護士學校重開,雖然自己未能當上醫生,但認為投身護理工作也可以幫助別人。

  入學後,第一次臨床實習被派去急性中風病房。第一天我預備好了,穿著整齊,懷著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準時到病房報到。踏進病房,環境很擠擁,走廊都是常見的臨時病床,病房助理、各院校的護士學生、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清潔員等穿梭病床之間,當然還有剛開始巡房的醫生。護士在處理一疊疊排牌,電話又響過不停,像是十分繁忙。最初未適應忙碌與「追更」的工作模式,回家經常失眠,夜裡不住想著當天發生的事……

  後來漸漸適應了常規的工作,偶爾能夠與病人談話。有一位伯伯叫阿興(化名),第一次看見他,不明白他為何不臥於枕頭上,原來他因右手感到疼痛難消,用枕頭墊起來會使痛楚減退一點。於是我多給他一個枕頭,也繼續與他聊天。他表示,年輕時在玻璃廠工作,面對熊熊烈火,徒手觸摸燒熱了的玻璃也不覺痛,還即席示範「吹」玻璃樽的手勢。但現在經常手痛,很無奈。雖然如此,他卻勉勵我要慢慢學習,且很健談,因此每天我也會找他寒暄幾句。其後阿興的情況轉差,思緒變得紊亂,需要高濃度氧氣支持和接受輸血。我心情很沈重難過,不敢逗留在他身旁,怕自己會哭。後來他漸漸昏迷不醒,兩天後便離世了。還記得那天,我請同學替我為他包裹,自己只敢遠遠地目送他上「花車」。

  在這病房實習的一個月,經歷十分深刻。不論是第一次為病人轉身、換片,或是參與急救、包裹遺體……第一次看見病人由說說笑笑到死亡,覺得生命很短促。在醫院入職後,每天在病房營營役役,面對大量文件,能真正走到病床邊、體會這些生命故事的時間又有多少呢?我開始感到身不由己、偶有灰心。

  記得曾有前輩分享過,護士本來就是一個「召命」,當時我未有信仰,不太明白這意思。後來決志信耶穌後,才發現神是如此奇妙,在我未認識祂以前已揀選了我成為一位護士,從一本書的感動,將一顆愛人靈魂的心栽種在我身上,成為病人的祝福。我該如何回應這召命?

  「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馬太福音11:29上)想起耶穌基督謙卑服侍人,正是我的榜樣 — 學習放下自我,藉工作祝福病人。我漸漸發現,雖然工作繁忙,仍然享受其中;雖然時間急促,仍然帶著基督的愛去幫助每一位病人,不論是一針、一藥,甚至只是一句問候。或許偶有疲累,當想起這是神給我的召命,我願意盡心,成為工作的動力,因為我既是服侍人,也是服侍神。

關心健康:青春痘

  暗瘡,醫學上稱為「痤瘡」,中醫稱為「粉刺」。粉刺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炎症性皮膚病,常發生在面部,也可發生在胸及背部。本病多發生在青少年時期,故又稱為「青春豆」。

  發生暗瘡其中一個原因是性荷爾蒙的變化,因此在發育時期,生長暗瘡的機會較多。另一個原因是皮膚分泌油脂太多,令毛孔閉塞,形成黑頭,若受細菌感染,易引起毛孔發炎,便形成暗瘡。因此,面油特別多的人,患暗瘡的機會也高些。

  中醫認為暗瘡發生的原因,是由於肺經風熱、薰蒸肌膚;或過食辛辣,脾胃蘊濕積熱,外犯肌膚而成;亦可因沖任不調,肌膚疏泄失常所致。

  長粉刺者若用手擠壓,往往有白色豆渣樣物質隨手排出,之後有可能引起細菌感染,炎症嚴重者可發生毛囊炎、膿腫或囊腫等,消退後有明顯疤痕形成,影響容顏。

  暗瘡的日常護理,需注意保持皮膚清潔,用溫水和肥皂洗臉,減少皮脂,但這並不是鼓勵患者頻頻洗臉。不要用油性化妝品。避免擠壓,以防細菌擴散。飲食宜清淡,少吃脂肪、糖類和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飲品,如肥肉、糖果、辣椒、蔥蒜、煙酒等。多喝開水,多吃蔬菜,使腸道保持暢通,有便秘和胃腸道障礙的應及早治理。生活要有規律,作息定時,充足睡眠,適當運動。經常熬夜、夜生活頻繁或工作壓力大的人,皮膚抵抗力會逐漸下降,使面部容易出現暗瘡。

  外用中藥洗面或塗面對暗瘡均有一定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一、洗面

  用適量鷹粟粉水調外洗面(此法方便),或用綠豆粉水調糊狀外洗面。以上兩者均有消炎、解毒、去面油作用,可以任擇一種,一天洗二至三次。

二、塗面

  可用新鮮蘆薈搗爛取汁,塗搽患處,每日二至三次。有清熱解毒、止癢收澀作用。

  如果面部油脂分泌過多,可用薏苡仁一両,山楂三錢,三碗水煎存一碗飲,有去濕驅脂作用。

  粉刺是青春發育時期的一種常見生理現象。輕者可不必治療,嚴重者可進行適當的防治。運用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治療暗瘡效果良好,但仍需進行適當的護理,才會達至理想的效果。

關心健康:「五十肩」是甚麼?

  很多病人肩膊無緣無故疼痛及活動能力大幅減少,都會懷疑自己是否患了「五十肩」或是肩周炎(肩關節周圍炎)。有些短期的會困擾好幾個月,有些患上慢性肩周炎則長達一、兩年之久。

  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Frozen Shoulder),顧名思義,就是肩關節好像是凍僵了,以致活動受限制,患者肩部周圍持續性隱隱作痛,尤其在夜間那疼痛或痠痛的感覺會更厲害,影響睡眠,在天氣轉冷時亦漸趨嚴重。患者一般介乎40至60多歲,有些曾受肩傷,例如創傷、骨折、脫臼、外傷、勞損或退化性肌腱炎,導致肩關節活動範圍受限,臨床症狀包括不能主動或被動做外展、向前、向後彎屈或外旋等動作,肩膊並會感到疼痛。有些患者則是肩膊關節無緣無故地逐漸感到疼痛及僵化起來。這些情況,我們稱為肩周炎或俗稱為五十肩。此症以女性發生的比率略高於男性;另有研究報告指出,患者主要為非體力勞動者及伏案工作者較常見。

  五十肩或冰凍肩並非醫學名詞,而是許多肩部病患的總稱,包括退化性肌腱炎、二頭肌肌腱炎、肩峰下滑液囊炎、被膜周圍炎、鈣化性腱板炎、黏連性關節囊炎等等。盡管病因不同,它們的臨床症狀卻非常相似,因此亦會採取相同的治療步驟。臨床上通常把五十肩分為三個階段:

急性期

  這階段可能長達2至9個月,患者即使休息時肩膊也會感覺疼痛或痠痛,但不能指出真正的痛點,只知道整個肩部正受痛楚。上肢的功能漸漸受到限制,手臂不能高舉或轉動不順,甚至摸不到自己的頭髮和後背,穿衣服或洗澡擦背時都會覺得疼痛,影響日常生活。

冰凍期

  這階段可能維持4至12個月,患者疼痛的感覺已輕微減輕,但肩關節已僵硬起來,關節活動程度受進一步的限制。由於依然有痛感,患者不敢多作運動,使肩膊的肌肉群有萎縮的現象。

解凍期

  這階段可能維持6至9個月。肩膊的僵硬逐漸消解,疼痛大大減輕。患者如有適當的運動及護理,一般都能恢復肩關節的活動機能。

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病徵進行個別評估及檢查,再選取適當的治療,如冷/熱敷、超聲波、干擾波、透皮神經電療、激光、針灸等,減輕患者的痛楚。此外,透過手力治療法幫助患者舒整僵硬關節;針對性的運動治療,包括伸展運動和舒整運動,可改善肩關節的活動度,增加患者重拾日常活動的能力。

  日常護理方面,患者應:

  1. 盡量減少用痛手提舉重物。
  2. 在工作或做家務時避免集中或重複使用同一肩關節,應輪流交替使用。
  3. 穿衣可先穿痛手,然後才穿起好手。
  4. 避免側睡在痛手一邊。
  5. 睡覺或運動前可熱敷10-15分鐘,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程度。
  6. 定時運動:痛楚嚴重時,患者可做輕量的肩部運動,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放鬆肌肉以及減少痛楚。痛楚紓緩後,要依照物理治療師指示,進行適當的關節運動。

  新一年,願大家「量力而為 持之以恆」,祝各位身心靈安康!

解開心結:成為正面的照顧者

  雅兒(化名)剛回家,發現女兒沒有做功課,只顧打遊戲機。雅兒突然非常憤怒,摑了女兒兩巴掌,然後氣憤地衝入房裡。她想起自己現時的情況,有點悲從中來,因為丈夫上年因工傷不能再工作,更患上抑鬱症。雅兒要照顧身邊的丈夫和女兒,更要做兼職工作,責任與壓力非常重大。她覺得這幾個月她的情緒越來越差,常向丈夫及女兒發脾氣。她甚至想過帶著女兒離開家庭,結束這個重擔。她來求助時,已確診患上適應障礙症,需要和丈夫一樣看精神科及接受心理輔導。

  不少個案裡,需要求助的不止病者本身,更包括照顧者(如配偶、子女、父母、親友)。許多照顧者可能一直不察覺自己已經壓力過大,主要原因是自己把專注力過分投放在照顧病者身上,忽略了自己的身心需要;加上經濟原因,部分照顧者需要兼顧工作,以致壓力一直處於極高水平,身處情緒病的邊緣。例如許多來求助的父母,其子女有過度活躍症、自閉症或學習障礙等問題,影響他們的情緒及行為表現。與子女相處時,這些家長往往不能分辨病者的反應是否和他們作對,以致不能放鬆自己的情緒,長期處在受壓狀態,結果自己的心理狀況也越來越差。

  也有一些過度熱心照顧情緒病患者的親友,常常不斷接觸患者,欲提供不同方法讓他們處理情緒,反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他們有時甚至要求患者不要作出某些情緒表達,又或對患者作出不合理的評價,批評他們的負面思想。這些熱心的親友似乎走進了不同的錯誤區,有機會增加患者的負擔甚至困苦。曾有一個個案,患者有強迫症及過分執著的負面思想;因為父母將她的情況告訴了其他親友,反而令患者覺得很大壓力,覺得父母不了解她,將她的私隱隨處傳揚,令她更難面對自己的病況。

  許多照顧者其實非常關心有情緒病的親友,但也因為他們過分地關心,弄得自己身心疲累。究其原因,似乎這些照顧者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容易過分投入照顧別人,而容易忽略了自己。這些照顧者似乎很容易忘記自己的真正需要,過分纏繞在照顧親友當中。例如許多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和被照顧的父母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一直未能接受自己的父母的記性越來越退化,變得像另一個人那樣。有其中一個照顧者,因安排了母親入住老人院,常怪責自己為何不能好好照顧母親,每次到老人院探望母親的時候,心情都非常低落,自己的抑鬱症也時好時壞,一直未能復元。

  假如你發覺自己和以上的照顧者有相似的特徵,例如你的內心可能不斷會問:「為甚麼我的親友會有這些情緒病困擾,甚至精神問題,而我又要一直背負照顧者的擔子?」我建議你更要留意,其實你最需要的不是答案,因為真正的答案不容易找到。你可能更需要的,是學習接受所發生的事情,避免怪責病者或自己,嘗試轉為一個正面的照顧者,並繼續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如何成為一個「正面的照顧者」?請你花些時間停下來、慢下來,嘗試深呼吸幾下,在這空間裡嘗試接受你所面對的事情,包括親友的情緒、說話、負面思想、病徵……這一切的出現,雖然不是我們想見到的,但似乎並不是偶然出現的。你再想像一下,究竟這一刻「照顧者」這個角色,對你有甚麼意義或提醒?記著,這是你所關心的親友,他所遭遇的必然是你關心的。對他而言,你對他的任何說話和照顧,都可以是重要的支持。嘗試聆聽他的感受,用一個不加批判的角度,讓他感受到他可以安全地宣洩情緒,並得到你的接納就可以了。記著,你不是他的判官,更不應該將你的情緒倒過來發洩在他的身上。

  假如能按照以上方向,對情緒病患者的親友多嘗試幾次,你可能慢慢會發覺你和他之間的關係會有所改變,你對他的情緒病或精神病也可能會有所改觀,能包容的空間會多了,這樣反而可能讓你更能認識這位親友,與他的關係更進深一步,你對他的支持也能夠維持更久。更重要的是,你也有更多空間可以與他一直相處下去,陪伴他繼續走人生餘下的旅程。

醫病同心:度患難、得重生、再啟航!

  2015年底,我曾經因鼻涕出現血絲,於是到醫院做鼻咽癌檢查,但驗血和鼻咽組織檢查結果都確定我沒有患上鼻咽癌。可是到2016年7月,我在另一間醫院卻被確診患上鼻咽癌。知道這消息時,我感到很意外,對我的打擊十分大,我接受不到這個事實,因為只不過短短八個月的時間,為甚麼我就患上鼻咽癌呢?而且那時女兒還在讀中三,小兒子才一歲半,我覺得患病是太殘酷了!

  當時哥哥建議我去私家醫院接受治療,最後我接納了他的提議。在治療初期,神安排了院牧關心我並引導我信主。然而,信主並非代表病情就會好轉,往後我卻面對更大的衝擊。在我接受電療的第三周,突然聽到我七十多歲的父親患上直腸癌的消息,當時我很難受,因為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我家裡有兩名成員同時患癌,這打擊實在太大。及後到了電療的第五周,由於我口腔的創傷太嚴重,令我完全不能進食,因此要入醫院以營養液「吊命」,太太當時為了全心在醫院照顧我,她忍痛把兒子送到深圳交人照顧。每天看見她掛念兒子的表情,我都覺得很痛心,曾經叫她不用理會我,回去深圳照顧兒子,但她總是不肯,她對我不離不棄,常常向我的主診醫生詢問我能否完全康復,讓我看見太太對我十分著緊,我從她身上經驗到一份真摯、願意犧牲的愛。

  在我患病及接受治療期間,院牧常常探訪我,亦常常為我祈禱,使我感到安慰。我相信神容許這考驗臨到我,祂必定賜我力量去面對及度過這些難關。我很感謝院牧對我的關心和支持。

  經過九個星期的化療和35次電療後,我的體重減輕了21公斤,並且超過一個月沒法進食,當時身體的狀況極其虛弱。最後一次的電療剛好是在我生日的那天進行,完成後,醫院內幾位放射治療師都不停跟我說生日快樂!這個生日實在太難忘了。我覺得神的安排真的很奇妙,雖然我遇見患難,但是讓我在患難中遇見祂,祂拯救我度過並脫離患難,並教我學懂要珍惜我所擁有美好的一切。衪是至高而永活的神,我們要堅信祂,願一切榮耀歸於神,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