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成為正面的照顧者

  雅兒(化名)剛回家,發現女兒沒有做功課,只顧打遊戲機。雅兒突然非常憤怒,摑了女兒兩巴掌,然後氣憤地衝入房裡。她想起自己現時的情況,有點悲從中來,因為丈夫上年因工傷不能再工作,更患上抑鬱症。雅兒要照顧身邊的丈夫和女兒,更要做兼職工作,責任與壓力非常重大。她覺得這幾個月她的情緒越來越差,常向丈夫及女兒發脾氣。她甚至想過帶著女兒離開家庭,結束這個重擔。她來求助時,已確診患上適應障礙症,需要和丈夫一樣看精神科及接受心理輔導。

  不少個案裡,需要求助的不止病者本身,更包括照顧者(如配偶、子女、父母、親友)。許多照顧者可能一直不察覺自己已經壓力過大,主要原因是自己把專注力過分投放在照顧病者身上,忽略了自己的身心需要;加上經濟原因,部分照顧者需要兼顧工作,以致壓力一直處於極高水平,身處情緒病的邊緣。例如許多來求助的父母,其子女有過度活躍症、自閉症或學習障礙等問題,影響他們的情緒及行為表現。與子女相處時,這些家長往往不能分辨病者的反應是否和他們作對,以致不能放鬆自己的情緒,長期處在受壓狀態,結果自己的心理狀況也越來越差。

  也有一些過度熱心照顧情緒病患者的親友,常常不斷接觸患者,欲提供不同方法讓他們處理情緒,反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他們有時甚至要求患者不要作出某些情緒表達,又或對患者作出不合理的評價,批評他們的負面思想。這些熱心的親友似乎走進了不同的錯誤區,有機會增加患者的負擔甚至困苦。曾有一個個案,患者有強迫症及過分執著的負面思想;因為父母將她的情況告訴了其他親友,反而令患者覺得很大壓力,覺得父母不了解她,將她的私隱隨處傳揚,令她更難面對自己的病況。

  許多照顧者其實非常關心有情緒病的親友,但也因為他們過分地關心,弄得自己身心疲累。究其原因,似乎這些照顧者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容易過分投入照顧別人,而容易忽略了自己。這些照顧者似乎很容易忘記自己的真正需要,過分纏繞在照顧親友當中。例如許多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和被照顧的父母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一直未能接受自己的父母的記性越來越退化,變得像另一個人那樣。有其中一個照顧者,因安排了母親入住老人院,常怪責自己為何不能好好照顧母親,每次到老人院探望母親的時候,心情都非常低落,自己的抑鬱症也時好時壞,一直未能復元。

  假如你發覺自己和以上的照顧者有相似的特徵,例如你的內心可能不斷會問:「為甚麼我的親友會有這些情緒病困擾,甚至精神問題,而我又要一直背負照顧者的擔子?」我建議你更要留意,其實你最需要的不是答案,因為真正的答案不容易找到。你可能更需要的,是學習接受所發生的事情,避免怪責病者或自己,嘗試轉為一個正面的照顧者,並繼續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如何成為一個「正面的照顧者」?請你花些時間停下來、慢下來,嘗試深呼吸幾下,在這空間裡嘗試接受你所面對的事情,包括親友的情緒、說話、負面思想、病徵……這一切的出現,雖然不是我們想見到的,但似乎並不是偶然出現的。你再想像一下,究竟這一刻「照顧者」這個角色,對你有甚麼意義或提醒?記著,這是你所關心的親友,他所遭遇的必然是你關心的。對他而言,你對他的任何說話和照顧,都可以是重要的支持。嘗試聆聽他的感受,用一個不加批判的角度,讓他感受到他可以安全地宣洩情緒,並得到你的接納就可以了。記著,你不是他的判官,更不應該將你的情緒倒過來發洩在他的身上。

  假如能按照以上方向,對情緒病患者的親友多嘗試幾次,你可能慢慢會發覺你和他之間的關係會有所改變,你對他的情緒病或精神病也可能會有所改觀,能包容的空間會多了,這樣反而可能讓你更能認識這位親友,與他的關係更進深一步,你對他的支持也能夠維持更久。更重要的是,你也有更多空間可以與他一直相處下去,陪伴他繼續走人生餘下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