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軟組織受傷的處理手法:以前V.S.現在

  在日常生活和運動中,不少人會根據1978年提出的「RICE」指引來處理急性軟組織受傷1(例如:韌帶、肌腱、肌肉拉傷和挫傷),即是休息(Rest)、冰敷(Ice)、壓力包紮(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2020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更新了軟組織受傷急救處理指引2:「PEACE LOVE」。 當中最大的不同是「PEACE」建議在急性期避免使用冰敷。另外,「LOVE」提供了急性期過後的處理手法。

  「PEACE」適用於受傷後72小時內的急性期,應對患處的紅、腫、溫熱和疼痛。首先,保護患處(Protection),急性期內應限制活動及負重,避免增加受傷的嚴重程度。其次,盡量將患肢抬高於心臟水平(Elevation),防止患肢組織液的堆積,控制腫脹。另外,避免冰敷和抗發炎藥物(Avoid anti-inflammatories)。雖然冰敷和抗發炎藥物可將患處的炎性反應降低、減少痛楚,但是炎性反應能促進生長因子的產生和受損組織的修補,過多地抑制炎性反應可能會延長身體清除代謝廢物和壞死細胞的時間,減慢身體復原。再者,使用彈性繃帶包紮受傷部位可控制腫脹(Compression)。最後,我們需認識軟組織復康的正確知識(Education),避免產生過度期待或壓力。

  在急性期過後,就可參考「LOVE」。這強調我們需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Optimism),以防受負面的情緒和感受影響,例如憂慮、沮喪或恐懼,減慢復原3。另外,在可行的情況下儘早給予受傷部位適當負重(Load),在輕微痛楚的程度內活動可促進受傷軟組織的修補和生長。適度的帶氧運動(如行路或踩單車機)可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Vascularisation),讓患處有足夠養份進行新陳代謝,加快復原。有計劃和有系統的訓練(Exercise)可增加受傷部位的肌肉關節活動穩定度及本體感覺,避免肌肉因長時間缺乏運動而萎縮,身體便可更快回到受傷前的水平。完善的復康訓練更可減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當然,軟組織受傷的嚴重程度有所不同,在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處理手法也會因個人情況而略有不同,例如年齡、健康狀況、受傷位置和面積等。一般市民可能難以判斷自己的情況。因此,如果不幸受傷,建議諮詢對運動醫學有認識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由他們提供針對性及合適的建議,從而加快復原和減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參考資料:

  1. Mirkin G, Hoffman M. The Sports Medicine Book.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8.
  2. Dubois B, Esculier JF. Soft-tissue injuries simply need PEACE and LOVE.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0 Jan 1;54(2):72-3.
  3. Briet JP, Houwert RM, Hageman MG, Hietbrink F, Ring DC, Verleisdonk EJ.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in intensity and physical limitations after lateral ankle sprains injury. 2016 Nov 1;47(11):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