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扇心窗:濃情細味

  有否想過忙碌的生活,有時會叫人缺乏耐性,甚至在歲月中,遺忘了身邊許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

  有天,我上朋友家,看見桌上一本精美相簿,是她親自利用電腦軟件,將過往十五年,跟丈夫外遊拍的照片,輯成相片集。每一張相片是經過她精挑細選才放進去的。我一直翻閱,她在旁解說,的確每張相片都在述說著一個個珍貴的回憶和故事。朋友說:「這是我畢生中最寶貴的東西,每張相片,都蘊藏著我和丈夫濃濃的情味,有一天我百年歸老,我攬抱著這本相簿離去,已很滿足。」

  時至今日,當身邊事物不斷推陳出新,我們反而需要好好地放慢步伐,細味過往。一天過去就不再。留下甚麼?無非一個故事。如果故事沒有被傳述和記下,人就活得像飛禽走獸。我是誰?從哪裡來?一路上所遇見的人,甚麼曾讓我心動?甚麼給我氣息、盼望和啟發?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去細想。

  最近Viu TV 有一個欣賞指數很高卻不太起眼的節目〈回憶備份〉,主持人每集都會訪問一些剛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朋友,趁著他們的記憶力尚未衰退而仍能憶述其心路歷程時,把這些珍貴回憶記錄下來,為他們在年青時所付出過的努力留下印記。電視台更會找來一些演員,把他們從前的經歷重新演繹出來,使其過往的生活可活生生地呈現觀眾眼前,很有意思。

  盧雲在其〈活出有愛的生命〉一書裡這樣說:「你我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曾活過、也沒有人會重活你我的生活。我們的一生是人類經歷鑲嵌裡獨特的石頭,既無價,又無可取代。」

  今年爸爸生日,我做了他的生命故事集送給他,過程中勾起我不少兒時回憶。在爸爸經營藥行的首兩年,他常通宵工作,為了減低藥材的入貨價,更親自切藥。爸爸本該爭取更多時間休息,但他見我們踏入青春期,臉上多了青春痘,就弄些藥給我們塗在患處,又煮「龜苓膏」給我們吃,那時他用龜板來煮,要花上很多工夫,但他沒有嫌煩,就是這樣默默付出他的愛。

  你可知上帝造物時,便將恩情嫩芽播於人類心田。家的恩情,溫柔似水。有一位母親,二十五年前,她的長子離家出走,她竭力尋找,始終音訊全無。每一天她在日記裡撰寫一篇短箋給兒子,告訴他每天的生活軼事。她已寫了三本滿滿的母愛短箋,期待某天兒子會回家,即使在她身故之後,兒子可讀到她在生之時寫給他的情書。

  這位母親的故事,讓我想到有情的上帝對其散落各處的迷失兒女的大愛,以及祂對我們眾人的關愛。聖經是上帝寫給我們的永恆情書。當我們迷失時,我們不曾想過閱讀這本書,但當我們回家之後,聖經便成了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財產,每天都值得我們細味和珍惜。

  安徒生在童話故事〈老墓石〉中這樣寫:「一切美的和善的將永不會被忘記,它將會在人們的回憶與傳說中流傳下去。」事實上,美好的事物不會被消失、被遺忘,只要我們是個有情人,學懂珍惜。

兩扇心窗:萬象更新

  冬天和春天往往予人截然不同的感覺。冬天的日照時間短,就如莫斯科市每天只有六小時見到陽光,天色陰沈沈,加上北風凜冽,天氣嚴寒,一切活動都會停止,生命力好像消散了,令人仿如置身一個深淵。相反春天卻象徵一個新開始,予人生機勃勃的感覺,這就是盼望。

  有人會把生命的困難,如經歷愛人生病、被離棄等等,視為人生的冬天。有否想過,在嚴峻的寒冬裡,主耶穌會臨到我們身旁,指引我們看見出人意外的曙光,猶如冬去春來,充滿盼望。新約聖經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馬大和馬利亞兩姊妹找人通知耶穌:「你所愛的人病了!」原來他們的弟弟拉撒路病重,他們想耶穌來看望弟弟,並醫治他。怎知耶穌未到,拉撒路已死了,姊妹們很傷心,齊聲埋怨主若早一點來,弟弟就不會死。

   耶穌接著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想不到耶穌竟在眾人面前,大聲呼叫:「拉撒路出來!」那個死人走出來,他的手、腳、面都包著布。耶穌對周圍的人說:「解開,叫他走!」死了四天的拉撒路竟然活過來!

  主耶穌有醫治的能力,甚至可以叫死人復活,只是主權卻不在於人,這不是說主並不憐憫,祂沒有把苦難挪去,有時是要讓我們的生命得著更深的歷練。也許你也聽過舊約聖經中約瑟的經歷,當年他被哥哥們賣到埃及,路上的他一定是驚恐萬分,悲痛莫名,但擺在面前的日子,他還是要活下去。也許就在他轉念之間想到神仍在掌管,就立時使他的心緒得著安寧,教他不用詛咒際遇,卻能以寬懷的心面對前路。

  約瑟因為有神的同在,他可以用平和的心面對新環境。神使他百事順利,就是「死結」到了他手,都能迎刃而解。這使其主人波提乏不得不認定約瑟有神同在,因而擢升他。神的確沒有保證我們不用遭受痛苦,卻答應在我們的痛苦際遇中要與我們同在同行。

  舉世聞名的〈彌賽亞神曲〉(Messiah),作者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本來是寫歌劇的。五十二歲時,所經營的歌劇院被迫關門。他負債纍纍,身體疲憊,心力交瘁。之後他的好友Charles Jennens寄來〈彌賽亞神曲〉的劇本,請他代寫曲譜。劇本裡的經文,大大鼓勵他,他開始將人生焦點轉回神身上,這轉向成了他人生逆境中的轉機,使他有力量創作。

  人生陷於低谷,不一定就注定失敗。有時人倒會在看似絕處之時,分外經歷神的慈愛、憐憫和信實。對不同的人來說,苦難的確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這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巴爾扎克(Honore de Balzac)的一句名言。

  請問你現在正處於那一種人生經歷?若你現時所經歷的是人生的寒冬,請你記著冬去春來,萬象更新,有主在你身旁,人生充滿盼望!

兩扇心窗:重拾童心

  有人說孩童是從上帝那裡來到人間的「星星童子」 (star children),但亦有人認為他們無知,而我在生活經驗裡,卻驚訝一個幾歲大的孩子,已能提出一些艱深的問題,例如:我要如何度過這一生?我相信甚麼?萬事將如何結束?生命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孩子的問題往往叫人有所反省和學習。更多時候,孩子就是我們的導師。

  耶穌時代,有一次他的門生問老師:「天國裏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十八章一至四節)耶穌告訴他的學生要回轉成小孩子的樣式,意味著我們成年人必須重新尋回孩童身上的某些特質,其中一樣是謙卑與純真的相信。

  非洲有位醫生名叫羅絲嫵(Helen Roseveare),她很艱難地為一個母親接生,怎知到最後母親死了,遺下一個早產兒和他三歲的姐姐。不幸地,給男嬰作取暖用的暖水袋也破了,這已是最後一個暖水袋!這暖水袋對他非常重要,因為它正好代替媽媽給他溫暖,所以各人都非常慌張,加上非洲日夜溫差大,當晚大家輪流抱著不停哭號的男嬰,直到天亮。

  第二天,羅醫生本來可以找牧師或其他成年人幫忙,但她卻找來其他小孩子為男嬰禱告。當中一個小女孩這樣祈禱,說:「天父,我向你祈求一個暖水袋,最好今天就有,不然嬰兒會凍死。另外,也請為他的家姐預備一個洋娃娃,好讓她知道你愛她。」當下羅醫生心裡驚嘆這孩子的天真,她起初也認為要成就這事,似乎不大可能。想不到當天下午羅醫生就收到一個包裹,內中有暖水袋和洋娃娃,當她看看包裹上的日期,發現早於五個月前,天父已感動她以前聖經班的一個學生寄出這包裹,原來天父早有預備。

  羅醫生在這小孩子身上學到祈禱。另外,你可能會想:通常是人找醫生幫忙,怎麼醫生會找小孩子祈禱?原來在某些情況下,醫生也會感到無能為力。即使你是廚師,要你在沒有原材料供應下,獨力煮一萬人的飯食,談何容易!像這樣的禱告經歷,在物資充裕的環境裡我們已甚少聽到,甚至認為這樣作太傻了!可是,時至今天,在許多條件落後的宣敎地區,我們仍會常常聽聞。

  另一次,有許多群眾來找耶穌,要聽他講道,直到太陽下山,耶穌不忍大家餓著肚子離開,他找來學生,吩咐他們為群眾供應食物。按照當時生活習慣,相信大家多少也有些食物在身上,只是各人認為自己也不夠吃,所以沒有就耶穌的呼籲而拿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最後一個小男孩主動獻上他的食物,就是五個餅二條小魚,放在耶穌手中,經他祝謝後交由門徒分派出去。正因為這小男孩沒有太多計算,他活在此時此地,看見需要就樂意伸出援手,結果叫成千上萬的人吃飽,並有十二籃子零碎剩下。

  看完了這兩個故事,你會否因著小孩子的信心、自動、自發和愛的表達而有所感悟?我們這自由的生命,展示出來的童心,是我們曾經擁有過,但不知何時卻失落了。有人說我們出生後第二年就失去這份赤子之心,很快已被敎導去和別人比較,與人相處不要太誠實,看人看事變得負面等等。但願我們能夠重拾孩提時代的童心和童真,更多享受人生。

兩扇心窗:原來如此

  有說人生如拼圖,嬰兒如一張白紙,是拼圖的起點,我們每天努力構築,任憑我們起初如何胸有成竹地拼砌,怎知後來總是碰壁,無一塊像樣。原來是缺乏藍圖,沒有拼圖盒上那幅畫來對照,失去方向和指引。因此,我們先要認識生命藍圖的創造主,只有衪知道我們前面的道路,就如詩人大衛確信神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他。(詩篇16:11)你若相信祂的智慧,祂定會為你勾畫出最美麗和滿有意義的拼圖。

  有經驗砌拼圖的人,會按藍圖先砌好四角和邊陲,因為這個框架可以幫助往後的拼砌。這樣說來,到底是誰為我們的人生定下框架?原來是創造主,祂為我們定下許多法則,不是要限制我們,而是要幫助我們活得更好。正如排拼圖是有規則,每一片小拼圖都有它最合適的位置。

  砌人物拼圖時,人物衣服上的色彩最是吸引,我們的人生亦有其獨特之處。有人天資聰敏,對形狀、大小、顏色、深淺特別敏銳,拼起來特別快,而他事業上總比別人早一步成功,但他又可能會錯過人生另一些體驗;另一些人卻可以將許多看似殘缺的拼塊拼出最美的一幅畫。

  著名心臟學家道西葛(Helen Taussig)從小有讀寫障礙,常將b看成d,或是p看成q,又將261讀成621;而且因一次肺結核病,險些令她喪命。她在哈佛大學畢業後成為心臟科醫生,誰會料到她實習時染了病毒,令她失去兩耳的聽力。於是她學習手語和唇語,以保持與病人的溝通,又用手的觸覺取代聽筒。她說:「我總是在自己的有限裡尋找最佳的角度。我將身體的殘缺當成一門課去學習,許多人沒有這種機會,我也學會集中自己的精力做最重要的事。」

  砌拼圖時,碰上一些朦朧的背景,來回拼了很多遍也拼不出個端倪,最令人感到挫折。但這些背景拼圖一旦砌好,你會讚嘆其美麗,原來它們的出現是令周圍環境更有立體感。道西葛的人生正是如此。人生中一些灰暗的時候,有人希望自己從沒經歷過;然而回眸一望,這些經歷卻突顯生命的美麗之處。

  當你面對生命的低潮或挑戰時,或許會執著於所缺的一塊或兩塊拼圖,以為上主不愛你。事實上你人生的缺欠或失去,正有一位愛你的天父願意為你填補,你是否有信心去投靠祂?是否願意容讓祂在你人生中佔上最重要的位置?你的人生拼圖最需要創造主這一片,因為有了祂,你的生命才是完整和有意義。就如聖經所言:「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下)

  「我是誰?」你曾問過這問題嗎?有人看自己只是滄海一粟、平凡無奇的市井小民,或是孤單不被了解之人,但上主是怎樣看我們?衪看我們是祂獨一無二精心的傑作。原來我是被上主造的,有祂疼惜我,我可以愛祂及尊祂為主。

兩扇心窗:可嚐得到的福音

  現在很多國家會為在戰事中死亡而身分無法被確認的軍人立墓碑,稱之「無名塚」。他們是為國捐軀,並為今天的和平而犧牲自己的生命戰士。

  現實中,我們不乏看見有人為成全他人而自我犧牲,例如有消防員將自己的氧氣罩給火災現場的人,最終自己殉職。這份無私捨己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我想起耶穌也很值得人敬佩,他用上「以死代死」的救贖方法拯救世人。究竟耶穌的死是怎麼回事?原來聖經多次預言,有一位救主要來成為代罪羔羊。從前以色列人是用祭牲代付人的罪過,把祭牲殺了獻上作贖罪。耶穌卻以自己的生命為罪受死,就是義的代替不義。

  我們不是立碑向祂致敬,而是每周或每月用聖餐禮來記念祂,這是按耶穌的吩咐。聖經記下耶穌被賣那一夜的事,那一天是猶太人的逾越節(註一);晚餐時,耶穌拿起餅來,祝謝,擘開,遞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哥林多前書11:24)馬丁路德稱它為「可嚐得到的福音」。在敬拜聚會中,我們喝同一個杯(杯內盛載的是葡萄汁),分享同一個餅,表示大家是同一家人,「記念」帶有保存歷史和傳承信仰之意。就如中國人若不守清明節,很快便遺忘先人和先人的精神。

  為甚麼要記念主恩?因為神知道人會常常忘記。

  有位牧師小時候被性侵犯,多年來他把侵犯他的人關在心裡,有時就拿出來鞭打他、羞辱他。一天,當他照常在腦海中模擬打他時,突然感受到聖靈在心裡問他:「你需要幫忙嗎?我可以幫忙。要不要我鞭打他,把他帶到群眾面前公開羞辱他,向他吐口水,然後讓大家知道他是個怎樣的人,要不要我幫你殺死他?」

  他說:「這樣做有一點嚴重,聖靈,不要到這種地步。」聖靈說:「我已經做了。」

  此刻,他突然見到主耶穌掛在十架上。他走過去問耶穌痛不痛、苦不苦?

  祂說:「好痛!」他問耶穌:「你為甚麼不下來?」

  祂說:「我其實很想下來,但我沒辦法下來,因為我見到你一個人躲在棉被裡面哭,我見到你所經歷到的羞辱和傷害,我要擔當你的羞辱和傷害。」

  他說:「當我看見耶穌在十架上擔當我的羞辱,本來在我身上的,如今在祂身上,那一天我的心就被祂的愛充滿了。自那一次神觸摸我的心,我的心就恢復過來,找到我的喜樂、平安、價值、歸屬和神的愛。今天我可以說:『你這個一直以來叫我難以原諒的人⋯⋯欠我的,不用償還,因為耶穌已為你償還一切。』」

  原來耶穌的愛充滿我們的心時,傷害得以化解,原諒帶來真正的自由,我們要常常記念神恩;因為有愛,原諒就變成容易的事。

(註一)逾越節是猶太人每年每家恆守的節期,藉以記念耶和華把他們的祖先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

兩扇心窗:登山俠客行

  有人說生命原是一趟登山之旅。人人都有自己的山路,究竟我們是誰?要往哪裡去?甚麼是我們人生路的目標?你有想過嗎?

  有人喜歡挑戰自己登上高峰,征服了一個高峰,又要尋找另一個高峰,期待攀上一個又一個高峰。有一位老師放下工作,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她的毅力令人敬佩。有人喜歡一個人去旅行或行山,但亦有人喜歡夥拍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登山,因為登山之路,危機重重,有人會因為患上高山症,無法繼續往後的行程,只好下山。加上山路崎嶇難行,碰上大霧或風雨,就更是叫人寸步難行。因此若有一個熟悉山路的響導在前面引路,實是必須的。領路的人,通常走在隊伍的前頭,他一邊走一邊繫上救生繩,好讓後面的人有所倚靠,甚至將救生繩繫在腰間前行。因為山路狹窄,大家繞山而行,就要格外留神,稍一不慎,輕則一旦踩到鬆動的石頭,會扭傷腳踝;嚴重的甚或會很易滑下山崖,故絕不可掉以輕心。

  的確,人生有些事情總在你意料之外。有誰想到自己有一天從外地回來,竟發現丈夫不在家,原來是進了醫院隔離病房。半年後,他再次入院,確診患上肺癌,而癌細胞亦已擴散至腦。他還有一年就「登六」,正計劃退休後的生活,想不到一個意外就令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頃刻失序。今年年初二他離世了,死時很安祥,像睡了一樣,沒有痛苦地返回天家。這是我一位友人的際遇。

  我們的人生路不一定是平坦大道,有時走在山中狹窄的小路,不知不覺走近崖邊,強風襲來,瘦弱的身軀彷彿搖搖欲墜。本來是二人同行的路,當一人比你先走,即使只得你一個人,你也得繼續走下去。然而,即使你覺得自己登山經驗豐富,也不要孤身上路,要尋找同路人,有人陪伴,互相扶持鼓勵,正如聖經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傳道書4:9-10)因此要珍惜有同伴同行的當下,和彼此最珍貴的相聚相依。

  除了同行者,我們亦非常需要一位引路者。誰是我們人生路上最可靠的引路者?是耶穌,祂曾如此宣告:「我就是那條路,同時也是真理,也是生命。若不藉著我,無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畢德生 Eugene H. Peterson“The Message”譯本)原來我們人生目的地不是登上山峰,而是回到父家。登山客最終也要下山回家,有個「永恆的家」在等著我們回去。人生在世數十載,我們在世上只是客旅,一路上,上主會引領我們去經歷不同的事情,為的是叫我們生命更成長。人生不會沒有困難,但當我們回望人生,定會發現處處留下神同在同行的痕跡。神是我們現實旅程中隨時的幫助。

兩扇心窗:「添水人」與「耗水人」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經濟利益掛帥,有老闆視一位病後復職的員工為「公司的負資產」,要想方設法除之而後快;但有人看一位員工為「公司的福利」,即使她請假不在公司的這段日子,老闆依然會支薪給她。可能你會以為她是老闆的親戚,非也!

  其實,她只是公司一位接待員,原打算請假一星期來陪伴患病的母親,怎知母親病情惡化,她要請更多的假。一個月後,老闆打算叫人事部找人取代她,但她的同事竟告訴老闆說他們不想讓別人取代她,他們願意繼續幫她代班,並會盡一切努力讓公司正常運作。你想不到一位小員工竟可有如此影響力,公司裡的人都疼愛她,同事有困擾會對她說,有開心事也會第一時間告訴她,只因她能在困境中給人鼓勵,在順境中與人同歡。

  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同樂,與人同情共感,在與人建立美好關係的基礎上,非常重要。所謂「自私生出自私,顧念生出顧念」,有一條黃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人際關係的起始點。聖經說得好,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人。倘若有需要的是你,你想別人如何待你?

  這世上存在著兩種人:「添水人」與「耗水人」。所謂「耗水人」,就是那些對人苛刻,用粗魯負面的話語掏空他人者,他們不僅耗盡別人桶裡的水,自己桶裡的水也在減少。至於「添水人」,則是那些為人加油、打氣,用恩慈言行投注在別人身上者,當他們為人投注心力時,他們的桶子也是滿溢的。可見讓人有影響力的不是其社會地位,而是其心靈素質。我是誰?我是個「添水人」還是「耗水人」?

  有一次,我到朋友家中,見他的客廳內放了一缸魚,閒話家常談起他養魚的始末,原來他是因為不忍生命給蹧蹋而養起魚來。事緣他一位同事一時興起買來魚缸養魚,怎知數天之內魚兒死得七七八八,他不服氣再買新的來養,但魚兒仍是養不活,如是者他買了三、四次,情況並沒有多大改善,於是他任由魚兒自生自滅,最後在意興闌珊的情況下,決定將魚缸丟掉,但我朋友見內中仍有幾條活魚,畢竟魚兒也是生命,所以他便接手養魚。

  以上事件令我想到上帝無條件的大愛。本來面對人類犯罪作惡,上帝可以像那位同事般放棄人類;但因為愛,祂不單沒有放棄我們,反而還差派耶穌來,為人伸出援手,拉我們一把,無論我們的過去是如何邪惡不堪,祂仍願意拯救我們。上帝救我們不是因為我們「乖」,就是每次我們做得不好,祂仍幫助我們。還有上帝不是專門來定人的罪,而是來愛人,並且使人變得更好。既是這樣,愛上帝與愛人如己,是我們的不二選擇。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若你想作個添水人,你先要有上帝滿滿的愛才行。

兩扇心窗:尋找時間的人

  有誰知時間去了哪?在愛爾蘭肯瓦拉小鎮,時間似乎被偷走,每個人都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吉吉問媽媽要甚麼生日禮物,媽媽說她甚麼也不想要,只想要多些時間。十五歲的吉吉怎樣才能找到時間?他從鄰居口中得知有個密室可通往永恆之地,在那裡有用不完的時間。吉吉決定要為媽媽買點時間。這是愛爾蘭小說家凱特、湯普森(Kate Thompson)的《尋找時間的人》(原文是The New Policeman)的情節。

  有人竭盡全力要去尋找時間,時間究竟有何吸引力?有人說:只要活著,自然就有時間。只要有時間,遲早會等到機會,時間是最大的機會。「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貨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只在乎時間和機會。」(傳道書9:11)時間是最珍貴的資源,但時間卻是最易被人浪費的資源,多少時候我們讓時間白白溜走。

  時間屬於誰?誰是時間的真正主人?誰掌時間?人往往以為自己在掌控時間,事實上不是!有人會將時間分為兩份,一份屬於雇主,一份屬於自己。其實,所有時間也屬於上主。神是時間的主宰,時間是神所賜的禮物。猶大王希西家病危時求告神,神用兆頭 — 使亞哈斯日晷的日影往後退十度 — 指示必會使他完全康復,然後神又多賜他十五年壽命,只可惜他沒有按神的旨意走完生命列車最後一程,浪費神多給他的生命。

  從一個人管理時間的能力,可見其所具備的智慧。耶穌對時間很重視,也很敏感。耶穌說:「趁著白日(有生命),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死亡)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耶穌何所指?正因為人一生要做的事多不勝數,人的欲望無窮,時間永遠不夠用。要抓住時間,不是擠時間做更多事情,而是好好決定甚麼是人生的重要課題。

  若那人時日無多,他會想著工作還是他的家人?當然是他心愛的人和家人,從來關係是無可取替的。同事自知離世日子越近,她最想尋回離家的兒子,和兒子吃一頓飯。好友面對爸爸彌留之際,她選擇晚上守在他床邊,隨時候命照顧他。何解要如此選擇?正因為她很珍惜這段只有她和爸爸在一起的時間,把握機會去表達愛。有一位伯伯最想在離世前跟太太道歉,說句「對不起!多謝你!我愛你!」我就充當中間人,將他太太帶來,當時的場面很感人,到現在還歷歷在目。

  時間之珍貴在於其無可替代。乏人力,可以招募;乏物力,可以外借;乏技術,可以培訓;乏財力,可以募捐;乏時間,則無法增加。人人一天只有廿四小時。時間比金錢更珍貴,世上有價值的東西都是用時間去換,就如要得智慧,就得用時間去觀察、閱讀和思考。為免時間輕易被偷走,我們需要好好地數算日子,把握轉瞬即逝的光陰,今天就想好我要分配多少時間做該做的事。

兩扇心窗:天涯若比鄰

  後現代是個多變的年代,同時也是個否定一切的年代!
想起惹人爭議的作家David Shields的名句:「關於人生,就是每個人都必死無疑!」看似廢話,但的確道出了人生無法否定的真相。

  小時候,筆者的左鄰右里關係非常密切。我們煮了糖水,會彼此分享。大家有事要辦,可以將孩子暫托鄰居。反觀今天鄰舍間的關係,只流於點頭之交,大家碰面,就打個招呼而已,甚或漠不關心。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怎樣可以跟鄰舍建立親密的關係?

  或者我們可以從耶穌所說的一個故事,得到一點點啟發:

  有一個人要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聽說這條路有很多賊人匿藏,伺機搶劫。想不到賊人從後跳出來,用刀刺他,剝去他的衣服,把他打得半死,搶去他的錢,他奄奄一息躺在地上,受了重傷,不能動彈,希望有人經過可以幫助他。

  接著他聽到腳步聲,心想:「有人來了!原來是祭司,他教人認識神,一定會幫我。」但祭司沒有停下來,他繞路急急走開。可憐傷者孤單一個躺在那裡。

  他再聽到腳步聲,心想:「有人來了!原來是個利未人,他教人認識神的律法,一定會幫我。」但利未人沒有停下來,他同樣繞路急急走開。

  那傷者很憂愁,還沒有人來幫助他。

  今次他聽到驢子身上的啷啷聲,心想:「有人來了!這人或者會幫我。」那人停下,從驢子身上下來,彎腰在傷者旁邊,原來是個撒瑪利亞人。他看見傷者,就動了憐憫的心,上前將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後扶上驢子,帶到客店照顧。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交給店主,叮囑店主照顧傷者。

  故事中的傷者好比社會上身心受創、需要別人關愛及支持的人。祭司和利未人,代表看見而沒有行動、有能力卻不願顧惜。相反,撒瑪利亞人的一連串行動:倒油、包裹、扶上驢子等正是愛的流露。至於要付出多少的油、酒、布、驢子、銀幣、時間、陪伴和擔保等,他沒有計較,慷慨地按他能力所及的照顧傷者,只因他見到這個受傷的人而動了憐憫的心。

  今天,當你見到別人落在水深火熱中,你會否踏前一步,向對方伸出援手?多年前,我從報章得悉一位在大雨中因救人而溺斃的工人,住在我工作地方的屋邨內,想到有人在如此突然的情況下痛失親人,一定非常難受。於是,我嘗試訪尋,之後看見那位工人的遺孀及年幼的兒子,就請教會弟兄姊妹按心中的感動作出愛心奉獻,並在卡紙上寫上慰問的說話,然後我就代表教會送去,讓他們感覺鄰舍間的情。

  2003年SARS肆虐,全城人心惶惶,我在工作地方附近,發現新建了一幢長者屋。我想為獨居長者送上一份慰問,於是請教會弟兄姊妹預備了一些口罩及日常生活物資送給長者,表達關心。之後更有多次探訪,有些街坊竟成了朋友。

  其實,這不足為怪,筆者的兄嫂因工作關係,需要將女兒交鄰居暫托,想不到鄰居卻成了我侄女的契媽。

  總的來說,鄰舍間親密關係的建立,乃始於先看見、後動心,而動心自會帶來一連串愛的行動,正如上帝的兒子來到人間,親自將那份無私的大愛向我們展現出來。

兩扇心窗:記憶的力量

  記憶是人類最貴重的珍寶,但其重要性卻容易被人遺忘。一個人若無記性,就連其日常生活都不能好好運作。例如:我剛用過的手提電話在哪?我下周約了誰吃飯?剛才上司吩咐我回覆客人,客人的電話號碼是甚麼?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被埋葬的記憶》,講述古英格蘭大陸的人們離奇染上了失憶的症狀,在日復一日的遺忘下,一對夫婦憑藉微弱的記憶線索,展開一段尋找兒子的奇異旅程。在模糊的記憶邊緣,他們相互提醒記得走過的路,以及他們在尋找甚麼。

  現實中,為何我們會記得某些事?有些事卻忘記了?是不想記起、拒絕記住或是往事不堪回首?故事中的老婦人說:「我們願意記起不愉快的回憶,即使會讓我們流淚或氣得發抖。」為甚麼?當彼此失去共同回憶,是否代表「愛」不再存在?如果你和丈夫不記得彼此共同擁有的過去,又如何證明你們曾經相愛?

  記憶是神賜的禮物,我們記得的事,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有人說記憶型塑一個人的自我認知,以及他如何看待和回應這個世界的方式,甚至成為個人行事法則,所謂「前車可鑑」,就是這個意思。昔日以色列人面對迦南地的巨人及其堅固的城牆,他們就害怕起來,忘記神可以幫助他們,於是開始埋怨:「我們會死在這裡,不如選個領袖帶我們回埃及去!」只有迦勒和約書亞二人鼓勵說:「不要怕!神愛我們,祂會帶領我們進入那地!」但他們不肯聽,還要拿石頭打二人,神立刻制止,對他們說:「你們看見我行的一切神蹟,但仍不信我,所以我不許你們進去迦南地,這一代的人要在沙漠飄流四十年,只有迦勒和約書亞二人可以進去,因為他們專一跟從我。」可見忘記神恩非同小可。

  人生在世,偶有過不去的人、事、物,迴盪在心。有人說他已忘記了或原諒了,我相信他也許是不想重提,未必真是忘記了。約瑟可以說是世上最倒楣的人,他無端被兄長賣到埃及,無辜被主母陷害入獄,又無情地被人遺忘,如此坎坷的處境叫人無法理解。但他卻認出神的恩典,在困苦中逐步帶領他成為埃及宰相,因此人生每一步原來都是有用意的。我們不是姑息罪惡,否定人的過犯;而是能從神的角度看整件事,體會神利用人的過失,成就極重要的事情。約瑟向他兄長重申一切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50:20)

  約瑟為長子改名「瑪拿西」,意思是神使他忘掉一切困苦,他要以恩典替代過去痛苦的經歷。當他認出神的恩典,他給次子改名「以法蓮」,意思是神不單以恩典取代了他的苦,而是以恩典壓倒了他的苦。今天,即使你落到糟透的地步,嘗試像約瑟那樣,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審視過去。說不定也能看見神仍然能夠將原來的壞事變為好事,神的恩惠實在奇妙!