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扇心窗:甜味

  若問味道可分哪幾種,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說出「鹹甜酸苦辣」這五種最普遍的味道。中醫的理論,五味為「酸苦甘辛鹹」,甘味即是甜味。所謂同甘共苦,正是比喻不論在甜日子抑或苦日子都能共同進退。

  五味中,我最愛甜。小時候,糖果當然是佳品;眾多糖果中,我最喜歡巧克力,愛其濃郁軟滑。大專時代,放學後要兼職當補習老師賺取零用錢。有時放學已覺疲倦,惟有在途中的便利店買來巧克力當小點;幾顆巧克力落在肚子裡,血糖升高,精神也馬上回復過來。平日吃麵包餅食,我也儘挑甜味的來嚐。雞尾包是小時候的寵兒,內裡甜甜的椰絲砂糖餡香軟美味,配合暖暖的麵包,簡直是人間美食。

  我雖然愛甜,單一的甜味絕不能討我歡心。有一次,陪伴任教兒童畫的朋友在超級市場購買糖果,準備送給孩子們作獎勵。朋友對我說:孩子愛甜,凡是甜的都愛,會通通吃掉。我即時提出異議:小小年紀的我,儘管是個甜癡,卻極抗拒果汁糖的味道 — 一種除了甜還是甜的味道,所謂果汁也是非常人工的口味。

  食物除了裹腹,維持生命,有些還可以讓人情緒鬆弛舒暢;這一類未必健康,也未必填飽肚子,卻可以令人感覺滿足的食物被稱為comfort food,是一種帶有慰藉和療傷效果的食物。甜點,肯定是我的comfort food。幾年前在痛苦的療程中,每次身體狀態較佳時,我都央求丈夫陪我外出下午茶。一杯熱茶加一件甜點,不但讓我有重新振作的感覺,還叫我感到滿滿的幸福感。「苦中一點甜」正是我在度過艱難的獨門秘技。

  年前,與朋友茶聚,在朋友力推下,嚐了一件焦糖海鹽撻。焦糖雖香,但我一直嫌它的甜味太重;然而當我嚐過這份甜中帶鹹的茶點後,出奇的改變了我對焦糖的感覺。淡淡的,似有還無的鹹中和了過份的甜,卻又保留了焦糖的香。後來才知道,原來不少餅廚在做甜品時,都會加入一點鹽,以鹹提升甜的層次;當然其中的分量必須拿捏得準,才可相得益彰。

  去年看過一齣日本電影「甜味人間」,初看電影的名稱,還以為是一齣喜劇或愛情片。電影故事是有關一位年輕就患上痳瘋病的老婆婆,自小被家人帶到與外界隔絕的痳瘋病醫院,成長的伙伴都是痳瘋病人。病癒了,大部分病人寧願留在痳瘋康復者的社區中,拒絕面對外界對他們的歧視目光。然而,婆婆勇敢的走出社區,以喜悅的態度、尊重生命的情懷、感恩的心,面對種種遇上的人、事和物。可惜,因著世人對痲瘋病的懼怕與缺乏認識,婆婆最後回到痳瘋康復者的社區終老。整個故事雖然滲透著淡淡的哀愁與無奈,但是婆婆在苦中對甜的追求,積極將生命轉化的態度,非常感動人心。

  生命不可能總是甜,單是甜的生命也太過單調。苦中帶甜,甜中有鹹,正好為生命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回味。

兩扇心窗:死與生,哪個好?

  死與生,哪個好?有時真的很難回答。當有個人來說他不想活,我們通常會了解他是否出於一時衝動,是否錯估了當前情勢。再告知他螻蟻尚且偷生,留得青山在,將來總可以有所作為。

是甚麼叫人不想活?

  其實,叫人不想活的原因多著呢。小偉最近被哥哥欺負,好迷惘,好痛苦,他想死,不想活。他父母找我談談,看看可以怎樣幫助小偉,好讓他看見生存的價值。的確,如果這小二男生是你的孩子或孫兒,你會由得他死去嗎?當然不會,原來當日他企圖將腳伸到窗外,幸好父母看見,及時阻止。

  的確,面對痛苦,有些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逃避。許多時長者常說:死,我不怕;我只是怕痛。若是身體健康,長壽是福;不然,多一些日子在地上,只是多一天折磨。可見生命的質素比生命的長短重要。

  當我們看著親人受著病痛折磨,內心的確難受,寧願他早日回天家。有時人活著的質素如何,是否有尊嚴地活下去,比苟且偷生,更為重要。文革時代,有些文人就是因為受不了那份屈辱,選擇輕生。

  以前,有一位體育老師在運動會上為標鎗所傷,弄致全身癱瘓,他向當時的特首寫信,提出「安樂死」的要求。他感覺絕望,每天他躺在床上,眼望天花板,在等日子過。及後他的事件引起傳媒討論,使他得著外界的關注和幫助,提升生活質素,他又可透過電腦和外界溝通,有人明白他的感受。

是甚麼叫人不想死?

  話雖如此,又有些人最不想死,就是那些被醫生判了只有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命的人,他們想多活些日子,除了因為捨不得家人,還有是他們的子女還年幼,人生責任未完;有的父母還健在,親恩未報,以及夢想未圓等。畢竟人生有限,人只可以活一次,我們要珍惜這個「活」,因為它可以是很短的日子,無人知道。

  有時,在苦難中,新生命的到來,總給人一份喜悅和驚嘆。很多年前,四川地震中,死了許多人,但當災區傳來有生命獲救,甚或小生命的誕生,大家都很興奮雀躍。因為生命總給人一份盼望。至於死亡,總給人一份不可知的神秘感。

怎樣才叫活得好?

  一個人在身心社靈四方面有良好的發展很是重要。子君近日很節制飲食,每天吃自己煮的早餐及午餐,戒甜食,勤做運動,事緣她的血糖指數,已到警戒線,叫她不得不正視。她每次轉工,就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辛苦到想死。她心情不好,就亂吃東西,糖果、朱古力、汽水、雪糕等全是她的至愛。現在她通通戒掉。有一天她突然醒覺自己在每個地方,都結識到可以交心的朋友,這是她的「得」,只是以前她從來沒為此感恩。

  要活得好,我們要注意均衡飲食,有恆常的運動,以保持身體健康。心靈的健康也不可忽視。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社交方面,要擴闊社交圈子,多結識朋友,朋友就是財富。靈性的需要也很重要,要知道我們的人生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兩扇心窗:是好事還是壞事?

  好事,即人們眼中的福,而壞事則是人們看為的禍。通常人們視榮華富貴,添丁長壽,有成就為福,而視死亡、責備、逆境為禍;簡單來說,得到是福,損失是禍。但其實壞事是否一定不好?好事又是否一定就好?

  《淮南子.人間》有這個故事:有一對父子,他們有一匹馬,村民都認為他們很有錢。一天兒子發現馬兒丟了,看來是損失,是壞事,誰知隔天兒子打掃馬房時,發現跑掉的馬兒回來了,還帶了幾匹小野馬,這意外獲得的馬兒,看來是得到,是好事,誰知竟引發令人措手不及的壞事。兒子騎馬摔斷了腿,這看來是世上最糟糕的事,但兒子最後卻因此免去被徵召入伍打仗的噩運,得以平安度日。

  所謂世事難料,塞翁失馬,是福還是禍?全看我們用怎樣的角度來詮釋。聖經說得好!它指出我們可以怎樣去面對順境和逆境:「在亨通的日子,應當享福;遭遇患難的時候,就當省察,上帝使這兩樣並存,叫人查不出未來的事。」(傳道書7:14)

  日前,朋友遇上車禍,我去醫院探望她。想不到劫後餘生的她竟對人生有如此體悟:「以前我從不覺生命中有何恩典,但今天才深深體會能平靜渡過每一天,是多麼奢侈的福氣,我現在會為每天平安無事而感恩。」

  的確,人們在順利的日子,往往不知感恩,但逆境來到的時候,就只知埋怨。面對大病,人通常的反應是不服氣,覺得自己不該如此,「為甚麼以前好,現在不好?以前我行動方便,可以周圍去,現在卻不可以。」大病是苦,但苦不等於禍,病的事實是改變不了,但人可利用逆境學習智慧和忍耐。大病時,錢有用,但智慧更有用。轉個角度想:現在不好,明天或會好一點。所謂「柳暗花明」,與其抗議,不如多一點忍耐,活好當下。

  認識林伯,他年青時追隨五金店老闆,由「後生」做到老闆的左右手,他每餐大魚大肉,吃得是福;卻每天抽三至四包煙,把白蘭地當水飲,夜夜笙歌。他因為不知節制,結果退休後經歷了一場大病,令他消瘦了40多磅,他由不服氣而變為洗心革面;終於戒了煙酒,還注意飲食健康,作息定時。

  其實,人們總以為擁有越多便是福。不少有錢人生前省吃儉用,死後留下一大筆遺產,不但自己帶不走,最後反弄得妻兒爭產,相信這不會是他喜見的結果。眼見的不一定是福,用得到的才是福。擁有物質不一定是福,得著智慧才是更大的福。

就算我們知道何謂福,也不能控制環境,更不能保證所碰到的事都是好事,但人可以用正面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際遇:順利時莫驕傲自誇,存感恩的心去過每一日;逆境時勿自暴自棄,嘗試用智慧的角度去理解和回應,選擇你的人生如何走下去。

兩扇心窗:怎樣才算贏?

  有時候你贏了,但其實你輸了。

  人總是在得失之間,跌跌碰碰,之後才認清甚麼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兩個女孩子在客廳玩,一個五歲,一個三歲,兩表姐妹在分珠子,你一顆,我一顆,但表妹不斷說:「不夠,要多些,要多些!」弄得表姐很氣,她說:「我的一份不如也給了你,好啦,我不玩了,你自己玩個夠!」說罷,她就氣沖沖走入房間。

  這時,表妹突然大哭,我問她為甚麼哭?我說:「你現在已得到所有珠子,你還不滿足嗎?」她說:「我哭,因為表姐不理我,我很傷心。」不要以為她年紀小,甚麼也不懂,她比任何成人都清醒,原來她驚覺自己在「得」的同時,也是在「失去」最寶貴的友情。

  有時贏了好處,但輸了友誼,值得嗎?不知多少時候,我們未有為所擁有的知足感恩,而為著賺得太少而耿耿於懷。人往往因為不夠清醒,看不清甚麼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而執著於輸贏,結果帶來許多的悔疚。

  國邦為了給下班回來的美芬一個驚喜,他提早回家煮一頓美食給太太享用,怎知言談間,你一句,我一句,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最終國邦自覺詞鋒上敵不過美芬,他選擇離家。事後美芬很後悔,她辯贏了國邦,卻毀了整晚的氣氛,想來大家都是輸家。有時贏了面子,但輸了感情,值得嗎?

  上月,志輝和太太去看電影,坐在他們前一行的男女不斷在說笑耍樂,影響大家看電影,他便過去好言相勸,怎知換來對方出言侮辱,他一時沈不住氣,便向對方胸口揮了一拳。事後,他要上庭,並要為自己的衝動付上刑責。

  偉明的父親病危在醫院,他與父親多年沒見,當年父親如何遺棄他和弟弟的一幕,仍不時在其腦中浮現,偉明對父親深深痛恨,他想忘記這人卻又忘記不了。是父親對他們不好,他要繼續讓仇恨佔據內心,或是來個了斷。偉明最終放下自己的理和面子,找弟弟同去醫院探望。

  當他手執爸爸的手,第一次向爸爸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說:「爸,我一直很痛恨你拋棄了我們,沒有你在身邊,我們的日子好苦啊!」爸爸眼泛淚光的說:「我很高興你兩兄弟來探我,過去我未有盡上做父親的責任,累你們受苦,求你們原諒我!」就是這樣,父子倆之間的關係得以復和,而父親離世一刻,面容平和。

  偉明贏了親情,因為他不執著於面子和理,不介意輸了面子。有時人要「據理」,但不一定要「力爭」;並且理直氣「和」往往比理直氣「壯」,更易為人接受。因為有立場,又講理,表達溫和者才是真正的贏家。

  有時看似贏了,實際上卻輸了。有人贏了好處,卻輸了友情;有人贏了面子,卻輸了感情;有人為了贏一口氣,卻輸了前途和形象。事實上,怎樣才算贏?值得一想!

兩扇心窗:休息

  朋友告訴我,有天她看見一位年輕下屬工作時沒精打采,好言勸他放工後快回家好好休息。下屬望望她,訴苦抱怨:「工作壓力這麼大,今天晚上已經約定朋友相聚蘭桂坊,飲杯酒,減減壓。 」已屆退休之齡的朋友,實在難以理解這年輕人的減壓行動。工作壓力已經這麼大,工餘時還通宵達旦,飲酒作樂,不正是一個惡性的循環嗎?

  都市人生活節奏緊迫,在工作、學習、社交應酬上經常出現時間不夠分配的情況。大部份人面對時間上的抉擇,都把休息看成最沒有價值的活動,順理成章犧牲休息與睡眠的時間。另一方面,現代人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似的。提供24小時服務的機構,通宵營業的餐廳和商店比比皆是,連書店也有24小時不打烊,彷彿每分每秒都用盡才算充實的一天。

  缺乏休息,不但是成年人的問題,不少父母投訴他們的孩子不肯睡,也睡得少;特別是青少年期的孩子,晚上還緊握著手提電話上網玩樂、聊天、看電影…無時無刻,又不眠不休的與外界連線。我的姪女也因此長期掛著一雙黑眼圈在年輕的臉龐上,叫人心痛。

  從小我都被灌輸每晚睡滿八小時才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成長後讀過不少推翻這個說法的文章,甚至有睡覺訣竅教人睡兩小時等於八小時。我相信充足的睡眠時間的確因人而異,但絕不相信只有兩小時的睡眠,就可以令人盡除疲累,這絕對是個謊言去安撫那些休息不足的人!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生長激素在晚上熟睡時才會產生,因此初出生的嬰孩睡得特別多,但他們的成長速度也特別快。科學研究也證實,人在睡覺時,身體在休息,大腦卻還在工作,沈睡可以重整記憶的神經元,過濾存在腦袋內的雜訊。睡眠不足,則會提高罹患阿滋海默症(腦退化)的機會率。

  上帝用了六天去創造世界與其中的生物,留下第七天定為安息日,讓萬物得以休息。休息是神的旨意,是大自然法則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休息,不單在晚上,也不獨指睡眠。身體得到充分休息,臟腑器官才可以健康運作,腦筋才可以靈活運轉。同樣,心靈也需要休息,生命才不致倦怠疲憊,低沈乏力。「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一點沒錯,生活太忙碌,總得找個時間及空間停下來歇歇。暫時的停步安歇,不但讓我們得以健康有力地重新起步,還可以讓我們回望並檢視過去,周詳的策劃未來。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篇46章10節)我們要曉得自己的限制,不逞強不任性,順應身體的需要給自己適當的休息。有些時候,我們未必想休息,可是神卻要我們停下來。生命的主權在神,神既要我們停止向前駛,那麼不妨換個位置,改由神作司機,我們就當個信服的乘客,安坐旁邊,倚靠神為我們開新道路。

兩扇心窗:加減人生

  數學計算中,最基本的運算應該是加法與減法。從前在小學才學習的加減運算,聽聞現在幼稚園小朋友已在補習班學會了。

  自小我就喜歡數學科,總覺得數學科拿取高分很簡單。我算加數最了得,試過戶外露營前與朋友到超級市場購買幾天所需的用品及食物,朋友一面將物品放入購物車內,負責推車的我已開始心算;買得七七八八時,她轉頭問我總值,我馬上報上銀碼。可是,當我計算減法時,總不如加法一樣快而準。一次閒聊,告訴丈夫這現象,原來他計算加法也比減法準確。這不知是偶然,還是一般人的共同特徵呢?

  曾經在夫婦相處之道的講座中,聽過「婚姻存摺」的建議。顧名思義,這本存摺是屬於夫妻二人的,但裡面記錄的並不是金錢,而是夫妻之間甜蜜的回憶。每日把甜蜜美好的事情一一累積進賬,可以彼此提醒對方的優點及愛意。遇上矛盾衝突時,之前的累積進賬正好給負面情緒一個緩衝,減輕不滿與憤怒。每一段婚姻總會有值得加分和減分的事情,若「減」多於「加」,出現感情透支,則二人的關係定必破裂。

  人生也如一本存摺,有得也有失,二者若能平衡,自然能一生平穩。可惜不少人不曉得「加」,而獨愛「減」,每件事情總先看壞的一面,身邊每個人都是面目可憎;如此日積月累,整個人生積滿不忿、失望與仇恨。

  如何看人看事也有學問,「減」也可以變成「加」,曾經讀過一段很有意義的文字: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

  感激中傷你的人,因為他砥礪了你的人格。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激發了你的鬥志。

  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該獨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

  原來把負面的事情反過來從另一個角度去重新演繹,明明是虧損的也會變成有所得著了。這種逆向思維模式,因減得加,不但給人安慰,更能讓人重新振作。

  《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18節教導我們:「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凡事謝恩」的真正意義,是在任何境況中都能運用逆向思維來尋找值得感恩的地方。感恩能叫人心裡喜樂,喜樂會產生心靈滿足,滿足又再帶來感恩的力量,如是者產生一個良性循環,可以不斷延續。數年前我因為癌症復發而哀傷,後來我嘗試從復發一事中重新發現值得感恩的事情:我感恩醫生的監察有效,及早找出癌腫瘤;我感恩外科醫生與腫瘤科醫生迅速為我訂定治療的方案;我感恩神讓我康復,感恩神給我一整年時間休養生息,然後才再戰一場…

  當你發現在黑暗中有亮點,生命中各種加加減減的事情也在神的掌控之內,你自然有能力,有盼望,倚靠神,向前走。

兩扇心窗:無毒

  我愛在書店「打書釘」,穿梭於高高低低的書架叢中,每每看到有趣的書名或是個人愛好的書種,我總會取來讀讀。近日在健康飲食的書籍群中,瞥見不少提到「無毒」一詞。

  根據我的認知,大自然的確存在有毒的植物,記得小時候已有的知識:顏色鮮豔的蕈類通常含有劇毒。然而,這些健康飲食的書籍所提到的,卻不是生物本身含有的毒性,而是人為引致的毒害。

  近年屢屢見報的是蔬菜水果的殘留農藥,還有,家居用品中加入了含毒素的化學品,例如:裝修房子用的油漆、輸水喉管組件、女士用的化妝品,甚至衣物所用的染料等。每一次從報章讀到有關報導,總教人膽戰心驚,似乎日常的衣食住行通通有潛在危險,人人都有機會受到毒害!

  藥物可以解毒,但偏偏有些藥物本身就帶有毒性,如中藥的附子、雷公藤等;然而,這些有毒中藥因為其獨特的療效,即使有毒性但依然被使用。至於西藥,我曾經好奇:為甚麼西藥的包裝上常見印有「毒藥(poison)」一詞,難道這些西藥都是毒藥嗎?積極尋找答案,結果得知:根據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藥物大概分為三大類:「非處方藥物」,「藥房專售藥物」和「處方藥物」。「非處方藥物」可在商店,甚至超級市場出售,例如維他命;後兩種藥物則必須在有註冊藥劑師駐店的藥房,並在註冊藥劑師監督下方可出售;其中第三類藥物藥性最強,因此其售賣及貯存也受到嚴格管制,必須由醫生處方,再由註冊藥劑師監督配發。原來中西藥也如是,藥性強就可能引致人產生某些副作用,過度或不適當服用都會中毒。

  人人固然希望追求無毒無害的健康生活,可是,部分人如筆者因為健康問題,正正需要長期服食含毒性的藥物。藥物的毒性當然會引起身體一些副作用,甚至不適,然而這些都只是肉體上的不適而已,沒有帶給我生活上很大的難題。

  相比起來,心靈的苦毒更具破壞性,足以摧毀整個人生。生活上難免遇上不如意的事,甚或遭人傷害,令人心懷憤慨、怨懟與仇恨。這些苦毒的情感,絕對不能在心內紮根;否則,不但影響個人健康,甚至蠶食心靈。心靈因為遭遇打擊固然受到創傷,心存苦毒更讓這個創傷難以癒合,然後發炎含膿。如此,一輩子帶著苦毒的傷口,既令自己痛楚,也傷害別人,給生命無窮的災禍。

  聖經上記載受了極度苦難的約伯回應他的妻子對神的質疑:「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人生有福也有禍,若深信禍與福總有神的美意,以信心與盼望回應一切苦難,以平安與喜樂面對所有挑戰;這樣,心靈的苦毒在我們的生命中自然沒有任何餘地。我們的生存環境縱然充滿各種各類,有形無形的毒素,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我們還是可以享受無毒的自由。

兩扇心窗:雷雨天

  7月份,舅父在所住的屋苑租用了會所一間寬敞的活動室開生日派對。活動室在平台花園旁,面對無敵大海景。那幾天天氣特別悶熱,前往派對的路上,日頭高掛加上地面的熱空氣雙重圍攻,真令人有窒息的感覺。到達會場,從熱騰騰的室外走進涼快闊落的空間,人好像脫胎換骨似的舒爽。晚上,派對完結,步出活動室的我,身體還未曾適應戶外戶內的冷熱空氣交替,忽然眼前數條閃亮銀光出現於漆黑的夜空中,接下來是一陣隆隆雷聲。我急忙穿越平台花園到電梯大堂去,後隨的妹夫見我加快了腳步,笑說我做了「虧心事」,所以怕被雷擊!

  記憶中,在戶外見到閃電有好幾次。最難忘的是許多年前,在筆直的公路上,看見前方的天空,閃電像一枝銀箭直插向地面。那時雖在日間,人還是不禁膽怯,更是胡思亂想:車子繼續前行可會被雷電擊中?

  或許是書本的描述,加上爸媽的叮嚀:雷雨天切勿走到戶外,否則會被雷擊。小時候的我每次聽到雷聲,總幻想被雷擊的恐怖情景,所以雷雨天我定會乖乖留在家裡。香港的夏天常有雷雨,即使在日間,雷雨之前天空驟然變色,轉瞬間烏雲密佈,接著雷電交加,傾盆大雨也伴隨而至。因為被叮囑雷雨天避免外出,所以我常在家中看風雨。眼看風起雲湧,漫天陰暗,無數銀蛇亂舞驟然出現,然後轟隆的雷聲,夾雜著豆大雨點拍打窗戶的嘈雜聲不絕於耳。從小我就曉得,家是遮風擋雨的好地方,即使外間漫天風雷雨電,回到家中就踏實平安。
兒子小時候常常被突然而來、震耳欲聾的雷響嚇得撲入我懷中。後來,我告訴他:雷和電雖然是同時產生,但因為光速比聲速快,所以閃電之後才有雷聲。如果怕轟隆隆的雷聲,可以在看見閃電後,馬上用雙手掩著耳朵作準備。這連串動作逐漸演變成母子倆的遊戲:閃電後一起數123,然後大家一起掩耳,等待轟轟雷響。遇上電光閃個不停時,我們便嘗試憑閃光的亮度,猜想下一個雷聲響亮與否。偶爾閃電後卻沒有雷聲,我們便會看著對方掩耳的樣子相視而笑。

  其實,人如何能猜透大自然莫測的變化?即使現代科技一日千里,人類都只能以理論去解釋大自然的各種現象。所謂精確的測量儀器,遇上突變的天氣,還是會預測失準。曾經聽過一個說法:根據科學家的估計,一場大雷雨所釋放出來的能量,遠比一顆原子彈所產生的能量還高。如此巨大的能量,當然只有神才能駕馭;舊約聖經中就有不少章節,提到耶和華利用雷電風雨等大自然現象去展示衪的力量。

  「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詩篇8:4)人生總有不少雷雨天,然而只要知道創造一切並掌管萬有的神一直在看顧,自能以平靜安穩的心去面對種種的突變。

兩扇心窗:父母親

  香港跟隨美國所設立的節期, 五月份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 六月份第三個星期日是父親節。設立這兩個節日的意義是美好的,讓子女表達對父母親的尊敬,讚頌父母親的愛。近年,聰明的商人把節日重新包裝,父親節蛋糕、母親節大餐、禮物等等消費項目應運而生。溫情的日子過度被商業化的確不當,但這些節日確實製造了家人團聚的機會,給與生活忙碌的現代人短暫的家庭溫馨。

  小學時代老師曾經以「母親的愛」作題目,要學生們以幾百字來敘述母愛的偉大。當時年幼的我一心只想湊足字數,交到作業,便把媽媽為我所作的事情一件一件記錄下來,結尾的感受寫上「母愛真偉大」,以求呼應題目。及至年紀漸長,閱歷漸增,尤其投身社會後,才明白只有父母最能包容我,對我無限忍耐,呵護備至。到了自己成為母親,就更深刻體驗那份刻骨銘心的骨肉親情;孩子的一哭一笑都足以牽動我和丈夫的情緒,小小人兒成為整個家庭的中心。

  最近看了「香港百年蛻變」圖片展覽,從照片上經歷近百年香港的轉變。當中有一幀照片,背景是第一代的出租公共屋邨(俗稱徙置區),一個看來只有七、八歲的女孩在門前的灶頭上炒菜。照片中的情景對現代的父母來說簡直是匪夷所思,怎能讓孩子幹這些操重功夫?據我所知,不少家庭甚至嚴禁孩子進廚房去,生怕會引起家居意外。這也許可以看成是社會在進步中。事實上,現代的父母都可以從書本上、網絡上、育兒課程中,認識所謂「成功父母之道」,學習成為「成功」的父母,因此父母們個個都可以是育兒專家。

  我的爸媽當父母時沒有育兒的課程,他們應該也沒有看過有關育兒與教養的書籍。爸媽沒有高深的學識,在我的成長路上,他們也在學習和成長中與我同行。在我的心中,他們是成功的。我在愛中成長,父母讓我跑,讓我跳,容我犯錯,容我闖禍,有獎賞,有懲罰,與我同喜同憂,給我一個溫暖的家。我深信緊緊連結著父母與孩子的,不單是家族血緣,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愛,包括尊重與包容、忍耐與犧牲。

  幾年前為爸爸辦理後事,挑選棺木時,負責的經理指著一副價錢昂貴的棺木告訴我,一位兒子為了補償他沒有好好照顧在生時的爸爸,不惜重價訂下那棺木。這位兒子固然對父親有愛,然而,珍惜共處的時刻,不是更勝物質的補償嗎?

幾年前在網絡上看過一段動畫,結尾的一句:FAMILY =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好感人的一條對等方程式:一個有父有母有孩子的家庭,還必需有愛在其中。

趕緊給爸爸發個短訊,與媽媽見面時來個擁抱,或者陪伴父母到公園散散步吧!

兩扇心窗:不用怕,只要……

  在潮濕炎熱的日子,寒冷的感覺十分遙遠,心裡更不時呈現一種冬天快到的想望,

  好讓乾爽的冬風吹走悶熱。不過,若回想剛過的寒冬,看來人們只會想而不會望,為的是那個冬天特別冷,冷得教育局宣佈幼稚園及小學因寒冷天氣而停課,輿論更集中討論寒冬停課的機制。

  停課的那天,我到一幢老區的舊樓探望朋友。在電梯門前,一位可能只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與我一起走進電梯。小男孩縱然是從外而回,卻沒有穿上較為保暖的衣服,看他衣衫單薄,身在發抖,雖然他天真的笑臉沒被那份寒冷所掩蓋,但流著鼻水,雙手在磨擦取暖,並不時呵氣暖手。看著他一臉天真爛漫,猜想他並不會因我是陌生人而不理睬,我假裝不知地問小男孩為何不上學,他真的沒半點忸怩,並微笑著向我道出他沒上學是因為學校停課的原因之餘,更訴說讀中學的姊姊卻仍要上學,眉宇間散發出一絲為姊姊未能停課在家,而仍要冒著寒冷回校上課的掛念。當我問他冷嗎?為何上街也不多穿一件外套時?被如此一問的他卻不發一聲,立時伸出他的小手給我,沒半點不快之餘更多了一份佻皮,像是要把我冰一冰般。我握著的是他冰冷的手,但看到的卻是一副天真爛漫的面容,那笑容像是告訴我,他沒被寒冷嚇怕,也不因為沒有足夠保暖的衣服而不開心、甚至埋怨,更沒有那種因身處缺失而要捱冷的控訴。

  在不知如何回應的時候,電梯已去到他的樓層,可愛的小孩說了聲拜拜後,就走出電梯,在走廊蹦蹦的跳,直至消失在關上的電梯門外。縱使這是老區舊樓的電梯,即使它的速度真的很慢,與小男孩的相遇時間實在也是很短的,但他的影像仍在我腦中,我的手仍感覺到那小手如何冰冷,而那天真瀾漫的面容仍在震撼我心。

  震撼,是因為這身處寒冬、穿不暖、小手冰冷的小男孩,像在向我揭示一個面對困難的心境 ── 不用怕。只是,對於有能力的人,面對困難時,當然不會被嚇怕,但當他們遇到非能力可應付的困難時,又可以不害怕嗎?至於這小男孩,處身寒冬之中,沒可保暖的衣服時,他不擔心會冷病了嗎?他可承受多久?就算可以,可不怕會冷病嗎?若繼續冷下去,將會如何?輿論、新聞報導、車上、路上、食肆裡的人不都在討論、又或訴說他們的憂慮、籌算嗎?

  雖然已處身夏日,但那憂慮、籌算再一次令我感到害怕,是因為我想得太多、太遠、太複雜嗎?相比小男孩,縱然他處身寒冷,仍能那麼天真、佻皮,沒被嚇怕,難道是因為小男孩不去想、不籌謀,只留意寒冷中一些有趣的事,才能笑對

困難?

寒冬已過,這可愛小孩的影像仍在我腦際,他更教曉我人生的一課:不用怕,只要不多想,不籌算,定睛在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