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小蘭:

  今晚收到你請求代禱的訊息,心裡實在掛念。你說你氣喘、腹脹和腳腫得嚴重,恐怕下周一便要入院,擔心錯過了這個周末跟丈夫和兒子共敍時光,而你最期待的就是周末,一家人出外逛逛。雖然你走得不遠也吃不多,但每次外出,你總會拍下很多合照和滿桌子的美食,我就知道你有多珍惜和享受這難得的天倫之樂。你請求我為你代禱,因為每次入院你都感到非常緊張和害怕,若不是為了丈夫和兒子,你早就放棄了。

  小蘭,這兩年來你的確受了不少苦頭。兩年前你確診胰臟癌,醫生建議你先化療再做手術。儘管手術前後的化療過程異常辛苦,你仍是毫無怨言地堅持下去,只因為你憧憬著,完成療程後,你們一家便可回復正常生活,繼續開心快樂地過日子。最終療程完成了,可惜快樂的日子卻不長,未夠半年,再度傳來了復發的噩耗,而且情況不太理想。就在那段時間,我們在醫院相遇了。當你提到丈夫和兒子時,眼淚就大顆大顆的掉下。你說自己的親人長居外地,丈夫是孤兒,連一個親戚也沒有,如果自己命不久矣,遺下丈夫和兒子,將來的日子怎樣過?看著你的眼淚,我心裡難過不已,深深感受到你內心的擔憂、恐懼、不捨和無助。當下我默默地坐在你旁邊,傾聽著你每句說話,讓你好好的抒發內心的傷痛。然後我們談到信仰,你表示願意回轉重投天父的懷抱,把生命交託,讓神引導你走每一天。

  往後的日子我繼續給你鼓勵。你說,我的陪伴就好像讓你多了一個家人,令你感到窩心和溫暖。想到你的家庭,想到聖經說神是孤兒的父親,祂要使孤獨者有家(詩篇68:5-6),我遂默默籌算,想給你們介紹教會,好有一個屬靈的家。沒想到那次致電跟你商量,你第一個反應便是叫好,原來你跟丈夫也有這個想法,想請我帶你們返教會。感恩神為你們預備最好的,從此以後,你們便有「家人」了。

  看見你這段時間出現腹水的情況頻密了,感受到當中隱隱的不安,我也不避諱地關心你的隱憂和想法。你回應說,已把生命交託,會抓住天父爸爸堅強地面對;有腹水就定期到醫院處理,還有時間就跟丈夫和兒子過好每一天。小蘭,能夠抓住天父,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這的確是艱難中積極地面對生活的態度。心情總有高低起伏,接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讓天父來擁抱安慰你也是重要的。我會不忘為你禱告,願天父給你每天足夠的恩典,每日你都能真實地經歷祂的同在,領受祂源源不絕的愛。

與你同行的院牧
阿文

從心出發:為何護理

  自己從小到大都想讀一些「大路」的科目,畢業後能夠找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供養父母,讓他們退休。 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我會入到第八志願的中大護理系!只能說一切都是神的安排,把我帶入護理行業。

  當上學護才知護理工作真的不簡單,早上七時便要返早更,有些醫院更要六時三十分便接更。電視劇不會告訴你這些,就算是實習期間,一下課或下班,就想休息,坐車都能睡著!雖然辛苦,卻越發覺護士工作的重要性!特別當自己變成病人家屬,感受更深!

  爸爸在我大學三年級那時發現有肝癌,要接受手術和化療等治療。那時發現在病房陪著病人的,除了家人就是護士。護士不只照顧病人更要顧及家屬的情緒。印象最深的,就是當爸爸要轉去沙田醫院,我和妹妹都心情矛盾!知道爸爸剩下的日子已不多,不能好好照顧他,報答親恩,心情份外難過!爸爸意識清醒時,明確認信接受了灑水禮,能釋去肉體痛苦回去天家,是我們唯一的安慰。當時有一位「阿爺」(男護士長),見我和妹妹這樣,便帶我們到會客室,讓我們講出心裡感受,安慰和開解我們,那一刻,我和妹妹都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有種釋懷的感覺!感恩有這位「阿爺」,亦令我更了解護士的獨特性與專業!除了照顧病人,亦能同時照顧病人及家屬的心理需要,實踐真正的全人關懷。這正正是基督信仰的教導。

  護理工作十分多元化,從老人科到兒科,急症室到產房,還有門診甚至健康院,我都有幸經歷過,每個地方也給我不同的使命與挑戰!護士好像變色龍一樣,隨著環境(所在的崗位)就能變色(為病人提供個人化的照顧、支持與安慰)。最理想的護理就是要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服務。在老人科,我們需要幫助病人食藥、吃飯, 更衣、轉身、換片、洗澡、洗傷口、扶抱,還要安慰病人和家人。在急症室,要即時按病人情況,進行急救止血、處理傷口、打針落藥和抽血。在產房要確保孕婦及胎兒安全,讓母子平安。在健康院,為市民提供健康教育,提高健康以減低社會醫療支出。護士的確是「萬能」。

   現在我在健康院工作,表面看似簡單,但其實經常會遇到不少奇難雜症。其中最具挑戰的就是要及早識別受情緒困擾的新生母親及向她們提供情緒支援,同時為嬰兒作跟進照顧及管教指導;懷疑產後抑鬱的媽媽需要轉介精神科專科護士跟進;一些嚴重個案例如懷疑虐兒、疏忽照顧或吸毒等,更需即時轉介兒科醫生作深入檢查,安排嬰兒作詳細檢查,並由社署專員跟進個案。由於每個個案都需要關顧,護士時刻都要心思細密,提高警覺,及早發現作跟進,避免意外發生。

  感謝神,這份工作雖然累,但很有意義!

體現心情:團「連」大過團年

  能夠一家人齊齊整整吃頓飯,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事。

  過去幾年受防疫措施影響,許多家庭過時過節,都不能一起坐下來吃頓飯,特別是醫護人員。隨著今年初防疫措施循序鬆綁,一家大小終於可以安安心心摘下口罩吃個痛快。圍桌而坐,齊聚一堂,始終是中國人追求齊家的感覺。可是這幾年家庭成員中離境移民與出外謀生的也不少,所以「人齊」並不容易。

  去年下旬,看過一齣港產電影「飯戲攻心」。片中橋段簡潔,蘊含的意思卻深入每位觀眾的心坎裡。平日家人各有事忙,大時大節找個借口來團團圓圓,共敘天倫,本是多美。昔日有感同姓三分親,同枱一條心,但原來在現實生活裡,有些家庭很不容易才能約齊一家人吃頓飯;更甚者,心不情願地約一家人一起吃飯!何解?

  家人之間的關係,有時來得又愛又恨,十分繁雜!心中有刺,又怎樣吃得痛快!甚麼團年飯、開年飯、節日飯,都只是形式,最重要是人與人之間是否相連。有些時候,老闆請客,員工也不想赴宴;朋友、同學聚舊,也要講求組合,家人關係沒有得選擇,連繫感情卻不能勉強。因此,每個家庭裡多數有個中間人,發揮把其他人連繫一起的作用。醫院的牧養關懷服侍,很重視與神、與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復和。那怕只在醫院餐廳裡人齊吃頓飯,可能已圓滿了多年的心願。

  想起主耶穌在「八福」中的勉勵:「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馬太福音5:9)

關心健康: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俗稱「生蛇」,是一種在皮膚上出現沿周邊神經呈單側帶狀分佈,帶有灼熱疼痛感的急性疱疹性皮膚病。中醫又稱其為「蛇串瘡」、「纏腰火丹」等。帶狀疱疹在香港沒有發病率的統計數字。

  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引起,和水痘屬同一種病毒。帶狀疱疹比水痘的傳染性較低,曾患水痘者更不會因接觸感染。病毒於感染後潛藏在體內的神經系統,遇身體免疫力下降誘發而起病,故多見於老年人、體弱多病、壓力大者。

症狀

  帶狀疱疹多見於春秋季節。發病前,局部皮膚常出現灼熱刺痛,伴全身不適、疲乏無力、輕度發熱、食欲不振等症狀。1至3天後出現紅色斑丘疹,繼而出現排列成帶狀的水疱群。皮膚症狀常發於後腰肋部、胸部或頭面部,呈單側性沿皮神經分佈。水疱隨後會萎縮乾涸,結痂脫落,結痂後較少留瘢痕,可能會遺留色素沉著。帶狀疱疹嚴重者甚至留下瘢痕。一般皮疹持續2-3週。除了皮損表現,患者還常伴有神經痛,神經痛可在發疹前,發疹時或皮損痊癒後出現,疼痛表現為鈍痛、跳痛,通常伴有燒灼感。老年體弱者疼痛程度更劇烈。皮損消退後可遺留持續數月的頑固性神經痛,部分老年患者的神經疼痛症狀可持續更久。

  若病發於頭面部,嚴重者可影響視力和聽覺,甚至損傷到面神經而出現面癱。一般在發疹72小時内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良好。

從中醫角度理解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初期由濕、熱、毒邪引起,加上情志因素,鬱而化火,導致濕熱火毒蘊結肌膚而發病。疾病後期正氣虛弱,加上血瘀兼夾濕邪,導致疼痛持續。持續的神經疼痛症狀亦會加重患者的憂鬱及負面情緒。

  中醫治療可助縮短帶狀疱疹病程,抑制病毒生長與消炎降火,並減輕疱疹後神經痛等症狀。治療帶狀疱疹初期主要是清熱利濕,後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患者多因體虛發病,故治療上亦要扶正祛邪並用。

飲食建議

  平素宜保持均衡飲食,口味清淡,攝取充足的水分與蔬果。

  患病期間忌食辛辣、肥膩、濃味和蝦蟹等發物,多攝取含維生素B群類食物,如小米、玉米、瘦肉、深綠色蔬菜(菠菜、西蘭花)、橘色蔬菜(紅蘿蔔),幫助神經修復。

  可參考以下食療方:

蟬花紅蘿蔔湯
  • 成分:蟬花15克,馬鈴薯150克,紅蘿蔔150克,瘦肉150克。
  • 做法:瘦肉洗淨出水,其他材料清洗,將所有材料用4碗水煎存2碗,温服。每週1-2次。
  • 功效:滋養鎮靜
  • 性質:平
  • 適應症:帶狀疱疹後期神經疼痛,平素易疲倦乏力,胃口欠佳。

預防及調護方法

  患處皮膚要注意保持清潔乾爽,避免弄破水疱導致感染。衣服宜寬鬆,減少摩擦。保持床單及衣物的清潔,亦應避免接觸體弱人士,如孕婦和小孩,以免交叉感染。

  生活作息定時,做適量運動,以增強身體抵抗力。發病期間宜保持心情舒暢,以免肝鬱化火加重病情。康復後避免過勞及壓力。

解開心結:人工智能有心嗎?

  隨著新冠疫情好像暫時舒緩,請問你在過去幾個月心情如何呢?在我接觸的個案中,不少人在後新冠的時間,都遇到不少問題:工作上、婚姻上、子女相處上、學業上等問題。不少經過疫情重創的人,心態都不能一時回復,或多或少會感到焦慮、孤單、甚至抑鬱。新冠疫情好像為我們帶來了一個集體的創傷,一時間不容易走過去。

  你是否曾經聽說過ChatGPT這個人工智能網上平台?在閒暇把玩手機的你,是否已經嘗試使用過呢?如果你已經有使用經驗,你會有甚麼感受和體驗呢?許多人在網上反應,ChatGPT好像一個集結全球互聯網知識與經驗的嬰兒,而且它的功能也十分多樣,可以聊天、寫軟體和電腦程序、作詩、創作故事,甚至能夠寫論文等等。

  身為一個臨床心理學家,我充滿好奇地開始與ChatGPT互動。我想知道它可以做到哪些事情,特別是在輔導和心理治療這一範疇,它是否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呢?與ChatGPT稍作對話後,我驚訝地發現它已經可以提供關於精神健康和心理輔導的一般知識。如果用戶提出更深入的問題,它也能夠作出更為詳盡的回答。在提供心理教育方面,人工智能似乎已經能夠掌握基本技能。

  接著,我好奇地探索究竟ChatGPT能為心理輔導創作一個甚麼樣的故事。我設定了以下的故事題材:一位患有乳癌的病人,認識了基督信仰,靠著信心過日子。不到一分鐘後,它便創作出了以下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瑪利亞的故事。最近,瑪利亞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這令她感到世界崩潰了。雖然她一直認為自己是有靈性的人,但卻從未信仰過宗教。當她接受住院治療時,她感到恐懼和焦慮。一位醫院護士建議她和院牧交談,為她提供靈性上的指導和支持。院牧耐心聆聽瑪利亞的焦慮和恐懼,並告訴她信仰的力量。隨著瑪利亞接受治療,她漸漸地開始探索基督信仰,並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平靜和安慰。她感到上帝正在眷顧著她,她並不孤單,這個想法給了她力量。最終,瑪利亞決定篤信基督教,並接受了洗禮。這個經歷對她來說非常深刻,給了她一種更新的目的感和力量。她開始把自己的疾病看作一個可以克服的挑戰,並且有神和她的信仰群體幫助。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瑪利亞發現她的信仰給了她恢復和希望的感覺。她不再感到恐懼和焦慮的壓力,反而感到對上帝對她生命計劃的信任感。她感受到其他癌症患者的支持和關愛,這些經歷讓瑪利亞感到她不再孤單⋯⋯」

  在閱讀完上述故事之後,您是否難以相信它並非人類所寫成的?我甚至加了一個後續,讓ChatGPT續寫這故事,結果它也寫得非常出色,描述瑪利亞並沒有因癌症復發而失去信仰,這令我驚嘆不已。

  我相信這些人工智能創作的故事,集合了它們所認知之內各種互聯網的知識及人類經驗,換句話說,ChatGPT匯合了千千萬萬病患者在互聯網上分享的故事,再像一個真人一樣創作出來,這是它精彩之處。我想到,如果一名癌症患者懂得跟ChatGPT交談,它甚至能為他說出一些安慰的話語。看來,ChatGPT在初步的安慰、信仰幫助以及對患者的支持上也有機會能做到一些功夫。

  我繼續思考,現在有人開始說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人類的工作,包括不同的專業範疇,例如醫生、律師、會計師等等。我想一想,心靈輔導也可以被取代嗎?如果病人不知道跟他們聊天的是人工智能,或者是病人也不介意,而能得到安慰和幫助,這是怎樣的一回事呢?究竟人工智能真的有心嗎?當我試圖問ChatGPT是否有意識的時候,它回答說:「我是一個語言的模型,根據人類給我的經驗,作語言的綜合描述」。但是它會不會繼續進化,甚至產生意識呢?這是一個迫切要知道的問題。

  我暫時的看法是,既然人工智能的來臨,猶如滔天巨浪不可逆轉,與其和它對抗,不如與它協作。當然要明白它的來源、能力以及可能帶來的危機。就如同原子彈或核能源等具有潛在威脅的科技一樣,人工智能已經被創造出來,並且已經發展得超越我們的想像。那麼,人類該如何與它協作呢?每一個行業都需要思考如何善用人工智能的優勢。

  然而,在心靈輔導的問題上,我們仍需要仔細思考。人工智能是否與真正的心靈相等?它不能取代我們那些部分?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是要與真正由神所創造的人建立心靈的溝通,還是已經滿足於與人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能互動呢?

  面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需要積極思考它如何能夠為人類帶來好處。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它的限制,並保持著對於真正的心靈與人性的敬畏和尊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工智能的時代中保持著人類的尊嚴與價值。

病友心語: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今年年初我發現左邊乳房有腫瘤,醫生建議做手術並安排兩個星期後進行。這段期間,我不住思考如何面對手術,手術後又會是甚麼景況。記得有個晚上,躺臥在睡床時,神用一首詩歌去安慰我,就是「誰曾應許」。起首兩句歌詞是:「誰曾應許,一生不撇下我…」神會顧念我,明白我的心情,我應要抓緊神的應許及恩典,懷著信心去面對挑戰。

  我在手術後第五天出院。出院後第二天,媽媽確診新冠肺炎,在家隔離。我既擔心她的身體狀況,也擔心自己被傳染,於是禱告求主憐憫,醫治我們的病患。感謝主看願和保守,媽媽康復了,我也沒有感染。這次經歷,令我深深地體會到神給我的恩典和祂的奇妙作為。

  神差派很多小天使來守望我,有院牧、家人和朋友關懷和探訪;有弟兄姊妹代禱;有不同群組的同路人分享在化療其間需要的飲食與運動,讓我在化療前做好預備,放鬆心情,以正面的心態去面對化療的種種不適。

  神又賜下平安給我,每遇到阻滯和不安時,我就禱告,很快便回復安穩,繼續面對療程。在化療期間,曾有兩次因白血球偏低,必須延遲打化療針,第二針延遲了一個星期,第四針更延遲兩個星期。初時聽見醫生說要延遲,我心裡很不安,於是不住禱告。禱告過後,想到神一直保守看顧,與我同行,心情漸漸平穩起來。

  現在我已經完成整個化療,在康復的路上,繼續依靠神的醫治和帶領。我深深體會聖經這句話:「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對我來說,是真實不過的。讓我們靠著主耶穌常常喜樂,倚靠祂去面對前路。

醫護心語:屈指一算

  屈指一算,從1986年進入護士行列到如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回想最初的時候,由一個紅衫小子到現在成為醫院內科部的老人科護士,都是本著一個服務病人的初心出發。從學護開始轉了不同的部門,有急症室、復康病房、內科病房,到現在傷口及老人科護理。

  在醫管局管理下,經歷了醫院的種種改變。病房由沒有冷氣到有冷暖調節,多了不同的職系,有健康服務員、病房文員,醫療技術的進步,專科護理的出現。但病人經歷生老病死的痛苦,治療過程的不適,以及心靈的孤單無助,卻還是實實在在的。

  這份工作做了那麼久,當然經歷過困難和挑戰,也曾想過離開,最後能夠堅持,實在要感激一班同路人的支持。最初就是同班學護的細胞小組,也有醫院護士團契和院牧部的支持,互相分享難處和困境,一起禱告交託主。醫管局早年開始容許醫院有心靈關顧的工作,在我看來院牧工作是配合醫院職場事奉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相信每一位在醫院職場事奉的弟兄姊妹,都充滿愛心和同理心,願意將人心靈的需要帶到上帝面前,讓上帝親自醫治和拯救。在此我分享一個病人的故事,希望鼓勵弟兄姊妹,不要放棄在職場對病人的關心,因為即使我們微小的動作,上帝都會使用,成為別人的祝福。

  在隔離病房,有一位中年男病人,患有嚴重糖尿,而且需要洗腎,雙腳的傷口亦都很難癒合。我幫他洗傷口時,心裡覺得他很可憐,家人在內地,疫情下不能來港探病。現在他很虛弱,病情也不樂觀。有一天他的血壓很低,已經陷入昏睡,我去幫他洗傷口時,很有感動,進去見到他的時候他卻醒過來,我把握這個機會告訴他「現在沒有人能夠幫助你,唯有耶穌能夠救你,你要呼求耶穌」。他向我點頭,於是我告訴病房姑娘讓院牧探他。後來,院牧有機會探他,知道他以前是返教會的,不過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返教會了,信仰可能跌到谷底,甚至忘記上帝了。但是上帝卻沒有忘記我們,雖然最終他都離世,但院牧也有機會聯絡他的家人,關心他們,這叫我有多驚訝神的憐憫,在人不能,但在神凡事都能。

  其實在醫院工作是一個很特別的事奉,上帝常常都有自己特別的作為,我們可以配合祂。願主幫助我們,即使我們都很軟弱和疲乏,主仍然可以使用我們。

信仰心窗:誤點與及時

  人生常有誤點,就如倒瀉咖啡,乃無心之失。有人及時抹走咖啡漬,亦有人找千百個理由不處理,說咖啡會自然蒸發,何用抹?不過,不及時抹拭,既招惹蟑螂,木櫃亦因蟲蛀而腐爛。有此覺醒,就得快快應對問題。不單及時抹走咖啡漬,連其他積在櫃內沾上灰塵的東西也一併拿來抹,一口氣抹了所有角落。看似錯的誤點,卻因著適時清理而帶出一份美好。

  不單執拾要及時,其實樣樣都要及時,就如愛要及時。麗英只顧工作上拼搏,一直無留意母親有認知障礙,家中囤積許多糖和鹽。直至母親在街上迷路,跌倒入院,精神狀況急轉直下,連自己的女兒也認不得。麗英恍然覺醒:為何我不愛得及時?她決定要為自己、為母親和身邊人多做點事。適時要作甚麼,適時想通這一點,不是就此完結,而是意念一轉,人可以做許多事。

  彼得的人生有一個嚴重誤點,就是三次不認耶穌。有時我們不明白,即使我們錯了無數次,但面前總有一個適時機會,讓我們向自己、向信仰或向上主交代。

  這一天早上,復活主耶穌在岸上燃起炭火煮早餐,燒魚的香氣散發四周,耶穌知道他的學生好餓,就叫他們多拿些魚來。早餐之後,耶穌和彼得在岸邊散步,耶穌三次問彼得:「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耶穌三次用「約翰的兒子西門」來叫彼得,是要彼得記起當日他在海邊捕魚,耶穌來尋找他的情景。耶穌認識彼得,也認識我們。當日彼得曾誇口說自己死也不會否認主,但耶穌被人拉去審問當晚,彼得竟在炭火前三次向人說他不認識耶穌,此時耳邊傳來雞啼,彼得省悟自己如何愛主全都無用,因為根本不是靠自己能做到。是的,我們可以做許多事,全靠耶穌認識我們,所以彼得三次答「主知道」。他認識了自己的有限。

  這看似不好的誤點,一旦覺醒,知道人很渺小,根本不能解決所有事情。當麗英以為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內,丈夫於2015年遇上一件不公義的事,令家庭承受極沉重的壓力,她憶起那無所不能,充滿慈愛的主耶穌,她和丈夫嘗試參加教會聚會,希望從中得著慰藉和面對壓力的能量。上主在她無助時再次出手相助,為她丈夫主持公道,還他清白。這次與上主重逢,麗英決心重投上主懷抱。

  人往往將自己帶到一個塵埃角落,感覺自己好苦。其實有誤點,並不可怕,每一次錯,都可以有個覺醒。覺醒後,要及時去愛,去表達。

生活心窗:明澄的心境

  某個忙碌的早上,我在煮早餐的時候,不留神的打翻了咖啡壺。熱燙的咖啡溢滿廚房工作檯,直流到花地磚、櫃底及至積塵的牆角。本來打算盡快煮完早餐,然後處理一堆事情,臨了卻把廚房弄得一塌糊塗,所謂「越急越亂」,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我嘆一口氣,擰一塊毛巾,來回拭乾,又蹲下來,把沾濕的雜物逐件拿出來查看,咖啡滴滴嗒嗒,滴落腳趾,有點狼狽。

  其實櫃底的煮食餐具並不常用,堆積如山的東西一直懶得整理,藏污納垢的角落早該清潔,一言蔽之眼不見為乾淨。以前的我,在趕時間遇著這種情況,一定會為自己的笨拙而心情壞透。這一刻我把不見天日的、早已封塵的雜物,逐件洗淨,驀然心裡澄清,我領悟了一件事。

  每個人心底裡都有一個暗角,裡面藏了甚麼,只有自己曉得,可能是不堪回首的前塵、羞慚的往事、醒於不安的睡夢、看不清遠景的擔憂,種種事無法宣諸於口,一直往內擠壓,時間越久,連自己都被蒙蔽了。纏繞的暗湧,只要不被掀動,仿佛一切相安無事,生活如常。沒預期的打翻咖啡,是鋪天蓋地的序幕,讓人無法不去承認,表面上井然有序的廚房,也有見不得人的角落,就像心裡暗藏的、觸痛之處。

  如果世間上每件事的背後都有因由,打翻咖啡是表象,實情是上天在暗示,再不情願也要去面對自己的暗角。打翻了咖啡,發現塵垢,正如生活上的小小不如意,只是個溫馨提示,做事不用太急躁。我開始改變想法,當事情超出預期,先静下來想一想問題的癥結,遇到任何難題,也要從容處之。就像把雜物隨隨地整理,雖然花費了時間,卻是鍛鍊的過程,提醒自己安然面對生命中的不如意。

  人生路上各種曲折突然臨至,令人措手不及。我學習把這種經歷視作契機,迫使我去正視自己的問題,理順心裡的雜念。面對再多的不如意,其實沒有我想像中艱難,反而變得積極。那天我把厨房弄整齊了,感覺舒泰,心裡平靜。當再次遇上不如意的事情,我盡量放輕心情,因為我知道我不僅是處理困難,也是面對自己內心浮現的不安與擔憂,是從前的,也是當下的。

真心分享:何婉慧

從小開始,神給我很多異象(vision),讓我去思索和領悟。我在回憶童年階段與父母的關係時,一張圖像在腦海裡乍現出來,我看見了一片樹葉,中間紋絡清晰可見,葉子一半是翠綠色,另一半是枯乾的啡色…彷彿瞬間回到充滿吵罵聲和衝突的家。

父母離異,渴求聲音被聽見

  我一直渴求一個溫暖的家庭,可惜父母關係不和而離婚,四個孩子跟父親同住。我排第二,當時十歲,而最細的妹妹只有六歲。父親工作繁忙,當我還是個孩童已經要擔起照顧者的角色。婆婆很疼惜我們,每天過來照料家務和煮飯。有時媽媽很嚴厲,試過用衣架打我們,是那種上一輩的打罵方式用來管教孩子。成長於一個不和諧的家,父母之間的衝突令人緊張煩躁。吵架聲底下,沒有人聽見我的聲音,覺得被忽視了。一個人經常悶悶不樂,時而憤怒,感覺越來越沒有自信和自尊。

幼時被外婆疼愛的樣子。

  那個年代離婚是禁忌,我不想讓同學知道家庭狀況,所以在學校裡沉默寡言,鮮有表達意見,心事藏於深處,無人可以傾訴。只有回到家,面對婆婆才能夠自由釋放自己的情緒。我小時候有偏食習慣,最喜歡吃雞肉,有次婆婆沒有煮雞,我竟然任性地大發雷霆。她不發一言地走出去,然後買了雞回來。晚飯過後,我甚至沒有請婆婆留下過夜,雖事隔多年,但那個場面依然歷歷在目。

  我從父親身上,學會承擔和愛護家人;從母親身上,學會紀律。婆婆讓我體會到疼愛,所以我跟她是最親近的。父親給我很大空間去自由發揮,令我建立起一種好奇心、勇敢和冒險精神。當重新檢視我跟父母的關係時,已經不再憤怒。我很感恩這些練歷成就今日的我,當時的苦竟變得甘甜,心也變得寬容。

投身社工 服侍長者

  父親和婆婆樂於助人的性格,讓我學懂一件事 — 自己的能力雖微小,但總有能力去幫助他人。他們身處於艱難的環境,仍然很盡力照顧家人的需要,不會吝嗇。他們教曉了我,做事要有自發性。每當遇上阻攔,自己要找出解決方法,主動去改變現況,這種身教對個人成長非常重要。我覺得自己曾有過傷痛,也許自身經歷能夠幫助他人,因此選擇投身社會服務工作。

  還記得社工課程裡面的成長小組,有十幾位同學全部跟我一樣來自單親家庭!我一直以父母離婚而羞恥,無處傾吐而鬱悶,原來我並不孤單,在這裡找到渴望已久的共鳴,得以摒除以往的扭曲和自我貶低的想法。

長大後也疼愛家人。我最疼愛的家人:我的外婆和姨甥女。

  實習期間,我有機會接觸到情緒病以及思覺失調患者,後來又認識了一些患上抑鬱或認知障礙的長輩,他們的精神狀態很差,照顧者卻沒有察覺。到我正式成為社工,香港社會對認知障礙的關注與討論開始提高,明白到精神健康的重要,其實照顧者的處境同樣辛苦。很多認知障礙患者,他們可能不認得家人,甚至忘記自己是誰。跟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我也反問自己「到底我是誰」,這是我從小開始到現在仍在研究的課題,想到「自己的聲音不被聽見」的心結。神讓我看到生命的缺陷,原來在得到接納和支持底下,可以呈現我們的本相,那個一直隱藏的真我。很感恩神讓我在自我發掘的過程,學懂欣賞自己,也學懂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別人,與別人相處的時候,讓他們感受到有人同在。我覺得神差派我去哪裡,我都願意去,願意被神大大使用。

從社工走到藝術之旅

  2009年我踏上以色列朝聖之旅,當時坐在旅遊車廂,眼前是一片無邊無垠的黃沙,連綿壯麗的沙丘,深深感嘆神創造的偉大。我問神「祢給我那麼多圖像,我卻不會畫出來。如果我能夠畫畫,就可以把你的訊息傳遞出去,那是何等美好的祝福。」我懷著這份心思意念一直禱告,後來看到一篇訪問,有一位姊妹的畫作全部是以色列、耶路撒冷為題材,我覺得很漂亮獨特,打聽得知她的老師姓郭,於是冒昧拜訪。來到畫室,原來他是畫異象的,我忽然瞥見一張畫了十字架的作品,這個不就是前兩晚夢見的圖像嗎?根本是一模一樣!驚訝的同時,我已經非常確定要跟郭老師學畫畫。平時祈禱,神會給我很多畫畫的意念。我不間斷的練習,逐漸發展出個人的方向和風格,至今畫了十多年。

在朝聖之旅,看到浩翰無盡的沙漠,向神查問自己能否用畫筆將祂給我的異象分享,開始進入藝術與我的生命結連的旅程。

  疫情期間我未能回去畫室,也停止了創作,直到疫情緩和,才重新提起畫筆。在不能畫畫的日子,腦袋積存了許多圖像,我只能在記事本畫下來。三年沒有作畫,我竟一口氣畫了四幅,神加給我更多創造的力量。我開始嘗試運用不同的素材,令作品的元素更豐富,例如把陶土與繪畫混合,但因物料本身的重量關係,放在畫布上有困難。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我領悟到原來有重量的東西,放在軟弱的根基上,就會知道生命能有幾大的承載力,正如人生必然經歷的試煉,在困境來臨要考驗我們時,就會知道生命能承載些甚麼。我在異象中看到兩個很重的啞鈴,有條羽毛飄落,覆蓋在啞鈴上面。飄然而來的羽毛,上面刻有詩篇91篇4節的經文「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雖然過往的經歷很痛苦,但神透過異象給我一個回應,告訴我不要害怕。

三年疫情過後,重拾畫筆,並將陶藝融合畫作中,讓每幅畫作展示出「承載重量」的意義。

表達藝術治療的奇妙

  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夠疏理混亂的思想,去蕪存菁,整合自我,然後重新建立自己。每一位參加表達藝術治療的人,我都會用心去了解他們的內在世界。我接觸過很多老年認知障礙者,他們都表現沮喪,認為自己無用。直到他們親手完成一件創作,體會和發掘到自己的能力,就會重新去欣賞自己,這是一種很奇妙的轉化,願意走出憂鬱的陰霾。曾經有位九十多歲患上中期腦退化症的婆婆,丈夫離世了,情緒非常低落,整天躺在床上,不肯吃喝,又經常哭泣。不過有時她又會忘記丈夫已經過身的事實,竟不住追問旁人。我嘗試用表達藝術治療的方式去喚起她與丈夫的甜蜜回憶,跟她一起做陶泥。她一邊搓揉陶泥,一邊重複說了好多遍「中學上美術課我得零分」,說著說著她竟然捏塑了一道天堂的拱門,旁邊有他們夫妻二人坐在長椅上。婆婆露出微笑「我心裡放下了,將來我們會在天家見面。」那一刻我著實感動。婆婆透過藝術,去觸摸自己內心的憂傷和失去親人的哀痛,然後慢慢癒合。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份愛的特質,我想幫忙他們找到心裡那份愛。有時候我們心裡很混亂,無法用言語表達,既然這樣,不如觀察自己的內心,把混沌的過去,與現在、將來重新整合,達到醫治修復。

跟滿有藝術細胞的物理治療師同工一起為長者表達藝術治療小組作準備。

外婆返回天家後,念念不忘,創作「想。念您」以期盼他日在天家重聚的日子。

堅持理想 建立有愛的團隊和院舍

  我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確信表達藝術,不僅可療癒心靈上的傷口,同時帶給老人家一份愛。把藝術帶進安老服務,對我來說是一種召命,而召命是需要團隊一同承載。當初我要說服工作團隊的每一份子,去理解表達藝術治療的好處和成效,以及釐清機構董事局的疑慮,實在費了無數心力。過程中有部分人認同理念,亦有部分人認為不切實際而離開團隊,因此要喚醒他們從事安老工作的初心,省察自己的能力和態度,在改革的過程至為關鍵。我先教導工作團隊何謂表達藝術治療,讓他們自己去做創作,去體驗過程中的滿足感和創作力,察看自己的內在感受並且能夠表達出來的那份美好,還有接納自己的不足,能夠彼此信任,互相欣賞,這份從心出來的真實感,都是做人本關懷工作需要擁有的特質。生命本來就有很多可能性,看到這些真實的改變,令人很感動。

長者們參與表達藝術治療小組,共同創作「我們心裏的期盼— 天家」,表達返回天家的渴想。

  這八年來,逐步去建立有規模和理念的院舍,當中有神不斷的祝福。當前面對的難題是整個行業人手不足,年輕人不願意入行。最近機構舉辦了幾次招聘會,意料之外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認同理念而且願意加入工作團隊的人也不少。目前的工作是培養人才,讓他們理解靈安服務的價值,等同重視人的價值,共同建立和維繫一處有愛和屬靈氣氛的環境,一個充滿靈性的家給長者。我希望訓練出來的人才帶著這份信念,像蒲公英一樣散落到每一處,裨益整個行業。

與同工們一起往外退修,走進一條關懷自己,學習與自己和神對話的路。

生命、藝術與信仰

  神是藝術的創造者,而我們是神的創造物,我們被賦予一份創造力,而且擁有一種欣賞自己、欣賞別人和欣賞大自然的能力,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把這份美放在生活中,因此我很想透過事業,去體現自身擁有的能力和天賦。其實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已經擁有神的創造,但我們不去領受,反而經常批評、踐踏和破壞。我希望以多點感恩,活得真實的態度去回應神創造之美。我很強調生命要不斷更生和轉化,我欣賞美的東西,透過藝術能夠透視事物的內在價值。生命、藝術與信仰好像三角型,互相緊扣,不能分割。藝術必須融入生命,而靈性健康對生命尤其重要。

去年第五波疫情後,讓長者們「重生。從心」之藝術創作,參與公開展覽。

  在眾多的個人畫作之中,我特別喜歡Calm the Storm,是神告訴我不要害怕,人在風浪中會見到盼望。當我們處於困境,要學習用神的視角去看大世界,時常尋求神的幫助,一定會看到奇蹟和恩典。

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腦海裏浮現耶穌斥責風浪一幕,創作「是我,不要怕」,歸心向內,找回神給我們的錨。

  我覺得做人要有3個P:

  • 重拾做人的好玩(playfulness),放下框架,像個小孩子單純的享受玩樂,尋回自己失去的童年,放開胸懷盡量地笑。
  • 保持對生命的熱情(passion)。
  • 為自己而自豪(proud of being),喜歡自己,因為我是依照神的形象而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