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Y先生:

  知道你終於出院了,真為你高興。你由別間醫院轉到這裡,前後已接近三個月。如你所言,是比「坐監」更痛苦。喜見你重獲「自由」,更難得是你能以正面的角度去看這經驗。

  記得那天我和義工到病房派發復活節禮物,偶然經過你床邊,發現你的名字竟與我一樣,使我更想進一步認識你。你看來精神甚佳,且行動如常,我估計你可能不久便會出院。但當天再到病房時卻找不到你,第二天我又放了假,心想可能跟你「後會無期」了。沒想到放假後仍在病房見到你,於我是有點驚喜。

  你說數年前患上了一種因免疫力失衡的皮膚病變,之後便不喜歡與人交談,但我們一談便是個多小時,相信你也感到意外。我想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名字相同,多了一點親切感;另一方面,你也有許多心底話需要向人傾訴,相信能夠成為你的聆聽者也並非是偶然的安排。

  聽你的生命故事,我感受到你經歷了從雲端跌到深坑般的痛苦。你外貌英偉,甚有「明星相」,加上事業有成,本是天之驕子,可是因婚姻問題陷於抑鬱,更患上皮膚病變,實在是難以接受。當我看到你展示的患處,我明白這病患的確徹底地摧毀了你的自我形象和自信,也體會何以你曾數次有尋死的衝動。

  這病患也令你常常受人質疑和嘲諷,由於你不願透露病情,同事不明白你的困難,便以為你常常詐病、騙取病假,以致你要辭去工作,偶爾接一些能在家中處理的工作維生。你今次病發需長期留院,身體感到前所未有的不適,卻被懷疑是誇大病情,更被質問是否因避債、避難等原因而不肯出院,種種委屈,真是有冤無路訴。後來,醫生確診你患上另一種能破壞內臟功能、足以致命的皮膚病變,你才得到適當的醫治,也得回當得的信任。

  雖然你對宗敎的看法較為負面,感謝你仍接納我的關懷,更接受我為你祈禱。你流下的眼淚,說明你的痛苦得到舒解和釋放。更奇妙的,是數日後醫生說你的炎症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好轉,就是你也猜想這會否是祈禱的果效。當然,我相信上帝是垂聽禱告的,但另一方面,你也感到對自己多了接納,少了埋怨,和醫護並病友也有更多溝通。就如我們院牧常掛在口邊的經文,「喜樂的心乃是良藥」,你現在親身體驗到了。

  祝願你出院後,能保守對生命的積極態度,讓喜樂的心泉繼續洗滌沈積多年的鬱結。願你有勇氣面對懷疑的眼光,以坦誠的溝通去發掘別人對你的接納和支持。感恩能夠認識你!也願你記得我這個跟你名字相同的朋友!

S院牧

仁心仁述:為父的心:鄒錫權醫生

愛美是人的天性,有人不惜代價去整容,務要追求世界標準下的完美。但這位助人美麗,美化人臉容的整形外科醫生,卻不辭勞苦,走訪國內窮鄉僻壤,為了醫治因兔唇裂顎而被人歧視或遺棄的小朋友。在他眼中甚麼才是真正的美麗?又是甚麼動力使他幫助一班天生缺陷又無助的小朋友?

*****************************************************************************************************

  一直覺得自己被「幸運之神」眷顧的鄒錫權醫生,他考醫學院時成績不如理想,但因那年醫學院多收了30個醫學生,鄒醫生就在「吊車尾」的情況下入了醫學院,成為今天的整形外科醫生。不但如此,就連妻子在加拿大先後生產兩個兒子,他也因著準確計算預產期,兩次都可以從容不迫,親眼目睹兒子出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經歷,他知道並非「幸運」,而是有一位神在賜福和看顧著他。謙卑與認真驅使他去尋求神,最後他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並於1993年認信了耶穌基督。

  由信主到現在,他都是帶著感恩的心出外服侍有缺陷的小朋友;更感謝上帝在他和妻子沒有計劃生育孩子時卻賜給他兩個兒子,讓他體會為人父親的心情,明白及學懂何謂「父愛」,敎曉他無條件的付出和愛自己的兒子;且進一步給他機會學習以上帝的愛、為父的胸懷去愛和醫治每個患病的人。他明白了愛是超越知識和學問,因為知識雖然能改善人的生活,但愛卻能改變人的生命。

  鄒醫生雖然工作忙碌,但他仍很樂意擺上時間和金錢去籌備醫療服侍,特別是遠赴國內貧窮落後的地區鄉村。他明白國內推行一孩政策,若初生嬰孩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例如兔唇,顎裂等,就容易遭到遺棄。於是他和醫療服侍團隊為這班無助的嬰兒動手術,改善小孩子的臉容,並醫治了他們的心靈。不但孩子的生命,就連他們的家庭也因而得以改變。

  鄒醫生最難忘的經歷,是有一次在國內醫治一個斜頸症病人,就是頸部有一條肌肉收緊了,令他的脖子歪掉,整個頭歪倒一邊。醫療隊中有一位隊員幫他鬆解收緊肌肉,手術後發現病人傷口流出口水,懷疑可能手術出了問題,以致弄破食道。由於鄒醫生是醫療隊中唯一一個受過普通外科訓練的醫生,故為這病人進行修補食道破損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身上。鄒醫生也認為手術並不複雜,修補洞口便應可以了。怎料手術後病人在傷口處仍流口水,情況完全沒有改善,又因醫療隊快要回港,所以決定要立即為病人再做一次手術,同樣由鄒醫生操刀。

  鄒醫生因不明白第一次手術失敗的原因,所以手術前仍未能掌握成功的關鍵,心裡不但焦急,而且出現莫名的恐懼,他便跑到洗手間去,放聲大哭並迫切的祈禱。不料哭了數分鐘後, 聽到神對他說: 「不用擔心,我會和你一起做這個手術。」那一刻,他知道是主耶穌聽了祂的禱告,他內心平靜下來,重拾了信心為病人動手術,並且整個過程中都用禱告和謹慎的心進行,最後手術成功了。這個深刻的經歷再次讓鄒醫生體會人的有限,提醒他要常常與上帝同工,做好每個服侍。

訪問隨想:

  甚麼才是美?也許有愛才有美。有云:「醫者父母心」,能夠有著為父為母的心,病人再不會只是「個案」,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現代醫學講求「全人醫治」,病人的身心社靈都需要得到全面和適切的照顧。身體得到醫治固然重要,但心靈的平安更是可貴。

本文按《守護生命的使者》廣播內容編寫,原稿版權屬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重溫廣播內容,請登上:www.cmdf.org.hk/pages/sharing/broadcasting

澄心款款:思考盲點

  愛因斯坦說得好,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有色眼鏡去觀看四周,試問我們怎能完全客觀的去理解這個世界呢?

為何會有思考盲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模式,正因如此,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思考盲點。假如我們想避免思考盲點,首先就要知道甚麼是思考。思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思考其實是一個自問自答的過程, 想知道如何思考,就必須瞭解如何「自言自語」。從瞭解說話的局限,就可以瞭解思考的局限。思考的局限就是我們的盲點。

  由於我們說話有局限和缺欠, 所以我們說話的內容往往都不盡不實。局限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可能因為資料太多,不能如實描述。 又可能因為意識空間有限,不能同時處理太多資料;又有可能我們的思想受到情緒影響等等不同的因素而形成局限。而語言缺欠又可分為三類,包括:扭曲事實、以偏蓋全和掛一漏萬。現在就讓我們去探討一下不同類型的例子和拆解方法。

盲點的成因及其拆解方式

語言的局限
成因 例子 反問及拆解方法
情緒影響: 責任全歸咎於自己身上 個仔身體唔好,全部都係我的責任。 是否一定與我有關?其他人沒有責任?是否沒有我就不能成事?
資料太多: 把事情的嚴重程度擴大,推至「災難化」的地步。 個胃唔舒服,唔通係胃癌?大件事啦!今次死梗! 除了胃癌,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事情是否真的如我想像般那麼嚴重?
意識空間有限: 左思右想,內容是互相矛盾。 做運動對身體有幫助,不過沒有用啦,沒有時間,沒有心情。 基於甚麼原因,我又推翻自己的想法呢?我是否想得太多,阻礙自己把事情付諸行動呢?
語言缺欠
成因 例子 反問及拆解方法
曲解 / 扭曲— 妄下判斷   1.   你不喜歡我。 2.   醫生同護士細細聲講,我一定有很大的問題。 你怎麼知道? 尋出資訊的來源。例如:誰發佈這個訊息或甚麼事情令你有這種想法
曲解 / 扭曲 - 複合等同: 把兩個不同的經歷看成等同。 「她向我發脾氣」= 「她不喜歡我」 「她向你發脾氣」怎會等同她不喜歡你?」「你有沒有對過你喜歡的人發脾氣?」
 以偏蓋全 – 一般化 所有人都不喜歡我。 「所有人」是每一個人嗎? 所有人,他們是誰?

假如你發現自己心裡說「我的人生真痛苦」時,你大可以問一下自己,「我的人生」指的時限是由出生到現在嗎?還是最近這幾個月?

「真」痛苦的那個痛苦有多真?還有沒有其他的詮釋呢?

思考盲點越少,事情就越清晰,我們就越容易選擇快樂與否。既然選擇權放在自己的手裡,下次如有不開心,不妨多問一句…。

關心健康:長壽果花生

  花生為豆科植物。它是在花落以後,花莖鑽入泥土中所育得的果實,故被稱為「落花生」。因有滋養益壽作用,又被叫作「長壽果」。民諺有「常吃花生能養生,吃了花生不想葷」之說,足見其營養價值之高,被現代營養學家視為「植物肉」。

  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高,可與雞蛋、牛奶、肉類等一些動物性食品相媲美。其他如維他命B2、鈣、磷等含量也都比奶、蛋、肉類為高。花生中還含有各種維他命(A、B、E、K)、糖、卵磷脂、蛋白氨基酸、膽鹼等。可見,花生的營養成分豐富又全面,無論是生食、炒、炸、煮、醃、醬,營養成分基本上維持不變。

  現代醫學和營養學研究發現,花生蛋白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富含的賴氨酸可以防止人體過早衰老和提高兒童智力;另所含的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可幫助腦細胞發育和增強記憶力。花生中的兒茶素也有抗衰老的功效。花生油所含的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可將人體內的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並促使其排泄亢進,不但可降低血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和冠心病,還具有防止皮膚老化、使皮膚健美的功能。

  花生也是一味良藥,既可滋補,又可治病。性味甘、平,入脾、肺經。適用於營養不良、貧血萎黃、脾胃失調、咳嗽痰多、腸燥便秘、乳汁缺乏等症。花生既可作乾鮮果品食用,又可搾油,而其中的衣、外殼和葉均具有藥用價值。

  花生衣具有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能促使骨髓製造更多血小板,從而縮短出血時間。常用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出血、及血友病等。花生衣的止血作用較花生肉強約五十倍,其止血有效成分可溶解於水。以上疾病可單用花生衣二至三錢,或配紅棗煎服。

  花生的果殼含有對心血管有作用的甙,對治療高血壓及高血脂症有明顯的效果。可用花生殼洗淨後以水煎代茶喝,每次三両,有治療和輔助治療的作用。

  花生葉不但能降壓,還可治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和失眠,每次可用鮮葉三両至六両,水煎,早晚兩次分服。

  因為花生是一種油脂類食物,不宜一次吃過多,若有胃腸氣脹、腸滑腹瀉忌食。另外要特別注意,花生容易霉變,霉變花生常含致癌物質黃麴霉素,切不可食,發現後應堅決丟棄。

關心健康:向低頭族Say NO

  日常生活使用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越來越普遍,使用者年紀由3歲到70、80歲比比皆是。有研究指四分一受訪對象每日使用智能產品達4小時,有超過一半用家表示受肩頸膊痛影響。都市人如何健康地使用智能產品顯然是需要關注的課題。

  長時間成為「低頭族」(意即經常低頭使用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人士),不但使我們進行有益身心運動的意欲和時間相對減少,而且不良的姿勢更會容易引致頸部過分前傾。文獻指出,前傾角度超過60度,頸椎所承受的重量便會高達60磅(正常頭部5至6倍的重量,或想像頸部負荷一個8歲小童般的重量)。頸部過分下垂可引致頸椎生理弧度改變、頸部肌肉緊張、頸關節退化、骨刺增生甚至椎間盤突出。這些結構改變除了容易產生相應痛症、頭暈及頭痛外,嚴重者或可因神經線受壓而影響四肢活動能力。若頸患需要透過手術根治,其風險及後遺症亦相對地高。

  電子產品既然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左右手,以下建議將幫助我們更能健康地運用:

保持良好使用姿勢

手持屏幕接近視平線,或利用外置承托,減低頸部前傾角度。此外,保持坐/站姿挺直,下巴稍向內收,從側旁看耳朵及肩膊處於同一垂直線上,有效預防頸椎過分受壓。

避免使用時間過長

每20至30分鐘運用後便應稍作休息或轉換姿勢,讓肩頸得以間歇地舒緩,減低頸背肌肉的繃緊情況。

定時進行伸展運動

休息期間,簡單如一個「伸懶腰」運動,已可促進肌肉的血液循環及柔韌度,改善關節排列及矯正身體姿勢。

眼望前方,雙手扣緊把肩膊向下拉,頸向右側至左邊頸項感到輕輕拉緊,稍停,然後頸向左側至右邊頸項感到輕輕拉緊。

頭向上望,雙手扣緊把肩膊向上推,直至肩膊微微聳起或背部感到輕輕拉緊。

建議以上運動每次停留1分鐘,並重複動作3-5次。如有問題,應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解開心結:孩子的情緒學堂

  去年一套叫好又叫座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玩轉腦朋友》,小主角看似平凡的成長故事,背後原來具深度寓意的情感敎育。笑中有淚引起不少成年人的共鳴,因為電影其實是在描述一個你和我與生俱來的伙伴們的故事—情緒。

  五個可愛的角色(阿燥、阿憎、阿樂、阿愁和阿驚),正是我們都經歷過的情緒(憤怒、討厭、快樂、憂愁和害怕)的折射,這樣一來「情緒」這個既複雜又抽象的概念就變得生動又有趣。小主角面對搬家及轉校等轉變時,焦慮、挫折、悲傷等負面情緒接連出現令她手足無措,過分強調樂觀忽視負面情緒反而使她越發焦躁。逐漸小主角發現每個「腦朋友」,也就是每種情緒其實都有它的功能,例如「阿驚」督促我們遠離危險事物;「阿燥」讓我們調動資源應付威脅等。而這些情緒感受也需要疏導,不能被忽視或過度壓抑。

  電影呈現了在孩子們小小的世界裡,原來有著如此敏感細膩的豐富情感。喜怒哀樂乃是人之常情,只是我們有時會忘記孩子有快樂的時候,也有需要悲傷憤怒的時候。有不少家長笑言,電影中描述小朋友如過山車一般情緒起伏的場景非常熟悉。畢竟孩子們初學習與情緒相處,即使是成人,也會有情緒暴走的時候,何況是言語表達能力尚稚嫩的他們。而更令家長有共鳴的,是故事中父母不知從何入手幫助子女處理情緒的絲絲無奈。事實上,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在八十年代已提出,情緒穩定的父母較能培養出穩定情緒及性格的孩子。比起「言敎」,孩子更傾向觀察(observational learning)及模仿(modeling)父母的「身敎」來學習表達情緒。《情緒智能》的作者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形容家庭是孩子們學習情緒管理的人生第一學堂,父母著實是重要的啟蒙「敎練」。父母真誠的聆聽及陪伴、引導及支持,對子女日後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尤其重要。

  要裝備自己成為孩子的敎練良伴,家長可以參考寫作《怎樣敎養高EQ小孩》的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敎授Dr. John Gottman的意見。Dr. Gottman分析家長處理小孩子情緒的方法,認為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型:

  1. 忽略型(Dismissing Parent):輕視及忽略孩子的情緒反應,認為小朋友的感受不重要。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會無視甚至嘲笑他們,希望負面情緒盡快消失。例如:「你發脾氣的模樣真滑稽」、「你停止哭鬧就讓你玩手機」。久而久之,孩子習慣否定自己的情緒,不懂如何自我調節情緒。
  2. 否定型(Disapproving Parent):敵視孩子的情緒反應,認為小朋友故意透過哭鬧操控大人達到目的。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覺得這反映孩子品格有缺點,反叛又不聽話,會批評或責罰他們,例如:「我數三聲,你再不閉嘴罰你不准出街。」「你不應該哭,真無用。」同樣的結果,孩子不接納自己的情緒,亦不懂如何管理情緒。
  3. 放縱型(Lassie-faire Parent):能包容孩子的情緒反應,但未能有效設立限制或規範小朋友的行為。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會作出安慰,但沒有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很快又故態復萌。例如:「算了吧,下次不要這樣。」「不要生氣,我們再玩多一會。」沒有學習有效管理情緒,影響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

  顯而易見,以上三種處理方法並未能幫助孩子學會接納情緒及感受、管理自己的情緒或學習解決問題。所以Dr. Gottman建議,第四類情緒敎練型(The Emotion Coach)的敎養方法更有利小朋友的情緒發展。當子女表達負面情緒時,情緒敎練型的家長會:

  • 關注孩子的情緒及感受;
  • 重視與孩子一起經歷情緒,增進親子關係的機會;
  • 以同理心去傾聽,確認孩子的感受(不等於認同其行為);
  • 協助孩子表達他正在經歷的情緒;
  • 陪伴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同時設定合理規範。

  家長在留意照顧子女的情緒需要之餘,對自己的情緒感受亦要保持覺察,做到身敎心敎。

  學習跟情緒做朋友是一生中重要的課題,妥善的情緒管理有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升心理健康,面對逆境及解決困難時更具彈性。電影親切地提醒了我們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正視及接納自己這群各有個性的「腦朋友」就是情緒管理重要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 Bandura, A. (1985). Observational learning. In S. Sukemune (Ed.), Advances in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okyo: Kaneko-shoho.
  2. Goleman, Daniel.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3. Gottman, John, and DeClaire, Joan.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New York: Fireside, Simon Schuster (1998), pp.19-41.
  4. Gottman, John, and Katz,“Effects of Martial Discord on Young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nd Heal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57 (1989), pp.47-52.

醫病同心:耐心等候神的醫治

  我一直都是個幸運的人,從來沒有經歷過甚麼不順利的事。高中畢業後開始當空中服務員,雖然一直飽受皮膚過敏的困擾,要不時服用口服類固醇及長期塗藥膏,但幸好大部分時間我都有著美麗的肌膚。直到去年九月,我的人生出現了巨變。

  那天下班回家後,我發現全身的皮膚都紅腫起來,而且脫皮流水,腳更是腫得不能動。當下實在不知所措,媽媽馬上帶我去醫院看急症,醫生看到我的情況立刻安排我入院。第一次住院,沒多久就可以回家,因為服用了抗生素後,我好像沒事了。但不到兩個星期,我突然發高燒,皮膚又開始紅腫,我的臉腫得連眼睛也不能張開,皮膚也開始痛起來,不能碰也不能吹到風,而且皮膚會不斷流水,甚至會流血;既癢且乾,可憐的是手心也裂開了,就連最基本的吃飯這動作也做不了,更別說其他動作。

  醫生看到我的情況後便加重了類固醇的劑量,可惜卻沒有好轉,我實在感到快要痛死,每天都以淚洗面,不想見人,也不想說話,因為我覺得自己活像廢人一樣。後來醫生叫我回家休息,但我根本就不能照顧自己,沒有上班,沒有出門,只覺得自己成了家人的負擔。從沒想過會患上這個「怪病」,它把我所有最愛的都拿走,我以前最愛陽光和水上活動,現在我不能照到太陽,更是連水也不能碰。由於皮膚不斷脫落,樣貌的變化令我不想照鏡,而且越來越討厭自己,甚至開始自殘,更一度萌生結束生命的意念,因為連醫生也對這病沒有太多掌握,實在沒有信心能夠痊癒。

  後來醫院轉介了我去看精神科醫生,但我知道不能單靠藥物,我且要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因我發現越哭得多,皮膚就越不舒服。原來「喜樂的心乃是良藥」這金句是如此的真實。患病後對聖經的說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這句經文一直在鼓勵著我,也讓我回想過去自己雖然信神,卻是倚靠不足。從前只懂祈求,渴望神應允我心中想望,卻沒有為著神所賜的感恩,反而往往覺得還未足夠。在病患中多了獨處和反思的時間,讓我更看到自己是多麼的自我中心,敎我重新學習把生命的主權交給主。

  雖然我仍然每天祈求醫治,盼望有一天神賜給醫生找到解救這怪病的方法,但我相信神不是要我逃避苦難,而是學習順服和等候。除了感謝神,更要多謝愛我的家人,尤其是貼身照顧我的媽媽,縱然我覺得自己是個負累,但她總在身旁鼓勵,實在令我十分感動,也成了我面向明天的動力。「但那等侯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我會繼續耐心等候神的醫治,即或不然,我也願意順服,因我相信凡事臨到我都有祂的心意。

醫病同心:手術室中的微小角色

  當我還是護士學生時,已經喜歡與病人和病人家屬交談,當忙完了一整天的工作後,也會作最後的巡房,爭取時間到病人床邊與他們交談。有時下班後更會與院牧及護士團契的組員一起到有需要的病人床邊慰問及為病人禱告!

  學護畢業後就在手術室裡工作,直至現在。手術室總是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而手術人員也好像表現得很冷漠!其實手術室內絕對不缺乏溫暖人心的故事!

  記得有次在手術室的病人等候區𥚃,我與一位女病人擦身而過,並看到她眼泛淚光,便立即走上前為她送上紙巾並安慰她。怎料兩日後當我護理一個需要接受乳房手術的病人時,她問我:「你記得我嗎?我就是那天你為我遞上紙巾及安慰我的病人!好多謝你的安慰和問候!」那一刻我才記得起她。原來,兩天後她的化驗報告出了,需要再做多一次手術把餘下的組織切除。但當日再見她時,發現她已經多了一點勇氣去面對手術,實在為她感恩!

  又記得有一次有位病人已經在手術床上預備好了,她突然好想找一個人為她禱告。於是我的同事第一時間想起我是個基督徒,便來找我為那個病人作術前禱告!最後,手術順利完成,那個病人也感激我們為她所作的。那次以後,當病人需要禱告,同事們都會想起我,謝謝天父讓我在手術室裡也成為代禱者。

  還有一個十分難忘的經驗。一位女病人因腦部出血需入院動手術,但經過兩次緊急手術後,最終病人證實已經腦幹死亡。經家人商量後,決定把母親的器官遺愛人間。感恩那次我有機會參與這次十分有意義的手術,也是我們服務的醫院首次與公營醫院合作。由於這個女病人在清醒時我也接觸過她,因此對她的印象比較深刻。當晚我們一班手術室同事與公營醫院的醫療團隊一早便緊密的聯繫及溝通,務求做到最好的配合。當手術到了稱為「放血」的最後程序,需要將一些特定的藥水輸入病人體內,然後把病人全身的血都放出,最後麻醉科醫生替她關掉呼吸機。這個時刻,我深深感受到病人真的已經離開世界了,心𥚃默默為她禱告及祝福!最後,合用的器官便順利的取出並好好保護,隨即跟著公營的醫療團隊運送到合適的病人身上,繼續延續這個器官的生命力,更遺下了人間可貴的愛!

  在手術室裡,我們繼續為這個病人慢慢拔掉所有的喉管,並且溫柔地幫她拭抹乾淨全身。在每個轉身或換衣服的過程中,我們都輕聲地稱呼她的名字。最後,我們更為她戴上口罩及蓋好被子,默默地送她離開手術室,並親手把這個偉大的母親交回她的家人。從家人的表情也感受到「安慰」這兩個字。這次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原來學生時代學到的護理知識「死後護理」,今天我仍然能用得著。這位病人捨己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更鞭策自己雖然角色微小,卻要繼續忠於使命,好好用上帝所賜的專業,每天在工作中盡心盡力服侍病人!

兩扇心窗:信是有「程」

  「神學」,一個看似深奧艱澀的辭彙,若從生活角度來看,可理解為信仰與生命際遇之間互動的對話。

  一個人的信仰,可以影響對生活經歷的理解;同樣地,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可以改變對信仰的體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學,且會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閱歷而改變。

  聖經裡的福音書,記載有一次有人帶著小孩子,甚至包括手抱的嬰孩來見耶穌,要耶穌給他們按手禱告,門徒就責備那些人。結果,耶穌即時公開當著眾人,以嚴厲的口吻教訓祂的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13-16)

  看到這裡,許多人都有興趣進一步思考,究竟耶穌比喻「進天國的人要像小孩」,所指的是甚麼意思?有人理解為要像小孩般天真無偽、清潔單純;也有人認為應該是比對上文所指的那些虛偽、假冒為善的律法主義者,以及下文所指因為產業很多而無法接受永生之道的少年富官。然而,主耶穌卻沒有在這裡作進一步明確的闡釋。

  到了初期教會時代,我們卻看見使徒保羅勸勉信徒,信仰不可永遠停留在幼稚階段。他警戒當時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裏為嬰孩的。 …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哥林多前書3:1; 14:20)

  就如其他初期教會的領袖,也有類似的教導。「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希伯來書5:12-14)「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彼得前書2:2)

  這樣說來,仿如我們看見嬰孩喝奶乃是正常之事。但若看見成年人仍拿著奶喝,像那沒有長大的嬰孩,則匪夷所思,絕非好事。信仰之旅,實情是簡單有時,複雜有時;天真有時,老練有時;幼稚有時,成熟有時;單純有時,深思有時。

  不管是主張信仰要生活化,或是生活要信仰化,這種充滿互動變化的信仰旅程,儘管有時難免會起起跌跌、若近若遠,總要以耶穌吩咐的兩大誡命為目標,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

兩扇心窗:不用怕,只要……

  在潮濕炎熱的日子,寒冷的感覺十分遙遠,心裡更不時呈現一種冬天快到的想望,

  好讓乾爽的冬風吹走悶熱。不過,若回想剛過的寒冬,看來人們只會想而不會望,為的是那個冬天特別冷,冷得教育局宣佈幼稚園及小學因寒冷天氣而停課,輿論更集中討論寒冬停課的機制。

  停課的那天,我到一幢老區的舊樓探望朋友。在電梯門前,一位可能只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與我一起走進電梯。小男孩縱然是從外而回,卻沒有穿上較為保暖的衣服,看他衣衫單薄,身在發抖,雖然他天真的笑臉沒被那份寒冷所掩蓋,但流著鼻水,雙手在磨擦取暖,並不時呵氣暖手。看著他一臉天真爛漫,猜想他並不會因我是陌生人而不理睬,我假裝不知地問小男孩為何不上學,他真的沒半點忸怩,並微笑著向我道出他沒上學是因為學校停課的原因之餘,更訴說讀中學的姊姊卻仍要上學,眉宇間散發出一絲為姊姊未能停課在家,而仍要冒著寒冷回校上課的掛念。當我問他冷嗎?為何上街也不多穿一件外套時?被如此一問的他卻不發一聲,立時伸出他的小手給我,沒半點不快之餘更多了一份佻皮,像是要把我冰一冰般。我握著的是他冰冷的手,但看到的卻是一副天真爛漫的面容,那笑容像是告訴我,他沒被寒冷嚇怕,也不因為沒有足夠保暖的衣服而不開心、甚至埋怨,更沒有那種因身處缺失而要捱冷的控訴。

  在不知如何回應的時候,電梯已去到他的樓層,可愛的小孩說了聲拜拜後,就走出電梯,在走廊蹦蹦的跳,直至消失在關上的電梯門外。縱使這是老區舊樓的電梯,即使它的速度真的很慢,與小男孩的相遇時間實在也是很短的,但他的影像仍在我腦中,我的手仍感覺到那小手如何冰冷,而那天真瀾漫的面容仍在震撼我心。

  震撼,是因為這身處寒冬、穿不暖、小手冰冷的小男孩,像在向我揭示一個面對困難的心境 ── 不用怕。只是,對於有能力的人,面對困難時,當然不會被嚇怕,但當他們遇到非能力可應付的困難時,又可以不害怕嗎?至於這小男孩,處身寒冬之中,沒可保暖的衣服時,他不擔心會冷病了嗎?他可承受多久?就算可以,可不怕會冷病嗎?若繼續冷下去,將會如何?輿論、新聞報導、車上、路上、食肆裡的人不都在討論、又或訴說他們的憂慮、籌算嗎?

  雖然已處身夏日,但那憂慮、籌算再一次令我感到害怕,是因為我想得太多、太遠、太複雜嗎?相比小男孩,縱然他處身寒冷,仍能那麼天真、佻皮,沒被嚇怕,難道是因為小男孩不去想、不籌謀,只留意寒冷中一些有趣的事,才能笑對

困難?

寒冬已過,這可愛小孩的影像仍在我腦際,他更教曉我人生的一課:不用怕,只要不多想,不籌算,定睛在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