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阿軒:

  你好!和你在醫院相識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你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滿有陽光氣息的青年人,不但樣子俊秀,而且高大威猛。

  由於你入院的時候,醫生已把你轉介給院牧,亦有敎會邀請院牧去探望和支持你,我便開始每星期最少去探望你一至二次。回想這一年裡,你的病情是非常罕有的,也來得十分突然,境況並不容易。最初我來探望你的時候,我心裡也十分戰兢,我知道你的病會令你全身不能正常活動,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好轉,你只能用右手有點力地握手,平時就只有靠著臉部的表情和口型去表達和溝通。你的病情十分複雜,我當時很希望能夠成為你的同行者和守望者。

  經過幾次探訪,你給我的感覺是無奈和非常無助,那種由高山跌落低谷的心情,從你的眼神和眼淚,深深感覺到你的思想和心情充滿疑慮、失落和絕望。雖然我不知上帝如何帶領你走出這陰霾的日子,也不知道祂怎樣讓你克勝身體上的限制,但我每次探望你的時候,仍刻意預備上帝的話去安慰你、堅定你、醫治你。過去的一段日子,我開始感覺到你已經成為我生命裡一個溫柔的天使,亦是我生命中一位勇敢的戰友,因為你亦是我主內的弟兄,我也感覺到我們好像相識了很久,一見如故似的。

  阿軒,在這一年的時間,雖然我見到你的病情沒有太大進展,但是我也不會灰心,繼續為你祈禱。每次我來探望你的時候,總被你的眼神吸引著,我內心的冷僻亦被你的笑容溶化,每次我邀請你一起禱告,你就會很大力地伸出你的右手緊緊握著我的手,這股禱告的力量,使我感到被聖靈的能力充滿一樣。

  記得一次在病房探望你的時候,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亦非常感動。也許因為那天我告訴你是我的生日,你竟然展現一張非常漂亮的笑臉,好像烈日的陽光閃亮在我眼前,之後我們又一起祈禱,你強而有力的右手緊緊捉住我的手,這溫暖的手和深深的祝福給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或許當天你仍是在很絕望和無奈的處境中,不過因著我的生日,你也暫時放下你的憂慮、煩惱而為我喜樂,你讓我明白如何實踐「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

  阿軒,雖然到今天我仍未能看到你康復的樣子,但仍深深的祝福你,不住為你祈禱,我相信沒有一種苦難讓人與上帝的愛隔絕,願上帝不斷地施恩給你。不論你的境況如何,我祈求主耶穌成為我們的力量、避難所和隨時的幫助。

  最後,我最喜歡和你捉緊上帝的一個應許,彼此安慰:「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阿們。

守望著您的F院牧

從心出發:憑信堅守護理工作的位分

靠主進入護理行業

  我在一個傳統的家庭成長,父母艱辛工作養育子女。我有兩個姊姊,大家都希望努力讀書報答父母,可是我一直沒有甚麼志願。

  中二那年,我受老師的啟蒙而決志信主,家人雖有微言,但因二姊也信了主,我又在基督教中學就讀,因此他們沒多反對我參與教會聚會。從那時起,我接觸更多不同的人和事,知道人生的一切都是因著神的愛,也是一個回應神的歷程。相信主若願意,我會從事一些服侍人的工作。

  進入護理學前,印象中我只去過醫院兩次:一次是小時候探訪二姊,她因盲腸炎入院做手術,印象很模糊;另一次是小五時去眼科醫院動小手術割眼瘡,醫生動刀的情境仍歷歷在目。除此之外,我對醫護就沒有太多認知,即或入學仍不知護理系是怎樣的,彷彿有點單純地憑信進入這行業。

  回想起來,那時的確因著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而得力走進去 —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 」(創世記12:1-2)作護士生的第一年,有次要跟一位四肢癱瘓的病人考核護理諮詢,我拿著問卷,結結巴巴的不知從何說起,因我看他是位因交通意外而喪失活動能力的可憐病者,似乎問甚麼都沒用。這次經歷,神讓我漸漸知道何謂同理心。作為醫護,我們學習從病者及其家人的角度看,給他們真誠的關懷和鼓勵去與病共舞。當時我懷著一個信念:若護理是神為我揀選要進入的學科,祂必帶領我完成這學習,順利成為一位護士。

現今的位分

  當我踏入護理行業後,我的家人或一些好友都因不同病患進出醫院,對於未曾經歷住院的我,更多體會作為病者家屬的心情,也讓我對生老病死這必經過程有更深的領悟。有時等待探病,或是面對檢查和手術,病者和家屬焦急得如坐針氈,感覺似是度日如年。所以醫護人員一兩句溫柔的回應和安慰,都能令人紓緩擔憂。

  另一方面,作為醫護人員亦體會生死離我們很近。某年復活節前夕,我在心臟加護病房工作,有位中年男士因急性冠心病入院,被發現有主動脈撕裂,需要做一個風險極大的緊急手術,他以為自己要死了。我們只能讓家人陪伴一會,便趕緊安排送往手術。期間得知他很想念跟他鬧翻了的女兒,我們只好著家人盡快趕來見面,而我也安慰他要保持放鬆,將一切交託醫護人員,並祝願主能保守他。手術順利完成,經過命懸一線的他亦變得寬容豁達,更與女兒冰釋前嫌,改善了跟家人的關係,並一起上教會。可惜後來他的心臟持續衰竭,只能跟家人短聚多數個月便主懷安息了。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以斯帖記4:14下)病者不論是自願還是被送進醫院,總是身體有些毛病,心靈有所匱乏,而醫護人員就像一位生命的調整員,以這獨特的位分去幫助他們在身、心、社、靈各方面得以復原,包括重拾自理的能力、親友的關愛、社區的支援,讓生命可以不再一樣。當然生命總有終結時,我們要讓病者和家屬明白,能夠做到善別及「生死兩相安」也是一種福氣。我很喜愛詩篇90篇,要面對人歸回安息的確不容易,然而當人能重視生命及其意義,願意數算自己和別人的日子,得著智慧的心,及早飽嚐神的慈愛和喜樂,就能得著真福。

關心健康:惱人的濕疹與敏感

  濕疹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尤其在轉天氣的時候。發作時周身痕癢,抓得傷痕累累。究竟濕疹怎樣形成?又如何處理?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臨床症狀以劇烈瘙癢、反復發作,皮疹對稱分佈、呈多形性,始為彌漫性潮紅,以後發展為丘疹、水瘡、糜爛、滲出、結痂、肥厚、有苔蘚樣變,有時合併感染等。誘因分為外因和內因,外因如:化學藥品、化妝品、合成纖維、某些動物的毒素、魚、蝦、蟹、蛋等異性蛋白,以及花粉、塵蟎、日光等。內因如:體內慢性病灶、腸寄生蟲病、某些代謝病、內分泌和消化道等功能失調,以及神經因素等,均與本病的發作有密切關係。濕疹病者多具有過敏體質。

  皮膚敏感多為皮膚免疫力不足,未能及時修補受損細胞,一旦受外來物刺激則易誘發,皮膚敏感如能及早處理,增強皮膚免疫力,就不易引發濕疹了。

  中醫認為濕疹常因飲食不節、嗜酒或過食辛辣刺激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使濕熱內蘊,復感風濕熱邪,內外之邪相搏,充於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病;或因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因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而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

  臨床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種。急性主因血熱;皮疹表現紅斑、水瘡、糜爛、滋水、邊界彌漫不清、劇烈瘙癢;治以涼血清熱利濕為主。亞急性主因濕熱;皮疹表現丘疹、脫屑、皮損色暗淡紅或不紅、滋水也少;治以清熱利濕為主。慢性者主因血虛風燥;皮疹表現皮膚肥厚、粗糙或色素沉著;治以養血祛風、清熱化濕為主。濕疹可發生在全身各處,如:面、耳、手、乳房、臍部、陰部等。病程不定,易復發,可因治療趨向好轉,又因外來刺激而急性發作,常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不愈,患者常有性情急躁、夜睡不安之表現。為免復發,盡量減少搔抓,可使皮疹易於好轉。

  濕疹的發病與變態反應關係密切,致敏因素較多,又不易查清。在食物方面常與魚、蝦、蟹、鷄、牛、羊肉等有關,故在發病期間應少吃或不吃。避免食用辛辣燥熱刺激食物,如辣椒、大蒜、大蔥、咖啡、朱古力、煙酒等。平素宜多吃新鮮蔬果、少食肉。多用有潤膚補濕成分之膏液洗澡或外塗以滋潤肌膚。忌口、辨證用中藥內服、外洗或用針灸治療,要堅持才有效。食療可選用綠豆百合各一兩,煎水飲服,有清熱解毒去濕的作用。

關心健康:「腰椎間盤突出」是甚麼?

  「治療師,我的腳很痛,是不是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啊?」

  「有人說坐骨神經痛不理會,久而久之會癱的?」

  「我坐在地上與小朋友玩了一個下午,站起身的時候,腰很痛又不能站直,隔了一會又可以慢慢伸直,不過腰就痛了幾日。」

  「前幾天不經意打了個大噴嚏,不知是否拉傷腰部,不能伸直之餘而且有點腳痺,看了普通科醫生,打了止痛針,休息幾天,腰沒那麼痛但仍有腳痺。後來去看了骨科醫生,他轉介我去接受物理治療,並進行磁力共振檢查清楚。」

  臨床見到很多患有腰痛的病人,都會詢問物理治療師,他們是否有椎間盤突出,而椎間盤突出是否能夠根治等。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如何治療腰背痛病患,然後再闡述針對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

  首先,物理治療師會為病人記錄一份詳細的腰背痛病史,當中包括痛楚程度(一般為1-10分, 10分最痛)、發病史、相關傷患、確實患處、有否放射至下肢的疼痛或痲痺、令痛楚加劇的日常相關動作(如走路15分鐘或炒菜約10分鐘)、如何紓緩痛楚等。治療師會先摒除一些急性病症如骨折、腫瘤、感染、馬尾綜合症等,然後再做一個詳細的臨床檢查,以得出基本的臨床診斷,再與病人一起商討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案。

  一般治療腰患的物理治療包括牽引(俗稱拉腰)、手力治療、止痛電療、冷或熱敷、超聲波、電磁波治療、針刺療法、水中運動、針對性運動治療等,大部分先以減輕疼痛為基礎,再配合針對性的腰背復位運動、神經動力運動、核心肌群訓練等,以紓緩病人的痛苦,恢復活動能力,重投正常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享受閑暇娛樂。

  說到這裡大家或者會問:「那麼椎間盤突出症應該怎樣處理?」

  首先,一般公認為能準確判斷椎間盤突出的檢查是磁力共振造影。近年有大型研究的數據顯示,為一群沒有腰患症狀的成人進行磁力共振檢查,結果發現在20歲人士組別,約有29%呈現椎間盤突出的影像;而在80歲人士組別,則約有43%。文章的結論指出,椎間盤突出可以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正常的脊椎退化現象,並且不伴隨病症。即是說,即使在磁力共振影像中看見椎間盤突出,也未必一定有臨床症狀,治療師必須配合病人的臨床症狀去解讀磁力共振影像。正如教授教導我們,我們是以人為中心做治療,不是為影像治療。

  回應在文章開首病人的問題,物理治療師會先按著病人的臨床表徵,輔以醫療影像的資料,再配合病人個人的需要(如重返職場或家庭角色),以制訂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如牽引、手力治療、運動配方等。治療師為病人治療期間,會根據病人的進度再仔細調節,務求為他們解除纏人的病患。即是說,治療師不是要治療「椎間盤突出綜合症」,而是針對性治療病人每天要面對的病患與症狀。

解開心結:終生美麗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詩篇 90:10)

  生命是最寶貴的禮物。然而,人一出生,卻無可避免地朝著生命旅途的終點——死亡前進。人來到世上時得著萬千寵愛,在母腹十月中,家人準備充足迎接新生命;但當人生走到最後一程時,仍能同樣擁有美麗、無憾、豁達及祥和的晚期生活嗎?中國人時常說「五福臨門」,其中一福就是「善終之福」,即是臨終時心裡沒有牽掛,安祥地離開,可見「好死」是人生中一大福氣。

預設照顧計劃

  此計劃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病人在臨終時的尊嚴和生活質素,它強調病人、醫護人員及家人之間的溝通過程,並協助醫護人員和家屬明白病人對晚期照顧的意願,例如訂立預設醫療指示、在哪裡頤養、受何人照顧及所選擇的醫療護理等。病人亦可任命「照顧代理人」在其無法表達意願時,代其作出醫療照顧決定。「賽馬會安寧頌」於2016年1至3月進行一項調查,以電話隨機抽樣訪問了1,600名18歲以上的香港市民。結果顯示,超過52%受訪者願意談論生死,只有約10%受訪者表示感到不自在。由此可見,現時公眾普遍接受談論死亡及相關的安寧服務議題。另外,當面對人生的最後旅程時,84%受訪者認為應該由自己決定安寧照顧的安排,而非由醫生、家人或其他人決定。市民亦接納在醫院以外的社區推行安寧照顧,選擇在社福機構及安老院舍接受安寧服務的受訪者佔72%,期望在家中接受有關服務者佔54%,而23%受訪者更希望將來能在家中離世。可見,病人雖然受疾病及死亡威脅,但仍可擁有自主、自決、有尊嚴及有生活質素的晚期人生。

談生說死之八大策略

  我們可以及早為死亡作準備,例如財產、喪禮及殯葬方面的安排,並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意願,以減少日後家庭中不必要的爭執。可是,有時病人不知從何啟齒,或者病人想分享但家人未有心理準備。我們可以參考以下與家人談生說死的技巧:

切時切地 藉適合的地點、時間借題發揮,如在掃墓後表達對後事安排的意願,或藉著談論名人離世而帶出自己的意願。
改變概念 以輕鬆幽默的方式來改變討論面對死亡時的沈重氣氛,例如視死亡為人生列車的終點站、人生的畢業禮及人生導師等。
隨時變更 不時探討,尤其是經歷一些特別情況之後(如喪親及患病),家人的想法可能有所改變。
彼此尊重 彼此分享並尊重大家不同的想法,包括宗教信仰及價值觀。
接納情緒 接納與死亡相關的正常情緒,如哀傷、不捨及不安等。
細水長流 按家人的步伐逐步探索和表達意願,因為家人可能需要時間去沈澱對死亡的想法和去接納有關的情緒。
一家之事 讓全家參與討論,與家人保持溝通,因為死亡不只是一個人的事。
細心聆聽 細心了解家人的心意,因為他們未必習慣直接表達,須留意弦外之音。
臨終溝通技巧

大家曾否照顧臨終病人或在探病時感到不知所惜?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做甚麼或說甚麼。面對至愛的別離,這些感受是絕對可以理解的。其實,在臨終的階段,家人的陪伴可能比說話更重要。我們可為病人製造一些珍貴愉快的回憶,例如與病人一起看昔日的相片,為其按摩、握著手、搭膊頭或來一個擁抱,並多拍照或拍攝短片,然後將相片放於當眼地方以營造溫馨的氣氛。若病人願意傾談,我們需耐心聆聽以表示重視及感興趣,並肯定及接納他們的感受;盡量避免批評、否定、教訓或太快地勉強把負面想法轉化為正面,最後肯定他們的分享和價值,例如說「我聽到你已經很勇敢地面對疾病」。若病人希望平靜地度過餘下的時間,我們需給予適當的空間,在身邊默默地陪伴。若病人本身有信仰,我們可以陪伴他們參與相關宗教活動,例如崇拜、唱詩或讀經,以得安慰、盼望與平安。

另外,我們也可藉著「四道」去表達對病人的心意,即是:

道謝 「媽媽,多謝你多年來辛勞工作及照顧家庭。」
道歉 「對不起媽媽,我經常發脾氣令你難受。」
道愛 「媽媽,我愛你。」
道別 「媽媽,你可以安心地走,我會好好照顧自己,你不用擔心,再見。」

盼望我們仰望和倚靠上主,與晚期病人一起擁抱「美麗終生」。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 90:12)

參考資料:

賽馬會安寧頌調查

美善生命網站

醫院管理局《家.多點愛》

醫病同心:再生的故事

2014年的某一天,有人驚慌地向我喊著說:「妳醒來吧!不要嚇我們呀!」

醫生事後對我說: 「若妳稍微遲一點才送院診治,就會一命嗚呼了!」

當時我的家人只能在急症室外焦急而又默然無語地等待又等待。

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呢?事後才知道自己中風了!

  我生長於一個既幸福而又期許極高的家庭。在成長的路上,一直引來很多艷羨的目光 ── 成為負笈海外的資優生、找到法律界的專業工作、取得理想的成就和社會位置等等。但是,內心的我總覺得這一切都不是憑自己得來的,而且我的自信心極低、自我形象也很差,常常很在意別人的說話和對自己的看法,也因未能完全符合父母的期望而心感虧欠。在信仰上,我都算是一個信耶穌的人,只是不積極罷了!

  正值身處人生的黃金歲月中,神卻讓我經歷巨變和陷入絕境的邊緣。未到三十歲的我,竟然給突發急性中風找上門,還要插滿了喉管卧在病床上呆看天花板,頃刻間喪失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健康和感情,並且要面對漫長而又無了期的醫療程序和復康計劃。這連串的事情實在令我心有不甘、悲痛莫名。

  月有陰晴圓缺,事有正負得失。在逆境的日子中,神讓我更認識自己原來的本相,幫助我逐漸成熟。康復期間,神沒有在我身上施行神蹟奇事或令我作異夢,只是透過閱讀書卷雋語、家人和朋友的呵護、與人的交談和同路人的分享,去讓我更認識自己,並藉此重整生命和人生的路向。同時,神原來早在我身旁安排了小天使,為我受傷的生命注入新動力和新亮點。在我暈倒前的一個月,姊姊已懷有身孕。在我往後復康的路途上,姊姊誕下的孩子就成為我(這個原本不喜歡孩子的人)的雲柱和火柱,帶給我方向、自身價值和安慰,也使我不再自以為重,並且曉得學習耶穌基督的榜樣去關愛身邊的人。

  生命本是無常,風華正茂而又事事稱意的我,怎會想到這麼快要面對人生的桎梏和生死的問題呢!當逆境瞬間撲到我身上時,我對神十分忿怒,也對己身的遭遇無言也無語。然而,此刻的我卻已沈澱下來,也返回初心,學曉知足而樂,從慢活中享受生命的點滴,從親朋的關懷中建立及肯定自己,不再以他人的眼光去看自己是誰,也堅信自己可從神得著力量走前面的每一步。

  今天,我深信神會把我磨練成堅靭的人,並將逆境的折騰化成祝福,因為我明白自己的遭遇總有神的旨意,在我的軟弱和虧欠中,神也能彰顯為大。如經上說: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以賽亞書42:3)我也時刻提醒自己:神的精兵勇士才可匹配最酷的爭戰。

醫病同心:靠主恩典關懷病人

  我的護士生涯不知不覺已過了三十多個寒暑,很感恩和慶幸自己當初選擇了這個職分。我曾在腦科、骨科、心臟科、兒科、婦產科及難民營當護士,後來轉到紓緩科也有二十多年了。回想過去工作中與病人同行的經歷,心裡不禁要說:「感恩,再感恩﹗」感恩護理工作讓自己從少不懂事的中學畢業生,轉變成今天的自己;透過病人的故事,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閱歷,擴闊了自己的人生觀,教懂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甚麼,在護理過程中也更瞭解自己,更多經歷軟弱無力時天父的同行。「我要向高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我最喜愛這幾句歌詞,當我在工作或家庭裡感到無助時,內心就會不期然哼起來,成為黑暗中閃亮的明燈,讓我感受到盼望和力量。

  作為一個紓緩科的家訪護士,探望受著痛苦煎熬、面對死亡威脅的病人及家人,不時感到無助及不知所措,特別是面對較年輕的病人及關係錯綜複雜的家庭。記得十多年前遇上一位五十多歲的晚期癌症病人,他和家人的關係一直被多年的誤解及過去不幸的經歷所纏繞。第一次探望他時,他用極無助但指責的語氣向我訴說他的母親,說她半夜用手輕探他的呼吸,深怕兒子在夜闌人靜時悄悄離世;同時控訴母親在他八歲時遺棄他,讓他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直至他患上癌症,她才由內地回港照顧他。他既為自己生病而要受母親照顧感到內疚,但內心仍因兒時被遺棄而對母親深深不忿,心情複雜得難以言喻。每次前往探望時,我默默的為他禱告,求天父賜下憐憫給他及其家人,也為自己禱告,求天父賜我智慧及合適的言詞去支持他。後來有次探訪,他談及自己認識了屋邨內教會的傳道人,之後我和他除了談及病況、家人、情緒和如何面對現時處境外,也開始談及信仰,更在每次家訪完結時一同禱告,祈求天父的憐憫和聖靈的介入,讓他從過去的不幸、憤怒、矛盾、掙扎中得到釋放,讓他和母親的關係得到復和。雖然事隔多年,但我每次回想箇中的經歷,深深體會天父的憐憫和安慰如何彰顯在面對苦難的人身上,內心仍深受感動。

  天父在我工作中的帶領,就是這樣的真實。記得有一天上午要到醫院上急救班,下午又要趕往另一區的醫院做護理諮詢工作,午飯時間只能花在交通上,啃著麵包趕上車,身心靈都感到疲倦乏力,我在車上禱告天父,求祂給我能力去應付工作,給我愛心去關懷病人。誰知那個下午我最先探望的三個八十多歲的晚期癌症病人,他們都願意和我一同禱告,祈求天父賜予平安與憐憫,他們當中一個是已信主的,一個是沒有信仰但年幼時曾就讀基督教小學,一個未信主但瀕臨死亡的,深信聖靈在禱告中已介入他們的生命裡。我感謝天父在我最乏力的時候,讓我有機會引領病人認識福音,也讓我再次經歷到神對病人的愛與憐憫。

兩扇心窗:可嚐得到的福音

  現在很多國家會為在戰事中死亡而身分無法被確認的軍人立墓碑,稱之「無名塚」。他們是為國捐軀,並為今天的和平而犧牲自己的生命戰士。

  現實中,我們不乏看見有人為成全他人而自我犧牲,例如有消防員將自己的氧氣罩給火災現場的人,最終自己殉職。這份無私捨己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我想起耶穌也很值得人敬佩,他用上「以死代死」的救贖方法拯救世人。究竟耶穌的死是怎麼回事?原來聖經多次預言,有一位救主要來成為代罪羔羊。從前以色列人是用祭牲代付人的罪過,把祭牲殺了獻上作贖罪。耶穌卻以自己的生命為罪受死,就是義的代替不義。

  我們不是立碑向祂致敬,而是每周或每月用聖餐禮來記念祂,這是按耶穌的吩咐。聖經記下耶穌被賣那一夜的事,那一天是猶太人的逾越節(註一);晚餐時,耶穌拿起餅來,祝謝,擘開,遞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哥林多前書11:24)馬丁路德稱它為「可嚐得到的福音」。在敬拜聚會中,我們喝同一個杯(杯內盛載的是葡萄汁),分享同一個餅,表示大家是同一家人,「記念」帶有保存歷史和傳承信仰之意。就如中國人若不守清明節,很快便遺忘先人和先人的精神。

  為甚麼要記念主恩?因為神知道人會常常忘記。

  有位牧師小時候被性侵犯,多年來他把侵犯他的人關在心裡,有時就拿出來鞭打他、羞辱他。一天,當他照常在腦海中模擬打他時,突然感受到聖靈在心裡問他:「你需要幫忙嗎?我可以幫忙。要不要我鞭打他,把他帶到群眾面前公開羞辱他,向他吐口水,然後讓大家知道他是個怎樣的人,要不要我幫你殺死他?」

  他說:「這樣做有一點嚴重,聖靈,不要到這種地步。」聖靈說:「我已經做了。」

  此刻,他突然見到主耶穌掛在十架上。他走過去問耶穌痛不痛、苦不苦?

  祂說:「好痛!」他問耶穌:「你為甚麼不下來?」

  祂說:「我其實很想下來,但我沒辦法下來,因為我見到你一個人躲在棉被裡面哭,我見到你所經歷到的羞辱和傷害,我要擔當你的羞辱和傷害。」

  他說:「當我看見耶穌在十架上擔當我的羞辱,本來在我身上的,如今在祂身上,那一天我的心就被祂的愛充滿了。自那一次神觸摸我的心,我的心就恢復過來,找到我的喜樂、平安、價值、歸屬和神的愛。今天我可以說:『你這個一直以來叫我難以原諒的人⋯⋯欠我的,不用償還,因為耶穌已為你償還一切。』」

  原來耶穌的愛充滿我們的心時,傷害得以化解,原諒帶來真正的自由,我們要常常記念神恩;因為有愛,原諒就變成容易的事。

(註一)逾越節是猶太人每年每家恆守的節期,藉以記念耶和華把他們的祖先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

兩扇心窗:無名戰士墓

  位於美國華府地區阿靈頓國家墓園內的無名戰士墓(Tomb of the Unknowns),埋下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韓、越戰中陣亡的不知名戰士遺體。顧名思義,他們生前既沒有豐功偉業,死後身分也無法辨明,但為了肯定和紀念他們的犧牲,國會設立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衛兵執勤和輪班儀式,逢正點開始,參觀者必須全程肅立靜默,結果每天吸引大批遊客駐足觀看。記得我當日身歷其境之際,即被整個過程震懾,留下深刻的印象。

  場地以紀念館和露天劇場作背景,一座白色大理石石棺在前方,中間地下埋葬了三名戰士代表的遺骸,旁邊長方形的黑色地墊上,一名持槍衛兵在來回巡邏執勤,從地墊一方走到另一方,必須是二十一步,每次九十度轉身後,需停留二十一秒,分毫不差,因為這是二十一響禮炮的象徵,藉此對亡靈致最高敬意。他的步伐、轉身和槍枝的擺動,異常精準,輕巧細膩;與皮鞋觸碰時發出鏗鏘清脆的響聲,卻又是無比合拍調和。完成執勤後,由一名指揮官領著另一名衛兵進場換班交接,再周而復始。儀式不但在墓園開放時進行,實際是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管陰晴雨雪,從不間斷。

  自1937年以來,衛兵就一直這樣守護著這片英雄塚,能擔當這裡的衛兵絕對是一項榮譽。參觀者目睹他們執勤時一絲不苟,讓人歎為觀止,其實背後準備工夫的仔細用心,才是遠超常人的想像:他們每天平均花上四個小時整理軍服、皮鞋、槍枝和勳章,還有儀容——因為連頭髮的長度都有嚴格限制。除了體格和外形的標準,衛兵還須通過品格的審查。他們執勤時不得掛上名牌或官階,以示謙卑。如此嚴苛而單調乏味的工作,想不到參加遴選的人竟然絡繹不絕;對於他們,儀式本身就蘊含著無比價值。

  美國國民視這片土地極為神聖,可能石棺上這句話可以透露一點端倪:「在此安息的每一位美國軍人,上帝都認識!」當日國會決定隆重其事,是確信上帝重視每一個生命。儀式透過向寂寂無聞的戰士致意,宣告小人物也可以是國之棟樑,確認他們的奉獻是不朽的。於此長眠的,是為了秉持國家公義的核心價值,鞏固國民的自由,況且並非一人之力所能達致,故能獲得高於總統的禮遇。國之存亡,繫於信念。

  反觀今時今日,很多價值觀已經崩分離析,陷於瓦解邊緣,各種儀式備受輕視,趨於沒落,甚至婚喪儀節,亦只當作表演一場!但儀式本質尊貴,豈能相比?對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的發展,同樣重要:它把信念和價值觀形象化,補足了隨年月褪色的記憶,喚醒軟弱的心靈,勿忘初衷!信仰和一切精神文明,亦有賴儀式來傳遞。摒棄儀式,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地位,恐怕無以為繼。

真心分享:林浣心校長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韓愈《師說》
意思是指老師的工作是傳達真理,指導課業或教授專業,並解答人生的各種疑難。我既為人師,亦經常得到良師的教導,若今天我辦學能稱得上有點成效,這個就是我的秘訣!
第一位啟蒙老師

  我常說,父母是我們人生第一位啟蒙老師,孩子的一切都來自家庭和學校,對他們往後的人生有長遠和關鍵的影響。孩子要是遇上怪獸家長,就是生命中的一場噩夢,那看來我必須為自己擁有像天使般的父母而一再感恩!

  我的媽媽為人開朗幽默,喜歡開玩笑。對家人照顧周到,家居時刻都打理得有條不紊,勤快而不失生活趣味,每天早上忙完家務,她便為自己沏茶,偷閒片刻,自得其樂。但我最佩服的,是她常常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問題。爸爸的個性樂觀合群,見義勇為,熱愛大自然,經常帶著一家人流連山野,記得當年的行山徑設施簡陋,他曾為山友開闢一片休憇地,自嘲為「傻人樂園」。我的個性活躍好動,肯定是遺傳自爸爸,他給我們兄妹倆的不是財富,而是無盡的愛和支持!哥哥天賦一雙魔幻巧手,家中的玩具十之八九是他的手作,包括手摺而能載人的報紙小船、手寫絕版「大富翁」遊戲、還有整套世界盃球賽紙牌、甚至是電視機和手繪動畫等等都一應俱全,在半個世紀前的香港,要造就這樣一個「DIY達人」,父母必須充滿創意和無限包容。

  天下父母心!教育永遠是家長最關注的項目,手上一張老舊黑白照片,訴說的不止是回憶,也是印證。照片中的我仍在襁褓,天真傻氣地被媽媽擁在懷中,站在旁邊的是哥哥,拍照的地點在何文田一處小山丘,媽媽特意帶我來看她心儀的學校——協恩中學附屬小學,希望我將來可以入讀。協恩在我升小三那一年開辦下午校,媽媽便不辭勞苦去輪候申請,幾經奔波,終於有志竟成,協恩成了我第一個夢工場。

教育的老師

  記得當年學校有些老師非常嚴厲,自覺擁有無上權威,容不下孩子有任何錯失,率直調皮的我,學習初期難免飽受挫折,幸得媽媽正面分析開解,給我鼓勵支持,輕舟才能走出萬重山。及至高小及中學階段,感激老師們的悉心教導和愛心啟發,我不但可以充分享受學習生活,同時愛上了籃球運動和戲劇演出。這一體一藝,助我發洩過剩精力之餘,也不經意地培養了合群、創意和自信,學業自然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戲劇更蘊藏著我日後投身教育的契機!

  升上中六,我的戲劇夢繼續燃燒,幾乎沈迷至廢寢忘餐的地步。一年將盡,才驚覺預科課程已過了大半,而大學入學試卻沒有半點把握;就在此時,得知羅富國教育學院的劇社堪稱學界翹楚,便毅然放棄預科,進入學院。實際上,當時一心只為參加劇社,絕非懷著甚麼崇高理想!能認定教學這使命,醒覺到課堂是我安心立命、一展抱負的平台,要由學院首次教學實習說起:置身課堂,我才恍然大悟,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表演藝術,加上每節課都是個生命互動的奇異旅程,帶來的樂趣和滿足,雖則類同戲劇,而更勝於戲劇。當時導師給我的評語大意是:「外表平平無奇,教學卻讓人印象深刻,課堂活力充沛,趣味盎然。」雖是短短幾句話,卻如神仙棒施出魔法,給予我十足的信心和自我肯定。第二年,我在兩間男子中學實習,表現同樣有聲有色,如魚得水,我很快就確定自己對教導男孩有特別的能耐,立志將來要在男子中學任教。因此當我畢業時,滿腔熱情朝著這既定目標去申請教席,但無奈竟然處處碰壁。衝動好勝的我,並不曉得上帝早已規劃了我的人生。

成為別人的老師

  直到新學年逼近,只有聖羅撒書院回覆,提供一個小學部的教席,由於當時中學部沒有空缺,校方請我邊教邊等,唯有慌忙答允;與此同時,沒想到以前的教院導師推薦我,每周有三晚在政府開辦的夜中學任教。那些年,幸好小學仍未是全日制,而中學也不是強制教育。這樣日教夜教,不知不覺,十二年飛快逝去,教學給我無比豐富的經歷,珍貴的師生情誼,還有言詞難以道盡的快樂。只是我仍未放下教育男孩的夢想,像有朵小火苗在心底幽幽地燃燒。說也奇怪,多年來,中學部竟然沒有一個空缺!這階段感到需要稍停下來,補充一點養分和動力,再往前走,於是萌生進修的念頭,決定重返校園。完成兩年在港及英國的進修,仍留在聖羅撒書院教學,至接任協恩中學附屬小學校長為止。屈指一算,連同進修的日子,我在聖羅撒書院度過了整整十九年,愉快而滿足。

  回想剛回港之時,發生過一段小插曲:當時我的母校協恩中學招聘老師,主動向我招手,面試時除了校長,連我往日的副校長和級任老師也在場,感到她們對我全然信任,認為我是個稱職的老師,只是經過仔細考慮,我終於婉拒了這個渴望多年的教席。我的中學母校歷史悠久,校政已上軌道,並已建立了鏗鏘的校譽和牢固的傳統文化;他們對老師的期望,不是甚麼創新思維或是具突破性的教育理念,而是循規蹈矩的緊守各自的崗位。若我當時受聘,極可能在母校平平穩穩,教至退休。那次面試,不但更加認識自己,更讓我重新認真檢視自己的教學理念:我隱約意識到,教育不單是考慮男校女校,或是中學小學,而是有更高更大的理想,只是我心中還沒有十分具體的藍圖,但上帝當然比我更認識我,自有祂的計劃和時間表。

  過了五年,接到同一個電話,協恩中學校長再度約見我,不過這一次是希望我能繼任小學部的校長。想不到五年前的一次面試,我給她留下深刻印象;這一次她讓我暢所欲言,畢竟連同個人在小學的時光,我已經在小學生活了四分一個世紀了。最後,我們共談了三個小時,有可能是個面試紀錄!

  就這樣,我重返協恩。頭一個月,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當年那位我在學時的校務處職員黃姑娘還在,校舍、規矩、以至行政方式,到教學方案,一切都有板有眼,按部就班,今年跟去年沒兩樣,去年跟前年同一樣……,其實我最不能接受的,是老師過度嚴謹,對學生不太信任,以致事事必管,看似防微杜漸;但越是負面,花在管理的心力也越大。我就從建立師生互信的文化上著手,希望重塑師生關係,最終達至雙贏局面。感恩上帝不但給我求變的心,也賜下改變的機遇!由於校舍不敷應用,需要遷校重建;歷時三年,客觀環境既已翻天覆地,其他改革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當學校仍未遷回原址,身邊的良師益友,彷彿已早著先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要數蘇恩立校長,一次飯局中,她直截了當的向我挑戰:「要是你的教育理念那麼堅定,應該都能在任何一間學校實踐出來,離開你的安舒區吧!」言猶在耳,她在同年八月便因癌症離世了,但這幾句話,我至今隻字不漏,銘記心中。當學校回歸原址,一切剛剛塵埃落定,又再度聽到好些教育界朋友鼓勵我離去的聲音。當開始認真考慮的時候,便收到教育局邀請我借調工作一年的消息。我記得提請校方批示的那天,我的上司這樣回應:「一切要聽憑主教定奪!」那天晚上回家,我仔細思量,人的前路不是全由上帝決定嗎?祂會否另有安排……?就正正在這一瞬間,忽然聽到丈夫說英華小學在招聘校長!消息聽起來很不真實,因為我沒有看過廣告,也壓根兒不知道英華是有小學的;但思緒從此再難平復,心底那團火霎時間已被挑旺起來。

真正的老師

  我做事衝勁十足,但不是憑衝動作決定的!在重要關頭,最想得到屬靈前輩的意見,我趕快致電李清詞牧師,她曾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副總幹事。可是她的即時反應,完全是意料之外:「勸你不要去,這校一團糟!」牧師給我稍作解釋:事緣在幾年前,政府在深水埗撥地建校,英華書院的一眾校友,趁機為停辦了四十年的小學冠名復校,新校舍2003年落成之時,只有校名,沒有學生。中華基督教會作為辦學團體,又正要處理一批縮班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便索性把他們全部安置到新校去,所以一開始,學校就瀰漫一種散漫和各自為政的任意氛圍。

  我是屬於那種不試過就不甘心、不闖過就絕不放棄的人。李牧師當然了解,因此她接著提醒我,要逆轉情況,必須謹記上帝的分量是「九十九」,我只是「一」。意思是:沒有上帝動工,就不可能有成效。李牧師又跟我詳細分享了她寶貴的個人經歷,讓我借鏡。想當年,她本身是英華女校的畢業生,後來回母校執教,在人生最高峰的時間,被任命為副校長,以為就此工作至退休。但上帝另有心意,透過倫敦傳道會,呼召她到第三世界,服事有需要的人。至今回望,仍覺無限感恩,肯定那是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她祝福我的前路,叮囑我凡事要依靠上帝的恩典。

  由接手學校開始,方才明白何謂「一團糟」,接近三十年的教學生涯,未曾耳聞目睹過如此師不成師、生不成生的學校,我總算是大開眼界了!除了兩級插班生,其餘學生主要是來自基層的家庭,每天逃學打架是等閒事,學校平均隔月召喚一次救護車;家長只顧為口奔馳,盡量跟學校保持距離;老師大部分表現欠佳、教學散漫、忽略學生、不改作業、經常遲到等等,部分也涉及操守問題。那段日子,教育局正雷厲風行,規定英文老師要限時通過基準試,而這批老師一概置若罔聞,我行我素,我可以預期在三年後,學校將不會有合資格的老師!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學校成敗的關鍵盡在老師,整頓或重組老師團隊已是逼在眉睫,但改變一個人是何其艱巨,遑論整個團隊?況且若要解僱教職員,權限根本不在校長!雖則寸步難行,我已認定上帝是「九十九」,我只是「一」。這段日子,聖經是我最重要的指引和安慰。不到兩年,一個全新的團隊已取代了原有的,並再慢慢重建新的教師文化,經過探討磨合,推出一套特別適合男孩子學習的模式,當中的過程,又是另一個系列的恩典故事。我要見證上帝在作工,祂不是「九十九」,是「一百二十」!是祂教軟弱的我剛強,使英華從無助變為鼓舞。

  從2004年開始擔任英華小學校長至今,到我打算明年退休,很多人稱我是幸運兒,從一所名女校到另一所名男校,但很少人知道英華小學曾經滄海,有過一段波濤洶湧的歷史,也不知道全是上帝的恩手領我們得勝。我的個性是永遠向前,永不停步,遇挫折披荊斬棘,逢挑戰迎難而上;縱然這樣,並不能保證選擇正確,或是成功在望。生命旅途需要解惑的老師,更需要上帝和祂的話語在心中導航,作出抉擇,走出迷茫。還記得當日在校長申請信中,我在諮詢人一欄上填上「上帝」,祂果然「不負所託」,是人類的終極老師,這就是我的經驗和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