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認真濕熱

  濕熱是指「濕」與「熱」同時存在的現象,當水濕滯留體內不除而化熱時,就會形成濕熱現象。

  濕屬陰邪,有重濁粘滯的特性,能阻滯氣機活動,障礙脾氣運化。有外濕和內濕兩種:外濕是指外界環境的水濕進入人體而言,內濕是由內臟機能障礙而引起的水液代謝異常,導致體內水濕停滯而言。

  濕邪滯留體內,久而不去就會化熱,形成濕熱現象的體質,出現局部或全身水腫,或滲出性炎症。由於機體水液代謝障礙,組織水腫和炎症滲出物不容易被吸收,故使疾病纏綿難癒。

  如果先天不足,或長期居住在潮濕的環境當中,或者喜食肥甘厚味、辛辣燥熱食物,或滋補不當,或長期煙酒、熬夜等,均易使體內濕熱蘊結不解,形成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可反映在面部上,面部給人一種不潔、灰暗的感覺,面色發黃、發暗,皮膚油膩,毛孔粗大,易生暗瘡、粉刺,質感粗糙,膚色不勻,有色斑,面部容易浮腫。牙齒沒有光澤、發黃,牙齦易深紅或暗紅色。經常感覺口苦、口乾、口臭、或者咀裡有異味,易患口腔炎、牙齦腫痛,舌紅苔黃膩。眼睛易疲勞、渾濁、血絲滿佈,眼屎較多。容易咽喉腫痛,鼻腔烘熱。汗色發黃,汗味大、體味大。性格急躁易怒。即使睡眠充足,也常出現身體沈重、容易困倦、嗜睡的現象。並常有肌肉酸重、關節疼痛的現象。時有腹瀉、便秘或大便粘滯,小便多,或有痔瘡。女性易帶下色黃,外陰異味大,經常騷癢;男性易陰囊潮濕。

  濕熱體質者易感染皮膚病(如:脂溢性皮炎、毛囊炎、腳癬、濕疹),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炎、陰道炎)及肝膽系統疾病(如肝炎、肝結石)。

  肝膽脾胃等臟腑是濕熱容易聚集的地方,因此,濕熱體質者應注重臟腑的調理,以防濕熱傾向加重。

  濕熱體質者應以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為養生原則,注意靜養心神,保持情緒穩定,豁達開朗。多飲清水、多食蔬果,使二便暢通。少吃甜食,不宜煎炸燥熱燻烤肥膩辛辣刺激的食物,更不可煙酒。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長期熬夜或過度疲勞。經常做適當運動,舒展筋骨關節,以鍛練身體。不宜過份飲用涼茶,宜中病即止,以免傷陽氣。

  濕熱體質者適宜食用綠豆、苦瓜、絲瓜、馬蹄、赤小豆、薏苡仁、西瓜、雪梨、綠茶、紫菜、海帶等。不宜銀耳、燕窩、蜂蜜、阿膠等滋補品。

關心健康:菇且食得樂

  食用菌菇味道鮮美,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高、纖維素高、低脂肪、低熱量、低糖、低鹽,具有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和病後康復能力,而且它還含有一種抑制腫瘤生長的物質,有明顯的抗癌作用。經常食用能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和功能退化性的疾病。食用菌菇,種類多種多樣,如香菇、平菇、草菇、金針菇、蘑菇、猴頭菇、銀耳、黑木耳……等多種。限於篇幅,現只可介紹四種如下:

一、冬菇

  冬菇性味甘平,有補肝益氣、健脾胃作用。宜於年老體弱、氣短乏力、頭暈、食欲不振者,並可降血脂、降血壓,亦適用於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症。冬菇富含維生素D,能促進鈣、磷的吸收,有助骨骼和牙齒的發育,亦可使用於小兒佝僂病。冬菇含有多糖物質,能提高機體對癌症的抵抗力,並能增強放、化療的效果。但痛風症患者不宜多吃。

二、猴頭菇

  猴頭菇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氣、助消化作用。宜於脾胃虛弱、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猴頭菇含有多糖類及多肽類物質,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可防治消化道癌腫和其他惡性腫瘤,猴頭菇有利於血液循環,能夠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及調節血脂,並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抗衰老及促進頭髮生長的作用,對患有氣管、食道及平滑肌組織疾患者有保健作用,可安眠平喘。

三、金針菇

  金針菇性味甘涼,有益氣補虛作用,宜於氣血不足、體質虛弱、營養不良的老人和兒童。金針菇富含賴氨酸和鋅、有促進兒童智力發育和健腦作用。含有的樸菇素,且有顯著的抗癌功能,經常食用可抑制血脂升高、降低膽固醇,並可預防高血壓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但金針菇偏涼,故脾胃虛寒、腹痛泄瀉者不宜食用。

四、蘑菇

  蘑菇性味甘涼,有補氣益胃、理氣化痰作用,宜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體倦乏力者食用。蘑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其他營養成分,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並且有抗腫瘤、抗肝炎和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經常食用,對高血壓、高脂血症及肝炎、糖尿病等均有良好的補助治療。蘑菇所含的大量膳食纖維,能防止便秘,促進排毒的作用。

  以上菌菇類與其他食物一樣,須按個人的身體狀況而適量進食。

關心健康:吾係好記得

  記憶力減退又稱健忘,是指記憶力差,遇事易忘的一種病症,尤其對近期發生的事情、數字、人名,尤為明顯,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過久即感頭昏腦脹,疲乏無力。有的還表現有失眠、食欲減退、語言遲緩、神思欠敏、腰腿酸軟、表情呆滯等病狀。

  按中醫理論認為本病多因心脾不足、腎精虛衰而引起,由於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引致消化吸收機能減弱,造血不足;如先天稟賦不足或房事不節、大病之後、年老體弱,營養失調、精神長期刺激或勞心用腦過度等,均會引致精力虧損。若長期的心脾不足、腎精虛衰,就會導致腦失所養,記憶力衰退。

  思慮過度者,症見精神疲倦、面色無華、食少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腎精虧耗者,症見腰酸乏力、多夢失眠、心煩易醒、體倦神疲或精神恍惚,頭暈耳鳴健忘,甚或遺精早泄等。

  中醫治療本病之原則以養心血、補脾腎為主。飲食調理方面,應多進食優質蛋白質,如乳類、蛋類、肉、魚、動物肝臟等,用以強化大腦功能。多吃各種蔬果,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 B族等。經常食用黃綠色蔬菜,並多吃富含鈣、鎂、鋅類的食品,如海產類、貝殼類、魚類、乳類、豆類、硬果類等,能調節電解質平衡。

  平日可多吃含卵磷脂豐富的食物,卵磷脂對乙酰膽碱的生成至為重要,而乙酰膽碱是神經傳遞介質,大腦中乙酰膽碱缺乏,記憶力就會衰退。因此,多吃含卵磷脂的食物,有增強記憶力的功效,對改善大腦機能有重要作用。含卵磷脂豐富的食物有蛋黃、松子、核桃、花生、桂圓、大棗、大豆、黑芝麻、葵瓜子、青花魚,其他如冬菇、小米、黃花菜、銀杏葉等,也有健腦作用。

  除了選擇補腦食物外,也要有充足睡眠和休息,持之以恆的運動,生活起居要有節制,不宜飯後立即用腦(以免影響消化功能),戒煙酒,掌握記憶竅門及改善精神心理的不良刺激等,對預防記憶力減退亦有幫助,玆介紹食療如下:

芝麻核桃豆漿鮮奶糊:

黑芝麻一兩、核桃肉一兩、豆漿250cc、鮮牛奶250cc、白糖適量。

製法:將黑芝麻、核桃肉洗淨,微炒香,將所有材料放入攪拌機內磨成糊狀,煑沸,加白糖溶後即成。溫服。

功效:補腦益智、滋潤肌膚。

適應症:體質虛弱、記憶力減退,鬚髮早白、大便秘結、皮膚皺紋、黃褐斑、腰膝無力、骨質疏鬆。

關心健康:毛髮挽回

  在正常情況下,每天都有頭髮脫落,又有頭髮生長出來,這是新陳代謝的作用。脫髮是指在短期內脫髮量遠遠大於生髮量,造成頭髮明顯減少的一種症狀。

  脫髮原因很多,可能與壓力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荷爾蒙失調、腸胃問題、霉菌感染、貧血、營養不良、大病、產後或藥物副作用等引起有關。

  常見的脫髮類型有脂溢性脫髮,此因皮脂分泌過多,表現有頭皮油膩發光、頭皮屑很多、搔癢顯著,脫髮逐漸從兩側額角或頭頂開始,呈對稱性,逐漸擴大,致使頭髮日益稀少。

  斑禿,俗稱鬼剃頭,頭髮呈突然成片脫落,局部皮膚光亮,無自覺症狀,多見於青壯年,多因精神過度緊張,致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障礙,髮無所養所致。

  妊娠分娩後脫髮,主因生產時出血過多或產後營養不良,引起氣血兩虛。另一種是老年性脫髮,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主因年老腎氣虛衰,髮無所養而引起。

  預防脫髮,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注意勞逸結合,防止用腦過度,調整腸胃功能,使消化和吸收功能良好,防止營養缺乏,戒煙酒,不宜過多使用電風筒,使用適合自己髮質的洗髮水。

  經常按摩頭皮和梳頭,可以改善頭皮血液循環,增加頭髮根部的血流量,促進頭髮的生長,防止脫髮。

  中醫認為,脫髮多因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瘀血阻絡或脾胃濕熱等引起,故此使用藥物治療時,應辨證施治,才藥到病除。

  治療脫髮,可試用以下之外用方:

1. 桑白皮洗髮方:桑白皮2兩,水適量,煎水洗髮。

  • 功效:防止脫髮。
  • 主治:脫髮剛開始或未脫髮前預防。

2. 扁柏酊:新鮮扁柏,浸在75%酒精中,每天晃動數下,浸泡7天過濾,取藥液塗擦毛髮脫落部位,每日3次。

  • 功效:生髮黑髮。
  • 主治:體弱脫髮,老年性脫髮。

3. 生薑擦頭:取生薑片擦揉脫髮處,令頭皮發熱發紅,每日2至3次。

  • 功效:生髮,刺激局部皮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主治:斑禿。

4. 白矾外洗方:白矾一兩,用1.5公升水煎溶後洗頭。

  • 功效:燥濕止癢。
  • 主治:脂溢性脫髮。

關心健康:「更」要保養

  更年期是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直至完全停止的一個生理過程,是婦女由發育期過度到老年期的一個自然現象。在此期間,生理上發生一系列變化,出現一些令人困擾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更年期綜合症。

  更年期綜合症是否發生或程度輕重,除與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缺乏有關外,亦會受氣候、環境、精神、情緒及家庭等因素影響。大部分婦女會平安度過,少數婦女會出現生理及心理不適的症狀。因此,重視更年期的保健,可預防老年病或癌症的發生。

  更年期體內雌激素含量不穩定或逐漸下降,會出現一系列症狀:如月經紊亂、陰道乾癢、潮熱汗多、心悸失眠健忘、煩躁不安、情緒不穩、尿頻、皮膚現皺紋鬆弛、色素沈着、毛髮易脫落、出現白髮,容易出現骨質疏鬆、腰腿病、膽固醇較易滯留在血管內,引起血管硬化、心臟病及高血壓等,代謝障礙而致肥胖症,乳房進行性萎縮等。

  踏入更年期,體力會有所不足,常有力不從心之感。此時,生理上更加要注意有規律,起居有常、作息定時、勞逸結合,不要過勞。飲食要定時定量,有規律、有節制,營養要均衡。適當運動要持之以恆則可增強體質。從客觀實際及多角度看事物,凡事包容、開朗樂觀、凡事謝恩。

  隨著年齡的增長,新陳代謝減慢,皮膚易鬆弛,乾薄乏彈性,出現皺紋或色素沈着,此時,宜注意皮膚保養、加強保濕,避免過度曬太陽,經常做面部皮膚按摩,亦可外用敷面以營養肌膚、美白去皺。

營養肌膚外用方如下:

  銀杏(去殼去皮)一杯半、南杏(去皮)一杯半,鮮奶一杯半、蜂蜜半杯(以上材料以容量比例計算)。將所有材料放在攪拌器內研製成糊狀備用,用時以少許塗搽面部,一小時後用暖水洗去即可。

  如果出現肝腎虛損、腰酸腿軟、骨質疏鬆、陰道乾癢、皮膚乾皺、色素沈着,可飲用以下湯方,有益腎養血潤燥的作用。

花膠瑤柱冬菇煲瘦肉湯:

  花膠(干品)三兩、瑤柱三粒、冬菇一兩、西施骨一斤、生薑三片,用清水十碗煎存五碗,加鹽少許調味,溫服。

關心健康:脂「慌」肝

  很多人在檢查身體時才發現有脂肪肝,這是因為大部分初期脂肪肝患者都沒有自覺症狀,當發展到中重度脂肪肝時,就會出現腹脹、容易倦怠、食慾不振,右上腹不適,低熱、白細胞增多,轉氨酶升高等症狀。重度脂肪肝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就會發生肝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形成肝硬化。

  肝臟是脂類代謝的重要場所,脂類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運輸等都在其中。如果這些代謝過程受到障礙,肝臟脂類的含量就會發生變動,脂肪肝患者血中甘油三酯往往明顯升高,但初期大多沒有症狀。

  脂肪肝發病原因主要為長期高脂飲食或長期大量攝入糖、澱粉等碳水化合物,長期大量飲酒、肥胖、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缺乏蛋白質營養,藥物或毒物損傷肝臟等。根據上述原因就可知道,飲食調理在治療中起著重要地位。

  飲食的調理應以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及高纖維素的食物為主,控制碳水化合物的總熱量和脂肪的攝入,多吃蔬果,不吃甜食、糖果,不吃或盡量少吃動物內臟、蛋黃、蟹子等,少吃零食,睡前不要加餐,戒煙酒,避免剌激食物,如辣椒、咖哩等,飲食不宜過咸,宜清淡並有節制及定時。

  除了注意飲食衛生外,亦要加強運動,以增加脂肪消耗,這是減少體內脂肪堆積的最有效方法,同時注意生活要有規律,作息定時,心情開朗,因為肝氣的舒暢有助肝功能的恢復。

  平日可多吃有降血脂作用的食品,如酸奶、洋蔥、大蒜、生薑、香菇、木耳、山楂、綠豆、菊花、茶葉,蘑菇、芹菜、番茄、葵花子、海帶、淡菜、荷葉等,現舉例食療方如下:

山楂菊花水

  • 組成:山楂四錢、菊花二錢。先用清水沖洗,用兩碗半水煎山楂至碗半,後加入菊花再煎至一碗即成,可加入少量白糖調味。
  • 功效:平肝降壓、消食散瘀,降脂。
  • 適應症:肝盛頭痛、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脂肪肝、飲食積滯而致的肥胖症。
  •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胃酸過多不宜

關心健康:收放自如

  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水樣便或帶有黏液等。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有腸道功能紊亂(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腸道感染(如腸炎、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結核),腸道腫瘤(如結腸癌),腸道放射損傷,內分泌痢患,吸收不良及過敏等。盡管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腸道運動、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調有關。當腸蠕動增強,腸內容物通過腸道的速度加快,水分不能被充分吸收時,便引起腹瀉。

  中醫認為腹瀉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及臟腑虛弱等因素,但主要關鍵在於濕邪和脾胃功能障礙,故治療多以健脾利濕為主,並注意日常飲食調理。

  預防腹瀉,必需注意飲食衛生,進食前和大小便後,都要用清水洗手,廚房所用的砧板要生、熟分開,防止生、熟食物的交叉污染。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著涼,保持心情開朗。不宜生冷、難消化、不潔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腹瀉發生時,忌食油炸、肥膩、堅硬、滋潤或含多量纖維素的食物,並禁煙、酒、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應以清淡稀軟、易消化吸收,少渣低脂為原則,有時飲稀粥水亦可緩解病情。泄瀉嚴重者,要暫時禁食,即時入院輸液補充營養及水分。

  偶然發生腹瀉,首先要找出原因,不能一概使用止瀉藥。腹瀉有時是人體的保護性反應,將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排出體外,一律止瀉,可能擾亂消化系統功能。由於腹瀉原因很多,不是所有都是細菌引起,如濫用抗生素,使腸道內的有益菌受到破壞,反而會加重腸功能紊亂,使腹瀉不止。

  如果平素脾胃虛弱,胃納欠佳,稍進油膩之物,即大便次數增多,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可用淮山三錢、蓮子三錢、扁豆三錢、瘦肉四兩,煲湯飲,有健脾益胃作用。

關心健康:「認真」頭痛

  頭痛是常見的不適症狀,特別容易發生在工作過勞、精神緊張、用腦過度的時候。頭痛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種表現,有時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主要或早期表現。常見的有發熱(感冒、瘧疾等)、高血壓病、頸椎病、眼耳鼻喉病(青光眼、鼻竇炎等)、腦部疾病(炎症、腫瘤等)、中毒性疾病(尿毒症、鉛中毒等),神經性頭痛、偏頭痛和神經衰弱等。另外遺傳因素、食物因素、過敏等也可引起頭痛。

  頭痛病因甚多,按中醫理論,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頭痛由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引起,尤以風邪為主,臨床表現為時短暫,治宜祛風散邪;內傷頭痛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常或氣血不足等有關,臨床表現為時較久,有虛有實,錯綜複雜,治宜辨別虛實,或平肝、或補腎、或補血等。有時亦有按頭痛部位,根據經絡循行方面,選擇適當的穴位方藥治療。

  頭痛患者在飲食方面亦需注意某些宜忌,如頭痛有內熱或肝火盛者不宜煙酒,薑蒜及辛辣食物,虛症頭痛可多食富有營養的食物如瘦肉、豬肝、枸杞、雞蛋、紅棗、元肉、核桃、蓮子等,實症頭痛可食新鮮蔬菜、水果和具有清涼作用的食品,如菊花茶,綠豆湯,西瓜汁等。

以下介紹兩款湯水以助減輕頭痛:

1.蟬花薯仔瑤柱瘦肉湯

組成:蟬花六錢,薯仔四兩、瑤柱二粒、瘦肉六 兩、生薑二片。

功效:滋養明目,鎮靜祛風。

適應症:肝盛(症見頭脹痛、面紅目赤、煩躁易怒)或肝陰不足(症見頭痛綿綿、日久不愈、或兼有腰痛乏力、顴紅、煩怒加劇)引起的頭痛,面部易熱易紅,眼目昏花,血壓高等。

使用注意:感冒、痰濕等不宜。

製法:蟬花用清水洗淨,薯仔去皮洗淨切塊,瑤柱洗淨浸軟拆散,留浸瑤柱水,瘦肉洗淨切片出水,生薑去皮洗淨切片,將所有材料連浸瑤柱水,用清水六碗煎存三碗。

服用法:溫服

2. 菊花茶

用菊花三錢,沸水沖泡飲,有疏風清熱、解毒明目的作用,可治感冒風熱及肝熱引致的頭痛,但體質虛寒者不宜。

關心健康:眼睛保健操

  近年很多人因工作過勞、用神過度,或經常長時間望著電腦工作,過度使用視力,令眼睛疲勞、視物不清、眼乾澀、眼球脹痛、前額繃緊,甚至出現頭痛眩暈。一些患有屈光不正(即近視、遠視或散光)或身體虛弱的人,更會出現飛蚊症。

  預防眼晴疲勞,眼睛保健最重要,如:避免長時間用眼神、閱讀超過30分鐘後,宜遠望或閉目養神,最少30秒。適當的電腦工作距離,最少為50厘米或以上。工作時,文件與眼晴的距離最少要有30厘米,切勿在行車中閱讀。同時,要注意飲食均衡,眼部衛生,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如發覺視力欠佳、就要及早檢查。

  經常做眼睛保健操,可保視力及預防眼睛乾澀脹痛,現介紹如下:

  1. 頂按攢竹穴(即眉頭處):以雙手合掌,大拇指分開,以左右大拇指頭頂按眉頭攢竹穴,食指貼額。頂按64次。
  2. 擠按睛明穴(即內眼角處):以單手大拇指與食指擠按內眼角處,先向下按,再向上擠,一按一擠、計為一次,擠按64次。
  3. 揉按四白穴(平視、瞳孔直下一寸、眶下孔處):以雙手食指放在四白穴、揉按64次。
  4. 按太陽穴(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中),輪刮眼眶(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髎、承泣、睛明等穴);雙手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羅紋面按住左右太陽穴,用左右食指第二節內側面輪刮眼眶上下一圈、先內側上而外側下,做64次。

  堅持做眼睛保健操,每日三次(早午晚),亦可在眼睛疲勞時做,做完後遠望山海風景,最好是看綠蔭樹木片刻,效果更佳。

  預防眼睛疲勞,可多選擇富含維他命A的食物,如紅蘿蔔、魚肝油、動物肝臟等。

  如屬肝熱(目赤腫痛、眼屎膠著),視物模糊者,可飲菊花茶,亦有幫助。

  但肝虛(即體弱疲倦、肝血不足),視物模糊者,可用杞子三錢,瘦肉四兩、三碗水煎存一碗飲。

  亦可試用馬鈴薯、胡蘿蔔、黃瓜、蘋果各等分,切塊搾汁、可加少量蜂蜜調味,每天飲250cc,有利尿和降低血尿酸作用。

關心健康:痛如風,來無踪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臨床表現有:關節紅腫熱痛反覆發作、血液中尿酸增高,日久甚至會令關節畸型、出現痛風石及腎臟病變。

  嘌呤是一種有機化學物,無色結精易溶於水,在人體內嘌呤氧化而變成尿酸。

  人體嘌呤來源於飲食及體內合成,其代謝產物為尿酸,當體內尿酸產生過多或腎臟排泄能力不足,則產生高尿酸血症。臨床可分為兩期。

  1. 急性關節炎期:患者多在感染、勞累、飲酒及進食富含嘌呤的食物等誘發,通常在半夜突然發病,因關節疼痛而驚醒,初時為單關節炎症、以足大拇趾和第一蹠趾關節為多見,其次為其他趾關節,及踝、跟、膝、腕、指、肘等關節,偶有雙側同時或先後發作,局部關節紅腫熱痛及活動受限。同時伴有發熱,血細胞增高,血沈增快,一般經數日或一至二周後自然緩解。
  2. 慢性關節炎期:由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而來,多個關節受累,發作較頻,緩解期縮短,疼痛隨病程進展而加劇,甚至發作後腫痛也不完全消失,並在關節、腎臟及外耳的耳輪、對耳輪、蹠趾、指間和掌指關節等處的皮下出現痛風石,即尿酸鹽結晶,關節出現畸型及活動受限,病者常伴有腎功能不全、腎性高血壓等病。

  對痛風病人來說,飲食調攝最為重要,限制膳食中嘌呤的攝入量,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骨髓、家禽肉類及豆類、蘑菇等。控制蛋白質攝入量。忌煙酒和刺激性食物。適當減肥,多飲水、多吃鹼性食物如海帶、白菜、芥菜、黃瓜、茄子、蘿蔔、番茄、馬鈴薯、洋葱、綠蘆筍、桃、杏、梨、香蕉、蘋果等,以促進尿酸的排泄,同時防止尿酸結石的形成。避免情緒激動,進食定時定量,並要勞逸結合。

  痛風患者可用新鮮百合約80克,長期服用,亦可加入大米煮成粥。因百合含有一定量的秋水仙鹼,對痛風性關節炎有一定的防治功效。

  亦可試用馬鈴薯、胡蘿蔔、黃瓜、蘋果各等分,切塊搾汁、可加少量蜂蜜調味,每天飲250cc,有利尿和降低血尿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