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孩子的情緒學堂

  去年一套叫好又叫座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玩轉腦朋友》,小主角看似平凡的成長故事,背後原來具深度寓意的情感敎育。笑中有淚引起不少成年人的共鳴,因為電影其實是在描述一個你和我與生俱來的伙伴們的故事—情緒。

  五個可愛的角色(阿燥、阿憎、阿樂、阿愁和阿驚),正是我們都經歷過的情緒(憤怒、討厭、快樂、憂愁和害怕)的折射,這樣一來「情緒」這個既複雜又抽象的概念就變得生動又有趣。小主角面對搬家及轉校等轉變時,焦慮、挫折、悲傷等負面情緒接連出現令她手足無措,過分強調樂觀忽視負面情緒反而使她越發焦躁。逐漸小主角發現每個「腦朋友」,也就是每種情緒其實都有它的功能,例如「阿驚」督促我們遠離危險事物;「阿燥」讓我們調動資源應付威脅等。而這些情緒感受也需要疏導,不能被忽視或過度壓抑。

  電影呈現了在孩子們小小的世界裡,原來有著如此敏感細膩的豐富情感。喜怒哀樂乃是人之常情,只是我們有時會忘記孩子有快樂的時候,也有需要悲傷憤怒的時候。有不少家長笑言,電影中描述小朋友如過山車一般情緒起伏的場景非常熟悉。畢竟孩子們初學習與情緒相處,即使是成人,也會有情緒暴走的時候,何況是言語表達能力尚稚嫩的他們。而更令家長有共鳴的,是故事中父母不知從何入手幫助子女處理情緒的絲絲無奈。事實上,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在八十年代已提出,情緒穩定的父母較能培養出穩定情緒及性格的孩子。比起「言敎」,孩子更傾向觀察(observational learning)及模仿(modeling)父母的「身敎」來學習表達情緒。《情緒智能》的作者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形容家庭是孩子們學習情緒管理的人生第一學堂,父母著實是重要的啟蒙「敎練」。父母真誠的聆聽及陪伴、引導及支持,對子女日後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尤其重要。

  要裝備自己成為孩子的敎練良伴,家長可以參考寫作《怎樣敎養高EQ小孩》的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敎授Dr. John Gottman的意見。Dr. Gottman分析家長處理小孩子情緒的方法,認為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型:

  1. 忽略型(Dismissing Parent):輕視及忽略孩子的情緒反應,認為小朋友的感受不重要。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會無視甚至嘲笑他們,希望負面情緒盡快消失。例如:「你發脾氣的模樣真滑稽」、「你停止哭鬧就讓你玩手機」。久而久之,孩子習慣否定自己的情緒,不懂如何自我調節情緒。
  2. 否定型(Disapproving Parent):敵視孩子的情緒反應,認為小朋友故意透過哭鬧操控大人達到目的。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覺得這反映孩子品格有缺點,反叛又不聽話,會批評或責罰他們,例如:「我數三聲,你再不閉嘴罰你不准出街。」「你不應該哭,真無用。」同樣的結果,孩子不接納自己的情緒,亦不懂如何管理情緒。
  3. 放縱型(Lassie-faire Parent):能包容孩子的情緒反應,但未能有效設立限制或規範小朋友的行為。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會作出安慰,但沒有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很快又故態復萌。例如:「算了吧,下次不要這樣。」「不要生氣,我們再玩多一會。」沒有學習有效管理情緒,影響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

  顯而易見,以上三種處理方法並未能幫助孩子學會接納情緒及感受、管理自己的情緒或學習解決問題。所以Dr. Gottman建議,第四類情緒敎練型(The Emotion Coach)的敎養方法更有利小朋友的情緒發展。當子女表達負面情緒時,情緒敎練型的家長會:

  • 關注孩子的情緒及感受;
  • 重視與孩子一起經歷情緒,增進親子關係的機會;
  • 以同理心去傾聽,確認孩子的感受(不等於認同其行為);
  • 協助孩子表達他正在經歷的情緒;
  • 陪伴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同時設定合理規範。

  家長在留意照顧子女的情緒需要之餘,對自己的情緒感受亦要保持覺察,做到身敎心敎。

  學習跟情緒做朋友是一生中重要的課題,妥善的情緒管理有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升心理健康,面對逆境及解決困難時更具彈性。電影親切地提醒了我們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正視及接納自己這群各有個性的「腦朋友」就是情緒管理重要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 Bandura, A. (1985). Observational learning. In S. Sukemune (Ed.), Advances in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okyo: Kaneko-shoho.
  2. Goleman, Daniel.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3. Gottman, John, and DeClaire, Joan.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New York: Fireside, Simon Schuster (1998), pp.19-41.
  4. Gottman, John, and Katz,“Effects of Martial Discord on Young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nd Heal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57 (1989), pp.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