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阿珍︰

  不知不覺認識你已有一年多了,雖然我們在病房中僅見過一面,沒想到在往後的日子,竟然每個主日都可以在教會見面,這實在是神奇妙的帶領和安排。

  還記得遇見你的那天,我走近你的床邊關心問候,多謝你的信任,與我分享入院的緣由︰「每晚黃昏,皮膚便會出現紅疹並腫脹起來,很痕癢。」後來驗血報告已有初步結果,但始終未能找出病患根源,這使你不安和擔憂。我一邊聆聽你的分享,一邊看見你眼淚湧流,令我感到你面對病患的忐忑不安;面對未知的未來,看見你內心是何等恐懼和無助。你還告訴我︰「我是醫院抽血員,當然期望早點知道發生甚麼事,能夠早日對症下藥。」原來你也是一位醫護人員,曾見過很多病人在痛苦絕望中,現在自己也身同感受,不知如何是好。我看到你這一刻是何等痛苦,便拿出一張「平安」咭給你,還請你讀出咭上主耶穌的話︰「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人面對病患與不知的未來,心裡總有徬徨與不安,正是需要耶穌所賜的平安。你點頭表示認同。

  我嘗試再進一步,問及你是否認識耶穌?你說︰「我曾經在基督教中學讀書,都算有點認識。當我成為抽血員,在醫院工作多年後,深深體會人何等渺小和有限,生命無常,非人所能操控,漸漸地自己也嘗試向主耶穌禱告。」記得你還告訴我︰「我家附近有一所教會,逢星期日都聽到從教會傳來唱詩的歌聲,其實我也想上教會……」那時,我看見你何等渴望參與教會聚會,但因不認識教會而卻步。我好奇地詢問你住在哪裡?你的回答令我意想不到!原來你所聽聞、在你家附近的教會,就是我的教會。當時我們的反應都感到很訝異,原來神早有奇妙的安排,於是我順理成章邀請你前來我教會聚會,進一步認識信仰。

  就這樣,你參加教會已經一年多了。看見你慢慢投入教會,認識弟兄姊妹,參與教會的主日學,彷彿看見一個嬰孩在基督裡一日一日成長,充滿恩典。

  現在,這個病患或會偶然又來找你,但是你擁有一個不一樣的心境來面對病患,因你已接受耶穌作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回想主讓我們的相遇和相識,全是祂奇妙的安排。我為你感謝神!

陳院牧

從心出發:依靠上帝 用心服侍

  「矜憫為懷」是校訓,投身護理行業30多年,每天都有多一點的體會。

是甚麼

  三年來通過了大大小小的考試,在正式註冊前,經歴了同學的黯然或毅然退學,入學共45人,只有28人畢業,是甚麼讓我們支撐下去?

  入學的第一個月,未信主的我懷著好奇心,碰見班上基督徒同學彼此分享,很想知道是甚麼將一班素未謀面的人,在這麼短時間內招聚在一起,是甚麼讓她們有一點點的不一樣?畢業後,工作忙碌,但大家仍肯當義工去籌劃或協助病人福音聚會,與病人分享信仰,是甚麼推動著大家?

孕育成長

  第一個考試前,同學將聖經借給我讀。當時選讀了舊約以斯帖記,很不明白,就祈禱求神讓我明白。考試當天早禱會,作為師母的校長引用了很多經文鼓勵我們,其中提到以斯帖記。當時深受感動,因為神回答了!

  受訓期間,班導師第一次帶我們查經,一口氣讀完了司提反殉道的經文。當下心中震驚:怎麼以前讀過,如今聽著竟然有「突然明白過來」的感覺?我才體會到要有悟性才能明白聖經。護校除了傳授知識,更會著重靈性培養,常提醒我們照顧病人的身心社靈。

  1992年,我暫別工作崗位去進修。當時擔心家裡少了收入,幸蒙天父的眷顧賜恩,讓我我完成兩年的學位課程,再重投工作。這下子又回去跟護士團契的同道重聚打拼!她們都是懷著無比的耐心和愛心去服侍病人,而且會鼓勵病人勇敢面對疾病及尋找真神。例如有病人對我表示,只有某護士才明白他。那護士確實有敏銳的心靈,後來也選擇了紓緩科,現在已是顧問護師(Nurse Consultant)。又有護士常被病人不停地叫喚,因為他們知道她最有耐性及最愛護老人家。工作忙碌的團契導師總會抽空出席職員會,細心聆聽,然後循循善誘,讓我知道何謂事奉。想起他們的見證,能不受激勵嗎?

經歴主恩

  當年每個星期六,護士團契都會舉辦病人福音聚會。有一次似是平平無奇的聚會,卻有不少人決志,非常感恩,當時我想是神已預備了人的心,也應允了我們同心的禱告,讓我們再次體會福音的大能。

  某次,院牧為一位婆婆施行灑水禮,垂危的她突好轉過來,跟遠方的親友電聯,然後在家人見證下進行灑水禮。她與院牧及我們護士合照時,更是笑得很燦爛。不到半小時,婆婆便陷入昏迷,在家人愛的圍繞下平靜地回天家了。大家既感恩,也嘖嘖稱奇。

  有一年報佳音,甫踏入第一個病房,便被一位家屬熱情地拉在一旁,原來她記得當年面對丈夫跌倒,心情低落時,我曾開解和安慰她。又有一次,一位年老病人需插胃喉,她的兩位女兒聽到,就悲慘地哭起來,因為媽媽插胃喉幾次都很痛苦。雖然我不是負責此病人,也可差派同事處理,但眼見此情境,心中禱告神說:讓我試試,請幫助我。順利完成後,那兩位女兒又來哭著說:「媽媽請我們來多謝妳,這次插胃喉最不痛苦,她很開心。」能減輕她的痛苦,我也很開心,而且感恩!

 團訓的提醒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1)

  感謝神讓我成為護士,用工作來事奉祂,同時經歷祂的恩典!每天好好工作,便是遵行祂的旨意。

關心健康: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位於男性的膀胱尿道連接處,主要作用是製造精子所需的液體。前列腺肥大又稱為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男性疾病。這可能與年齡增長,人體內激素變化和細胞增生有關。

  良性前列腺增生起病隱匿而緩慢,多數患者無法回憶確切起病時間,常因急性尿瀦留,明顯尿流變慢等原因就診時,方明確診斷,或常規體格檢查時發現前列腺增生。常見症狀可分為兩大類:阻塞性症狀:如尿流細小、解不乾淨、排尿後段滴瀝、尿柱斷續、需用力才能解尿等;刺激性症狀:包括尿頻(排尿後不到兩小時又想尿)、尿急(尿意強烈,甚至憋不住)、夜尿等。

  由於排尿常排不乾淨,容易併發細菌性膀胱炎、膀胱結石、尿瀦留等,嚴重者會導致腎積水乃至腎功能不全。此外,因前列腺體增大,其血流量也相對增加,患者可能出現無痛性血尿。

  若症狀輕微,不影響生活者,只要注意水分攝取,避免憋尿即可。若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如尿頻、夜尿多次影響睡眠者,可用中藥或西藥物治理。

  良性前列腺增生屬於中醫學「癃閉」的範疇。前列腺肥大為老年人多見病症,多因腎氣虧虚,兼夾血氣瘀滯,常以益氣活血為主要原則。

  飲食上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忌辛辣、煎炸、寒涼等刺激性食物,因這類食物容易導致前列腺血管擴張而使體積增大,加重梗阻症狀。調整飲水習慣,睡前不宜多飲水。多食含鋅食物,如南瓜子、芝麻。多食新鮮蔬果。患者不宜縱慾。莫憋尿。保持大便暢通。避免久坐。少騎單車。勞逸結合。做適量運動。按摩腹股溝。做提肛訓練。並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心情舒暢。

平日可適當進食補腎食物:如核桃、栗子、淮山、蓮子、芡實、黑芝麻等。

以下介紹食療方以供参考:

淮山蓮子芡實瘦肉湯

組成:淮山三錢、蓮子三錢、芡實三錢、瘦肉四兩

功效:健脾補腎

適應證:適用於脾腎兩虛之大便泄瀉、尿頻、小便失禁等。

製法:用清水沖洗淮山、蓮子、芡實、瘦肉,瘦肉切片。將所有材料用清水四碗煎煮,大火煲滾,改用小火,煎至二碗湯即成。溫服。

使用注意:外感、實邪、小便短澀及大便秘結者不宜。

關心健康:職業治療 — 安居小貼士

  隨著年齡的增長,長者的記憶力和身體機能都會日漸衰退。而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他們的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視覺空間判斷、語言能力、決策及執行能力等方面都會異常地快速衰退,以致日常生活、行為及情緒亦受影響。而每一位長者都希望可以擁有一個舒適和安全的家。以下是一些「安居小貼士」,為長者打造一個至醒目的安樂窩,讓他們在家中安全、安逸、安心地生活。

客廳
  1. 於當眼處掛上較大的日曆或月曆,用來記下覆診日期。
  2. 把常用電話號碼紀錄放在電話旁。
  3. 回家後,慣性地把出門三寶(電話、銀包及鎖匙)放在固定的地方。
  4. 把防火字條或海報貼在大門後,提醒出門前關掉火爐。
  5. 需要時可安裝「天眼」,讓家人可了解長者獨自在家中的情況。
走廊、廁所及浴室
  1. 保持走廊通道暢通,避免擺放雜物。
  2. 走廊的夜明燈應長開,可讓長者在半夜往洗手間的時候會更安全。
  3. 台階和門檻要有清晰的顏色顯示。
  4. 洗手間的門和廁板可用鮮豔顏色來辨識。
  5. 在洗手間和浴室適當位置安裝扶手,在地板放上防滑地墊,不要把地布隨便亂放。
  6. 以文字或圖示提醒長者水龍頭的冷熱水調較方向。
廚房
  1. 應改用電磁爐或電飯煲煮食,避免生火。
  2. 把廚房用品及櫃內的用具標籤好。

請緊記,改裝家居時要留意長者的需要,改動宜按步就班,因太突然的改變會令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情緒不安。有需要時,可向職業治療師查詢。

註:「職業治療」是為一些於自我照顧、工作及娛樂三方面受影響的病者提供服務。透過有治療作用的活動、提供輔助用具、家居環境評估和改建建議,幫助病者恢復或增強獨立生活的能力,重新投入家庭、工作及社會。職業治療師更會關注病者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以達至全人治療的目的。

解開心結:長者的心靈健康

   「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言18:14)長者面對身體機能衰退或不幸患上長期病患,尚且需要接受適當治療及長期跟進;可是,當遇上情緒抑鬱焦慮、心靈憂傷,卻是難耐。讓我們看看陳婆婆的例子:

  陳婆婆今年八十多歲,童年時曾經歷戰亂,貧窮的家境令她十多歲開始便要打住家工幫補家計,供養兩個弟弟讀書。由於父親早逝,母親又因年輕喪偶而陷於抑鬱,母親不自覺地將所有情緒發洩在女兒身上,令她對母親又愛又恨。直到結婚生子,她本以為可以重新開始新生活,可惜好景不常,丈夫欠下賭債及有婚外情,令她再受打擊,唯有咬緊牙關將兩名兒子養育成人。現時,兩名兒子已成家立室,陳婆婆面對著空巢期,感到孤獨寂寞,認為自己付出了一生貢獻家庭,最終卻被兒子離棄,認為自己一生是「白挨」。

  讓我們分析一下陳婆婆的個案。童年不愉快的經歷(如戰亂、喪父及面對母親的情緒問題)令她自小缺乏安全感,感到人生無常;失望的婚姻令她寄情於兒子們。可惜,當兒子們成家立室後,她頓時失卻了人生目標,難以面對獨居生活。其實,長者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轉變,心靈需要時間去調適,也要整合不同的人生經歷,並尋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從靈性方面整合我們的生命:

1. 真實面對自己,全然交託恩主

  我們有時不單被現時的問題所困,而且是重複地被過去的創傷記憶所傷,這些創傷記憶可以是別人的一句話,可以是期望與現實的落差,也可以是自責與內疚的感受……面對人生的種種創傷,我們可選擇以不逃避、不抗拒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大家不妨嘗試找一個寧靜的地方,閉上眼睛,覺察此時此刻的身體感覺和情緒,然後留意自己的呼吸,透過一吸一呼的過程去留意自己身體的變化,並將內心一切的糾結一一向主陳明,向祂傾心吐意,因為「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篇51:17)

  「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詩篇139:1-3)

2 . 數算主恩,知足常樂

  正向心理學指出,經常感恩的人比一般人更快樂,就像「半杯水」的比喻,樂觀的人會為仍然有半杯水而感恩;相反,悲觀的人會覺得在人生中得到的東西永遠也是不夠的,當看到別人比自己擁有的多,比較之下內心便會有酸溜溜的感覺。保羅曾教導提摩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6:6)我們可以嘗試回顧人生,然後列出十件神在我們人生中作的美事、十件使我們經歷愛與成長的事,藉著數算主恩,讓我們將榮耀歸給主。

  「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詩篇50:23)。

3 . 尋找意義,活出使命

  主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奇妙的計劃和預備,長者與其獨在家中坐困愁城,不如嘗試踏出一步,嘗試重拾昔日的興趣或發展新的興趣,恆常運動或親近大自然,主動與信任的親友聯繫,並積極參與教會生活、長者中心活動或成為義工,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從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即使不幸因患病而影響生活,我們也可每天做一些令自己感到舒服的小事情,例如寫日記、閱讀、禱告或聽歌,向身邊的照顧者道謝,並為每天活著而感恩。

  「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篇65:11)

  盼望長者透過以上的整合,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正面的感受,即使人生踏入年長的階段,仍然看見恩典常在,可以活得喜樂,讓生命滿有意義。

醫病同心:帶著盼望面對病痛與死亡

  2014年10月,我因為腹痛到醫院求診,可是檢查後未有特別的發現,於是安排我出院。但是到了2015年3月,我卻被證實患上腸癌。當時我沒有任何強烈反應,包括沒有因為自己年青得病感到驚訝,但站在我身後的媽媽,聽到消息後已經不禁落淚。

  我平靜地面對具難度的手術,需要切除部分直腸,唯一的擔憂是:手術後我會不會一生都要背著便袋?結果手術很成功,沒有這情況發生,而且同年9月左右,身體更完全康復,可以把握機會,完成我想到世界各地旅行的心願。那段日子我周遊列國,足跡遍及英國、意大利、日本、韓國、泰國等,身體狀況如正常人一樣。回港後,我更實現做生意的願望,開了一間網上店賣衣服;又為了增加積蓄而重投咖啡師的行業。

  2017年6月,在意大利旅遊的途中,我的身體出現了狀況,回港後證實癌症復發,已經擴散至尾龍骨。那一刻,我感到失望了,因為我從未想過會復發。我需要用柺杖幫助走路,有時更要坐輪椅。雖然這樣,因著我相信耶穌,還是有盼望地面對這一切,甚至已計劃離世後遺下的積蓄如何安排。

  其後,我嘗試接受化療,但原定療程的12針,我只完成了8針就無法繼續了。身體的痛楚越來越嚴重;一次我外出與朋友飲茶,幾天後就痛得不能落床。作為「信二代」的我,雖然一直知道耶穌為我們釘身十架,但患病的痛楚讓我更多體會耶穌釘十架的痛。以前我也很怕別人埋怨,但透過經歷病痛,我開始對別人的痛苦有多一點體會,覺得世上有很多人其實比自己更淒慘。

  患病的經歷不但讓我與「天上的爸爸」的關係更親近,也讓我與「地上的爸爸」的關係改善了,與媽媽的關係則一直保持良好。爸媽努力照顧患病的自己,更感受到他們的辛勞,例如有時我的身體痛得很厲害,真的會忍不住甚至發脾氣,他們見到我這樣,很想但不知怎樣幫助我減輕痛楚。住院期間,他們要從遠處的家來往醫院探望我,見到他們也很頻撲勞累。這些經歷,家人之間互相體諒多了。

  這段日子,除了感受到家人、朋友、院牧的關心,我更感覺到「原來時間到了」。面對死亡,我還會有少許恐懼,但仍然向神祈禱,讓我減少恐懼的日子。看見四周其他院友的情況,我更加肯定人需要相信耶穌,不但幫助我們面對痛苦與恐懼,更讓我們清楚死後會往那裡去,讓我們可以帶著盼望面對死亡。

------------

註:文章由院牧聯會編輯同工代筆,病者於今年5月口述分享,其後於同月病逝。

醫病同心:足見心情

  我很感恩可以成為足病診療師。每天回到醫院,我在診症室與病人見面,幫助他們減輕足部不適,走路更穩定,又或者協助他們傷口癒合,保存雙腳免於截肢。在幫助病人時,我得到很大的滿足感。

  每位病人和家屬前來到診,我讓他們學習怎樣照顧雙腳,也同時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有效溝通,以及有關人生的課題:恐懼,忍耐,改變和愛等等。

面對恐懼

  有一位四十多歲的病人,腳趾趾甲生了幾個黑點,有待診斷是否皮膚癌,他被這消息嚇壞了。

  他初次來到足病診療部時,一臉害怕,手腳震抖,兩個膝蓋都破損流血。他說:「我每天跑步,從未試過跌倒,自從聽到醫生說我腳甲的黑色點可能是癌症,我就開始寢食不安,體重下降,跑步都無氣力,所以跌倒了。」

  作為足病診療師,除了細心聆聽病人、了解病歷和進行檢查外,就是向病人解釋症狀出現的可能原因。他腳甲的黑點有可能是由於不為意的創傷而引起的甲底出血形成的,如果黑點隨著時間慢慢退出來,就不是癌症。當他聽到他腳甲的情況有機會是其他較輕微的問題,他就鬆一口氣了。既然他不希望抽甲底組織化驗,我就建議他先觀察幾星期,再回來覆診看看腳甲變化。

  四星期後,再次見到這病人時,他氣定神閒地告訴我,腳甲上的黑點已經慢慢跟著趾甲退出來了。他的胃口、睡眠質素、體重、心情等等也慢慢回復正常。

  有時候,傷害身心靈的是對病症的心情,而不是病症本身。將心照顧得好,身體都會更健康舒適。來足病診療部求診的病人,除了因為意外受傷、內科疾病或生物力學而引起的各類足部問題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性格、心理狀況而引起的足部問題,這些人更需要的是心理與靈性上的照顧和調適。

心急的人

  有些病人每次前來覆診也是很趕急的,腳步快而重。經常處於急忙的狀態,自然也較為緊張。他/她們的足部問題通常與肌肉勞損、退化性關節炎、足底筋膜炎、足底生厚繭、腳甲重覆性創傷有關。他們需要的,除了一般的足部治療外,更需要提升覺察力,留意自己的緊張狀態,並適時提醒自己放鬆,放慢腳步,讓身體在最適合自己的速度中生活,這樣他們才可走得更遠。

能耐的人

  有些病人,他們腳痛已有一段長時間才去看醫生。我發現腳痛越久,就需要越長時間讓身體回復原本健康舒適的狀態。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慢慢適應了痛楚,已經忘記了舒適的身體是怎樣的。要回復舒適,這些病人需要花更多耐性和努力去接受治療,並調節生活方式配合康復。他們的情況提醒我「病向淺中醫」的重要。

  希望在往後的日子,我能夠越來越容易看到每位病人在病痛背後的內在狀態(例如心情,價值觀等等),如何影響他們的身體狀況和照顧身體的方式,從而協助他們學會照顧自己——每個獨特的自己。

兩扇心窗:旅行真義

  今天的旅遊形式相當多元化,但我認為是時候還原基本步。為甚麼你想去旅行?是想休息,暫時放下個人的身分角色,忘憂地玩個痛快,然後更有動力去打拼嗎?生活的快樂是所有人都可享受的特權。

  很多時候,筆者所見,人們來到一個景點,鮮有留心聽導遊講解,反而是忙於拍照留念,證明自己到此一遊。有旅行團還標榜你可以跟野生動物拍照,有否想過為甚麼動物會在景點出現,給你抱著拍照?我們很少去深思考究,原來有人將動物捕捉給你拍照。我們甚至沒意識到我們的歡樂是建築在動物的痛苦上。有人提供,因為有市場,要滿足我們喜歡操控炫耀的內心世界。

  動物寶寶不曉得反抗發聲,不代表牠喜歡你抱著牠拍照。筆者記得小姨甥孫一歲時,有一晚他哭著只可媽媽抱,原來當天教會有大旅行,媽媽無暇抱他,人們爭相抱他,他一直強忍著淚水,大家也不察覺。

  有沒有想過為甚麼有國家要限制某些景點每天的參觀人數?難道他們不知道越多人去參觀,他們的收入越可觀?因為保護文物比賺錢重要。導遊提大家去石灘,不可拿走那裡的石頭、貝殼等,但見人們偷偷拿走。因為沒意識到我們此舉是在破壞生態環境,若人人如是,不出五年,這地方就被淘空,後來的人只可望門興嘆。

  一對情侶喜歡問對方,你眼中除了自己還有沒有我?你試過跟一個目空一切的人相處過嗎?不容易呀!聖經說:「只要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小國王,國王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傲慢得起」,放在旅遊一事上,作為消費者的我,就要獲得無與倫比的尊榮,認為所有人都要聽我。一旦事情不合我意,就發脾氣,或以為我是來「帶旺」別國經濟,予對方好處,一副看不起人家的嘴臉。

  事實上,我無意貶抑這個「自我」,這個「自我」尊貴無比,若運用得好,可叫人擁有無遠弗屆的想像力,亦叫人有去實現夢想的能力。不過,若由得這個「自我」自我膨脹,是相當可怕的。誰能成為誰的國王?人越大,越體會大海、天空、太陽才是國王,明白自己的界線。大自然有自己的意志,雲、星星、天空都不是我們能夠管轄的範圍。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和規則,我們必須尊重。

  面對大海,你要脫下皇冠,大海還是大海,它必須留在哪裡,魚網不會幫我們捕捉大海,試問有誰家裡能容得下大海?我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上天賦予我們管理大地的權柄。既然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國王,因此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心。

  有誰想到去旅行會破壞環境,會不環保?因此,當我們有機會去旅行,要感恩,記住不是單單索取,想著自己的益處,有機會也可以付出,例如為環保出一分力。我認識一位朋友,暑假不是去遊玩,而是去幫助日本熊本市的居民,清理災後現場。這樣去旅行不是更有意思嗎?

兩扇心窗:旅遊的反思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可能是現代人最堪認同的一句話。

  實際上,旅遊已經成為今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大學不僅是一門學科,也是社會上重要的經濟活動;林林總總的旅遊項目,由窮奢極侈至回歸自然,從挑戰難度到休閒自主,地域無遠弗屆,形式亦五花八門,甚至已經有人開發太空旅遊了。但隨著全球旅遊業的高度發展,筆者反而慢慢走向另一種極端:主張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

  今天資訊發達,旅遊的功能性早已被娛樂性超越,足不出戶,何止能知天下事,亦能獲得不同地域或領域的學習經驗,因此若單從滿足享樂的慾望來說,旅遊在某程度上,想是時候來節制一下了。

  購物是旅遊的指定行程,原本無可厚非,只是生活在號稱「購物天堂」的香港,任何日用或各地貨品,自是一應俱全,因此大部分旅程所購來的,其實可有可無,加上香港一般家居狹小,結果紀念品氾濫的情況便相當普遍;曾經認識一對夫婦,丈夫因妻子要求租用迷你倉來安放旅遊珍藏而起爭執!若說旅遊消費是商人設下的陷阱,那麼旅客就好比戀人面對情網般,甘於墮落其中。

  近年網上流行選出甚麼十個或二十個讓旅客失望的景點,仔細一看,上榜的全是一度赫赫有名的熱點,何以往日令人趨之若鷔,今日竟被列入黑名單,令人卻步?歸根究底,問題仍在於旅客:景點不會無緣無故崩壞,文物就算經努力保存五百年,也難敵五十年的人為破壞,過多的旅客比環境因素對景物更能構成威脅。對於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保持距離就是最佳保護。

  從新聞得知,郵輪旅遊正是方興未艾,日趨普及,但這種方式被指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和嚴重浪費資源,不時受到環保人士詬病,並且有人認為,長時間困在船上吃喝玩樂,根本不算是真正旅遊!

  除了豪華郵輪,近年興起的另類生態之旅,反而是筆者最不忍見到的旅遊項目。日前閱讀本年六月出版的《國家地理雜誌》,標題是「野生動物之旅」(Wildlife Tourism),封面圖片是一隻被困的小樹懶,四肢牢牢抓住囚籠的木條,從縫隙間向外張望,目光恐懼而無奈。細看其他小字,竟然是「野生動物之旅背後隱藏的代價:喜愛動物的人士,不經意地讓牠們的磨難火上加油」。本期集合多篇各地的專訪,圖文並茂,深入報導各地野生動物在旅遊業擔任的悲劇角色。大部分在表演或攝影區背後,牠們的本性被任意剝奪、權益被嚴重踐踏等等,而單單是為了給旅客提供娛樂!最震撼的是中間加長的幾頁圖片集,全是旅客上載至社交媒體中,與稀有動物的快樂合照,而翻開內頁,則是鏡頭以外、動物失去自由的黯淡生活照。

  筆者無意在此指控旅遊有罪,但旅遊的種種好處,又何須再贅述?只不過世界若果需要可持續發展,「旅遊」也不能例外。當計劃下一段行程以先,可否多點思考,讓旅遊成為助力,而不是阻力?

真心分享:龐秋雁

70年代的香港,經濟發展進一新階段,很多香港市民都視為機遇之時,但對於我們這個從內地移居香港的家庭,卻要絕處求生:是錯誤的選擇抑或自闖困境?還是生不逢時或是命中註定?無論如何,反正,造就了今天的我。

初到貴境,身心受困

  出生於中國廣西,自小說普通話的我,六歲那年就和妹妹離開愉快的童年地,隨著父母來港定居。爸爸在國內從事演藝事業,既是有名氣的演員,又是導演,來港後沒有機遇,找不到本行,只能出賣勞力,做地盤工人,好養活一家;大學外語畢業的媽媽在畢業後便生了我,來港後,她的學歷不被認可,只能以手藝賺取生活費,做製衣工人。我作為大家姐,來港不到一年,就因為爸、媽要工作,年紀小小就成為家中的照顧者,煮飯、洗衫、邊照顧妹妹邊讀書、做補習老師賺點外快等不在話下,就連之後出生的妹妹,也是我帶她往健康院,更因此被人誤會,嘲笑我是未婚媽媽。

  外來嘲笑聲不絕,就連廣東話說得不純正,也是嘲笑的原因,所以,內裡的挫折感也不絕。我不敢告訴人我住在木屋區;縱然曾經入住親友家,也覺得是寄人籬下;颱風日子,要四出尋回被吹走的屋頂;火燭,要趁時搬走貴重物品逃離火場,也曾不自量力的想搬走家中最貴重的雪櫃……那些日子,生活極不安穩,很不開心。

  可惜,本可以作支撐、陪伴我和安慰源頭的爸、媽,不但未能扮演這角色,沒給我一個愛的家,更令我變得充滿恨意。爸、媽勞苦工作,疲於奔命去賺錢養活,為了維持一個家,我們聚少離多,我要負起照顧者的責任,小小的年紀已很明白,也沒反抗,生活忙碌,也沒時間去抱怨;兩位妹妹年少,我只知要努力照顧她們。可是,原先在國內受人尊敬、生活充裕的爸爸,以為來港後可以繼續保持身分和工作,可惜夢滅,鬱鬱不得志,人變得性情暴躁,沾染惡習;媽媽在國內的身分、地位本來也備受尊重,但因某種原因而同意與爸爸一同來港,沒想到專業不保,生活也不保。父母壓力很大,彼此沒溝通,更不要說聽我們訴說,不是打、就是罵,女兒們也成為了他們發洩和傾訴對象。每天要看父親面色做人,總是戰戰兢兢的;媽媽在爸爸背後向我訴說他的不是,在爸爸面前又另一副咀臉,像是甚麼抱怨都沒有,我無法接受這兩副咀臉的媽媽。在得不到愛護、溝通的同時,我不但不喜歡他們,我更憎恨爸爸令我們家無寧日及媽媽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時候,我會傻想我其實是有錢人家的女兒,我不想自己生於這種家庭,我更不喜歡自己。

身心受困,絕處逢生

  如此成長,我不開心、不喜歡自己,心裡滿是憎恨,曾有人問我有否想過離家出走、自殘,甚至自殺,可有化憤恨為「力量」,作出控訴?事後回想,我也感到奇怪為何我沒有反叛,只知見日過日,充其量也只是跟一些男生往山上跑、劈山溪間的水管,或許,這個當時唯一的玩耍,也正好發洩了心中的負面情緒;加上讀書、忙於做家務、照顧妹妹、剪線頭幫補家計……每天都在忙,根本就沒時間停下來去計較、去抱怨。不過,日漸長大,有機會拍攝廣告賺多了一點錢,我就開始想到只要有錢,我就有能力離開這個家;而尋求愛的需要也令我很早就開始拍拖,也想過若有男朋友愛,我就可以與他共創一個家,不用留在這裡。

  拍廣告、拍電影的日子,忙得令我沒時間去滿足心裡那份想離家獨立、脫離不開心的想法之餘,我卻參加了藝人之家的活動。原先缺乏自信、沒主見、如柳樹一樣隨風擺動的我,在參加了藝人之家的活動之後,心裡多了掙扎,明白到離家、同居、甚至為影藝事業犧牲色相,都不是我應為的事;我看到內在憎恨、不開心、不喜歡自己的心理狀態,源自我內心一份妒忌;極度掙扎之下,我決定放下這令我、令我家人不開心而大家都沒出路的妒忌之心,重新生活。

  我學習成績不錯;能交上乖的同學、朋友;在藝人之家被愛護、保護;在接近錯誤的邊緣、在危難發生之際,都能擦身而過,這些都不是偶然的。成長中或許有很多障礙,環境或有很多限制,內心卻隱藏著一種自己也不察覺的價值觀 —— 在限制、無望當中,正有很多無限的可能。爸、媽來港面對充滿限制的環境,他們迷路了,看不到那無限的可能,不能開心過活,也令我成為另一個不開心的人。我體會到生活中很多不可能並非偶然,最終總有出路,全是因為人的生命中都共同有一位不受限制、從不迷路,從出生就一直引領著、讓我總在有限中看到無限的神。

  接受信仰,在藝人之家被造就,我愈來愈有自信,愈來愈警覺到引誘的呼喚,並曉得不為眼前的好處而放棄自己;縱然完成演藝課程,我沒有那種期盼在演藝事業「更上一層樓」的心態,反而想踏踏實實地工作及生活。

重修關係,遇上分離

  終於,我沒離家出走,但我仍是為著妹妹,過得平靜一點。在不用被爸爸惡言對待打罵的情況下,我得到朋友的幫忙,自己置業,與妹妹搬離這個家,但仍繼續照顧媽媽。漸漸地,爸爸因在內地工作,也甚少回家,但不知從何時開始,他每次回家吃飯都要徵得我允許。

  有一年的年三十晚,爸爸在電聯中得我允許回家吃團年飯,他因交通阻塞,在開飯後才回到,入屋後不但沒即時坐下,反而躡腳而行,走進洗手間沖身,只因他知我們不接受他身體發臭,不想我們不悅;一家之主,不但沒得到等候才開飯,更要自行進廚房取碗筷,坐下只夾面前的一碟菜及把碗裡的飯扒到口中,沒言沒語、沒之前的暴躁,更沒身為人父的尊嚴。望著眼前這位生我的父親,我心裡很難過,他不是曾多次在我批准之下才可回家吃飯的嗎?他不是多次被我們冷嘲熱諷他身體發臭的嗎?是我的忙碌令我忽略了他嗎?我不知道,只知在那刻,我那份斤斤計較的有限,被無限的愛心所溶化,不期然的問自己:為甚麼爸爸會變得如此?我又應否與他好好的傾談一下?

  飯後,我與爸爸到碼頭散步,他那依然故我的急速步伐,仍令我心頭有氣,只是,這次走在他後面,我卻看到我的爸爸「縮水」了,不但是體型,更是整個人,像缺了甚麼稱之為人的東西。我覺得他很可憐,但其實是憐憫,他是我的爸爸,就算他不能表現身為人父的職責、身分,也應該是一個可以活得有尊嚴的人啊!我從沒想過,也情不自禁的向爸爸說了一聲 —— 我愛你,他即時的反應就是哭了出來,爸爸、男兒家、傳統的大男人,就在我這個不應看到他流淚的女兒面前流下他的男兒淚,我也不受控地哭了起來。那一刻,像是靜止了,我聽不到他說甚麼,我也想不起自己說了甚麼,像是:其實,我們都很關心你;其實,你可多些回來的呀……直至大家都把一切痛苦都哭出來。我體會到我能說出這句「我愛你」,是因為我真的仍愛他,只是為了幫家人討回公道,不嗤於他那種沒做好一家之主、給予家人愛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想表現自己大家姐的身分,表達自己那份「你做不來?我來做吧」的心態。原來,我成了欺凌者,令爸爸不成人。這一句「我愛你」,我們和好了,我深信這可不是我一己之力能做到,而是因為我認識信仰、經歷愛的修復,能以無限的愛去與爸爸重建關係。經過幾年,爸爸回港都是約我在外見面,直至他明白家庭是由愛建立,又經歷了這份父女愛,他決定放下內地工作,回到這個家,與媽媽同住。

  那天,我到車站接他回家,慣常步履急速的爸爸,因為肚子不舒服,用了可能是十分鐘的時間才從閘口慢慢的走出來。爸爸上車後,我先送他去醫院醫治不適,沒想到,一入醫院就出不了來(只曾一天回到家中),直至離世,因為他被確診末期腸癌。

  爸爸接受手術後,傷口不能癒合,人變得更消瘦,我決定放低工作去陪伴他,達成他的心願,做他想做的事。差不多兩個半月後,爸爸送我一份寶貴的禮物 —— 接受主耶穌的救恩,就離世了。不是剛修補了關係嗎?沒好好相聚,卻那麼快就分離……雖然傷痛,但我再一次在人的有限中經歷那無限,就是確信我和爸爸會在天家相遇。

活在有限,經歷無限

  從貧窮到生活得改善;從不堪一提到被認識的藝人;從沒價值到被重視;從爸爸離世前信主、因病留院不能回家至離世,縱然我每天去陪伴他,卻未能送他最後一程;又或是2002年開始的多次懷孕,我經歷了早產、三次胎死腹中及險些失去了兒子,原來,萬物都有它的時候。

  那一年,我面對很大的工作壓力,也遇到很多人事的問題,還有錯綜複雜的辦公室政治,我對同事及機構的信任出現了很大的衝擊,在我腹中的兒子也每天隨著我心情的起伏而生活。在這惡劣的成長空間,他不但沒死去,更在32週出生。當時看著這個只有1.8公斤的「小」嬰孩,我心裡很是難過,既擔心他能否健康成長,也不知如何去照顧他,更因情緒不穩而影響餵飼。最後,我決定放下那會繼續影響心情的工作,不去思想經濟的問題,學習專心去照顧他,這些年,他從不利於成長的環境中健康地長大過來。

  之後的兩次懷孕,胎兒不到兩個月就沒有了,我很難過,但也不得不接受,也接受了自己應該不會有機會再懷孕。直到第四胎,我在偶然的情況下知道懷孕了,我們既驚又喜,興奮於他的到來,卻又擔心保不住他。就像是如臨大敵一樣,我們決定請當時應該是最有名氣的醫生來照顧我這孕婦,製造適合這胎兒成長的環境,注射不同的針藥,為的是幫助胎兒能健康成長。胎兒大概五個月大,在一次普通檢查中,醫生說胎兒沒有了心跳,隨即寫紙給我去醫院引產。我呆了,也無法相信又一次的胎死腹中。一個人離開醫務所,負著一個死了的胎兒及千斤重的難過回家。我掀被蒙頭大哭,按摩腹部,推動胎兒,叫他不要睡。家人也不知如何是好。幾天後,我決定去醫院引產,看著那已成型的兒子,小得連合適的衣服都沒有,我在過份冷靜中接受了他的離去,卻把痛苦的情緒發洩在丟掉一切為他來臨所準備的東西中,在為何用心預備也不能保護他的痛苦中哀悼。

  在慣性小產、流產的情況下,後來我又懷孕了;在慣常被責怪是我沒好好照顧自己導致遇上早產、小產聲中,我選擇不告知別人這好消息;在醫生不看好胎兒能成長出生的情況下,我以順其自然的心態去懷著他,就算醫生多次暗示胎兒可能有缺憾、可選擇人工流產的,我也決定以平常心去走這段路,但仍會每早醒來確定他是否在活動才會起床。胎兒31週,看似要出來了,就算使用了一些催生的方法,他仍是在腹中卻不出來,到了38週,胎兒終於出來了,並發現臍帶打結,醫生說其實這胎兒是可以在腹中死去的。

  就這樣,我再得一兒,也得到一個人生的提醒:我要謙卑下來,接受可以有的,也接受不能有的,因為聖經提到:「凡事都有定期,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

  人到中年,面對很多有限,卻也同時經歷了很多無限,這些經歷也成為了別人的祝福,特別是幼時的貧窮、父女關係、懷胎生育,讓我學會在今日的生活裡、工作中,如何扶持那些在有限中的人發現無限,接受、放手或是一樣十分重要的謙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