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吃得合時有道理

  這個「時」字,可理解為「時令」或「時辰」。

  一年有四季,又稱四時;按季節而吃,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飲食文化特色。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只要「不違農時」,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而播種、收割、栽種最適合的農作物,必然五穀豐收。同樣地,我們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甚麼時候吃甚麼東西,選擇當季的食物,就能吃得健康。因為各種植物有其生物特性,在適合生長的溫度、濕度及季節栽種,就會生長茂盛,產量多,品質好,吃起來也特別美味。

  現代科技發達,農業發展迅速,食物的生長時令幾乎已失去了意義,農民已打破植物傳統的生長法則,大部分人喜歡食用的蔬果一年四季幾乎都可以吃到。由於不按植物的生長特性,違反自然,植物生長不易,故使用更多的農藥、化肥或荷爾蒙、或進行基因改造;吃進口裡的蔬果品質、口感也與自然生長的不同,對身體有遠期的損害。

  人類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然界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順應四時變化,結合季節特點,採用相應調身健體的方法,才能收到滿意效果。

  如在春夏季不宜進補溫熱之品,因為這兩個季節的氣候溫暖炎熱,人體的陽氣亦相應旺盛,皮膚比較疏鬆,容易出汗,若進補過多溫熱補品,會使人陽氣更旺,汗出更多而反損元氣。春季氣候轉溫,陽氣升發,飲食宜疏肝健脾,可選食菊花、淮山之類。夏季炎熱酷暑,飲食宜清暑生津,可選用綠豆、西瓜之類。

  在秋冬季,由於外界的氣候漸漸由熱轉涼寒,人體的陽氣亦相應地潛藏,皮膚的毛孔緊束,陽氣相應不足,故不宜進食太多寒涼類補品。秋季涼爽乾燥,燥氣可耗傷肺陰,故飲食宜平補潤肺,保津養陰,可進食銀耳、雪梨之類。冬季氣候寒冷,飲食宜補腎溫陽,可選用羊肉、鹿茸之類。這樣,適應四時氣候變化,因時制宜,就可達到養生防病健體的效果。

  按季節選擇食物及吃時令食材固然重要,但是,若不注重飲食有節、按時進食、三餐合理安排等,任何飲食營養都失去養生的意義。按時適量進食,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就會正常。若不定時定量進食,又好吃零食,脾胃功能就會減弱。總之,要根據四時氣候變化,吃時令食物,並要定時有節制進食,只有這樣「吃得合時」才會有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