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饒恕父母,放過自己

  不少前去尋求心理輔導的人,都是帶著情緒、性格、關係或工作等問題去求助,但問題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涉及童年期從父母而來的影響。他們有些對父母很痛恨,但更多的是對父母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也有些以為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很好,但當重新回想過去,才知道自己對父母也有不少埋藏在心中的恨怨。

  當然,這也不難理解,因為中國人相信百行「以孝為先」,我們怎敢怨恨父母呢?而他們當中,有些會選擇原諒父母,但也有些總是不能或不容易放下對父母的怨恨。讓我們嘗試看看以下一些常見的情況。

虐待

  虐待大致上可分為三種,包括性、身體和情感虐待。父母加害於子女的性虐待或性侵犯不用多說,其影響是非常深遠,因父母非但不能作為保護子女的守護者,反而成為子女的加害者,受害的子女要面對父母造成的傷害實在非常困難。但在比例上,更多發生在子女身上的是身體和情感方面的虐待。

  身體虐待方面,因中國人相信「棒下出孝兒」,故體罰一直被視為管教的有效方法。事實上,體罰和身體虐待的界線有時不是很明顯,因父母可以是出於教導子女的動機,但對子女卻可造成很嚴重的身體創傷,有些甚至是永久的甚或會導致死亡。我曾聽過受體罰的人分享,他們的經驗是「身體的創傷總會復元的,但因體罰帶來心靈上的創傷則不容易復元」。

  至於情感虐待方面,是指對兒童的情緒發展和自我價值產生傷害,可包括對兒童作出不合理、過高甚至具侵略性的要求或期望,超過兒童所能承擔的;或在言語上經常對兒童作出取笑、輕蔑、羞辱或排斥等。當兒童長期或嚴重的受到情感虐待時,將會即時或長遠損害他們的行為、認知、情感或生理的表現和發展(譚日新,2004)。從這可見,管教和情感虐待的界線可能比身體虐待更加模糊,因責罵怎樣才算過分,有時真的不容易定義,何況父母並非完全不可用責罵來教導子女,故有些人覺得他們所受的傷害是很難向別人道出,因此他們心中對父母的這根刺總是不能拔出來。

疏忽照顧

  兒童在身體或心靈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去茁壯成長,形成日後在身體的發展,或心靈、性格和情感的發展出現很大的問題。又或有些人因父母疏忽而經歷兄弟姊妹或別人侵犯或虐待,故形成心中對父母不易磨滅的憤恨。

偏愛

  有些人在童年的經驗中,看到父母絕對是有能力照顧兄弟姊妹,但偏偏因著不同原因,包括重男輕女等的觀念,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特別在一些中壯年人士身上,他們大多是大女兒或大兒子,往往要被犧牲,很早便輟學出來工作,而家中排行最小的弟妹才有機會接受更多教育,他們日後在工作、經濟情況和發展往往都相對上比弟妹艱難較多,故他們心中很難放下父母對自己不公平的怨恨。

自戀

  自戀(Narcissism)在心理學上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傾向,如果父母有自戀傾向,其子女會有以下的經歷:

  • 常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父母或家族的延伸;
  • 往往不能做真正的自己,自覺好像為了滿足父母未了的心願而存在;
  • 從小到大,經常覺得被父母控制,沒有自由;
  • 無論客觀上別人覺得自己怎樣好、怎樣有成就,自覺仍未完全達到父母的期望和標準,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內疚感,有些甚至因而想放棄學業或事業之發展;
  • 有部分最終也可能形成自戀的傾向,只以成為某某家族的成員或兒女為傲(譚日新,2016)。

  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女好像被自戀的父母利用為一件工具,去完成自己的願望,子女往往不能感到真正被愛,心中對父母的怨恨是非常隱藏或很難向別人道出來。

饒恕的好處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不饒恕與身體和心理情緒等問題有很大的關聯(例如Toussaint, Shields, Dorn Slavich, 2016),故不少心理治療師也會鼓勵受導者,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選擇饒恕。事實上,饒恕可幫助我們從創傷中復元,不再以受害者身分而活,故饒恕可幫助人展開新的一頁,不再活在過去父母陰影底下。另外,不少人在自己作父母後才能體會昔日父母的辛勞,慢慢放下對他們的怨恨。當然,有人不能饒恕,往往是因為仍要與加害者繼續相處,而在相處上需要有智慧、界線和增加支援網絡,才可免被對方傷害。故如在此刻未能饒恕,有宗教信仰人士如基督徒,可將審判的主權交給神(上天),相信神(上天)可以在今世或死後作出適切的審判,為自己伸冤。

總結

  當然我們明白以上所提出的處境,作為子女是絕對不容易放下的,而饒恕也不是一個輕易簡單的選擇,需要有非常大的勇氣、堅實的信念和價值觀才能達到。假如你過去很少想及原諒父母,我邀請你思考這個課題,至於怎樣做才可以饒恕?相信有不少書本或網上資訊可幫到你,假如情況比較複雜,建議你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參考書目:

  1. Toussaint, L., Shields, G. S., Dorn, G. Slavich, G. M. (2016). Effects of lifetime stress exposure o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in young adulthood: How stress degrades and forgiveness protects healt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6, 1004-1014. doi: 10.1177/1359105314544132
  2. 譚日新。 (2004)。《情感虐待初探(一)》。誠信綜合治療中心第二期通訊。檢自http://allianceholistic.com.hk/ni/0902-122329_Newsletter%20issue%202.pdf
  3. 譚日新。 (2016)。《「王子與公主」的煉成 — 淺談家庭中的自戀》。誠信綜合治療中心第二十三期通訊。檢自http://allianceholistic.com.hk/ni/0105-200104_ahcc23Online.pdf

解開心結:不枉此生-—直面死前五憾事

  臨近農曆新年,本來按照中國人傳統和兒時家教,「死」這個字是不應提及的。但存在心理治療大師Irvin Yalom (1980)告訴我們,真實面對死亡這個意念才可令我們學懂怎樣活得更好。以下是一位澳洲護士Bronnie Ware (2012),在她的書The Top Five Secrets of the Dying: A Life Transformed by the Dearly Departing,提及在照顧一些還剩下三個月命的臨終病人,所觀察到五種最遺憾之事:

(1) 我希望「有勇氣可以過自己喜歡而不是別人期望的生活」

  俗語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少人也是過著社會或家人期望的生活,人生藍圖好像一早已被定下,稍有偏差就好像偏離了唯一正確的航道。特別是在這個金錢掛帥的社會,「賺錢、賺錢、再賺錢!」好像是人生唯一的目標,成績不好、不能擁有自己的物業便被定為沒出息。我們應檢視一下,現在過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最喜歡的,還是活在被定型下的人生。否則,當一天曲終人散,我們會否後悔,沒有讓自己過一個喜歡的人生。另外,我們亦可思考自己是否只得一個「江」、一個「湖」。

(2) 我希望「以往工作沒那麼忙碌」

  我們工作的目的到底是甚麼?一般可分為幾個常見目標:糊口、養家、滿足感、追求人生理想和使命。不同的人因著不同的考慮、狀況和人生階段而有所分別。或許我們工作的目標不單是為了金錢這麼市儈,而是為了使命感或崇高理想。記得美國最偉大的佈道家葛培理博士,年老時在自傳中提到一些憾事。他說如果年輕時能減少外出做大型福音佈道的工作就好了,這樣他便可以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因為他的兒子曾一度學壞。或許我們一天最少花上八小時,歷時可達數十載的工作,很值得我們花時間坐下來,好好重新思考和定位,而不單單是營營役役地繼續而不知所為何事。

(3) 我希望「有勇氣可以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存在」是一首在國內很流行的歌曲,副歌發出了這樣的呼喊:「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已變為何物?是否找個借口繼續苟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我該如何存在?」不少時候,我們好像不大了解自己,也不大容易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歌曲真的可幫助我們表達和抒發感受。而我們與自己最親的人,亦本應無所不談,暢所欲言。但對某些人來說,並非如此,與人總好像隔著一道不易打破的籓籬。試想想,我們是否有一些感受想向所愛的人表達?需知道,縱使一天我們不在,我們曾說的話,仍可留在他們心中,為了他們,這絕對值得我們鼓起勇氣,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

(4) 我希望「以往可以多與朋友相聚」

  另一首近年流行的金曲「愛得太遲」,道出了對家人、戀人及至朋友的愛。如果要愛也要及時,否則,當對方不在或自己不在時,就沒有機會再愛或接受愛了。如果我們將朋友按深入程度分等級,可分為「生死之交」、「摯友」、「普通朋友」和「點頭之交」。我們可以點算一下,自己在不同等級有多少朋友?我們可以做到「朋友無事常相見」嗎?有否「赴湯蹈火的朋友」和能講出「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嗎?

(5) 我希望「以往可以活得更快樂」

  還記得年輕時的一首清新民歌「快樂」。「快樂是陽光普照的清晨,快樂是流水美妙的音韻,快樂其實分分鐘把您等,只要您識得點去搵」。不同的人對快樂有不同的定義和尋找方法,我們可以檢視一下,現在過得快樂嗎?有沒有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的方法呢?這不一定要很花錢和時間,「只要您識得點去搵」。如果沒有,有甚麼阻礙我們呢?這些障礙能否挪去?還是要接受人生的一些限制,才可更快樂?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可否找人幫忙?

  筆者曾在腫瘤科病房為末期癌症病人做心理治療,看到病人呈現不同的感受。正如死亡學大師Elizabeth Kubler-Ross (1969) 提及的:否認、麻木、討價還價、憤怒、抑鬱和接納,也是普遍存在的。亦發現一些較年輕的病人,在面對死亡時,有不少憾事,總捨不得離去。希望這篇文章,能啟發我們思考死亡這課題,無論我們的生命還有多久,也能把握和珍惜現在,學懂怎樣活下去,減少遺憾。

參考資料

  1. Kubler-Ross, E. (1969). On Death and Dying: What the Dying Have to Teach Doctors, Nurses, Clergy and Their Own Families. New York: Scribner.
  2. Ware, B. (2012). 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 A Life Transformed by the Dearly Departing. Australia: Hay House Australia Pty, Ltd.
  3. Yalom, I. (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 Basic Books.

解開心結:老當益壯

  陳先生現年60歲剛退休,退休前為一間銀行分行經理,一直刻苦工作接近三十餘年。他從最初入職當一名櫃台小職員,透過不斷進修和累積工作經驗,逐漸晉升至經理的職位,他在工作上的傑出表現一直獲得上司和同事的肯定。

  他剛退休時,認為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應該好好享受人生,所以與太太去了兩次長途旅行,可是接下來面對度日如年的生活卻使他十分苦惱。首先,他失去了工作的角色,突然由經理變為退休人士,自我形象急劇下降,甚至覺得自己一無事處。每當想起以往管理著十多名下屬所擁有的權威,比較現在在家經常被太太指指點點,便倍感失落,有時甚至向太太亂發脾氣或以冷戰來表達不滿。另外,他性格較內向,不喜歡社交生活,缺乏朋友及親友支援,終日待在家中,既不運動,又不注意飲食,漸漸出現失眠及高血壓等症狀。

  人口老化這個問題在香港存在已久,根據香港政府在2014年的統計數據,65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4.7%(即是約每7位港人便有一位是長者),按香港人口推算,到2064年長者人口將上升至36% (即是約每3位港人便有一位是長者)。另外,世界衛生組織預期,到2050年,本港將在全球佔最大長者百分比的城市中排第五位。可見香港未來的長者服務需求將有增無減,面對持續的人口老化,我們有否作好準備呢?

  「老化」一般給人負面的感覺,有些長者口邊經常掛著一些負面想法,例如「老咗就無用」、「等死」等,可見大部分人對「老化」都帶著一些心理恐懼,害怕失去年輕時曾擁有的,包括美貌、活力、健康、工作、賺錢能力、自理能力、朋友、家人,最終害怕失去生命。歸根究底,我們害怕失去自主權及控制感,很多長者不是畏懼死亡,而是害怕痛楚及連累家人。其實「老化」是一個過程,筆者盼望與大家分享如何以正面的角度來面對老化,並及早計劃晚年生活,積極邁向豐盛的
晚年。

一. 實踐健康生活模式

  若將人體比喻為一部機器,那麼我們最重要的三大燃料便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和恆常運動。可惜有75%長者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影響日常生活、健康、情緒及人際關係。實踐良好的睡眠衛生包括:(1)待有睡意時才上床、(2)定時起床及避免午睡、(3)適當的日間活動及接觸陽光、(4)睡前放鬆心情,如聽音樂、減低環境刺激等、(5)盡量避免依賴安眠藥、吸煙及飲酒、(6)盡量避免在午後喝咖啡或茶。論到第二大燃料,均衡飲食就是三餐必須定時定量,並按照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進食。至於第三大燃料,恆常運動的好處真是數之不盡,除了可強健肌肉及骨骼、促進新陳代謝、增進心肺功能和增強抵抗力之外,還可以使腦部分泌天然的鎮痛制「安多芬」,使人有愉悅的感覺。

二. 休閒生活、持續學習

  休閒生活是保持心理社交健康不可或缺的元素,有部分長者覺得參與休閒活動是浪費時間和金錢,甚至覺得享樂是不應該的,賺錢才是應該的。但事實上,休閒生活能擴闊社交圈子,提升生活質素,以及預防腦功能退化。長者可視乎個人喜好、時間和能力,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也不必太介懷自己的表現。休閒活動是多元化的,可選擇以個人或群體進行:

  • 知識學習方面:閱讀、寫作、書法、語言、電腦
  • 文化藝術方面:聽音樂、看電影、畫畫、攝影、唱歌
  • 社交方面:社交舞、結伴旅遊、茶聚、探訪親友
  • 康體方面:行山、游泳、球類活動、瑜伽
  • 義工方面:探訪長者或病人、參與義工服務
  • 宗教活動:團契、查經班、讀經計劃、讚美操

三. 退而不休

  熱愛工作的長者要跳出繼續從事受薪職業的狹窄視野,才能走進不同形式的新領域工作。長者退休後仍可與後輩分享知識、見解和經驗,甚至繼續以兼職或擔當顧問的身分,善用自己的時間、體力、學識及經驗,鼓勵年輕一輩,甚至幫助有需要的長者;也可投身社會公益事務,在志願團體擔任義工及委員,推動社區發展;更可參與學術研究或藝術創作等,繼續成為社會的寶貴資源。

  其實我們應該平衡一點來看年邁,記得聖經形容「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其價值和意義,只要樂中就能活得
開懷。

解開心結:面對現實?!

  人生離不開困苦。在醫院當心理治療的工作,見到不少長期病人,受盡身體痛楚和情緒打擊。難怪他們很多時候見到我,第一句就是:「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例如催眠或甚麼,幫我永久脫離這痛苦和折磨」

  問題就是,他們之前通常已見了不少的醫生或治療師,試過不少方法。聽到的答案,不是「沒辦法」,就是「再過一段時間啦」。在現實裡,的確有不少病人會被治愈,不用再到醫院;但是也有為數不少的病人,根本沒有永久治好的辦法,只能長期帶著病患這事實度過他們的人生。

  所以,當病人再一次帶著期望來到我面前,我便會細心回應,務求他們醒覺:有時候,未必可以盡除身體或情緒的病徵,反而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與病、病徵和困苦好好相處的辦法。

  雅兒的主要病徵是驚恐,對她來說,莫名其妙,突如其來的恐懼,加上心跳,呼吸加速,頭暈等徵狀,簡直比死一樣可怕。她用盡辦法,避開引起驚恐的場合,例如自己一個留在家中、乘搭某些交通工具如地鐵等。她為了逃避恐懼感,更濫用安眠藥,務求使自己感覺不到這些徵狀。問題是,幾年過去她的驚恐仍沒有消失,反而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她漸覺青春消逝,若自己再不好好把握,人生的工作和機遇便會離她而去。

  雅兒自己都明白,她越是逃避驚恐,驚恐越是揮之不去。但她堅持:「我不能接受或面對驚恐」。如此這般,她陷入了被困在驚恐中的僵局。

  其實,有一種心理治療,正正針對雅兒這種問題,名為接受與承擔治療。這治療明確指出,病者用於控制各種長期病徵,例如焦慮、憂鬱、長期痛楚等的手段,假如過度使用,可能會產生反效果。譬如對於疼痛,若長期逃避,避免活動;又或依賴藥物去避開焦慮、不安的情緒,很多時候反令病情加深,就好像雅兒困在驚恐裡一樣。治療提出,「接受」是一個相對可行的辦法。雖然不能帶我們脫離痛苦,卻幫助避免痛苦進一步加深。

  小燕因心臟問題須做手術,之後不幸引發一連串併發症,引致不良於行,須坐輪椅出入,變為傷殘人士。她因而困在家中,變得情緒憂鬱。起初她很難接受這事實,常常抱怨,為甚麼醫生要她接受手術,也自怨自艾,感慨自己命運不好。但漸漸她似乎接受了現實,在他人協助下學走幾步,開始面對自己傷殘的狀況,也開始把握時間,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情,例如看看書、聽聽音樂。憂鬱情緒似乎慢慢穩定下來。

  常常有病人說,接受病情,感覺就等於絕望,所以絕不接受。但事實往往是,經過一連串的治療,如果進展有限或不如理想,對這些病人來說困苦會是倍增,也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這時候其實是重新考慮接受的時機。對小燕來說,縱使往後她恢復行動的能力不如理想,她也未必會完全倒下來,反而有機會重整人生的方向。大前提是她需要確認並接受自己的限制,不再盲目堅持回到以前的狀態。

  我為病人做「接受與承擔」治療,會強調這不等於叫他們完全放棄醫療。他們大可接受必要或有用的治療方法,但心態上就要做好兩手準備,接受有可能會繼續面對反覆的病情。

  此外,接受與承擔治療特別強調,生命不要因為長期病徵而完全停下來,或困在尋找治療的循環裡。換句話說,大可抱著殘破的身軀或心靈,而仍舊過有價值的生活。重點就是過活,尋找價值和意義,就如小燕的例子,她的活動能力大不如前,但她仍可選擇過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

  在茫茫人生中,我們的終點站在哪裡?以往的人生經驗,會否成了我們的包袱?就如文中的病者一般,我們會否受疾病,痛苦的拉扯,而迷失了我們的方向,甚或在原地一再停留?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人生就如一趟巴士旅程,我們自己是司機,而人生旅程中的痛苦就好比巴士上的乘客,威嚇著要終止我們的旅程。如果把目光盡放在這些乘客上,不停和他們理論,想趕他們下車,我們的巴士就失去了方向,不能前進。接受現實,是自我的提醒,為著要去我們的目的地,縱使帶著痛苦、麻煩,趕之不盡的乘客起程,也是合理的選擇。

解開心結:護「腦」天使—面對腦退化的情緒和行為

  我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年紀大不一定會患上認知障礙症,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患病的機會率確實會上升。據估計,在香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中,每一百人便約有五至八人患有認知障礙症(俗稱:腦退化症/老人痴呆症)。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我們更需要對這症候有正確的認識。

  認知障礙症除了會影響患者的記憶力和注意力,在某些情況下,若腦退化發生在我們腦袋裡的情緒管理區域,亦會引起一連串的負面情緒和行為反應。在我的心理治療室內,許多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家屬都會因為需要應付和處理患者的情緒問題而感到非常吃力,因而到來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建議和輔導。

  抑鬱情緒在認知障礙症中是常見的。有很多家屬這樣說:「他好像變了做另一個人!」有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很多情緒變化,對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出現空虛絕望的感覺,害怕接觸人和事物,或睡眠和胃口出現改變。若家屬堅持用客觀的事實去否定他們心中的情緒,例如說:「你不用感到不高興啦!」患者可能會出現更多情緒上的反應。反之,家人可嘗試問清楚他情緒背後的原因從而給予安慰,亦可陪同他看醫生作診斷,因為抑鬱情緒是可以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醫治的。

  除了抑鬱情緒外,某些認知障礙症患者亦會出現焦慮和恐慌的情況,好像「慌失失」一樣。他們可能會坐立不安,重複問問題,或顯得非常依賴。家人可試用3R 的方法去處理這些焦慮反應:1)給予肯定(Reassure):先告訴他你就在他身邊,正在聆聽他的需要。2)回應患者的情緒(Respond to emotions):無論患者擔心的是大事或小事,家人先不要批判事件的嚴重性,反而可幫助患者說出他心中的情緒。例如說:「我看見你坐立不安感到很煩躁呢。」或「我知道你因為今天要見老朋友而感到很慌張。」3)轉移焦點(Refocus attention):將患者的憂慮轉化為一些活動。例如,坐立不安的時候可陪同他到公園散步,或播放熟悉的音樂和影片去冷靜情緒。另外,家人亦可幫助患者提供協助記憶力的工具,如鬧鐘、日曆、筆記或舊相片等,以便減少他們對家人的依賴。

  認知障礙症亦會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造成很多不便,有時腦退化的情況亦會影響個人控制情緒的能力。因此,某些患者可能會顯得脾氣暴躁,嚴重的話亦會作出言語或行為上的傷害。家人可先了解患者是否身體上感到不適,因為身體的疼痛有時亦會令人感到不安,那就要盡快尋求醫生的協助。我們要明白患者脾氣暴躁背後是有原因的,盡量不要將對方言語上的責怪完全加在自己身上。在許可和安全的情況下,倘若家人亦感到自己的情緒有波動,可提醒自己暫時離開現場,如去公園散步十分鐘或到洗手間洗面,然後再返回現場協助患者冷靜。家人亦可嘗試用舒服的音樂、緩慢的運動(如:拉筋)和按摩來替患者放鬆心情,並要避免在言語或行為上直接衝突。

  睡眠質素與認知障礙症是環環相扣的,有部分患者或會遇上失眠或睡眠失調的情況。大家可參考以下的基本睡眠小提示:1)找個舒適的睡眠環境,不能太熱、太冷或太光;2)定時起床和上床睡覺;3)日間保持適量的運動,有助增加晚上疲倦的感覺;4)避免飲酒,咖啡因或吸煙引至晚上不能入睡,並盡量避免看電視或電話螢光幕,因為光線只會更刺激腦袋和眼睛;5)如晚間不能入睡,不要在床上輾轉反側,宜離開睡床的範圍,可以在沙發或客廳坐下做些靜態的活動(如:聽音樂、看報紙等),到有睡意時才返回睡床睡覺,我們可透過加強身體感覺和環境的聯繫性,使在床上更容易產生睡意;6)若睡眠問題持續和影響日常生活,患者及家人應及早求醫。

  認知障礙症不單是一種生理上的退化,它亦包括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如你懷疑自己或家人出現病徵,可請教醫生作出診斷;同時,亦可找臨床心理學家做腦神經功能和情緒評估,了解認知障礙症的種類而對症下藥。患上認知障礙症並不如坊間說的那麼災難化,只要及早求醫,在生活和心理上作出調整,便能平安快樂地活下去。

參考資料:

  1. http://www21.ha.org.hk/smartpatient/tc/chronicdiseases_zone/details.html?id=174
  2. http://www.dementiacarecentral.com/caregiverinfo/coping/emotions

解開心結:孩子的情緒學堂

  去年一套叫好又叫座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玩轉腦朋友》,小主角看似平凡的成長故事,背後原來具深度寓意的情感敎育。笑中有淚引起不少成年人的共鳴,因為電影其實是在描述一個你和我與生俱來的伙伴們的故事—情緒。

  五個可愛的角色(阿燥、阿憎、阿樂、阿愁和阿驚),正是我們都經歷過的情緒(憤怒、討厭、快樂、憂愁和害怕)的折射,這樣一來「情緒」這個既複雜又抽象的概念就變得生動又有趣。小主角面對搬家及轉校等轉變時,焦慮、挫折、悲傷等負面情緒接連出現令她手足無措,過分強調樂觀忽視負面情緒反而使她越發焦躁。逐漸小主角發現每個「腦朋友」,也就是每種情緒其實都有它的功能,例如「阿驚」督促我們遠離危險事物;「阿燥」讓我們調動資源應付威脅等。而這些情緒感受也需要疏導,不能被忽視或過度壓抑。

  電影呈現了在孩子們小小的世界裡,原來有著如此敏感細膩的豐富情感。喜怒哀樂乃是人之常情,只是我們有時會忘記孩子有快樂的時候,也有需要悲傷憤怒的時候。有不少家長笑言,電影中描述小朋友如過山車一般情緒起伏的場景非常熟悉。畢竟孩子們初學習與情緒相處,即使是成人,也會有情緒暴走的時候,何況是言語表達能力尚稚嫩的他們。而更令家長有共鳴的,是故事中父母不知從何入手幫助子女處理情緒的絲絲無奈。事實上,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在八十年代已提出,情緒穩定的父母較能培養出穩定情緒及性格的孩子。比起「言敎」,孩子更傾向觀察(observational learning)及模仿(modeling)父母的「身敎」來學習表達情緒。《情緒智能》的作者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形容家庭是孩子們學習情緒管理的人生第一學堂,父母著實是重要的啟蒙「敎練」。父母真誠的聆聽及陪伴、引導及支持,對子女日後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尤其重要。

  要裝備自己成為孩子的敎練良伴,家長可以參考寫作《怎樣敎養高EQ小孩》的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敎授Dr. John Gottman的意見。Dr. Gottman分析家長處理小孩子情緒的方法,認為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型:

  1. 忽略型(Dismissing Parent):輕視及忽略孩子的情緒反應,認為小朋友的感受不重要。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會無視甚至嘲笑他們,希望負面情緒盡快消失。例如:「你發脾氣的模樣真滑稽」、「你停止哭鬧就讓你玩手機」。久而久之,孩子習慣否定自己的情緒,不懂如何自我調節情緒。
  2. 否定型(Disapproving Parent):敵視孩子的情緒反應,認為小朋友故意透過哭鬧操控大人達到目的。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覺得這反映孩子品格有缺點,反叛又不聽話,會批評或責罰他們,例如:「我數三聲,你再不閉嘴罰你不准出街。」「你不應該哭,真無用。」同樣的結果,孩子不接納自己的情緒,亦不懂如何管理情緒。
  3. 放縱型(Lassie-faire Parent):能包容孩子的情緒反應,但未能有效設立限制或規範小朋友的行為。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會作出安慰,但沒有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很快又故態復萌。例如:「算了吧,下次不要這樣。」「不要生氣,我們再玩多一會。」沒有學習有效管理情緒,影響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

  顯而易見,以上三種處理方法並未能幫助孩子學會接納情緒及感受、管理自己的情緒或學習解決問題。所以Dr. Gottman建議,第四類情緒敎練型(The Emotion Coach)的敎養方法更有利小朋友的情緒發展。當子女表達負面情緒時,情緒敎練型的家長會:

  • 關注孩子的情緒及感受;
  • 重視與孩子一起經歷情緒,增進親子關係的機會;
  • 以同理心去傾聽,確認孩子的感受(不等於認同其行為);
  • 協助孩子表達他正在經歷的情緒;
  • 陪伴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同時設定合理規範。

  家長在留意照顧子女的情緒需要之餘,對自己的情緒感受亦要保持覺察,做到身敎心敎。

  學習跟情緒做朋友是一生中重要的課題,妥善的情緒管理有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升心理健康,面對逆境及解決困難時更具彈性。電影親切地提醒了我們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正視及接納自己這群各有個性的「腦朋友」就是情緒管理重要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 Bandura, A. (1985). Observational learning. In S. Sukemune (Ed.), Advances in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okyo: Kaneko-shoho.
  2. Goleman, Daniel.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3. Gottman, John, and DeClaire, Joan.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New York: Fireside, Simon Schuster (1998), pp.19-41.
  4. Gottman, John, and Katz,“Effects of Martial Discord on Young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nd Heal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57 (1989), pp.47-52.

解開心結:當飲食遇上精神壓力

  阿賢近來的生活有很多轉變:搬家、轉工、還要照顧剛完成手術的家人。她堅持事事親力親為,盡心盡力做到最好。然而,勞碌的生活令她感到很大壓力。只有在吃東西時,她才頓感心情放鬆。阿賢漸漸開始「隨時吃」,即使她並不感到肚餓。

   經常穿著的牛仔褲,一次比一次難扣鈕,阿賢意識到靠吃來減壓令自己肥胖了。可是,她越抑壓食慾,想吃的衝動卻越大,心裡經常充滿著吃與不吃的掙扎。有時,她忍不住去吃個痛快,吃完卻又後悔自責。

精神壓力影響飲食

阿賢經歴的正是由精神壓力而引起的飲食問題。正常飲食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飢餓,攝取營養,以維持身體健康。由精神壓力而引起的飲食則主要為安撫情緒:不快樂時可能吃蛋榚、朱古力;氣憤時可能吃掉一桶炸雞; 感到無聊時可能吃薯片、糖果、杯麵……不論是食量,或吃喝的頻密次數,都超出身體對飲食的基本需要。

  1. 影響食慾: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指出,當人受到壓力,腦部會即時分泌抑制食慾的荷爾蒙(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簡稱CRH),使人暫時減少食慾,全力應付挑戰。然而,當壓力持續,身體會分泌另一種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腎上腺皮質醇刺激細胞釋放葡萄糖、脂肪及氨基酸,以增加身體能量對抗壓力。當壓力過去,腎上腺皮質醇會相應回落。但假如壓力長期偏高,腎上腺皮質醇水平高,會抑制CRH分泌,令食慾增加。

    精神壓力亦會妨礙睡眠。睡眠不足一方面會減少身體分泌負責傳送「已經吃飽了」訊息給腦部的荷爾蒙Leptin,另一方面會增加分泌使人感到飢餓的荷爾蒙(Ghrelin),導致食慾增加。

  2. 影響對食物種類的選擇

    有研究報告指出,精神壓力會令人渴望吃高脂肪、高糖分食物。這是因為當高脂肪、高糖分食物被消化,會抑制大腦產生和處理壓力訊息以及相關情緒區域的活動,令人減少感到有壓力。所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又被稱為「安慰食物」。但研究發現,大量進食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會導致成癮問題。身體會出現耐受性,需要吃更多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才能感到滿足。一旦吃不到這類食物時,便可能出現吊癮徵狀,結果減壓不成反而更感到有壓力。(註)

應付因壓力而引起的「想吃的衝動」

  • 思想目的 運用放鬆技巧,先令自己冷靜下來。例如做深呼吸。然後,問自己:「我現在是因為肚餓而需要進食,還是為了心情欠佳而想吃?」
  • 思想後果 再問自己:「如果現在吃了,我會否感到後悔和自責?」
  • 喝一杯水 當有衝動想吃,便先喝一杯水,製造飽腹感,能降低想吃的意欲。
  • 刻意分心 將自己喜歡做的幾項簡單活動寫在咭紙上,隨身帶備。當有衝動想吃,便專注地去作這些活動,把心思從吃上移開。
  • 清潔牙齒 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驗:擦牙後,不想進食以免弄髒潔淨了的口腔。也可以想像自己正在擦牙,口𥚃充滿薄荷清涼爽快的感覺。
  • 有益取代 可以健康小食代替高脂肪、高糖分食物。
  • 控制 將大包食物分作小份,並分開存放,減少吃過量。
  • 眼不見為淨 將零食移離視線範圍,放在不易拿取位置,有助減少取食意欲。
  • 淺嚐即止 對進食高脂肪、高糖分食物,要為自己設限。例如,最多吃四口甜品便停止,並馬上將食物拿走。淺嚐即止跟吃掉整份甜品所帶來的安慰作用差不多,但對健康和體重造成較少負擔,且能增加自我控制成功的滿足感。
  • 定時進食 一日三餐要定時進食,以免因飢餓而胡亂飲食。
  • 避開誘惑 三餐以外,避免在食肆和零食店林立的場所閒逛。
  • 只買所需 假如十分想吃漢堡飽,便只買漢堡飽,不要因為套餐價錢好像較化算,便把原本沒有打算吃的薯條汽水也吞掉。專心細嚼漢堡飽,並對自己說:「我已吃過我很想吃的,我的需要滿足了。」

註: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 (2015)

解開心結:當疼痛遇上音樂

  痛症的困擾容易令人產生焦慮、鬱悶、沮喪等負面情緒。除了依靠醫護人員和藥物治療外,我們也可以積極地找出對自己有效的應付方法,以減輕痛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音樂與痛楚

  心理學研究發現,音樂能減輕人對痛楚的知覺。美國猶他州大學有研究員安排百多名志願者聽音樂,並吩咐他們要在旋律中尋找某種聲音。當志願者全神貫注地聽音樂時,研究員電擊他們的手指尖,同時透過監測腦電活動來量度各人對疼痛的反應。結果發現越專心聽音樂的志願者,他們感覺指尖痛楚的程度越低;對痛楚越感焦慮的志願者,越受惠於用音樂來減輕痛楚。研究員認為音樂的種類並非最重要的考量,強調只要能引起受助者興趣專心細聽音樂便能發揮減痛效用。

  其他研究也發現,音樂能減輕病人進行手術前的焦慮和對鎮靜劑的需要。在進行手術期間,病人認為聽著音樂能減輕在手術過程中的不適。手術後,在療養期間聽音樂的病人較少需要止痛劑。

音樂如何能舒緩痛楚?

  音樂能活化腦部負責獎賞和減輕焦慮效應的區域,而這個區域同時也負責止痛工作,因此能紓緩痛楚。從聽音樂而產生的正面情緒也能調節人們對痛楚的知覺。一眾研究人員嘗試仔細地分析音樂的節奏、旋律、音域、音樂的高低、聲響強弱和音質等是如何牽動不同的情緒。雖然各方的研究至今仍然未有一致定論,但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音樂裡的某些結構特質有助預測聆聽者的情緒反應,希望能有系統地利用這些特質,幫助受助者改善情緒和紓緩痛症。

  此外,有研究員相信聽音樂能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他們將病人分為兩組:一組病人帶著正在播放音樂的耳機進行牙齒根管治療(即杜牙根),另一組病人則帶著沒有播放音樂的耳機進行相同治療。結果一邊聽音樂一邊進行治療的病人感到較少痛楚。研究員相信這是分散注意力的作用,以及音樂掩蓋了治療儀器操作時的噪音,減少令病人緊張不安。

  在美國Mayo Clinic Hospital用豎琴音樂為住院病人改善生活質素的治療師則認為,聽覺神經脈衝對聲波頻率、震幅、音色等具獨特反應,所以豎琴聲波能降低身體交感神經系統的激發水平,有助減壓、紓緩緊張情緒和促進深層睡眠。即使聽力不佳,治療師相信透過皮膚、肌肉、骨骼和中央神經系統,病人亦會因身體跟豎琴聲波的共振效應而獲得好處。

  除了感官刺激,音樂的旋律、節奏、歌詞和所用的樂器等會使聆聽者產生各種聯想,這些想法會改變情緒。當聽到憂鬱的旋律,我們不期然地想起淒慘的景況,心情便跟著沉重起來;當聽到輕快的旋律,我們會聯想起舒適寫意的情景,心情變得愉快,繃緊的肌肉也不知不覺地逐漸放鬆了。

將音樂融入痛楚管理

  要管理痛楚,須首先了解自己的疼痛成因、模式、和因疼痛而帶來的問題;透過記錄疼痛增加或減少的情況,便可找出疼痛的規律。

  選擇一些自己喜愛而又能聯想起舒適意境的音樂。有研究發現,個人喜好的音樂比其他音樂更具鎮痛效果,這是因為個人喜好的音樂往往能把我們跟過去的經驗連結,更易令我們投入在音樂中:「聽到這首歌,令我想起我十分喜愛的歌星,他的聲線令我陶醉不已」、「我每次聽到這首音樂,心裡都充滿著感恩、喜樂。」、「每當我失意時,這首歌的歌詞總能安慰我」。

  將這些音樂預先錄備好,例如是燒錄成音樂光碟,或儲存在隨身播放器和手機中。這樣做有三大好處:

好處一:當感到疼痛時,能夠快捷方便地播放。

好處二:熟悉的旋律會令自己更容易投入在音樂𥚃,預知旋律的變化則能加添安全感。

好處三:可以為自己的疼痛做些事「未雨綢繆」,能提高自主自控的良好感覺。

  了解自己的痛症、能力和限制,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投入音樂中。例如,用拍掌、搖擺身軀和踏步等方式隨著音樂打出節奏,輕鬆而有規律地放鬆繃緊的身體。

  除了聽音樂,還可以唱歌、彈奏樂器,甚至作詞、作曲、改編音樂等。一方面能分散對痛楚和負面情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融入個人感受,抒發情感,更能發揮內在潛能,增添生活樂趣。

解開心結:培養正面思想的習慣

  培養積極正面的思想就像栽種植物一樣,除草殺蟲的功夫固然重要(所以要反省自己有否犯思想上的錯誤),但施肥澆灌更不可少。那麼,我們當怎樣運用思想的正面力量,達到目標,令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和美滿呢?

  首先,我們要分辨兩種不同性質的思考,第一種稱之為「意義的思考」,焦點是尋找意義和價值。心理學研究和心理治療的理論認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渴求。很多心理問題其實最終都是源於對意義和價值追尋的放棄或幻滅,例如抑鬱可以是由於感到生活沒有意義和方向造成的。

  所以,要活得開心、積極,就必須多作意義的思考。到底甚麼才是有意義的事情,有意義的人生?這沒有劃一的答案,不同的人抱持不同的想法,有些人認為賺錢享受人生就最有意義;有些人認為能享受天倫之樂才是最有意義;有些人視個人成就最有價值;有些人則覺得助人或做義工最有意思。無論怎樣,每個人都應該明白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意義何在,然後盡力過有意義的生活。

  在這裡值得一提,很多人認為甚麼事情才是有意義的想法,未必是出於自己的。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不停地受人影響,很多思想可能都是從別人而來的,例如社會上大多數人,可能包括自己的父母,都認為賺錢、財富、地位等極為重要,是快樂人生的必需品時,你也難免會受到感染,持相似的想法。但問題在於這是否你真正的感受呢?你是否真的相信追求這些東西就是最有意義呢?我們必須明白,認真地為自己去活相比活在別人的影響下要好。

  第二種積極人生的思考就是「可能的思考」。想像力是人生智慧的寶藏,許多偉大的發明都是由豐富的想像力產生的。意義的思考能為你的人生確立目標。很多人一生沒有理想,或是中途放棄理想,就是因為沒有想像到理想達標的可能,所以不敢想像,被所謂的現實圍困,沒有膽量去想像理想得以實現。所以,若你想達到目標,就要盡量多想像達到目標的遠景,越細緻越好,和達到目標的途中需要做甚麼事情。不要輕看想像力,它是推動你努力向前的最佳拍擋。

  既然正面積極的思想是這麼重要,為何真正樂觀積極的人卻又不多?又或者許多時你希望不往壞處去想,但偏偏就是不能;總是為事情憂慮,彷如與樂觀這兩字無緣似的。原因何在?你要知道,憂慮悲觀的想法也不是亳無用處,俗語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又謂「未雨綢繆」,憂慮可使你提防問題出現或惡化,是生存之道,是自我保護的本能;但過份憂慮或經常憂慮就會製造問題,帶來負面的影響多於正面的影響。那麼,如何能減少憂慮,培養積極正面的思想呢?

以下10項的樂觀原則可作為參考:

  • 我們自幼養成不同的思想習慣,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憂慮悲觀的思想習慣會帶來負面情緒和不利的結果。
  • 我們若非經過自覺性的檢討和反省,通常都不察覺自己固有的思想習慣。遇事時自然會按這些習慣來思考。
  • 要改變這些思想習慣是可以的,但必須多練習,扭轉負面想法,多以正面的角度去思考事情。
  • 要扭轉負面想法,必須清楚了解這些想法的禍害,明確的決定不再受這些想法拖累。所以,認清負面思想的真面目,對改變這些想法非常重要。
  • 習慣是有它自己的生命的,當你想改掉它時,它必然會反抗,你不要退縮;每當你稍有進展時,就當獎勵自己,欣賞自己的成果。
  • 起初,要你多從正面樂觀的角度去思考事情並不容易,可能要費很大的氣力才能想到一個積極的理由或樂觀的想法。但只要你堅持,漸漸地你就會習慣新的思維,遇事時這種新思維的產生也就愈來愈易。
  • 當初,你可能要刻意的勉強自己去尋找正面思想的角度,過程中你要夠創新、大膽,不要受傳統的框架所限制,多欣賞生命的種種,學習小孩的純真和創意,這樣,自然能創造出新思維和樂觀心態。
  • 當然,不單是遇事時要樂觀思想,更重要的是你有否堅持樂觀積極的人生觀,也就是做人的心態。積極的人生觀就如航海中船的舦盤一樣,助你朝你的目標和方向前進。
  • 培養樂觀積極的人生觀,可從人生的真、善和美的經驗中入手,多思想、欣賞這些人生中難得的事情,可助你持守對人生的信心,體驗人間有愛和對未來抱有盼望。
  • 最後,緊記思想主宰我們的人生,這是亳無置疑的事實,你培養怎樣的思想,就會有怎樣的人生,豐盛圓滿還是無聊痛苦都在乎此。所以,不可以輕看你的腦袋,應將它發展成你最重要的資源和最佳助手,使你的人生愈走愈積極和光明。

解開心結:傾聽情緒

  我們發覺,很多情緒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等)患者,原來對自己的情緒都抱有誤解,以為所有的情緒都不受控制。由於他們病了一段時間,便認為情緒病不能治好,等同絕症。難怪,他們視自己的情緒如洪水猛獸,不敢接觸它,別說去處理它了。但其實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進入內心並聆聽情緒的聲音。就讓我們來學習與情緒共處的秘訣。

重新認識情緒

  我在醫院帶領一個小組,目的是讓情緒病者重新認識自己的情緒。首先是接受情緒的教育,明白到情緒是我們的重要功能,就算是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也都起著保護和提醒我們的作用。只不過,假如負面情緒長期出現,造成失調的現象,情緒便變得不受控制,越演越烈。隨著我們的人生事件出現,情緒病便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情緒病小組組員認識到,要打破情緒病的惡性循環,便需要「入虎穴,得虎子」。第一步學習的,就是傾聽自己的情緒聲音。我們發現,很多組員原來雖然長期受情緒影響,但往往用了壓抑逃避等方法,從來沒有真正面對情緒。他們分享,憂慮恐懼出現的時候,便立刻服用精神科藥物,再去睡覺,又或是不斷重複思想令自己擔心憂慮的事情,往往的結果是,他們一直都「怕了」自己的情緒,以後只好重複使用以上的方法去「消滅」情緒,只能治標,未能治本。

察覺情緒出現和變化

  在小組裡,組員都學習一種察覺的方法,先讓自己靜下來,從呼吸開始,留意自己的一呼一吸,處理好內心紛至沓來的思緒。這時候,再去察覺情緒,慢慢感受它的性質,變化,以及起起落落。同時,留意身體感覺以及思想怎樣隨著情緒波動而出現,以至消失。利用浮雲和大海波浪的比喻,組員更能觸摸自己情緒的變化。

  我們也讓組員聆聽或觀看不同的影音資料,從中發現,原來我們的情緒都容易受外界的刺激影響,特別是情緒病者,原來特別的敏感。有組員分享,看了日本311地震的短片,立刻勾起他當時身在日本驚惶失措的回憶。

  透過察覺情緒的訓練,組員慢慢開始留意到自己的情緒出現模式,以及自己的慣性反應傾向。有組員分享,每次恐懼的感覺一來,她都跟感覺說「不」,拒絕讓恐懼進入內心。也有組員反映,盡管留意到自己的羞愧情緒,但都不能阻止自己的慣性反應,對其他人容易出現強烈的羞愧感。似乎,情緒這隻洪水猛獸,你越察覺牠,越容易被牠牽著走。

以新的方式應對情緒

  這時候,需要重新學習對情緒的應對方法,這些方法的重點是透過察覺情緒的基礎,進一步去傾聽和回應情緒帶給我們的訊息。既然知道過往對情緒的壓抑或逃避只會進一步強化情緒,形成不健康的惡性循環,便要選擇一個新的,對情緒的包容方式。組員要學習去為自己決定,繼續以往的逃避方式,還是要作新的反應,接受自己出現的負面情緒,傾聽並包容它。就如一個相處已久,一直被認為是敵人的傢伙,我們能嘗試伸出友誼之手,去接觸他、聆聽他、嘗試瞭解他嗎?

  對某些人來說,這種重新學習應對情緒的方法,是一種當頭棒喝,點醒了他們對自己情緒控制的迷惑。但對一些患病已久的人,包括本小組的組員,這就像積習難改一樣,是很難跨出的一步。要提出的是,在小組內,如出現了同舟共濟的集體感覺,組員之間便會互相鼓勵,而且暫時未能改變的組員,眼見其他組員出現改變的時候,也起了正面的鼓勵作用,為自己日後的改變奠下基礎。

  組員會繼續學習如何正面應對情緒的方法,包括善待自己,自我紓緩,作相反行動等等。篇幅所限,不在此詳述。縱觀整個小組,其目的是讓情緒病人從根本源頭去找出情緒失調的成因,透過認識及察覺自己的情緒反應,瞭解一種長期的慣性反應模式,並為新的、健康的情緒反應模式開路,作出嘗試。從一些病人的成功個案裡,我們辨認出面對情緒病一條可行的治療之路。對個人來說,尤如上了一趟情緒過山車之旅,隨著速度不一的上落與起伏,對何謂自我的認識也增加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