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扇心窗:信是有「程」

  「神學」,一個看似深奧艱澀的辭彙,若從生活角度來看,可理解為信仰與生命際遇之間互動的對話。

  一個人的信仰,可以影響對生活經歷的理解;同樣地,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可以改變對信仰的體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學,且會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閱歷而改變。

  聖經裡的福音書,記載有一次有人帶著小孩子,甚至包括手抱的嬰孩來見耶穌,要耶穌給他們按手禱告,門徒就責備那些人。結果,耶穌即時公開當著眾人,以嚴厲的口吻教訓祂的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13-16)

  看到這裡,許多人都有興趣進一步思考,究竟耶穌比喻「進天國的人要像小孩」,所指的是甚麼意思?有人理解為要像小孩般天真無偽、清潔單純;也有人認為應該是比對上文所指的那些虛偽、假冒為善的律法主義者,以及下文所指因為產業很多而無法接受永生之道的少年富官。然而,主耶穌卻沒有在這裡作進一步明確的闡釋。

  到了初期教會時代,我們卻看見使徒保羅勸勉信徒,信仰不可永遠停留在幼稚階段。他警戒當時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裏為嬰孩的。 …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哥林多前書3:1; 14:20)

  就如其他初期教會的領袖,也有類似的教導。「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希伯來書5:12-14)「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彼得前書2:2)

  這樣說來,仿如我們看見嬰孩喝奶乃是正常之事。但若看見成年人仍拿著奶喝,像那沒有長大的嬰孩,則匪夷所思,絕非好事。信仰之旅,實情是簡單有時,複雜有時;天真有時,老練有時;幼稚有時,成熟有時;單純有時,深思有時。

  不管是主張信仰要生活化,或是生活要信仰化,這種充滿互動變化的信仰旅程,儘管有時難免會起起跌跌、若近若遠,總要以耶穌吩咐的兩大誡命為目標,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