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當疼痛遇上音樂

  痛症的困擾容易令人產生焦慮、鬱悶、沮喪等負面情緒。除了依靠醫護人員和藥物治療外,我們也可以積極地找出對自己有效的應付方法,以減輕痛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音樂與痛楚

  心理學研究發現,音樂能減輕人對痛楚的知覺。美國猶他州大學有研究員安排百多名志願者聽音樂,並吩咐他們要在旋律中尋找某種聲音。當志願者全神貫注地聽音樂時,研究員電擊他們的手指尖,同時透過監測腦電活動來量度各人對疼痛的反應。結果發現越專心聽音樂的志願者,他們感覺指尖痛楚的程度越低;對痛楚越感焦慮的志願者,越受惠於用音樂來減輕痛楚。研究員認為音樂的種類並非最重要的考量,強調只要能引起受助者興趣專心細聽音樂便能發揮減痛效用。

  其他研究也發現,音樂能減輕病人進行手術前的焦慮和對鎮靜劑的需要。在進行手術期間,病人認為聽著音樂能減輕在手術過程中的不適。手術後,在療養期間聽音樂的病人較少需要止痛劑。

音樂如何能舒緩痛楚?

  音樂能活化腦部負責獎賞和減輕焦慮效應的區域,而這個區域同時也負責止痛工作,因此能紓緩痛楚。從聽音樂而產生的正面情緒也能調節人們對痛楚的知覺。一眾研究人員嘗試仔細地分析音樂的節奏、旋律、音域、音樂的高低、聲響強弱和音質等是如何牽動不同的情緒。雖然各方的研究至今仍然未有一致定論,但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音樂裡的某些結構特質有助預測聆聽者的情緒反應,希望能有系統地利用這些特質,幫助受助者改善情緒和紓緩痛症。

  此外,有研究員相信聽音樂能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他們將病人分為兩組:一組病人帶著正在播放音樂的耳機進行牙齒根管治療(即杜牙根),另一組病人則帶著沒有播放音樂的耳機進行相同治療。結果一邊聽音樂一邊進行治療的病人感到較少痛楚。研究員相信這是分散注意力的作用,以及音樂掩蓋了治療儀器操作時的噪音,減少令病人緊張不安。

  在美國Mayo Clinic Hospital用豎琴音樂為住院病人改善生活質素的治療師則認為,聽覺神經脈衝對聲波頻率、震幅、音色等具獨特反應,所以豎琴聲波能降低身體交感神經系統的激發水平,有助減壓、紓緩緊張情緒和促進深層睡眠。即使聽力不佳,治療師相信透過皮膚、肌肉、骨骼和中央神經系統,病人亦會因身體跟豎琴聲波的共振效應而獲得好處。

  除了感官刺激,音樂的旋律、節奏、歌詞和所用的樂器等會使聆聽者產生各種聯想,這些想法會改變情緒。當聽到憂鬱的旋律,我們不期然地想起淒慘的景況,心情便跟著沉重起來;當聽到輕快的旋律,我們會聯想起舒適寫意的情景,心情變得愉快,繃緊的肌肉也不知不覺地逐漸放鬆了。

將音樂融入痛楚管理

  要管理痛楚,須首先了解自己的疼痛成因、模式、和因疼痛而帶來的問題;透過記錄疼痛增加或減少的情況,便可找出疼痛的規律。

  選擇一些自己喜愛而又能聯想起舒適意境的音樂。有研究發現,個人喜好的音樂比其他音樂更具鎮痛效果,這是因為個人喜好的音樂往往能把我們跟過去的經驗連結,更易令我們投入在音樂中:「聽到這首歌,令我想起我十分喜愛的歌星,他的聲線令我陶醉不已」、「我每次聽到這首音樂,心裡都充滿著感恩、喜樂。」、「每當我失意時,這首歌的歌詞總能安慰我」。

  將這些音樂預先錄備好,例如是燒錄成音樂光碟,或儲存在隨身播放器和手機中。這樣做有三大好處:

好處一:當感到疼痛時,能夠快捷方便地播放。

好處二:熟悉的旋律會令自己更容易投入在音樂𥚃,預知旋律的變化則能加添安全感。

好處三:可以為自己的疼痛做些事「未雨綢繆」,能提高自主自控的良好感覺。

  了解自己的痛症、能力和限制,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投入音樂中。例如,用拍掌、搖擺身軀和踏步等方式隨著音樂打出節奏,輕鬆而有規律地放鬆繃緊的身體。

  除了聽音樂,還可以唱歌、彈奏樂器,甚至作詞、作曲、改編音樂等。一方面能分散對痛楚和負面情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融入個人感受,抒發情感,更能發揮內在潛能,增添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