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面對現實?!

  人生離不開困苦。在醫院當心理治療的工作,見到不少長期病人,受盡身體痛楚和情緒打擊。難怪他們很多時候見到我,第一句就是:「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例如催眠或甚麼,幫我永久脫離這痛苦和折磨」

  問題就是,他們之前通常已見了不少的醫生或治療師,試過不少方法。聽到的答案,不是「沒辦法」,就是「再過一段時間啦」。在現實裡,的確有不少病人會被治愈,不用再到醫院;但是也有為數不少的病人,根本沒有永久治好的辦法,只能長期帶著病患這事實度過他們的人生。

  所以,當病人再一次帶著期望來到我面前,我便會細心回應,務求他們醒覺:有時候,未必可以盡除身體或情緒的病徵,反而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與病、病徵和困苦好好相處的辦法。

  雅兒的主要病徵是驚恐,對她來說,莫名其妙,突如其來的恐懼,加上心跳,呼吸加速,頭暈等徵狀,簡直比死一樣可怕。她用盡辦法,避開引起驚恐的場合,例如自己一個留在家中、乘搭某些交通工具如地鐵等。她為了逃避恐懼感,更濫用安眠藥,務求使自己感覺不到這些徵狀。問題是,幾年過去她的驚恐仍沒有消失,反而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她漸覺青春消逝,若自己再不好好把握,人生的工作和機遇便會離她而去。

  雅兒自己都明白,她越是逃避驚恐,驚恐越是揮之不去。但她堅持:「我不能接受或面對驚恐」。如此這般,她陷入了被困在驚恐中的僵局。

  其實,有一種心理治療,正正針對雅兒這種問題,名為接受與承擔治療。這治療明確指出,病者用於控制各種長期病徵,例如焦慮、憂鬱、長期痛楚等的手段,假如過度使用,可能會產生反效果。譬如對於疼痛,若長期逃避,避免活動;又或依賴藥物去避開焦慮、不安的情緒,很多時候反令病情加深,就好像雅兒困在驚恐裡一樣。治療提出,「接受」是一個相對可行的辦法。雖然不能帶我們脫離痛苦,卻幫助避免痛苦進一步加深。

  小燕因心臟問題須做手術,之後不幸引發一連串併發症,引致不良於行,須坐輪椅出入,變為傷殘人士。她因而困在家中,變得情緒憂鬱。起初她很難接受這事實,常常抱怨,為甚麼醫生要她接受手術,也自怨自艾,感慨自己命運不好。但漸漸她似乎接受了現實,在他人協助下學走幾步,開始面對自己傷殘的狀況,也開始把握時間,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情,例如看看書、聽聽音樂。憂鬱情緒似乎慢慢穩定下來。

  常常有病人說,接受病情,感覺就等於絕望,所以絕不接受。但事實往往是,經過一連串的治療,如果進展有限或不如理想,對這些病人來說困苦會是倍增,也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這時候其實是重新考慮接受的時機。對小燕來說,縱使往後她恢復行動的能力不如理想,她也未必會完全倒下來,反而有機會重整人生的方向。大前提是她需要確認並接受自己的限制,不再盲目堅持回到以前的狀態。

  我為病人做「接受與承擔」治療,會強調這不等於叫他們完全放棄醫療。他們大可接受必要或有用的治療方法,但心態上就要做好兩手準備,接受有可能會繼續面對反覆的病情。

  此外,接受與承擔治療特別強調,生命不要因為長期病徵而完全停下來,或困在尋找治療的循環裡。換句話說,大可抱著殘破的身軀或心靈,而仍舊過有價值的生活。重點就是過活,尋找價值和意義,就如小燕的例子,她的活動能力大不如前,但她仍可選擇過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

  在茫茫人生中,我們的終點站在哪裡?以往的人生經驗,會否成了我們的包袱?就如文中的病者一般,我們會否受疾病,痛苦的拉扯,而迷失了我們的方向,甚或在原地一再停留?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人生就如一趟巴士旅程,我們自己是司機,而人生旅程中的痛苦就好比巴士上的乘客,威嚇著要終止我們的旅程。如果把目光盡放在這些乘客上,不停和他們理論,想趕他們下車,我們的巴士就失去了方向,不能前進。接受現實,是自我的提醒,為著要去我們的目的地,縱使帶著痛苦、麻煩,趕之不盡的乘客起程,也是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