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山楂—祛脂清瘀妙品

  山楂,又名山裡紅、紅果。為薔薇科植物山楂的果實,主產於我國北方,它不僅是人們喜愛的水果,也是常用的中藥,其果實、根、莖、葉、核均可入藥。

  山楂性味酸、甘、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化瘀、收斂止痢的功效。它含有多種維他命,尤以維他命C含量最豐富,每百克有多達八十多毫克,亦含胡蘿蔔素零點八二毫克,果酸含量也極豐富,主要有酒石酸、檸檬酸、山楂酸。此外,尚含醣類、內脂、甙類、蛋白質、黄酮類和鈣、鐵等礦物質。

山楂臨床應用有以下數種:

1. 消肉積

  山楂是重要的消導藥,對消除油膩、化解肉積有獨特的療效,能緩解因進食油脂過多而引起的消化不良、胸腹脹滿等症狀。故此,山楂是喜愛肉食者的「救星」。山楂也可用於胃酸缺乏症,對治療小兒消化不良、食慾缺乏,效果也好。

2. 治腹瀉

  焦山楂及生山楂,均能抑制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的生長。對於治療急性腸炎、急性菌痢及小兒腹瀉均有一定效果。

3. 治瘀痛

  山楂是一種很好的活血化瘀藥〔能夠擴張血管而解除鬱血狀態〕。較常用於因瘀血鬱滯而引起之經痛及產後下腹疼痛,有止痛作用。

4. 治血壓高,降膽固醇

  山楂含有的三萜類和黃酮類等成分,可加強和調節心肌,增大心室心房運動振幅及冠脈血流量,還能降低血清膽固醇,促進脂肪類食品的消化,降低血壓。山楂對於心臟活動功能障礙、血管性神經官能症、顫動性心律失常等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所以,山楂有心血管病良藥之稱。

5. 治疝氣痛

  山楂核用於疝氣(即小腸氣)偏墜脹痛,能消脹而散結。

  山楂雖然功效多,但亦有禁忌,凡脾胃虛弱、無積滯、氣虛便溏、胃酸過多、胃炎、胃潰瘍、食管炎、血脂過低、孕婦及血壓低者均應慎用。

單方介紹如下:

1. 治消化不良

  • 山楂、炒麥芽各三錢,水煎服。

2.治產後腹痛

  • 山楂五錢、紅糖適量,水煎服。

3. 治血瘀經閉

  • 山楂五錢,紅糖適量,水煎服。

4. 治高血壓

  • 山楂五錢,水煎服。

5. 治高血壓

  • 山楂、杭菊花各三錢、決明子四錢,稍煎。當茶飲用,每日一劑。

  其實,使用山楂也需對症下藥,飲用前請教中醫師最為妥善。

關心健康:如何減慢腦退化

  有一次,為一位八十多歲的病人打流感針。由於這位老婆婆已經是二十多年的病人,所以每次診症後我們都會閒聊一會。在離開病房前,她突然轉頭問我:「醫生,你幫我打左針未?」老天!當時我呆了一呆,病歷記錄上明明寫著打了流感針,但實際上已經在病人身上落了針嗎?自己卻不敢百分百肯定。猶疑之下,惟有捲起她的衣袖,看到左臂上的小圓點膠布,我們才相視一笑。她露出老頑童本色取笑我:「醫生,小心你比我更快有老人痴呆症喔!」

  老人痴呆症,或新名字叫腦退化症,是令人十分無奈的人生結局。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的微博doc2doc,常就有趣的問題叫網友投票。曾有一期的熱門問題是:「作為醫生,你是否擔心患上腦退化症?」。答「是」的醫生竟然有近八成!世界各國的醫生在網上互訴心聲,因為親自目睹熟悉病人如何走下波,醫生的感受同病人或其家人一樣無奈。

腦退化症普遍嗎?

  本地的統計數字是,七十五歲以上的,十個有一個患腦退化症;八十五歲以上的,差不多三個當中便有一個會有腦退化的症狀:輕則健忘,尤其是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繼而在處理需要思考的事上有困難。例如打麻雀時章法大亂,甚至性格改變,或有幻覺,常見的例子是投訴物件被工人偷了。更嚴重的會影響自我照顧的能力,而最令人難過的是不能辨認家人。按以上的統計,即是只要活得夠老,每個人的命中率有近三分之一。當社會愈來愈多老人,你會發覺身邊患腦退化症的人愈來愈多,近乎是「梗有一個係左近」。

  這個連醫生自己也擔心的病,有預防的方法嗎?中文大學對此曾經作研究,以三年時間追蹤十四間老人院,四百名老人的飲食習慣,發現日食兩份水果的長者,腦退化的情況明顯較少。甚麼生果不重要,因為任何生果都有抗氧化功效。研究中,長者最常食的生果,也是大家都會常常吃的—橙。日食兩個橙,就收到減慢腦退化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除了注意飲食,能夠令腦退化慢一點再有些新發現,這發現對新中年尤為重要。研究發現,若在幼年開始,有機會在母語之外,再學多一種語言的人,相對於只懂一種語言的人,腦退化會平均遲四年才出現。因此,退了休的人,亦不妨參加興趣班,學學日文、韓文、法文,剌激刺激自己的腦袋,減慢退化。

腦力的最佳鍛練

  另外又有研究發現,管理階層的腦部跟其他人略有不同。做管理的人,左海馬體(left hippocampus)在腦掃描中是特別發達的。在阿爾茨海默氏症中,海馬體是大腦受到損害的第一個地區之一。管理階層並非指那些一人之下、百人之上的高級職員,只要你的工作涉及人事,而有人的地方便會有衝突,有大量說話的機會,互動的機會,管理人的必須隨機應變,靈活走位,見招拆招。這些勞苦,原來是腦力的最佳鍛練;日常訓練有素,連海馬體也會練得「大隻咗」,可以有抗腦退化的功效。因此,退了休的人,應保持健康的社交,即使有拗頸、有爭執,也是一種「腦袋掌上壓」,保持活躍最重要。

  網上有一套免費Apps, 名為「健康塑身」(Brainyapps) 可往www.brainyapp.com.au 下載到智能電話。這玩意的功用是預防腦退化之餘,把心臟健康也一併兼顧,提醒使用的人不吸煙、做運動、飲食均衡、控制血壓,因為心腦健康是相連的。這Apps的主菜當然是一些刺激腦袋的電腦遊戲。雖然未有英文版本,但一些串字遊戲都是簡單易玩的,另一個遊戲是不用文字,只跟隨紅色波波行走的方向取分。不過,對於會打麻雀的老人家,可能會覺得這些遊戲幼稚呢!話說回來,若懂得打麻雀,只要玩得有節制(即不會久坐不動或不顧正餐地沉迷),是非常好的「腦健身」!

  以上的預防新概念,大部分都已有實證支持,枝節或仍會進一步研究。大體方向都是一些常理,希望研究預防的步伐和增加適切服務的步伐,可追得上本港人口老化的步伐!

關心健康:素食之選—天貝

  天貝(Tempeh),又名天培、丹貝、黃豆餅,是一種印尼的傳統發酵食品,據說最早起源於爪哇島一帶,主要是將黃豆去皮煮熟後接種寡孢根黴菌(Rhizopus Oligosporus)發酵而成。新鮮成品有類似菇類或堅果類的味道。

  大豆經發酵後製成的天貝,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都會增加,可作為魚、肉類的替代品,是素食者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由於天貝的蛋白質易於消化吸收、特別適合年老及體弱者的需求。

  經過發酵的黃豆含豐富的維生素和鈣、磷、鐵、鋅等礦物質,能強壯骨骼,而維生素B雜含量明顯增加,如B1、B2、B6、B12、煙酸、葉酸等,其中B12的含量尤為增多。是素食者、貧血病者、老年人、腸道病變者的福音!

  天貝含有天貝激酶(Tempeh kinase),能有效溶解血栓,清除血管壁上粥樣斑塊,明顯改善動脈硬化,還能分解血中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及防治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變的作用。

  天貝的異黃酮比發酵前的大豆有更強的抗腫瘤活性,特別是對激素依賴型腫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宮癌、卵巢癌等有抑制作用。異黃酮亦可能強壯骨骼,預防骨質疏鬆,幫助舒緩更年期症狀,降低心血管疾病。天貝含有的纖維素可與致癌物質結合而排出體外,有益於腸道功能,對大腸癌、直腸癌有預防作用。所含的抗氧化物質可以預防癌症、減緩老化、養顏美容。

  但是,如果是尿酸過多者,則應避免多吃天貝。天貝可以自製,製法如下:

準備物品:

  1. 有機黃豆200克
  2. 天貝黴菌Tempeh Starter(發酵粉)1/2茶匙
  3. 米醋2湯匙
  4. 清水400cc
  5. 細號保鮮袋1個
  6. 牙簽1支
  7. 筲箕1個
  8. 大碗1個
  9. 蒸餸架1個
  10. 廚櫃

製法:

  1. 將黃豆洗凈,用清水浸8至10小時後去皮。
  2. 將黃豆放入水及米醋內煲20分鐘。
  3. 取出黃豆放筲箕在室溫涼乾。
  4. 將黃豆放在大碗中,加入天貝黴菌Tempeh Starter攪拌均勻。
  5. 在保鮮袋底及面用牙簽每隔1cm刺孔一個,這個動作是讓天貝黴菌能夠有空氣幫助發酵。
  6. 將黃豆放入保鮮袋裏,密封後把黃豆鋪平,放在蒸餸架上面,然後一起放在清潔的廚櫃內,擺放36至48小時(約冬天48小時,夏天36小時)後,發現保鮮袋內的黃豆表面鋪滿白色黴菌即成。
  7. 取出切片食用、醮鹽水煎熟吃或調味炒餸吃均可。
  8. 新鮮天貝可存放雪櫃,保留5至7天也可。

註:Tempeh Starter(發酵粉)可在印尼商店有售

天貝

黃豆

關心健康:保健產品,「可能有效!」

  已經正式全面執行的《2012年商品說明 (不良營商手法)修訂條例》,為各種「商品」與「服務」的宣傳作進一步的規範,限制各種失實的宣傳手法,更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注意「或」與「可能」

  市面的廣告宣傳,馬上就出現了改變。最明顯的是多了很多「或」與「可能」這些字眼出現在廣告之中,而在各種保健產品的宣傳之內就更常見。以往的說法通常是:「臨床研究證實,本產品可以預防心臟病/癌症。」但在新條例實施後,現在見到的字眼,就會改成為「或有助預防心臟病」、「可能預防癌症」等等。

  同樣的產品,以同樣的研究提供證據,在條例實施之後,兩者的效果可有分別嗎?這些產品宣傳都以「臨床研究」作賣點,那更要問清楚這些「臨床研究」到底有多可信可靠呢?

  某產品聲稱「或有效」降低膽固醇和預防心臟病,是在實驗研究中,參與者的膽固醇水平在服用產品之後真的降低了些。而較低的膽固醇則會降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那麼宣傳產品時,便可以「推斷」這產品可「預防心臟病」。而某產品在「白老鼠」身上的動物研究,發現有降低「游離基」(Free Radicals)的功效;因游離基是致癌的物質,那麼便聲稱這產品「可能」有效防癌!

  某些生產者或銷售商也許有自知之明,知道宣傳中陳述的「功效」有多可靠,便只好先在宣傳上改變用字,以「或有效」,「可能」等含糊表達,藉此避免觸及新法例中「虛假陳述」、「選擇性遺漏」等指控,以求自保。

甚麼是臨床實效

  其實這樣的推斷與估計,對於認定產品的臨床實效,只是「十劃都未一撇」!首先,這些研究到底是否有足夠與合適的參加者,有充份的跟進時間(對預防一些重症,研究往往需要三至五年的跟進才具有效的說服力)。其次,研究本身的範格質素,可能全部成疑。在臨床研究上,如果只是在一些「替代指標」(Surrogate Marker:如降低膽固醇/游離基)上有效,便推斷這產品在實際的「臨床終點」(Clinical Endpoint:如較低心臟病或癌症的死亡率)上有效,其實是「亂估」,是「過度推斷」的思考邏輯謬誤。

  研究治療方法在預防疾病上的效力,需要以「隨機對照測試」邀請病人參與。透過隨機分到「治療組」與「對照組」,無論是「研究治療」與「對照治療」,都必須通過嚴格的範格才算有效。在評估結果時,參與者與研究人員兩者都必須是「盲目的」,即是不知道正在服用該產品的對象是「研究治療」還是「對照治療」,才算是正確無偏。但要觀察出實際有用的臨床終點結果,卻往往需要數以年計,更需要在正式研究結束後持續跟進參與者,偵查是否有意料之外的結果或副作用。

細心解讀研究結果

  好了,就算做足了以上的一切,是否就能肯定了產品/藥物的療效呢?其實要考慮的還有更多!首先是「利益衝突」。如果研究完全掌握在開發者手上,而成功研製一種新藥會為他帶來巨大利益時,總要考慮當中有鑽空子的可能吧?近年有一降膽固醇藥,進行的大型研究完全在藥廠的控制之下,而在發表成效時則巧立名目,在一些較次要的臨床終點項目上證實該藥的成效,但原來在最重要的「死亡率」,卻比「安慰劑」還要差!

  還要說的是,若果有藥廠的新藥,在一些研究證實有效,而在另一些研究卻發現無效,那會怎麼辦呢!照實發表?還是只大肆宣傳那些證實有效的研究結果,卻將那些發現無效的放到櫃底,叫它永遠不見天日!這更是值得關注的「發表偏誤」(Publication Bias)。

  若果研究是正正經經,獨立和無偏見地進行,但有些證明有用,有些卻發現無效,那又該如何分析呢?近年的例子就是以「前列腺特異抗體」(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作普查篩選,到底能否降低男士因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呢?有大型研究證明有效,建議為所有適齡男士做普查;同時亦有大型研究否定普查的功效,建議不應為無恙的男士作檢查。該驗還是不該驗?至今仍然是莫衷一是。

  更高層次的研究有「薈萃分析」(Meta-analysis)與「系統性評論」(Systematic Review),就是集中所有相關的研究結果作分析,以求得出更準確有力的證明。但當一切資料都清楚無誤,仍有最後的問題,就是這治療又是否適用呢?任何藥物或保健品,必須考慮「適用性」(Applicability)的問題。

  所以最終要考慮的,還是這些藥物或保健品是否「適合個人」(Individualized)的選擇,而這也是另一種大學問。

關心健康:煎煮中藥的方法

  煎劑是中醫治病最常用的劑型,中藥煎煮方法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療效,因此要掌握煎煮方法。

  煎中藥最好用砂鍋(俗稱藥煲),因為砂鍋性質穩定,受熱均勻,而且不會使中藥的有效成分起化學變化。煎藥用的水量多少看藥量而定,一般情況下,一両藥用一碗水,如果藥物的體積大,則宜添多些水。煎藥的目的是提取藥物的有效成分,最佳方法是在煎煮前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潤十五分鐘,使藥物軟化,然後加熱煎煮,不可直接用沸水,否則藥物裡的蛋白質很快凝固,影響有效成分煎出。

  煎煮時應注意火候,未沸前可用「武火」(大火),已沸後宜用「文火」(小火),同時要加蓋煎煮,防止揮發成分逸出。

  煎藥次數,一般認為外感藥一次即可,補益藥可以煎兩次,第二次用水量可減半。若果不慎,煎焦了中藥,就不宜服用,需另煎一劑。

  一般情況下服中藥,只需每天一劑,病情嚴重的,如急性病發高熱等,可以一天兩劑,此外,一般宜溫服,易嘔吐者宜小量頻服。

  服藥時間也必須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一般來說,滋補藥宜在飯前服,其他藥性宜在飯後服;而安眠藥物則應在睡前服。無論飯前或飯後服藥,都應略有間距,如飯餐前後一至個半小時左右,以免影響療效。

  煎完後要趁熱過濾,一劑藥每次煎取藥液二百至二百五十毫升左右,即所謂「八分」,小孩可酌減。

  一般藥物可合煎,有些藥物性質比較特殊,可用特殊煎藥方法,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 . 先煎

  • 用於礦物藥及貝殼藥質堅不容易煎出氣味,如石決明、牡蠣等,都要搗碎先煎十五分鐘。

2 . 後下

  • 用於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芳香類藥物,如薄荷、藿香等,宜最後投入同煎五至十分鐘即可,以免煎久藥效散失。

3 . 包煎

  • 用於粉末類或小粒的種子類藥物,如青黛、車前子,以及直接刺激咽喉胃腸的藥物,如旋覆花、赤石脂等。它們均需用紗布袋包好再和其他藥物同煎。

4 . 沖服

  • 散劑、丹劑、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貴重而劑量又小的藥物,需用煎好的藥液沖服,或用溫開水沖服。如牛黃、珍珠末、薑汁等。

5 . 另煎

  • 對貴重的藥物,如人參、燕窩等,宜另煎或另燉,取汁服,或兌入湯劑中服。

6 . 烊化

  • 對於易溶解而不宜入煎的藥物,如阿膠、龜板膠等,宜用煎好的藥液烊化後服用。

7 . 焗服

  • 對於揮發性較強的藥物,如肉桂、茄楠香等,宜用煎好的藥液焗約三至五分鐘即可。

  另外某些毒性藥物,經慢火久煎後,能減低或消除毒性,如附子等。

  以上幾種不同的煎藥法,中醫在處方時,也會加入註明。有時因為病情或藥性關係,醫師會另有囑咐,記緊聽從為要。

關心健康:外遊健康風險評估

  香港人喜歡外遊,近年的旅遊熱點已不再局限於鄰近地區或歐美等先進國家,非洲、南美洲、甚至北極南極亦成為熱門目的地,連電視的旅遊節目都以沙漠及極地來做主題。但到這些衛生情況較落後、環境不熟悉的地方旅遊,可能存在相當的健康風險,所以出發前應做足準備,就可以玩得安心又放心。

有預計,無閉翳

  李先生將與拍拖多年的女朋友拉埋天窗,蜜月旅行打算到東非肯尼亞觀看動物大遷徙。執教鞭三十多年的張先生下月榮休,打算退休後一嘗到西藏拉薩布達拉宮遊覽的心願。究竟他們出門有甚麼需要特別注意或準備呢?

  要評估外遊的健康風險,首先要考慮該地的傳染病風險,擬好目的地後要計劃好行程。例如到海拔高於2500米,要考慮高山反應;如潛水、滑雪,要考慮體能和受傷的風險。以李先生的蜜月旅行為例,東非肯尼亞有黃熱病、瘧疾等傳染病流行,而瘧疾及黃熱病主要透過帶病菌的蚊子傳播,所以防止蚊叮蟲咬有助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小處的風險更高

  要預防被蚊叮,外出時應穿着淺色長袖衫褲,佩戴帽子;同時應使用含DEET的驅蚊劑,注意DEET含量至少達20%以上方有效用。所有外露的皮膚都需要塗上驅蚊劑,留意要包括耳背位置。如果需同時使用防曬產品,應先塗上防曬,最後才塗上驅蚊劑。

  除了防止被帶病菌的蚊叮,疫苗和藥物都有助預防感染黃熱病和瘧疾等傳染病。黃熱病、甲型肝炎、傷寒、日本腦炎都有預防疫苗,但須注意,大部份疫苗均需要於出發前至少兩星期接種,才可以提供有效保護。至於瘧疾,雖然沒有預防疫苗,但有口服預防藥物。預防瘧疾的藥物需於出發前開始服用,旅途中持續服藥,回程後仍需依照醫生指示完成療程,方可達致預防的功效。

  由於鄰近赤道,肯尼亞陽光普照,紫外線極高,所以防曬措施亦要做足。每年七、八月份,即每年動物大遷徙的高峰期,更要留意。一般建議採用可阻隔UVA及UVB的防曬產品,應選用防曬值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 15或以上,最好有防水、防出汗的產品,需於外出前最少二十分鐘前塗於所有外露皮膚上,尤其注意耳朵、頸背、腳背及手背位置,而且需要隔一至兩小時再補上防曬產品。由於嘴唇都有可能被曬傷,所以應採用SPF15或以上的唇膏作保護。注意避免使用同時含DEET驅蚊功能的防曬產品,因為DEET會減低防曬功能,而防曬產品亦可能增加皮膚吸收DEET。外出時亦應佩戴闊邊帽及可阻隔UVA及UVB的太陽眼鏡,而且避免於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之間長期留於戶外,並要補充足夠水份,預防曬及中暑。當然飲食衛生亦不可忽視,盡量避免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例如沙律,食水則以樽裝水為主。

保險並不保你不受傷

  至於打算前往西藏旅遊的張先生,應慎防「高山症」。如果外遊目的地位處海拔2500米以上,前往該處都有可能出現高山反應。高山症的早期症狀包括倦怠、全身無力,嚴重者會有頭痛、失眠、持續心悸、噁心、嘔吐;更嚴重者可能會有肺水腫與腦水腫的致命併發症。現今醫學上並無有效測試去評估可能出現高山反應的風險,而且這個風險跟個人體格或運動量並無直接關係,意味著即使一向健康、一直有運動習慣的朋友也同樣可能有高山症。

  登山的朋友會否出現高山反應,完全取決於目的地的海拔、爬升的速度和在高地逗留的時間。要預防出現高山反應,可考慮服用預防藥物。預防藥物需於登高前一天開始服用,並於高地上持續服用兩天;如需前往更高海拔的地方,應持續服更長時間。另外,身處高海拔地方最初的四十八小時內應避免喝酒或從事劇烈運動。

  出發前購買旅遊保險,固然有助出現事故時加強保障。但防患未然,旅行最重要是愉快平安。所以長期病患者,出發前應先徵詢家庭醫生的意見,評估旅遊的風險及作相關的預防措施。市民亦可致電衛生署健康中心預約會診和接受預防疫苗及藥物,或登入衛生署旅遊健康服務網址www.travelhealth.gov.hk瀏覽更多相關資料。

關心健康:龍眼的功用

「圓如驪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這首古詩把龍眼形容得維妙維肖,於其形似龍之目,故稱龍眼。又因龍眼能益智,令人聰明,也叫「益智」。龍眼是南方特產果品,形狀渾圓,以果肉鮮嫩,色澤晶瑩,汁液甜美而聞名於世。龍眼生產於廣東、福建廣西、四川、台灣等地,為無患子科植物。

龍眼樹的壽命一般約八十至一百年。晉江縣磁灶鄉有四株明代萬曆年間種植的龍眼樹,已是四百多年的「老壽星」,目前仍然枝葉繁茂,子孫滿堂,每年結果達一千多公斤,堪稱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龍眼樹。

龍眼除了鮮食之外,加工龍眼肉的又稱桂圓。加工方法有生曬、熟曬兩種。生曬的龍肉為琥珀色,明淨油亮,味道也好;熟曬的顏色發黑,質地不及生曬者佳。龍眼肉(桂圓)可泡茶、作甜食、浸酒等,尚可製成龍眼膏、罐頭糖水、冷凍龍眼等等。

龍眼營養豐富,內含糖類、蛋白質、膳食纖維、維他命A、B、C、磷、鉀、菸鹼酸等,肉性味甘、溫,無毒,能入心、脾經。許多古典醫籍都有記述它的作用。《本經》認為龍眼「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魄、聰明。」《本草綱目》中說:「食品以荔枝為貴,而滋益則龍眼為良。」中醫認為,龍眼肉有滋補強壯、補養心脾、補血安神、健腦益智之功效。凡因思慮過度引起失眠、驚悸,或神經衰弱、健忘、記憶力减退、貧血、年老氣血不足及病後、產後身體虛弱等症服之有較好的療效。

龍眼美味甜膩,一般用量為一至三錢,不能多食,多食會引起胃滯、消化不良,故凡舌苔厚膩、內有痰火或陰虛火旺、濕滯、腸滑泄瀉、感冒或肺受風熱、痰中帶血者,均不宜服用。

  1. 龍眼殼:為龍眼的果皮,性溫、味甘、無毒,入肺經。煎服治心虛頭暈, 研末敷燙火傷。
  2. 龍眼核:為龍眼的種子。味澀, 能止血、定痛、理氣、化濕。主治一切疥癬瘡毒、創傷出血、濕瘡、疝氣。
  3. 龍眼根:性味苦、澀,用治白帶,近來試治絲蟲病,有其療效。

食療介紹

  1. 血虛失眠:
    龍眼肉三錢、蓮子肉三錢、雞蛋一隻,煎水飲用。
  2. 貧血、血小板減少:
    龍眼肉三錢、紅棗三錢、花生連衣五錢,水煎服。
  3. 神經衰弱屬於血虛心悸者:
    龍眼肉、松子、白米各適量,煮粥食。
  4. 頭髮早白、貧血萎黃:
    龍眼肉三錢、何首烏三錢,水煎服。

關心健康:發福,不是福!

  近期電視有一句宣傳語句:「現在沒有,將來一定會有。 」打趣地想到:「是指『肚腩』嗎?」這似乎是個事實。不少人成就愈大,聚積財富愈多,身體的重量也愈見增多。中年人士體重日漸增長,正是都市人極常見的現象。

  若遇見一位很久不見的中年朋友變得瘦了,我們可能會擔憂他是否患上重病,甚至是生Cancer(癌症);相反,當發現朋友長胖了,卻會笑稱他是「發福」,說起來似乎是件好事。但可有細想,發福真的是「福」嗎?

  不少人對自己發福的情況不大理會,或者故意視而不見,事實上過份關注或完全忽視體重問題的大有人在。那體重是否有客觀的標準呢?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以「體重指標」來計算。計算很簡單,就是以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體重指標=體重(公斤)/身高2(米)】亞洲人的理想指數為18.5至23;23至25為超重;高於25已屬肥胖。這是個相當嚴格的標準,當你一經計算,可能會驚覺自己已到達了超重/肥胖的類別。

  另一個較為簡單的指標,便是量度「腰圍」。腰間是指腰中間最闊的「水泡」位。男性腰圍達90厘米(約36吋)、女性腰圍達80厘米(約32吋),便是「中央肥胖」。請注意,腰圍並非褲子的「褲頭」。因為當閣下仍能努力地將34吋的褲頭扣上時,你的「腰圍」可能已經達到38吋的中央肥胖了。更簡單的說,若腰間出現了「士啤軚」,極可能已經是超重/肥胖了。

  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大家及早發現,並努力改善超重/肥胖這個都市人的重要隱疾。現今有一個奇怪現象,就是社會和個人在愈來愈重視健康的同時,大眾對肥胖的問題卻像視而不見,容許它持續下去。若我們屬超重肥胖,可真的要問問自己,到底有正視過它嗎?

  理想體重的人,患病的風險為最低;超重/肥胖的人,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則明顯上升。肥胖者患上二型糖尿病、血脂異常、睡覺窒息症的相對風險,比起體重理想的人,高出超過三倍。冠心病、高血壓、膝關節退化病的相對風險則高出兩至三倍。某些癌症如大腸癌、乳癌,肥胖人士的風險亦高出一至兩倍。相反,在改善肥胖問題之後,各種病患的風險亦會減低,就連已有的病情也能改善。

導致肥胖的原因,其實大家都知。都市生活物資豐富,飲食從來不缺;但正因為隨手可得,就更不懂珍惜,無論在家裡吃飯或出外用膳,預備的食物總是比所需的多。多有多吃,吃進肚子的便已會超出所需。若有食物餘下,卻又想到不要浪費,便在吃飽後繼續將食物掃光。而且人到中年,生活壓力可能太大,應酬又多,對飲食享樂便額外寬容。好好享受美食,不時更會到自助餐廳「食餐勁」,已是不少都市人習以為常的事,卻也是日漸長胖的原因。

  也許空餘時間實在太少,也許做運動實在太辛苦,不少人怎樣也提不起勁去開始運動。由於都市的交通便利,辛勞一天之後已經太疲倦,於是就連步行這最基本的運動也少得很。最終在「入口過多、出口過少」的不平衡情況下,體重便日漸增加。也許改變現實太艱難,接受現實便是個最佳選擇。於是對於中年人士的超重肥胖,大家喜歡以「發福」、「成熟」、「穩重」等形容詞去美化它。但如此自欺欺人,最終受苦的恐怕還是自己。

  曾經問過不只一位中年發福的朋友,有否想過要去改善體重,他們都可以說出無數個做不到的理由。若問他們在二十年前的身型體重是否如現在一樣,則大部份都會回答說:「可不是,那時fit得多呢!只不過這些年來……」要改變這個狀況,真是一件難事。正因為肥胖是後天習慣所做成,要重新改正回轉它,就必須糾正習慣,只要有意志和恆心,一定有機會做到!

  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甚麼減肥藥物或甚麼速效減肥餐單,而是切實地控制飲食,和恆常充足的運動量。更先決的,是要為自己找個坐言起行的原因。或許是為了幼小兒女著想、或許是不想中風以後要別人照顧、或許是不希望要服用各種慢性疾病的藥物、又或者是希望可以再次穿起那件不合身的衫褲…… 立定決心去減肥的原因,每個人都可以不同,但一定不是家人或醫生強加給你的。我們必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因,才能有切實行動的可能。

  控制好體重,反映出自制、節約、珍惜、積極、自重等素質,而最終也就是自己的健康得益,得到真的福份。

關心健康:中藥名稱的由來

  中藥來源品類廣泛,要了解中藥,先要熟悉各種中藥的名稱由來,現將有趣的中藥命名方法介紹如下。

1. 因地區而命名

  • 同一藥物,在不同地區生長,其品質或性能上亦有差別,如在某些地區所產的藥效最好,則常在藥的名稱之前冠以產地名稱,根據產地而命名的中藥材,習稱為「道地藥材」。例如雲茯苓是雲南特產,杭菊花產於杭州。

2. 因形態而命名

  • 中藥原植物的外觀千姿百態,不少中藥就以外形特點而命名。例如人參因其與人形十分相像而得名、鈎藤因有彎曲的鈎。

3. 因顏色而命名

  • 很多中藥具有各種天然的顏色,因此藥物的顏色也就成為藥名的來源。例如白色的有白芷、黃色的有黃連、紅色的有紅花等。

4.因氣味而命名

  • 有的藥物根據其氣味的特點而命名。例如略帶臭氣的有雞屎藤、有陳敗醬氣之敗醬草。

5. 因滋味而命名

  • 中藥有辛、甘、酸、苦、鹹等不同滋味,不少藥物即由滋味而命名。例如甘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參。

6. 因性能而命名

  • 藥物的性能,有升降浮沉、緩急、走守等差異,因此,有些中藥的名稱,是以其性能的不同而取名的。例如升麻之性浮而上升、急性子秉性急速等。

7. 因功效而命名

  • 由功效而命名的中藥也是很多的。例如防風能治諸種風邪、益母草善治婦女疾病等。

8. 因生長特性而命名

  • 例如夏枯草,因夏至後花葉枯萎而名;忍冬的葉,經冬不凋等。

9. 因用藥部分而命名

  • 中藥材有用全株的,但大多僅使用其花、葉、根、莖、果實或種子等,因此,由藥用部分命名的中藥就更多了。例如用花命名的有雞蛋花、用葉命名的有紫蘇葉、用根命名的有葛根、用種子命名的有萊菔子等。

10. 因紀念人名而命名

  • 有部分藥是為紀念發現者或最初使用者而命名的。例如何首烏是說有位姓何的老人,因吃了它而變得長壽、甚至鬚髮變白為黑而得名等。

11. 因進口國名或譯音而命名

  • 從國外輸入的某些藥物,即以譯音為名,如曼陀羅;也有冠以「番」、「胡」字樣的,如番木鱉、胡椒等。

12. 因避諱而命名

  • 在封建時代,由於需避帝王的名諱,連藥物也常改換名字。如延胡索本名玄(音與元同)胡索,因為避宋真宗的諱而改名。

  此外,還有些藥名來源更有趣:由於人們的習慣喜吉避凶,故將一些不吉利的藥名更為吉利的名字,例如牡蠣改稱有利、蟬蛻改稱今進等。

關心健康:男性型脫髮

  波波是30歲出頭的年輕人,事業剛剛起步,因為長時間投入工作,常常挨更抵夜。這天他滿面憂愁的到來說:「醫生,我發現自己的頭髮越來越稀疏,這一年來脫髮的速度好像比以前厲害。看來我可能會跟我爸爸一樣,他中年時就開始禿頭了。我可能會比他還要早,怎麼算呢?我還未拍拖呢!」

  同樣的問題也許亦在困擾你,或者是你的親友。其實脫髮問題十分普遍,研究顯示,五十歲以上的男士,超過一半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脫髮問題。

  很多人以為男士脫髮是遺傳註定,沒有方法醫治。但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對男士脫髮有更多的瞭解,也有新的治療方法。

  在解答脫髮的問題以前,先讓我們認識一下頭髮的生長。

頭髮的生長週期

  每個人大約有12萬至15萬條頭髮,大部份都處於生長期。在生長期裡,頭髮每個月以大約一厘米(1cm)的速度生長。由於頭髮的生長期有別於身體其他毛髮的生長期,可以持續長達2至6年。所以頭髮可以長得很長,成為一頭秀髮。男性鬍子的生長也跟頭髮差不多。

  至於身體其他的毛髮,包括眉毛、眼睫毛,一般生長期只有大約一個月,便會進入靜止期,所以不會長的太長。

  人類的頭髮與毛髮,它們並不會同步生長。一般來說,頭髮大部分都在活躍生長期中,約85-90%, 有些則處於靜止期中,約佔3%。靜止期一般維持兩至三周;其他的會處於脫落期,約佔10-15%。脫落期一般維持約三個月。脫落期過後,新的頭髮便會從毛囊中長出來,頭髮再次進入活躍的生長期,這樣,一個新的生長周期又重新開始了。

  正因為我們的頭髮不會同時進入脫落期,也不會像一些動物一樣,有季節性的生長或脫落的週期。

脫髮的成因

  大部份的男士脫髮是和家族遺傳有關,例如父親有脫髮問題,兒子脫髮的機會便會大增。

  其他的原因也可以或多或少引起脫髮,例如:壓力大或情緒受壓、營養不良或過度偏食、身體疾病、 懷孕生產、經常暴晒太陽、長期染髮及電髮,甚至長期過緊地紮起髮辮,這些都會對頭髮的髮囊有一定的影響。

  但是最常見,也是最令人困擾的,要算是典型的「男性型脫髮」。男性型脫髮,嚴重的可以很早開始,有些還不到二十歲,便有雙額髮線上升,頭頂頭髮開始變得稀疏的情況。

  科學研究顯示,男性型脫髮是由於頭頂頭髮的髮囊比較敏感,容易受身體的一種男性賀爾蒙的影響。這種男性荷爾蒙叫二氫睪酮 (Dihydro-testosterone DHT),雖然它在血液中往往屬於正常水平, 但對於比較敏感的髮囊來說,二氫睪酮若是過盛了, 就會導致髮囊萎縮,提早出現脫髮的現象。

脫髮的醫治

  坊間有不同減少脫髮的產品, 包括營養素,防脫髮洗頭水等等,一般來說,它們的效果都是強差人意,並不理想。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心情開朗、足夠休息、足夠營養、避免偏食、減少染髮及電髮和避免長時間暴晒太陽等等,對髮囊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幫助。

  若你有脫髮的困擾,不妨向醫生請教一下。藥物的治療一般效果比較好。

  其中最有效的, 要算抑制二氫睪酮的藥物,例如非那雄胺(Finasteride)。這藥物只適合男士使用。一般用藥半年後,效果會比較明顯。但要維持髮囊的健康,則需要繼續長期使用此藥,以減少二氫睪酮的水平。

  另外,也有用在頭皮上的外用藥物,例如米諾地爾(Minoxidil), 它也可以令頭髮重生。這藥物沒有性別之分,只要有脫髮的問題,無論男女,都可以合用。

  病向淺中醫,就算是脫髮也是一樣。要是等到髮囊都已經完全萎縮以後,就甚麼藥都不能將髮囊挽回了。到時只能用植髮的手術方法,將頭顱後面位置的頭髮,一束束的移到頭頂去。或是其他非手術的掩飾方法,例如織髮,假髮等等。如果不想這樣,我們就要愛惜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