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小瓦瓶:

  某天下午我們在空氣中相遇,接過妳的來電請院牧關懷探望媽媽。從聲音中感到妳對媽媽不久於人世的不捨與及福音對她的迫切性,我們隨即透過電話同心為你媽媽能在世得著主耶穌的救恩並平安與盼望禱告。還記得當我介紹自己是院牧時,伯母表達累了並轉身示意拒絕我的探訪。次日,我在病房門口已聽到她在氣速中表達諸事不滿,上前聆聽並以同理回應後,沒料到反而成為我們相熟的台階。晚期癌症帶來的痛楚和氣速,成為伯母極大的困擾;然而對妳們四姊妹的牽掛反叫她能堅毅活過每一天。雖然疼痛與牽掛常常令她情緒不穩,卻又成為她認信耶穌的起步。記得某天在病房內看見你帶著肉絲炒麵步向床邊,卻因遲放工而買不到伯母想吃的食物慘被罵得眼有淚光,感到尷尬的妳仍努力地勸媽媽進食,實在欣賞妳的孝心和忍耐。伯母在院牧部小聖堂洗禮的情景我仍記憶猶新,感恩感動的同時使我認識及明白妳們更深,身為大家姐亦為宣敎士的妳實不易為呢!

  媽媽主懷安息數月後的某一天,同工告知妳在病房就醫,沒想到間中的腰痛,竟確診為晚期癌症且轉移至腰骨。痛至動彈不得的妳在病房內再遇,我們竟相對無言,但那不甘不忿、不明不白的氣息卻在靜默中彌漫著整個空間,妳在禱告中淚流滿臉,不禁叫院牧也熱淚盈眶。有時除了必需回答外,妳那靜默得一言不發卻目光呆滯的眼神確也令醫護同事擔心得很,在這段沮喪的日子中,院牧請同事們放心,因妳曾堅定地說即或失去一切卻仍有耶穌。陪伴妳一同禱告,一起大聲頌讀神話語中的應許,好不容易熬過等候治療方案的日子,也就是手術後化療加電療。這個甚無把握的方案雖把妳帶進幻得幻失中,但我們也一同感謝主耶穌,因總算也有方向和一個盼望。

  療程開始後當然不好受,時而嘔吐得眼淚鼻水直流,時而疲倦得昏睡,這段期間除了遞上紙巾和默默地為妳禱告祈求醫治,間中也會在你的膳食需要上給予協助。艱辛的療程隨著禱告、讀經、唱詩歌、分享宣敎點滴、細訴家中情而過去。在一步一步的療程中,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哈利路亞感謝主。某日終於聽到妳為出院回家的生活料理作安排了,見證著妳由動彈不得至坐起,由坐輪椅至用U型步行架及至改用行山杖,雖然至今仍要每月打骨針,但又可到敎會講見證,更可以外遊。每次聽妳分享近況,每次都為妳禱告感恩,我在你身上所看見的,全是恩典。

小罐子院牧

仁心仁述:與貧苦同行:陳思堂醫生

一位著名的腦外科醫生,醫術精湛,得人尊敬,在事業上絕對可以再創高峰,名利雙收,但選擇了在黃金歲月中去到國內,參與扶貧工作長達十四年之久。在一般人眼中,他放棄了世人所欣羨的,不過對他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人生體驗

*************************************************************************

  陳思堂醫生自幼家貧,所以從小努力讀書,希望他日可以脫貧,而他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入了香港大學醫學院。在讀大學二年級時,從解剖學中引發了他對生命課題的思考。當他發現人體構造是如此複雜和奇妙,便知道在奧妙的創造中確實有一位設計者,而聖經裡正正提到有一位造物主,於是他便認真地查考聖經,並與身邊的基督徒不斷交流。最後他確信聖經中的上帝就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當他研讀聖經越多,越發認同其中的道理,並且從中明白聖經有一套與世界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包括對人、對金錢、對道德的觀念。他從醫學知識中知道身體的死亡是一個必然的事實,但從聖經中知道原來人可以有永恆的盼望;便領悟到名利和成就不能成為人生終極的滿足,他向上帝祈求,希望不要只為自己而活,而是得著一個更有意義和豐盛的人生。

  行醫初年,陳醫生已開始參與義務工作,去到國內貧困的地區作醫療服侍體驗,只是沒想過有一天上帝要他承擔更大的工作。面對重大的決定,心裡自然有不少掙扎。他認真地思考和祈禱了半年,最後願意回應朋友的邀請,在1996年加入世界宣明會,成為中國辦事處總幹事。能夠完成十四年的服侍,陳醫生認為還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一顆願作的心,而上帝就讓他們的團隊一步一步的把事工發展起來。

  陳醫生深深體會扶貧工作實在不容易,即使該機構的規模和資源也不算少,但當面對著龐大的需要,人力和才力都實在顯得有限。而且幫助別人不是單憑個人的一腔熱誠就可以成事,因為面對別人的困境或苦難時,助人者往往發現原來有很多問題都不是人力能解決的,從中讓他學習要以謙卑的心態,不是以幫助者的位置,而是與苦難者同行,並透過禱告,與他們一起等候和經歷神的工作。從救治病人到與人同行,陳醫生認為這是生命中難得的一課,讓他更明白同理同行的重要。

  由於扶貧的主要對象是小孩,所以他接觸過很多孤兒院,不少被遺棄的生命更是觸動心靈。棄嬰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政策也不會旦夕可改,但感恩他們也能引入托養和領養的概念,讓更多不幸的小孩子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另外,農村教育經過了多年的努力也有所進步,讓陳醫生更體會改變是有可能的,不過也許需要很長的時間。

  回望十四年的服侍,陳醫生認為自己所放下或付出的,還不及他從扶貧中所得著的,包括真實地體驗貧窮、反思人的價值,並生命和苦難的意義等。他重返行醫崗位後,更珍惜醫者與病人的關係,並且要更好實踐上帝所交付作為醫者的使命。不少病人常對他說,將自己的生命都交在他手上。但陳醫生深知盡上己力以外,還需仰望上帝,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從祂而來,更是由祂掌管。

訪問隨想:

  面對苦難,人總會有不同的反應,或是憤慨不平,或會抱怨,或是歸咎制度,又或企圖改變世界。其實苦難不單考驗不幸的人,同時也考驗旁觀者。苦難能否有出路在乎是否有人願意參與其中,在絕望中給生命帶來愛與希望。

本文按《守護生命的使者》廣播內容編寫,原稿版權屬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重溫廣播內容,請登上:http://www.cmdf.org.hk/pages/sharing/broadcasting

澄心款款:金錢以外的憧憬

  在遙遠古老的西方,有一個國王,他的名字叫做萬達斯(Misas),雖然他富甲四方,卻是一點也不快樂,終日愁眉不展。原來他竟然認為自己的錢財不夠,認為自己的王權欠穩固,甚至認為他應有的幸福都遙不可及。

  為甚麼他會這樣想?因他堅信需要擁有無窮的財富,才可以為他帶來安全和快樂。於是他不斷向上帝祈求,給他更多更多的財富,最好就是賜他有點石成金的能力,使他可以將所有的東西都變成黃金。這樣他就一定能夠成為全世界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最初,上帝並沒有答應他這個無理的要求…。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亦是一個金錢掛帥的地方。在滾滾紅塵的煩囂都市中,很多人都太過目標為本,無論是學習目標或是工作理想,都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如果問一問我們香港人,生活及工作的目標是甚麼?十居其九的答案是「賺錢」。賺錢其實並沒有錯,但如果我們的富足只在於口袋裡,而不在心靈上,是否有所缺欠呢?按史密斯在《國富論》所說:「金錢除了購物以外,就一無是處。」真的嗎?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我們就必須追求一些金錢以外的東西了。

  金錢以外的東西是甚麼呢?豈不就是我們心靈深處的真正需要?

  我們的心靈需要空間,需要一個可以不被打擾的地方,好讓她可以用悠然寧靜的狀態,顯示她的真正面貌。現在你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問一問自己其實想要甚麼?我們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心中究竟想要的,這刻你大可以隨心隨性地去創作一點東西,繪畫也好,手工也好,甚麼都可以。英國諺語有一句這樣說:read the word,read the world。讓我們把它改為read the art,know myself。看看如何從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給我們啟示,從金錢以外去認識自己心中所想。

  創作有很多種類,就拿繪畫為例子,繪畫創作其實是一個選擇的過程,當我們考慮如何創作一幅作品時,我們都會有不同的選擇,例如:顏色材料的選擇、速度的快慢、投入的程度、信心的大小、技巧和能力的高低、還有物料的取捨(某些物料比較易於控制,如木顏色、鉛筆等;某些物料比較難於控制,如油彩、塑膠彩或水彩等)。不同的選擇,反映著背後不同的心境。所以當我們開始創作時,用不著有假設或界定,倒要像開創一次奇幻的歷程,又像打開禮物時的心情,去期待著作品的誕生。透過這種「澄心」的狀態來對待自己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我們一定能夠找到自己心中的最愛。

  還記得那個希望能夠點石成金的國王嗎?最後上帝見他那樣苦苦哀求,終於遂其所願。這個富有的國王便將身邊所有的東西變成了黃金,包括他的妃子、兒子和大臣,就是連吃的、穿的也都變成了黃金。最後這個國王就在金光閃閃的黃金中,孤零零的活活餓死了。

關心健康:秋冬果品

  秋冬季有很多美味的果品,屈指一數,就有香氣撩人的柚子、清甜爽口的雪梨、色紅似火的柿子、形狀奇特的楊桃、外貌如八字鬚的菱角等。這些鮮果除了好吃,也各具獨特的藥用價值,且來介紹一下。

  柚子渾身是寶,每一個部分都具藥用價值。其果肉味甘、酸、性寒,能健脾、止咳、解酒。柚皮味辛、苦、甘、性溫,能化痰、止咳、理氣、止痛。其核味苦、性溫,能治疝痛。如果因吃得過飽而消化不良,可每天三次,每次吃柚肉二両。若喝酒過多或酒後口臭,亦可慢慢嚼食柚肉,有解酒作用。至於柚葉,被認為有辟邪解穢的作用,這可能與其含有揮發油有關。吃柚子果肉時需注意體質,若脾胃虛寒、泄瀉者忌服。

  梨稱為百果之宗,味甘甜,性微寒,具有生津潤肺、清熱化痰的作用。《本草通玄》記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還有解瘡毒和酒毒的作用。失音者,洗淨雪梨兩個絞汁含嚥即可。肺熱咳嗽、身熱煩渴,早晚各服梨汁一杯。小便不暢、澀痛者,可把乾梨皮二両以水煎飲,每天飲服三次。因梨性寒,患有胃寒、腹瀉的人不宜食用。

  柿子色澤鮮豔、果味清甜。據《本草綱目》記載,柿子味甘、性寒,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潤肺化痰、澀腸治痢、健脾、止血,以及治療因肺熱而引起的咳嗽等功用。
柿餅性味甘、平,能和胃腸、止痔血,飯後吃蒸熟的柿餅一個,有止痔血作用。柿子加工成柿餅後,外面會附有一層特別的白色粉末結晶,叫柿霜。柿霜性味甘、涼,能清熱潤燥,治咳嗽、喉痛、口瘡、口角炎等。可用柿霜一錢以溫開水化服,一日三次。柿蒂的藥用價值也不少。治呃逆,可用柿蒂三錢,水煎服。柿子和螃蟹同屬寒性食物,不宜同吃,因吃後易引起腹瀉。至於中氣虛寒、外感風寒的人,最好不要吃柿子。

  楊桃的形狀在果品中確實獨具一格。楊桃性味甘、酸、平。有清熱生津、利尿解毒之功。患有風熱咳嗽、牙痛、口瘡時,吃上幾片楊桃可收到良好療效。《嶺南雜記》中說,楊桃還能解肉食之毒,又能解嵐瘴。生癤長瘡時,採幾片楊桃葉搗爛敷在患處,有止痛、拔膿、生肌功效。由於楊桃性寒,脾胃虛寒或腎虛者宜少吃,多吃則易泄瀉傷腎。

  菱角的果實可生食或煮熟食,其嫩莖還可作蔬菜炒食,用菱角加工成的菱粉亦可作食品輔料,營養豐富。中醫認為菱性味甘、涼,生食可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熟食可益氣健脾。據現代研究,菱角果肉還有抗癌的作用。

關心健康:退化性膝關節炎

  你有膝關節痛嗎?膝關節痛可以在任何年齡出現,但假如你的年齡已在40歲以上,同時膝關節出現以下情況:疼痛、發熱、腫脹、僵硬、活動範圍受限制、變形及發出“吱吱”的摩擦聲等,你就必須多加留意,因為上述的都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主要徵狀。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退化性疾病,成因主要是長期勞損或創傷引致。

  引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因素包括:

  1. 自然退化:經過長年累月的活動及受力,使膝關節的軟骨退化,加上隨著年歲增長,新陳代謝減慢而導致痊愈能力減弱,形成了慢性發炎。
  2. 負荷過重:身體過重、長期攜帶或搬運重物也會令膝關節的退化加劇。
  3. 創傷:創傷後的膝關節也會較容易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
  4. 不正確姿勢及活動:長期蹲下、長期上落樓梯或行斜路、長期過劇跳躍或跑步,都會加快膝關節的退化。
膝關節的護理:

  膝關節退化是不能還原的,正確的自我護理可減少復發及情況加劇的機會。大家可以參考以下護理方法:

  1. 小心控制體重,減少膝關節的負荷。
  2. 保持正確姿勢,避免下蹲、坐矮椅、穿高跟鞋,同時站立時雙腳應平放地面,不要作「反出」或「反入」的動作,以免膝關節受力不均。
  3. 建立良好的生活及工作習慣,避免坐或站立太久,要減少行樓梯、斜路及走不平坦的路。工作時也避免蹲下或跪下。做運動時,也應該避免做蹲下站立及在半蹲姿勢作膝部旋轉動作。
  4. 膝關節炎急性復發時,要暫時停止令膝痛增加的活動,適當使用冰敷或暖敷(須依照物理治療師的指示),有需要時也可適當使用護膝或彈性繃帶來幫助控制腫脹;但若情況持續或加劇,應立即找醫生診治。
  5. 當膝關節的情況轉好,我們可以適當鍛練股四頭肌,同時也可加入一些股四頭肌和後腿的伸展動作。

  只要做好適當的護理及運動,膝部的問題大多可改善過來,希望大家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善用上述的護理小錦囊。

參考資料:www.ha.org.hk>haho>hesd

解開心結:面對現實?!

  人生離不開困苦。在醫院當心理治療的工作,見到不少長期病人,受盡身體痛楚和情緒打擊。難怪他們很多時候見到我,第一句就是:「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例如催眠或甚麼,幫我永久脫離這痛苦和折磨」

  問題就是,他們之前通常已見了不少的醫生或治療師,試過不少方法。聽到的答案,不是「沒辦法」,就是「再過一段時間啦」。在現實裡,的確有不少病人會被治愈,不用再到醫院;但是也有為數不少的病人,根本沒有永久治好的辦法,只能長期帶著病患這事實度過他們的人生。

  所以,當病人再一次帶著期望來到我面前,我便會細心回應,務求他們醒覺:有時候,未必可以盡除身體或情緒的病徵,反而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與病、病徵和困苦好好相處的辦法。

  雅兒的主要病徵是驚恐,對她來說,莫名其妙,突如其來的恐懼,加上心跳,呼吸加速,頭暈等徵狀,簡直比死一樣可怕。她用盡辦法,避開引起驚恐的場合,例如自己一個留在家中、乘搭某些交通工具如地鐵等。她為了逃避恐懼感,更濫用安眠藥,務求使自己感覺不到這些徵狀。問題是,幾年過去她的驚恐仍沒有消失,反而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她漸覺青春消逝,若自己再不好好把握,人生的工作和機遇便會離她而去。

  雅兒自己都明白,她越是逃避驚恐,驚恐越是揮之不去。但她堅持:「我不能接受或面對驚恐」。如此這般,她陷入了被困在驚恐中的僵局。

  其實,有一種心理治療,正正針對雅兒這種問題,名為接受與承擔治療。這治療明確指出,病者用於控制各種長期病徵,例如焦慮、憂鬱、長期痛楚等的手段,假如過度使用,可能會產生反效果。譬如對於疼痛,若長期逃避,避免活動;又或依賴藥物去避開焦慮、不安的情緒,很多時候反令病情加深,就好像雅兒困在驚恐裡一樣。治療提出,「接受」是一個相對可行的辦法。雖然不能帶我們脫離痛苦,卻幫助避免痛苦進一步加深。

  小燕因心臟問題須做手術,之後不幸引發一連串併發症,引致不良於行,須坐輪椅出入,變為傷殘人士。她因而困在家中,變得情緒憂鬱。起初她很難接受這事實,常常抱怨,為甚麼醫生要她接受手術,也自怨自艾,感慨自己命運不好。但漸漸她似乎接受了現實,在他人協助下學走幾步,開始面對自己傷殘的狀況,也開始把握時間,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情,例如看看書、聽聽音樂。憂鬱情緒似乎慢慢穩定下來。

  常常有病人說,接受病情,感覺就等於絕望,所以絕不接受。但事實往往是,經過一連串的治療,如果進展有限或不如理想,對這些病人來說困苦會是倍增,也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這時候其實是重新考慮接受的時機。對小燕來說,縱使往後她恢復行動的能力不如理想,她也未必會完全倒下來,反而有機會重整人生的方向。大前提是她需要確認並接受自己的限制,不再盲目堅持回到以前的狀態。

  我為病人做「接受與承擔」治療,會強調這不等於叫他們完全放棄醫療。他們大可接受必要或有用的治療方法,但心態上就要做好兩手準備,接受有可能會繼續面對反覆的病情。

  此外,接受與承擔治療特別強調,生命不要因為長期病徵而完全停下來,或困在尋找治療的循環裡。換句話說,大可抱著殘破的身軀或心靈,而仍舊過有價值的生活。重點就是過活,尋找價值和意義,就如小燕的例子,她的活動能力大不如前,但她仍可選擇過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

  在茫茫人生中,我們的終點站在哪裡?以往的人生經驗,會否成了我們的包袱?就如文中的病者一般,我們會否受疾病,痛苦的拉扯,而迷失了我們的方向,甚或在原地一再停留?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人生就如一趟巴士旅程,我們自己是司機,而人生旅程中的痛苦就好比巴士上的乘客,威嚇著要終止我們的旅程。如果把目光盡放在這些乘客上,不停和他們理論,想趕他們下車,我們的巴士就失去了方向,不能前進。接受現實,是自我的提醒,為著要去我們的目的地,縱使帶著痛苦、麻煩,趕之不盡的乘客起程,也是合理的選擇。

醫病同心:這一站的體會

  有時,我會說,醫院是我另一個家。因我患有克隆氏症,每年總有一兩次需要入院接受治療。醫院對我來說,既是熟悉,又是充滿人情味的地方。

  這次入院,已經三個月了!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手術,醫生把滲漏的小腸切除,又為我開了造口,暫作排便之用。由於我的體重過輕,需要注射營養液,才能維持身體所需養分。這段日子讓我明白到,原來我的病真的可以這麼嚴重。

  手術後,我隨即被送入深切治療部(ICU)。因插在身上的喉管眾多,醫生為了減輕我的痛楚,亦怕我亂拔喉管,便處方了「瞓覺藥」讓我安睡。身體的痛楚可能實在難受,家姐事後跟我說,我曾向ICU姑娘尋死,並不斷問姑娘「為何要救我?」

  雖然記不起大部分在ICU和初轉到外科病房的情景,但每當家人或朋友前來探望,我總會把眼晴張得大大。縱然朋友們來訪時,都不太聽到我說甚麼,但他們總是細心聆聽及安慰我。大家對我的關愛成為我最大的支持,而教會弟兄姊妹為我祈禱,亦讓我更清晰自己所信,所倚靠的上帝是信實可靠的。每當我鑽牛角尖,胡思亂想的時候,神便會用祂的方法讓我想起,祂是時刻與我同在的!

  生病的路,每步也不好走。剛轉到外科病房時,我動也不能動。每天臥在床上,猶如嬰孩般需要別人照顧。我重新學習呼吸、飲水、走路。當物理治療師第一次扶起我的時候,我不禁哭了出來。哭,是因為我真的很久沒落過床;哭,是因我完全無力,實在站不來。幸好物理治療師在旁攙扶,他們每天也來教我做運動,陪伴我逐步逐步行,感恩我現在已經可重新走路了!生命原是這麼脆弱,卻又是那麼奇妙!

  在外科病房,多是做完手術的病人。我的病房內有一位皮膚白皙的婆婆,她因為內出血而入院。這婆婆很喜歡笑,性格開朗,與左鄰右里的病人常常有說有笑。她也很饞嘴,所以家人每次也會帶著各式美食來探望她,逗她歡喜。我和她熟落了,便親切地稱她「甜絲絲婆婆」。可惜,婆婆的情況每況愈下,最後還是親眼看著婆婆離開,心裡實在感到難過和不捨。我知道原來面對死別,我仍是難以接受。我稍為收拾了自己的心情後,對婆婆的兒子和女兒說,「你們對婆婆好好,她會知道的!」她的女兒亦安慰我,為我加油!

  過往因著身體的軟弱,自己多是接受別人的關心,反而少去主動關心別人。與婆婆和她家人的互動並醫護助理對我的照料,讓我體會愛與關懷,原來是人與人最好的溝通方法。這一站讓我對生命和愛的功課又多了一點體會,使我更願意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聆聽別人的感受。

  但願醫院能成為一個有更多愛和溫暖的家!

醫病同心:感謝她的信任

  「陳醫師,我唔想做化療,淨係睇中醫得唔得呀?」陳女士問。

  陳女士是一個鼻咽癌患者,初次診症時見她頸部淋巴結腫大,看東西時有重影,左側眼睛不能外展活動。從這些症狀可以知道腫瘤已經轉移到淋巴,並且壓迫外展神經,不配合西醫治療的話,情況並不樂觀。因著我有參與醫管局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癌症紓緩治療),又明白到中西醫治療各有所長,於是向陳女士解釋這其實是對她合適的治療。可惜陳女士極為懼怕化療的副作用,即使多番耐心解釋也未能減輕她的憂慮。

  事實上,好些癌症病人求診中醫時也抱有這種「絕不化療」的決心,作為醫護人員,當然會按照醫學倫理的「自主性」 (autonomy)原則尊重病人意願,並解釋有關決定的後果,但這是否等於責任已完成?

  陳女士在接受了數次中藥治療後感覺精神好轉,經過數次診症和交談後,她對癌症治療的疑慮也逐漸減少。有感彼此間已建立了一份互信,因此再嘗試老調重彈,跟她約法三章。

  「陳女士,見你精神了,我都好開心,但仍然擔心你的病。假如病情有變,要配合西醫治療啊!」我說。陳女士沒有起初的強烈抗拒,回應說:「到時再算吧!」雖然她仍然沒有接納我認為最適合的治療,但我仍希望能給她支持和陪伴。如是者,又為陳女士治療了三個月。

  「望向右邊。 」我說,當我看到陳女士的右眼不能外展活動,便知道腫瘤增大了,也影響了另一側的外展神經。於是我收下平日的笑容,認真地向她講明病情,陳女士終於同意再與家人討論接受放化療。心裡不禁感恩,因為在尊重病人的自主性之外,我知道醫者更需要與病人同行,不離不棄。陳女士的回應讓我知道同行和等待並沒有徒然,就像我所相信的天父一樣,祂總不撇下祂的兒女,並且耐心地等待著他們回家。

  放化療期間,陳女士所懼怕的副作用都有出現,即使有止嘔藥幫助,噁心的感覺和食慾欠佳仍然對她造成很大的困擾。作為醫師,除了替她處方中藥減輕副作用外,也繼續鼓勵她堅持完成療程。又如是者,一面放化療,一面服中藥,大約半年後陳女士完成了西醫療程,右眼活動回復正常,左眼視力也大有改善,頸部的淋巴腫塊亦消退了。她說很感謝我,其實我更感謝她的信任。

兩扇心窗:夜間歌唱

「上帝在我們的歡愉中向我們低語;通過我們的良知向我們說話;但祂借著我們的痛苦向人們大聲吶喊;痛苦是祂喚醒昏睡世界的大號筒。 」
~魯益師《痛苦的奧秘》(1956)~

  許多文學作品均喜歡以黑夜、風雷雨電等自然景象喻表人生的危難、幽谷,甚至絕境。聖經裡曾記載一位義人,名叫約伯,本已擁有妻兒與產業,家道富足,羨煞旁人。有一天他頃刻之間接二連三遭逢不幸。正當他百思不得其解之際,一位年輕好友造訪,提醒他說:「人因多受欺壓就哀求,因強權者的膀臂而求救。但無人說:『造我的神在哪裡?他使人夜間歌唱, …』」(聖經.約伯記35:10)

  人到底在健康、豐裕,抑或危難、窘迫的環境下,更願意反思人生?世間上有人因遭遇厄運而棄掉信仰,也有人在苦難中回轉歸向神。聖經形容這位造物主樂意與人同在同行,帶領人走過死蔭的幽谷,離開黑暗進入光明。這不止是一種文學修辭,更是生活寫照。且看使徒保羅被囚在監裡的一次經歷:

  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禱告,唱詩讚美神,眾囚犯也側耳而聽。忽然,地大震動,甚至監牢的地基都搖動了,監門立刻全開,眾囚犯的鎖鍊也都鬆開了。禁卒一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就拔刀要自殺。保羅大聲呼叫說:「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裏。」禁卒叫人拿燈來,就跳進去,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又領他們出來,說:「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他們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他們就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當夜,就在那時候,禁卒把他們帶去,洗他們的傷;他和屬乎他的人立時都受了浸。於是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裏去,給他們擺上飯。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
~聖經.使徒行傳16:25-34~

  信保羅、西拉、眾囚犯與那禁卒及他的家人,對這夜永遠難忘。人處身危難之時,的確好像活在黑夜之中,看不見方向與出路。所以有形容絕處逢生,像在漆黑的洞穴裡漸見曙光一樣。生命的打擊,無人能倖免。聖經另有記載一位神的僕人先知以利亞,他曾在迦密山上獨自迎戰數百位異教跟隨者,最終靠著神的幫助擊敗敵人,榮神之餘,自己也洋洋得意。豈料他被緝捕追殺之時,靈力交瘁,憂鬱自憐,與神申辯,後來神讓他經歷烈風、山崩、地震,火燒之後,微聲與他對話,化解他的心結,並吩咐他傳承先知的職分。(聖經.列王紀上19)

  內心的暴風比外間的狂風暴雨更可怕。氣象變化,人只可測而不可阻;世局動盪,無人可置身事外。國泰民安,固然是人之所願,可惜社會紛亂,卻是隨處可見。病患危難,更是在所難免。真正的平安不能外求,只有依靠神心裡才得安穩,在困境之中仍能夜間歌唱。

兩扇心窗:雷雨天

  7月份,舅父在所住的屋苑租用了會所一間寬敞的活動室開生日派對。活動室在平台花園旁,面對無敵大海景。那幾天天氣特別悶熱,前往派對的路上,日頭高掛加上地面的熱空氣雙重圍攻,真令人有窒息的感覺。到達會場,從熱騰騰的室外走進涼快闊落的空間,人好像脫胎換骨似的舒爽。晚上,派對完結,步出活動室的我,身體還未曾適應戶外戶內的冷熱空氣交替,忽然眼前數條閃亮銀光出現於漆黑的夜空中,接下來是一陣隆隆雷聲。我急忙穿越平台花園到電梯大堂去,後隨的妹夫見我加快了腳步,笑說我做了「虧心事」,所以怕被雷擊!

  記憶中,在戶外見到閃電有好幾次。最難忘的是許多年前,在筆直的公路上,看見前方的天空,閃電像一枝銀箭直插向地面。那時雖在日間,人還是不禁膽怯,更是胡思亂想:車子繼續前行可會被雷電擊中?

  或許是書本的描述,加上爸媽的叮嚀:雷雨天切勿走到戶外,否則會被雷擊。小時候的我每次聽到雷聲,總幻想被雷擊的恐怖情景,所以雷雨天我定會乖乖留在家裡。香港的夏天常有雷雨,即使在日間,雷雨之前天空驟然變色,轉瞬間烏雲密佈,接著雷電交加,傾盆大雨也伴隨而至。因為被叮囑雷雨天避免外出,所以我常在家中看風雨。眼看風起雲湧,漫天陰暗,無數銀蛇亂舞驟然出現,然後轟隆的雷聲,夾雜著豆大雨點拍打窗戶的嘈雜聲不絕於耳。從小我就曉得,家是遮風擋雨的好地方,即使外間漫天風雷雨電,回到家中就踏實平安。
兒子小時候常常被突然而來、震耳欲聾的雷響嚇得撲入我懷中。後來,我告訴他:雷和電雖然是同時產生,但因為光速比聲速快,所以閃電之後才有雷聲。如果怕轟隆隆的雷聲,可以在看見閃電後,馬上用雙手掩著耳朵作準備。這連串動作逐漸演變成母子倆的遊戲:閃電後一起數123,然後大家一起掩耳,等待轟轟雷響。遇上電光閃個不停時,我們便嘗試憑閃光的亮度,猜想下一個雷聲響亮與否。偶爾閃電後卻沒有雷聲,我們便會看著對方掩耳的樣子相視而笑。

  其實,人如何能猜透大自然莫測的變化?即使現代科技一日千里,人類都只能以理論去解釋大自然的各種現象。所謂精確的測量儀器,遇上突變的天氣,還是會預測失準。曾經聽過一個說法:根據科學家的估計,一場大雷雨所釋放出來的能量,遠比一顆原子彈所產生的能量還高。如此巨大的能量,當然只有神才能駕馭;舊約聖經中就有不少章節,提到耶和華利用雷電風雨等大自然現象去展示衪的力量。

  「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詩篇8:4)人生總有不少雷雨天,然而只要知道創造一切並掌管萬有的神一直在看顧,自能以平靜安穩的心去面對種種的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