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美美:

  還記得初次認識您是2012年在化療中心,當時您正接受化學治療,給我很柔弱的感覺 ── 高高的個子、瘦弱的身軀、白白的面容、溫柔的聲線 ── 我總不敢粗聲粗氣跟您說話,深怕會嚇倒了您!

  那時您跟我分享,已不是第一次接受治療,面對病患復發的您,雖然身體因著治療而變得虛弱,您仍然很努力的完成每一次治療。我問是甚麼推動您有這麼大的勇氣,您說是兒子,他還小,只有七歲,您很希望可以陪伴兒子成長,這便成為您怎樣辛苦也會努力下去的因由。加上您因著這個病患相信了主耶穌,您深信主耶穌會與您同行。那刻,我真的很感動,面對復發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見到您滿有力量的面對這次挑戰,也與您一起祈禱,將這次治療交託,求主讓您經歷祂的幫助。

  轉眼間,又過了個多月,再一次在化療中心遇見您,這次您顯得很愁煩,我走到您的跟前,您已忍不住哭起來。我陪著您,待您情緒較為平伏時,便問您發生何事。您告知我,驗血報告顯示指數又回升了,醫生表示這隻藥可能已沒有效,要考慮轉換另一隻藥,當時我內心有點沉重,但我更關心您此刻想到甚麼、感受甚麼。您提到您很失望,也有害怕,不知以後治療的情況會如何;您甚至會懷疑神,沒有信心再向前走。我鼓勵您,既然醫生仍說有藥可用,便仍有機會。此外,我們只是血肉之軀,在信仰的路上,也會有軟弱的時候,但緊記要緊緊的捉著主耶穌,不要放手。當時您好像若有所思,之後,向我表示會繼續努力,為了孩子,為了主耶穌,您會努力嘗試。之後,為到您的軟弱,為到日後的治療,我們再一次以祈禱交託主耶穌。

  之後,再有機會在化療中心及病室遇見您,您與我分享在治療過程中病情有起有跌,但您怎樣通過祈禱,將您的軟弱、害怕等等,向主耶穌祈求幫助,怎樣在過程中經歷信仰給您的力量,給我很大的鼓勵。縱然,身體的情況起起伏伏,您總給我一種感覺 ── 為了您的孩子,為了主耶穌,您真的盡了您的努力!

  最近一次見您,您又再要轉藥,但每次您總會笑著要求我為您祈禱,又或與我分享病患帶給你的辛苦;還有在辛苦的時候,您怎樣緊緊的捉著主耶穌,將掙扎和起跌告訴祂,通過祈禱,求主耶穌幫助您,給您力量度過。美美,多謝您,每次聽您的分享,都成為我的鼓勵,多謝您,讓我在您生命中艱難的時間可以與您同行。或許,正如您所說:「我會盡我的能力去做,其他的交給神吧!」 (We do our best, God do the rest!) 為了孩子,為了主耶穌,繼續努力!

陳院牧

澄心款款:情感也能調控

今天我被人罵了…… 我生活不順利…… 朋友都不喜歡我…… 事事都不如意…… 以上種種的說法是否常常從朋友口中聽到呢?又或是自己心中的抱怨呢?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是好呢?

   由於我們經常要處理自己或身邊朋友的情緒,所以我們運用了不少應對技巧。其中有一種很簡單的方法,用來改變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就是學習和應用次感元。

  那麼,次感元是甚麼呢?原來,我們的大腦是用五種感官(視、聽、嗅、味、觸)來輸入資訊,用其中三種感元來保存資訊,這三種感元分別是:視感元(Visual)、聽感元(Auditory)、觸感元(Kinesthetic)。它們的縮寫是VAK。而科學家發現,雖然我們見到或者想到一個人時,腦海裡會湧出一張面孔或一個聲音,其實這只不過是很多很多微細資料的合成結果,而這些微細的資料,又是由一些更基本的元素構成。這些從感元中再細分下來的基本元素被稱之為次感元,也叫經驗元素,即是組成我們的經驗或記憶的基本元素。次感元,是次級感官元素,也就是每個感元的具體化。例如:

  1. 視感元的次感元有:光亮度、大小、顏色、距離、清晰度、位置、對比、動或靜等。
  2. 聽感元的次感元有:來源方向、距離、速度、音量等。
  3. 觸感元的次感元有:壓力、位置、範圍、強度、溫度等。

  每一項記憶,只涉及有關的基本元素。因此,不同的記憶,便有不同的組合,而構成的元素則基本不變。我們腦裡所儲存的所有記憶,都是由次感元構成。事情發生了,我們不能改變,但事情帶給我們的情緒效應,我們可以憑改變構成記憶的次感元而將之改變,因為只要改變次感元就可以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甚至改變我們對過往的記憶的感受。

  讓我們利用視覺作為例子來經驗一下次感元是甚麼:

  首先回想一件使你憤怒的事情,把當時的情景在腦中重現,注意在腦中這幅景象的一些特質:

  1. 顏色:是黑白抑或彩色
  2. 光暗:光線中的光或暗程度。
  3. 距離:景象中的事物和你之間的距離(遠或近)
  4. 清晰:景象中的事物的清晰度(清晰抑或模糊)
  5. 大小:景象中的事物的大小
  6. 畫面:景象是360度包圍著你,抑或像電視銀幕般有框邊的?
  7. 動靜:景象是靜止抑或是活動(像電影)的?
  8. 位置:景象(像照片)中心的事物,在你腦中的甚麼位置(左、右、正中、上或下)。

  把上述的特質記下,然後想一些其他事,如今天吃了甚麼早餐(打破狀態),再回想一次使你感到愉快的經驗,把當時的情景在腦中重現,注意在腦中這幅景象的一些特質,同時亦把它們記下其次感元。 從以上實驗我們便能發現到我們的內心感覺是由次感元決定的。

  所以有一次當我要幫一個朋友面對一些未來的難關時,就利用這個技巧以不同的「心境」去面對。以下是治療的步驟:

  1. 請他想起一個情景,一個未來的難關,並留意看到甚麼,聽到甚麼和感覺到甚麼;
  2. 請他嘗試分多一個自己出來,站到自己後面;
  3. 請他如旁觀者一樣,看著自己在那情境中,如看電視般;
  4. 請他想像在他分身和真我之間有一道玻璃漸由天花下降,落在他和他自己分身之間漸將玻璃加厚由四吋到六吋並一直加厚到一呎;
  5. 現在讓玻璃裡面的他和那人漸漸往後退,後退,再退到十呎到廿呎以外,在另一方面他也同時讓他自己向後退,後退五呎到十呎,再退到廿呎外;最後他會發現心情有所改善,並能以一個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那個未來的難關。

運用改變次感元來改變我們感受的過程中,讓我們震撼的,不僅是它的 「神效」,而是它所揭露的層面,對人類主觀經驗的本質性和各種可能性提供另類的思考。 它的影響能夠解除限制,帶來更多的選擇和自由。透過經驗內在感官元素的重組,使我們能鬆動固有的觀念,讓人們經驗到他還有別的選擇(由別的經驗組成)──原有的經驗並非絕對和單一的。透過這樣的體驗和覺察,他或許有機會跳脫出來,重新選擇和再決定──生命是可以自由的,因為它本是流動的。只要我們能夠覺察,就會有自由和選擇,就能夠脫離時刻糾纏而又難以控制的情緒或困擾。

醫心直說:航機偶遇

  有一次在乘搭航機的途中,忽然在睡夢中被叫醒。原來離我座位不遠有一名沒有同伴的越南籍中年女士,突然在座位上昏迷了。同行的朋友知道我是內科醫生,便第一時間通知機組人員並把我叫醒。那位女士當時已甦醒過來,但因為不諳中英文,只能用手勢溝通。雖然她仍是虛弱,但也能勉強回應我的手勢及肢體語言;看來她似乎沒有很明顯的疼痛,呼吸暢順,手腳也能自行移動。

  機組人員啟動了急救箱,內有少量儀器可供使用。我在嘈吵的機艙中,好不容易才為她用聽筒及無水銀血壓計量血壓,並用即棄的額貼量體溫,再用血糖機量血糖。因為自動刺手指的儀器失靈,只好戴上手套用刺針直接刺女士的手指來量血糖。數字顯示她的血壓、脈搏、血糖和體溫都正常。估計她的問題不太大,屬於會自行好轉的「簡單休克」。隨後便應機組人員要求填寫所需記錄,並署名作實。過了不久,病人可以起來行走,到了航機下一個站後更自行下機。見她沒有大礙,大家都舒了一口氣。

  這一類在航機上發生的自願醫療服務,醫學上統稱好撒馬利亞人行為,源起自新約聖經中耶穌所說的好撒馬利亞人故事。故事中有人在荒野被強盜打傷,路過的祭司和利未人置之不理,反而一個被當代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人卻伸出同情之手並解囊相助。當時的祭司拒絕伸出援手的理由,部分可能與避免染上不潔等宗教禮儀有關,反映當事人重儀節多於重視對人的實質幫助。撫心自問,我在航機上也曾考慮該乘客會否帶有潛在的傳染病,她的情況會否突然惡化?若治理不當我會否反而惹上官非等。感恩我當下沒有把對自己安全穩妥的考慮放在該乘客的安危之上,更感恩乘客的情況不算太嚴重,這次考驗總算安然渡過。但願我們都可以在能力所及之處,成為憐憫他人的鄰舍,為別人帶來祝福。讓我們再仔細一點聽聽耶穌對律法師講的話:「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路加福音 10:36-37)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看到這節經文的時候,覺得很欣慰,感到神在鼓勵我作祂喜悅的事。

*本欄由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會員撰寫

關心健康:蓮子醫療效用

  中國藥材中兼具食用、藥用、觀賞的也佔了不少,其中以蓮最為特殊,因蓮出污泥而不染,別具一種俊逸高雅的氣質,所以獲得許多文人雅士的偏愛。

  蓮,又名荷,為睡蓮科蓮屬植物。以湖南的品質最佳,福建的產量最大。蓮一身都是寶,用途廣泛。凡蓮子、石蓮子、蓮子心、蓮鬚、蓮房、蓮花、荷葉、荷梗、荷蒂、藕、藕節,無一不具醫療效用。

  蓮子是蓮的果實,於秋末冬初割取蓮房、取出曬乾入藥。蓮子性味甘、澀、平,入心、腎、脾經,功效為養心安神、益腎固精、補脾、澀腸。適用於夜寐多夢、遺精、淋濁、久痢虛瀉、婦人崩漏帶下等症。中滿痞脹及大便燥結者,忌服。

  對於腎虛遺精、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可用蓮子一両(去心),淮山五錢,芡實五錢、豬肚一個及瘦肉半斤,洗淨切成塊,加水適量,共煮湯食之,有補腎益精、益脾健胃之效。若大便秘結者不宜服用。若睡眠欠佳,可用蓮子百合煲小米粥,有清心安神作用。

  蓮子除了有醫療價值之外,還可製成蓮蓉、糖蓮子、蓮子羹或糖水等。

  蓮子心是蓮成熟種子的綠色胚芽,性寒、味極苦,能清心、祛熱、固精、降壓、安神。適用於治療因高熱引起的煩躁不安、神智不清和夢遺滑精。

  蓮鬚是蓮乾燥的雄蕊,以色白純淨者為佳,故又名白蓮鬚。性味甘、澀、平,入心、腎經。功效為清心、益腎、澀精、止血,適用於夢遺滑泄、吐、衄、崩、帶、瀉痢等症。但是,小便不利者忌用。

  荷葉是蓮的葉,性味苦、澀、平,功效為清暑利濕、升發清陽及止血。適用於暑濕泄瀉、眩暈、水氣浮腫、口渴、小便短赤、及各種出血症等。夏季暑天可用荷葉、冬瓜、赤小豆、扁豆等煎水飲以解暑。

  荷梗是蓮的葉柄,性味與荷葉同,功效為清熱解暑、通氣寬胸。適用於夏季感受暑熱、胸悶不暢、泄瀉等症。

荷蒂是荷葉中央近梗處剪下的葉片。性味苦、平。功能為清暑祛濕、和血安胎。適用於血痢、泄瀉、妊娠胎動不安等症。

藕是蓮肥大的根莖。性味甘、寒,入心、脾、胃經。生用能清熱、涼血、散瘀,適用於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熱淋等症。熟用能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

藕節是蓮根莖的節部。性味甘、澀、平。功效為止血、散瘀。適用於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血崩等症。

關心健康:高「風」險

秦太太今年60歲,身體肥胖,重70公斤。多年持續「超磅」,愛吃又很少運動;她今天突然感到臉上發紅頭脹,十分擔心,所以來診所檢查血壓。量度後發現她的血壓為190/100,屬於偏高。即使經過30分鐘的休息,讀數仍是高企。她以前已有兩次頗高的血壓讀數,我亦已安排過血液測試,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例如腎功能衰竭。最後我建議她開始服降血壓藥治療。「但醫生,我聽說一旦開始用藥,便不能停下來,我不想永遠依靠藥物。」秦太太面帶猶疑地說。

 六份一的機會

  不少病者都抗拒長期服用降血壓藥,他們認為小小血壓高,身體又沒有甚麼症狀,為甚麼仍要每天服藥?病人拒絕服藥,是因為他們還未認識到,血壓高與中風的密切關係。事實上,高血壓令中風危險性增加六倍,而血壓正常卻可減低中風機會一半。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事實:世界上六分一的人會在他們一生中中風。原來每六秒鐘,便有一人死於中風;每六秒鐘,有人會因中風而成為永久傷殘;65%的人中風後,殘疾阻礙了他們的日常活動能力,生命質素將永遠被改變。中風是繼冠狀動脈心臟病之後的第二大殺手和導致殘疾的首要成因。中風引致的死亡人數比乳腺癌、前列腺癌更多。至於中風的男女比例,從醫學研究中推算女性一生中風的危險性為五分一,男性則為六分一。

中風的類型

主要有兩種情況阻礙血液流向腦部:

  1. 缺血性中風—血管堵塞
  2. 出血性中風—血管破裂,引起血液洩漏到大腦組織

  「缺血性中風」佔病例87%左右:脂肪沉積於內血管壁發展成為障礙物,導致供血至腦部受到阻塞,稱為動脈粥樣硬化。這些脂肪沉積可引起兩種類型的梗阻:「腦血栓」是指血栓(血凝塊),在血管的堵塞部分再發展。而另一類是「腦栓塞」,通常指血凝塊在另一位置形成,如上胸部、頸部、心臟和大血管;血凝塊的部分破散,進入循環系統,穿過大腦血管,直到達太窄而無法讓它通過的血管,做成堵塞。

  「出血性中風」佔中風病例約13%,起因從破裂血管出血到周圍,血液積聚並壓縮周圍腦組織。出血性中風有兩種,分別為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中風通常由一個弱化血管破裂所造成,其中又分為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兩種。動脈瘤是血管氣球化的弱化區域,如果不及時治療,動脈瘤繼續弱化,直到它破裂出血。

如何預防中風?

  任何人都可以採取行動,降低中風的風險:經常鍛煉身體,保持健康飲食,足夠水果和蔬菜,任何人都做得到。建議每天攝入量少於5克,即一茶匙鹽。孩子不要吃太多鹽,尤為重要,因為血壓先在童年開始上升。低鹽飲食需要時間來習慣,學習享受低鹽食物的美味。另外,吸煙人士的血管受尼古丁刺激、容易發炎;吸煙令血小板功能改變,中風機會倍增。

  切勿忽略中風警告訊號,大家可學習一項簡單詢問測試:臉、手臂、言語和行動的(FAST)

測試:

  1. 檢查患者的臉(Face)。他們的嘴有向下垂嗎?
  2. 患者能舉起雙臂(Arm)嗎?
  3. 患者講話語音(Speech)含糊不清嗎?
  4. 時間 (Time) — 最重要是分秒必爭。

  如果注意到有一個或多個以上跡象,不要等待,立即打999,把患者送到醫院去!

中風之後

  若身邊不幸有人中風,我們需要作好心理預備,中風患者的康復期可能以年計,所以必需要在復康治療和生活照顧上作出適當的安排和轉介。由於中風之後,至少四分一人會再次中風;而且中風5年之內,再次中風的風險亦會增加40%以上,所以照顧者更需多加留意患者會否有再次中風跡象。

  其次,照顧者亦要認識中風後遺症,如痙攣、身體疼痛、失禁、溝通和認知能力減弱等。這些限制一方面會影響中風康復者與家人的關係,也會為親屬和照顧者帶來一定的壓力。所以除了專業的醫護人員,還需加上愛心和耐性,陪伴病人過度。

解開心結:解開負面情緒的迷思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長輩都教我們如何快樂,避免痛苦,卻缺乏一個正視負能量的教育。在我的治療室內,人們常抱著疑惑的心態來問:「我的情緒有問題嗎?」,我通常都這樣回答:「你的情緒不是問題,而是你對它的理解和處理手法出了問題。」許多人來治療的目的是要「解決」負面情緒,但若我們對負面情緒有著一種避之則吉的心態,反而會令復原過程更加困難。

  以下,我想分享在我的治療室內常聽到有關負面情緒的誤解,希望透過這些訊息,解開人們對負面情緒的迷思,讓大家學習用正確的心態來了解它。

謬誤一負面情緒是很壞的東西

謬誤可引起的想法和行為:因覺得「我不應該不開心」而產生自責的感覺;或想到「傷痛的感覺並不重要,我不理會它便可以了」而收藏自己的情緒。

個案:阿李被認識多年的伙伴在一場生意合作上出賣,他投放的資本都被對方欺騙,他感到既傷心又憤怒,但卻埋藏這些情緒,因他覺得對朋友表示憤怒和傷心會損害自己形象,又感受到良心的掙扎,心情矛盾,睡眠和胃口變差,開始出現抑鬱的徵狀。

健康的觀念:負面和正面的情緒沒有絕對的好與懷,它們是身體對環境的自然反應,是具生存價值的,會驅動我們的行為來協助生存。例如我們看見大狼狗會感到恐懼而逃跑,我們失去自由會感憤怒而爭辯,對於別人做了違反道德的行為感到厭惡而進行譴責。在治療中,阿李學到他正經歷的情緒是被背叛後正常的反應。他意識到憤怒在告訴他,他需要向朋友討回公道;他亦察覺到傷心在告訴他一段關係經歷了破裂,他需要朋友的道歉。阿李決定跟朋友展開談話,並請法庭介入以取回他應有的東西。尋找情緒背後的需要能推動我們付諸行動,而不是在負面漩渦內無止境地轉動。

謬誤二:我現在的心情是永恆的。

謬誤可引起的想法和行為:容易感情用事,將眼前的感覺看作悲觀的永恆:「我今日唔開心,我成世注定抑鬱。」

個案:靜兒經歷失戀,相愛八年的男朋友向她提出分手,她過去一年內心情極度低落,並相信心痛的感覺只會有增無減。為了避免回想傷痛,她連好友聚會也缺席,埋藏自己,因她相信「只要心情一日未復原,她永遠都是有缺憾的」,直至身體出現毛病才正視心理上的鬱結。

健康的觀念:我們當下的情緒可能很痛苦,但它總會有淡化或轉變的一天。我們慣常在負面的情緒出現的時候,將它看成永恆,但當正面情緒出現時,卻相信快樂的時光瞬間即逝,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負面情緒「停留」的原因並不是情緒本身的錯,而是可能引發它出現的情況(如人,事)未有被妥善處理好。靜兒最初對自己的不快樂情緒下了一個永久性的判斷, 其實是為自己的心情復原設下了一個大陷阱。後來,她慢慢領悟到忐忑不安的心情背後的真正原因是自己害怕孤單,於是她決定跟臨床心理學家一起積極改善自己的社交能力,最後成功擺脫負面的旋渦。

謬誤三: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不好的,應該抑壓或將它發洩出來。

謬誤可引起的想法和行為:害怕自己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而強行抑制它,或覺得情緒應宣洩出來而雷霆大發,做出失去理智的行為。

個案:阿明的婚姻生活並不快樂,經常和妻子吵架。每當有爭執時,阿明都默不作聲,將怒氣硬生生地吞下去,以免憤怒過度時作出過激的行為。但當他心情差的時候,控制能力便減弱,憤怒情緒一觸即發,有時還會動口兼動手,造成家暴問題,令阿明陷於無奈和後悔的心情。

健康的觀念:很多人以為打人、罵人、甚至打枕頭能給他們發洩的機會,但很多心理學研究指出,發洩其實不但不能有效地緩和情緒,反而會加強了下一次憤怒的強烈程度。況且,成功令到對方難受可能會使你「開心」一陣子,但對自己並不會產生長遠實質的好處。不過,過分壓抑情緒也有壞處。若情緒很久也不能平伏,會令我們容易反覆想著那些事,甚至影響睡眠和胃口。最佳的面對方法是提醒自己別讓問題積累,要在問題未嚴重前尋求解決。平時亦要保持身心健康,如做運動,閒娛社交等,有助減壓。阿明在治療中學會認識自己憤怒的原因,學習處理激動的情緒和跟太太改善溝通方法。

醫病同心:希望光明離我不遠

  2012年6月尾,發覺喉嚨和眼睛十分不舒服,還以為是收看歐洲國家盃的代價,多休息就會好轉。怎料喉嚨實在痛得難耐,於是去看醫生。就在往醫務所途中覺得很暈,心知不妙,立即轉到私家醫院求診。經醫生初步診斷後,懷疑我患了手足口病。但過了數天,我的面和頸部都腫得很厲害,醫生擔心我患了傳染病,便送我到瑪嘉烈醫院,更入了深切治療部。其實最初醫生們也摸不著究竟我患了甚麼病,經過一輪檢查和藥物追蹤,最後才斷症我患的是一種很罕有的藥物敏感症(史帝文強生症候群),沒想過百萬分之一的機會,竟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個病令我的自身免疫系統受損,皮膚近六成都有潰爛,臉和口部都不斷流血;而且體內的黏膜亦嚴重受損,引致視力和說話能力都大受影響。住院個半月後,醫生說再沒有甚麼治療可以給我,康復要靠我自己了,我便出院尋求其他專科診治。一個月後,口部終於不再流血,不過眼睛受損的情況卻太過嚴重,引發黏連生長,導致眼睛分泌不到淚水,所以每天都需要滴類固醇。只是眼睛的炎症持續,又出現青光眼和白內瘴,過去兩年做過不同的眼部手術,每當麻醉藥過後,傷口都會劇痛,有時甚至需要用嗎啡來鎮痛。雖然如此,只要有一線希望,我仍然堅持做手術,所以去年10月決定接受換右眼角膜手術。醫生說一般人傷口只需七天便會癒合,但我卻足足一百天後傷口才完全癒合。 回想那段日子,每天的等待,卻又是每天的失望,心裡更作了最壞打算,就是只能靠左眼僅餘的五成視力生活下去。

  這個突如其來的「怪病」不只帶給我身、心的折騰,甚至把我的人生一下子剎停下來;不能再工作,社交活動幾乎完全停止,就連外出也盡量要有人陪伴,免得發生意外;相比起當年周遊列國,甚至跳降傘也面無懼色的我,實在是兩個人一樣。不少聽過我分享的朋友都說很難得我仍然那麼樂觀和積極。其實這兩年多的心路歷程實在很複雜,失落、埋怨、憤怒、恐懼,情緒曾經十分低落;尤其想到若真的永久失去視力,只有30多歲的我,還未結婚生子,我的人生還會有光明和幸福嗎?雖然心裡的負面感受十分真實,但家人和朋友給我的支持,卻成了一股很大的正能量;我對自己說必須好好生活下去,從而報答他們對我的愛。

  更感恩的是,天父讓我在病發前重投教會生活。還記得在ICU時,很多團友來為我打氣;出院後,當我的情況穩定下來,他們又來接我到教會,讓我在患病中仍然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一點精彩和希望。經朋友介紹,我認識了一位雙目失明的心理輔導員,原來他患的正是同一個病,他再三的鼓勵我,不要讓這個病牽著自己走,而是要用豁達的心迎向未來。他的鼓勵再次提醒我,要繼續樂觀和積極;而且我知道最大的盼望和愛是來自我所相信的天父,所以我仍會不住禱告,祈求祂會賜我足夠的恩典和能力活下去。希望光明離我不遠,可以再次放眼世界,讚嘆祂奇妙的創造!

醫病同心:出面見

  第一次見陳先生是在一個晚上。他因為心口痛求醫,心電圖顯示他急性心臟病發,急症室的醫生找我去看看他。那時候急症室的同事已經預備了用溶解血栓藥,同事問我稍後可否把陳先生轉去心臟加護病房觀察。當我看他的時候,他還有八分痛,額頭冒汗。為他檢查後,便翻查電腦記錄,發現他並沒有甚麼病痛,也沒有長期服藥。剛好那個晚上加護病房還有一張病床,就著急症室的醫生盡快下藥後運送他上去。

  陳先生到達病房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三時,他的心口痛減少了,只剩下三分左右,看起來面色多了點紅潤。用藥後30分鐘的心電圖也有些改善。我請護士把他的妻兒帶到床邊,並向他們解釋陳先生是心臟病發,剛替他下了藥,有一點好轉,並同時讓他們明白心臟病是可以突然轉壞的。陳先生很直接的問我:「我會死嗎?」我回答他現在有點好轉,不過要再觀察。他們也就沒有再問甚麼。當家人離去後,我便去忙其他病人的事,也讓陳先生可以睡一回兒。

  翌日早上巡房,顧問醫生和我一起看他。他已經沒有心口痛,心電圖也回復正常,但心臟超聲波顯示部分心臟肌肉的跳動比較差,和診斷一致。巡房過後差不多下班,我便到他的床邊和他談了一會。原來他是在殯儀館工作的,每天都接觸死亡。不過,他自己只是50多歲,沒想過死亡真的可以那麼近。「我的工作時間一向都很長,其實兒子剛大學畢業了。不過自己仍想多賺點錢,待退休後才多陪伴妻兒,只是沒想到原來生命是這麼不可預計的」。作為醫生,我當然明白死亡是沒法避免的事實。聽著陳先生的分享,感受到他不只心口有痛,心靈也有痛;我只默默的聆聽,沒有回答甚麼。

  觀察了五天,他再沒有心口痛,心電圖也沒有新的變化。顧問醫生替他排期做心導管檢查,之後就讓他出院。

  兩星期後他回來做心導管檢查,發現有兩條血管栓塞,顧問醫生替他通了血管和放了支架。三天後他就龍精虎猛地離開病房。他換好了衣服和收拾好東西之後,在病房門口遇到我。他說這次一切順利,真的感到幸運;他還說很難得這十多天可以和家人一起,希望不用再回到這個病房。「陳醫生,以後在出面見!」我跟他說笑:「雖然我也不希望在醫院再見你,但是在殯儀館相遇也不是甚麼好事嘛?」他也幽默的回答:「那麼不如不見。」

兩扇心窗:是愛•示愛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  (聖經.哥林多前書13:13)

  亙古之時,神按照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並賜福給他們。可是有一天他們濫用了創造主給予的自由,作了不應作的事。他們知錯了,想躲避神。創造主卻沒有遺棄他們,主動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那人回答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我便藏了。 」

  耶穌在世時也曾以浪子的比喻說明天父的愛。那小兒子要求父親把他應得的產業分給他。既得了,他便離家往遠方去,結果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上大饑荒,便窮苦起來。後來他醒悟過來,懷著痛悔認錯的心回家,只想求父親收留自己作工人。豈料苦候多時的父親看見浪子歸家,便動了慈心,興高采烈地接待這失而復得的兒子。

  懼怕,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阻隔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聖經說:「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壹書4:18上)神就是愛,所以祂透過不同方式主動向我們示愛,例如:賜予、保護、同在、管教、收取、安慰、扶持、建立……等等。在眾多示愛方式中,最與別不同的是「神差祂的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 」(約翰壹書4:9-10)

  世間上有許多種愛,當中也包含有很高尚的情操。然而,神的愛獨特之處,乃在於「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羅馬書5:6-8)

  在地上,人怎樣活出與實踐神的愛?主耶穌在離世前,曾吩咐祂的跟隨者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13:34-35)耶穌的其中一個門徒約翰,往後多年仍緊記著主的教導,他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祂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 」(約翰壹書4:12)

  有神的愛,能把懼怕除去。醫院裡很需要有神的愛,因為經歷病患生死,真的會使人產生懼怕。因此,需要有更多領受了神的愛的人,願意到醫院這地方,透過關心,向經歷懼怕的人示愛。

兩扇心窗:愛裡沒有懼怕

  很多人說我交遊很廣闊,家人說我沒有脾氣,朋友說我不愛計較,而教會弟兄姊妹說我的笑容常常都是如此燦爛。

  坦白說,人怎會沒有情緒!只因家人的體諒,蓋過了我間歇的任性。對我而言,斤斤計較既傷及雙方的感情且太傷腦筋了。不過,這並不代表我沒有執著。我會特別敏銳別人的感受。對事情的堅持,我絕對是個自強不息的模範生。至於說到笑容,自然流露就是最好,沒想過原來留給別人一個良好的形象。

  自從五年前信主後,我才重新學習「愛」。原來要愛人,也先要懂得愛自己。愛自己不是自私的行為,因為先明白個人的需要,然後把需要與人分享。這樣,人與人之間才可以有真正的互動。

  從前,我因為身體的缺陷,總會覺得與人不同,這心中的隔膜也使我表現得十分拘緊。其實我很想接近人,讓他們知道我並非想孤立自己,往往只是身體的情況成了最大的限制。曾試過既然行動不便,就靠著言語表達吧!隔著電話,可以避免面對人前,能暢所欲言與好友交談。可是當大家見面時,那隔膜和拘緊又把我打回原形了。我漸漸發現最大的問題,源於自己對「愛」藏著懼怕,對「愛」未夠完全。

  以為收藏身體帶來的不便,就不會讓別人感到麻煩。其實他們從來都沒有說過我「麻煩」。

  是我覺得很難去親近別人嗎?其實朋友同樣感到難以親近自己。相反地,他們好想更多了解我,可是因我的心門一直關上,根本無法讓人進入。

  今年初結識了一位教會姊妹。她因過去一些經歷,導致不敢於人前表達自己,也不想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比較喜歡單對單的相處。她使我想起昔日的自己。初時她常常說︰「聚會裡,你們如常交談就好,不用怎樣理會我。」我回應說︰「若要不理會,我就連一個都不理會;若要理會,就一個都不能缺失。 」當時,她沒有甚麼回應。直到有一次,她不發一言之下離開了小組的whatsapp群組。我即時私下慰問。據知,後來她只收到我和另一位姊妹的慰問,因此感到非常難堪。這一刻我才知道,當姊妹強調不用理會她,原來是更渴望得到愛。有時我們還以為給予對方空間,原來在對方的立場,可能已被疏遠與冷落了。

  每個人都需要空間,一個舒服的緩衝區。然而這空間不宜成為隔閡,所以雙方都要懂得如何「收放自如」。收的時候,不妨大膽讓對方知道你的需要,也讓對方好好的關懷你;放的時侯,容讓自己找一個安靜的空間,也接受對方給予你感到安舒的空間。

  但願我們能在愛裡打破隔膜,變得通達,愛得舒暢,彼此以愛還愛建立生命,愛便能完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