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同心:感恩神給我行醫的職分

  不知不覺原來我已經行醫了廿年,當中雖然有很多的淚水和汗水,但更多的是滿滿的喜樂與平安。我為著神賜予自己這職分感恩,更常常提醒自己,服侍最小的便是服侍主。

  這許多年間,我曾醫治的有老有幼,輕至傷風咳,重的患上不治之症;也有本來昨天還正常工作,今天卻躺著不能動彈,且要用呼吸機維生的病人。還記得當我剛完成實習訓練不久,病房接收了一個才20歲的少女,診斷發現她的肺部有多個腫瘤,我需要見她的父母和家人,向他們講解這個壞透的消息,結果自己也忍不住眼淚。現在我雖算是年長了,但每當我看到認識多年的病人,因為慢性病的緣故身體越來越差,常常入院,甚至要談及預設醫療指示時,包括商議及決定在危急時是否插管和使用呼吸機,又或當心臟停頓時是否施行心肺復甦等,我都不禁心酸起來,有時真的忍不住也會眼濕濕。過後,當我安靜下來,想到感受和眼淚都是造物主賜人的禮物,真心自然的表達並不會損害我作為醫者的尊嚴和醫術,那又何必強忍!

  很多病人臨終的時候都在醫院裡度過的。作為醫護人員,除了減輕他們身體的不適和痛楚外,照顧他們心靈的需要更加重要。我深深明白醫者父母心,醫者不是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全人照顧,也要體會照顧者的辛勞。感謝神讓我有機會讀醫,畢業後在一間超級繁忙的大醫院學藝,讓我打好基礎,十年前轉到現在的復康醫院裡工作。在這裡我不用應付太多的急症,我所屬的呼吸科只有我一人,也謝謝上司的信任,讓我有很多空間發揮,好好分配時間和安排各項服務,用我的專長去關愛病人;也感恩在工餘還有機會修讀神學,學習把自己的信仰,在行醫的過程中更好的整合應用出來。

  數年前,在我負責的病房裡住了一個末期慢阻肺病的婆婆,我知道她今次有嚴重的肺炎,情況並不樂觀。我認識了她唯一的女兒,並向她解釋了病人的情況,讓她有心理準備。我同時轉介了醫院的院牧和敎會的牧者關懷婆婆,讓她心靈得著安慰並且認識信仰。後來婆婆認真的相信主又在病房裡接受洗禮。當我出席她的安息禮拜時,也有向她的親友分享婆婆離開時是滿有平安的。現在,她的女兒和女婿也信了主,並恆常參加敎會,實在值得感恩。

  另外,我曾經在某年復活節,把我的信仰經歷寫在每一張心意咭上並親手送給我一位同事。沒想到前年收到這位已經離職多年的同事發短訊給我,告訴我她已經信了主,並拍下當年我送給她的那張心意咭給我看!感恩神給我行醫的職分,祂不但使用了我的專業祝福病人,更讓我有機會與更多人分享神的愛。

兩扇心窗:重拾童心

  有人說孩童是從上帝那裡來到人間的「星星童子」 (star children),但亦有人認為他們無知,而我在生活經驗裡,卻驚訝一個幾歲大的孩子,已能提出一些艱深的問題,例如:我要如何度過這一生?我相信甚麼?萬事將如何結束?生命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孩子的問題往往叫人有所反省和學習。更多時候,孩子就是我們的導師。

  耶穌時代,有一次他的門生問老師:「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十八章一至四節)耶穌告訴他的學生要回轉成小孩子的樣式,意味著我們成年人必須重新尋回孩童身上的某些特質,其中一樣是謙卑與純真的相信。

  非洲有位醫生名叫羅絲嫵(Helen Roseveare),她很艱難地為一個母親接生,怎知到最後母親死了,遺下一個早產兒和他三歲的姐姐。不幸地,給男嬰作取暖用的暖水袋也破了,這已是最後一個暖水袋!這暖水袋對他非常重要,因為它正好代替媽媽給他溫暖,所以各人都非常慌張,加上非洲日夜溫差大,當晚大家輪流抱著不停哭號的男嬰,直到天亮。

  第二天,羅醫生本來可以找牧師或其他成年人幫忙,但她卻找來其他小孩子為男嬰禱告。當中一個小女孩這樣祈禱,說:「天父,我向你祈求一個暖水袋,最好今天就有,不然嬰兒會凍死。另外,也請為他的家姐預備一個洋娃娃,好讓她知道你愛她。」當下羅醫生心裡驚嘆這孩子的天真,她起初也認為要成就這事,似乎不大可能。想不到當天下午羅醫生就收到一個包裹,內中有暖水袋和洋娃娃,當她看看包裹上的日期,發現早於五個月前,天父已感動她以前聖經班的一個學生寄出這包裹,原來天父早有預備。

  羅醫生在這小孩子身上學到祈禱。另外,你可能會想:通常是人找醫生幫忙,怎麼醫生會找小孩子祈禱?原來在某些情況下,醫生也會感到無能為力。即使你是廚師,要你在沒有原材料供應下,獨力煮一萬人的飯食,談何容易!像這樣的禱告經歷,在物資充裕的環境裡我們已甚少聽到,甚至認為這樣作太傻了!可是,時至今天,在許多條件落後的宣敎地區,我們仍會常常聽聞。

  另一次,有許多群眾來找耶穌,要聽他講道,直到太陽下山,耶穌不忍大家餓著肚子離開,他找來學生,吩咐他們為群眾供應食物。按照當時生活習慣,相信大家多少也有些食物在身上,只是各人認為自己也不夠吃,所以沒有就耶穌的呼籲而拿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最後一個小男孩主動獻上他的食物,就是五個餅二條小魚,放在耶穌手中,經他祝謝後交由門徒分派出去。正因為這小男孩沒有太多計算,他活在此時此地,看見需要就樂意伸出援手,結果叫成千上萬的人吃飽,並有十二籃子零碎剩下。

  看完了這兩個故事,你會否因著小孩子的信心、自動、自發和愛的表達而有所感悟?我們這自由的生命,展示出來的童心,是我們曾經擁有過,但不知何時卻失落了。有人說我們出生後第二年就失去這份赤子之心,很快已被敎導去和別人比較,與人相處不要太誠實,看人看事變得負面等等。但願我們能夠重拾孩提時代的童心和童真,更多享受人生。

兩扇心窗:學像孩子

  我家附近有好幾間畫室,每次路過,畫室櫥窗內一幅幅小朋友的畫作總吸引我停步欣賞。我喜歡兒童畫的斑斕色彩,叫人心情特別愉快;他們不依章法的透視與比例,更突顯孩子的真性情:聚焦於所繪畫的人與物,其他法則毫不重要。

  孩子的直率簡單,不懂計算,看近不看遠的特性相當可愛。兒子讀幼稚園時曾寫「身體健康」揮春送給爺爺;一下筆,大大個「身」字已佔了整張紅紙的三分之一,餘下的三個筆劃較多的字,在他筆下只好東歪西倒的安插在揮春的下方。這張充滿童趣的揮春掛在爺爺家的牆上十多年了,為家人帶來不少歡笑。

  現代社會有一種叫“Kidult”的人,Kidult是kid(小孩)+ adult(成人)的合體,形容一個成年人仍然熱衷小朋友所喜愛的事物,心理上好像長不大似的。朋友的丈夫就是典型的Kidult,成長後依然喜愛模型及鐵路火車等玩具,因為已經擁有賺錢的能力,隨時買來大量兒時沒能力買到的玩具,堆得滿櫃滿屋都是。然而,熱衷擁有兒時的物質可能只是心理學上提及的補償機制,未必等同擁有一顆童心。

  童心是清純,沒有機心,不懂謀算的;童心常被形容為一張白紙。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以致他們樂意去探索,基本上每個孩子都是個探險家。然而,孩子絕對屬於弱勢社群,他們毫無獨立能力,需要依附他人才可以生存,所以父母及長輩都是他們相當信任的人。許多年前,我和丈夫結婚不久,好友帶著年幼的兒子來訪,丈夫提議帶小男孩去買雪糕,在孩子媽媽批准下,大手小手便牽著離家去。後來,丈夫告訴我:當小男孩抬頭向他微笑,主動舉起小手扣上他的手時,他的心頭忽然泛起被完全信任的暖意。

  我曾經在「生命小戰士會」當義工,工作地點在醫院兒童腫瘤科旁邊的一個大房間,面對的是年紀輕輕便患上癌症的小朋友。由於要見醫生、抽血檢查、等報告、再見醫生等等的程序,每次覆診都要等上大半天才可回家。父母陪同患病的孩子在等候期間,可以來到這個房間打發時間兼輕鬆一下。佈置像幼稚園課室似的房間有玩具、有卡通片播放,也有義工教導孩子們做小手工。這群在我眼中的「折翼小天使」與普通孩子一樣,易哭易笑,天真活潑。前一刻被抽完血,哭哭啼啼的由父母帶來,下一刻已忘掉痛楚,抹走眼淚,投入玩具世界或製作小手工,有些更被卡通片可笑的情節逗得嘻哈大笑。

  成年人容易因為過去的經驗而執著,困惑不安,又會為不知的未來而諸般籌謀,不敢冒險,甚至憂慮重重。小孩子是我的生命導師。每次無助時,尤其面對生命的難關之際,我會提醒自己學習小孩的單純,全然依靠天父的大能,並相信天父此時此刻的同在;前路雖然看不清,但要確信掌管明天的是天父。讓我學習小男孩的謙卑和信心,抬起頭、舉起手、定睛仰望神,求天父握著我的手,引領我去面對生命的種種挑戰。

真心分享:陳永萱

我今年88歲了,外子是一位牧師。很多人都形容我們是「精靈」的老人家,雖然身體退化不少,但腦袋還算可以,實在感恩!很多人都說牧師精於講道,師母就最擅長搬屋。沒錯,數一數我們共搬了十七次家,我倆都說下一站就是永恆的天家。
幸福無憂的童年歲月

  我在1930年5月1日清早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父親和家人要到茶樓慶祝,發覺所有食肆都休息一天,原來是國家新訂定的勞動節,只好回家吃炒飯,母親也嚐不到茶樓帶來的點心了,只有一大碗豬腳薑醋,這是我來到世界第一次嗅到的美味,成為一生最鍾愛的點心呢。父親是一名西醫,是香港大學醫學院第一屆的畢業生,回到廣州行醫,後來更成為廣州光華醫院院長。

  由於父親年輕時在香港接受西方敎育,可謂見多識廣,所以我們小時候有機會上西餐廳,品嚐美食;聽聽西洋音樂、西方童話、學會西方禮儀;因為好些醫科同學留在香港,爸爸常被請到香港會診,回來帶給我們香港美食,最叫我們興奮的,是帶給我們兄弟姊妹的西式時裝、帽子、玩具;敎我最難忘的是他給我七條手帕,一個禮拜七天,每天用一條, Monday, Tuesday,…… 我五歲已經懂得七天的英文名稱了。童年歲月,多姿多彩、生活和物質所需固然不缺,家中還有僕人轎夫,實在是幸福無憂。不過當我六、七歲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安穩的生活頓時起了變化。

從西樵鄉到香港

  眼見日軍兵臨城下,父親意識到戰事將會一觸即發,他便扶老攜幼,一家大小匆忙逃往鄉下南海的西樵縣避難。從豐裕的大城市,走到簡樸的小鄉鎮,整整花了超過三天來趕路,沿途穿山過嶺,好不容易才安全抵步,父親才不禁鬆一口氣說:「一行十八人,沒遇上賊匪、意外,沒有人病倒、受傷……,真的要感謝上帝!」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上帝」這個名稱,當時我想,祂大概是另一位受人膜拜的菩薩。無論如何,一家逃難,平安無恙,才是父親最珍惜的,所以他表達了由衷的感恩。

  西樵鄉沒有敵機來轟炸的警報聲,不必上學,也不必做功課;每天公雞啼叫就起來,太陽下山趕雞入籠就回家;沒有汽車路、只有石路、阡陌、和小溪;可以撲蝴蝶、挖蚯蚓、抓螳螂;跟著姐姐們放牛談天、車水灌田;看叔叔們乾魚塘、嬸嬸們簸穀米;公公婆婆們抽水煙、顧小孩、烹美味……自由自在的生活,我的世外桃源!可是,由於戰況持續轉壞,一家人又逃到香港去。

 母親給我們的品格培育

  母親來自大戶人家,幼承庭訓,畢業於師範學校,婚後卻在家中相夫敎子,照顧和陪伴我們八兄弟姊妹成長。品格培育是母親所秉持的,而且要貫徹到生活層面去。所以從小她要求我們做好自己的本分,絕對不可以欺負傭人。母親待人從沒半點偏私,還記得當時香港在淪陷的日治時期,糧食需要配給,家裡傭人與我們獲發的分量完全一樣。她更讓我們自小就曉得生命是平等的,所以每星期必抽出時間,敎導賣身的僕婢讀書識字。

  她也告訴我們職業無分貴賤,還記得有次兩個女兒跟我談起往事,我告訴她們外祖母的敎訓,當年碰上滿身汗臭幹粗活的工人,我總是禁不住掩鼻走過,她說我這個反應會令人難堪,況且工人可以長時間在污穢不堪的惡劣環境下工作,難道其他人路過一刻都不能忍受嗎?長大後才明白能夠體諒和幫助別人,先要有一顆同理心,當我成為基督徒後更明白同理別人的重要。

家族得著寶貴的禮物

  二姐是我家第一位基督徒,她在日治時期的那打素護士學校認識信仰。她當年為甚麼會學護理?話說她中學畢業時正值香港淪陷,專上敎育可謂全面停頓,只有護士培訓仍然繼續。原先她是一心想學醫的,碰巧那打素醫院招聘護士學生,於是她就報讀了,打算畢業後再考慮讀醫。淪陷期間,她完成了三年護士及一年產科課程,她不但毅力過人,且對護理工作熱忱有加,曾任兩間基督敎醫院的總護士長。最感恩的是她在學護時期認識福音,讓我們全家歸主,一切確是上帝美好的安排。

  最初信主的是我們幾姊妹,那時父親還未認信,但他是個思想開通的人,也尊重子女信仰的自由,更難得是他心存謙卑,花了半年時間研讀《約翰福音》,又跟牧師理性討論,最終他明白神創造的美意和救恩的寶貴,也就願意成為基督徒。二姐不但把福音帶給家人,她更經常利用假期往返廣州,向親友傳福音。她在家族中被稱為「送禮物的人」,因為無論處身何地,她都不忘與別人分享「救恩」這份禮物。她是我十分敬重和深感佩服的人物,她的愛心和信心,把基督信仰的力量活活呈現出來。無獨有偶,二姐、我和五妹都分別嫁了給三位牧師,數一數三代人共有十二位傳道牧者,是何等奇妙的恩典和福氣。

找到有志氣的另一半

  我和丈夫麥希真是在敎會認識的,時年十四歲,很快就被他的敢作敢為所吸引;正確來說,是他經常把我「想做而不敢做」的都實現出來!記得有次我們上主日學,他不動聲色,把前面女同學的兩條辮子牢牢捆在椅子上,到她想站起來,才發現無法動彈。少年的他充滿陽光創意,卻又異常頑皮搗蛋,起初,我只感到他膽色過人,後來才發現原來我欣賞的是他的志氣。年少時父親敎導我們在選擇配偶時,首要考慮「志氣」,財富和學問反而是其次;當年聽了似懂非懂,卻是潛移默化了。

  那些年我家在灣仔,他家在銅鑼灣,每個主日,他必定先步行到我家,然後和我們姊弟結伴同行,到堅道香港浸信敎會守禮拜。回想這段往返敎會的路途,在戰雲密佈的氛圍下,沒想到共同面對艱難的歲月,分享越見坦誠深入。直到盟軍反攻,多次空襲維港一帶,平民經常被流彈炸傷炸死。當灣仔被炸後,家長便禁止我們外出。

  他見我們家住的樓房較寬敞,竟然想到借用它來辦「家庭主日學」。他原來很有繪畫天分,把一幅幅聖經故事畫好後,就讓我寫金句,很快招聚了十幾個街童來上課。後來又試過舉辦街頭佈道會,記得他神學剛畢業,便辦了十場晚上露天佈道會。創意和勇氣之外,更是他那傳揚福音的心志,令我認定他要成為我的另一半。

容不下累贅的行裝

  師範畢業後,當了三年敎師,我和麥希真結婚,踏上人生另一階段的學習。婚後的八年,我們都在星加坡生活,因為負責當地敎會的西敎士即將退休,希望丈夫能夠接棒。在開荒植堂的日子,我們雖有房子住,但只有主人房是私有的,其他房間都要隨時開放給敎會使用。早已習慣了家當輕省,搬屋就不覺困難。聖經豈不形容我們在世只是客旅,真正的客旅實在容不下累贅的行裝。

  當我們在星加坡和馬來西亞建立粵語敎會後,丈夫感悟培育的重要,希望能進入神學院造就更多青年人,便和我分享回港進修的想法。這時候,兩個女兒已經出生,是個四口之家了。經過禱告,我們決定舉家回港。

  留港的四年間,我重回曾經任敎的小學,沒想過獲委以校長的重任。雖得信任但也感自信不足,主動要求由敎務主任做起,但畢竟是自己喜愛的工作,漸漸就如魚得水,樂在其中。不過,丈夫則正好相反,他絕對是個離開校園多年的超齡學生,要天天面對考試功課,追趕死線的種種壓力;而且以往他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現在卻由妻子負起養家的責任。可知道,五、六十年代仍是個男性主導經濟的社會,對他來說也是一個考驗。

  完成四年進修後,他接受了檳城浸信會神學院的敎學崗位,我們都滿懷期盼的到新工場去。他當然學以致用,全情投入敎學工作。由於我在檳城的身分是僱員家屬,不是公民,不能做任何受薪工作,更遑論敎學!那段日子,我便做個不折不扣的主婦,專心照顧家庭。人在異鄉才明白甚麼叫英雄無用武之地。由於敎會的通用語言是福建語,我完全不懂,其他的常用語是國語或英語,但我最靈光的只有廣東話。謙卑的功課,真是一生的學習。神要我明白自己的有限,回想結婚初期,我常對丈夫說:「這個我不懂,那個我不能……」,丈夫總鼓勵我說:「不要說『我不能!』要說『讓我試試看。』」這句話成了我們人生和事奉的金句。

真的是越搬越輕省

  丈夫個性樂觀,凡事持開放態度,不怕迎難而上。我雖然內心充滿激情和夢想,卻缺乏勇氣和動力;丈夫讓我更認識自己,更有勇氣去發揮個人的潛能,我對他是由衷的佩服。聖經敎導妻子應當順服丈夫,讓他作自己的頭;但丈夫也得愛妻子,甚至到捨己的地步。就是說彼此也要學習為對方付出,不斷操練愛的功課。當我們年紀越大,就越體會互補不足,互相扶持的重要。丈夫因多年糖尿病影響,現在已完全失去視力,他甚麼也不能閱讀,我便成了他的「眼睛」,有時我會聽得不清楚,他就成了我的「耳朵」。院舍的老友記常說我們秤不離砣,心裡一再感恩我們仍然能夠彼此照顧。

  我們在星馬事奉廿九年,退休後,從熱烘烘的東南亞搬到冷冰冰的多倫多,因為幼女移居加國多年,很想和我們一起生活。我倆明白女兒的孝順和心意,倒更想給他們自主和空間,最終因當地老人院舍的安排未能配合我倆彼此照顧的需要,我們決定離開,又再回歸香港老家。最後一次,是一人一個行李箱,真的是越搬越輕省!

  我們入住頤養院這幾年,院舍生活都適應得很好,再次體會到神所預備的總是超過我們所想所求的。與老友記們一起生活,更明白長者需要學懂與後輩的相處之道,便把自己的觀察和一點心得寫成一本小書,希望與別人分享,也帶來祝福。

院牧心箋

親愛的琪琪:

  你好嗎?已經有兩星期沒見面,知道你剛剛完成了第六次化療,不知你的身體與心情如何?

  回想第一次在病房與你相遇,立時被你那沈鬱的面容吸引,禁不住趨前表達關心及慰問。傾談間,知道你剛做完手術不久,卻因為腸臟的黏連,引致疼痛;加上憂慮腸臟會因而壞死,所以顯得愁眉深鎖。另一方面,你提及長時間要面對家人相處時的困難及失望,會一點一滴把你的鬥志磨滅淨盡,你更開始對信仰存疑,甚至失去盼望。面對身心靈都在受苦的你,我嘗試肯定你為家人所曾付出的努力,你甘願放下自己,不斷求和;可惜最後你發現不能再用這種模式,因為你不想失去自己。那一刻,我想到一首詩篇可與你分享,你立刻接續回應說,你看見上帝在我們中間,你的情緒也開始平靜下來。當我再來探望你時,你臉上已掛上笑容,感覺你已多了一份力量。不久,你的身體狀況穩定下來並且可以出院。

  那天收到日間病房的轉介,知道你再次入院,能再次與你相見,感覺親切。只是,當你告訴我你確診患上癌症時,我的心立時往下沈。我記得我緊握你的手,表達理解你對手術的擔心,鼓勵你要勇敢面對,學習把未能掌握的前路交託上帝。當再深入交談時,我發現你改變了,你會多一點接受自己的恐懼及憂慮,且有力量關心仍在困境中的朋友。你在桌上放置了為自己加油的擺設及字句,你不再因害怕而失去能力,反而在信仰裡得著盼望和力量。最後,你告訴我你能安睡,也為你有一群愛你、與你同行的敎會朋友感恩!

  謝謝你與我分享化療的過程,縱然是十分的艱難,但你都勇敢面對!你克服了脫髮的心理障礙,還主動給我看你禿髮的照片,充分表現出你的自信並對自己的接納,我越來越覺得你活得很自由。你又主動尋找敎會,渴望回到上帝的身邊。是的,這個病沒有打敗你,也沒有嚇怕你,反而在困難中更突顯出你的勇敢來。你告訴我你曾是個很固執的人,但患病後,你會多從對方的角度看,心情更平和,更能放下成見,學會溝通。

  我與你同行的這段路上,看見你一小步、一小步地成長,我看見你的努力。你在苦難中能夠深切的反思,發現生命的真相,這就是你成長的契機。最開心是知道你重新信靠主耶穌,接受祂成為你的生命導師。願你在主耶穌的愛中繼續成長!

吳院牧

從心出發:守護幼小的生命

  回想起小時候,我算不上積極,也沒有甚麼志向和抱負,但就讀中學時,有一位老師對我說:「妳的個性冷靜,很適合當醫生!」

  雖然自己從未想過長大後要做醫生,但此話的確激發了我投身醫護行業的意願,可惜心裡又怕自己承擔不了當醫生的辛勞。我從小已相信天父,於是心裡誠懇的祈禱:  「倘若祢不讓我有十足的信心,我是不會朝著這方向發展的。 」結果神藉著一張非常理想的高考成績單給了我肯定,我便踏上了從醫之路。

  盡管五年的學醫生涯十分艱辛,神還是帶我通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畢業後,我選擇了在公立醫院的兒科部門工作。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喜歡小朋友。他們天真可愛、單純直率,正是他們真摯開懷的笑容,成為我守護幼小生命的原動力。

  我還未為人父母,一直難以了解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好,是責任嗎?還是為了養兒防老?究竟是甚麼驅使父母愛小孩?在病房裡我見到很多家長,有為著未出生的嬰孩而擔憂,有為了長期病患的兒女到處張羅,有些甚至放棄事業來照顧孩童。形形色色的犧牲反映了他們的愛是與生俱來的,我相信這份自然流露的愛,正正是源自創造我們的天父。

  生命實在軟弱但堅韌。還記得我第一次照顧一個24周早產兒時的感動。小寶寶重600克(只比一樽檸檬茶重少許),他的皮膚薄得血管透現,小小的他用盡全力撐著手腳,驟眼看很像一個正在抖震的小啫喱。由於他體內的器官尚未成熟,需要依靠多種支援來維持生命,更要面臨一個個生死攸關的挑戰。感恩最後他都逐一闖過了,而且能夠健康地成長起來,現在看著他個子肥嘟嘟,心裡不禁讚嘆創造主的奇妙,更感謝祂讓我從中得到一份醫者的滿足感。

  然而,生命也有令人痛心的時刻。我也看過嬰孩出生一天後便夭折、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突然猝死,照顧了十多年的兒子被病毒無情奪走⋯⋯。父母的悲愴、無力、痛哭,令人心碎。我曾經質疑上帝:  「那些不懂世事的小孩,他有何過犯,為何祢賜予生命,又隨即收回?」說罷腦海裡立時出現了一幕,當天父看到自己無罪的獨生子在十字架上受盡折磨而死,祂的悲痛又有誰能體會?神是憐憫人的主,盡管我們看不透生死,但我相信神不會讓沒有意義的事情發生,我也深信神的慈愛與恩典,讓這些孩子們在天國裡愉快地成長。

  如果人生是一條船,掌舵的是神,醫生不過是合約制的維修人員。我們通宵工作、絞盡腦汁、手腳不停,為的是盼望能與病人戰勝風浪。面對生命無常和人的限制,但願我能繼續善用所學,在行醫過程中放下驕傲,常存謙虛,時刻依靠掌權的神,把船泊進安全的口岸。

關心健康:吃得合時有道理

  這個「時」字,可理解為「時令」或「時辰」。

  一年有四季,又稱四時;按季節而吃,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飲食文化特色。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只要「不違農時」,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而播種、收割、栽種最適合的農作物,必然五穀豐收。同樣地,我們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甚麼時候吃甚麼東西,選擇當季的食物,就能吃得健康。因為各種植物有其生物特性,在適合生長的溫度、濕度及季節栽種,就會生長茂盛,產量多,品質好,吃起來也特別美味。

  現代科技發達,農業發展迅速,食物的生長時令幾乎已失去了意義,農民已打破植物傳統的生長法則,大部分人喜歡食用的蔬果一年四季幾乎都可以吃到。由於不按植物的生長特性,違反自然,植物生長不易,故使用更多的農藥、化肥或荷爾蒙、或進行基因改造;吃進口裡的蔬果品質、口感也與自然生長的不同,對身體有遠期的損害。

  人類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然界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順應四時變化,結合季節特點,採用相應調身健體的方法,才能收到滿意效果。

  如在春夏季不宜進補溫熱之品,因為這兩個季節的氣候溫暖炎熱,人體的陽氣亦相應旺盛,皮膚比較疏鬆,容易出汗,若進補過多溫熱補品,會使人陽氣更旺,汗出更多而反損元氣。春季氣候轉溫,陽氣升發,飲食宜疏肝健脾,可選食菊花、淮山之類。夏季炎熱酷暑,飲食宜清暑生津,可選用綠豆、西瓜之類。

  在秋冬季,由於外界的氣候漸漸由熱轉涼寒,人體的陽氣亦相應地潛藏,皮膚的毛孔緊束,陽氣相應不足,故不宜進食太多寒涼類補品。秋季涼爽乾燥,燥氣可耗傷肺陰,故飲食宜平補潤肺,保津養陰,可進食銀耳、雪梨之類。冬季氣候寒冷,飲食宜補腎溫陽,可選用羊肉、鹿茸之類。這樣,適應四時氣候變化,因時制宜,就可達到養生防病健體的效果。

  按季節選擇食物及吃時令食材固然重要,但是,若不注重飲食有節、按時進食、三餐合理安排等,任何飲食營養都失去養生的意義。按時適量進食,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就會正常。若不定時定量進食,又好吃零食,脾胃功能就會減弱。總之,要根據四時氣候變化,吃時令食物,並要定時有節制進食,只有這樣「吃得合時」才會有健康的身體。

關心健康:安全的家

  家,應該是一個讓人安心,使人置身其中可以感到安舒和重新得力的安居之所。 然而,很多時家亦潛在不少安全隱患,因此家居安全十分重要。作為家訪多年的醫護人員,經常看到家中發生意外,包括跌傷、割傷、燒傷、燙傷和中毒等。如能正視這些危險,家才真正成為一個安全的居所。

預防絆倒、跌倒
  • 地面應保持乾爽,抹地時宜用風扇吹乾或用布抹乾,避免因濕滑而跌倒。
  • 兒童使用玩具後,應即收拾妥當;電線要用索帶捆好;拉開抽屜取物後須盡快關好,有助減低絆倒的機會。
  • 浴室內地板應放置防滑墊,沐浴時於浴缸內應使用浴簾,以免因濕滑跌倒;有需要時浴缸應裝置沐浴板和扶手,可讓長者坐著沐浴並安全進出浴缸,並且避免鎖門。
  • 衣著鞋襪要合身及採取坐姿來穿著,以免失衡而跌倒。
  • 家居要有充足照明,另可利用螢光防滑貼去突顯一些高低的位置以提高警覺。
  • 傢俱高度要合適,避免選用有滑輪的椅,長者選用的椅應要有靠背和扶手,坐前先要檢查是否穩固。
  • 物品放於適合的高度,以免因攀爬取物而跌倒。
處理
  • 檢查傷者情況,如昏迷或骨折,切勿移動傷者,盡快召喚救護車送院。
  • 傷處出血,若無異物,可直接壓力止血;如有異物,提高傷處以減慢出血,並盡快取出異物,若不能取出,則盡快前往醫院處理。
  • 一般瘀傷可用冰敷患處以減輕痛楚。
  • 頭部撞傷, 48小時內如仍有頭痛、頭暈、嘔吐等情況,應盡快延醫診治。
預防燒傷、燙傷
  • 同一電掣切勿使用太多插蘇,以免因電力負荷過重造成漏電火災;獨居長者煮食時,建議採用具時間掣的電器,並在廚房門和大門門口張貼提示,以免因忘記關火造成火災。
  • 煮食時及煮食後將有柄的廚具向內放,避免幼童觸碰手柄而燙傷;熱燙的食物應放在沒有枱布的枱面中央位置,以免幼童觸碰而燙傷。
  • 沐浴或浸浴時,先開冷水,後開熱水,或先調好水溫,以免燙傷。
  • 冬天使用熱水袋暖床鋪後需取走,以免睡覺時熱水袋漏水燙傷。
處理
  • 即用流動水沖洗或冷水浸洗傷患處最少十分鐘去降溫和減痛。
  • 如衣物與傷患處黏著,不要強行除去;沒有黏連而造成束縛的則要除去,如皮帶、戒指或手鐲。
  • 勿用冰、藥油、牙膏敷在傷患處,可用消毒或清潔不黏性的敷料蓋護傷處;勿弄穿水泡。
  • 如嚴重燒傷燙傷,應即召喚救護車送院。
預防割傷、夾傷
  • 應正當使用利器,用後須收妥,以免割傷。
  • 推門時必須先敲門。
處理
  • 傷口出血應用流動水沖洗和直接壓力止血,然後清潔傷口。
  • 如傷口持續流血,需提高該處以減慢出血,並盡快前往急症室治理。
  • 一般瘀傷可用冰敷患處。
預防中毒
  • 凡洗潔精、漂白水、防潮珠、洗衣粉等用品,應放在幼童不能觸及的地方。
  • 清楚標記所有溶液瓶,危險品應加上警告字句或圖樣。
  • 藥物要小心放置,清楚標記藥名和到期日。
  • 勿將食物、藥物和清潔溶液放在一起,應分開擺放。
處理
  • 如傷者清醒,可給予飲用大量水,以助稀釋身體內的毒素,帶同懷疑傷者誤服物品的容器,送傷者往急症室診治。
  • 如懷疑氣體中毒,應立即開窗,吹散濃烈氣體,關掉洩漏氣體的來源,檢查傷者清醒程度,同時通知管理處有關情況。
  • 如昏迷者,應即召喚救護車送院。

解開心結:心靈的癒療

  在基督教醫院裡工作,常會遇到一些基督徒病者,而在提供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會想到如何與基督信仰結合,更能幫助這些病者。這幾年間,西方提出一些將心理治療結合信仰的方案,例如以信仰為本的接受與承諾療法,提倡病者不要糾纏在負面經驗裡,而是選擇踏出來,向著符合信仰的方向前進。筆者也認為,活出基督信仰可以成為一種正面的心理經驗,於是有了一個構想,舉行一個以信仰為本的正向心理學治療小組。

  這個小組裡的病者,都是扎根於基督信仰,並且有豐富的禱告及靈修經驗。在小組裡,透過提供一些經驗式學習,讓他們體驗安靜禱告及默觀式禱告,藉此有助他們體驗一些正面的內心經驗、情緒及想法。

  這個小組共有十節,目標是透過信仰的實踐,集中於內在經驗,希望幫助參加者轉化內心為正向的、以神為中心的心態模式。這十節小組的內容,包括一些正向心理的主題,例如感恩、愛惜、關愛、細味生活的經驗、培養品格,以及寬恕他人、寬恕自己等。小組活動也包括如何在信仰裡學習轉念及信靠神,卸下憂慮及負面情緒,並學習情緒的調適及管理。最後,還包括如何從神的角度找尋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以及在不能避免的苦難中仍然尋求神的帶領。換句話說,這些基督徒的病者,一方面學習如何調整情緒來控制病情,提升正向心態;另一方面,透過扎根於他們的信仰經驗,從而增加從神而來的信心,嘗試活出豐盛的生命。

  除了傳統的心理教育外,小組注重一些經驗的學習及互動,將所學的實踐於生活當中,再帶回小組分享。參加者都十分享受這小組,在互相信任的氣氛下,他們都願意慢慢打開內心,將自己的痛苦及掙扎與別人分享,並透過禱告、默觀等經驗學習,嘗試將自己的痛苦及不能接受的經歷和回憶釋放出來,並在神的大愛中接受它們。他們正面的經驗和回應,強化了我們的信念,就是信仰經驗確實可以幫助一個人將內心的痛苦和困難經歷,轉化為正面的心態與體驗。

  小組的參加者都有不同種類的長期病患,包括癌症、情緒病如抑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等。其中有兩位癌症患者,描述他們患病初期,對癌症復發都帶有莫名的恐懼,每次到醫院覆診,都擔心會有不好的消息。但在治療小組中,他們都分享到慢慢能夠將這些強烈的恐懼釋放出來。透過歸回與神同在的空間,他們切實地感覺到這些恐懼與焦慮都一一平復了。現在他們較能用一個平靜的態度,去面對癌症復發的可能性。

  另外,一些受家庭成員溝通或關係困擾的患者,在小組裡分享長期以來受到家庭成員種種的壓力及不公平對待,引致情緒困擾、抑鬱、焦慮、沒自信心等問題。在小組中,他們能夠學習去接受一些不能改變的事實,特別是家庭成員不能改變的情緒表達或溝通方式,並且嘗試與家庭成員改變溝通的方法。對他們而言,長期揹著家庭的包袱,實在是一件苦事;但是他們都表示,透過找尋生命的意義和自己的價值,可以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在困苦中仍然喜樂,甚至學習寬恕過往家人對自己的傷害。

  改變較大的參加者,都會提及他們在禱告及安靜中,能夠感到與神更親近,並願意將自己交託祂。這份經驗,給他們巨大的動力去改變自己及走出困苦。但我們亦發覺,有幾位參加者一直都不能投入其中。他們似乎將自己的內心問題抓得太牢固,以致非常緊張,不容易去放鬆自己的身心。再者,也有一些參加者,相信自己永遠不能改變問題,甚至經常自責,覺得自己才是最大的罪人。他們與神的關係都傾向緊張,不容易放過自己。這令我們感受到,原來改變不是容易的事;若能夠真正放手,讓主進入自己的內心,才可以更透徹地去改變自己一貫的內心問題。

  在這小組中,我們嘗試尋找一個將信仰與心理治療接合的可能方式,過程中發覺原來最重要是神的大能,將不可能的成為可能,這才是終極的改變力量。長期病患包括身體以及心靈的病患,都可以是非常頑固及難以轉變的,但是將信仰融入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卻能帶出更深刻及徹底的改變,這是一個值得繼續摸索及應用的治療模式。

  其實,對於治療師而言,每一次的小組都是相當震撼心靈的經驗。能看到長期病者有實際的改變,從困苦無望的長期困擾裡走過來,活出真正的喜樂,以及感到生命再充滿意義,這種改變實在令人感到非常鼓舞。在治療師的個人世界裡,也是一個非常觸動心靈的經驗。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 4:23)

醫病同心:在病患中再次經歷祂

  星期天還在興高采烈的執拾行李,準備迎接數天後的洛磯山脈之旅,巴不得明天就起程,整晚還在想抵達後一定要到哪裡看看,會不會再跟北極光相遇,又或與漫天紅葉拍照留念…。期待出發的心情已經忘記了前幾天的抽針檢驗,況且過去幾年,每年的驗身都沒有問題,那會想到原來自己的身體狀況已慢慢在改變。

  中午吃飯的時候,電話鈴聲突然響起,來電顯示是從醫院打來的,心裡已感到不安。再聽到姑娘說明天要回來聽報告和一定要由家人陪同,不詳的預兆就更加強烈!會否真的「中招」?會是第幾期?要怎樣治療?在返回公司途中,又忽然想到莫非神真的要我好好停下來休息?

  第二天早上,戰戰兢兢的走進診症室,醫生第一句就說檢驗結果證實是癌症,又說很大機會是原位癌,只需要做手術將腫瘤切除和電療就可以。那一刻腦際一片空白,除了問手術要做多久和手術後要休息多少時間,其他的也不懂問,甚至醫生所解釋的治療方法,亦無法聽得進去。

  手術當天,一早就來到醫院做檢查,心裡其實很害怕卻又不想家人擔心,只好裝作若無其事。當所有檢驗做完後,便靜靜的坐在床上等待通知。就在這期間,院牧來到病房探訪病人。我第一時間就交待了自己已信主,只是沒有受洗和上教會。怎料她沒有先和我談信仰,反而關心我的工作;她不但耐心聆聽我的分享,還給了一語中的的回應。原來在工作上得不到認同和欣賞,心有不甘和不滿的感覺令我始終放不下,我還以為可以用跳舞、做瑜珈和旅行來減壓,但原來我一直只是自欺欺人。

  手術的時間比預期的快,只兩個多小時就完成了,可喜的是癌細胞沒有擴散,整組淋巴得以保留。心裡實在感謝神,因為我知道這個結果並非必然。丈夫和大兒子都是比較內斂的人,平時不擅表達關心。但住院期間丈夫給我細心的照顧,又在手術室外默默的等候,另外兒子放工後立即跑過來探望,令我感到非常温暖。在患病期間,家人的支持十分重要,使我感到自己並非孤身作戰。

  待身體休養之後我便開始電療,雖然之前已閱讀過關於電療的資料,但心裡還是感到不安。我走入那間溫度頗低的房間,一個人睡在那張冷冰冰的床上,心裡又開始感到害怕,我便不住祈禱,將自己的害怕和擔心都交給天父,心裡就漸漸感到平安。如是者,三個星期的療程很快就結束了,在最後一天,離開那間凍房後,心裡的喜悅不言可喻。

  除為了順利完成治療而感恩,更感謝神讓我在病患中再次經歷祂的保守和看顧,祂又透過院牧紓解了我在工作上多年的鬱結;也藉著給我的病人見證書冊,讓我更有勇氣和信心去仰望天父的醫治,學習全然交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