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吃蛇好不好?

  所謂「秋風起,三蛇肥」,不少市民喜歡在秋冬季節與親友享受一頓豐富的蛇宴。究竟蛇宴是否有益?蛇肉是否所有人都適合吃呢?

  三蛇是指眼鏡蛇、金腳帶、過樹榕三種,但毒性較強。蛇分有毒和無毒,有毒的蛇,其毒汁在毒牙下面的毒囊,蛇肉沒有毒,切去蛇頭,有毒的蛇也可食。廣東人特別喜歡吃蛇,已有悠久歷史,對蛇的烹調方法也層出不窮,最常為人饗用的是蛇宴。

  中醫認為蛇肉性味甘溫,有祛風濕、通經絡、舒筋骨、止麻痺的作用。現代研究認為蛇肉所含營養成分很高,蛇肉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中有增強腦細胞活力的谷氨酸,還有能解除疲勞的天門冬氨酸,是腦力勞動者的良好食物。蛇肉含有的鈣、鎂,是以蛋白質融合形成存在的,因而更便於人體吸收利用,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炎症或結核等。蛇肉膽固醇含量偏低,對防治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同時有滋養肌膚、調節新陳代謝的功能。

  一般來說,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容易疲倦者、風濕痺痛、四肢麻木、風濕及類風濕關節炎,脊柱炎患者;過敏性皮膚病,末梢神經麻痺者,都比較適合食用蛇肉。

  任何食物也有禁忌,蛇肉也不例外。蛇頭最好不吃;做蛇肉大餐不宜與豬肉、牛肉一起烹飪,吃的時候最好只吃蛇肉;吃蛇肉不宜同時食用土豆、洋蔥、青蔥、橘子;對於感冒發熱咳嗽、哮喘、內熱、瘡瘍、小兒、孕婦均不宜;忌吃半生不熟的蛇肉、防止野生的蛇肉有寄生蟲在裡面。

  蛇肉入饌,最好的烹制方法是清燉成蛇羹或炒蛇肉絲,可淨用蛇肉切絲,加上冬菇、木耳、桂圓、大棗、蓮子等配料燉羹。市面上的蛇羹其芡汁用了大量油分製成,使蛇羹成為高熱量食品,又在蛇宴當中,除了蛇羹外,還有各式油炸菜式,多吃容易致肥,偶然一次也無妨,但對高血壓、高膽固醇或患有糖尿病人士,以及消化系統失常、脘腹脹滯、內熱濕困者,應該盡量避免進食。

  至於蛇膽,性味甘寒,有祛風、清熱、化痰、明目的功效,是治療風濕性疾患、眼赤目糊、咳嗽痰多等之良藥。以蛇膽汁、川貝母為原料制成的「蛇膽川貝液」,是目前使用的成方。

  蛇退下的皮名蛇蛻(退),又名龍衣,味甘鹹,性平,有祛風定驚之功。在中國南方民間有用蛇血治病,印尼人認為飲蛇血有利保健,但生飲蛇血、生吞蛇膽是非常不衛生的,有一定危險性,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和一些寄生蟲病。

關心健康:固本培元

  甚麼是固本培元?固即鞏固,本是根本,培是培補,元是元氣。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腎藏精的含義有二:一是藏五臟六腑水穀之精氣(為後天之精,即營養物質),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及促進生長的基本物質。二是藏腎本臟之精(為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因此,腎氣(指機能)的盛衰,直接與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直接關係。前人把腎稱為「先天之本」、「生命生化之源」,說明腎是發育生殖之根本源頭。故此,腎精不宜過度消耗,以免影響全身的各種機能。

  脾主要具有消化系統的一些功能。人出世之後,主要有賴脾胃功能運作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脾。脾能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所以說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因此,生命之源的腎和氣血之源的脾,共同被認為是生命的根本。固本,就是通過先天之本的腎和後天之本的脾,進行保養和調理,全面提高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使細胞活化、器官年輕、生命充滿活力。

  元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時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後,必須得到脾胃化生的水穀之精所滋養補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氣。元氣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因此,元氣充盛與否,不僅與先天之精有關,而且與脾胃運化功能、飲食營養所化生的後天之精是否充盛有關。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或久病耗傷,就會產生多種病變。

  固本培元,就是通過補腎健脾的方法,來補充和恢復元氣,增強免疫,提高整體機能,使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同時,通過調理陰陽、氣血、臟腑功能,使身體陰陽平行、氣血順暢、臟腑功能恢復正常生理狀態。所以,早期防治疾病,保持元氣充沛,對於抗衰老有著重要意義。

關心健康:貧血與血虛如何分辨?

  臨床發現,有些中醫說「血虛」的病人,雖有頭暈、心悸、失眠、乏力、面色蒼白等不適症狀,但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沒有下降;而有些西醫說「貧血」的病人,也不見得有頭暈、心悸、失眠、乏力的表現。究竟,貧血和血虛如何區分?

  貧血是一個症狀,不是具體的疾病,有多種疾病都可伴有貧血。臨床上常見的有缺鐵性貧血(營養性和失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其他如營養不良、潰瘍病出血、痔瘡出血、月經過多、瘧疾、鈎蟲感染等,因少量反覆出血而引起嚴重貧血。各類貧血都有共同的臨床表現,其理化指標都是血紅蛋白減少,血液攜氧能力減低,全身組織和器官都有一系列的缺氧變化等。所以,病人一般以皮膚粘膜變白和面色無華,活動後氣促、心悸心慌、食欲不振、月經失調等症狀為主。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正常人血紅蛋白的含量與紅細胞的數量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多,則血紅蛋白的含量也相應地高,反之亦然。

  中醫所講的「血虛證」,是指一組症候群,表現有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怔忡、疲倦乏力、手足發麻、健忘易驚、失眠多夢、脈細弱等症狀。

  中醫認為血的運行要靠氣來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而一切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又要靠血液來滋養,故此,治療血虛證時,雖然一般用補血法,但根據以上理論,補血法又常與補氣法同用。

  綜上所述,「貧血」的臨床表現與「血虛」的症狀頗為類似,但並不完全等同。臨床上發現,當貧血越嚴重,即血紅素降至越低(少於9度以下),則「貧血」與「血虛」兩者的關係會越密切。當身體發生單純而嚴重的貧血時,機體會產生一些代償反應及變化,如心跳增強、心跳次數增加、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臟擴大或有雜音;因而表現出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中醫所講的「血虛」症狀。

  由此可見,西醫所說的「貧血」並不完全等於中醫的「血虛」,而中醫所述的「血虛」範圍較為廣大,治療「缺鐵性貧血」也在中醫學裡「血虛」的範圍內。

  不論血虛或貧血,也須注意均衡飲食,避免勞累,做適量運動,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調節情緒等。

  以下介紹食療方:杞子南棗煲雞蛋。有補虛勞、益氣血、健脾胃、養肝所的作用。可治療貧血、以及體質虛弱、頭暈眼花、健忘、視力減退的血虛證患者。方法:用杞子三錢、南棗五枚、雞蛋一隻。將材料清洗,用三碗清水煎煮,蛋熟後去殼取蛋再同煎,煎至一碗即成。

關心健康:吃得合時有道理

  這個「時」字,可理解為「時令」或「時辰」。

  一年有四季,又稱四時;按季節而吃,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飲食文化特色。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只要「不違農時」,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而播種、收割、栽種最適合的農作物,必然五穀豐收。同樣地,我們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甚麼時候吃甚麼東西,選擇當季的食物,就能吃得健康。因為各種植物有其生物特性,在適合生長的溫度、濕度及季節栽種,就會生長茂盛,產量多,品質好,吃起來也特別美味。

  現代科技發達,農業發展迅速,食物的生長時令幾乎已失去了意義,農民已打破植物傳統的生長法則,大部分人喜歡食用的蔬果一年四季幾乎都可以吃到。由於不按植物的生長特性,違反自然,植物生長不易,故使用更多的農藥、化肥或荷爾蒙、或進行基因改造;吃進口裡的蔬果品質、口感也與自然生長的不同,對身體有遠期的損害。

  人類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然界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順應四時變化,結合季節特點,採用相應調身健體的方法,才能收到滿意效果。

  如在春夏季不宜進補溫熱之品,因為這兩個季節的氣候溫暖炎熱,人體的陽氣亦相應旺盛,皮膚比較疏鬆,容易出汗,若進補過多溫熱補品,會使人陽氣更旺,汗出更多而反損元氣。春季氣候轉溫,陽氣升發,飲食宜疏肝健脾,可選食菊花、淮山之類。夏季炎熱酷暑,飲食宜清暑生津,可選用綠豆、西瓜之類。

  在秋冬季,由於外界的氣候漸漸由熱轉涼寒,人體的陽氣亦相應地潛藏,皮膚的毛孔緊束,陽氣相應不足,故不宜進食太多寒涼類補品。秋季涼爽乾燥,燥氣可耗傷肺陰,故飲食宜平補潤肺,保津養陰,可進食銀耳、雪梨之類。冬季氣候寒冷,飲食宜補腎溫陽,可選用羊肉、鹿茸之類。這樣,適應四時氣候變化,因時制宜,就可達到養生防病健體的效果。

  按季節選擇食物及吃時令食材固然重要,但是,若不注重飲食有節、按時進食、三餐合理安排等,任何飲食營養都失去養生的意義。按時適量進食,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就會正常。若不定時定量進食,又好吃零食,脾胃功能就會減弱。總之,要根據四時氣候變化,吃時令食物,並要定時有節制進食,只有這樣「吃得合時」才會有健康的身體。

關心健康:惱人的濕疹與敏感

  濕疹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尤其在轉天氣的時候。發作時周身痕癢,抓得傷痕累累。究竟濕疹怎樣形成?又如何處理?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臨床症狀以劇烈瘙癢、反復發作,皮疹對稱分佈、呈多形性,始為彌漫性潮紅,以後發展為丘疹、水瘡、糜爛、滲出、結痂、肥厚、有苔蘚樣變,有時合併感染等。誘因分為外因和內因,外因如:化學藥品、化妝品、合成纖維、某些動物的毒素、魚、蝦、蟹、蛋等異性蛋白,以及花粉、塵蟎、日光等。內因如:體內慢性病灶、腸寄生蟲病、某些代謝病、內分泌和消化道等功能失調,以及神經因素等,均與本病的發作有密切關係。濕疹病者多具有過敏體質。

  皮膚敏感多為皮膚免疫力不足,未能及時修補受損細胞,一旦受外來物刺激則易誘發,皮膚敏感如能及早處理,增強皮膚免疫力,就不易引發濕疹了。

  中醫認為濕疹常因飲食不節、嗜酒或過食辛辣刺激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使濕熱內蘊,復感風濕熱邪,內外之邪相搏,充於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病;或因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因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而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

  臨床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種。急性主因血熱;皮疹表現紅斑、水瘡、糜爛、滋水、邊界彌漫不清、劇烈瘙癢;治以涼血清熱利濕為主。亞急性主因濕熱;皮疹表現丘疹、脫屑、皮損色暗淡紅或不紅、滋水也少;治以清熱利濕為主。慢性者主因血虛風燥;皮疹表現皮膚肥厚、粗糙或色素沉著;治以養血祛風、清熱化濕為主。濕疹可發生在全身各處,如:面、耳、手、乳房、臍部、陰部等。病程不定,易復發,可因治療趨向好轉,又因外來刺激而急性發作,常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不愈,患者常有性情急躁、夜睡不安之表現。為免復發,盡量減少搔抓,可使皮疹易於好轉。

  濕疹的發病與變態反應關係密切,致敏因素較多,又不易查清。在食物方面常與魚、蝦、蟹、鷄、牛、羊肉等有關,故在發病期間應少吃或不吃。避免食用辛辣燥熱刺激食物,如辣椒、大蒜、大蔥、咖啡、朱古力、煙酒等。平素宜多吃新鮮蔬果、少食肉。多用有潤膚補濕成分之膏液洗澡或外塗以滋潤肌膚。忌口、辨證用中藥內服、外洗或用針灸治療,要堅持才有效。食療可選用綠豆百合各一兩,煎水飲服,有清熱解毒去濕的作用。

關心健康:駐顏有術骨膠原?

  膠原蛋白,是廣泛存在於動物細胞中的一種蛋白質,它是組成各種細胞外間質的聚合物,在細胞中扮演黏結組織的角色,是細胞外基質及結締組織中最重要物質,主要存在於人體皮膚、骨骼、眼睛、牙齒、肌腱、內臟等部位。

  在人體中,膠原蛋白佔總蛋白質的三分之一,單是皮膚結構中已佔有四分之三。其功能是維持皮膚和組織器官的形態和結構,也是修復各損傷組織的主要原料物質。膠原蛋白除了賦予皮膚韌性、彈性及防水功能,它更是韌帶、肌腱、關節中的重要成分,若缺乏或製造不足將引發各種功能上的退化。

  當年紀越大或起居飲食習慣欠佳,身體的膠原蛋白會逐漸流失,出現各種外在及內在的改變,如皮膚出現粗糙、鬆弛、皺紋等現象。

  由於骨骼合成速度少於吸收速度,骨骼中的鈣就會漸漸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容易有骨折現象。而膠原蛋白能使鈣質與骨細胞之間緊密結合,不易使鈣質流失。但是,當骨骼中的膠原蛋白流失後,會連帶使鈣質也降低,即使靠補充鈣質,也會因膠原蛋白的不足,而無法完全保住鈣質。人體的骨質密度在35歲時達至巔峰,往後每年會以約百分之一的速度流失。所以當攝取充足的膠原蛋白,自然能夠保住鈣質,讓婦女及年長者不再擔憂骨質疏鬆的問題。

  而關節與軟骨間的膠原蛋白,能夠強化關節軟骨,增加潤滑,降低關節在運動時造成的摩擦,還能促進關節表面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自然能降低關節發炎的發生機率,也能避免關節老化的現象。

  當眼睛的膠原蛋白不足時,容易引起乾眼症、視網膜神經老化、老花眼、白內障、飛蚊症,所以眼睛細胞已經老化的老年人,特別容易流淚和感到眼睛疲倦。因此,膠原蛋白是可以使身體保持年輕,防止老化,還可增強免疫力,對美容和健康都很有幫助。

  如果想透過食療,從天然食物中補充膠原蛋白,就要多吃含豐富膠質的食物。動物性有豬皮、豬腳、豬筋、牛筋、鹿筋、雞腳、雞皮、魚骨、魚頭、魚鱗、魚翅、魚肚……等,但要注意這一類食物脂肪含量較高,並不適合經常食用。植物性有大豆、銀耳、黃耳、珊瑚草、海草、淮山、秋葵、蘆薈……等。

維他命C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因此想要擁有平滑彈性的好膚質,除了多吃含豐富膠原蛋白的食物外,也要補充維他命C、E、硒等抗氧化物質,才能有效促進身體生成膠原蛋白,並要均衡飲食、勞逸結合、作息定時、適量運動、 保持心情開朗、 做好防曬工作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保養的功效和減緩老化現象。

關心健康:預防流感湯水篇

  預防流行性感冒,要注意均衡飲食,足夠休息及做適量運動,以增強體質,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室內清潔及空氣流通。飲食宜清淡富營養,注意多飲水,多吃蔬果,避免煎炸燥熱肥膩生冷及刺激性的飲食,忌煙酒。同時,可以飲用湯水作為保健。

 一、清肺潤肺的湯水

(四人份量—用水適量,煎存四碗)~ 適用於體質偏於熱者(症見口乾、喉乾、面紅、身熱、煩躁、小便短黃、大便秘結等。)

1.橄欖蘿蔔水

功效:清熱利咽

用量:鹹橄欖四粒、白蘿蔔一斤、冰糖適量

2.竹蔗紅蘿蔔馬蹄茅根水

功效:清肺胃熱

用量:竹蔗半斤,紅蘿蔔半斤,馬蹄十粒,茅根一兩,冰糖適量

3.雪耳燉木瓜

功效:滋潤壯肺

用量:雪耳三錢(先浸開),木瓜一個(約一磅),冰糖適量

4.無花果冰糖水

功效:清熱潤肺

用量:無花果四兩、冰糖適量

5.蘋果南杏蜜棗瘦肉湯

功效:清熱潤肺

用量:蘋果三個(去皮核),南杏一兩,蜜棗三粒,豬半斤

6.雪耳無花果南杏百合瘦肉湯

功效:清熱潤肺

用量:雪耳三錢(先浸開),無花果四粒,南杏一兩,百合一兩,豬半斤

7.西洋菜羅漢果蜜棗瘦肉湯

功效:清熱潤肺

用量:西洋菜一斤,羅漢果1/3個,蜜棗三粒,豬半斤,生薑二片

8.青紅蘿蔔薯仔蕃茄洋葱瘦肉湯

功效:清熱滋養

用量:青紅蘿蔔各四兩,薯仔四兩,蕃茄四兩,洋蔥四兩,瘦肉半斤,生薑二片

二、溫肺健胃湯水

(二人份量—用水適量,煎存二碗)~ 適用於體質偏於寒者(症見口淡、面色蒼白、怕冷、小便清長、大便泄瀉等。)

1.薑葱橄欖水

功効:健胃驅寒利咽

用量:生薑三錢,葱頭五錢,鹹橄欖二粒

2.葱豉湯

功効:健胃驅寒除煩

用量:葱頭五錢、淡豆豉三錢、生薑三錢

3.薑糖飲

功効:健胃驅寒

用量:生薑五錢,紅糖適量

4.生薑炒米粥

功効:益氣健胃

用量:生薑五錢,炒米一兩,鹽少許調味

三、健脾去濕湯水

(四人份量—用水適量,煎存四碗)~ 適用於體質偏於濕重者(症見疲倦乏力、頭身重、大便稀爛、胸悶等)

1.薏米赤小豆扁豆瘦肉湯

功效:健脾去濕

用量:薏米一兩,赤小豆一兩,扁豆一兩,豬半斤

2.薏米粥

功效:健脾去濕

用量:薏米一兩,白米一兩

3.扁豆粥

功效:健脾去濕

用量:扁豆一兩,白米一兩

4.赤小豆粥

功效:健脾去濕

用量:赤小豆一兩,白米一兩

關心健康:五臟六腑—六腑

  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總稱六腑。除膽以外,均具有傳化水穀、排泄糟粕的功能,即所謂「傳化物而不藏」。

  膽—附於肝,有兩種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膽汁),是由肝疏泄得來,注入腸中幫助消化。因膽汁清淨,故稱膽為「中清之腑」。如果膽汁鬱滯,排泄不暢,就會形成黃疸病。膽雖屬六腑之一,但不接受水穀糟粕,類似於臟,但與腑的轉輸作用相同,故稱為「奇恆之腑」。二是主決斷,即指膽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能力。膽與肝關係密切,互為表裡,肝主謀慮,膽主決斷,這是屬於精神活動的範圍。如俗語說「膽色過人」、聖經申命記31:6:「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害怕…。」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有受納和腐熟水穀的功能,故有「胃為水穀之海」之稱,胃這種功能稱做「胃氣」,胃氣以降為順,才能把消化後的食物下輸到小腸,否則會導致飲食停滯或上逆,引起噁心、嘔吐、噯氣、呃逆等症狀。

  小腸—位於腹中,上接胃,下接大腸。有受盛化物和分別清濁的功能,即小腸接納自胃傳下來的水穀,進一步消化,將精華部分吸收,通過脾轉輸到全身,將糟粕部分下注入大腸或滲入膀胱,變成大小便排出體外。所以,小腸有病,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外,還會出現小便異常。

  大腸—小腸與大腸交接處是闌門,大腸上端接闌門,下端為肛門。大腸接受小腸下注的濁物,再吸收其多餘的水分,變為成形的大便,然後由肛門排出體外。如果大腸傳導糟粕功能失常,就會出現便秘、便血或泄瀉、下痢等病症。

  膀胱—膀胱位於小腹部,它接受由腎下降的水液,貯留到一定量時,排出體外,即為小便。膀胱這種功能稱為「氣化」,當氣化功能失常,就會出現小便不利、尿閉或小便頻數、失禁等病症。

  從上述五腑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的生理功能雖有小異,但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焦屬六腑之一, 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對三焦的形態和功能,迄今尚無定論,一般來說: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肝腎、膀胱等。從三焦功能看,上焦如「霧」,指心肺對營養物的輸佈作用;中焦如「漚」,指脾胃的運化作用;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排泄作用。由此可見,三焦的功能,包含了胸腹上中下三部有關的臟器及其部分功能,所以說三焦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

關心健康:五臟六腑之腎

  腎,位於腰部,左右各一,所以稱「腰為腎之府」。腎能把五臟六腑的精氣貯藏起來,具有精巧技能,對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和智力等都起著強大的作用,故稱為「作強之官」。它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氣」、「主水」、「主納氣」、「主命門火」,它和外在組織、器官最密切關係的是:「主骨、生髓、通於腦」、「其華在髮」、「開竅於耳及二陰」。

  腎所藏之精,是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包含兩方面:一是藏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二是藏五臟六腑水谷之精,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組織器官,並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前者稱「先天之精」,後者稱「後天之精」,兩者均藏於腎。

  腎是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重要器官,故有「腎主水」之稱,人體水液的輸布與調節,主要靠肺的通調、脾的運化,最關鍵在於腎,腎有分清泌濁的作用,清者即有用物質會重吸收,濁者即無用部分會流入膀胱,排出體外。故腎臟有病,就難以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行,繼而發生水腫、或小便失禁等症。

  腎藏精,精生髓,髓藏骨腔之中,以充養骨骼,髓又通於腦,故說「腦為髓之海」。此外,牙齒和骨的營養來源相同,同樣也是腎精所化生,故有「齒為骨之餘」之說。因此,腎精充足,四肢輕勁有力,行動靈敏,精力充沛,耳聰目明;腎精不足,動作緩慢,健忘,小兒智力發育遲緩,或牙齒易鬆脫落。

  呼吸雖由肺所主,但需要腎的協調,腎有幫助肺吸氣和降氣的作用,故有「腎主納氣」之說,如腎不納氣,就會發生虛喘、短氣,其氣喘的特點是呼多吸少。

  命門之火,一般稱為腎陽,是促進生殖發育的動力,又是其他臟腑之陽的根源。腎陰是物質基礎,腎陽是生命動力,兩者結合,成為生殖、生長發育的根本。命門火衰,即腎陽不足,男子可出現陽萎或精冷無子,女子可出現胞宮虛寒或不孕症。

  腎上開竅於耳,耳與腎有關,腎氣強則聽覺正常,腎氣弱則耳鳴耳聾。腎下開竅於二陰,二陰是指肛門與尿道,故大小便的排泄與腎有關,如腎陽不足可致小便失禁或不利、大便溏泄,腎陰不足可致小便如脂膏、大便乾結等。

  頭髮的營養雖然來源於血,所謂「髮為血之餘」,但毛髮的生長脫落,反映腎氣的盛衰。腎氣旺盛則毛髮茂密、烏黑有光澤;腎氣虛衰,則毛髮稀疏、脫落或變白無光澤。故有「腎者,其華在髮」之說。

  根據以上所述,腎的生理功能,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泌尿、生殖系統和部分內分泌、神經系統的功能,並關係到營養物質的代謝。

關心健康:五臟六腑—肺

  肺,位於胸中,分居左右,居內臟最高位置;能調節全身氣分,輔佐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作用,好比輔助君主的宰相一樣,故稱為「相傅之官」。肺的功能有二:一主氣、二主肅降、通調水道。肺和外在組織、器官最有密切關係的是:「外合皮毛」、「開竅於鼻」、「主聲音」。

  氣,是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所謂肺主氣,是指人身之氣由肺所主。肺中之氣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飲食物之精氣(來源於脾),一是從體外吸入之氣(即新鮮氧氣)。這兩方面的氣,會於胸中,即產生「宗氣」,它能維持肺的呼吸功能,進行吐故納新,使體內外氣體得到交換。另方面由肺氣入心,推動血液循環,並通過血液循環而布散全身,以維持各臟腑組織的機能活動。因此,血液循環雖然由心所主,但必須有肺氣的輔助,才能保持其正常的運行,故有「肺主治節」、「肺朝百脈」之說。肺主氣的功能發生障礙,就會出現咳嗽、氣喘、乏力、語音低弱、少氣懶言等症。

  肺氣以清肅下降為順,若肺氣上逆則發生氣喘、咳嗽之症。人體的水液代謝,不僅和脾的運化、腎的氣化有關,與肺氣的肅降也有密切關係,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才能保證水液的運行下達到膀胱,使小便通利。若肺失肅降,則水液不能順利下輸膀胱,可出現痰飲、小便不利、或水腫等病變。故有「肺主行水」、「肺主通調水道」之說。

  皮毛、汗孔具有調節呼吸的作用,鼻竅是呼吸出入的門戶,因此,皮毛與鼻都是肺的外候。若肺衛之氣充盛,則肌表固密,皮毛潤澤,鼻竅呼吸通利,嗅覺正常,身體抵抗力強,不易受外邪入侵。反之,肺衛之氣不固,皮毛乾枯,毛孔疏鬆,鼻竅不利,身體易受外邪入侵。此外,鼻乾無涕,或鼻涕過多,也是肺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故有「涕為肺液」之說。

  聲音和肺氣的作用有關,故聽聲音可以大致上了解一個人的肺氣情況。因此,肺氣足則聲宏亮,肺氣虛則聲低微;風寒犯肺,肺氣閉塞則聲音嘶啞;肺癆病晚期由於病邪的損害,有失音現象。這也顯示聲音和肺氣有密切關係。

  根據以上所述,肺的生理功能,基本概括了現代醫學呼吸系統的功能,並關係到水液的代謝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