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日希媽媽:

  數數手指日希(化名)現在有八個月大了,你和家人都安好嗎?

   在一個傍晚探病時間,我走進了產前病房,看見每位準媽媽身邊都有家人伴在身旁,場面溫馨,惟有你是獨自靜靜地躺在床上。我上前和你打了一個招呼,輕輕的問候,你那時禮貌地點頭,並不想再回應,當時我覺得有點奇怪,心裡想著為何這位準媽媽沒有家人在旁?我有點不放心,於是我計劃翌日再安排一個時間去探訪你。

  這是一個較寧靜的早上。你仍是躺著,當我上前介紹自己,表達我是那位昨晚來過的院牧,只因不放心,所以今天再來探訪你;聽罷你感動得眼泛淚光,帶點不好意思地邀請我坐下來。我體會到你很想有人陪伴,細問之下,原來你是內地新移民,丈夫還未獲簽批來港。你暫時寄住在媽媽家中,間中妹妹會來探訪你,詳談下得悉你還有一位女兒跟丈夫在內地生活。你這次入院已有兩個星期了,因發現是植入性胎盤問題而需要提早入院,等待安排剖腹生產。由於丈夫正在內地工作,沒有他在身邊,使你感到孤單,從那天開始,我就成為你的傾訴對象。

  記得有一次,你整晚不能入睡,且哭著告訴我:「醫生說情況惡化時,很可能要切除子宮。  」細問下知道你有朋友做完這個手術後出現了婚姻問題,你擔心自己也會有類似的遭遇。當時我鼓勵你先跟丈夫坦誠溝通,不要過分擔心,及後知道丈夫向你承諾,並肯定你是他心中惟一摯愛的太太,你也笑逐顏開。往後的日子,你跟我分享很多心事,實在感謝你對我的信任,讓我能夠與你分擔。能在這段時間陪伴你,看見你的孩子出生,我也很感動。後期我借了院牧室提供給病人的MP3機給你,你告訴我聽了很舒服,而且聽了很多遍,並且願意和我一起祈禱,真的感恩。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終於等到剖腹生產的前夕,丈夫及時來港陪產,我在產後病房見到你們一家人都平安,心裡也替你高興。一周後,你可以出院了,出院當日你還把電話號碼留給我,希望日後可以保持聯絡。

  沒料到幾個月後,我收到你再入院的消息,並希望我可以過來探訪你。原來你今次入院,是安排做切除子宮手術。手術前夕,你的心情很平靜,你拿出手機,把一家人在內地的家庭照給我看,日希也長大了,圓圓的眼睛,十分可愛。你告訴我想不到比日希大11年的姐姐會如此愛錫弟弟,你感到家庭很美滿,還說要信耶穌,我們更約定翌日在加護病房見。隨後兩日,我在加護病房見你非常虛弱,丈夫還未來港,你用那軟弱無力的手捉著我的手,哭著說十分痛苦。我看見你身上插滿了各樣儀器,知道你一定很辛苦,我對你說:「你要堅持下去,日希等著你回家。 」我也不斷為你禱告,希望你能平安度過。兩天後,你已經轉回普通科病房;原來這個手術令你流失很多血,需要大量輸血,除了感激醫生最後能堵塞出血的大動脈,你更感謝耶穌。手術後一星期,你已經可以出院回家,共聚天倫。

  感恩我們能在醫院裡相遇,能與你同行絕不是巧合,是上天對人的憐憫,是一份愛的禮物。

充滿感恩的院牧

從心出發:使別人的生命更豐盛

  小時候已接觸基督信仰,夥著同是小學生的鄰居女孩一同上教會,唱詩歌、背聖經、玩遊戲,雖然教會給我的印象是快樂和友善的,卻沒有使我感到需要認真思考信仰。一年多後,因為沒有鄰居的陪伴,我也沒有再上教會,但對一句聖經十分深刻:「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及至中學年代,就讀的是一所Band 5的基督教學校,也讓我認識了幾位基督徒同學,但這個階段我仍覺得沒甚麼需要認真思考信仰,因為天大的事情有媽媽解決就足夠了。

  完成學業後,媽媽巴不得我趕快投身工作,好幫補家計。在誤打誤撞下,我便考進了護士的行業。說來慚愧,在入行之先,我並沒有偉大的理想,也沒有照顧病人的豪情和熱誠,更遑論甚麼使命感。但感恩有神指引腳步,自我踏踏實實的進入護理行業,我便知道這是人生中其中一個最美好的安排。

  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晚值夜班的大日子。我在內科的急症病房工作,戰戰兢兢,提起十二分精神,對病人和上司的要求指點半點不敢怠慢。半走半跑了一整個夜晚,天將亮,終於有稍為休息的時候,坐在護士站清清腦袋,病房彌漫著的是稍為清醒病人的呻吟聲;神智不清病人的呢喃聲和不同儀器的運作聲音,空氣都充斥著疾病獨有的味道。

  凝神看著護士站對面的病格,通常是安排最嚴重的病人住在這裡,以便觀察。今晚這格的病人全部都是放置了氣管導管,他們的胸部隨著儀器指揮一升一降,一呼一吸,全身都連著大大小小的儀器,測度時發出高低有致的聲音,長長短短的膠喉管如常地輸送養料和藥物。這一刻,我好端端的坐著、望著弱不禁風的病人,心裡被觸動著,我試圖想他所想,思他所思,這應該是認真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死亡是甚麼,生命又為何?這刻躺在病床上彌留著的生命,除了機械式呼吸和規律的點滴輸送,還有甚麼?可有思想?可有感情?肉體靈魂最後何去何從?生命的彌留充斥著腦袋,感覺混沌,我渴望有一個清晰的解答。這個答案不徐不疾地在腦海浮現:「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自此,我對護理工作的意義,有更透徹的體會。

  清早下班後,我不期然想起中學的基督徒同學。原來天父的安排早有奇妙伏線,好讓我認識生命。當我越認識信仰,就越發現人的渺小和不足;前幾年立定心志,要在聖經話語進深,要更認識這位生命的主,學效祂的樣式更多。我在教會中參與著基督教教育和短宣的事奉,期望與更多肢體能共浴於神的愛裡。

  入行至今十多年,發現護士工作不再拘限於病房、病人與家屬,我現在的工作延伸至政策的推行與發展,有利前線同事履行護理工作時,有更好的工作環境。縱然工作崗位已跨越護士病人關係,但對信徒召命和實踐榮神益人的使命從未變改,再次感謝神差派我進入護理工作。

關心健康:五臟六腑—六腑

  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總稱六腑。除膽以外,均具有傳化水穀、排泄糟粕的功能,即所謂「傳化物而不藏」。

  膽—附於肝,有兩種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膽汁),是由肝疏泄得來,注入腸中幫助消化。因膽汁清淨,故稱膽為「中清之腑」。如果膽汁鬱滯,排泄不暢,就會形成黃疸病。膽雖屬六腑之一,但不接受水穀糟粕,類似於臟,但與腑的轉輸作用相同,故稱為「奇恆之腑」。二是主決斷,即指膽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能力。膽與肝關係密切,互為表裡,肝主謀慮,膽主決斷,這是屬於精神活動的範圍。如俗語說「膽色過人」、聖經申命記31:6:「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害怕…。」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有受納和腐熟水穀的功能,故有「胃為水穀之海」之稱,胃這種功能稱做「胃氣」,胃氣以降為順,才能把消化後的食物下輸到小腸,否則會導致飲食停滯或上逆,引起噁心、嘔吐、噯氣、呃逆等症狀。

  小腸—位於腹中,上接胃,下接大腸。有受盛化物和分別清濁的功能,即小腸接納自胃傳下來的水穀,進一步消化,將精華部分吸收,通過脾轉輸到全身,將糟粕部分下注入大腸或滲入膀胱,變成大小便排出體外。所以,小腸有病,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外,還會出現小便異常。

  大腸—小腸與大腸交接處是闌門,大腸上端接闌門,下端為肛門。大腸接受小腸下注的濁物,再吸收其多餘的水分,變為成形的大便,然後由肛門排出體外。如果大腸傳導糟粕功能失常,就會出現便秘、便血或泄瀉、下痢等病症。

  膀胱—膀胱位於小腹部,它接受由腎下降的水液,貯留到一定量時,排出體外,即為小便。膀胱這種功能稱為「氣化」,當氣化功能失常,就會出現小便不利、尿閉或小便頻數、失禁等病症。

  從上述五腑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的生理功能雖有小異,但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焦屬六腑之一, 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對三焦的形態和功能,迄今尚無定論,一般來說: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肝腎、膀胱等。從三焦功能看,上焦如「霧」,指心肺對營養物的輸佈作用;中焦如「漚」,指脾胃的運化作用;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排泄作用。由此可見,三焦的功能,包含了胸腹上中下三部有關的臟器及其部分功能,所以說三焦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

關心健康:在家「紓緩」真好

  紓緩治療服務是為末期病者如癌症、器官衰竭等病者及其家人提供之照顧及支援服務,主要是由一隊曾受專科訓練的專業人員,包括醫生、護士、社工、心理學家、院牧、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義工所組成;為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全面照顧,包括:身體療護、情緒和心靈輔導等,讓病者在最後一段路過得安適、平靜,並帶有尊嚴地生活到最後一刻。

  現時的紓緩治療服務模式,相比十多年前單一的住院服務模式已是較多元化,而家居紓緩服務就是透過醫護人員的定期探訪,在家提供醫療及支援服務給病人,亦同時關顧家人的需要。

  大部分末期病患者都希望在生命最後的日子多留在家中。家居紓緩服務團隊定期進行家居探訪,可確保病者和家人得到適當支援。有些病人未能留在家中被照顧,而被安排住在院舍,院舍可算是那些病人的另一個家,紓緩團隊亦十分重視支援院舍,協助他們提供適當的紓緩照顧。

  紓緩家居服務範圍包括:

  • 徵狀監察和管理
  • 藥物管理
  • 病人心理、心靈的照顧
  • 護理程序
  • 專職轉介:社工、臨床心理學家、物理/職業治療、院牧
  • 協調社區資源
  • 教育照顧者
  • 評估、支持和鼓勵照顧者
  • 為選擇在家離世的病人提供全面支援
  • 善別輔導

  從事紓緩治療護理工作已近十年多了,在不同的服務模式裡,我特別喜歡家居探訪的工作,並且非常珍惜可以和病人及照顧者在他們熟悉的地方見面。他們會較輕鬆和真實的展現自己,從而幫助我更瞭解他們的需要。每一位病人猶如一本書,也就是一個生命的故事。所以除了掌握和處理他們因末期疾病帶來的不適症狀,我們更要用一份尊重、謙卑和敏感的心,去瞭解他們的心靈狀况和需要。

  雖說每位病人的個案不同,我們每次家訪前都會先掌握一些病人較特別的資料,有禮貌和帶著微笑的走進別人的家或院舍,令他們先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關愛,家訪護士要有敏感和熱誠的心去重點發問,並以同理心去聆聽病人和家人的需要,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病人家中,可透過觀察、提問、聆聽、感受和護理過程中,更準確地掌握到病者和家人此時此刻和有機會碰到的困難和需要,給予他們實質和心理上的幫助,從而幫助他們面對此刻和可能會發生的事,肯定我們日後可提供的支援,這樣會令病人和家人較安心。

  每個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都會反思生命的意義,透過分享他們生命的故事, 讓他們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亦是紓緩治療護士在家訪中一個重要的使命。我們會在適當時候鼓勵他們說多些值得開心又或是遺憾的事,在傾談中令他們學懂擁抱生命中的歡欣,放下一些生命裡的不圓滿,對自己的生命和別人作出欣賞與感謝,並能更加善用及珍惜可貴的時間,享受餘下的日子。

  在家訪的過程中,病人有時也會流露有言及無言的關心來肯定我們工作的意義;對作為紓緩治療家訪護士,實在是一份很大的鼓勵!感謝他們令我不斷成長,可以有力量、從容、平安和自信地擔當同行者的角色。

解開心結:痛而不苦

  中學時唸過梁啟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文中一句「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常掛在口邊,但當時並沒有深切體會,只知道是勸勉莘莘學子將來要努力工作的說話。可是,一路走來,這已成為我向長期痛症病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因為面對著「痛」,當中的「苦」確是有著不可分割的心理成份,而病人對這句說話的領悟,能反映他們選擇的生活是「又痛又苦」,還是「痛而不苦」。

痛的故事

  痛楚來襲,除了身體不適,還有心裡不安、恐懼、甚至討厭的感覺。痛楚本應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產物,提醒我們在受傷時本能地準備面對危險,腦部自然產生恐懼和壓力反應,以及把大部份注意力聚焦在痛楚部位。可是,長期痛楚和急性痛楚不同,並沒有提示作用,反而讓身體神經系統變得敏感,以致好像時不時警鐘誤鳴,令「痛」籠罩著生活,感覺整個人被痛楚控制了,擺脫不了。漸漸地,痛楚持續,這種身體的「痛」便演變成心裡的「苦」,讓人做了痛楚的奴隸。

長期痛症對身心影響的惡性循環1 (圖一)

  再者,長期痛症的心路歷程往往是孤單的。無止境地作身體檢查去尋找痛楚原因,不斷嘗試各種醫治方法都徒勞無功,往往在失望和挫敗感中打轉,加上若感覺被誤解,身邊人不明白甚至怪責,結果感覺更無奈無助,影響情緒,苦上加苦。

情緒是「痛」和「苦」之間的一道閘

  臨床研究指出,長期痛症的「痛楚程度」會受很多重要的心理因素影響2,勾起負面思想,引致抑鬱、焦慮、過敏、恐慌、失落、退縮等負面情緒或傾向,進而令人感覺孤單疏離,而這些情緒會令痛楚加劇,使人感覺痛苦。痛症研究的權威學者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Wall,在1965年發表關於痛楚知覺的「閘口控制理論」 (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3,清楚說明情緒是「痛」和「苦」之間的一道閘,當我們的知覺系統受觸碰或傷害,神經線會把知覺信息透過脊椎神經帶進入大腦而產生痛楚感覺,但信息進入大腦前,要先經過一道「閘口」,當「閘口」打開得愈大,痛的感覺就會愈強烈。那「閘口」是在甚麼時候會開得大、甚麼時候開得小呢?關鍵在「情緒」。當人們情緒緊張焦慮時,「閘口」會開得非常大,令痛楚感覺強烈;相反,當情緒能夠放鬆平靜,「閘口」便會開得小,減輕痛楚感覺。根據這個理論,痛楚的程度有很大的主觀成份,亦可受到個人心理情緒因素控制,這解釋了為甚麼不同的人對「痛楚」經驗有不同的理解和反應,亦說明了心理治療能減少肉體上的「痛」和心靈上的「苦」的科學原理。

痛楚控制「閘口」

如何可以「痛而不苦」?

  當了解到「痛」和「苦」的相連不是必然,而是由心理因素作中介,我們便可透過身心的互為關係去實踐「痛而不苦」,善用「痛而不苦四部曲」去處理痛楚,包括:(一)思想重整、(二)穩定情緒、(三)積極行為、(四)身心鬆弛。

「痛而不苦」四部曲

「又痛又苦」

「痛而不苦」
第一部:思想重整 消極思想
  • 認為自己無法控制痛楚
  • 將痛楚對生活造成的限制和後果看成極為嚴重
積極思想
  • 認為自己能夠控制痛楚
  • 相信可以「與痛楚並存」,維持某程度的生活質素
第二部:穩定情緒 不穩定情緒
  • 害怕、緊張、擔心
  • 沮喪、無助、抑鬱
穩定情緒
  • 較為放鬆平靜
  • 較為積極愉快
第三部:積極行為 消極行為
  • 減少運動去避免觸及痛處
  • 減少社交活動
  • 過分依靠藥物
積極行為
  • 參加合適運動
  • 參與社交活動
  • 透過適量藥物和各種專業治療,減輕痛楚
第四部:身心鬆弛 不做身心鬆弛練習
  • 不知道或沒有學習身心鬆弛練習
  • 學習過身心鬆弛練習但未有持之以恆
 
常做身心鬆弛練習
  • 學習過身心鬆弛練習,例如調節呼吸法、肌肉鬆弛法、意象鬆弛法等
  • 能持之以恆,舒緩因痛楚所產生的身體及精神緊張,間接減輕痛楚

  近年,本港亦有一些曾受相關專業訓練的臨床心理學家用「靜觀(Mindfulness)」治療的方法去協助長期痛症病人好好管理痛楚。「靜觀」練習讓痛症病人可以慢下來跟自己的身體溝通,如實地觀察身體的痛楚感覺及情緒反應,有空間去感受當下是否痛楚來襲,抑或只是自己對輕微痛楚的過分情緒緊張反應,隨之可以更清晰地選擇怎樣應對,減少因疼痛而變得心煩意亂,安定心神,紓緩痛楚。

學習與痛共處

  由此可見,「痛」的感覺是真實的,但「苦」卻是我們的選擇。要「痛而不苦」,便要改變面對痛楚的反應,用「心」選擇,讓「身」回應。面對痛楚,你會選擇害怕它還是面對它?抗拒它還是適應它?否定它還是接受它?當我們能夠學習與痛共處,便可以掌握心理因素,建立更強的心理資源,減少痛楚持續,能夠控制身體痛楚所帶來的身心影響。這樣,就像你會選擇如何解讀這組密碼般的英文字串了:  

“JOYISNOWHERE”

 (備註:本篇文章只針對一般長期痛症病人的情況作討論和分享,個別痛症病人如有需要,應向相關專業人士求助。)

參考資料:

  1.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08) :「長期痛症知多D」小冊子,聯科綜合痛症治理專責小組。
  2. Linton, S. J., Shaw, W. S. (2011).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he experience of pain. Physical therapy, 91(5), 700-711.
  3. Melzack, R., Wall, P. D. (1967). Pain mechanisms: a new theory. Survey of Anesthesiology, 11(2), 89-90.

醫病同心:站不起、活得喜

  因為一次意外,將我的人生來了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2004年意外跌傷打石膏後,一直沒有好轉。半年後發現膝蓋半月板撕裂,需要再動手術,可惜手術失敗了。因要長時間使用拐杖,引致腰和頸出現神經痛並手腕勞損,我開始需要長期坐輪椅,但更不幸的是身體多處亦出現問題。在眼角上的神經線瘤突然長大引致頭部劇痛,另外因子宮內膜異位,左右生了兩個瘤,自己卻因對麻醉藥有不良反應,醫生亦只能繼續觀察。由於肚皮常常像氣球般脹大和痛,實在辛苦難耐!

  除了忍受身體的限制,更遭到別人歧視的眼光及說話,心靈雖有創傷,卻只能鬱在心底。更大的打擊是老闆最終也無情地將我解僱,實在感到絕望迷惘,精神完全崩潰,每日靠吃20多粒嗎啡止痛及精神科藥物,那段日子可真不堪回首。當時感到人生只不過是一個諷刺,不願再生存下去,並且先後三次嘗試結束生命。雖然我想放棄自己,但上帝沒有放棄我。

  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認識了一位女院牧,她的真誠令我十分感動,並引領我認識了上帝。她教我禱告,將一切憂慮交給主,我便嘗試放下埋怨,用感恩的角度去看事情,開始感受到上帝的慈愛。受傷殘缺的確難受,但信仰使我明白唯有放棄憎恨埋怨才能見到雨過天晴,重新得到喜樂。感謝主,祂雖然沒有應允天色常藍,但祂應允每天與我同在,並派遣祂的天使守護我,將我的苦難轉化成甘美的祝福。

  感謝上帝賜我靈感製作不同的飾物,用我的手藝去服侍有需要的人,並藉著成立痛症互助小組開展我的義工生活。神更奇妙地將藥物的大量副作用挪走了!藉著每天讀聖經,將內心的恐懼除去,醫生開始同意我停止服食鎮靜劑,而且厭食症及抽筋亦同時好轉。在2013年,神透過牧師和師母教我打網球,令我醒悟自己雖然要坐輪椅,但仍然可以有運動和活力,仍然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我在2011年能榮獲三個獎項,全賴主的恩典,神的愛賜我信心及動力承受身體障礙,面對苦楚;藉著全港十大再生勇士這獎項,令我有不同的機會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見證,鼓勵那些身處逆境的朋友積極面對人生。 2013年更遠赴英國作半年短宣及分享生命見證,傳揚主耶穌的愛!

  感謝上帝賜下無盡的恩典,最令我感動的是父母之前拜觀音40多年,他們因看見上帝在我身上所作的也信了耶穌。這麼多年來丈夫對我不離不棄的照顧,家人的關心,教會牧者和弟兄姊妹的鼓勵、安慰與支持,令我勇敢地活下去,讓我感到生命的意義與盼望。雖然我仍是「站不起」,但靠著祂的恩典,我知道餘下的人生仍然可以「活得喜」!

醫病同心:總叫我看見恩典

  癌症的治療日新月異,每年都有很多新藥面世,令到很多癌症病患者得以延長壽命。但是,仍有一部份的癌症病人,病情不能由現有的藥物控制,身體逐漸衰弱,身心靈受到折磨。面對這樣的情況,身為腫瘤科醫生的我,總會覺得有一些挫敗感,因為我所學到的知識沒法治癒病人。但另一方面,當初我選擇腫瘤科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希望陪伴病人走生命中的最後一程,並且減少他們的痛苦。

  最近有一位年過九十歲的伯伯獨自回來覆診,之前我還記得他有兒子相伴,身體情況也不太差。這次看見他,精神差了,他自己也說身體很弱,很想找個地方躺下離開,又不想麻煩家人。我心裡想,伯伯除了有一點貧血之外,其實情況也不是那麼壞,但眼見他孤獨一人,走路又不太穩,又聯絡不到他的兒子,唯有先安排他住進病房觀察,但另一方面也覺為難,因為病房已超收病人。在病房內,同事很用心地照顧伯伯,又給他輸了血。第二天當我去到病房,剛巧他的兒子前來探望,伯伯精神也好了許多,伯伯看見我,面上露出喜悅的表情。我跟他兒子討論過治療的計劃後,伯伯也很安心地回家,我心裡實在很感恩。

  另一位比較年輕的病人,因著比較棘手的痛症,這兩年來我常有機會見到他。他患有肺癌,兩年多前已分別用電療和化療控制了肺部的腫瘤。可是好景不常,他的癌細胞擴散至盆腔的位置,用了不同的化療藥物,加上多次的電療,雖然病情受控制了一段時間,但後來腫瘤增大,令他感到異常的痛楚。我們痛症紓緩科的醫護人員,用了不同的止痛方法,嘗試減輕他的痛楚,盡量讓他可以在家裡過著有質素的生活。他有很愛錫他的媽媽及妹妹,雖然日夜要全力照顧他,幫助他清潔、上洗手間,但每次她們陪著他回來覆診時,一點怨言也沒有。我實在很欣賞他的家人甘心樂意的付出,特別是他媽媽,為兒子的病擔憂頻撲,擔子實在很重。終於有一天,這位年青病人的病情急轉直下,也沒法不住進醫院。

  痛楚沒有了,換來卻是喘氣,沒法安睡,見到他痛苦萬分,家人在旁憂心忡忡。我心中知道情況不妙,每天早晚到病房看看,嘗試調校藥物,希望令他可以舒適一點。藥物終於可以令他稍為平靜下來,卻又開始有點意識模糊。有時候他所說的,似乎反映他心裡有很多不安,我一直反覆想著應該要怎樣令他心裡有平安。有一天便問他的媽媽,兒子有沒有信仰。他媽媽說,之前一直很想兒子信耶穌,但他沒有接受,終於在前一天請了一位牧師來,問過他的心事,他表示願意信耶穌,並且在床邊接受了水禮。我真的不敢相信,神的恩典是何等奇妙!終於他可安靜地睡著,再過一兩天之後,天父便接他回天家了。

  工作依然繁忙,身體雖然疲倦,但在歲月如飛的日子裡,總看見恩典,叫我可以繼續下去。

兩扇心窗:或活或死

  人有一生,也有一死。從生理角度嚴格來說,人只得生一次,也只會死一次。所以,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渴求,有生之年要活得好,臨終之時也要死得好。然而,這看似合理的渴求,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理所當然。近年,坊間有不少團體致力推動生死教育,鼓勵人更開放探討及積極面對這人生的必修課。基督宗教的生死教育總題,可以說是「出生入死,出死入生」。

  哲人有云:「人出生便是邁向死亡。」這話雖然真,但人不是為死而生,死亡並非人生存的目標,只是一個結局,卻可以不是終局。自從死亡從創造的世界出現之後,沒有人不會死,也沒有任何條件能確保人可以倖免肉身的死亡。聖經說:「凡有血氣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歸塵土。」(約伯記34:15)人不能絕對掌控壽數長短,也不能絕對逃避死亡來臨,因為「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傳道書8:8)

  人的生命包括肉體與靈性。肉身的死亡固然使人與人分離,靈性的死亡更叫人與那位創造主關係隔絕。人與創造主的隔絕比肉身的隔絕後果更嚴重,影響更深遠。當肉身與靈性的死亡已成為人類不能改變的事實之後,上帝因著愛決意救贖挽回人類的生命。祂為了愛,願意付上沈重的代價,叫人的生命可以不至永遠死亡。聖經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這個愛的救贖計劃,藉著耶穌的受死與復活早已完成。「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6-8)

  無論是肉身抑或靈性的死亡,都是一種失去。但願失去教人珍惜。基督宗教的生死教育,喚醒世人珍惜有生之年重建豐盛的生命。人如何選擇活在當下,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活得豐盛,比設法逃避或尋求死亡更合乎創造主的原意。正如飽歷人生的詩人摩西,晚年之時向上主禱告:「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2)

  既知道人不應尋求死亡,同時也不可能逃避死亡。上帝定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幫助人迎向死亡及超越死亡的轄制。信心是得著永生盼望與確據的可靠方法。臨床經驗顯示,得著永生盼望與確據的人,更能勇敢與安穩地迎向死亡,因為他們相信肉體死後,靈魂便會歸回上帝的懷抱中得享安息。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那裡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但願我們在有生之年可以盡力活好,到死亡來到之時,得著平安與盼望進入永恆。

兩扇心窗:死與生,哪個好?

  死與生,哪個好?有時真的很難回答。當有個人來說他不想活,我們通常會了解他是否出於一時衝動,是否錯估了當前情勢。再告知他螻蟻尚且偷生,留得青山在,將來總可以有所作為。

是甚麼叫人不想活?

  其實,叫人不想活的原因多著呢。小偉最近被哥哥欺負,好迷惘,好痛苦,他想死,不想活。他父母找我談談,看看可以怎樣幫助小偉,好讓他看見生存的價值。的確,如果這小二男生是你的孩子或孫兒,你會由得他死去嗎?當然不會,原來當日他企圖將腳伸到窗外,幸好父母看見,及時阻止。

  的確,面對痛苦,有些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逃避。許多時長者常說:死,我不怕;我只是怕痛。若是身體健康,長壽是福;不然,多一些日子在地上,只是多一天折磨。可見生命的質素比生命的長短重要。

  當我們看著親人受著病痛折磨,內心的確難受,寧願他早日回天家。有時人活著的質素如何,是否有尊嚴地活下去,比苟且偷生,更為重要。文革時代,有些文人就是因為受不了那份屈辱,選擇輕生。

  以前,有一位體育老師在運動會上為標鎗所傷,弄致全身癱瘓,他向當時的特首寫信,提出「安樂死」的要求。他感覺絕望,每天他躺在床上,眼望天花板,在等日子過。及後他的事件引起傳媒討論,使他得著外界的關注和幫助,提升生活質素,他又可透過電腦和外界溝通,有人明白他的感受。

是甚麼叫人不想死?

  話雖如此,又有些人最不想死,就是那些被醫生判了只有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命的人,他們想多活些日子,除了因為捨不得家人,還有是他們的子女還年幼,人生責任未完;有的父母還健在,親恩未報,以及夢想未圓等。畢竟人生有限,人只可以活一次,我們要珍惜這個「活」,因為它可以是很短的日子,無人知道。

  有時,在苦難中,新生命的到來,總給人一份喜悅和驚嘆。很多年前,四川地震中,死了許多人,但當災區傳來有生命獲救,甚或小生命的誕生,大家都很興奮雀躍。因為生命總給人一份盼望。至於死亡,總給人一份不可知的神秘感。

怎樣才叫活得好?

  一個人在身心社靈四方面有良好的發展很是重要。子君近日很節制飲食,每天吃自己煮的早餐及午餐,戒甜食,勤做運動,事緣她的血糖指數,已到警戒線,叫她不得不正視。她每次轉工,就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辛苦到想死。她心情不好,就亂吃東西,糖果、朱古力、汽水、雪糕等全是她的至愛。現在她通通戒掉。有一天她突然醒覺自己在每個地方,都結識到可以交心的朋友,這是她的「得」,只是以前她從來沒為此感恩。

  要活得好,我們要注意均衡飲食,有恆常的運動,以保持身體健康。心靈的健康也不可忽視。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社交方面,要擴闊社交圈子,多結識朋友,朋友就是財富。靈性的需要也很重要,要知道我們的人生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真心分享:陳頌恩

在暢銷書榜曾經風行一時的翻譯書《生命中不可錯過的智慧》,當中討論到一系列幼稚園所教導的淺易道理,居然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智慧。這幾年的親身經歷和反思,驀然回首,才明白自己原來擁有一個「生命中不可錯過」的童年,因為從中獲得的不僅是生活智慧,更是對生命價值的詮釋與回應。
「生命中不可錯過」的童年

  我生長在一個看似平凡、卻又帶點非典型的四口之家,有父母和兄長。爸爸是傳道人,一直在教會和機構中服務,媽媽則全職照顧家庭。但就記憶所及,他們從來沒有忽略我們兄妹的需要,而且把工餘時間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家庭生活中。

  爸爸外表溫文爾雅,做事好像慢條斯理的,是個思考型的謙謙君子;但他熱愛大自然,個性其實充滿陽光氣息。雖然他的工時似乎比媽媽的更長、更要有彈性,卻總愛把握機會,帶我們一家往外跑:打球、游泳、登山、涉水,他從來不會閑下來的,是個名副其實的男主外。印象最深刻的是爸媽安排的另類「溫習活動」,我們兄妹稱為「沙灘溫書法」,每次在我們埋頭備戰考試、情緒繃得緊緊的時候,爸媽會讓我們帶著書本筆記,駕車送我們到海邊溫習去。聽來的確不可思議,卻沒想到在細沙中徜徉、在浪濤聲中思考,竟然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學業成效,我們就此年年過關!

  媽媽絕對是個典型的女主內!她比較注重訓練我們的紀律,建立良好的習慣和生活技能。媽媽為人勤快,坐言起行,說話的語調總是爽朗活潑,而又帶幾分指揮的氣派,讓人難以抗拒;我們的家居是一貫的整潔舒適,不是因為僱了家傭,也不是憑著媽媽個人的操勞,而是她堅持自小給我們培訓的成果。與其說培訓,倒不如說遊戲。她會把家務當作遊戲項目,透過由淺入深、水滴石穿的方式,讓我們去嘗試和探索。

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

  記得那一年我們隨爸爸到美國進修,我因為年紀太小未能入學,跟媽媽待在家裡,她會叫我幫忙清潔收拾房間,或把髒手帕洗淨熨好。可以想像,當時的我一定越幫越忙,但她視家居為一個安全實驗室,不斷鼓勵孩子們一試再試。另一次的難忘經歷,大概是在初小時候,媽媽叫哥哥和我各做一個菜式,其實我們到廚房幫忙的經驗絕無僅有!回想起來,媽媽對我們的學業期望和野心,似乎還不及對家務和自理的要求。

  在成長過程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反而是爸媽對我們靈性上的栽培。星期天是一家人到教會敬拜的日子,這絕不是出於習慣和責任,而是緣於對天父的愛,所以我們兄妹倆不會抗拒。正正是這個長久而固定的家庭活動,讓我和哥哥認識寶貴的信仰,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且培養了深厚的親情。父母能身體力行,樹立榜樣,子女自然潛移默化,明白信仰就是生活,不是空談,家庭對於我們作為子女的,是個充滿信任和安全感的地方,樂在其中。父母在實踐「常常禱告、凡事謝恩」這教導上,對我影響極為深遠,好比一張沒有簽賬上限的信用卡,肯定更加受用終身。

  我的學業從小就沒有過人之處,在零壓力下完成中學,能夠入讀預科已是萬幸。在預科才真正「開竅」學習,發憤圖強,兩年間成績突飛猛進;與此同時,在校園生活上也有多方面的發揮,並開始談戀愛,最後更順利進入大學。回想起來,父母對我的愛心守護,猶如農夫對農作物的耐心栽種,至此步進成熟期,不用揠苗助長,只要時候到了,自然地開花結果,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新生命帶來的驚與喜

  我和外子在預科時開始交往,他做事計劃周詳,正好配搭我隨遇而安的個性。  2007年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兩年便結婚,婚後我們早有共識,希望趁年輕放下工作,一起專心進修神學。就在我遷入離島的神學院宿舍那天,我發現自己竟然意外地懷孕了,立時把我們原先訂下的人生規劃給打亂了。有好一段日子,我為這不合理的意外異常困惑,加上身體的種種不適,一時未能接受,新生命帶來的驚喜,似乎已被它引起的慌亂所掩蓋。

  事緣在證實懷孕前不久,我剛進行了一個切除「朱古力瘤」(正確名稱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大型手術,當時醫生曾徹底檢查過,確定沒有任何懷孕的徵狀,而且在手術過程中,需要沖洗整個子宮,剛剛成孕的胎兒必然無法經此浩劫,但肯定胚胎在手術前已經成形!相信唯一讓「她」倖存的可能性,是在生死存亡僅有的幾個小時內,「她」躲到輸卵管去避難!胎兒能這樣得以保存的機率,就連負責的醫生也感到驚訝。幸好我們夫婦從小在教會中成長,理念一致,知道生命在上帝手中,很快便調整過來。現在看著長女,回想當初她的來臨,實在無限感恩,她名叫嘉惟,嘉是美善,惟是思念,寓意常常思念上帝美善的安排。人都喜歡計劃,掌控未來,害怕意外;但生命確是個奧秘,豈會事事由人掌控?人會出意外,醫療技術也有限制,上帝卻定意保留這個小生命,微小的我只能存謙卑敬畏的心,尋求天父心意,盡上本分。

  我們原先的計劃是婚後幾年,才生養兩個年齡接近的孩子,凑合一個四口之家。感恩意外懷孕帶來我們許多意外的收穫。首先是再次深深經歷父母無私的愛。當時我們已遷居離島宿舍,長女出生後親人亦不便照應,媽媽體諒我們這期間沒有收入,竟想到給我僱一名家傭,讓我不用操心家務,騰出時間休息和學習。更難得學院非常包容和支持,給我延期多一年時間才畢業,既然已意外地迎來長女,就索性快快再添個寶寶,好使孩子們能結伴成長,結果三年抱兩,二女順利出生,名叫巧曈,因為長洲沒有醫院,而她卻毫無先兆地突然早產了,讓我在分娩前,有機會和丈夫坐直升機飽覽維港日出景色。上帝的安排比人的計劃更勝一籌,更巧妙精彩。

孩子給我意外的生命課

  2013年3月,沒想到二女還未及兩歲,竟懷上第三個孩子!由於之前帶兩個孩子的愉快經驗,領會到兒女就是上帝的賞賜和祝福,這次懷孕少了忐忑,多了期待。滿了三個月,我和先生歡天喜地去做產檢、為胎兒照超聲波……,沒料到經過反覆檢查後,得到的結果是:「胎兒沒有頭蓋骨,腦部會缺氧,存活率是零,又稱為無腦兒,因腦部不能發展。」當時我竭力鎮定下來,嘗試接收一連串難以承受的資訊,但無奈打擊太大、太震撼了,許多數據都變得支離破碎,聽不進去!而當我們仍在消化這個結果的時候,另一個艱難的抉擇已擺在面前:「香港法例規定,容許為有問題的胎兒在懷孕24週以前進行人工流產,過了24週就不行了。」

  這一天,我們在極度難過的時刻,真真實實地經歷了信仰的能力,同心禱告後,很快便接受了胎兒的情況,並在一星期內平靜地做了抉擇,決定保留胎兒,直到他出生。但從首次產檢至第24週,我們面對的衝擊越來越多,不單來自醫生的提醒,也有家人的想法,還有來自信徒或非信徒所持的不同見解。贊成保留的不多,反對的卻佔了大多數。有人從孕婦的角度出發,說太痛苦了;有人從胎兒的感覺出發,說他會疼;也有人單純從經濟效益出發,說生出來沒有用。

  這段日子,我常常會撫摸著日漸隆起的腹部,不停思考生命到底是甚麼?這是作為母親的我一個不可逃避的任務,我無需依從別人的意見,只想和丈夫得到共識,並在上帝面前找到平安的確據。若果孩子的生命如蜉蝣般早夭,我甚麼時候開始是他母親,是在腹中?是在出生後?要怎樣才能做好母親的角色?我對這樣的孩子有甚麼責任?有一節經文常常在我腦海浮現:「你懷的胎是上帝給你的產業,是個祝福。」倘若相信生命是個獨立的受造個體,本身的神聖尊貴,就不會受年齡、性別、壽數、能力、智商等因素而影響分毫,我們不過是生命的管家,沒有權柄主宰生死,從長女二女身上,我們已獲得憑證;我可以做的,就是盡力愛他,這也是我從父母身上領受而來的。

  我想起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一對父子因騎驢入城而受到各種的非議,他們全程不假思索地追隨民意,最終變成一個笑話。世界紛紛擾擾,太多聲音會叫人迷失,既然經過深思熟慮,又有平安的良心作印證,加上家人全力支持,我要享受與腹中孩子相處的每一刻,我和丈夫給他起名瑋恆,意思是珍貴永恆。

你的產業是個祝福

  感恩的是,整個懷孕過程尚算平穩,但在第五個月曾經出現流產跡象,立時心中萬般不捨!生死從來不由人!再一次更深體會生命的主權在上帝;而母親對兒子的愛,又豈會因生命的長短而改變?瑋恆出生的日子終於到了,明明知道他的出生就快要面對死亡,大家仍然期待與他見面擁抱。醫生認為若他能不穿羊水、連胎膜順利滑出來是最理想,瑋恆好像一個乖巧的孩子,照醫生吩咐的完成了。當吐出痰液後他會發出像說話般的聲音,眼睛會追隨光線張開。他跟所有初生嬰兒不同,沒有哭鬧或沈睡,可能他和我們一樣,珍惜相聚每刻。瑋恆總共活了10個小時,與任何活過或活著的生命毫無分別,同樣享受家人親朋的疼愛和陪伴,最後我們為他辦了個安息禮,依依不捨地送別他短暫卻又無憾的一生。

  瑋恆離開了,我心中仍切切記著這節經文:「你懷的胎是上帝給你的產業,是個祝福。」瑋恆的生命在病房中度過,我這份產業可以怎樣祝福他人?上帝沒有讓我的思考落空。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看到中文大學醫學院正推行「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我相信瑋恆會成為最年輕的「無言老師」,因為與他同樣病況的,大部分在未曾見過日光以先,生命已被奪去。醫科生透過解剖遺體,學習減少在病人身上犯錯,「無言老師」貢獻自己作醫學研究,藉此促進醫療技術,祝福接受治療的病患者;「無言老師」遺體捐贈也是一項生死教育計劃,讓公眾更認識生命的本質、尊嚴和價值,從而改變一些錯謬的觀念。

  其實,瑋恆在我們家中的確是位「無言老師」,他讓我們深入反思生命的神聖,重新肯定愛的意義,並確認只有上帝可以掌控人的生死,我外子因為目睹瑋恆的生命歷程,啟發他往後在大學中推動生死關愛教育。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