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肝癌

肝癌是指原發於肝細胞或肝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中醫文獻中,有類似肝癌的記載,屬於中醫學的「積聚」、「黃疸」、「臌脹」、「癥瘕」等範疇。因七情內傷、飲食失調、勞逸不當或邪毒內侵,致臟腑氣血虧虛,脾虛不運,氣滯、血瘀、濕熱、痰毒等互結於肝所致。肝癌病位在肝,病機與脾虛密切相關,隨病程進展而影響膽、胃、腎等臟腑功能。

現代醫學認為肝癌與肝炎病毒感染、吸煙飲酒、環境污染、水源污染、化學因素或長期食入黃麴霉素有關,這些都是引發肝癌的常見原因。

肝癌起病較隱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狀,一旦出現典型症狀,常已發展到中晚期。中晚期症狀有肝區痛,呈間歇性或持績性鈍痛或脹痛,因腫瘤生長迅速,拉緊局部肝包膜所致,疼痛多以夜間為主,疼痛侵犯橫膈,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如腫瘤位於肝左葉則較早出現上腹脹痛。如肝區疼痛突然加劇,和有腹膜刺激徵,提示癌腫結節破裂,壞死癌組織及血液流入腹膜,產生腹膜炎,如大量出血,可引起昏厥和休克。

消化道症狀有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全身性表現有乏力、消瘦、發熱,發熱是因腫瘤壞死或其代謝產物引起,一般在37.5C-38C左右,不規則,午後較常見。

晚期或伴有肝硬化,可伴出血症狀,如鼻血、皮下淤斑。少數患者出現低血糖、紅細胞增多、高血鈣、高血脂。如肝癌發生肺、骨、腦等部位轉移,可產生相應的症狀。其他常見體徵有肝腫大、腹水、黃疸、下肢水腫、脾腫大(合併肝硬化所致)、肝硬化表現(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等。

甲胎蛋白(AFP)的測定是目前診斷原發性肝癌最常用、較敏感、特異性較强的早期診斷方法。

根據中醫理論分析,本病早期與濕阻、輕度氣滯有關,中期出現氣滯、血瘀、濕熱、熱毒的表現,後期則常見肝腎陰虛的現象。其中的肝鬱脾虛型(肝癌中期)的臨床症狀有:肝區腫塊脹頂不適,消瘦乏力,倦怠短氣,腹脹納少,大便溏薄,尿短赤,甚則出現腹水,黄疸,下肢浮腫,舌質胖,苔薄白,脈弦細。治則以健脾益氣、疏肝解鬱消癥為主。

防治肝癌的飲食原則主要以清淡為主,禁煙酒,禁食油煎、煙薰、腌製、霉變食品、要多吃新鮮蔬果,適量的高蛋白食物,少食高脂肪食物。患者要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注意調節情緒,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勞及做適量運動。

關心健康:職業治療 — 工作復康

  「職業治療」是為一些於「自我照顧」、「工作」及「娛樂」三方面受影響的病者提供服務。透過有治療作用的活動、提供輔助用具、家居環境評估和改建的建議,幫助病者恢復或增強獨立的生活能力,重新投入家庭、工作及社會。職業治療師更會關注病者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以達至全人治療之目的。

  有很多意外受傷,或患有長期痛症的人士,因難於工作而被轉介到職業治療部作工作評估和訓練。職業治療師首先會為他們的工作進行工作分析 (Job Analysis),客觀地從不同角度分析其工作需求,包括體能活動、心理、人事及工作環境。然後,治療師會為他們進行工作能力評估 (Work Capacity Evaluation) 及模擬工作評估 (Work Simulation Assessment) ,藉此評估患者現時的工作能力是否與其工作的要求相符,從中了解他們的工作潛能,協助他們計劃將來的工作復康。

  在工作復康 (Work Rehabilitation) 的療程中,職業治療師會為他們安排不同類型的模擬工作訓練 (Work Simulation Training),以提升他們整體工作能力和耐力。如有需要,治療師會教導一些與痛共存的策略和技巧給他們,把策略和技巧融合在工作之中,如工作前作伸展運動,減慢活動速度、改變姿勢、使用呼吸鬆弛法、保持正確提舉和坐立姿勢的習慣等。配合人體功效學,可望減少痛楚的出現和避免將來在工作中受傷,使其更有效地工作。除此之外,治療師會教導患者在工作復康之餘,如何積極地鍛鍊體魄,例如學習八段錦。如有需要時及在資方的許可下,治療師亦會到患者的工作地點進行評估 (Job Site Visit) 及提出建議,改善工作環境或改用特制工作的用具。

  在整個工作復康中,最重要的是讓患者了解和接受自己工作的能力和限制,訂立工作目標,需要時作出轉為兼職、轉工或提前退休的心理準備。若患者真的未能返回原本的崗位,治療師會轉介他們往其他職業培訓機構,如「病人再培訓及就業服務」或「展能就業科」作訓練和協助就業。

  不是每一個病患者可以順利地回復工作。但他們可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角色 (Life Role ),例如丈夫代替太太在家裡教導孩子和做家務,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積極地面對和享受生活。

關心健康:大腸癌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直腸癌,是指起源於大腸黏膜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臨床上以腺癌為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屬於中醫學的積聚、腸蕈、腸癖、臟毒、癥瘕、鎖肛痔等範圍。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大腸癌與飲食(高脂低纖、飲酒、吸煙、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環境(包括血吸蟲流行區)、大腸腺瘤惡變、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性息肉、遺傳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有密關係。

  中醫學認為大腸癌的病因不乎外因、內因。外因有寒溫失節、飲食不節、恣食肥膩、醇酒厚味,或誤食不潔之品;內因包括憂思抑鬱、遺傳、正氣不足、陰陽失調。引起脾虛、氣滯、血瘀、痰凝、熱毒、濕聚,從而互相交結,日久而生腫瘤。本病病位在大腸,發病和脾腎有關。常用治法以解毒化瘀、清熱利濕、理氣化滯及補虛扶正等隨證運用。

  大腸癌常見症狀有排便習慣改變、血便或粘液便、不規則腹痛或腹脹、持續便秘或腹瀉、裡急後重、不明原因貧血及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

  大腸癌發生在不同部位,症狀表現不同。如右側結腸癌有腹脹腹痛,腹部腫塊,體重減輕及進行性貧血的症狀。左側結腸癌有腸狹窄和進行性腸梗阻,多有頑固性便秘,也可間以排便次數增多及腹脹腹痛的症狀。直腸癌有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有血液或粘液,伴有裡急後重的症狀。常見併發症有腸梗阻、腸穿孔、出血。

   中醫治療大腸癌首要辨證,常見類型有濕熱蘊結型、瘀毒內結型、脾胃虛寒型、脾腎虧虛型、氣血雙虧型。本病常為「虛實兼夾,寒熱並見」,故應重視四診合參,全面分析。如濕熱蘊結型,症見腹痛腹脹,便下粘液臭穢,或夾膿血、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口乾口苦、尿黃,或伴發熱、噁心等症。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以清熱利濕、寬腸散結方法。食療方面可選用綠豆薏米粥防治,用綠豆一両、薏米一両共煮成粥。

  預防大腸癌,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全穀、新鮮蔬果、少肉、減少食用加工製品、少油少糖少鹽,不宜辛辣刺激、黴變、醃製、油膩、煎炸、燒烤等食物,拒絕煙酒,控制體重,持之以恆做適量運動及定期體檢。可多吃具有抗大腸癌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綠豆、菱角、蘆筍、胡蘿蔔、絲瓜、苦瓜、無花果、香菇、木耳、奇異果、蘋果、橙等。

從心出發:堅守服侍的使命

  從小我就知道自己不是那種滿懷大志,要向著「我的志願」訂立目標並努力衝刺的孩子。其實我的本性是喜歡用小聰明,甚至帶點懶惰和取巧。中四的時候選了理科,一來感覺會有較多出路,二來是要背誦的資料較少,所以後來中六選了數學班,也是想避開繁重難讀的生物科。按我的性格,醫科這個要求高、考試多、工時長的工種,又怎會是我的選擇呢?

  那為甚麼最後卻又當上了醫生?原來信仰在我的生命成長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三升中四那年暑假,我在一個福音營中信主,漸漸經歷神的愛和改造,尤其到中七那一年,對信仰的追求更是認真和用心。主耶穌讓我看到自己的問題,祂不喜悅我那種追求短期好處和缺乏愛心的人生態度。我渴望能從事以生命服侍生命的職業,因而萌生了做醫生的想法。但入讀醫科又談何容易,更沒有信心自己能在高級程度會考取得讀醫的分數。不過,我知道自己可以做的就是付上努力,因為好的成績絕不會從取巧而來;更重要的是祈禱,因為我深信若讀醫是神的心意,祂定必成全;若未能入讀,也不用感到失敗,因為祂會帶領我走更合適的路。最終我順利入了醫科,高興和感恩之餘,更知道神要我在醫生這崗位上見證和榮耀祂。

  在讀醫的過程中,神預備了很多天使教導我如何去作一個基督徒醫生,在大學裡也有很多機會參與細胞小組及福音工作,當中認識了一班好友,自2000年到現在,仍是生活上和屬靈上的好兄弟,彼此同行互勵。

  畢業後需要選擇一個專科行醫,我的選擇是內科。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科目,但似乎已不再是醫科生所熱衷的了。內科要讀的資料相對上較難且多,而隨著人口老化,在公立醫院的內科醫生工作量只會有增無減,加上內科醫生在私營市場一般叫價能力較低,升遷機會也較其他專科的少及時間慢,並必須留院當值,而且工作量一定多,此外還要面對每年冬天流感高峰期病人數量驟升的挑戰。這些現實的考慮往往令很多對內科有興趣的醫科生到找工作時感到卻步。我當時並非沒有掙扎,甚至入讀了內科仍會質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但內心同時聽到神藉聖靈的提醒,叫我不斷反問自己當醫生不就是要去服侍有需要的病人嗎?若我也認定內科的需要這麼大,還需要掙扎嗎?我更體會讀內科正好訓練我要撇棄練精學懶的本性。在過程中,我發現用心學習其實也是充滿趣味和滿足的。

  忙碌的行醫生涯很容易消磨人的愛心和意志,醫生也很容易把病人看為一堆堆的醫學問題,忘記了人乃有神的形象,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感恩信仰不斷幫助自己突破軟弱,因為人的意志和道德有時也很難持久,唯有靠著主耶穌的愛,讓我好像從樹幹得著養份一樣,能堅守起初的愛心和服侍的使命。盼望神使用我,讓病人在被醫治的過程中同樣能經歷神的愛。

關心健康:吃蛇好不好?

  所謂「秋風起,三蛇肥」,不少市民喜歡在秋冬季節與親友享受一頓豐富的蛇宴。究竟蛇宴是否有益?蛇肉是否所有人都適合吃呢?

  三蛇是指眼鏡蛇、金腳帶、過樹榕三種,但毒性較強。蛇分有毒和無毒,有毒的蛇,其毒汁在毒牙下面的毒囊,蛇肉沒有毒,切去蛇頭,有毒的蛇也可食。廣東人特別喜歡吃蛇,已有悠久歷史,對蛇的烹調方法也層出不窮,最常為人饗用的是蛇宴。

  中醫認為蛇肉性味甘溫,有祛風濕、通經絡、舒筋骨、止麻痺的作用。現代研究認為蛇肉所含營養成分很高,蛇肉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中有增強腦細胞活力的谷氨酸,還有能解除疲勞的天門冬氨酸,是腦力勞動者的良好食物。蛇肉含有的鈣、鎂,是以蛋白質融合形成存在的,因而更便於人體吸收利用,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炎症或結核等。蛇肉膽固醇含量偏低,對防治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同時有滋養肌膚、調節新陳代謝的功能。

  一般來說,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容易疲倦者、風濕痺痛、四肢麻木、風濕及類風濕關節炎,脊柱炎患者;過敏性皮膚病,末梢神經麻痺者,都比較適合食用蛇肉。

  任何食物也有禁忌,蛇肉也不例外。蛇頭最好不吃;做蛇肉大餐不宜與豬肉、牛肉一起烹飪,吃的時候最好只吃蛇肉;吃蛇肉不宜同時食用土豆、洋蔥、青蔥、橘子;對於感冒發熱咳嗽、哮喘、內熱、瘡瘍、小兒、孕婦均不宜;忌吃半生不熟的蛇肉、防止野生的蛇肉有寄生蟲在裡面。

  蛇肉入饌,最好的烹制方法是清燉成蛇羹或炒蛇肉絲,可淨用蛇肉切絲,加上冬菇、木耳、桂圓、大棗、蓮子等配料燉羹。市面上的蛇羹其芡汁用了大量油分製成,使蛇羹成為高熱量食品,又在蛇宴當中,除了蛇羹外,還有各式油炸菜式,多吃容易致肥,偶然一次也無妨,但對高血壓、高膽固醇或患有糖尿病人士,以及消化系統失常、脘腹脹滯、內熱濕困者,應該盡量避免進食。

  至於蛇膽,性味甘寒,有祛風、清熱、化痰、明目的功效,是治療風濕性疾患、眼赤目糊、咳嗽痰多等之良藥。以蛇膽汁、川貝母為原料制成的「蛇膽川貝液」,是目前使用的成方。

  蛇退下的皮名蛇蛻(退),又名龍衣,味甘鹹,性平,有祛風定驚之功。在中國南方民間有用蛇血治病,印尼人認為飲蛇血有利保健,但生飲蛇血、生吞蛇膽是非常不衛生的,有一定危險性,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和一些寄生蟲病。

關心健康:五招「踢」走脂肪肝

  肝臟是我們身體的第二大器官,負責消化及儲存食物營養素、製造膽汁和解毒等重要工作。當過多脂肪在肝細胞內積聚,脂肪肝便會形成,影響正常肝功能。除了肝酵素可能有異常外,脂肪肝並沒有明顯症狀,但部分患者的肝臟會演變成肝硬化及肝衰竭,罹患肝癌的風險亦會因此而增加。

  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兩種。前者是因攝取過量酒精而成,後者與過量飲食和缺乏運動有關。研究資料亦發現肥胖、粗腰圍、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和代謝綜合症等都跟脂肪肝有密切關連。

  在西方國家,脂肪肝流行率估計介乎15%至42%之間。香港的情況跟西方國家相似,在2010年首次大規模肝臟健康普查研究中,港人出現脂肪肝達42%。與女性比較, 26至55歲之間的男性發病率最高。

  脂肪肝是可逆轉的。治療脂肪肝的良藥就是跟隨一個可行及可持續的健康飲食及運動模式。以下有五招教你如何「踢」走脂肪肝。

第一招:由脂肪入手

  為減低食物中脂肪酸在肝臟內轉變成脂肪及存積在肝內,建議選吃免煎炸、免汁、去肥及去皮等食物。多選用蒸、燜、燉、焗和一些低脂食物如魚背/尾、雞肉(去皮)、豆腐、牛柳及瘦肉來代替魚腩、雞翼、炸豆腐、肥牛及排骨等。小心一些隱藏脂肪如牛角包、炒飯/麵及薯條等。每日脂肪建議攝取量男士為50-60克,女士為40-50克。

食物 脂肪 (克) 食物 脂肪 (克)
蒸魚100克 4 炸魚100克 15
雞肉(去皮)100克 8 雞翼100克 20
瘦肉100克 6 排骨100克 20
白飯1碗 0.7 炒飯1碗 12
方包(2片) 3 牛角包1個 12

第二招:注意「糖」

  高糖分飲食,特別是果糖,會加速脂肪肝形成。建議避免飲用汽水、果汁、進食甜品、蜜糖、大量生果等。生果每天2份已能足夠供應身體所需的維生素。 1份生果等於1個細橙/蘋果/梨、 1隻短的香蕉及半個火龍果等。生果進食時間較好在正餐前或後兩小時進食。

第三招:小心越飲越多酒

  酒精攝取過量可引致酒精性脂肪肝。一般來說,建議健康男士每日不飲超過2個標準酒量單位、而女士則每日不飲超過1個標準酒量單位的酒精飲品。為避免因攝取酒精而導致低血糖,避免空肚飲酒。

第四招:經常運動

  運動不但能消耗卡路里,亦同時能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建議成年人應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如急步行、跳舞、游泳、打羽毛球等。

第五招:穩守正常血糖值

  血糖水平最好經常維持在建議的範圍內。因為多餘的糖分會變成脂肪儲存在肝內。正常的血糖值為4至8mm/L。若你現在對自己的血糖值或飲食有問題,請詢問你的醫生、護士或營養師。

從心出發:對不起,要你們久候了!

  每年我都會抽出大約兩星期參加醫療短宣,到緬甸山區的鄉村為病人診症,今次已經是我第四年踏足緬甸這片土地。

  山區的村民大都住在由茅草搭建而成的房屋裡。大部分香港人一聽到 ,第一時間便會想起落後和熱。落後是真的,但熱就不一定。在山區,晚上的氣溫一般只有幾度,住在這些簡陋的屋子裡,根本與睡在屋外分別不大,都是非常寒冷,更是饑寒交逼。

  村落的衛生情況很差,有很多嚴重的感染,包括膿瘡、皮膚病、細菌感染和腹瀉。曾經有一位約一歲的小朋友,我為他頭上的膿瘡放膿,那些膿液竟然可以載滿了一個小盤子。還有這裡很多人會集體患上疥瘡,尤以住在孤兒院的小朋友居多。疥瘡是一種寄生蟲,住在患者的皮膚裡,雖不會致命,但患者會感到皮膚異常痕癢,使人難以入睡。

  此外,有很多病人都患上嚴重的痛症,也許他們大部分都是農夫,因為沒有大型機器協助耕種,經年累月的勞動,引致肌肉勞損、腰病和手腳損傷。加上食物不足和營養不良,一旦弄傷了那些肌肉,實在很難好過來。除了用上一些當地的草藥外敷,他們根本沒有其他藥物可以用來消炎止痛。所以,當收到我們處方給他們的一些止痛膏和簡單的消炎止痛藥,他們真的像收到金銀珠寶一樣。

  還有,很多村民都患上胃酸倒流或胃痛,胃痛叫他們不能進食,瘦上加瘦。起初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的生活節奏應該比香港慢很多,何來會有那麼多胃病?但當我在村裡吃過他們的午飯就知道原因了。原來他們住在山上,吃的東西都很辣,他們說吃辣可以保暖,但我相信他們吃辣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甚麼可以吃,所以經常把一些瓜菜加上辣油伴飯來吃。相信很多人都試過胃痛,腸胃真的像被火燒一樣,十分痛苦。在藥物短缺的山區,真的是「解藥」難求。

  記得有一次,病人實在太多,太陽都差不多要下山了,但那條村還有很多病人在等待看醫生。我本想多留幾個小時,把所有病人看完才離開,但因山區沒有燈,路又崎嶇,太遲下山會有危險,領隊說一旦下山時發生意外,接下來幾天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也會影響到往後在其他村子裡等著我們去看病的村民,最後我們都只有含著淚離開。

  其實在山區看病確實有很多限制,更不是每個病人我們都能夠幫上忙。我曾經診治一位年青人,他的左眼被硬物刺傷,之後左眼就失去了視力。其實檢查過程中,我發覺他看不到只是出於眼角膜的問題。若在香港,我們可以為他做角膜移植,但在這裡我們甚麼也做不到。還有很多老人家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在香港做白內障手術很普遍,但在這裡我們卻無用武之地。還有很多病人因為沒有醫生可以看,病情耽誤了,情況已經不能逆轉。心裡感到十分無奈,只有默默地為他們祈禱,讓我所相信的神來安慰和醫治他們。

  在緬甸東面的孟約有一條很落後的村莊,幾年前那裡的村民很希望有醫療隊可以前去,但因為進村的路實在太差了,所以醫療隊一直無法進去。直到上年,進村的車路修好了,所以我們決定入村,可是就在入村前一晚,村莊附近有內戰,所以最後我們還是不能進村,村長和那些有病的村民都非常失望。今年,我們終於可以去到那條村看病人了。我們一到,已有很多村民在等待著看醫生,有位村民還走過來和我握手,他說:「鄭醫生,你和醫療隊果然沒有失約,今天,你們終於來了。」我說:「對不起,要讓你們久候了。」

關心健康:固本培元

  甚麼是固本培元?固即鞏固,本是根本,培是培補,元是元氣。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腎藏精的含義有二:一是藏五臟六腑水穀之精氣(為後天之精,即營養物質),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及促進生長的基本物質。二是藏腎本臟之精(為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因此,腎氣(指機能)的盛衰,直接與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直接關係。前人把腎稱為「先天之本」、「生命生化之源」,說明腎是發育生殖之根本源頭。故此,腎精不宜過度消耗,以免影響全身的各種機能。

  脾主要具有消化系統的一些功能。人出世之後,主要有賴脾胃功能運作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脾。脾能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所以說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因此,生命之源的腎和氣血之源的脾,共同被認為是生命的根本。固本,就是通過先天之本的腎和後天之本的脾,進行保養和調理,全面提高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使細胞活化、器官年輕、生命充滿活力。

  元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時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後,必須得到脾胃化生的水穀之精所滋養補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氣。元氣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因此,元氣充盛與否,不僅與先天之精有關,而且與脾胃運化功能、飲食營養所化生的後天之精是否充盛有關。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或久病耗傷,就會產生多種病變。

  固本培元,就是通過補腎健脾的方法,來補充和恢復元氣,增強免疫,提高整體機能,使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同時,通過調理陰陽、氣血、臟腑功能,使身體陰陽平行、氣血順暢、臟腑功能恢復正常生理狀態。所以,早期防治疾病,保持元氣充沛,對於抗衰老有著重要意義。

關心健康:「觸」痛腳?淺談足底筋膜炎

  曾有一位巴士乘客,每次都需要提早一個站預備下車,原因是她從座位起身所引發的足跟痛使她寸步難行。經檢查後,原來她患上「足底筋膜炎」。

  我們的「腳板底」有一塊大而厚的纖維狀筋膜,連接足部後方的跟骨至足前蹠骨,以提供足弓承托及避震作用。足底筋膜炎源於筋膜受到重複性的微細創傷,症狀多發生於40至60歲間,而誘發成因與體重上升、長時間站立、扁平足、高足弓、軟組織(如阿基氏腱及膕繩肌)繃緊有關。臨床表現多為早上起床或離開坐久的位置時後足疼痛,但痛楚卻隨著開始步行而感到舒緩,或者足跟痛的情況在持續步行後加劇。另外,足跟位置有觸痛(尤其腳趾向上伸展時)及腫脹皆為足底筋膜炎的憑證。

  經醫生診斷後,一般足底筋膜炎患者在痛症初期獲處方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並會轉介接受物理治療。經個別評估後,物理治療師會提供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冷/熱療、電/磁療、膠布貼紮、伸展/強化運動、生活作息及鞋類選擇建議。以下是有助改善及預防足底筋膜炎的家居運動:

筋膜鬆弛運動以中等痛楚為力度準則)

一手輕微拉起腳趾,另一手從後腳掌沿內側向前腳掌推壓。 腳踏網球,讓網球從腳掌內側前後滾動。

小腿及足部肌肉強化運動痛楚減輕後宜利用樓梯練習,每組運動做10次)

腳趾抓緊梯級邊,保持動作10秒,然後放鬆。 雙腳以半掌方法站立,慢慢地擺動腳尖腳跟。

  義肢矯形師亦會因應醫生轉介製作用以承托患者足弓的鞋墊。若痛症仍未有太大改善,醫生或會處方類固醇作局部注射。要有效預防足底筋膜炎,持續體重管理、保持足弓弧度、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路,皆缺一不可。

文章開首所提及的那位病人,她經過幾次物理治療及家居運動練習後,終於再不用狼狽地提早預備落車了。 

特別鳴謝註冊物理治療師陳藹敏提供照片

從心出發:蠑螈與再生

  不知不覺,已經行醫七年了。入醫學院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朋友問我當初為甚麼選擇醫科,不禁勾起很多回憶。

  還記得唸高中時,我最喜歡的是生物科。到了大學聯招,我首七個志願都是七間大學的生物系。後來是因為一些師友的勸告,才在最後一刻改報醫科。

  那時我很喜愛在圖書館看生物科技的書籍,因發現這世界充滿奇妙的生命,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記得我在一本圖文集中看見一隻名叫蠑螈的生物,牠有四肢再生的能力,就算一整隻手被咬斷,牠也能把整隻手再生出來。這能力是其他生物所沒有的。如此神奇的生物,真的是偶然出現的麼?還是有一位奇妙的造物主創造牠?我偏向於相信後者。但為甚麼這位奇妙的造物主只給蠑螈有這種能力,而其他生物卻沒有?這一點我就想不通了。

  入了醫學院以後,在無盡的課業中,我漸漸地忘記了蠑螈。每天都是上課和上病房。在醫學院修讀醫科,考試合格不是必然的事。所以同學們都要很用功,並且要把人體讀得很深入,甚至連一條血管、一條神經的走向也會背得滾瓜爛熟。然而,對於人體以及生命的奇妙卻變得麻木了,更沒有欣賞大自然的閒情。

  直至有一天,在整形外科的課堂上,我又看到了蠑螈。敎授解釋,我們可以複製生物,又可以製造多種藥物改變人體,卻始終想不透蠑螈的再生能力。小小的蠑螈所擁有的奇妙力量,遠超人類所能測度,也許只有造物主才能明白。

  看著小蠑螈的照片,聽著教授的話,我又想起造物主。衪創造了奇妙的世界,但祂的心意也許不是人所能測度的。如何才可以認識祂呢?人類比蠑螈高等多了。如果一條小蠑螈也被給予這奇妙的能力,那麼我們人類又被賦予了甚麼?

  我在醫學院第五年,在整形外科病房裡認識了小B。她是個一歲的小女孩,因被人關在家裡,後遇上火災,她逃不了,被烈火燒傷了四成皮膚。在命懸一線之間,她被消防員救了。敎授替她做了多次手術,把人工皮膚植上。看到她身上到處是植皮,不禁令人心酸。

  我每天探望小B。看著她流淚的臉和滿身的人工植皮,我又想起了蠑螈。為甚麼造物主不把再生能力給予小B?對蠑螈來說,斷手斷腳也是小事。如果小B有再生能力,這點燒傷就算不了甚麼。但她是人,沒有再生能力。我閉上眼睛,就想起她困在家中被烈火燒身的情景。雖然無情的火災發生在她身上,但藉我們的手救了她,把人工皮膚植上,使她重獲新生。

  後來當小B適應了新的皮膚,愈發健康,就常常要爬出床外玩耍。我在畢業前夕,再次回到病房,想看看小B。怎料她的床已經空了!護士對我說,她已經出院了。我發呆良久,但也感到欣慰,因為我知道小B已經像一條康復了的小蠑螈,回到她本來的世界去。

  以後我每次行山涉水,看見蠑螈,都會想起造物主的奇妙。雖然苦難的發生是我們所不能測透的,但造物主卻給予人心裡有愛,又賦予我們各樣能力,使我們可以改變和祝福別人的生命。也許人類社會,就是一隻大蠑螈,在無盡傷痛中,不斷再生。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由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甚願我們能在忙碌中也懂得停下來,觀察大自然,思想造物的奇妙,努力發揮所學,照顧病人,幫助別人在苦難中重建人生,再現生命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