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俗稱「生蛇」,是一種在皮膚上出現沿周邊神經呈單側帶狀分佈,帶有灼熱疼痛感的急性疱疹性皮膚病。中醫又稱其為「蛇串瘡」、「纏腰火丹」等。帶狀疱疹在香港沒有發病率的統計數字。

  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引起,和水痘屬同一種病毒。帶狀疱疹比水痘的傳染性較低,曾患水痘者更不會因接觸感染。病毒於感染後潛藏在體內的神經系統,遇身體免疫力下降誘發而起病,故多見於老年人、體弱多病、壓力大者。

症狀

  帶狀疱疹多見於春秋季節。發病前,局部皮膚常出現灼熱刺痛,伴全身不適、疲乏無力、輕度發熱、食欲不振等症狀。1至3天後出現紅色斑丘疹,繼而出現排列成帶狀的水疱群。皮膚症狀常發於後腰肋部、胸部或頭面部,呈單側性沿皮神經分佈。水疱隨後會萎縮乾涸,結痂脫落,結痂後較少留瘢痕,可能會遺留色素沉著。帶狀疱疹嚴重者甚至留下瘢痕。一般皮疹持續2-3週。除了皮損表現,患者還常伴有神經痛,神經痛可在發疹前,發疹時或皮損痊癒後出現,疼痛表現為鈍痛、跳痛,通常伴有燒灼感。老年體弱者疼痛程度更劇烈。皮損消退後可遺留持續數月的頑固性神經痛,部分老年患者的神經疼痛症狀可持續更久。

  若病發於頭面部,嚴重者可影響視力和聽覺,甚至損傷到面神經而出現面癱。一般在發疹72小時内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良好。

從中醫角度理解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初期由濕、熱、毒邪引起,加上情志因素,鬱而化火,導致濕熱火毒蘊結肌膚而發病。疾病後期正氣虛弱,加上血瘀兼夾濕邪,導致疼痛持續。持續的神經疼痛症狀亦會加重患者的憂鬱及負面情緒。

  中醫治療可助縮短帶狀疱疹病程,抑制病毒生長與消炎降火,並減輕疱疹後神經痛等症狀。治療帶狀疱疹初期主要是清熱利濕,後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患者多因體虛發病,故治療上亦要扶正祛邪並用。

飲食建議

  平素宜保持均衡飲食,口味清淡,攝取充足的水分與蔬果。

  患病期間忌食辛辣、肥膩、濃味和蝦蟹等發物,多攝取含維生素B群類食物,如小米、玉米、瘦肉、深綠色蔬菜(菠菜、西蘭花)、橘色蔬菜(紅蘿蔔),幫助神經修復。

  可參考以下食療方:

蟬花紅蘿蔔湯
  • 成分:蟬花15克,馬鈴薯150克,紅蘿蔔150克,瘦肉150克。
  • 做法:瘦肉洗淨出水,其他材料清洗,將所有材料用4碗水煎存2碗,温服。每週1-2次。
  • 功效:滋養鎮靜
  • 性質:平
  • 適應症:帶狀疱疹後期神經疼痛,平素易疲倦乏力,胃口欠佳。

預防及調護方法

  患處皮膚要注意保持清潔乾爽,避免弄破水疱導致感染。衣服宜寬鬆,減少摩擦。保持床單及衣物的清潔,亦應避免接觸體弱人士,如孕婦和小孩,以免交叉感染。

  生活作息定時,做適量運動,以增強身體抵抗力。發病期間宜保持心情舒暢,以免肝鬱化火加重病情。康復後避免過勞及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