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石楠:

  每次看見妳坐著電動輪椅來到醫院探訪我的時候,都很欣喜。雖然妳所面對的環境並沒有改變,但妳對生命的態度及未來的信心卻截然不同。

  還記得第一次在病房遇見妳,那天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當時妳的眼淚並沒有停止過。一方面擔心因傷口感染而令自己終身不能行動,另一方面又因為長期抑壓的情緒而感到抑鬱。更甚的是因妳認為自己無法面對現實的境況而曾經有輕生的念頭。當時身體上的煎熬已使妳憂慮未來的生活,更使妳感到可怕的就是內心深處的孤單及無助。因著兒女們無法接納妳第二段婚姻而離開妳,而妳的第二任丈夫又不幸因癌病離世。妳不但心靈困苦,從妳的哀傷中更加看到不被明白的苦痛。

  妳曾說苟延殘存的生命對妳來說是毫無意義,因為那一刻妳在生與死只差一線的關口上,仍未看到信仰怎樣幫助了妳從天台的階梯走下來。

  當院牧聆聽了妳內心的感受,並引導妳思想在石楠內心遺忘了的一份愛,就是妳曾認識的主耶穌基督,是祂恩慈的手帶領妳在危急中走回來。往後的兩個多月,院牧陪伴妳等待一次又一次的檢查,每次當醫生向妳報告不太理想的檢查結果時,妳總是希望院牧能夠與妳一同禱告,讓妳心靈得到安慰和支持。院牧以聖經的話語讓妳重新看到生命的意義,並且鼓勵妳耐心等待身體逐漸康復,更常常與妳一起唱詩及分享。

  過了一段日子,院牧察覺到妳生命漸漸地轉化,開始看見妳臉上有了笑容,而原本無力的聲線也變得高昂起來,因為妳已尋回主耶穌不離不棄的愛。妳還開始有力量地關心身邊的病人,為她們禱告。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妳為那位瞎眼的末期骨癌病人每天禱告,在她對生命失去信心的日子,妳卻不斷鼓勵她、開解她;在她黑暗的世界裡,因有妳的安慰卻成為了她生命的彩虹,她從不願意與人溝通進而開始接受我們的關懷。

  石楠,雖然妳出院後仍是一個人居住,但當妳分享如何運用工具幫助自己清潔屋裡的窗子和地板,如何在屋村走廊扶著欄杆自己一步一步的鍛煉身體,又努力地學習如何操作電動輪椅以便在長途路程時代步,院牧看到妳積極地面對生命。妳因能夠步行一段短短的路程而感到安慰滿足,慢慢地接納身體的變化和限制,為每一天的生活而努力並且再不放棄自己,重新站立起來。

  感謝上主讓妳能夠在死蔭幽谷中看到生命的盼望。客觀環境依舊,但妳的目光不再一樣。

郭院牧

從心出發:對不起,要你們久候了!

  每年我都會抽出大約兩星期參加醫療短宣,到緬甸山區的鄉村為病人診症,今次已經是我第四年踏足緬甸這片土地。

  山區的村民大都住在由茅草搭建而成的房屋裡。大部分香港人一聽到 ,第一時間便會想起落後和熱。落後是真的,但熱就不一定。在山區,晚上的氣溫一般只有幾度,住在這些簡陋的屋子裡,根本與睡在屋外分別不大,都是非常寒冷,更是饑寒交逼。

  村落的衛生情況很差,有很多嚴重的感染,包括膿瘡、皮膚病、細菌感染和腹瀉。曾經有一位約一歲的小朋友,我為他頭上的膿瘡放膿,那些膿液竟然可以載滿了一個小盤子。還有這裡很多人會集體患上疥瘡,尤以住在孤兒院的小朋友居多。疥瘡是一種寄生蟲,住在患者的皮膚裡,雖不會致命,但患者會感到皮膚異常痕癢,使人難以入睡。

  此外,有很多病人都患上嚴重的痛症,也許他們大部分都是農夫,因為沒有大型機器協助耕種,經年累月的勞動,引致肌肉勞損、腰病和手腳損傷。加上食物不足和營養不良,一旦弄傷了那些肌肉,實在很難好過來。除了用上一些當地的草藥外敷,他們根本沒有其他藥物可以用來消炎止痛。所以,當收到我們處方給他們的一些止痛膏和簡單的消炎止痛藥,他們真的像收到金銀珠寶一樣。

  還有,很多村民都患上胃酸倒流或胃痛,胃痛叫他們不能進食,瘦上加瘦。起初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的生活節奏應該比香港慢很多,何來會有那麼多胃病?但當我在村裡吃過他們的午飯就知道原因了。原來他們住在山上,吃的東西都很辣,他們說吃辣可以保暖,但我相信他們吃辣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甚麼可以吃,所以經常把一些瓜菜加上辣油伴飯來吃。相信很多人都試過胃痛,腸胃真的像被火燒一樣,十分痛苦。在藥物短缺的山區,真的是「解藥」難求。

  記得有一次,病人實在太多,太陽都差不多要下山了,但那條村還有很多病人在等待看醫生。我本想多留幾個小時,把所有病人看完才離開,但因山區沒有燈,路又崎嶇,太遲下山會有危險,領隊說一旦下山時發生意外,接下來幾天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也會影響到往後在其他村子裡等著我們去看病的村民,最後我們都只有含著淚離開。

  其實在山區看病確實有很多限制,更不是每個病人我們都能夠幫上忙。我曾經診治一位年青人,他的左眼被硬物刺傷,之後左眼就失去了視力。其實檢查過程中,我發覺他看不到只是出於眼角膜的問題。若在香港,我們可以為他做角膜移植,但在這裡我們甚麼也做不到。還有很多老人家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在香港做白內障手術很普遍,但在這裡我們卻無用武之地。還有很多病人因為沒有醫生可以看,病情耽誤了,情況已經不能逆轉。心裡感到十分無奈,只有默默地為他們祈禱,讓我所相信的神來安慰和醫治他們。

  在緬甸東面的孟約有一條很落後的村莊,幾年前那裡的村民很希望有醫療隊可以前去,但因為進村的路實在太差了,所以醫療隊一直無法進去。直到上年,進村的車路修好了,所以我們決定入村,可是就在入村前一晚,村莊附近有內戰,所以最後我們還是不能進村,村長和那些有病的村民都非常失望。今年,我們終於可以去到那條村看病人了。我們一到,已有很多村民在等待著看醫生,有位村民還走過來和我握手,他說:「鄭醫生,你和醫療隊果然沒有失約,今天,你們終於來了。」我說:「對不起,要讓你們久候了。」

關心健康:固本培元

  甚麼是固本培元?固即鞏固,本是根本,培是培補,元是元氣。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腎藏精的含義有二:一是藏五臟六腑水穀之精氣(為後天之精,即營養物質),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及促進生長的基本物質。二是藏腎本臟之精(為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因此,腎氣(指機能)的盛衰,直接與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直接關係。前人把腎稱為「先天之本」、「生命生化之源」,說明腎是發育生殖之根本源頭。故此,腎精不宜過度消耗,以免影響全身的各種機能。

  脾主要具有消化系統的一些功能。人出世之後,主要有賴脾胃功能運作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脾。脾能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所以說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因此,生命之源的腎和氣血之源的脾,共同被認為是生命的根本。固本,就是通過先天之本的腎和後天之本的脾,進行保養和調理,全面提高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使細胞活化、器官年輕、生命充滿活力。

  元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時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後,必須得到脾胃化生的水穀之精所滋養補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氣。元氣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因此,元氣充盛與否,不僅與先天之精有關,而且與脾胃運化功能、飲食營養所化生的後天之精是否充盛有關。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或久病耗傷,就會產生多種病變。

  固本培元,就是通過補腎健脾的方法,來補充和恢復元氣,增強免疫,提高整體機能,使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同時,通過調理陰陽、氣血、臟腑功能,使身體陰陽平行、氣血順暢、臟腑功能恢復正常生理狀態。所以,早期防治疾病,保持元氣充沛,對於抗衰老有著重要意義。

關心健康:「觸」痛腳?淺談足底筋膜炎

  曾有一位巴士乘客,每次都需要提早一個站預備下車,原因是她從座位起身所引發的足跟痛使她寸步難行。經檢查後,原來她患上「足底筋膜炎」。

  我們的「腳板底」有一塊大而厚的纖維狀筋膜,連接足部後方的跟骨至足前蹠骨,以提供足弓承托及避震作用。足底筋膜炎源於筋膜受到重複性的微細創傷,症狀多發生於40至60歲間,而誘發成因與體重上升、長時間站立、扁平足、高足弓、軟組織(如阿基氏腱及膕繩肌)繃緊有關。臨床表現多為早上起床或離開坐久的位置時後足疼痛,但痛楚卻隨著開始步行而感到舒緩,或者足跟痛的情況在持續步行後加劇。另外,足跟位置有觸痛(尤其腳趾向上伸展時)及腫脹皆為足底筋膜炎的憑證。

  經醫生診斷後,一般足底筋膜炎患者在痛症初期獲處方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並會轉介接受物理治療。經個別評估後,物理治療師會提供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冷/熱療、電/磁療、膠布貼紮、伸展/強化運動、生活作息及鞋類選擇建議。以下是有助改善及預防足底筋膜炎的家居運動:

筋膜鬆弛運動以中等痛楚為力度準則)

一手輕微拉起腳趾,另一手從後腳掌沿內側向前腳掌推壓。 腳踏網球,讓網球從腳掌內側前後滾動。

小腿及足部肌肉強化運動痛楚減輕後宜利用樓梯練習,每組運動做10次)

腳趾抓緊梯級邊,保持動作10秒,然後放鬆。 雙腳以半掌方法站立,慢慢地擺動腳尖腳跟。

  義肢矯形師亦會因應醫生轉介製作用以承托患者足弓的鞋墊。若痛症仍未有太大改善,醫生或會處方類固醇作局部注射。要有效預防足底筋膜炎,持續體重管理、保持足弓弧度、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路,皆缺一不可。

文章開首所提及的那位病人,她經過幾次物理治療及家居運動練習後,終於再不用狼狽地提早預備落車了。 

特別鳴謝註冊物理治療師陳藹敏提供照片

解開心結:有一種力量叫感恩

掛著「P」牌學感恩

  兩歲多的小苗伸手接了爺爺給他的禮物,媽媽教導他說:「小苗,收了禮物要講謝謝呀!」小苗模仿媽媽的語氣,似明非明地對爺爺說:「謝謝、謝謝。 」爺爺和媽媽聽到牙牙學語的小苗說謝謝,被逗得眉開眼笑。小苗看見他們的反應,也跟著一起高興起來。

  我們最早接受的感恩教育,大概就如上述情景。好像掛著「P」牌學感恩,聽從大人教導「為何感恩」,模仿大人言行「表達感恩」,說聲「謝謝」,皆大歡喜。

因覺悟而感恩

  說聲「謝謝」,出發點可能只是為了禮貌。從禮貌到感恩,必須在認知和情感上有所覺悟,明白到無論自己是多麼獨立能幹,現在所得到的,總有不少並非出於自己的勞力和努力,而是因著有家人肯默默付出,有伴侶的體諒忍讓,有好友能風雨同路,有同事給打氣支持,有醫護的悉心照料,有牧者在守望代禱,還有陌生人的微笑鼓勵,或自己犯錯時別人的寬恕包容。此外,若觀看天地萬物,不難發現大自然時刻供應我們各種滋養:有日光、有空氣、有生命氣息、有久旱後的甘霖、有暴雨後的晴天……,恩澤之多,數之不盡,卻竟沒有一樣靠著自己的才幹而得到的。

  這種覺悟,帶領我們走向感恩之路。

感恩對生命有益

  感恩對提升生命質素有重大作用。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發現,練習感恩有助減少並預防身體和情緒疾病。身體效益方面,練習感恩有助改善高血壓,降低減少患上抑鬱、焦慮和濫藥等問題的風險,更能增強身體免疫功能。在心理效益方面,練習感恩能令人對生活知足,感到喜樂,且肯定自己是個值得被人關心的人。練習感恩能令人有較佳的抗逆力,在困境時能保護個人免陷於嫉妒、不忿、貪婪和怨恨等具破壞性的衝動當中。人際關係方面,感恩使人專注於別人對自己的好意,使人渴望回饋,因而變得願意與人配合,並且樂意助人。如此這樣,感恩能修補破裂關係帶來的傷害,促使與人復和。

感恩是有意識的選擇

  生活一帆風順,事事稱心如意並不是感恩的先決條件。感恩是有意識的選擇、決定和堅持。我們都聽見過不少人處身戰亂、疾病傷殘、家庭巨變等苦難中仍能積極樂觀、滿心感恩的例子。在筆者的臨床個案中,有一位因為外貌異於常人而受人歧視的青年説:「雖然四周時常充滿著輕蔑厭惡的眼神,但我選擇去注視對我友善微笑的臉孔,並因此常常感到喜樂。」

將感恩變成習慣

  感恩並不一定是天生性情使然,而是可以透過不斷練習去培養。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

  1. 平靜心情: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慢慢地做深呼吸,讓自己心情平靜下來。
  2. 專注細想:集中注意力去細想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片段。在甚麼時候?甚麼地方?有哪些人?如何對自己作出了幫助、安慰、鼓勵、寬恕或慷慨善待?感恩的對象,不僅是他人,也可以感謝自己身體的器官四肢,感激它們晝夜堅守崗位,努力發揮功能,令自己能看、能聽、能嚐、能觸摸,可以消化吸收,可以平衡身體,也可以理解事情。感恩的對象也可以是蒼天萬物,數算造物主的恩典,在浩瀚宇宙裡將自己安居於一個有陸地、海洋、花草、四季以及各種供應人們所需資源的美地。
  3. 靜觀意念:在練習感恩的時候,腦海中可能會出現抗拒感恩的想法,例如「全部都是我應該得到的」、「都是別人欠我的」、「我是受害人」等,可以將自己想像成為一個旁觀者,讓這些想法漸漸過去,並重新集中注意力在感恩事項上。假若這些想法實在揮之不去,令自己無法集中,可以將它們寫下來,容後處理,並在有需要時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4. 寫下筆記:寫感恩筆記,又或者給自己想要感激的對象寫一封感謝信。內容可以包括描述別人為自己作出的美好事情,自己對受到恩待的想法和感動,以及打算如何回應別人的美意。將感恩事項以及當中的想法和感受寫成文字,這過程能幫助我們以感恩的角度整理思緒,將焦點集中於正向思維,因而對生命感到樂觀和滿足。

醫病同心:感謝身邊的天使

  對我來說,  2017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家中接二連三發生了很多事,卻感恩每一步也有天父的恩典及看顧,令我確信天父讓我遇見挑戰,也會賜智慧及預備天使與我一起經歷重重困難。

  在人稱愚人節那天,我正與同學聚會時收到來電,說媽媽在街市買菜時跌倒。我即時趕回家去,察看媽媽的情況;之後數個月,我經常要陪媽媽去看跌打。五月下旬,我終於克服了懶散及拖拉,決定去進行拖延很久的身體檢查,豈料這次檢查居然確診患上乳癌,聽到這消息,實在有點難以「消化」。自問向來生活健康,也有定期做運動,為何會無故得到癌病?雖然我不願意接受這結果,但知道也要面對它。況且我的人生仍有未完的責任,上有高堂,下有仍是處於青春期的侄兒,如果就此離世,他們將來的生活會如何?我更不忍見著父母要承受「白頭人送黑頭人」之苦!不過,感恩我的癌症期數還不致奪命,只是奪取了我女性的特徵,但對我來說當然是一個很大的掙扎。

  不出一個月,我決定接受手術,但只同意接受局部切除,可是之後出了病理報告,因腫瘤太大加上之後的復發率偏高,並且有機會是更高的期數,在生命攸關的情況下,必須作出一個理智的決定。雖然這過程很不容易,但期間有很多天使出現,有陪我覆診的,有一直支持我的小組和表姐,還有一直給我醫學意見的朋友和表哥,更有同是乳癌病人的同路人坦誠地分享她們的心路歷程,讓我鼓起勇氣,在三個月後決定再次進行手術。但與此同時,爸爸腎衰竭的病況急轉下跌,真令我感到屋漏偏逢連夜雨。我在準備自己入院做手術的同時,也要找護老院安置父親。我非常感恩,尋找院舍的過程很順利,而在我住院期間,小組也代我輪流探望父親,讓我感受到滿滿的愛。

  手術完成後,在家人悉心照顧下我也漸漸康復。回想自己在一年內經歷過兩次手術,更體會病人在掙扎及徬徨中很需要有人支持。我也願意成為別人的天使,將自己的經歷與同路人分享,祝福她們在康復的路上走得更遠,更有力量。

醫病同心:心靈之窗

  去年底醫院出版漫畫書冊,當時接受報章訪問,記者問有沒有最深刻的一個心靈關顧例子,我想一定是她。

  時間軸回到15年前,那時我仍然未成為麻醉科專科醫生,正在一間公營「龍頭」醫院接受訓練,說這段日子廢寢忘餐是最貼切不過了,許多時只有上班卻沒有下班的感覺。

  那天晚上我以為已經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心裡慶幸可以回家吃飯的時候,我卻被傳呼告知明天的手術改動了,仍然有一位病人需要去見。我心裡一沈又不禁掙扎,明天才去看她可以嗎?但我內裡有把聲音在說:「你既作為醫生,難道不就是在病人有需要時出現嗎?」

  之後我便拖著疲乏的腳步到病房去見這位病人。她是一位60多歲的女士,雖然滿頭白髮,但雍容華貴,難掩一股獨特的氣質。她也形容當時我有一種特別的眼神叫她印象難忘,難怪她提出可否手術後再探她。這是一個工作以外的要求,但當時我答應了。

  第二天黃昏,我相約了一位資深的女護士一起探她,當時她剛接受完手術,有一位老朋友正在探望她。寒暄幾句後,她表示想我們稍後再去探她。雖然我們可以推卻,不過我們也答應了。

  之後在她出院前的一次探訪,她邀請我們到她的家去,我們也答應了。她住在清水灣香港科技大學旁的一所邵氏職員宿舍,原來她曾經是一位電影明星,難怪就算在病榻中仍有一股獨特氣質。她和我們分享自己的過往,視我們猶如朋友一般,之後我們更有機會見證她參加教會聚會和接受洗禮。

  後來當她的身體漸漸衰弱,她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心願,就是她有一位很疼愛的弟弟當時在美國居住,因為一點誤會彼此已經失去了聯絡,她只有弟弟美國的舊居電話,卻想再與弟弟聯絡。我心想茫茫人海、千里迢迢,應該沒有可能完成她的心願罷。我們唯有把她的心願祈禱交託給造物主,奇妙的事之後真的發生了。就是她弟弟剛巧返回舊居取文件,因而接聽到我們的來電。之後弟弟立刻聯絡他的姊姊,於是兩姊弟透過電話對談,得以越洋重聚了。這位女士臨終前感謝我們的幫助,並且感謝上主的恩惠,使她能夠沒有遺憾地離開世界。

  多年來,這個經歷一再提醒我,正如漫畫《我是醫院學生》所講,每個人都有其心靈之窗,都有別人不知道的部分。當人願意分享,別人願意聆聽和回應,溝通和祈禱往往能夠帶來出人意外的平安。

兩扇心窗:萬象更新

  冬天和春天往往予人截然不同的感覺。冬天的日照時間短,就如莫斯科市每天只有六小時見到陽光,天色陰沈沈,加上北風凜冽,天氣嚴寒,一切活動都會停止,生命力好像消散了,令人仿如置身一個深淵。相反春天卻象徵一個新開始,予人生機勃勃的感覺,這就是盼望。

  有人會把生命的困難,如經歷愛人生病、被離棄等等,視為人生的冬天。有否想過,在嚴峻的寒冬裡,主耶穌會臨到我們身旁,指引我們看見出人意外的曙光,猶如冬去春來,充滿盼望。新約聖經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馬大和馬利亞兩姊妹找人通知耶穌:「你所愛的人病了!」原來他們的弟弟拉撒路病重,他們想耶穌來看望弟弟,並醫治他。怎知耶穌未到,拉撒路已死了,姊妹們很傷心,齊聲埋怨主若早一點來,弟弟就不會死。

   耶穌接著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想不到耶穌竟在眾人面前,大聲呼叫:「拉撒路出來!」那個死人走出來,他的手、腳、面都包著布。耶穌對周圍的人說:「解開,叫他走!」死了四天的拉撒路竟然活過來!

  主耶穌有醫治的能力,甚至可以叫死人復活,只是主權卻不在於人,這不是說主並不憐憫,祂沒有把苦難挪去,有時是要讓我們的生命得著更深的歷練。也許你也聽過舊約聖經中約瑟的經歷,當年他被哥哥們賣到埃及,路上的他一定是驚恐萬分,悲痛莫名,但擺在面前的日子,他還是要活下去。也許就在他轉念之間想到神仍在掌管,就立時使他的心緒得著安寧,教他不用詛咒際遇,卻能以寬懷的心面對前路。

  約瑟因為有神的同在,他可以用平和的心面對新環境。神使他百事順利,就是「死結」到了他手,都能迎刃而解。這使其主人波提乏不得不認定約瑟有神同在,因而擢升他。神的確沒有保證我們不用遭受痛苦,卻答應在我們的痛苦際遇中要與我們同在同行。

  舉世聞名的〈彌賽亞神曲〉(Messiah),作者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本來是寫歌劇的。五十二歲時,所經營的歌劇院被迫關門。他負債纍纍,身體疲憊,心力交瘁。之後他的好友Charles Jennens寄來〈彌賽亞神曲〉的劇本,請他代寫曲譜。劇本裡的經文,大大鼓勵他,他開始將人生焦點轉回神身上,這轉向成了他人生逆境中的轉機,使他有力量創作。

  人生陷於低谷,不一定就注定失敗。有時人倒會在看似絕處之時,分外經歷神的慈愛、憐憫和信實。對不同的人來說,苦難的確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這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巴爾扎克(Honore de Balzac)的一句名言。

  請問你現在正處於那一種人生經歷?若你現時所經歷的是人生的寒冬,請你記著冬去春來,萬象更新,有主在你身旁,人生充滿盼望!

兩扇心窗:冬去春來

  三月天,身處亞熱帶的香港,冬天的腳蹤已逐漸遠去,換上明媚溫暖的春意。

  一年四季,我最不喜歡冬天。年輕的日子,最討厭冬季的厚重寒衣,讓人穿著臃腫。及至踏入中年,人愈來愈怕冷,每當寒冷的日子,體溫下降,手腳冰冷的感覺特別難受。冬日氣候乾燥,皮膚缺水乾裂,甚至脫皮。記得某年的冬天,我正在化療療程中,藥物令原來已乾得脆弱的肌膚雪上加霜;更換衣服時,身上的皮屑如鱗片般散落,讓人心痛。嚴寒的冬天,萬物孤寂,彷彿毫無生氣似的,給人灰沈的感覺。住在多倫多的好友告訴我,當地的冬天既長又冷,人人留在家中,減少外出,加上日短夜長,冬季正是抑鬱症發作的高峰季節。

  二十年前,香港移民之風甚盛。有天,丈夫建議移民往新加坡去。新加坡靠近赤道,全年長夏無冬,季節變化不大;對我這個不喜愛冬季的人,移居當地本來正是個好建議。然而,當我想到一年四季的氣候差異不大時,卻又猶豫起來了。這才發現身在香港,可以享受四季的更替實在是一種充滿期盼的福氣。

  中學時代,同學愛以心理測驗來看性格。記得一個有關四季的心理測驗:「春天的花,夏天的西瓜,秋天的落葉,冬天的太陽,你最愛哪一樣呢?」選擇春天的花是浪漫的人,夏天的西瓜代表爽朗的個性,秋天的落葉則代表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喜愛冬天的太陽就是個溫暖的人。我不知道這個測驗的準確度和可信度有多高,當年自己的選擇是甚麼也不大記起,但這簡單的測驗卻展示了四季各有可愛之處。

  冬天縱然北風凜冽,更有時寒雨霏霏,只要太陽一出來,馬上讓人感到寒氣盡散,充滿暖洋洋的舒適感。在充滿陽光的冬日,走出家門往郊外去,吸一口寒冷的空氣,頭腦也格外清醒。怕寒冷不想外出嗎?約定家人和朋友聚首一堂,享受食物、熱鬧、溫馨,樂也融融。聖誕、元旦和農曆新年全都在冬季,絕對有足夠的理由相約共聚呢!

  《黃帝內經》提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誰說冬季是死寂而缺乏生氣呢?當你感歎群山寂寥,萬木凋零之時,請記得動植物的生命其實沒有因為冬來而消逝;生命正在歇息中,蘊藏著,也正在蓄勢待發中。每個人的生命總有臨到寒冬的時刻,那一刻絕不是停頓之時,惟有忍耐、等待,嚴冬總會過去,生命將會得到更新。冬天看來是距離春天最遠的,卻與下一個春天距離最近。

  有天主日崇拜聚會中唱到《嚴冬懷主歌》,「在寒冷嚴冬裏,凜風如怨訴,大地堅如鐵鑄,凝冰像石鋪,雪花紛紜雪上雪,蓋地又蔽天…」歌詞把嚴冬的景象形容得冷酷無情,然而,主耶穌基督就在這看似沒有指望的季節出生。主降臨人間,給冷酷的環境帶來溫暖,為無望的人生帶來新希望。願我們在生命的寒冬中能夠緊緊依靠主,憑藉愛將這股強力暖流注入心間,為冰封了的生命解凍,重新得力。

真心分享:吳振智

偶然讀到傳媒訪問臺灣的楊恩典女士,問及她和日本的白井典子女士的故事,兩位天生沒有雙臂的口足畫家,見面時如何表達那份惺惺相惜的情誼,楊女士不假思索答道:「擁抱!我們彼此擁抱!」望著那對空蕩蕩的衣袖,傳媒一下子反應不來,楊女士隨即深情地作出補充:「我們用心靈擁抱對方!」能夠「擁抱」實在是一種幸福,在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擁抱是在我蒙昧懵懂的幼童階段。
「媽媽」是個完全陌生的名稱

  話說解放前,我們的家族在汕頭原是地主,對外則是經營貿易生意的,當時年輕的爸爸被派到香港,處理汕頭與泰國之間的轉口業務,而他在國內已經成家立室,婚姻美滿,並育有一對子女。及至解放後,地主成為政治批鬥的對象,爸爸被迫滯留香港,從此與妻兒兩地分隔,而妻子亦在國內被迫與他劃清界線。幾年後,爸爸眼見回國無望,輾轉在港再婚。不久韓戰爆發,聯合國實施禁運制裁,爸爸難敵大時勢的顛簸,生意一落千丈,生活拮据。與此同時,萬萬想不到,國內妻兒竟會有機會來港,尋求復合,這時候,我和弟妹都已經出生了!

  爸爸當時租住西區一間只有六十平方呎的唐樓尾房,我大約三歲左右,生母有感爸爸家庭複雜,便把妹妹託付給姨婆,卻遺下我和弟弟,然後她便離開家庭了。爸爸為了生計,把我們兄弟倆交由褓母照顧。起初兩年,由於褓母多次搬家,我們就只好跟隨她飄泊無定。在那些日子,最大的快樂和安慰是見到爸爸來探望我們,雖說年幼無知,卻意識到「爸爸」就是至親。不過,在六歲以前我以為自己只有爸爸,對我來說「媽媽」是個完全陌生的名稱,更談不上有「家」的概念,因為跟隨褓母過了兩年流徙的生活之後,就被安排到嶺南中小學寄宿。直到某一天,爸爸領我和弟弟到他狹小的房間,吩咐我們對一位女士叫「媽媽」,這成了我有記憶以來的第一聲「媽媽」,她就是爸爸的髮妻,是她主動要接我和弟弟回家。

有了家給我溫暖和踏實

  有了媽媽,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安全感。過往一直居無定所,忐忑不安,有了家就不再過著流離浪蕩的日子。還記得在「家」的第一個晚上,我、弟弟和同父異母的哥哥,三人擠在一張雙層床的上格,睡在木板草蓆上,心裡卻是無比的溫暖踏實,我一點不留戀宿舍那張有墊子床單的臥鋪。

  媽媽算是個嚴母,對孩子從不姑息;在那些捉襟見肘的艱難歲月,她的雙手除了操持家務,就總是在縫紉車上工作。每當我放學回家,無所事事之際,常會生出一種莫名的需要,從後面緊緊的摟著媽媽,一摟就一個多小時不放手,也不管是大暑天,彼此都汗流浹背,而媽媽卻從未把我甩開,還給我低聲吟唱詩歌!差不多六十年過去,這段童年時擁抱媽媽的甜蜜回憶,不時滋潤我的心田,耳畔彷彿仍可聽到媽媽用潮州話哼著:「耶穌愛我萬不錯……。 」

  直到如今,這個單向的擁抱,提醒我媽媽不但養育我,還用心靈擁抱我,治療我心底的創傷,補償我往日對愛的缺失和渴求。當時,我以一個六、七歲孩子的雙臂,剛好能環抱媽媽略胖的腰肢,但過了一段時間,漸漸就不行了,後來才知道她懷了身孕,我可說是隔著媽媽的肚皮,擁抱過這個弟弟,可惜沒有機會與他在同一屋簷下成長。

  聽媽媽說來港初期,她在九龍城博愛村租住,遇上一位熱心傳福音的二房東,勸她信耶穌,當時媽媽拒絕了,因為有感家不成家,又獨力帶著一對子女,正是前路茫茫,她便隨口說,要是上帝能使她和丈夫復合,她就會信耶穌!結果媽媽不但信守承諾,更效法了上帝為世人犧牲的無私大愛。因她考慮到我們幾個孩子的需要,加上極其緊絀的經濟資源,她寧願忍痛把自己的親兒送給別人收養,繼續養育情敵所生的,她的無私實在難以想像,她的恩情教我無以為報。後來媽媽再次懷孕,那時家境好轉了,她才不用再把親兒送給別人。

我們的家是否可收養一個孩子?

  當我成家立室並有了自己的孩子,更加體會父母的心腸,也明白孩子的期望。所以不管工作多忙,當一起共聚時,我都會和兩個女兒親親擁抱;後來大女兒進入青春期,不肯再讓我抱她,我們就協議仿效楊恩典女士,不時來個心靈擁抱!而小女兒既不抗拒,當然不會錯過每一個擁抱她的機會。除了享受作兩個女兒的爸爸,我也享受與其他孩子一起,當個「臨時爸爸」。多年來我們的家都開放出來,接待和照顧需要緊急寄養的孩子。

  八十年代中後期,中港聯繫日益頻繁,我經常到廣州講道。由於住在靠近美國領事館的一間賓館,有機會見到許多外國人夫婦入住,他們不是來觀光,而是前來中國領養小孩、並為他們辦理及等候簽證的。不管在大堂、升降機、餐廳或是通道上,一對對金髮碧眼的外籍夫婦,緊緊擁著一個個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嬰兒。這樣的場景經常大大的觸動我,甚至會忍不住上前跟他們搭訕,感謝他們無私的大愛。年復年,心裡也有一份持續的感動,我們的家是否也可以收養一個孩子,我和太太為這事禱告了一段頗長時間,知道這是上帝喜悅我們去做的事,加上兩個女兒的支持,我們便在1999年向政府領養了一個男孩子。

孩子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兒子在兩歲九個月大時,我和太太把他接回家。他是一名棄嬰,自幾個月大開始交由社會福利署長作監護人,經過六次入住不同的院舍或寄養家庭,才安頓在我們中間。屈指一算,十八年已轉眼飛逝,領養他時也預期會為家庭帶來改變,只是沒想過是翻天覆地的改變。然而,我們都沒有後悔,而且越是回望,越是感恩,因為上帝改變了我們又改變了兒子。能夠給被遺棄的孩子一點祝福,正是我們領養的初衷,感謝上帝鍛煉我們的忍耐與愛心,陪伴他走過成長的歲月。

  兒子住進我們的家時,尚在幼兒階段,兩個女兒已十三歲和九歲了。一家人的重心,特別是太太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轉到他身上。但很快就發現,這個孩子跟我們往日接觸過的很不一樣,那怕是育兒經驗老到的太太,在管教上都感到十分棘手;兒子的問題不是純粹過度活躍或頑皮搗蛋,而是好像不知道權威和紀律為何物,任憑成年人如何絞盡腦汁,忍耐教導,悉心培訓,甚或施以懲罰警戒,他都如泥牛入海,置若罔聞,個人自有另外一套規矩,無人可以動搖!

  最讓我頭疼的是兒子似乎天生就不尊重女性。在他七、八歲時,已曾經不止一次向我太太動粗,又執意拒絕跟大廈女保安員打招呼,教會的姨姨向他說話示好,他都一律當作透明。另一樣叫人沮喪的,就是他的是非和對錯觀念十分薄弱,常常漠視別人的感受,做事往往不顧後果。不論在家、在校、在教會,他都經常闖禍,甚至是家中的寄養孩童,常常無辜地被他戲弄,最終我們明白他不想其他小孩分薄了父母、姊姊對他的關愛,我們因而放棄了寄養的工作。

  我們向專家求助,經過評估,證實兒子有依附障礙症,測試了三十項特徵,他符合了二十六項,斷定他是個典型患者。專家指出三歲前的棄嬰,有九成是此類患者,他們缺乏同理心,沒有親情,難以建立社群關係;因缺乏犯罪感,自然沒有罪咎感,如沒有無限的接納、寬恕與關愛,這些孩子許多在長大後會變成罪犯。這些分析都有專業數據,也是讓我們作好心理準備。心裡一邊為孩子難過,一邊求問上帝我可以怎樣幫助他呢?

  當我靜心觀察,發現其實他擁有非常獨特的天賦和潛能,聰明機智又創意無限,只是他的表達方式都是太過另類,很難為人接受。當他勉強升上小五後,我意識到必須為他尋求一個突破點,剛巧有弟兄向我推薦江蘇徐州一個民營的軍訓營,是專門協助青少年建立紀律的,只是訓練非常刻苦艱辛,我決定帶兒子去一試。

第一次主動來擁抱我

  在徐州酒店過了一晚,第二天便送兒子入營,當日是個江南炎夏雨天,父子倆坐的士到營外下車,我撐著司機借來的破傘,領他步進營地,心情越發落寞沈重。營內環境簡樸,真的與軍營無異。單看表情,兒子已經心知不妙,逗留約一個小時,教官囑咐我帶著所有行裝離去,一切須聽憑營地供應。望著兒子隨教官漸行漸遠的背影,不禁潸然淚下,這是我們第一次分開,尤其不捨;再想到他將要在此度過一個磨人的暑假,更是無法釋懷。回到酒店,和太太隔著長途話筒,一起哭了很久。

  年輕時我曾任職教師和輔警,對紀律特別在意,管教上會比較嚴厲,和兒子一起的這些年,時而同情,時而生氣,攙雜太多情緒,沒有空間去清理。捫心自問,爸爸返天家我也未曾如此傷心,也沒有為兩個女兒這樣落淚。那刻我才知道我是這樣深愛他,更為自己能這樣愛他而感恩!

  兒子在營內表現反覆不定,約十個星期,我們只能靠家書往還聯繫。終於收到通知,可以接他回家了,我急不及待趕過去。當兒子發現我突然在操場上出現的瞬間,立即拔足狂奔,飛撲過來擁著我,崩潰地放聲大哭,就像個嬰兒在父母懷中。那一刻我如遭電擊,激動不已。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他嬰兒般的哭聲,也是他第一次主動來擁抱我,當下我緊緊擁著他,哽咽得久久不能言語……。這擁抱是個轉捩點,讓他完全肯定我對他的愛,自此父子關係踏上一個新里程。

  上了中學,兒子的紀律問題再度爆發,讀寫障礙使他在學業上受盡挫敗,另一挑戰是青春期的反叛情緒。其實他在運動方面天資過人,球類表現更是出類拔萃,但因紀律問題,校隊容不下他。中二那年,他的行為開始引來黑社會的青睞,情急之下,我再次送他去徐州的軍訓營,校長建議他留下較長時間受訓,慢慢我和太太又捨不得,放不下,況且他實在無法銜接香港的課程,我們最後選擇送他到加拿大就學,於是把未供完的房子賣了,換個較小的單位,然後拿錢讓他出國。結果他兩度被兩間學校開除學籍,歸根究底仍是紀律問題!

承傳擁抱的醫治

  想起在加拿大卡爾加里接兒子回港那天,當時的氣溫是攝氏零下十四度,兩父子提著行李,步出校園,漫天風雪,白茫茫一片,看不清前路。兒子意識到事態嚴重,主動打破緘默,幽幽地說了句:「爸爸,對不起!」我平靜地回應他,叫他不必道歉,又引用約翰福音21章的話向他解釋,當門徒傷心、落寞和沮喪的時候,耶穌不是責罵,而是問他們吃過早飯沒有,然後再用詩篇23篇勉勵他:「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我跟他說此刻我倆去唐人街吃飯!因上帝對我們是完全的接納,我也完全的接納他,並希望他在家人和上帝的愛裡重新得力。他很留心我的每句話,我知道我可以做的已做了,其餘的交給上帝。

  回港後這幾年,兒子變得積極起來,又嘗試過好幾種不同的工作,發掘自己的專長。當他找到了可發奮的目標,便甘心從低做起,又努力進修,十足是個陽光青年,感謝上帝改變了他。他的反叛也隨著年歲增長而成為過去,現在與家人的關係親密和諧,懂得尊重和欣賞家人的付出,太太尤其安慰!

  過去十年,我和一群義工在天水圍展開服侍單親家庭的工作,每月舉辦一次「單親貴族關愛日」。稱他們為貴族,是因為上帝看重孤兒寡婦,每次聚會都有筵席、敬拜和信息分享,但聚會的高潮是彼此擁抱,由義工擁抱每一個單親孩子,而這些被至親遺棄的寶貝,每次必以熱烈的擁抱來回應,久久不肯放手,場面震撼動人。

  回想媽媽給我的深恩厚愛,讓我能以謙卑虧欠的情懷,終生以愛還愛。因著對兒子的接納支持,讓他有空間成長;因著與單親家庭同行,讓他們勇敢積極面對艱難前路。我們都一起經歷擁抱的醫治,具體的擁抱固然重要,透過雙臂來傳遞愛,訴說難以表白的衷情。心靈的擁抱同樣刻骨銘心,透過關愛同行,得以撫平傷痛,有力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