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同心:醫患同心且同行

  為了增加醫生的診症時間及個案的數目,作為受過專科護士訓練的我,需要評估新症病人的精神及身體健康狀況,並他們所帶來的轉介信的細節內容,從而為每位病人安排一個合適見醫生的日期。

  評估過後,病人或他們的家屬一般都會問我:「呂姑娘,你可否給我/他們開藥吃?」我的回答是:「我是護士,不能開藥,但我可開給你的,是每日三次每次吞三啖口水;如口乾,便要飲適量的水或有益的飲料。」他們的反應大多是正面及積極的,而且會繼續問以下的問題:

「飯前吞或是飯後吞?」

「可否吞多幾次或吞多幾啖?」

「可否幫助消化?」

「是否對預防中風有幫助?」

「有甚麼效用?」

「可否預防腦退化?」

  如是者,我的部分目的便達到了,要他們記得生命裡最基本的需要是水分和食物。隨著吞口水的動作便會想起醫護人員,知道我們是樂意關心和陪伴他們的,並透過臨床綜合治療,例如:藥物、手術、運動、認知行為、心理、音樂、遊戲、藝術、營養飲食、聯誼、宗教、物理、職業、化療、艾灸類及相關的輔助治療等,幫助他們的徵狀得以紓緩。

  有一次,長者病人陳伯(化名)問我:「這對醫治痛症、失眠有否改善?我痛得真要想死。 」我的回答是:「痛楚真是很難受,我們是要與痛共存,需要吃藥,更要用意志來面對痛的挑戰,待它慢慢復元。至於失眠,真是現時的都巿人常遇的問題,要面對睡眠不足的情況,便要好好讓自己放鬆下來,學會管理情緒,認識自己的性格及需求,讓負面的情緒「適」放出來;讓正面思維累積起來,多關心身旁的人、事、景、物,並保持適量運動,釋放安多芬能量,情況便會慢慢好轉。 」陳伯於是笑著回應說:「我試吓吧!」

  患病的日子許多時是辛苦的,很不容易才能捱過。病人及他們的家屬有時候會把負面情緒宣洩在醫護人員身上,衝動起來甚或會說粗言穢語、出言恐嚇、發難和動手。我常不斷提醒自己要多心兼備,包括:愛心、關心、同理心、耐心和信心等,才可以將工作的壓力化為動力,鼓勵病患者及家屬努力走過患病的日子,到身體得以復元過來,重拾美好的生活。事實上,人體結構是非常複雜,也有很多奇難雜症,要把病情控制,都要同時靠賴病人的信念及意志。在全人醫治中,醫患需要同心同行,彼此要有更多關愛和信任,從而讓身、心、社、靈都能達致平衡,促進全人健康。

兩扇心窗:濃情細味

  有否想過忙碌的生活,有時會叫人缺乏耐性,甚至在歲月中,遺忘了身邊許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

  有天,我上朋友家,看見桌上一本精美相簿,是她親自利用電腦軟件,將過往十五年,跟丈夫外遊拍的照片,輯成相片集。每一張相片是經過她精挑細選才放進去的。我一直翻閱,她在旁解說,的確每張相片都在述說著一個個珍貴的回憶和故事。朋友說:「這是我畢生中最寶貴的東西,每張相片,都蘊藏著我和丈夫濃濃的情味,有一天我百年歸老,我攬抱著這本相簿離去,已很滿足。」

  時至今日,當身邊事物不斷推陳出新,我們反而需要好好地放慢步伐,細味過往。一天過去就不再。留下甚麼?無非一個故事。如果故事沒有被傳述和記下,人就活得像飛禽走獸。我是誰?從哪裡來?一路上所遇見的人,甚麼曾讓我心動?甚麼給我氣息、盼望和啟發?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去細想。

  最近Viu TV 有一個欣賞指數很高卻不太起眼的節目〈回憶備份〉,主持人每集都會訪問一些剛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朋友,趁著他們的記憶力尚未衰退而仍能憶述其心路歷程時,把這些珍貴回憶記錄下來,為他們在年青時所付出過的努力留下印記。電視台更會找來一些演員,把他們從前的經歷重新演繹出來,使其過往的生活可活生生地呈現觀眾眼前,很有意思。

  盧雲在其〈活出有愛的生命〉一書裡這樣說:「你我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曾活過、也沒有人會重活你我的生活。我們的一生是人類經歷鑲嵌裡獨特的石頭,既無價,又無可取代。」

  今年爸爸生日,我做了他的生命故事集送給他,過程中勾起我不少兒時回憶。在爸爸經營藥行的首兩年,他常通宵工作,為了減低藥材的入貨價,更親自切藥。爸爸本該爭取更多時間休息,但他見我們踏入青春期,臉上多了青春痘,就弄些藥給我們塗在患處,又煮「龜苓膏」給我們吃,那時他用龜板來煮,要花上很多工夫,但他沒有嫌煩,就是這樣默默付出他的愛。

  你可知上帝造物時,便將恩情嫩芽播於人類心田。家的恩情,溫柔似水。有一位母親,二十五年前,她的長子離家出走,她竭力尋找,始終音訊全無。每一天她在日記裡撰寫一篇短箋給兒子,告訴他每天的生活軼事。她已寫了三本滿滿的母愛短箋,期待某天兒子會回家,即使在她身故之後,兒子可讀到她在生之時寫給他的情書。

  這位母親的故事,讓我想到有情的上帝對其散落各處的迷失兒女的大愛,以及祂對我們眾人的關愛。聖經是上帝寫給我們的永恆情書。當我們迷失時,我們不曾想過閱讀這本書,但當我們回家之後,聖經便成了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財產,每天都值得我們細味和珍惜。

  安徒生在童話故事〈老墓石〉中這樣寫:「一切美的和善的將永不會被忘記,它將會在人們的回憶與傳說中流傳下去。」事實上,美好的事物不會被消失、被遺忘,只要我們是個有情人,學懂珍惜。

兩扇心窗:我懷念用菲林拍照的日子

  我懷念用菲林拍照的日子,現在偶然翻閱舊相簿,仍會珍而重之。

  我的童年是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拍照是一項難得的家庭活動。猶記得每逢農曆年初三,父母總會帶同祖母和我們幾兄弟姊妹,上附近一家照相館(又稱影樓)拍「全家福」大合照。這一天我們從老到少都穿戴整齊,隆重其事;照相館是一間在樓上經營的小店,身兼店員和攝影師的老闆對自己的器材、技術、以至作品,非常引以為傲,因為由上菲林到照片誕生,可說是他「一手造成」!拍照那天,老闆會一邊以盛滿糖果的「全盒」接待我們幾個小孩,一邊跟幾位長輩閒話家常,然後才安排拍照。印象中,他較像一位鄰家叔叔多於店主,而我們就像是老朋友多於顧客。這是一家人的開心時刻,在等候菲林沖曬完成的那幾天,天天都充滿期待。

  當媽媽取得新照片後,會小心翼翼從客廳牆上拿下相架,換上新照片,舊的「全家福」隨即安放在相簿中。這時候,一家人除了欣賞新合照外,也會圍攏起來,趁勢翻閱舊相簿。我們幾個兄弟姊妹,例必互相取笑大家往日舊照片中的外貌神情、髮型服飾、比較各人的身高體重的變化……,似乎越舊的照片,笑料越多!大家總是七嘴八舌,鬧作一團,直到媽媽半認真地收拾好相簿,我們方才罷休。就算年復一年重溫同一冊相簿,大家的興致仍然有增無減。結果是舊照片隨年月漬痕斑駁,而相中人的模樣,卻深深烙印在腦海中,永誌不忘。

  祖母逝世不久,我們遷離那個小社區,新居附近有沒有影樓,我已不復記憶。只知道生活條件開始改善,照相機也逐漸普及,照片是越拍越多,家中相簿同樣越存越多,甚至給家居空間平添了不少壓力。曾幾何時,我們幾個小毛頭已經羽翼長成,各奔前程,成家後有些成員散居海外,漸漸聚少離多,忘了從哪一年開始,年初三的「全家福」活動,已經此情不再!

  時至今日,拍照已是輕鬆等閒事,管他辰時卯時、大事小事、人物景物 ……鏡頭都不會放過,每天發放在社交媒體上的照片,如雪片紛飛,目不暇給,是百分百的浮光掠影,難以在記憶中留痕。現在的照片無需沖印,不會泛黃、不會褪色,質高而量多,大部分儲存在各式電子器材中,相簿相對變得可有可無,空間確實省卻不少,但聚在一起翻閱舊相簿的樂趣,亦幾成絕響,大伙兒從而少了凝聚重溫「當年情」的契機!我想,菲林代表一個老去的年代,但老照片和舊相簿的魅力並不止於昔日情懷,而是保留了一代人成長的痕跡:訴說一個又一個不可再得的溫馨故事;當中沉澱了逝去的時光,也沉澱了濃濃的情意,讓人再三回味。

真心分享:李亞男

我和丈夫王祖藍由相識、相知,拍拖到結婚,足有九年時間。猶記得2014年的台慶夜,祖藍手持玫瑰花和戒指,突然下跪向我求婚一幕,仍然歷歷在目。感恩我們經過愛情長跑的考驗,願意共訂婚盟,承諾終生委身對方。感情固然需要時間培養,人生同樣需要經歷不同階段的成長。或者就由我的第一個十年說起。
在上海度過我的童年歲月

  我在上海虹橋出生,外公一見我,就說:「生了個女,也好,不亞於男,就叫她亞男。」這就是我名字的由來。我爸爸是畫畫的,媽媽則有做霓虹燈的手藝。八十年代,爸爸身邊的朋友都紛紛移民,他也萌生了移民的念頭,更是一心想尋找機會往外發展。 1987年爸爸放下他心愛的畫畫工作,隻身去到加拿大。無親也無顧,就在餐館洗碗及清潔,之後轉到報社做排版印刷,一切只能由低做起。

  有一天爸爸打電話回來,訴說難奈冷清之苦,很想回老家。但媽媽卻鼓勵他:「你既已辭去了上海的工作,不如繼續留在加拿大。 」媽媽知道爸爸需要支持,於是把我交給外公外婆照顧,往加拿大去與爸爸一起。他們平均一年回來一至兩次,記得他們不在家的頭兩年,每當想念他們,我就哭起來,雖然之後習慣了,但心裡仍是十分的惦念。

  外公和外婆不但悉心照顧,還很疼愛我,更是處處保護。外婆尤其怕我遭人欺負,又擔心我學壞,所以每天只給我在屋前的巷弄玩耍一會兒。她很注重我的品行,常常教我對人要有禮貌,又說女孩子要有儀態。平日我都不用做家務,真的有點像個小公主。到了入學年齡,我便上小學,讀了三年,也學會上海話。十歲那年爸媽在加國安頓了,便把我接往溫哥華的列治文。當時我十分捨不得外公外婆,但可以和父母團聚,卻又感到興奮。 1994年我離開祖家上海,開展在加拿大另一個十年的生活。

學會單純的倚靠天父

  以往在上海,我像戴著一副灰濛濛的眼鏡看周圍景色,但到了加拿大,所有景物竟是清澈如鏡,奇美如畫,原來天可以這樣藍,樹可以綠得如此美。從前在上海,甚麼家務外婆也不讓我做,但和父母一起生活,就不再是嬌嬌女。適應新環境並不困難,語言才是我要面對的最大挑戰。由於我入讀的是本地人的學校,大部分同學都說英語,他們初時見我不懂以英語交談就不和我結伴,於是我去參加學校及教會舉辦的補習班,很快就追上了進度,漸漸認識了很多同齡朋友。

  當年媽媽也是在教會學英文的,後來經常參加聚會。這間華人教會離我們家不遠,最初我也視參加教會聚會為恆常的家庭活動,但當我知道可以向天父爸爸傾訴,我便透過祈禱與祂建立起關係。自小害羞的我,其實不太懂得表達自己,童年時父母不在身邊,內心世界也很少和人分享。向天父傾訴讓我感到十分安全,而且我知道祂一定明白。那些年,每當遇到功課上的難題,我都會問天父,第二天就會有靈感。我遇有不開心或孤單的時候,除了寫日記,也不忘祈禱,翌日我就豁然開朗,就連身邊的叔叔嬸嬸都常對爸爸說:「你看,亞男的臉上常掛著笑容,看來她很適應這裡的生活,你們可以放心。 」也許從小外公外婆怎樣教,我就怎樣聽,這份單純就在成長過程中培養出來,所以我對天父沒有質疑,因為我相信並知道祂愛我。

選美讓我第一次踏足香港

  2004年我踏入20歲,那時正在大學修讀美術,沒想過父親竟主動替我填了選美的申請表。事緣我12歲時已長得亭亭玉立,身高有170厘米,叔叔和嬸嬸常常游說父母鼓勵我去參加溫哥華小姐選美。當我知道此事,第一時間就去徵詢教會牧師的意見,心裡想只要牧師不贊成,參選一事就可以告吹。但牧師的答案卻不是贊成或反對,而是要我思考背後的動機:「亞男,若你參加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豐富人生經驗,那就沒有問題。 」既然動機清晰了,我也不再多想,便決定去參選。

  只是沒有想過自己那麼緊張,除了每日都祈禱,我更把聖經帶在身邊,有時我將聖經放在桌上,一些候選佳麗還以為我是牧師的女兒。有一天,有兩個候選佳麗過來找我,說他們很緊張,請我為他們祈禱,我當然十分樂意。最後我得了冠軍,她們也分別得了亞軍和季軍。 2005年我又代表溫哥華到香港參加國際華裔小姐選美,也是我第一次踏足香港。當年媽媽陪我同來,並打算比賽完畢,便帶我回去加拿大繼續升學。記得當時電視台保安員還奇怪媽媽那麼快就執拾行李。結果我得了冠軍,實在是喜出望外,但更意料之外的是我沒有回去加拿大,而是留在香港工作,經歷了另一個十年。

媽媽終於有了平安的決定

  對我來說,選美既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要以此作為甚麼踏腳石,更遑論要晉身演藝界。我和家人對香港的娛樂圈都是完全陌生的,所以當電視台邀請我簽約時,媽媽都十分謹慎關注;而我則以平常心看待,既沒有太大的抗拒,也沒有極力的期待。不過,媽媽最後提議先回加拿大再作決定,我也同意她的想法。我們回到加拿大,媽媽第一時間找了一位相熟的牧師,希望得到一些指引。

  牧師和我們分享聖經人物以斯帖皇后的故事,並說若神要放我在某個特別的崗位上,也許是祂要使用我祝福身邊的人,並為信仰作見證,這是我要留心的地方。往後三個月媽媽繼續祈禱,又四處張羅打探,為的是要確保她沒有為我作錯決定。我絕對明白媽媽的苦心,因為在父母呵護備至的照顧下,我的確是個聽話的乖乖女,一直面對的環境比較簡單,對於複雜的人與事未必能應付得好。不過,父母都想子女有長大獨立的機會,三個月後,媽媽終於有了平安的決定。不過她也先在香港陪伴我三個月,讓我安頓下來才回加拿大。

在「家」遇上我的另一半

  選美常用的口號是美貌與智慧並重,但要在演藝界立足,最重要還是才藝。無論演戲或是唱歌,我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而最大的難題是我不懂廣東話。入行初期我實在有不少被別人否定的經驗。當我聽到別人的批評時,心裡難免不高興。想起以往在加拿大的日子很不同,那裡的人總給人很多鼓勵,不過想深一層,兩個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形態都很不一樣,我便放開懷抱。聖經豈不是教導我們要愛仇敵嗎?更何況別人批評的說話也不一定是出於敵意。雖然話不好聽,但我仍要持守正確的工作態度,並求天父給我智慧面對不同的人與事。

  媽媽一再叮囑我要參加藝人之家,讓其他基督徒藝人可以給自己支持和提點。雖然工作繁忙,但只要不與開廠的時間相撞,我都會盡量回「家」去。我在這個屬靈的大家庭認識了很多主內藝人,他們都很主動關心我,又和我分享入行經歷,不論是內心的軟弱和掙扎,或喜或悲,大家都互相扶持,讓我感到自己並不孤單。這個「家」是一個讓我可以完全安歇的地方,而天父更讓我在這裡遇上我的另一半。

只管順服和等候神的時間

  當我第一次在藝人之家見到祖藍,覺得他很有趣,而且很有領導才能。至於我跟祖藍的母親第一次碰面,是在藝人之家的懇親燒烤活動裡。記得伯母走過來和我打招呼,並稱讚我說:「李小姐,你很美麗!」之後她燒了一隻雞翼給我,又再一次說:「李小姐,你很美麗!」她回家跟兒子提起我,但祖藍的回應卻只是「哦」了一聲。原來當時他感到我這位「華姐」有點高不可攀,而且他喜歡女孩子眼睛又大又圓,就像卡通片的女主角般。

  及後我們一起在電視台上班,他偶然發現我的手袋內有本〈路加福音〉,這使他對我有點另眼相看。 2006年,公司派祖藍幫忙訓練國際華裔小姐,主要教我們廣東話及演戲,我很欣賞他的藝術才華,那段日子我們似乎都被對方吸引著,之後他主動約會我,雙方都開始有拍拖的衝動。在藝人之家,大家都很尊重和聽從牧師的教導,對於戀愛婚姻這些人生大事,我們當然更覺得需要先徵詢牧師的意見。

  怎料當我們和牧師分享後,牧師竟叫我們各自買一本日記簿,然後四十天不要見面,連電話傾談也不可。牧師解釋這樣做是要考驗一下大家的感情,好打破年青人一見鍾情的衝動。也許我們都被牧師一言驚醒,冷靜過來又考慮了一些各自的關注,最後共識不如等三年後再算。聽來大家都很瀟脫,但心裡都明白這段感情可能會隨著時間而變淡。不過想深一層,若我們都相信對方是神所預備的另一半,那就不須擔心對方會否變心,只管順服和等候神的時間。

我認定了你,你也認定了我

  神不但為我們預備最好的時間,祂更以這段等候的日子考驗我的信心與堅持,讓我用更成熟的態度去看待婚姻。我固然不想輕忽,而父母對我的人生大事就更是百分之二百的重視。我的性格一向都不反叛,不過對於喜惡和選擇,怎會沒有自己的取向呢?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父母不例外,其實我也不例外。

  自小我對白馬王子的憧憬,與很多女孩子無異,都是喜歡樣貌俊俏的男生。但我知道內在美其實更加可貴,也是神所看重的。女孩子大都喜歡男生長得高大威猛,因為給人安全感,可以保護女生。若單以我和祖藍的高度為標準,我也自覺並不合襯,加上祖藍在螢光幕前的百變形象,所以父母的反應是可以想像的。不過,最重要是我和祖藍會否介意?既然他不介意,我也不用介意別人怎麼說。其實,祖藍是個強型領袖,甚至帶點「大男人」;他恰如承擔了聖經中形容丈夫作為「頭」的角色,給我安全感,而我就作個順服的妻子,彼此正好互相配合。

  約定的三年後,大家都有點猶豫,又像有點逃避;但神讓我們在一個佈道會的事奉裡再相遇,又在工作上接觸多了,愛火重燃,我們便正式公開拍拖。之後幾年,因爸爸身體健康的緣故,我常常往返香港與加拿大。父母也意識到我在感情事上已有自己的想法,看似是「反叛」,我倒希望他們知道我是真的長大了。  2014年我和祖藍又再到加拿大,並且和父母商量結婚的時間。台慶當晚,祖藍在電視直播節目上,當著父母、台前幕後的兄弟姊妹們向我求婚:「無論追你有多困難,能夠娶到你,我一生會很幸福!我很矮,你很高;我複雜,你單純,在人看來不合襯,但我認定了你,而你也認定了我!」事前我雖毫不知情,但當下我知道時候到了!

  2015年的情人節,我們雙雙踏上紅地毯。結婚至今快三年,感謝神一直的祝福,我們知道幸福的婚姻需要雙方努力經營,愛要有信任、忍耐、包容、犧牲,這些我們都在不斷學習中。聖經說得好,愛是永不止息,也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院牧心箋

親愛的石楠:

  每次看見妳坐著電動輪椅來到醫院探訪我的時候,都很欣喜。雖然妳所面對的環境並沒有改變,但妳對生命的態度及未來的信心卻截然不同。

  還記得第一次在病房遇見妳,那天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當時妳的眼淚並沒有停止過。一方面擔心因傷口感染而令自己終身不能行動,另一方面又因為長期抑壓的情緒而感到抑鬱。更甚的是因妳認為自己無法面對現實的境況而曾經有輕生的念頭。當時身體上的煎熬已使妳憂慮未來的生活,更使妳感到可怕的就是內心深處的孤單及無助。因著兒女們無法接納妳第二段婚姻而離開妳,而妳的第二任丈夫又不幸因癌病離世。妳不但心靈困苦,從妳的哀傷中更加看到不被明白的苦痛。

  妳曾說苟延殘存的生命對妳來說是毫無意義,因為那一刻妳在生與死只差一線的關口上,仍未看到信仰怎樣幫助了妳從天台的階梯走下來。

  當院牧聆聽了妳內心的感受,並引導妳思想在石楠內心遺忘了的一份愛,就是妳曾認識的主耶穌基督,是祂恩慈的手帶領妳在危急中走回來。往後的兩個多月,院牧陪伴妳等待一次又一次的檢查,每次當醫生向妳報告不太理想的檢查結果時,妳總是希望院牧能夠與妳一同禱告,讓妳心靈得到安慰和支持。院牧以聖經的話語讓妳重新看到生命的意義,並且鼓勵妳耐心等待身體逐漸康復,更常常與妳一起唱詩及分享。

  過了一段日子,院牧察覺到妳生命漸漸地轉化,開始看見妳臉上有了笑容,而原本無力的聲線也變得高昂起來,因為妳已尋回主耶穌不離不棄的愛。妳還開始有力量地關心身邊的病人,為她們禱告。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妳為那位瞎眼的末期骨癌病人每天禱告,在她對生命失去信心的日子,妳卻不斷鼓勵她、開解她;在她黑暗的世界裡,因有妳的安慰卻成為了她生命的彩虹,她從不願意與人溝通進而開始接受我們的關懷。

  石楠,雖然妳出院後仍是一個人居住,但當妳分享如何運用工具幫助自己清潔屋裡的窗子和地板,如何在屋村走廊扶著欄杆自己一步一步的鍛煉身體,又努力地學習如何操作電動輪椅以便在長途路程時代步,院牧看到妳積極地面對生命。妳因能夠步行一段短短的路程而感到安慰滿足,慢慢地接納身體的變化和限制,為每一天的生活而努力並且再不放棄自己,重新站立起來。

  感謝上主讓妳能夠在死蔭幽谷中看到生命的盼望。客觀環境依舊,但妳的目光不再一樣。

郭院牧

從心出發:對不起,要你們久候了!

  每年我都會抽出大約兩星期參加醫療短宣,到緬甸山區的鄉村為病人診症,今次已經是我第四年踏足緬甸這片土地。

  山區的村民大都住在由茅草搭建而成的房屋裡。大部分香港人一聽到 ,第一時間便會想起落後和熱。落後是真的,但熱就不一定。在山區,晚上的氣溫一般只有幾度,住在這些簡陋的屋子裡,根本與睡在屋外分別不大,都是非常寒冷,更是饑寒交逼。

  村落的衛生情況很差,有很多嚴重的感染,包括膿瘡、皮膚病、細菌感染和腹瀉。曾經有一位約一歲的小朋友,我為他頭上的膿瘡放膿,那些膿液竟然可以載滿了一個小盤子。還有這裡很多人會集體患上疥瘡,尤以住在孤兒院的小朋友居多。疥瘡是一種寄生蟲,住在患者的皮膚裡,雖不會致命,但患者會感到皮膚異常痕癢,使人難以入睡。

  此外,有很多病人都患上嚴重的痛症,也許他們大部分都是農夫,因為沒有大型機器協助耕種,經年累月的勞動,引致肌肉勞損、腰病和手腳損傷。加上食物不足和營養不良,一旦弄傷了那些肌肉,實在很難好過來。除了用上一些當地的草藥外敷,他們根本沒有其他藥物可以用來消炎止痛。所以,當收到我們處方給他們的一些止痛膏和簡單的消炎止痛藥,他們真的像收到金銀珠寶一樣。

  還有,很多村民都患上胃酸倒流或胃痛,胃痛叫他們不能進食,瘦上加瘦。起初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的生活節奏應該比香港慢很多,何來會有那麼多胃病?但當我在村裡吃過他們的午飯就知道原因了。原來他們住在山上,吃的東西都很辣,他們說吃辣可以保暖,但我相信他們吃辣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甚麼可以吃,所以經常把一些瓜菜加上辣油伴飯來吃。相信很多人都試過胃痛,腸胃真的像被火燒一樣,十分痛苦。在藥物短缺的山區,真的是「解藥」難求。

  記得有一次,病人實在太多,太陽都差不多要下山了,但那條村還有很多病人在等待看醫生。我本想多留幾個小時,把所有病人看完才離開,但因山區沒有燈,路又崎嶇,太遲下山會有危險,領隊說一旦下山時發生意外,接下來幾天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也會影響到往後在其他村子裡等著我們去看病的村民,最後我們都只有含著淚離開。

  其實在山區看病確實有很多限制,更不是每個病人我們都能夠幫上忙。我曾經診治一位年青人,他的左眼被硬物刺傷,之後左眼就失去了視力。其實檢查過程中,我發覺他看不到只是出於眼角膜的問題。若在香港,我們可以為他做角膜移植,但在這裡我們甚麼也做不到。還有很多老人家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在香港做白內障手術很普遍,但在這裡我們卻無用武之地。還有很多病人因為沒有醫生可以看,病情耽誤了,情況已經不能逆轉。心裡感到十分無奈,只有默默地為他們祈禱,讓我所相信的神來安慰和醫治他們。

  在緬甸東面的孟約有一條很落後的村莊,幾年前那裡的村民很希望有醫療隊可以前去,但因為進村的路實在太差了,所以醫療隊一直無法進去。直到上年,進村的車路修好了,所以我們決定入村,可是就在入村前一晚,村莊附近有內戰,所以最後我們還是不能進村,村長和那些有病的村民都非常失望。今年,我們終於可以去到那條村看病人了。我們一到,已有很多村民在等待著看醫生,有位村民還走過來和我握手,他說:「鄭醫生,你和醫療隊果然沒有失約,今天,你們終於來了。」我說:「對不起,要讓你們久候了。」

關心健康:固本培元

  甚麼是固本培元?固即鞏固,本是根本,培是培補,元是元氣。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腎藏精的含義有二:一是藏五臟六腑水穀之精氣(為後天之精,即營養物質),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及促進生長的基本物質。二是藏腎本臟之精(為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因此,腎氣(指機能)的盛衰,直接與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直接關係。前人把腎稱為「先天之本」、「生命生化之源」,說明腎是發育生殖之根本源頭。故此,腎精不宜過度消耗,以免影響全身的各種機能。

  脾主要具有消化系統的一些功能。人出世之後,主要有賴脾胃功能運作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脾。脾能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所以說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因此,生命之源的腎和氣血之源的脾,共同被認為是生命的根本。固本,就是通過先天之本的腎和後天之本的脾,進行保養和調理,全面提高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使細胞活化、器官年輕、生命充滿活力。

  元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時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後,必須得到脾胃化生的水穀之精所滋養補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氣。元氣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因此,元氣充盛與否,不僅與先天之精有關,而且與脾胃運化功能、飲食營養所化生的後天之精是否充盛有關。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或久病耗傷,就會產生多種病變。

  固本培元,就是通過補腎健脾的方法,來補充和恢復元氣,增強免疫,提高整體機能,使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同時,通過調理陰陽、氣血、臟腑功能,使身體陰陽平行、氣血順暢、臟腑功能恢復正常生理狀態。所以,早期防治疾病,保持元氣充沛,對於抗衰老有著重要意義。

關心健康:「觸」痛腳?淺談足底筋膜炎

  曾有一位巴士乘客,每次都需要提早一個站預備下車,原因是她從座位起身所引發的足跟痛使她寸步難行。經檢查後,原來她患上「足底筋膜炎」。

  我們的「腳板底」有一塊大而厚的纖維狀筋膜,連接足部後方的跟骨至足前蹠骨,以提供足弓承托及避震作用。足底筋膜炎源於筋膜受到重複性的微細創傷,症狀多發生於40至60歲間,而誘發成因與體重上升、長時間站立、扁平足、高足弓、軟組織(如阿基氏腱及膕繩肌)繃緊有關。臨床表現多為早上起床或離開坐久的位置時後足疼痛,但痛楚卻隨著開始步行而感到舒緩,或者足跟痛的情況在持續步行後加劇。另外,足跟位置有觸痛(尤其腳趾向上伸展時)及腫脹皆為足底筋膜炎的憑證。

  經醫生診斷後,一般足底筋膜炎患者在痛症初期獲處方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並會轉介接受物理治療。經個別評估後,物理治療師會提供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冷/熱療、電/磁療、膠布貼紮、伸展/強化運動、生活作息及鞋類選擇建議。以下是有助改善及預防足底筋膜炎的家居運動:

筋膜鬆弛運動以中等痛楚為力度準則)

一手輕微拉起腳趾,另一手從後腳掌沿內側向前腳掌推壓。 腳踏網球,讓網球從腳掌內側前後滾動。

小腿及足部肌肉強化運動痛楚減輕後宜利用樓梯練習,每組運動做10次)

腳趾抓緊梯級邊,保持動作10秒,然後放鬆。 雙腳以半掌方法站立,慢慢地擺動腳尖腳跟。

  義肢矯形師亦會因應醫生轉介製作用以承托患者足弓的鞋墊。若痛症仍未有太大改善,醫生或會處方類固醇作局部注射。要有效預防足底筋膜炎,持續體重管理、保持足弓弧度、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路,皆缺一不可。

文章開首所提及的那位病人,她經過幾次物理治療及家居運動練習後,終於再不用狼狽地提早預備落車了。 

特別鳴謝註冊物理治療師陳藹敏提供照片

解開心結:有一種力量叫感恩

掛著「P」牌學感恩

  兩歲多的小苗伸手接了爺爺給他的禮物,媽媽教導他說:「小苗,收了禮物要講謝謝呀!」小苗模仿媽媽的語氣,似明非明地對爺爺說:「謝謝、謝謝。 」爺爺和媽媽聽到牙牙學語的小苗說謝謝,被逗得眉開眼笑。小苗看見他們的反應,也跟著一起高興起來。

  我們最早接受的感恩教育,大概就如上述情景。好像掛著「P」牌學感恩,聽從大人教導「為何感恩」,模仿大人言行「表達感恩」,說聲「謝謝」,皆大歡喜。

因覺悟而感恩

  說聲「謝謝」,出發點可能只是為了禮貌。從禮貌到感恩,必須在認知和情感上有所覺悟,明白到無論自己是多麼獨立能幹,現在所得到的,總有不少並非出於自己的勞力和努力,而是因著有家人肯默默付出,有伴侶的體諒忍讓,有好友能風雨同路,有同事給打氣支持,有醫護的悉心照料,有牧者在守望代禱,還有陌生人的微笑鼓勵,或自己犯錯時別人的寬恕包容。此外,若觀看天地萬物,不難發現大自然時刻供應我們各種滋養:有日光、有空氣、有生命氣息、有久旱後的甘霖、有暴雨後的晴天……,恩澤之多,數之不盡,卻竟沒有一樣靠著自己的才幹而得到的。

  這種覺悟,帶領我們走向感恩之路。

感恩對生命有益

  感恩對提升生命質素有重大作用。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發現,練習感恩有助減少並預防身體和情緒疾病。身體效益方面,練習感恩有助改善高血壓,降低減少患上抑鬱、焦慮和濫藥等問題的風險,更能增強身體免疫功能。在心理效益方面,練習感恩能令人對生活知足,感到喜樂,且肯定自己是個值得被人關心的人。練習感恩能令人有較佳的抗逆力,在困境時能保護個人免陷於嫉妒、不忿、貪婪和怨恨等具破壞性的衝動當中。人際關係方面,感恩使人專注於別人對自己的好意,使人渴望回饋,因而變得願意與人配合,並且樂意助人。如此這樣,感恩能修補破裂關係帶來的傷害,促使與人復和。

感恩是有意識的選擇

  生活一帆風順,事事稱心如意並不是感恩的先決條件。感恩是有意識的選擇、決定和堅持。我們都聽見過不少人處身戰亂、疾病傷殘、家庭巨變等苦難中仍能積極樂觀、滿心感恩的例子。在筆者的臨床個案中,有一位因為外貌異於常人而受人歧視的青年説:「雖然四周時常充滿著輕蔑厭惡的眼神,但我選擇去注視對我友善微笑的臉孔,並因此常常感到喜樂。」

將感恩變成習慣

  感恩並不一定是天生性情使然,而是可以透過不斷練習去培養。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

  1. 平靜心情: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慢慢地做深呼吸,讓自己心情平靜下來。
  2. 專注細想:集中注意力去細想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片段。在甚麼時候?甚麼地方?有哪些人?如何對自己作出了幫助、安慰、鼓勵、寬恕或慷慨善待?感恩的對象,不僅是他人,也可以感謝自己身體的器官四肢,感激它們晝夜堅守崗位,努力發揮功能,令自己能看、能聽、能嚐、能觸摸,可以消化吸收,可以平衡身體,也可以理解事情。感恩的對象也可以是蒼天萬物,數算造物主的恩典,在浩瀚宇宙裡將自己安居於一個有陸地、海洋、花草、四季以及各種供應人們所需資源的美地。
  3. 靜觀意念:在練習感恩的時候,腦海中可能會出現抗拒感恩的想法,例如「全部都是我應該得到的」、「都是別人欠我的」、「我是受害人」等,可以將自己想像成為一個旁觀者,讓這些想法漸漸過去,並重新集中注意力在感恩事項上。假若這些想法實在揮之不去,令自己無法集中,可以將它們寫下來,容後處理,並在有需要時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4. 寫下筆記:寫感恩筆記,又或者給自己想要感激的對象寫一封感謝信。內容可以包括描述別人為自己作出的美好事情,自己對受到恩待的想法和感動,以及打算如何回應別人的美意。將感恩事項以及當中的想法和感受寫成文字,這過程能幫助我們以感恩的角度整理思緒,將焦點集中於正向思維,因而對生命感到樂觀和滿足。

醫病同心:感謝身邊的天使

  對我來說,  2017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家中接二連三發生了很多事,卻感恩每一步也有天父的恩典及看顧,令我確信天父讓我遇見挑戰,也會賜智慧及預備天使與我一起經歷重重困難。

  在人稱愚人節那天,我正與同學聚會時收到來電,說媽媽在街市買菜時跌倒。我即時趕回家去,察看媽媽的情況;之後數個月,我經常要陪媽媽去看跌打。五月下旬,我終於克服了懶散及拖拉,決定去進行拖延很久的身體檢查,豈料這次檢查居然確診患上乳癌,聽到這消息,實在有點難以「消化」。自問向來生活健康,也有定期做運動,為何會無故得到癌病?雖然我不願意接受這結果,但知道也要面對它。況且我的人生仍有未完的責任,上有高堂,下有仍是處於青春期的侄兒,如果就此離世,他們將來的生活會如何?我更不忍見著父母要承受「白頭人送黑頭人」之苦!不過,感恩我的癌症期數還不致奪命,只是奪取了我女性的特徵,但對我來說當然是一個很大的掙扎。

  不出一個月,我決定接受手術,但只同意接受局部切除,可是之後出了病理報告,因腫瘤太大加上之後的復發率偏高,並且有機會是更高的期數,在生命攸關的情況下,必須作出一個理智的決定。雖然這過程很不容易,但期間有很多天使出現,有陪我覆診的,有一直支持我的小組和表姐,還有一直給我醫學意見的朋友和表哥,更有同是乳癌病人的同路人坦誠地分享她們的心路歷程,讓我鼓起勇氣,在三個月後決定再次進行手術。但與此同時,爸爸腎衰竭的病況急轉下跌,真令我感到屋漏偏逢連夜雨。我在準備自己入院做手術的同時,也要找護老院安置父親。我非常感恩,尋找院舍的過程很順利,而在我住院期間,小組也代我輪流探望父親,讓我感受到滿滿的愛。

  手術完成後,在家人悉心照顧下我也漸漸康復。回想自己在一年內經歷過兩次手術,更體會病人在掙扎及徬徨中很需要有人支持。我也願意成為別人的天使,將自己的經歷與同路人分享,祝福她們在康復的路上走得更遠,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