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終生美麗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詩篇 90:10)

  生命是最寶貴的禮物。然而,人一出生,卻無可避免地朝著生命旅途的終點——死亡前進。人來到世上時得著萬千寵愛,在母腹十月中,家人準備充足迎接新生命;但當人生走到最後一程時,仍能同樣擁有美麗、無憾、豁達及祥和的晚期生活嗎?中國人時常說「五福臨門」,其中一福就是「善終之福」,即是臨終時心裡沒有牽掛,安祥地離開,可見「好死」是人生中一大福氣。

預設照顧計劃

  此計劃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病人在臨終時的尊嚴和生活質素,它強調病人、醫護人員及家人之間的溝通過程,並協助醫護人員和家屬明白病人對晚期照顧的意願,例如訂立預設醫療指示、在哪裡頤養、受何人照顧及所選擇的醫療護理等。病人亦可任命「照顧代理人」在其無法表達意願時,代其作出醫療照顧決定。「賽馬會安寧頌」於2016年1至3月進行一項調查,以電話隨機抽樣訪問了1,600名18歲以上的香港市民。結果顯示,超過52%受訪者願意談論生死,只有約10%受訪者表示感到不自在。由此可見,現時公眾普遍接受談論死亡及相關的安寧服務議題。另外,當面對人生的最後旅程時,84%受訪者認為應該由自己決定安寧照顧的安排,而非由醫生、家人或其他人決定。市民亦接納在醫院以外的社區推行安寧照顧,選擇在社福機構及安老院舍接受安寧服務的受訪者佔72%,期望在家中接受有關服務者佔54%,而23%受訪者更希望將來能在家中離世。可見,病人雖然受疾病及死亡威脅,但仍可擁有自主、自決、有尊嚴及有生活質素的晚期人生。

談生說死之八大策略

  我們可以及早為死亡作準備,例如財產、喪禮及殯葬方面的安排,並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意願,以減少日後家庭中不必要的爭執。可是,有時病人不知從何啟齒,或者病人想分享但家人未有心理準備。我們可以參考以下與家人談生說死的技巧:

切時切地 藉適合的地點、時間借題發揮,如在掃墓後表達對後事安排的意願,或藉著談論名人離世而帶出自己的意願。
改變概念 以輕鬆幽默的方式來改變討論面對死亡時的沈重氣氛,例如視死亡為人生列車的終點站、人生的畢業禮及人生導師等。
隨時變更 不時探討,尤其是經歷一些特別情況之後(如喪親及患病),家人的想法可能有所改變。
彼此尊重 彼此分享並尊重大家不同的想法,包括宗教信仰及價值觀。
接納情緒 接納與死亡相關的正常情緒,如哀傷、不捨及不安等。
細水長流 按家人的步伐逐步探索和表達意願,因為家人可能需要時間去沈澱對死亡的想法和去接納有關的情緒。
一家之事 讓全家參與討論,與家人保持溝通,因為死亡不只是一個人的事。
細心聆聽 細心了解家人的心意,因為他們未必習慣直接表達,須留意弦外之音。
臨終溝通技巧

大家曾否照顧臨終病人或在探病時感到不知所惜?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做甚麼或說甚麼。面對至愛的別離,這些感受是絕對可以理解的。其實,在臨終的階段,家人的陪伴可能比說話更重要。我們可為病人製造一些珍貴愉快的回憶,例如與病人一起看昔日的相片,為其按摩、握著手、搭膊頭或來一個擁抱,並多拍照或拍攝短片,然後將相片放於當眼地方以營造溫馨的氣氛。若病人願意傾談,我們需耐心聆聽以表示重視及感興趣,並肯定及接納他們的感受;盡量避免批評、否定、教訓或太快地勉強把負面想法轉化為正面,最後肯定他們的分享和價值,例如說「我聽到你已經很勇敢地面對疾病」。若病人希望平靜地度過餘下的時間,我們需給予適當的空間,在身邊默默地陪伴。若病人本身有信仰,我們可以陪伴他們參與相關宗教活動,例如崇拜、唱詩或讀經,以得安慰、盼望與平安。

另外,我們也可藉著「四道」去表達對病人的心意,即是:

道謝 「媽媽,多謝你多年來辛勞工作及照顧家庭。」
道歉 「對不起媽媽,我經常發脾氣令你難受。」
道愛 「媽媽,我愛你。」
道別 「媽媽,你可以安心地走,我會好好照顧自己,你不用擔心,再見。」

盼望我們仰望和倚靠上主,與晚期病人一起擁抱「美麗終生」。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 90:12)

參考資料:

賽馬會安寧頌調查

美善生命網站

醫院管理局《家.多點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