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出發:堅守服侍的使命

  從小我就知道自己不是那種滿懷大志,要向著「我的志願」訂立目標並努力衝刺的孩子。其實我的本性是喜歡用小聰明,甚至帶點懶惰和取巧。中四的時候選了理科,一來感覺會有較多出路,二來是要背誦的資料較少,所以後來中六選了數學班,也是想避開繁重難讀的生物科。按我的性格,醫科這個要求高、考試多、工時長的工種,又怎會是我的選擇呢?

  那為甚麼最後卻又當上了醫生?原來信仰在我的生命成長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三升中四那年暑假,我在一個福音營中信主,漸漸經歷神的愛和改造,尤其到中七那一年,對信仰的追求更是認真和用心。主耶穌讓我看到自己的問題,祂不喜悅我那種追求短期好處和缺乏愛心的人生態度。我渴望能從事以生命服侍生命的職業,因而萌生了做醫生的想法。但入讀醫科又談何容易,更沒有信心自己能在高級程度會考取得讀醫的分數。不過,我知道自己可以做的就是付上努力,因為好的成績絕不會從取巧而來;更重要的是祈禱,因為我深信若讀醫是神的心意,祂定必成全;若未能入讀,也不用感到失敗,因為祂會帶領我走更合適的路。最終我順利入了醫科,高興和感恩之餘,更知道神要我在醫生這崗位上見證和榮耀祂。

  在讀醫的過程中,神預備了很多天使教導我如何去作一個基督徒醫生,在大學裡也有很多機會參與細胞小組及福音工作,當中認識了一班好友,自2000年到現在,仍是生活上和屬靈上的好兄弟,彼此同行互勵。

  畢業後需要選擇一個專科行醫,我的選擇是內科。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科目,但似乎已不再是醫科生所熱衷的了。內科要讀的資料相對上較難且多,而隨著人口老化,在公立醫院的內科醫生工作量只會有增無減,加上內科醫生在私營市場一般叫價能力較低,升遷機會也較其他專科的少及時間慢,並必須留院當值,而且工作量一定多,此外還要面對每年冬天流感高峰期病人數量驟升的挑戰。這些現實的考慮往往令很多對內科有興趣的醫科生到找工作時感到卻步。我當時並非沒有掙扎,甚至入讀了內科仍會質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但內心同時聽到神藉聖靈的提醒,叫我不斷反問自己當醫生不就是要去服侍有需要的病人嗎?若我也認定內科的需要這麼大,還需要掙扎嗎?我更體會讀內科正好訓練我要撇棄練精學懶的本性。在過程中,我發現用心學習其實也是充滿趣味和滿足的。

  忙碌的行醫生涯很容易消磨人的愛心和意志,醫生也很容易把病人看為一堆堆的醫學問題,忘記了人乃有神的形象,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感恩信仰不斷幫助自己突破軟弱,因為人的意志和道德有時也很難持久,唯有靠著主耶穌的愛,讓我好像從樹幹得著養份一樣,能堅守起初的愛心和服侍的使命。盼望神使用我,讓病人在被醫治的過程中同樣能經歷神的愛。

關心健康:吃蛇好不好?

  所謂「秋風起,三蛇肥」,不少市民喜歡在秋冬季節與親友享受一頓豐富的蛇宴。究竟蛇宴是否有益?蛇肉是否所有人都適合吃呢?

  三蛇是指眼鏡蛇、金腳帶、過樹榕三種,但毒性較強。蛇分有毒和無毒,有毒的蛇,其毒汁在毒牙下面的毒囊,蛇肉沒有毒,切去蛇頭,有毒的蛇也可食。廣東人特別喜歡吃蛇,已有悠久歷史,對蛇的烹調方法也層出不窮,最常為人饗用的是蛇宴。

  中醫認為蛇肉性味甘溫,有祛風濕、通經絡、舒筋骨、止麻痺的作用。現代研究認為蛇肉所含營養成分很高,蛇肉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中有增強腦細胞活力的谷氨酸,還有能解除疲勞的天門冬氨酸,是腦力勞動者的良好食物。蛇肉含有的鈣、鎂,是以蛋白質融合形成存在的,因而更便於人體吸收利用,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炎症或結核等。蛇肉膽固醇含量偏低,對防治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同時有滋養肌膚、調節新陳代謝的功能。

  一般來說,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容易疲倦者、風濕痺痛、四肢麻木、風濕及類風濕關節炎,脊柱炎患者;過敏性皮膚病,末梢神經麻痺者,都比較適合食用蛇肉。

  任何食物也有禁忌,蛇肉也不例外。蛇頭最好不吃;做蛇肉大餐不宜與豬肉、牛肉一起烹飪,吃的時候最好只吃蛇肉;吃蛇肉不宜同時食用土豆、洋蔥、青蔥、橘子;對於感冒發熱咳嗽、哮喘、內熱、瘡瘍、小兒、孕婦均不宜;忌吃半生不熟的蛇肉、防止野生的蛇肉有寄生蟲在裡面。

  蛇肉入饌,最好的烹制方法是清燉成蛇羹或炒蛇肉絲,可淨用蛇肉切絲,加上冬菇、木耳、桂圓、大棗、蓮子等配料燉羹。市面上的蛇羹其芡汁用了大量油分製成,使蛇羹成為高熱量食品,又在蛇宴當中,除了蛇羹外,還有各式油炸菜式,多吃容易致肥,偶然一次也無妨,但對高血壓、高膽固醇或患有糖尿病人士,以及消化系統失常、脘腹脹滯、內熱濕困者,應該盡量避免進食。

  至於蛇膽,性味甘寒,有祛風、清熱、化痰、明目的功效,是治療風濕性疾患、眼赤目糊、咳嗽痰多等之良藥。以蛇膽汁、川貝母為原料制成的「蛇膽川貝液」,是目前使用的成方。

  蛇退下的皮名蛇蛻(退),又名龍衣,味甘鹹,性平,有祛風定驚之功。在中國南方民間有用蛇血治病,印尼人認為飲蛇血有利保健,但生飲蛇血、生吞蛇膽是非常不衛生的,有一定危險性,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和一些寄生蟲病。

關心健康:五招「踢」走脂肪肝

  肝臟是我們身體的第二大器官,負責消化及儲存食物營養素、製造膽汁和解毒等重要工作。當過多脂肪在肝細胞內積聚,脂肪肝便會形成,影響正常肝功能。除了肝酵素可能有異常外,脂肪肝並沒有明顯症狀,但部分患者的肝臟會演變成肝硬化及肝衰竭,罹患肝癌的風險亦會因此而增加。

  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兩種。前者是因攝取過量酒精而成,後者與過量飲食和缺乏運動有關。研究資料亦發現肥胖、粗腰圍、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和代謝綜合症等都跟脂肪肝有密切關連。

  在西方國家,脂肪肝流行率估計介乎15%至42%之間。香港的情況跟西方國家相似,在2010年首次大規模肝臟健康普查研究中,港人出現脂肪肝達42%。與女性比較, 26至55歲之間的男性發病率最高。

  脂肪肝是可逆轉的。治療脂肪肝的良藥就是跟隨一個可行及可持續的健康飲食及運動模式。以下有五招教你如何「踢」走脂肪肝。

第一招:由脂肪入手

  為減低食物中脂肪酸在肝臟內轉變成脂肪及存積在肝內,建議選吃免煎炸、免汁、去肥及去皮等食物。多選用蒸、燜、燉、焗和一些低脂食物如魚背/尾、雞肉(去皮)、豆腐、牛柳及瘦肉來代替魚腩、雞翼、炸豆腐、肥牛及排骨等。小心一些隱藏脂肪如牛角包、炒飯/麵及薯條等。每日脂肪建議攝取量男士為50-60克,女士為40-50克。

食物 脂肪 (克) 食物 脂肪 (克)
蒸魚100克 4 炸魚100克 15
雞肉(去皮)100克 8 雞翼100克 20
瘦肉100克 6 排骨100克 20
白飯1碗 0.7 炒飯1碗 12
方包(2片) 3 牛角包1個 12

第二招:注意「糖」

  高糖分飲食,特別是果糖,會加速脂肪肝形成。建議避免飲用汽水、果汁、進食甜品、蜜糖、大量生果等。生果每天2份已能足夠供應身體所需的維生素。 1份生果等於1個細橙/蘋果/梨、 1隻短的香蕉及半個火龍果等。生果進食時間較好在正餐前或後兩小時進食。

第三招:小心越飲越多酒

  酒精攝取過量可引致酒精性脂肪肝。一般來說,建議健康男士每日不飲超過2個標準酒量單位、而女士則每日不飲超過1個標準酒量單位的酒精飲品。為避免因攝取酒精而導致低血糖,避免空肚飲酒。

第四招:經常運動

  運動不但能消耗卡路里,亦同時能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建議成年人應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如急步行、跳舞、游泳、打羽毛球等。

第五招:穩守正常血糖值

  血糖水平最好經常維持在建議的範圍內。因為多餘的糖分會變成脂肪儲存在肝內。正常的血糖值為4至8mm/L。若你現在對自己的血糖值或飲食有問題,請詢問你的醫生、護士或營養師。

從心出發:對不起,要你們久候了!

  每年我都會抽出大約兩星期參加醫療短宣,到緬甸山區的鄉村為病人診症,今次已經是我第四年踏足緬甸這片土地。

  山區的村民大都住在由茅草搭建而成的房屋裡。大部分香港人一聽到 ,第一時間便會想起落後和熱。落後是真的,但熱就不一定。在山區,晚上的氣溫一般只有幾度,住在這些簡陋的屋子裡,根本與睡在屋外分別不大,都是非常寒冷,更是饑寒交逼。

  村落的衛生情況很差,有很多嚴重的感染,包括膿瘡、皮膚病、細菌感染和腹瀉。曾經有一位約一歲的小朋友,我為他頭上的膿瘡放膿,那些膿液竟然可以載滿了一個小盤子。還有這裡很多人會集體患上疥瘡,尤以住在孤兒院的小朋友居多。疥瘡是一種寄生蟲,住在患者的皮膚裡,雖不會致命,但患者會感到皮膚異常痕癢,使人難以入睡。

  此外,有很多病人都患上嚴重的痛症,也許他們大部分都是農夫,因為沒有大型機器協助耕種,經年累月的勞動,引致肌肉勞損、腰病和手腳損傷。加上食物不足和營養不良,一旦弄傷了那些肌肉,實在很難好過來。除了用上一些當地的草藥外敷,他們根本沒有其他藥物可以用來消炎止痛。所以,當收到我們處方給他們的一些止痛膏和簡單的消炎止痛藥,他們真的像收到金銀珠寶一樣。

  還有,很多村民都患上胃酸倒流或胃痛,胃痛叫他們不能進食,瘦上加瘦。起初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的生活節奏應該比香港慢很多,何來會有那麼多胃病?但當我在村裡吃過他們的午飯就知道原因了。原來他們住在山上,吃的東西都很辣,他們說吃辣可以保暖,但我相信他們吃辣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甚麼可以吃,所以經常把一些瓜菜加上辣油伴飯來吃。相信很多人都試過胃痛,腸胃真的像被火燒一樣,十分痛苦。在藥物短缺的山區,真的是「解藥」難求。

  記得有一次,病人實在太多,太陽都差不多要下山了,但那條村還有很多病人在等待看醫生。我本想多留幾個小時,把所有病人看完才離開,但因山區沒有燈,路又崎嶇,太遲下山會有危險,領隊說一旦下山時發生意外,接下來幾天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也會影響到往後在其他村子裡等著我們去看病的村民,最後我們都只有含著淚離開。

  其實在山區看病確實有很多限制,更不是每個病人我們都能夠幫上忙。我曾經診治一位年青人,他的左眼被硬物刺傷,之後左眼就失去了視力。其實檢查過程中,我發覺他看不到只是出於眼角膜的問題。若在香港,我們可以為他做角膜移植,但在這裡我們甚麼也做不到。還有很多老人家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在香港做白內障手術很普遍,但在這裡我們卻無用武之地。還有很多病人因為沒有醫生可以看,病情耽誤了,情況已經不能逆轉。心裡感到十分無奈,只有默默地為他們祈禱,讓我所相信的神來安慰和醫治他們。

  在緬甸東面的孟約有一條很落後的村莊,幾年前那裡的村民很希望有醫療隊可以前去,但因為進村的路實在太差了,所以醫療隊一直無法進去。直到上年,進村的車路修好了,所以我們決定入村,可是就在入村前一晚,村莊附近有內戰,所以最後我們還是不能進村,村長和那些有病的村民都非常失望。今年,我們終於可以去到那條村看病人了。我們一到,已有很多村民在等待著看醫生,有位村民還走過來和我握手,他說:「鄭醫生,你和醫療隊果然沒有失約,今天,你們終於來了。」我說:「對不起,要讓你們久候了。」

關心健康:固本培元

  甚麼是固本培元?固即鞏固,本是根本,培是培補,元是元氣。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腎藏精的含義有二:一是藏五臟六腑水穀之精氣(為後天之精,即營養物質),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及促進生長的基本物質。二是藏腎本臟之精(為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因此,腎氣(指機能)的盛衰,直接與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直接關係。前人把腎稱為「先天之本」、「生命生化之源」,說明腎是發育生殖之根本源頭。故此,腎精不宜過度消耗,以免影響全身的各種機能。

  脾主要具有消化系統的一些功能。人出世之後,主要有賴脾胃功能運作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脾。脾能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所以說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因此,生命之源的腎和氣血之源的脾,共同被認為是生命的根本。固本,就是通過先天之本的腎和後天之本的脾,進行保養和調理,全面提高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使細胞活化、器官年輕、生命充滿活力。

  元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時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後,必須得到脾胃化生的水穀之精所滋養補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氣。元氣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因此,元氣充盛與否,不僅與先天之精有關,而且與脾胃運化功能、飲食營養所化生的後天之精是否充盛有關。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或久病耗傷,就會產生多種病變。

  固本培元,就是通過補腎健脾的方法,來補充和恢復元氣,增強免疫,提高整體機能,使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同時,通過調理陰陽、氣血、臟腑功能,使身體陰陽平行、氣血順暢、臟腑功能恢復正常生理狀態。所以,早期防治疾病,保持元氣充沛,對於抗衰老有著重要意義。

關心健康:「觸」痛腳?淺談足底筋膜炎

  曾有一位巴士乘客,每次都需要提早一個站預備下車,原因是她從座位起身所引發的足跟痛使她寸步難行。經檢查後,原來她患上「足底筋膜炎」。

  我們的「腳板底」有一塊大而厚的纖維狀筋膜,連接足部後方的跟骨至足前蹠骨,以提供足弓承托及避震作用。足底筋膜炎源於筋膜受到重複性的微細創傷,症狀多發生於40至60歲間,而誘發成因與體重上升、長時間站立、扁平足、高足弓、軟組織(如阿基氏腱及膕繩肌)繃緊有關。臨床表現多為早上起床或離開坐久的位置時後足疼痛,但痛楚卻隨著開始步行而感到舒緩,或者足跟痛的情況在持續步行後加劇。另外,足跟位置有觸痛(尤其腳趾向上伸展時)及腫脹皆為足底筋膜炎的憑證。

  經醫生診斷後,一般足底筋膜炎患者在痛症初期獲處方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並會轉介接受物理治療。經個別評估後,物理治療師會提供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冷/熱療、電/磁療、膠布貼紮、伸展/強化運動、生活作息及鞋類選擇建議。以下是有助改善及預防足底筋膜炎的家居運動:

筋膜鬆弛運動以中等痛楚為力度準則)

一手輕微拉起腳趾,另一手從後腳掌沿內側向前腳掌推壓。 腳踏網球,讓網球從腳掌內側前後滾動。

小腿及足部肌肉強化運動痛楚減輕後宜利用樓梯練習,每組運動做10次)

腳趾抓緊梯級邊,保持動作10秒,然後放鬆。 雙腳以半掌方法站立,慢慢地擺動腳尖腳跟。

  義肢矯形師亦會因應醫生轉介製作用以承托患者足弓的鞋墊。若痛症仍未有太大改善,醫生或會處方類固醇作局部注射。要有效預防足底筋膜炎,持續體重管理、保持足弓弧度、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路,皆缺一不可。

文章開首所提及的那位病人,她經過幾次物理治療及家居運動練習後,終於再不用狼狽地提早預備落車了。 

特別鳴謝註冊物理治療師陳藹敏提供照片

從心出發:蠑螈與再生

  不知不覺,已經行醫七年了。入醫學院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朋友問我當初為甚麼選擇醫科,不禁勾起很多回憶。

  還記得唸高中時,我最喜歡的是生物科。到了大學聯招,我首七個志願都是七間大學的生物系。後來是因為一些師友的勸告,才在最後一刻改報醫科。

  那時我很喜愛在圖書館看生物科技的書籍,因發現這世界充滿奇妙的生命,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記得我在一本圖文集中看見一隻名叫蠑螈的生物,牠有四肢再生的能力,就算一整隻手被咬斷,牠也能把整隻手再生出來。這能力是其他生物所沒有的。如此神奇的生物,真的是偶然出現的麼?還是有一位奇妙的造物主創造牠?我偏向於相信後者。但為甚麼這位奇妙的造物主只給蠑螈有這種能力,而其他生物卻沒有?這一點我就想不通了。

  入了醫學院以後,在無盡的課業中,我漸漸地忘記了蠑螈。每天都是上課和上病房。在醫學院修讀醫科,考試合格不是必然的事。所以同學們都要很用功,並且要把人體讀得很深入,甚至連一條血管、一條神經的走向也會背得滾瓜爛熟。然而,對於人體以及生命的奇妙卻變得麻木了,更沒有欣賞大自然的閒情。

  直至有一天,在整形外科的課堂上,我又看到了蠑螈。敎授解釋,我們可以複製生物,又可以製造多種藥物改變人體,卻始終想不透蠑螈的再生能力。小小的蠑螈所擁有的奇妙力量,遠超人類所能測度,也許只有造物主才能明白。

  看著小蠑螈的照片,聽著教授的話,我又想起造物主。衪創造了奇妙的世界,但祂的心意也許不是人所能測度的。如何才可以認識祂呢?人類比蠑螈高等多了。如果一條小蠑螈也被給予這奇妙的能力,那麼我們人類又被賦予了甚麼?

  我在醫學院第五年,在整形外科病房裡認識了小B。她是個一歲的小女孩,因被人關在家裡,後遇上火災,她逃不了,被烈火燒傷了四成皮膚。在命懸一線之間,她被消防員救了。敎授替她做了多次手術,把人工皮膚植上。看到她身上到處是植皮,不禁令人心酸。

  我每天探望小B。看著她流淚的臉和滿身的人工植皮,我又想起了蠑螈。為甚麼造物主不把再生能力給予小B?對蠑螈來說,斷手斷腳也是小事。如果小B有再生能力,這點燒傷就算不了甚麼。但她是人,沒有再生能力。我閉上眼睛,就想起她困在家中被烈火燒身的情景。雖然無情的火災發生在她身上,但藉我們的手救了她,把人工皮膚植上,使她重獲新生。

  後來當小B適應了新的皮膚,愈發健康,就常常要爬出床外玩耍。我在畢業前夕,再次回到病房,想看看小B。怎料她的床已經空了!護士對我說,她已經出院了。我發呆良久,但也感到欣慰,因為我知道小B已經像一條康復了的小蠑螈,回到她本來的世界去。

  以後我每次行山涉水,看見蠑螈,都會想起造物主的奇妙。雖然苦難的發生是我們所不能測透的,但造物主卻給予人心裡有愛,又賦予我們各樣能力,使我們可以改變和祝福別人的生命。也許人類社會,就是一隻大蠑螈,在無盡傷痛中,不斷再生。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由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甚願我們能在忙碌中也懂得停下來,觀察大自然,思想造物的奇妙,努力發揮所學,照顧病人,幫助別人在苦難中重建人生,再現生命中的真善美。

關心健康:貧血與血虛如何分辨?

  臨床發現,有些中醫說「血虛」的病人,雖有頭暈、心悸、失眠、乏力、面色蒼白等不適症狀,但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沒有下降;而有些西醫說「貧血」的病人,也不見得有頭暈、心悸、失眠、乏力的表現。究竟,貧血和血虛如何區分?

  貧血是一個症狀,不是具體的疾病,有多種疾病都可伴有貧血。臨床上常見的有缺鐵性貧血(營養性和失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其他如營養不良、潰瘍病出血、痔瘡出血、月經過多、瘧疾、鈎蟲感染等,因少量反覆出血而引起嚴重貧血。各類貧血都有共同的臨床表現,其理化指標都是血紅蛋白減少,血液攜氧能力減低,全身組織和器官都有一系列的缺氧變化等。所以,病人一般以皮膚粘膜變白和面色無華,活動後氣促、心悸心慌、食欲不振、月經失調等症狀為主。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正常人血紅蛋白的含量與紅細胞的數量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多,則血紅蛋白的含量也相應地高,反之亦然。

  中醫所講的「血虛證」,是指一組症候群,表現有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怔忡、疲倦乏力、手足發麻、健忘易驚、失眠多夢、脈細弱等症狀。

  中醫認為血的運行要靠氣來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而一切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又要靠血液來滋養,故此,治療血虛證時,雖然一般用補血法,但根據以上理論,補血法又常與補氣法同用。

  綜上所述,「貧血」的臨床表現與「血虛」的症狀頗為類似,但並不完全等同。臨床上發現,當貧血越嚴重,即血紅素降至越低(少於9度以下),則「貧血」與「血虛」兩者的關係會越密切。當身體發生單純而嚴重的貧血時,機體會產生一些代償反應及變化,如心跳增強、心跳次數增加、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臟擴大或有雜音;因而表現出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中醫所講的「血虛」症狀。

  由此可見,西醫所說的「貧血」並不完全等於中醫的「血虛」,而中醫所述的「血虛」範圍較為廣大,治療「缺鐵性貧血」也在中醫學裡「血虛」的範圍內。

  不論血虛或貧血,也須注意均衡飲食,避免勞累,做適量運動,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調節情緒等。

  以下介紹食療方:杞子南棗煲雞蛋。有補虛勞、益氣血、健脾胃、養肝所的作用。可治療貧血、以及體質虛弱、頭暈眼花、健忘、視力減退的血虛證患者。方法:用杞子三錢、南棗五枚、雞蛋一隻。將材料清洗,用三碗清水煎煮,蛋熟後去殼取蛋再同煎,煎至一碗即成。

關心健康:職業治療—與痛同行

  有很多長期痛症患者,因受痛楚之困,除了應付基本的自理外,大部分時間不是用於休息就是接受治療,忽略了正常的社交及餘暇活動,令生活乏味和情緒低落,甚至患上了抑鬱症。職業治療師會針對患者在「自理」、「工作」和「餘暇」中的問題,教導患者善用與痛同行的生活策略和技巧,例如作活動計劃和調適等。透過學習和活動實踐,使患者從成功經驗中增加自信和功能,重建正常的生活。

一、善用與痛同行的技巧

  與痛同行的技巧包括了活動計劃、調適、人體功效學、節省體力原則等。在制訂活動計劃時,痛症患者要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分析每項活動對自己的體能要求,不要把所有需要大量體力的活動安排在一起,而應把輕巧和吃力的活動交替地進行,例如在家務方面,吸塵和拖地都是較吃力的,兩者之間可安排如摺衫這類較輕巧的家務。

  活動時,在痛楚加劇或感到疲乏前,可運用不同的調適方法。調適並不只等於休息或停止,可以是減慢活動速度、改變姿勢、作呼吸鬆弛法和伸展運動等,這樣便可以把活動較從容地完成。活動時更要注意保持正確姿勢,例如在熨衫時要端正地站立,不要彎著腰部。需要時可使用人體功效學的知識,例如把兩腿輪流交替踏著一張四至六吋高的凳子,讓腰背兩旁的肌肉輪流放鬆。

  除此之外,可活用節省體力的原則,利用一些大眾化的輔助工具,如使用手拉購物車和旋轉拖把等,把活動完成。

二、訂立短期和長期目標

  有了目標,才有方向和動力。應訂立多個實質和可達成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正所謂一切從簡開始,例如重新學習在「餘暇」中尋找快樂時,可先選擇製作一件較簡單的手織繩作為短期目標,並以一年後可縫製衣服作為長期目標。雖然在製作初期或會有點吃力,肌肉會繃緊且痛楚,可是當看見成果時,便會增加不少自信心和成功感,從而敢於去嘗試製作其他較具挑戰的工藝。透過不斷的堅持,循序漸進地完成所有的短期目標,繼而邁向長期的目標。

三、接受現在的我作為鍛煉的起點

  不要和從前的自己或其他人作比較,從自己實質的狀態和能力作為鍛煉起點。就以拖地為例,有一患者拖地十分鐘後,已經筋疲力盡。他應該將十分鐘的八成,即是八分鐘作鍛煉的起點目標,在拖地了八分鐘後作出休息。然後每天把鍛煉的時間慢慢增加,例如翌日增加至八分鐘十五秒,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活動技巧和能力。在每次活動後,檢討在活動中使用過的技巧和成效,找出可改進的地方,並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參考之用。

四、保持積極思想及養成良好習慣

  要培養積極和正面的思想,與痛同行。此外,要養成飲食定時和均衡、早起早睡的習慣,還要依照醫生吩咐定時吃藥和每天作適當的運動,例如八段錦等。

  雖然痛楚還在,但願每位患了長期痛症的人士,都能善用與痛同行的生活策略和技巧,透過活動的整理和計劃,重拾生活中的樂趣。

從心出發:守護幼小的生命

  回想起小時候,我算不上積極,也沒有甚麼志向和抱負,但就讀中學時,有一位老師對我說:「妳的個性冷靜,很適合當醫生!」

  雖然自己從未想過長大後要做醫生,但此話的確激發了我投身醫護行業的意願,可惜心裡又怕自己承擔不了當醫生的辛勞。我從小已相信天父,於是心裡誠懇的祈禱:  「倘若祢不讓我有十足的信心,我是不會朝著這方向發展的。 」結果神藉著一張非常理想的高考成績單給了我肯定,我便踏上了從醫之路。

  儘管五年的學醫生涯十分艱辛,神還是帶我通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畢業後,我選擇了在公立醫院的兒科部門工作。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喜歡小朋友。他們天真可愛、單純直率,正是他們真摯開懷的笑容,成為我守護幼小生命的原動力。

  我還未為人父母,一直難以了解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好,是責任嗎?還是為了養兒防老?究竟是甚麼驅使父母愛小孩?在病房裡我見到很多家長,有為著未出生的嬰孩而擔憂,有為了長期病患的兒女到處張羅,有些甚至放棄事業來照顧孩童。形形色色的犧牲反映了他們的愛是與生俱來的,我相信這份自然流露的愛,正正是源自創造我們的天父。

  生命實在軟弱但堅韌。還記得我第一次照顧一個24周早產兒時的感動。小寶寶重600克(只比一樽檸檬茶重少許),他的皮膚薄得血管透現,小小的他用盡全力撐著手腳,驟眼看很像一個正在抖震的小啫喱。由於他體內的器官尚未成熟,需要依靠多種支援來維持生命,更要面臨一個個生死攸關的挑戰。感恩最後他都逐一闖過了,而且能夠健康地成長起來,現在看著他個子肥嘟嘟,心裡不禁讚嘆創造主的奇妙,更感謝祂讓我從中得到一份醫者的滿足感。

  然而,生命也有令人痛心的時刻。我也看過嬰孩出生一天後便夭折、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突然猝死,照顧了十多年的兒子被病毒無情奪走⋯⋯。父母的悲愴、無力、痛哭,令人心碎。我曾經質疑上帝:  「那些不懂世事的小孩,他有何過犯,為何祢賜予生命,又隨即收回?」說罷腦海裡立時出現了一幕,當天父看到自己無罪的獨生子在十字架上受盡折磨而死,祂的悲痛又有誰能體會?神是憐憫人的主,儘管我們看不透生死,但我相信神不會讓沒有意義的事情發生,我也深信神的慈愛與恩典,讓這些孩子們在天國裡愉快地成長。

  如果人生是一條船,掌舵的是神,醫生不過是合約制的維修人員。我們通宵工作、絞盡腦汁、手腳不停,為的是盼望能與病人戰勝風浪。面對生命無常和人的限制,但願我能繼續善用所學,在行醫過程中放下驕傲,常存謙虛,時刻依靠掌權的神,把船泊進安全的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