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癌症病者如何透過飲食提升免疫力

  癌症經過手術、放療、化療或標杷等治療後,體力消耗,營養障礙,是大部分患者所面對的問題。因此,癌症患者在接受中醫或西醫治療期間,當中飲食結構是否正確,對整體健康有很大影響,至於踏入康復期的患者,注意飲食養生,則可減少復發的機會。

  癌症是一種消耗性疾病,腫瘤在體內能否受控、惡化、擴散或轉移,都是取決於免疫系統。扶正培本方法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減輕放療、化療的毒副反應,增加手術的成功率,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減少體重下降,提高抗癌能力,控制癌症的發展,延長生存期和促進機體康復。故此,可選用有扶正培本作用的食物,如香菇、蘑菇、銀耳、靈芝、紅棗……等。

  食療方舉例:紅菜頭蘑菇花生水(紅菜頭半斤,蘑菇三両,花生連衣四両。)

  腫瘤形成後,聚結成塊,堅硬如石。軟堅散結方法能軟化堅塊,消除痰結,並有瀉火之效,亦可縮小腫塊,抑制腫瘤生長。故此,可選用有軟堅散結作用的食物,如海帶、海蜇、紫菜、牡蠣、海藻……等。

  食療方舉例:海帶苡米馬蹄猪脊骨湯 (海帶五錢,生苡米一両,馬蹄八粒,猪脊骨一斤,生薑三片。)

  腫瘤與熱毒經常存在,特別是中、晚期的癌症患者。腫塊局部灼熱疼痛,患者有發熱、口渴、或便秘,舌苔黃膩、脈數等症狀。清熱解毒方法能控制和消除腫瘤周圍的炎症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亦可控制腫瘤的生長、減輕症狀和防止擴散。故此,可選用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西瓜、苦瓜、胡蘿蔔、牛蒡……等。食療方舉例:苦瓜黄豆排骨湯(苦瓜一斤,黃豆二両,排骨一斤,生薑三片。)

  癌症患者在進行一連串的治療後,元氣大傷,身體虛弱,疲乏無力,食欲不振。開胃消化方法能剌激食欲,幫助消化。故此,可選用有開胃消化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麥芽、番茄、魚類、蘋果……等。

  食療方舉例:番茄蛋花湯(番茄三個,雞蛋二隻,麻油一茶匙,糖適量。 )

  亦可適當選用抑制亞硝胺致癌物質合成的食物,例如柑橘、羅漢果、獼猴桃、大蒜、南瓜 …… 等。

食療方舉例:番茄南瓜黃豆瘦肉湯(番茄半斤,南瓜四両,黃豆一両,瘦肉半斤,陳皮1/4個,生薑三片。 )

關心健康:酒「引」起

  酒,在醫學上一向被認為是既有益又有害的東西,中國很早以前便對酒的利弊,做過詳細論述。《本草備要》中說酒「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緩,厚者熱而毒,淡者利小便,用為嚮導,可以通行一身之表……熱飲傷肺,溫飲和中,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遣興消愁,辟邪逐穢……過飲則傷神耗血,損胃爍精,動火生痰,發怒助欲,致生濕熱諸病」。關於酒的記載非常全面,亦合乎科學道理。

  中醫學認為,酒為水穀之氣,味甘、苦、辛,性溫,有毒,入心、肝、肺、胃經。有暢通血脈、活血散瘀、祛風散寒、溫中暖胃以及宣行藥勢的功效。應用得當有助氣健胃、舒筋活絡、消除疲勞、安定神志等作用。

宜酒不宜酒?

  酒能傷肝,因進入體內的酒精除了其中的百分之十經由尿、汗、唾液和呼吸排出外,百分之九十會在肝臟解毒。長期大量喝酒,會讓肝臟逐漸喪失解毒能力,形成肝病,因此肝病患者不宜喝酒,否則易發展成肝硬化。患有心血管病、胃病、肝病、腎病、精神病和皮膚病者,都應禁酒。此外,肥胖者、年老體弱者、孕婦和兒童也應禁酒。陰虛、失血及濕熱甚者也忌喝酒。

  對健康的人來說,喝酒亦應節制,以適量地飲用低濃度的葡萄酒、啤酒等為佳。喝酒前還要吃些食物,喝時不要急速,這樣可延緩酒精的吸收,以免醉酒。身體虛弱者,也可適量地飲用合乎體質的補酒。

酒作藥引

  酒除可作為藥用治療疾病,亦可用來炮製中藥,既增強藥效,也能作為藥引應用。將中藥放入酒中浸製,是我國獨有的製法,有外用(如跌打酒)和內服(如人參酒)兩種,其目的是想借酒的辛溫行散之性治病。

  補益藥酒,是用白酒、黃酒、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補益性質的藥物,去掉藥渣而成的口服酒劑;或者用具有補益性質的穀物如秫米、糯米、粳米等釀製,然後壓去糟渣而成的低度口服酒劑。

  藥酒應用範圍廣泛,既可治病,又可防病,還可抗衰老,延年益壽。

枸杞酒

  功能為滋腎養肝、補精壯陽,是古人常用的延年益壽補酒。適用於腰膝痠軟、陽痿滑泄、頭目眩暈、視物模糊及未老先衰等症。

組成:枸杞子90克、白酒500克。

製法:將枸杞子洗淨拍破,置入淨瓶中,倒入白酒,加蓋密封,置陰涼乾燥處。每天搖盪一次, 20天後,濾過澄清,即可飲用。

服法:每晚睡前喝10至15毫升。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陽盛發熱及性功能亢進者勿服。

關心健康:蓮子醫療效用

  中國藥材中兼具食用、藥用、觀賞的也佔了不少,其中以蓮最為特殊,因蓮出污泥而不染,別具一種俊逸高雅的氣質,所以獲得許多文人雅士的偏愛。

  蓮,又名荷,為睡蓮科蓮屬植物。以湖南的品質最佳,福建的產量最大。蓮一身都是寶,用途廣泛。凡蓮子、石蓮子、蓮子心、蓮鬚、蓮房、蓮花、荷葉、荷梗、荷蒂、藕、藕節,無一不具醫療效用。

  蓮子是蓮的果實,於秋末冬初割取蓮房、取出曬乾入藥。蓮子性味甘、澀、平,入心、腎、脾經,功效為養心安神、益腎固精、補脾、澀腸。適用於夜寐多夢、遺精、淋濁、久痢虛瀉、婦人崩漏帶下等症。中滿痞脹及大便燥結者,忌服。

  對於腎虛遺精、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可用蓮子一両(去心),淮山五錢,芡實五錢、豬肚一個及瘦肉半斤,洗淨切成塊,加水適量,共煮湯食之,有補腎益精、益脾健胃之效。若大便秘結者不宜服用。若睡眠欠佳,可用蓮子百合煲小米粥,有清心安神作用。

  蓮子除了有醫療價值之外,還可製成蓮蓉、糖蓮子、蓮子羹或糖水等。

  蓮子心是蓮成熟種子的綠色胚芽,性寒、味極苦,能清心、祛熱、固精、降壓、安神。適用於治療因高熱引起的煩躁不安、神智不清和夢遺滑精。

  蓮鬚是蓮乾燥的雄蕊,以色白純淨者為佳,故又名白蓮鬚。性味甘、澀、平,入心、腎經。功效為清心、益腎、澀精、止血,適用於夢遺滑泄、吐、衄、崩、帶、瀉痢等症。但是,小便不利者忌用。

  荷葉是蓮的葉,性味苦、澀、平,功效為清暑利濕、升發清陽及止血。適用於暑濕泄瀉、眩暈、水氣浮腫、口渴、小便短赤、及各種出血症等。夏季暑天可用荷葉、冬瓜、赤小豆、扁豆等煎水飲以解暑。

  荷梗是蓮的葉柄,性味與荷葉同,功效為清熱解暑、通氣寬胸。適用於夏季感受暑熱、胸悶不暢、泄瀉等症。

荷蒂是荷葉中央近梗處剪下的葉片。性味苦、平。功能為清暑祛濕、和血安胎。適用於血痢、泄瀉、妊娠胎動不安等症。

藕是蓮肥大的根莖。性味甘、寒,入心、脾、胃經。生用能清熱、涼血、散瘀,適用於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熱淋等症。熟用能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

藕節是蓮根莖的節部。性味甘、澀、平。功效為止血、散瘀。適用於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血崩等症。

關心健康:中藥的配伍禁忌

  所謂配伍用藥,就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性的不同特點,適當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在一起應用。藥物配伍後,必然會產生複雜的變化,有的能增強藥效,有的能減低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也有的能使毒性增加和產生不良反應。

配伍用藥方法分為七種:

  1. 單行
    單用一味藥來治療疾病。對病情比較單純的疾病,可選擇一味針對性較強、療效突出的藥物來治療。如獨參湯,單用人參濃煎,治療因大失血引起元氣虛脫的危重症候。
  1. 相須
    兩種功效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藥物的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都能清熱瀉火,配合應用後能明顯增強療效。
  1. 相使
    用一種藥物作為主藥,配合其他藥物來提高主藥的功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療效。
  1. 相畏
    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畏」生薑。
  1. 相殺
    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薑「殺」生半夏的毒。
  1. 相惡
    兩種藥物配合應用以後,一種藥可以減弱另一種藥物的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可減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1. 相反
    兩種藥物配合應用後,可產生毒性反應或劇烈的副作用。如烏頭反半夏。

  為了確保療效,安全用藥,避免毒副作用的發生,在使用中藥治病時,必須注意用藥禁忌,用藥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藥禁忌三個方面。

  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藥物應避免配合應用,以免降低、破壞藥效,或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前人有「十八反」和「十九畏」的記載。

  孕婦生病時,用藥要特別小心,因為有些中藥雖然可以治病,但有損害胎兒的副作用;若隨便用藥,輕則動胎,重則滑胎,或是造成胎兒發育不良和畸形。因此,孕婦用藥,必須謹慎。一般來說,凡有大毒的藥、峻瀉藥、破血逐瘀藥、破氣藥,以及辛熱、芳香走竄等作用強的藥物都屬於妊娠用藥禁忌的範圍。

關心健康:大「桔」大利

  柑桔果色豔麗,芳香怡人,古往今來一直贏得人們喜愛,每年歲晚前後,人人都喜歡說吉祥話,放置吉祥的東西。粵語「桔」、「吉」同音,而桔的結果期正在新年前後,所以被譽為喜慶吉祥的象徵。

  本港出售的桔,常見的有比柑略小而皮色金黃的大桔,皮色朱紅的朱砂桔,個子小、但味很甜的所謂「皇帝桔」等。桔屬芸香科植物,含有多種營養素。桔味甘、酸而性涼,有開胃理氣、止渴潤肺及除煩醒酒之功。民間有用鹽醃製桔子成鹹柑桔,每逢熱氣引致喉痛則取一至二粒冲水飲,頗有功效。

  桔子全身都是寶,它的皮、核、絡、葉等都是中藥,桔加工製成的桔餅,也具藥用價值。

  桔皮是陳皮的一種,陳皮因其入藥以陳久的為好,所以得此名,當中以廣東省的新會柑為最好,所以又叫「廣陳皮」或「新會皮」。

  桔皮的外層紅色薄皮叫「桔紅」,內層的白皮叫「桔白」。桔皮內層的白色網狀筋絡,叫「桔絡」。果核叫「桔核」。未成熟的果皮,因顏色發青叫「青皮」。以下是桔不同部位的性味與藥用功效。

  桔皮性溫、味苦、辛,無毒,入肺、脾二經。功能為健胃祛痰、鎮吐止嘔逆、祛風。適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嘔吐噁心、咳嗽痰多、胸膈悶滿等症。若因胃風嘔逆,則可用陳皮煲粥服食,有健胃祛風止嘔之功。

  據現代醫學研究,桔皮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可增加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有健胃祛風之效,還可使呼吸道黏膜的分泌增加,有利痰液排出。

  桔紅性味近似一般桔皮,然較桔皮香燥。臨床常用於咳嗽痰多、胸悶腹脹的痰濕症,或外感風寒、咳嗽有痰者。

桔白性味功效與一般桔皮略同,但燥性弱,有和胃氣、化濕濁之功,故常用於補脾胃方中。

青皮又名小青皮。性味苦、辛、溫,入肝、膽二經。功能為疏肝破氣、散積化滯、止痛。適用於肝氣鬱滯、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以及小腸疝氣、食積腹脹等症。

桔核性溫,味苦、辛,入肝、腎二經。能理氣、散結、止痛。適用於小腸疝氣、睾丸腫痛、乳腺發炎等。

桔絡性平,味苦、甘,入肺經。能化痰通絡、理氣消滯。適用於痰滯經絡的咳嗽、胸脅悶痛等症。

桔葉性平,味苦、辛,入肝經。能疏肝行氣,消腫散結。適用於脅肋脹痛、乳房腫痛或乳房結塊等症。可用桔葉一錢沸水焗飲。

桔餅是用新鮮的桔以蜜糖漬製而成,性味甘、溫。功能寬中下氣、化痰止咳。治食滯、氣嗝、咳嗽、瀉痢。

關心健康:人參不可濫服

  古今中外,大家都知道人參是「大補元氣」、「起死回生」、「延年益壽」的名貴補品,但誤服人參可能引致的問題卻必須小心。現在讓我們理解一下怎樣正確使用 ,及濫用人參的弊處。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有滋補強壯作用,能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安神。有興奮神經系統、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增強性機能、強心、降血糖、抗過敏、抗利尿、改善消化吸收和代謝功能。

  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急性脫症和慢性虛弱病症,例如:氣虛欲脫、肢冷、脈微細等症,脾胃虛弱而致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胸腹脹滿、以及久瀉脫肛等症,肺腎不足的虛喘、消渴病熱引致的津液耗傷等症,神志不安、心悸怔忡、失眠等神經衰弱病症,以及性機能衰弱等。

  不同種類的人參適合不同體質的人服食。吉林參藥性較高麗參和緩,高麗參振陽之力較猛,用於氣脫亡陽而急需進補者。邊條參、石柱參、 紅參屬吉林參一類,性能效力亦相同,治病後體弱津虧。參尾、參鬚補氣功效不及人參,但性緩而價廉,可依病情選擇使用,若非危重病證及久虛不復者,一般都可用黨參代替。另有一種產於北美洲的西洋參,味苦、甘、性微涼,適用於溫熱病後、體弱津虧、氣陰不足者。

  服食人參進補,一般可選擇燉服、嚼服、磨為細末吞服、泡茶服或浸酒服。使用人參時應注意以下情況:

  1. 陰虛火旺所致的心悸、頭暈、失眠、煩躁等,不宜服食人參,服後會加重症狀。
  2. 濕熱壅滯所致的浮腫,服人參可使浮腫更甚。腎功能不全且尿少者亦應慎用。
  3. 肝腸上亢的高血壓患者,服人參後往往使血壓升高,如果濫用,能引致腦充血,甚至發生腦血管意外。
  4. 感冒發熱、咳嗽、濕阻胸悶、食滯、急性腹瀉等,一般不宜服人參,以免使病 情加重。
  5. 有些患者長期服人參會產生頭痛、失眠、心悸、血壓升高易於激動等症狀,但停藥後症狀可逐漸消失。
  6. 凡屬氣盛、身熱、大小便不利,或燥熱引起咽乾口乾、鼻衄等實熱證,均禁用人參。
  7. 至於嚴重體弱,要人參調補者,可五至七天燉服一次,在秋冬季服用較好,夏 日炎熱,服後易助火,最好不要服用,在衰弱情況改善後亦應停用。
  8. 服人參期間,不宜同時吃蘿蔔、濃茶、螃蟹、綠豆等物,但服後兩三天,便不必忌口了。
  9. 人參忌鐵器,不可用鐵鍋、鋁鍋煎煮。

其實,服食人參,亦需要辨證論治,最好先請教中醫師,以策安全。

關心健康:山楂—祛脂清瘀妙品

  山楂,又名山裡紅、紅果。為薔薇科植物山楂的果實,主產於我國北方,它不僅是人們喜愛的水果,也是常用的中藥,其果實、根、莖、葉、核均可入藥。

  山楂性味酸、甘、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化瘀、收斂止痢的功效。它含有多種維他命,尤以維他命C含量最豐富,每百克有多達八十多毫克,亦含胡蘿蔔素零點八二毫克,果酸含量也極豐富,主要有酒石酸、檸檬酸、山楂酸。此外,尚含醣類、內脂、甙類、蛋白質、黄酮類和鈣、鐵等礦物質。

山楂臨床應用有以下數種:

1. 消肉積

  山楂是重要的消導藥,對消除油膩、化解肉積有獨特的療效,能緩解因進食油脂過多而引起的消化不良、胸腹脹滿等症狀。故此,山楂是喜愛肉食者的「救星」。山楂也可用於胃酸缺乏症,對治療小兒消化不良、食慾缺乏,效果也好。

2. 治腹瀉

  焦山楂及生山楂,均能抑制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的生長。對於治療急性腸炎、急性菌痢及小兒腹瀉均有一定效果。

3. 治瘀痛

  山楂是一種很好的活血化瘀藥〔能夠擴張血管而解除鬱血狀態〕。較常用於因瘀血鬱滯而引起之經痛及產後下腹疼痛,有止痛作用。

4. 治血壓高,降膽固醇

  山楂含有的三萜類和黃酮類等成分,可加強和調節心肌,增大心室心房運動振幅及冠脈血流量,還能降低血清膽固醇,促進脂肪類食品的消化,降低血壓。山楂對於心臟活動功能障礙、血管性神經官能症、顫動性心律失常等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所以,山楂有心血管病良藥之稱。

5. 治疝氣痛

  山楂核用於疝氣(即小腸氣)偏墜脹痛,能消脹而散結。

  山楂雖然功效多,但亦有禁忌,凡脾胃虛弱、無積滯、氣虛便溏、胃酸過多、胃炎、胃潰瘍、食管炎、血脂過低、孕婦及血壓低者均應慎用。

單方介紹如下:

1. 治消化不良

  • 山楂、炒麥芽各三錢,水煎服。

2.治產後腹痛

  • 山楂五錢、紅糖適量,水煎服。

3. 治血瘀經閉

  • 山楂五錢,紅糖適量,水煎服。

4. 治高血壓

  • 山楂五錢,水煎服。

5. 治高血壓

  • 山楂、杭菊花各三錢、決明子四錢,稍煎。當茶飲用,每日一劑。

  其實,使用山楂也需對症下藥,飲用前請教中醫師最為妥善。

關心健康:素食之選—天貝

  天貝(Tempeh),又名天培、丹貝、黃豆餅,是一種印尼的傳統發酵食品,據說最早起源於爪哇島一帶,主要是將黃豆去皮煮熟後接種寡孢根黴菌(Rhizopus Oligosporus)發酵而成。新鮮成品有類似菇類或堅果類的味道。

  大豆經發酵後製成的天貝,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都會增加,可作為魚、肉類的替代品,是素食者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由於天貝的蛋白質易於消化吸收、特別適合年老及體弱者的需求。

  經過發酵的黃豆含豐富的維生素和鈣、磷、鐵、鋅等礦物質,能強壯骨骼,而維生素B雜含量明顯增加,如B1、B2、B6、B12、煙酸、葉酸等,其中B12的含量尤為增多。是素食者、貧血病者、老年人、腸道病變者的福音!

  天貝含有天貝激酶(Tempeh kinase),能有效溶解血栓,清除血管壁上粥樣斑塊,明顯改善動脈硬化,還能分解血中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及防治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變的作用。

  天貝的異黃酮比發酵前的大豆有更強的抗腫瘤活性,特別是對激素依賴型腫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宮癌、卵巢癌等有抑制作用。異黃酮亦可能強壯骨骼,預防骨質疏鬆,幫助舒緩更年期症狀,降低心血管疾病。天貝含有的纖維素可與致癌物質結合而排出體外,有益於腸道功能,對大腸癌、直腸癌有預防作用。所含的抗氧化物質可以預防癌症、減緩老化、養顏美容。

  但是,如果是尿酸過多者,則應避免多吃天貝。天貝可以自製,製法如下:

準備物品:

  1. 有機黃豆200克
  2. 天貝黴菌Tempeh Starter(發酵粉)1/2茶匙
  3. 米醋2湯匙
  4. 清水400cc
  5. 細號保鮮袋1個
  6. 牙簽1支
  7. 筲箕1個
  8. 大碗1個
  9. 蒸餸架1個
  10. 廚櫃

製法:

  1. 將黃豆洗凈,用清水浸8至10小時後去皮。
  2. 將黃豆放入水及米醋內煲20分鐘。
  3. 取出黃豆放筲箕在室溫涼乾。
  4. 將黃豆放在大碗中,加入天貝黴菌Tempeh Starter攪拌均勻。
  5. 在保鮮袋底及面用牙簽每隔1cm刺孔一個,這個動作是讓天貝黴菌能夠有空氣幫助發酵。
  6. 將黃豆放入保鮮袋裏,密封後把黃豆鋪平,放在蒸餸架上面,然後一起放在清潔的廚櫃內,擺放36至48小時(約冬天48小時,夏天36小時)後,發現保鮮袋內的黃豆表面鋪滿白色黴菌即成。
  7. 取出切片食用、醮鹽水煎熟吃或調味炒餸吃均可。
  8. 新鮮天貝可存放雪櫃,保留5至7天也可。

註:Tempeh Starter(發酵粉)可在印尼商店有售

天貝

黃豆

關心健康:煎煮中藥的方法

  煎劑是中醫治病最常用的劑型,中藥煎煮方法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療效,因此要掌握煎煮方法。

  煎中藥最好用砂鍋(俗稱藥煲),因為砂鍋性質穩定,受熱均勻,而且不會使中藥的有效成分起化學變化。煎藥用的水量多少看藥量而定,一般情況下,一両藥用一碗水,如果藥物的體積大,則宜添多些水。煎藥的目的是提取藥物的有效成分,最佳方法是在煎煮前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潤十五分鐘,使藥物軟化,然後加熱煎煮,不可直接用沸水,否則藥物裡的蛋白質很快凝固,影響有效成分煎出。

  煎煮時應注意火候,未沸前可用「武火」(大火),已沸後宜用「文火」(小火),同時要加蓋煎煮,防止揮發成分逸出。

  煎藥次數,一般認為外感藥一次即可,補益藥可以煎兩次,第二次用水量可減半。若果不慎,煎焦了中藥,就不宜服用,需另煎一劑。

  一般情況下服中藥,只需每天一劑,病情嚴重的,如急性病發高熱等,可以一天兩劑,此外,一般宜溫服,易嘔吐者宜小量頻服。

  服藥時間也必須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一般來說,滋補藥宜在飯前服,其他藥性宜在飯後服;而安眠藥物則應在睡前服。無論飯前或飯後服藥,都應略有間距,如飯餐前後一至個半小時左右,以免影響療效。

  煎完後要趁熱過濾,一劑藥每次煎取藥液二百至二百五十毫升左右,即所謂「八分」,小孩可酌減。

  一般藥物可合煎,有些藥物性質比較特殊,可用特殊煎藥方法,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 . 先煎

  • 用於礦物藥及貝殼藥質堅不容易煎出氣味,如石決明、牡蠣等,都要搗碎先煎十五分鐘。

2 . 後下

  • 用於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芳香類藥物,如薄荷、藿香等,宜最後投入同煎五至十分鐘即可,以免煎久藥效散失。

3 . 包煎

  • 用於粉末類或小粒的種子類藥物,如青黛、車前子,以及直接刺激咽喉胃腸的藥物,如旋覆花、赤石脂等。它們均需用紗布袋包好再和其他藥物同煎。

4 . 沖服

  • 散劑、丹劑、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貴重而劑量又小的藥物,需用煎好的藥液沖服,或用溫開水沖服。如牛黃、珍珠末、薑汁等。

5 . 另煎

  • 對貴重的藥物,如人參、燕窩等,宜另煎或另燉,取汁服,或兌入湯劑中服。

6 . 烊化

  • 對於易溶解而不宜入煎的藥物,如阿膠、龜板膠等,宜用煎好的藥液烊化後服用。

7 . 焗服

  • 對於揮發性較強的藥物,如肉桂、茄楠香等,宜用煎好的藥液焗約三至五分鐘即可。

  另外某些毒性藥物,經慢火久煎後,能減低或消除毒性,如附子等。

  以上幾種不同的煎藥法,中醫在處方時,也會加入註明。有時因為病情或藥性關係,醫師會另有囑咐,記緊聽從為要。

關心健康:龍眼的功用

「圓如驪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這首古詩把龍眼形容得維妙維肖,於其形似龍之目,故稱龍眼。又因龍眼能益智,令人聰明,也叫「益智」。龍眼是南方特產果品,形狀渾圓,以果肉鮮嫩,色澤晶瑩,汁液甜美而聞名於世。龍眼生產於廣東、福建廣西、四川、台灣等地,為無患子科植物。

龍眼樹的壽命一般約八十至一百年。晉江縣磁灶鄉有四株明代萬曆年間種植的龍眼樹,已是四百多年的「老壽星」,目前仍然枝葉繁茂,子孫滿堂,每年結果達一千多公斤,堪稱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龍眼樹。

龍眼除了鮮食之外,加工龍眼肉的又稱桂圓。加工方法有生曬、熟曬兩種。生曬的龍肉為琥珀色,明淨油亮,味道也好;熟曬的顏色發黑,質地不及生曬者佳。龍眼肉(桂圓)可泡茶、作甜食、浸酒等,尚可製成龍眼膏、罐頭糖水、冷凍龍眼等等。

龍眼營養豐富,內含糖類、蛋白質、膳食纖維、維他命A、B、C、磷、鉀、菸鹼酸等,肉性味甘、溫,無毒,能入心、脾經。許多古典醫籍都有記述它的作用。《本經》認為龍眼「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魄、聰明。」《本草綱目》中說:「食品以荔枝為貴,而滋益則龍眼為良。」中醫認為,龍眼肉有滋補強壯、補養心脾、補血安神、健腦益智之功效。凡因思慮過度引起失眠、驚悸,或神經衰弱、健忘、記憶力减退、貧血、年老氣血不足及病後、產後身體虛弱等症服之有較好的療效。

龍眼美味甜膩,一般用量為一至三錢,不能多食,多食會引起胃滯、消化不良,故凡舌苔厚膩、內有痰火或陰虛火旺、濕滯、腸滑泄瀉、感冒或肺受風熱、痰中帶血者,均不宜服用。

  1. 龍眼殼:為龍眼的果皮,性溫、味甘、無毒,入肺經。煎服治心虛頭暈, 研末敷燙火傷。
  2. 龍眼核:為龍眼的種子。味澀, 能止血、定痛、理氣、化濕。主治一切疥癬瘡毒、創傷出血、濕瘡、疝氣。
  3. 龍眼根:性味苦、澀,用治白帶,近來試治絲蟲病,有其療效。

食療介紹

  1. 血虛失眠:
    龍眼肉三錢、蓮子肉三錢、雞蛋一隻,煎水飲用。
  2. 貧血、血小板減少:
    龍眼肉三錢、紅棗三錢、花生連衣五錢,水煎服。
  3. 神經衰弱屬於血虛心悸者:
    龍眼肉、松子、白米各適量,煮粥食。
  4. 頭髮早白、貧血萎黃:
    龍眼肉三錢、何首烏三錢,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