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聞癌識辨!

  王老伯七十多歲,三個月前小便有血,醫生轉介泌尿科進行膀胱內窺鏡檢查,發現有個一公分大的腫瘤。王老伯的兒子想起自己的家庭醫生,希望可以從他得到意見。

  癌症!是健康的主要殺手,令人聞癌色變。由醫生表示有癌症可能,需要再作檢查開始,病人和家人震驚是最常見的情緒反應。無論那一樣的癌症,都能令人方寸大亂。不少病者得聞診斷,都會希望聽到的不是事實,甚至需要醫生重複再講。面對癌症,大部份人都不能理性處理,不少人更會感到悲傷失落。人生總有值得留戀的地方,忽然之間有個大限,自然令人震驚不安。

 震驚過後,如何是好?

  震驚之後,病人和家人都要冷靜的面對治療癌症和生活的問題。癌症其實是有醫治方法的,但我們該問專科醫生甚麼問題呢?無論如何,希望都是最重要的正能量,因為合理的希望令病人可以有具體享受生命的機會。

  癌症一旦出現,將會陪伴病人和他的家庭一生。年輕患者,生兒育女或教育置業的各種計劃都會受影響。問題的複雜化,不能三言兩語,數小時內可以重新部署。有人將癌症治療過程比喻為打仗,癌症入侵,我們抵抗,這就是抗癌的過程。既然如此,「知己知彼」,治療癌症應由認識自己患的癌症開始。

  1. 要知道自己的癌症:有一些病友患了癌症,甚至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細問之下,卻連自己患甚麼癌,是原發或擴散,嚴重到甚麼地步都不知道。
  2. 照顧自己,照顧至親家人:第一步是把要關心的問題組織起來,找一個文件冊,記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對策。要將文件冊一遍又一遍的看, 重複思考同類問題,方可作出每一次決定。

  香港政府衛生署、醫管局和香港防癌會,都有不少癌症資訊,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癌症,明白治療的過程,知道每一項檢查程序和對日後治療的影響。病者由知識得到參與決定自己治療的能力,才能打一場有把握的仗。

要問自己和醫生

  所謂「知己知彼」,面對癌症,其實最終都是病人自己的問題。我想知道甚麼呢?我想參與決定自己治療嗎?我可以做甚麼呢?我想做甚麼呢?治療的方法有多少呢?是手術、是化療? 是電療?是先手術,後化療;還是先化療,後手術呢?為甚麼醫生和朋友說的不一樣呢?

  治療過程會令我喪失甚麼功能呢?大小便會失禁嗎?要休息多久?可以下床活動嗎?住院的日子多少?需要安排日常照顧嗎?工作如何安排?…

  財政方面,費用多少,是每項收費還是套餐形式?藥費是自費或是資助?有甚麼方法可以申請資助呢?如果是大學醫院,會不會有新藥或新的試驗治療計劃呢?我會不會考慮作為白老鼠呢?我決定後,會後悔嗎?

  見醫生時盡可能要有家人陪同,因病人可能神不守舍,不能集中精神。而且病人可能接受不了治療詳情(例如不想知道生存率是多少)。病人或家人當然可以尋求第二意見,很多時候,重要是比較公營、私營的治療計劃。至於另類療法,病人和親友千萬小心,在心靈脆弱時,往往作出不理智決定,要信任你的家庭醫生,在沒有利益衝突之下,專業意見十分重要。

癌症不是絕症 !

  治療癌症真不容易。可是,最重要的是明白癌症不是絕症!「癌症不是絕症!」這話從何說起?

  事實上有不少病友可以和癌症共存,直至「自然」生命終結,與「常人」無異。癌症的療程以年計,近年有名詞「抗癌勇士」(積極可敬),有癌症倖存者「Cancer Survivor」(似乎消極一點),也有「與癌共舞」(不卑不亢);也有如:「慢性」癌症病人,癌症康復者…,依筆者理解,中文詞匯仍有不足,不足以形容對等的醫療經驗和文化概念。或許較接近的比喻,癌症就如:糖尿、肝炎等慢性病人。因此,癌症不等於絕症。

  癌症是生老病死的人生「流程」之一種,如果可以預防,自是上策。若是不幸遇上,震驚過後,亦可重新整理,迎難而上,活出得來不易的寶貴新章。

 問自己?例如:
我想知道甚麼呢?
我想參與決定自己治療過程嗎?
有新藥或新的試驗治療計劃? 我自己會不會考慮作為白老鼠呢?
我需要安排子女的日常照顧嗎?
我想做甚麼呢?
「抗癌勇士」(積極可敬)
「癌症倖存者」(Cancer Survivor)
「與癌共舞」(不卑不亢)
我會後悔嗎?
問醫生 ? 例如:
診斷過程
癌症種類
治療過程和副作用:
治療過程會令我喪失甚麼功能呢?
休息多久?可以下床活動嗎?
藥物副作用
如何止痛
會不會有新藥或新的試驗治療計劃呢?
治癒機會
收費詳情:
費用多少,是每項收費還是套餐形式?
藥費是自費或是資助?
有甚麼方法可以申請資助呢?
另類療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