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窗:明澄的心境

  某個忙碌的早上,我在煮早餐的時候,不留神的打翻了咖啡壺。熱燙的咖啡溢滿廚房工作檯,直流到花地磚、櫃底及至積塵的牆角。本來打算盡快煮完早餐,然後處理一堆事情,臨了卻把廚房弄得一塌糊塗,所謂「越急越亂」,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我嘆一口氣,擰一塊毛巾,來回拭乾,又蹲下來,把沾濕的雜物逐件拿出來查看,咖啡滴滴嗒嗒,滴落腳趾,有點狼狽。

  其實櫃底的煮食餐具並不常用,堆積如山的東西一直懶得整理,藏污納垢的角落早該清潔,一言蔽之眼不見為乾淨。以前的我,在趕時間遇著這種情況,一定會為自己的笨拙而心情壞透。這一刻我把不見天日的、早已封塵的雜物,逐件洗淨,驀然心裡澄清,我領悟了一件事。

  每個人心底裡都有一個暗角,裡面藏了甚麼,只有自己曉得,可能是不堪回首的前塵、羞慚的往事、醒於不安的睡夢、看不清遠景的擔憂,種種事無法宣諸於口,一直往內擠壓,時間越久,連自己都被蒙蔽了。纏繞的暗湧,只要不被掀動,仿佛一切相安無事,生活如常。沒預期的打翻咖啡,是鋪天蓋地的序幕,讓人無法不去承認,表面上井然有序的廚房,也有見不得人的角落,就像心裡暗藏的、觸痛之處。

  如果世間上每件事的背後都有因由,打翻咖啡是表象,實情是上天在暗示,再不情願也要去面對自己的暗角。打翻了咖啡,發現塵垢,正如生活上的小小不如意,只是個溫馨提示,做事不用太急躁。我開始改變想法,當事情超出預期,先静下來想一想問題的癥結,遇到任何難題,也要從容處之。就像把雜物隨隨地整理,雖然花費了時間,卻是鍛鍊的過程,提醒自己安然面對生命中的不如意。

  人生路上各種曲折突然臨至,令人措手不及。我學習把這種經歷視作契機,迫使我去正視自己的問題,理順心裡的雜念。面對再多的不如意,其實沒有我想像中艱難,反而變得積極。那天我把厨房弄整齊了,感覺舒泰,心裡平靜。當再次遇上不如意的事情,我盡量放輕心情,因為我知道我不僅是處理困難,也是面對自己內心浮現的不安與擔憂,是從前的,也是當下的。

真心分享:何婉慧

從小開始,神給我很多異象(vision),讓我去思索和領悟。我在回憶童年階段與父母的關係時,一張圖像在腦海裡乍現出來,我看見了一片樹葉,中間紋絡清晰可見,葉子一半是翠綠色,另一半是枯乾的啡色…彷彿瞬間回到充滿吵罵聲和衝突的家。

父母離異,渴求聲音被聽見

  我一直渴求一個溫暖的家庭,可惜父母關係不和而離婚,四個孩子跟父親同住。我排第二,當時十歲,而最細的妹妹只有六歲。父親工作繁忙,當我還是個孩童已經要擔起照顧者的角色。婆婆很疼惜我們,每天過來照料家務和煮飯。有時媽媽很嚴厲,試過用衣架打我們,是那種上一輩的打罵方式用來管教孩子。成長於一個不和諧的家,父母之間的衝突令人緊張煩躁。吵架聲底下,沒有人聽見我的聲音,覺得被忽視了。一個人經常悶悶不樂,時而憤怒,感覺越來越沒有自信和自尊。

幼時被外婆疼愛的樣子。

  那個年代離婚是禁忌,我不想讓同學知道家庭狀況,所以在學校裡沉默寡言,鮮有表達意見,心事藏於深處,無人可以傾訴。只有回到家,面對婆婆才能夠自由釋放自己的情緒。我小時候有偏食習慣,最喜歡吃雞肉,有次婆婆沒有煮雞,我竟然任性地大發雷霆。她不發一言地走出去,然後買了雞回來。晚飯過後,我甚至沒有請婆婆留下過夜,雖事隔多年,但那個場面依然歷歷在目。

  我從父親身上,學會承擔和愛護家人;從母親身上,學會紀律。婆婆讓我體會到疼愛,所以我跟她是最親近的。父親給我很大空間去自由發揮,令我建立起一種好奇心、勇敢和冒險精神。當重新檢視我跟父母的關係時,已經不再憤怒。我很感恩這些練歷成就今日的我,當時的苦竟變得甘甜,心也變得寬容。

投身社工 服侍長者

  父親和婆婆樂於助人的性格,讓我學懂一件事 — 自己的能力雖微小,但總有能力去幫助他人。他們身處於艱難的環境,仍然很盡力照顧家人的需要,不會吝嗇。他們教曉了我,做事要有自發性。每當遇上阻攔,自己要找出解決方法,主動去改變現況,這種身教對個人成長非常重要。我覺得自己曾有過傷痛,也許自身經歷能夠幫助他人,因此選擇投身社會服務工作。

  還記得社工課程裡面的成長小組,有十幾位同學全部跟我一樣來自單親家庭!我一直以父母離婚而羞恥,無處傾吐而鬱悶,原來我並不孤單,在這裡找到渴望已久的共鳴,得以摒除以往的扭曲和自我貶低的想法。

長大後也疼愛家人。我最疼愛的家人:我的外婆和姨甥女。

  實習期間,我有機會接觸到情緒病以及思覺失調患者,後來又認識了一些患上抑鬱或認知障礙的長輩,他們的精神狀態很差,照顧者卻沒有察覺。到我正式成為社工,香港社會對認知障礙的關注與討論開始提高,明白到精神健康的重要,其實照顧者的處境同樣辛苦。很多認知障礙患者,他們可能不認得家人,甚至忘記自己是誰。跟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我也反問自己「到底我是誰」,這是我從小開始到現在仍在研究的課題,想到「自己的聲音不被聽見」的心結。神讓我看到生命的缺陷,原來在得到接納和支持底下,可以呈現我們的本相,那個一直隱藏的真我。很感恩神讓我在自我發掘的過程,學懂欣賞自己,也學懂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別人,與別人相處的時候,讓他們感受到有人同在。我覺得神差派我去哪裡,我都願意去,願意被神大大使用。

從社工走到藝術之旅

  2009年我踏上以色列朝聖之旅,當時坐在旅遊車廂,眼前是一片無邊無垠的黃沙,連綿壯麗的沙丘,深深感嘆神創造的偉大。我問神「祢給我那麼多圖像,我卻不會畫出來。如果我能夠畫畫,就可以把你的訊息傳遞出去,那是何等美好的祝福。」我懷著這份心思意念一直禱告,後來看到一篇訪問,有一位姊妹的畫作全部是以色列、耶路撒冷為題材,我覺得很漂亮獨特,打聽得知她的老師姓郭,於是冒昧拜訪。來到畫室,原來他是畫異象的,我忽然瞥見一張畫了十字架的作品,這個不就是前兩晚夢見的圖像嗎?根本是一模一樣!驚訝的同時,我已經非常確定要跟郭老師學畫畫。平時祈禱,神會給我很多畫畫的意念。我不間斷的練習,逐漸發展出個人的方向和風格,至今畫了十多年。

在朝聖之旅,看到浩翰無盡的沙漠,向神查問自己能否用畫筆將祂給我的異象分享,開始進入藝術與我的生命結連的旅程。

  疫情期間我未能回去畫室,也停止了創作,直到疫情緩和,才重新提起畫筆。在不能畫畫的日子,腦袋積存了許多圖像,我只能在記事本畫下來。三年沒有作畫,我竟一口氣畫了四幅,神加給我更多創造的力量。我開始嘗試運用不同的素材,令作品的元素更豐富,例如把陶土與繪畫混合,但因物料本身的重量關係,放在畫布上有困難。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我領悟到原來有重量的東西,放在軟弱的根基上,就會知道生命能有幾大的承載力,正如人生必然經歷的試煉,在困境來臨要考驗我們時,就會知道生命能承載些甚麼。我在異象中看到兩個很重的啞鈴,有條羽毛飄落,覆蓋在啞鈴上面。飄然而來的羽毛,上面刻有詩篇91篇4節的經文「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雖然過往的經歷很痛苦,但神透過異象給我一個回應,告訴我不要害怕。

三年疫情過後,重拾畫筆,並將陶藝融合畫作中,讓每幅畫作展示出「承載重量」的意義。

表達藝術治療的奇妙

  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夠疏理混亂的思想,去蕪存菁,整合自我,然後重新建立自己。每一位參加表達藝術治療的人,我都會用心去了解他們的內在世界。我接觸過很多老年認知障礙者,他們都表現沮喪,認為自己無用。直到他們親手完成一件創作,體會和發掘到自己的能力,就會重新去欣賞自己,這是一種很奇妙的轉化,願意走出憂鬱的陰霾。曾經有位九十多歲患上中期腦退化症的婆婆,丈夫離世了,情緒非常低落,整天躺在床上,不肯吃喝,又經常哭泣。不過有時她又會忘記丈夫已經過身的事實,竟不住追問旁人。我嘗試用表達藝術治療的方式去喚起她與丈夫的甜蜜回憶,跟她一起做陶泥。她一邊搓揉陶泥,一邊重複說了好多遍「中學上美術課我得零分」,說著說著她竟然捏塑了一道天堂的拱門,旁邊有他們夫妻二人坐在長椅上。婆婆露出微笑「我心裡放下了,將來我們會在天家見面。」那一刻我著實感動。婆婆透過藝術,去觸摸自己內心的憂傷和失去親人的哀痛,然後慢慢癒合。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份愛的特質,我想幫忙他們找到心裡那份愛。有時候我們心裡很混亂,無法用言語表達,既然這樣,不如觀察自己的內心,把混沌的過去,與現在、將來重新整合,達到醫治修復。

跟滿有藝術細胞的物理治療師同工一起為長者表達藝術治療小組作準備。

外婆返回天家後,念念不忘,創作「想。念您」以期盼他日在天家重聚的日子。

堅持理想 建立有愛的團隊和院舍

  我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確信表達藝術,不僅可療癒心靈上的傷口,同時帶給老人家一份愛。把藝術帶進安老服務,對我來說是一種召命,而召命是需要團隊一同承載。當初我要說服工作團隊的每一份子,去理解表達藝術治療的好處和成效,以及釐清機構董事局的疑慮,實在費了無數心力。過程中有部分人認同理念,亦有部分人認為不切實際而離開團隊,因此要喚醒他們從事安老工作的初心,省察自己的能力和態度,在改革的過程至為關鍵。我先教導工作團隊何謂表達藝術治療,讓他們自己去做創作,去體驗過程中的滿足感和創作力,察看自己的內在感受並且能夠表達出來的那份美好,還有接納自己的不足,能夠彼此信任,互相欣賞,這份從心出來的真實感,都是做人本關懷工作需要擁有的特質。生命本來就有很多可能性,看到這些真實的改變,令人很感動。

長者們參與表達藝術治療小組,共同創作「我們心裡的期盼— 天家」,表達返回天家的渴想。

  這八年來,逐步去建立有規模和理念的院舍,當中有神不斷的祝福。當前面對的難題是整個行業人手不足,年輕人不願意入行。最近機構舉辦了幾次招聘會,意料之外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認同理念而且願意加入工作團隊的人也不少。目前的工作是培養人才,讓他們理解靈安服務的價值,等同重視人的價值,共同建立和維繫一處有愛和屬靈氣氛的環境,一個充滿靈性的家給長者。我希望訓練出來的人才帶著這份信念,像蒲公英一樣散落到每一處,裨益整個行業。

與同工們一起往外退修,走進一條關懷自己,學習與自己和神對話的路。

生命、藝術與信仰

  神是藝術的創造者,而我們是神的創造物,我們被賦予一份創造力,而且擁有一種欣賞自己、欣賞別人和欣賞大自然的能力,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把這份美放在生活中,因此我很想透過事業,去體現自身擁有的能力和天賦。其實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已經擁有神的創造,但我們不去領受,反而經常批評、踐踏和破壞。我希望以多點感恩,活得真實的態度去回應神創造之美。我很強調生命要不斷更生和轉化,我欣賞美的東西,透過藝術能夠透視事物的內在價值。生命、藝術與信仰好像三角型,互相緊扣,不能分割。藝術必須融入生命,而靈性健康對生命尤其重要。

去年第五波疫情後,讓長者們「重生。從心」之藝術創作,參與公開展覽。

  在眾多的個人畫作之中,我特別喜歡Calm the Storm,是神告訴我不要害怕,人在風浪中會見到盼望。當我們處於困境,要學習用神的視角去看大世界,時常尋求神的幫助,一定會看到奇蹟和恩典。

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腦海裡浮現耶穌斥責風浪一幕,創作「是我,不要怕」,歸心向內,找回神給我們的錨。

  我覺得做人要有3個P:

  • 重拾做人的好玩(playfulness),放下框架,像個小孩子單純的享受玩樂,尋回自己失去的童年,放開胸懷盡量地笑。
  • 保持對生命的熱情(passion)。
  • 為自己而自豪(proud of being),喜歡自己,因為我是依照神的形象而造的。

院牧心箋

親愛的Kitty:

  主內平安!妳的近況怎樣?是否已適應在家休養的生活?我十分想念妳呢!

  妳出院那天的情景依舊歷歷在目,我來到病房,只見妳的行李收拾妥當放在一處,立刻猜到妳要出院了。一會兒,妳步履輕快地迎面而來,從容地說出好消息,令我也雀躍起來。感謝妳讓我陪妳同行了一程,分擔喜與憂,深刻體會與人同行的意義和喜樂。

  我們並肩同行的關係始於一次手術前的探訪,那天妳精神飽滿,準備就緒去迎接一項複雜的手術,盼望這手術能徹底清除癌細胞。妳請我為妳的手術祈禱,求主賜下平安,使一切順利。手術後翌日,妳如同剛抵達險峰頂端的攀山健兒,耗盡了力氣,幾近虛脫,只能用微弱的聲音請我再為妳祈禱,並伸出雙手讓我握住;當我緊緊地握著妳微涼的雙手說出禱文時,默默把溫暖和愛的鼓勵傳送給妳,直到妳安心的合上眼後,我才離去。幾天後,妳傷口的血水減少,漸漸回復精神和體力,健談起來,但是再過兩天後,妳的情況就開始變得反覆,要繼續留院治理一段時間。這段日子,妳每天看著旁邊的病人一個一個的離院,心情難免忐忑不安!有時候妳臉色凝重的躺臥著,話語寥寥無幾,每當遇上這情境,我都安靜地坐在床邊陪伴著;又有些時候,妳會坦率地傾訴心裡的迷惘和焦慮,然後便沉默下來,我在床邊默默地聆聽,心中能理解妳的失落感和無奈,偶爾分享聖經經文或勵志故事鼓勵妳,每次妳都若有所思,並感謝分享。

  後來某天探望妳時,妳眼中閃出光芒,細細說起緣由,原來那些經文和故事對妳有所啟發,讓妳學習在患難中感恩,並且用嶄新的眼光理解這個經歷——逆境是鍛鍊妳的忍耐力,以及學習順服神美好的旨意。雖然對妳這種性子急的人是一大挑戰,但這次的歷練將會令妳的人生更圓滿。

  日子如白駒過隙,三天前聽到妳出院的好消息,我心中大大喜樂,妳曾經提到自己不願意加重家人的心理負擔和壓力,所以不會向他們交代太多,而在痛苦與患難之際,院牧的關懷、安慰、陪伴和支持,最能夠紓緩妳心靈中的憂傷和孤單。其實我也很想在這裡告訴妳,與妳同行,我也受益匪淺呢!

  Kitty,妳說這次不平凡的經歷讓生命得以轉化,希望能夠生命影響生命,與那些憂傷困苦的人分享,成為使人得力的同行者。願妳成為別人的天使!

  祝妳早日康復!主恩常偕!

妳的同行者
陳院牧上

從心出發:跟從主來行醫

  作為醫護人員,經常需要在醫治病人時做決定,有些決定可以跟書本學習,跟經驗或者跟上級指示就可以完成。如果以上都不適用,前輩的提醒是「最少不要出事」,和要避開medico-legal的情況。但原來我們基督徒醫護還有一樣可以跟從的,就是跟從聖靈工作。

  筆者曾經有一個被聖靈催促的經驗。有一個新生嬰兒有壞死性腸炎的情況,之前已經做過四至五次手術,亦曾經用過人工心肺,生命曾在兩星期內一直在死亡邊緣來回走過。當時的外科問題是肚內壓力太高,不能將肚皮縫合,但因不能縫合肚皮,有慢性感染的情況出現,若能縫合肚皮才有機會控制感染。

  還記得當天是年初二早上,只有我和一位較年輕的醫生當值。我之前聽過這位病人的情況,但未曾參與過他的手術。看完病人之後,覺得風險很高,病人家長當時給予醫護的壓力非常大。若替嬰兒做手術,風險極大,併發症機會極高,甚至有在手術台上死亡的風險;但若不做手術,肚內的感染必會持續,病人也必定會慢慢走下坡,當時的醫療決定的確困難。

  聖靈當時在筆者心內不斷催促,要替這個病人做手術。心裡知道病人要承受的風險很高,萬一病人手術後有甚麼併發症,作為醫生的心理壓力也是很大的。

  巡房過後,筆者未有立刻決定做手術,卻在辦公室裡安靜禱告,聖靈的催促還沒有停止。之後我再詢問兒科醫生及麻醉科醫生,討論病情後並得到家長的同意,隨即安排手術。還記得做手術時筆者很緊張,心跳和小朋友的心跳一樣快(超過150),麻醉機發出心跳的速度響聲就好像我心跳的速度一樣。感謝主,透過手術成功將小朋友的肚皮縫合,情況稍有好轉,可以脫離危險期及慢慢跟家長有交流。小朋友在這個手術之後,一直住在深切治療部大約有一年之久,故事並未有好像電視劇的大團圓結局,病人在完成手術的一年之後就返回天父身旁。

  在這一年的時間,家長因著病人的緣故再次思考生命,並得到院牧幫助,重新認識耶穌,決定將自己及小朋友的生命交給耶穌。雖然小朋友在手術後只活了一年,但他卻救了一家人的屬靈生命。

  感謝主讓我們作醫護的是在人的生命上作服侍,我們很需要耶穌的帶領去繼續為神發光。除了聖靈的帶領,聖經裡都有提醒如何為神做工。

  「王要回答他們,說:『我確實地告訴你們:你們為我這些弟兄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事,就是為我做了。』(馬太福音25:40) 願我們繼續在主裡發光發熱。

關心健康:糖尿病前期與運動——把握黃金機會,遠離糖尿病

  相信大家對於「糖尿病」這個名稱不會感到陌生,但甚麼是「糖尿病前期」呢?「糖尿病前期」其實是指身體一個狀態,其血糖的水平比正常高,但不足以被診斷為患有「二型糖尿病」。

  根據美國糖尿聯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對糖尿病前期的血糖檢測標準,血糖值若介乎於以下數值範圍,即為糖尿病前期:


圖片來源:https://www.diabetesprevention.hk/

  已經進入糖尿病前期,會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2019年,估計高達3億7千萬、介乎20至79歲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2而每一年,大約5至10%患糖尿病前期的人會進一步惡化成糖尿病。在香港,2020年糖尿病是第10位致命的原因5!所以如果正處於糖尿病前期,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可幸的是,有研究指出,如果能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能減低70%的機會發展成為二型糖尿病1。市民應該時常保持身體的活躍、注意均衡的飲食、避免吸煙和飲酒3,4。同時,成年人應控制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概於18.5至22.9 kg/m2。另外,保持積極和正面的態度和心情來改善身體的狀況,也是十分重要。

注意飲食

  食物對於糖尿病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關於如何透過飲食來減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和控制體重,本文不會詳細講解,有需要時請向醫生或營養師請教。

針對個人需要的運動

體型較胖型

  假若一位體型較胖、脂肪比例較高的人士,運動的目標就是要促進「減脂增肌」。「減脂增肌」能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增加身體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消耗更多的卡路里,減低血糖水平。

  有研究指出,長時間、低至中強度(Low to moderate intensity-high volume)的帶氧運動比高強度但時間短(high intensity-short duration)的運動更加有利於控制血糖水平和消耗卡路里。對於體型較胖的人士,這種比較輕鬆、「以量取勝」的運動策略能提升安全度,也較容易實踐。

  建議體胖型的糖尿病前期人士一星期最少5天,每天累積60分鐘(每次最少10分鐘)的低至中等程度的帶氧運動。形式方面,最方便就是急步行,踏單車、健體操也可。一般來說,在運動時有輕微氣喘,但仍能一口氣說出「完整句子」,就大約是低至中等程度了。

  糖尿科護士協會和物理治療學會在網上有名為「舞動健康」的影片,大家可作參考請掃描以下QR Code 觀看。

  

  「增肌」方面,進行「漸進式阻力訓練」(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是不二之選。「漸進式阻力訓練」需要針對全身6-8組大肌肉來進行。可以透過運用自身的體重作為阻力(如掌上壓、深蹲等),或是其它簡單的器具,如啞鈴、水樽、阻力橡筋繩。每個動作做10-15下後有疲累感,該阻力或重量就屬於適合;每組動作重覆3組。當身體適應了之前的阻力,能做超過15下又感到輕鬆時,就可以稍為增加阻力。一般來說,阻力訓練可以一星期進行3次,即隔日進行,讓肌肉有時間休息。

體型偏瘦者

  體型偏瘦者,運動的目標以「增肌」為主。除「增肌」以外,也要進行每天30分鐘(一星期最少5天)的中等程度的帶氧運動,既可促進心肺功能、也能降低血糖。

其它運動注意事項

• 運動前先量度血壓、心率、或血糖水平。
• 運動前應先做3-5分鐘的熱身運動;運動後也應做緩和運動。
• 運動時或運動後留意有沒有血糖低的症狀:顫抖、視力不清、頭暈、頭痛、心悸、冒冷汗等。
• 每天要進行伸展運動,以保持肌肉的柔軟度和關節的靈活。
• 進行阻力訓練時,不可閉著氣來發力。
• 運動時要量力而為,如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疑問,請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請教。

參考資料:

  1. Tabák AG, Herder C, Rathmann W, et al. Prediabetes: a high-risk state for diabetes development. Lancet 2012; 379(9833):2279-2290.
  2. Saeedi P, Petersohn I, Salpea P,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diabetes prevalence estimates for 2019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 and 2045: 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Diabetes Atlas, 9(th) editio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19;157:107843.
  3. Schlesinger S, Neuenschwander M, Ballon A, et al. Adher- ence to healthy lifestyles and incidence of diabetes and mortality among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20;74(5):481-487.
  4. Zhang Y, Pan XF, Chen J, et al. Combined lifestyle factors and risk of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nd prognosi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Diabetologia 2020;63(1):21-33.
  5. Mortality Statistics 2020. Hong Kong SAR: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關心健康:新冠復後 — 長新冠

  本港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已經累積超過287萬宗(至2023年1月底)。有患者在感染起3個月內出現「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簡稱「長新冠(Long COVID)」的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影響日常生活。

「長新冠」症狀

  「長新冠」常見症狀可以歸納爲三類:呼吸道症狀、胃腸道症狀和精神及疲勞症狀。新冠患者在康復期間,常因呼吸道的刺激徵還沒有消失,出現咳嗽、痰黏、咽喉不適、胸悶、胸痛、嗅味覺異常等症狀,進入慢性微發炎狀態。

  胃腸道症狀以腹瀉、作悶、嘔吐爲主。根據研究結果,腸道微生態系統與「長新冠」有密切關聯,而恢復失調的腸道微生態有助促進患者的康復。

  精神及疲勞症狀,包括倦怠、注意力下降、健忘等常稱爲「腦霧」(Brain Fog)的認知功能障礙症狀,以及肌肉痠痛、皮疹、抑鬱、焦慮、失眠等。研究結果更發現脫髮、性慾減退等症狀與新冠病毒病存在關聯。

從中醫角度理解「長新冠」

  從發病到康復屬於正邪之氣相爭的過程,正氣必定會有所受損,因而導致「長新冠」的一系列症狀。中醫藉著四診合參、辨證論治作出診斷與治療。筆者在臨床上發現,早期中醫藥介入治療新冠病毒病,有效減少後遺症。後遺症患者往往在中醫藥治療一星期後便有明顯好轉,再通過調整飲食習慣、生活作息、運動導引等配合治療,能夠重新投入生活。

常見中醫食療保健推介

一. 選穴按摩

1. 列缺
有治療咳嗽氣喘、頭痛、咽喉腫痛等功用。此穴在手的橈骨上,左右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達的高點前凹陷處便是。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約1-2分鐘。

2. 足三里
有健脾胃、補氣血、調節神經等功用,可治療腸胃不適的症狀。此穴在外側膝眼下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便是。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約1-2分鐘。

二. 飲食建議

  新冠病毒病治療及康復期間應避免進食辛辣、煎炸、肥膩及甜品。注意飲食清淡,營養均衡,食物種類宜多樣化,攝取纖維素及適量的水分,保持二便通暢。以下是一些參考食療:

1. 羅漢果潤肺茶
• 成分:羅漢果1/4個,南杏10克,雪梨一個。
• 做法:雪梨連皮洗淨切開去核,南杏清洗,將所有材料用3碗水煎存1碗,溫服。每周1-2次。
• 功效:清熱潤肺止咳
• 性質:涼
• 適應症:口乾,喉乾,偶有咳嗽。

2. 五爪龍健脾湯
• 成分:五爪龍10克,白扁豆10克,穀芽10克,瘦肉150克。
• 做法:瘦肉洗淨出水,其他材料清洗,將所有材料用4碗水煎存2碗,溫服。每周1-2次。
• 功效:益氣健脾祛濕
• 性質:平
• 適應症:疲倦乏力,胃口欠佳,大變粘爛。

三. 其他注意事項

  確診後要放鬆心情,積極治療,勞逸結合,持盈保泰。康復期間要注意個人衛生,調節室內溫度,保持空氣流通,減少去人多場合,作息定時,避免淋雨濕身或過度疲勞。平時可進行拉筋、八鍛錦、行山等活動。運動應循序漸進,以輕微汗出為佳,發病期不宜過量運動。多進行腹式呼吸,這樣能把橫膈膜下降,從而增加肺活量。

  溫馨提示:如使用中藥或中成藥治療新冠病毒病,宜諮詢中醫師意見。

解開心結:晚晴全方位照顧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火把,祂不吹滅。」(以賽亞書42:3)

  嬰孩來到世上時受到萬千寵愛,在母腹十月懷胎,家人充滿歡樂迎接新生命;可是,當人生走到最後一程時,仍然能同樣擁有平安、無憾、有尊嚴及生活質素的晚晴生活嗎?試想像,若你不幸患上重病的話,你最擔心的是甚麼?你最想由誰照顧和陪伴?你又有甚麼心願呢?

  一項最新的全球死亡質素調查 (Finkelstein et al., 2022) 顯示,香港人的死亡質素由2015年全球第22位躍升至第9位,該評核範疇包括病人能否按意願選擇離世地點、病人的身、心、社、靈健康及對病人家屬的支援等,可見香港的晚晴照顧質素正在不斷提升,公眾對談生論死的態度也逐漸開放。

  晚晴全方位照顧涵蓋病人身、心、社、靈四方面的需要,而這四方面亦會互相影響,例如疼痛控制得好有助改善情緒;改善情緒也有助降低病人對痛楚的靈敏度。由於每個病人的需要不盡相同,醫護人員要先評估病人的需要及其優先次序,以需要為本而提供支援。另外,晚晴照顧亦會為護老者提供支援及哀傷輔導。

身體方面

  晚晴病人常見的身體症狀包括疲倦、失眠、水腫、氣促、咳嗽、噁心、嘔吐、便秘、疼痛、口乾、胃口欠佳等。正所謂「無痛等如好死」,只要症狀處理得好,將痛楚及身體不適減至最低,並盡量維持其身體機能,便能提升生活質素。病人及家屬可以向醫護人員表達其意願及需要,例如是否接受心肺復甦術、人工餵食、藥物控制症狀等。家屬亦可為病人定時按摩及清洗口腔,令其感到舒服。

心理方面

  晚晴病人面對死亡時,其心情可能十分複雜,例如感到抑鬱、焦慮、孤獨、內咎、擔心、無助、無望等。一項研究顯示,病人在生命最後一星期,46.4%出現中度至嚴重焦慮,43%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Kozlov et al., 2019)。此時,情緒支援對病人極其重要,心理支援不僅能讓病人的負面情緒得到紓緩,減低面對死亡的焦慮,並能解決內在的矛盾,重覓內在的平安。若病人願意傾談的話,我們可以耐心聆聽並接納其感受,不宜太快給予批評或建議。另外,我們也可以正面地肯定病人一生的努力及面對疾病的堅強,正如聖經提到:「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言16:24)若病人希望平靜地度過,我們便可給予他們適當的空間,有時默默地陪伴更勝千言萬語。

社交方面

  晚晴病人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更需要愛與被愛,一句關心、一句代禱、一句慰問,可能成為病人極大的安慰。我們需留意社交溝通是雙向的,所以病人及親友雙方持開放的態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病人宜主動向家屬表達自己的意願及喜好,例如想多見誰、臨終時需要通知誰、有甚麼未了的心願等等。病人亦可以趁機表達囑咐,例如將老伴交托子女照顧、勉勵孫兒孝順父母及勤奮學習等。若病人過往曾與他人有嫌隙,甚至傷害別人的話,可嘗試復和關係以減少遺憾。此外,病人也可按個人身體狀況,維持興趣及參與社交活動,例如寫書法、畫畫、聽歌、外出散步、與親友保持聯絡等。另一方面,親友亦可安排病人重遊舊地,舉行生日會或道別會,並多拍照記念溫馨時刻,之後亦可將相片擺放於病人容易看到的地方,讓病人感受到被愛。

靈性方面

  對基督徒來說,靈性就是我們與上主的關係,還記得洗禮的時候,我們在眾人面前見證我們與基督聯合,與基督同死同復活嗎?可見,困苦、患難和肉身的死亡都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羅馬書8:35),既是這樣,死亡應該是我們最高峰的屬靈經驗,因為死亡就是通往永恆必經之門。根據聖經,歷世歷代只有以諾和以利亞不必經歷死亡就乘旋風升天去了(創世記5:24、列王紀下2:11)。耶穌臨終時在十字架上曾對身旁的強盜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23:43)。上主的樂園是滿有慈愛、憐憫、真理和公義的,只要虛心領受,便可得著拯救。當我們面對生命的軟弱時,更需要定睛在耶穌身上,因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希伯來書4:15)。唯有我們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生命,真實地投靠上主,與衪復和、與衪連結、與衪相遇,靠著恩典好好地度過每天,擁抱救恩的盼望,我們便得著能力面對明天。

  家屬方面,亦可按病人的喜好及意願,協助播放詩歌或讀出聖經經文,讓病人時刻感受上主的同在與安慰;代禱者亦可以透過錄音播放形式與病人一起禱告守望,讓病人感受有弟兄姊妹同行支持。若病人或家屬在靈性方面有需要的話,亦可尋求院牧及教會支援。

  讓我們全方位關注晚晴病人身、心、社、靈的全人需要,學習主耶穌昔日謙卑地探訪服侍病人,將這些事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 21:4)

參考資料:
Finkelstein, E. A., Bhadelia, A., Goh, C., Baid, D., Singh, R., Bhatnagar, S., Connor, S. R. (2022).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ert Assessments of the Quality of Death and Dying 2021. J Pain Symptom Manage, 63(4), e419-e429.

Kozlov, E., Phongtankuel, V., Prigerson, H., Adelman, R., Shalev, A., Czaja, S., . . . Reid, M. C. (2019).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correlates of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t the very end of life.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58(1), 80-85.

病友心語:陪我們度過

主的帶領

  生老病死是必經的事,但是人生不是必然的。人生無常,以前的我從來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意義⋯⋯經歷弟弟進仔(化名)患病的事,以及相關各種際遇,才發現原來我們一家有神的帶領,還有天父給予我們奇異恩典。

由未認識主到堅信不移

  弟弟心地善良,一向身體沒有大毛病,而且熱愛運動,從來也沒有想過他會患上肺癌,或許他在工作上接觸到污染物,或許是際遇,或許是天意……

  雖然現實結果沒有改變,但是他的心靈和心境卻因遇上神而改變。記得弟弟患病時,身體的痛是非常難受的,甚至要用嗎啡才能止痛⋯⋯可是他從來沒有抱怨;相反地,他積極面對,堅持接受治療到最後一刻。他由未接觸過基督教信仰到堅定不移地相信,那份堅定、平安的心和感動,我初時並未能理解。我當時只知道因為病,他接觸了牧師、醫生、院牧和護士,每次跟他們聊天之後,沉重的心情也紓緩了。聖經箴言提到:喜樂的心就是良藥。在馬太福音也提到: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日子一天一天過,信仰讓他在苦中有一點甜。

心靈中的最痛

  可惜,後來弟弟出現抗藥情況,醫生和護士用了最大的努力也救不回來,我們還是失去了他……雖然他已經病了一段時間,但是我們仍然接受不了他的離開。這時院牧的陪伴和禱告,令我們對失去和死亡的恐懼減低,幫助我們度過心靈最痛的時刻,因為院牧與哀傷的人同哭。

永生的盼望

  現在我們一家人都上教會了,我們明白這是上帝的安排,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和親近主。「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12)

  我們衷心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在弟弟患病的路上,沿途有牧師、醫生、院牧、護士、教會同工、弟兄姊妹等等的出現。深信進仔已主懷安息,他朝天家再見!

醫護心語:與「寶貝」同行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轉瞬間,我踏入醫療護理行業已經有廿五年之久。小時候,我十分羨慕同學們,因他們有婆婆嫲嫲、公公爺爺;而我卻沒有可以親暱的上一輩,因他們在我懂事之前已一一離開世界了,甚至我公公和嫲嫲從未見過我呢!所以,每當我看見年老的病人,我對待他們便格外的殷勤和愛護,因他們都是別人的婆婆嫲嫲、公公爺爺。

  俗語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當家屬把這「寶貝」送入醫院,他們的心願是不想但又面對「寶貝」身體上的需要,故此,他們不得不將「寶貝」留在醫院,他們的心情必定會十分掛念;故此,每當有家屬探望,我便會向家屬講解病人的狀況,好讓他們能夠理解「寶貝」的情形,使他們可以安心。

  我擔任的醫護崗位是需要輪班的,然而,我從不抗拒返夜班,這不是因為我捱得,而是因為返夜班可以與失眠的長者有更多的分享,可以多些聆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重視及被關愛;加上與長者傾談,也增長我的智慧。

  近十年,我被調往「復康日間醫院」工作,工作模式與病房並不一樣,這是專為一些非住院的病人而設的復康部門,其主要服務內容是提供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的復康訓練,而大部分的病人是行動不便或者已完成了骨科手術而剛剛出院的病人。到訪醫院作復康運動的病人,他們各有自己的過去和經歷,而且他們多數是八十至一百歲的「寶貝」呢!有些是因為他們行動不便而要住在院舍中照顧,有些雖然家人可以勉強地照顧,但這些病人卻存有很大的愧意,覺得自己是連累了家人等,因此,大部份來到醫院做復康訓練的病人,都是在一種不開心的狀態下回來的。

  初次到訪本部門的病人,必須先經過首次評估,在評估過程中,我會給予病人支持和鼓勵,更會作他們的聆聽者,希望他們感到醫護人員也是復康路途中的同行者,且肯定他們、欣賞他們在過去的人生歲月中的堅強,並引導他們學習感恩的心,讓他們知道人生總有上天各樣的恩惠托住。

  曾經接觸一個病人,因為與家人的關係及發生的往事,她耿耿於懷已經有三十年之久。她回院作復康訓練時,慢慢地變得開懷了;當「畢業日」,即是她最後一次訓練,她送給我一封信,感謝我在過往的日子解開她三十年的心結,當時我很感動,又為她終於可以放下三十年的重擔而感恩。

  當看見到訪的病人縱然受著各種身體限制,但他們的心靈能夠有著陽光般的燦爛,這也是天父賜我從工作中得著一份不可言喻的滿足。

信仰心窗:卑賤與貴重

  當孩子說長大後要當清潔工或女巫,你會搖頭反對嗎?只因他們外表卑微和醜陋嗎?其實清潔工靠勞力賺取收入,沒有不妥當之處;可是由於它不需要高學歷,賺錢不多,被標籤為讀書不成者的職業。至於女巫同被標籤成邪惡的化身,只因人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天使才是純潔善良的代表。

清潔工是一份工作,不牽涉卑微貴賤,相反他們刻苦樂業的精神令人欽佩,正所謂「表面卑賤,內裡崇高」。而女巫若善用其優勢去助人,可以是「外表醜陋,內裡善良」。

  其實,人看外貌,神察內心。人看為貴重的,在上主眼中不一定等同貴重;人看為卑微的,在上主眼中可能是相當珍貴。

  耶穌說:有個有錢人,衣著華麗,天天奢華宴樂。在他門前躺了一個窮到極點的拉撒路,每天靠財主桌子上掉下的零碎充飢。當時有錢代表上主祝福,貧窮則是受咒詛。後來兩人都死了,他們的生命竟來個大逆轉,拉撒路上天家,財主卻下陰間。

  原來富有不一定有福,窮也不一定是禍。人有錢,多人奉承,可換來名聲權勢,但它叫人更驕傲,不約束自己,無錢時夫妻和氣,有了錢丈夫會去找女人;相反,窮人比較謙卑,因為無人奉承,以致不被自己蒙蔽,認識自己的有限,體會世界艱難,看清人的真面目。這裡不是說窮人一定不會驕傲,有些人是又窮又笨又驕傲。

  知道自己心靈貧乏的人,曉得為自己過錯懊悔的是被受祝福的。玉儀一直以為貧窮的是他人,直到一次接到一位太太來電,她才意識自己才是最貧乏的一個。

  太太說:「我有個患自閉症的小孩,我常為著孩子讀主流學校或接受特殊教育,與丈夫爭論不休,照顧孩子令我身心疲累。」玉儀說:「其實你可以如此如此作。」結果引來她的責罵:「為何你們只懂叫我如此作?」待對方罵到累,便嚎哭起來。

  玉儀很慚愧。那時她在中環工作,天天穿著套裝和高跟鞋,接觸高層,一向自視甚高,自恃有學歷,有工作能力,甚麼也有,以為自己知道一切。她想:「眼前這位太太有困難,仍努力經營生命。她的生活,我一點也不懂,不懂怎處理自閉症孩子。我以自己擁有的高人一等,但對她來說,卻是一點價值也沒有。」

  當我們視別人卑微和貧乏,其實是要思考和檢視己身的一個功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成長經歷,只要我們用心觀察,任何時刻都是我們增長智慧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